不完美🌊 love子非鱼66
关注数: 4 粉丝数: 39 发帖数: 28,027 关注贴吧数: 18
中国古代十大天才级别名将排行 谁位列第一位 1、项羽   东方的汉尼巴(一样地苦大仇深、一样地使过破釜沉舟、一样地所向无敌、一样地功败垂成、一样地一生只吃过一场败仗但军事身涯就此完蛋。连吃败仗的年份都一样,呜呼!)最佳战例:以三万疲惫之师千里奔袭,半日破刘邦六十万之众垓下之战,以十万兵力敌韩信五十万,非战之罪也但其战略头脑太成问题,虽非智障,但至少与常人相去不远。故汉尼巴被称为西方战略之父,与孙子齐名,而小项却被民间贬为莽夫典型,同吕布共类。   2、霍去病   中国骑兵战三天才之一西罗马帝国的冤大头之一匈牙利公国助产士之一与李世民同为排行榜中最年少得意者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为大将军卫青之甥。一生四次领兵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而回,歼灭匈奴11万多人,降服匈奴4万余众,开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他作战勇猛,是一位军事天才,汉武帝曾劝他学习孙吴兵法,他回答说:"为将须随时运谋,不至学古兵法。"汉武帝为奖励他的军功给他建造了豪华的宅第,他却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3、卫青   中国骑兵战三天才之一西罗马帝国的冤大头之一匈牙利公国助产士之一排行榜中出身最苗红根正者但考虑到其战绩有不尽完美之处,列于外甥之后(?~公元前106)西汉着名将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字仲卿。系县吏郑季与平阳侯府中婢女卫氏的私生子。幼为家奴,饱尝酸辛,及长,为侯府骑士。建元二年(前139),因其同母异父姊卫子夫得幸武帝,始以卫为姓,入宫当差。不久被武帝升为建章监、侍中,迁大中大夫。元光六年(前129)春,以车骑将军率万骑出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击匈奴,进至龙城(今内蒙古东、西乌珠穆沁旗境),斩获700人,受爵关内  元朔元年(前128)秋,率3万骑出雁门郡(治善无,今山西右玉境)反击匈奴,斩获数千。二年春,与将军李息等领兵出云中(今呼和浩特西南),向西至高阙(今内蒙古临河西北),再折向南,围歼匈奴白羊王、楼烦王两部,斩获数千,取得河南地(今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开辟其后出击匈奴单于本部的基地,受封长平侯。   五年春,率骑兵3万出高阙六七百里,夜袭右贤王,俘获1.5万人,拜大将军,统领众将。六年春、夏,两次率六将军、十余万骑出定襄(今和林格尔西北)击漠南单于大本营,歼万余人(见河南漠南之战)。元狩四年(前119)春,率4将军、5万骑出定襄奔袭匈奴,击溃单于本部,追至掣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面支脉)赵信城,烧匈奴积粟而还。是役斩获近两万人,给匈奴以沉重打击(见漠北之战)。因功与霍去病并为大司马。   卫青一生七次率兵击匈奴。用兵敢于深入,奇正兼擅;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作战常奋勇争先,将士皆愿为其效力;处世谨慎,奉法守职。漠北大战后未再出征。   以上二位皆有重大国际影响,是祸水西引的大功臣。观其保证中华数百年的安泰与西欧上千年的混乱的伟大战绩,列于高位,宜也。   4、班超   世界最早的殖民者之一(但比起西边的同行,老班简直是天使)以战养战的行家里手以夷制夷政策的鼻祖(但比他的后世追随者强多了)恐怕是新疆分离主义者最痛恨的历史人物班超(32一102),字仲升,东汉名将、外交家。扶风安陵(属今陕西咸阳)人。班彪子,班固弟。永平十六年(73年)从窦固击北匈奴,旋奉命率吏士三十六人赴西域。攻杀匈奴派驻鄯善、于阗之使,废亲附匈奴的疏入侵疏勒王,巩固汉在西域的统治。建初三年(78),他率疏勒、于阗等国兵大败姑墨(今新疆阿克苏一带)的侵犯,又上疏请兵,欲平定西域。侯。
中国疏远南亚引发怀疑(转)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8月19日文章,原题:中国疏远南亚 北京需要新的南亚政策。与印度的长期紧张加剧,对阿富汗安全局势考虑不周,对巴基斯坦形势变化未能作出调整……这一切都说明:中国缺乏全面的南亚战略。   中国一直把焦点指向东面,忽视了西面日益呈现的不稳定。在东海、南海的主张,对朝鲜半岛的介入,及与东南亚国家的接触,均属中国大战略的组成。这些大战略旨在实现中国主导亚太。但对南亚地区,北京却无类似战略。中国在南亚港口投资,有朝一日或将成为全面政治、军事蓝图的组成部分,但眼下只能算外交动作和经济规划。连巴基斯坦政策人士都对中国的承诺深度表示怀疑,认为与北京的牢固关系只是用来修建道路,对安全环境未必有益。   北京缺少南亚战略与两个因素有关:国内政治和长远规划不足。   众所周知中国已到拐点,在未来发展上须做出艰难抉择。惊人增长的时代已过,民众变得富有,政府再也不能忽视国民意见。民族主义诱使北京不时做出挑衅性行动,也要求国家关注东部边界。简言之,中国日益政治化的民众对南亚不重视、基本上也不关心。   长远规划不够是中国在南亚战略上失足的第二个因素。北京在南亚通常尽可能着眼于双边而非多边接触,原因在于,这可让中国远离地区内争议问题,同时为北京追求国家利益提供多方途径。不过,南亚国家已日益怀疑中国的诚意和意图。北京外交上宣称友好,实际上只一味从商贸利益角度看待地区。此外,长远而言,中国对南亚的做法,可能再度成为其空谈大国角色的例子。   北京意识到在南亚面临的问题,至于是否会采取必要措施则不得而知。首先,中国须将南亚视为一个战略地区,而非仅仅是单个国家的集合。着眼于双边接触的做法不能消除地区紧张,对中国的经济和地缘政治目标也不利。其次,北京须认识到,在何种程度上南亚不稳定会危及中国。印巴在诸多问题上对抗,阿富汗可能成为所有邻国的安全噩梦……南亚国家间的冲突虽与中国无关,但可能严重影响其经济、军事和国际声誉。对地区事态,北京不能只是被动反应。北京在南亚遭遇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与视角有关——根本没从战略上考虑该地区。中国或许希望远离南亚冲突,让美国承受更大担子,但最终,南亚问题会变成中国的问题。
朱元璋如果不乱杀功臣,朱棣还能靖难成功吗 通常而言,开国皇帝与功臣之间产生矛盾不乏先例,关键是皇帝如何化解这种矛盾。汉代的 刘邦心存猜忌,大杀功臣;唐太宗李世民气量宏大,处理较为妥当;宋太祖赵匡胤则采取了 另外一种模式,即“杯酒释兵权”,和平解除功臣的兵权。朱元璋的情况与刘邦有些相似, 却又不同。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多是他的同乡,甚至汤和与周德兴还是他的同村,是 幼时游戏的玩伴。正是这些人在战斗中出生入死,东征西讨,为朱元璋夺得天下。待到朱元 璋登基成为皇帝后,他们之间却有了君臣的名分,凡事不可逾制。这些功臣心里也许难以及 时适应这种改变,而朱元璋却是一个多有顾忌的君主,矛盾于是不可化解。朱元璋之所以大 开杀戒,史家通常认为是他为继位者扫清障碍,永保大明江山。据史书记载,太子朱标对他 大开杀戒不以为然,曾数次劝谏。一次,朱元璋命人找来一根长满尖刺的荆棘放到朱标面前 ,让太子朱标去拿,朱标畏惧不敢伸手。于是朱元璋就对自己大杀文武功臣进行解释:“汝 弗能执与,使我润琢以遗汝,岂不美哉?今所诛者皆天下之险人也,除以燕汝,福莫大焉! ”意孝陵神功圣德碑思就是说,我杀人就是像去掉荆棘上的尖刺一样,这样你将来才可以安坐天下。可是,他在为子孙扫除障碍的同时,也埋下了祸根。后来,他的孙子建文帝锐意削藩,燕王朱棣立即起兵“靖难”,夺取天下。假使当时蓝玉等能征惯战的开国功臣还在,朱棣未必敢兴兵,建文帝也不用“逊国”了。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