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狂 伊鴉
如露亦如電。
关注数: 313 粉丝数: 858 发帖数: 21,960 关注贴吧数: 32
【文学交流区】坦泡烟斗的知识点分享&闲话老巴林 此前大漠前辈赠送的白象坦泡勾起了我对坦泡的兴趣,于是我做了些功课,又收入了一支便于叼抽的巴林坦泡弯斗。 我给它配上了一个防风帽,使用定位是出差、进组和外出散步时用,吸水扛造耐烧好打理。 下面附上我了解到的知识点,以便其他朋友在选购坦泡烟斗时可以少走弯路。 知识点一: 不论是巴林、彼得森还是诺丁的坦泡,斗钵都是位于马恩岛的Laxey公司制作的。在pipedia上通过查询Barling、Peterson和Laxey、Kiko的资料可以获得以下几个关键时间点—— 其一,1960s在现今坦桑尼亚境内发现了一种海泡石(Kiko资料页); 其二,1970年帝国烟草公司彻底关停了巴林的工厂(Barling资料页); 其三,Laxey从1970年开始为彼得森、巴林、诺丁、克梅(副牌)生产坦泡烟斗,在坦泡资源枯竭后尝试生产石楠烟斗但并未成功,于2001年倒闭(Laxey资料页); 其四,Laxey从1981年开始停止生产坦泡烟斗,此后的彼得森坦泡烟斗由彼得森自己生产(Peterson资料页)。 此外,通过跟大漠前辈求证,他过手的银圈彼得森坦泡中时间最晚的是生产于1983年。 综上,1960s东非发现了坦泡石,本地开始建厂生产坦泡石,1970年位于英国马恩岛的Laxey公司开始为多家公司生产坦泡石斗钵,直至1981年。此后仍有新年份戳记的彼得森坦泡烟斗出现,可能是彼得森自己生产的,也可能是1981年之前生产的斗钵,之后生产的饰圈。 知识点二: 根据英国、爱尔兰贵金属协会规定,贵金属制品上必须有制作方的戳记和纯度标记,据此可知—— 其一,彼得森坦泡上的银饰圈是彼得森自己制作的; 其二,没有厂家戳记和纯度戳记的金属饰圈必然不是用贵金属制作的。我从一位商家那里了解到,巴林坦泡的饰圈从来没用过贵金属材质,其银圈、金圈只是银色圈、金色圈。 不同的声音:有一位闲鱼卖家告诉我,早在19世纪东非坦泡石就已被开采应用,至1968年坦桑尼亚独立运动后禁采;奥地利海泡石则早在1920年就绝矿了。 这些说法与我查到的大多数资料都截然不同:没有奥地利产海泡石的确凿证据,所谓“奥泡”可能指的是奥地利工匠加工生产的土耳其海泡石烟斗;有很多实物可以证明80年代后仍有坦泡烟斗被生产出来。 但卖家手上确有蜜蜡斗嘴、发色很像坦泡预染色、形制很像20世纪早期风格的海泡石烟斗。 考虑到pipedia的资料本身也有相互矛盾之处,或许真的存在1960s之前的坦泡烟斗。 综上:除了东非自产的白象(安波塞利)坦泡。基本上所有坦泡烟斗都是Laxey生产的,品质上应该没有高低之分,因此大家没必要非得追求什么品牌,不用听信某某厂的坦泡是坦泡天花板这种说法,挑喜欢的斗型和预染色就好。 相较而言,拥有贵金属饰圈、年份戳记的彼得森银圈坦泡价值稍高一些,大家可以量力而行。 市面上巴林坦泡的价格往往和彼得森坦泡相当,我觉得价格挺虚的,尤其是巴林的嘴标通常都不太完整。
【技术讨论区】小白象?小黑象?坦泡烟斗它来啦,感谢前辈赠斗 感谢:“大漠孤菸1746”在帖子内选中我为幸运观众,赠送了这支烟斗,还贴心给出了使用建议,甚至周到的给了我一小块砂纸来打磨斗钵内的预染色。 这是我第一支海泡石烟斗、第一支撞球斗型、第一支雕刻麻面斗。收集癖得到了一击三连的满足! 斗嘴上印有白象品牌标记,及“made in Tanzania”的戳记。我也对这支斗做了一些小功课:品牌名字叫Amboseli,由于以白象为标记,因此被爱好者称为“白象”牌,另有人因为包装盒上的“KIKO”字样误以为这个牌子就叫KIKO,其实kiko就是斯瓦希里语pipe(烟斗)的意思。 20世纪60年代,东非凭借坦噶尼喀湖发现的海泡石这一原材料优势,建立了烟斗厂,后因材料枯竭而绝产,大致结业时间为20世纪末。同时,著名品牌如彼得森、巴林都曾经制造过以坦桑尼亚海泡石材质的烟斗。 目前市面上已经不再生产制作坦桑尼亚海泡石烟斗了。因此前辈送我的这支全新未使用的小坦泡着实有一定收藏价值,我都有点不舍得用了。 坦桑尼亚海泡石因为颗粒较粗、质地较硬,因此在吸水性上和艺术创作空间上逊色于土耳其海泡石,通常以光面、麻面为主,鲜少有雕刻作品,但这一特性也赋予了它一个优点:不易碎。(相较于土耳其海泡石) 我这支烟斗是黑色雕刻麻面的——坦泡不会发色,厂家有时会仿效海泡石的发色来为烟斗做预染色。另外,由于海泡石不容易散热的特点,厂家还生产过包皮坦泡,用皮来隔热。 综上来看,坦泡质地较硬,吸水性 石楠木<坦泡<土泡,重量轻盈,可以连续作战,非常适合出差外带使用。并且作为原材料已枯竭的产品,有一定收藏纪念意义。 但其市场价值不如有着丰富艺术创作空间、雕刻文化传承的土耳其海泡石烟斗作品,尤其是奥地利工匠雕制的艺术作品——毕竟审美需求本身就是纯粹的奢侈属性。 以上就是我通过这支烟斗学习到的知识点~
【技术讨论区】新手尝老斗~贴吧前辈送的英伦老斗收到啦 首先感谢贴吧的好心人:“只灰国产茄”前辈。 起因是“大漠孤菸1746”和“只灰国产茄”两位前辈在帖子内仗义送斗,被我正好碰见,于是成了幸运观众。 目前已经收到“只灰国产茄”前辈发顺丰特快寄来的一支斗,“大漠孤菸1746”前辈也已联系我要了寄送地址,答应送我一支全新的白象坦泡斗。等收到后我会另开一帖分享使用体验。 这支斗是马鞍嘴的深色光面斗牛犬斗型,带银饰圈,斗身及斗嘴无戳记和品牌标,银圈上的信息显示这是一支1928年制造于伦敦的烟斗,制造商为“WR”。 根正苗红老伦敦正米字旗! 我在闲鱼上查到了一支同样仅在银圈上有同款“WR”戳记、制造于1916年的葫芦斗,但查不到“WR”的具体信息,推测为二十世纪早期一家位于伦敦的烟斗制造小作坊,至少经营了十余年。 斗身有几处沙眼,没有补土处理或补土脱落,斗重不足30克,大小约为登喜路3号斗,款式与登喜路3204相似。得益于短、轻和马鞍嘴,叼感特别好。 接下来是抽吸感受,我答应前辈尽量客观地描述我的主观感受: 先后用BB混蛋和v507c连续抽了两斗,装草3克左右正好。抽l能品出咸香,抽v能品出甜味,抽吸感受不错,但实话实说并没有带给我明显优于我此前几把斗的感受(对比88年的登喜路4117、彼得森221、史丹威安徒生cutty)。以上这些都比我的华云大橡果好抽,但这应该和斗型有关系;当然,确实比密玉抽v草的感受强非常多。 连抽两斗没有觉得积水,但第二斗底草表现有点结团。 第二斗想尝试大口抽吸是否也能随便出甜,感受是烟气烫,不舒服。 补了一次火,和我用其他斗的时候差不太多。 倒灰的时候,不论是L还是V燃烧后的灰烬表现都和我其他烟斗基本一致。 与“只灰国产茄”前辈沟通,他说抽新斗抽急了喉咙会不舒服,老斗不会。我回忆自己之前确实出现过喉咙不舒服的时候,但这次没有,但具体原因是什么不好判断。 总结:这是一支抽吸能出香出甜的斗,比例协调叼感完美,从我的个体感受来看掌握抽吸方法仍然是必要的。 我没抽过大师斗,也没有抽过什么不好抽的斗,其他斗我也只能感觉出好叼、好握、好看、烫手的区别。但我入手的都是知名品牌的斗,比如登喜路、史丹威、彼得森、华云,而这支斗作为一个百年前不知名小作坊的产品,抽吸感受上不输于这些当代一千到三千的品牌斗,也足见其品质了。 以上就是我的感受分享,我是一个入坑刚二十多天的新人,对烟斗的理解相对有限,讲的不对的地方大家多担待。
【技术讨论区】试了一下国际大品牌的迷你斗好不好抽 分享下今天刚收到的华云minni6的使用体验。 这支迷你斗的配色和造型都和华云另一个系列的白兰地烟斗(图3)很像,就叫它“小酒版”吧! 这支小酒版叼着很轻松(废话),一克切片撕下来不用醒,对折两下塞进去满满当当,抽的时候明显感觉到烟气钻鼻,两三口人就被尼古丁干精神了。 一克草(ps400)我抽了30分钟。 补火勤了点,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补了好几次,可能是因为斗太小了,为了避免火苗烧斗口,火机离得远了点,所以点的不够深。 使用过程根本用不上压棒,直接抽就完了。可能是因为迷你斗比较短小,只要正常呼吸烟气就直接往鼻子里钻,提神是真提神,接近辣根的效果了。 十分钟后能出甜,但这时候你会觉得甜不甜的没那么重要,它不适合让你品草,没打算让你前戏、正题、温存,再来根事后烟那样的包夜大全套,就是一次快餐的效果——上头、干了、爽了。 抽到最后我抽出了非常明显的木头味——不知道怎么形容,没有怪味道,也不刺鼻,但非常明确的知道那个气味来自木头。 重点来了:我今天抽了三次,头两次每次都能把漆面烫出泡来,我自己抛了一下成迷彩的了。 这大花脸倒是别有一番风味,像在苦艾酒里倒入了柑橘利口酒。(自己的东西总得往好处想) 改造完又抽了一次——这回没起泡,估计是斗壁左右两侧容易受热,其他地方还好。 总结是:迷你斗抽个二三十分钟不成问题,特点就是快速摄入尼古丁,提神效果MAX,9毫米带滤芯我觉得算是必需品,不然得抽一嘴灰渣子。 不会推荐别人买它,质量不行还贵,800多有点智商税了。 不过我会继续用这个斗,因为提神效果特别顶。顺便问问各位大佬,有没有方便携带三五克草的小盒子推荐?最好是扁平一点适合揣兜里的。
【技术讨论区】初尝BB混蛋:入坑22天,满斗白灰无积水,轻松驾驭大弯斗 从收到第一把密玉到现在22天,抽斗已经基本明白了。虽说是个不良嗜好没什么好骄傲的,但我是不是能算个天赋型选手了? 今天第一次尝L草——BB混蛋,实话实说有点不太适应,确实是很明显的皮革味。头几口感觉不错,因为之前抽V草做碳层的那几口味道都挺差的,只能抽出烧炭味,但是这一次从做碳层就开始明显感觉到香。 抽到十分钟到时候我都已经有点后悔这么晚为啥不睡觉非要抽这一斗,你说它香吧确实挺香的,但香到极致和臭真的没什么区别。 甜感明显弱于之前试的圣布和ps400,400是甜的发腻,混蛋给我的感觉就是香的发腻。 与其说能咂摸出点甜,不如说是咸。和之前抽过的V不一样的是,口腔里的咸和鼻腔里的香是一个路数的,很难区分开来,甚至不确定是不是过于浓烈的烟香让我产生了非文学意义上的通感。 再说燃烧——虽然我还不觉得L草好抽,但这也太好抽了吧,燃烧很均匀,原来抽V要修修山包才能看见白灰,现在斗钵里是均匀细密的白灰。 修山包很省劲,抽V的时候头十分钟用压棒有一种活泥的手感,这一次就像在罐里蒯盐一样。 除了用压棒修山包,我全程斗不离嘴,没什么慢慢品的欲望,只想尽快抽完它,在补火两次的情况下抽了一个小时,倒灰的时候发现一点结团的情况都没有,底草都成白灰了。(我都没用过通条) 这大弯斗用着也不积水呀~(我用的是彼得森221)
【技术讨论区】抽吸过关啦!奖励自己一把大弯叼斗 一次偶然的发现,让我一下子掌握了冷火慢抽的节奏——登喜路4117入手后,因为比较爱惜所以买了嘴贴,结果☁️的ps400先到了,嘴贴还没到。 我舍不得再咬斗嘴,就用嘴唇含着轻轻的抽吸(用嘴带动,而不是“自然呼吸法”),一下子就感觉到了香和甜:香是类似青草的香气,甜是微酸+淡淡的甜味儿,斗钵里出来的烟气我也蛮喜欢的,闻着是烤硬面包的味道。 关键是这一斗3.3克草我居然抽了100分钟!虽然打井偏烧,但是火灭了补火味道也没有变差,如果不是怕新斗烧斗底我还能继续抽。过程中一直在注意控温,吹气+放着等它降温(也发现了4117的小缺点:两侧棱形斗底比较薄,摸着有点烫。) 第二天换华云的一款自由橡果来试,仍然能感受到香甜,同样抽了100分钟,可能因为自由橡果斗壁很厚,没有烫手烧底的恐惧,一直抽到最后,还能感觉到抽到最后香气更浓郁、甜味更明显。(抽完发现我的白灰是分层的,底下四分之一白灰明显,应该是我感受香甜最明显的阶段。) (更加怀疑4117比华云好抽是因为斗型:更宽更浅更短更直) 这两次因为都是嘴唇含着抽的,所以水汽很少,抽到最后味道都很好,清理完通条上都是干的!(之前看有人科普说积水和口水无关,我的感受是关系非常大) 以前积水多,味道不好了就不抽了,一般也就一小时。 作为入坑20天的新手,这算抽吸过关了吧? 但是叼斗的时候又不行了……一方面总是流口水,另一方面这回不知道怎么使劲了,用嘴抽吸烟雾太大,自然抽吸总会灭火。 听说叼大弯异物感小,口水会少一些,决定搞一个适合叼的弯斗,挑战一下大家都说难抽但好叼的工具。 本来想搞彼得森系统斗,但是这个双银坎嘴的221实在太好看啦!又骚气又时尚!对我来说抽吸体验哪有装逼重要啊!买买买!
警惕“小年份”“藏区回流”这些伪概念 截图不为挂人,他也不是商家,没有挂的必要,主要是为了说理。 为了讲新珠子,不得不搬出老珠子来说,讲一讲风化纹的形成。 1、什么是风化纹:俗称马蹄纹,指甲纹,月牙纹,半月形马蹄纹,说的都是它。 2、什么珠子上会有马蹄纹:玛瑙,琉璃,水晶,等等二氧化硅材质的珠子上会有。蜜蜡,松石上是不会有的。 3、为什么只有二氧化硅材质的珠子上有马蹄纹:二氧化硅的结构是六边形的,懂化学的一说就明白,不懂的可以理解为——整个泡沫板是由各个小圆粒儿组成的,玛瑙珠子就是由各种小六边形组成的。珠子受力崩了,撞了,六边形边缘塌陷破损,就出现了马蹄纹。 4、因为一颗珠子上是有重心的,容易磕碰的位置就那么些,不可能整颗珠子会均匀磕碰,因此马蹄纹的分布是深浅不一,分布不均的。用一根绳子串起珠子,拎起来,看看哪面朝上,哪面朝下,就知道哪里容易磕碰了。 5、为什么一颗天珠上黑线白线都部分马蹄纹密集程度不一样?因为镶蚀材料对珠子的侵蚀程度不一样。 6、马蹄纹的形成时间:自然佩戴的情况下,马蹄纹不经磕碰是不会凭空出现的,不存在“小年份天珠自然佩戴出风化纹”,清代玛瑙、明代南红上面都见不到马蹄纹。 7、新天珠的风化纹是怎么做的:技术各有不同,在叠代更新,台珠又不可能出现技术失传,技术只会越来越好,吹老台的收收味吧。五十年前谁用电动震机给你敲这种风化。 8、我不卖珠子,别给我扣商家帽子。 9、每个人对新天珠的审美不同,比如我追求像纯,别人有自己的追求,之所以拿古珠经验来说,是因为看不惯吹老台,吹藏区回流,吹小年份的,忒反智了。
好物推荐:“地珠”邦迪克,立省一套房 邦迪克是缅甸钦帮的“传家宝”,15世纪的钦族人挖掘出了古骠国的pyu珠,非常喜欢,于是用木化石材质仿制pyu珠的图腾,也加入了许多新的图腾。 邦迪克一般分一代、二代和三代,一代是15世纪的(有些商家会说是千年),二代是百年前的,三代指1990年以后做的。 实际上这种区分方法不太科学,因为邦迪克的制作从未中断过,时至今日还在制作……所以我们可以简单理解,邦迪克有大几百年的、百年的和新的。 其实我是个古珠玩家,除了至纯以外价格较为合理的古珠我都会收集,但这次买邦迪克却选择了买新的,有以下几个理由,也供大家参考: 1、许多商家会宣传,一代邦迪克的材质更好、工艺更精,但谈到鉴别方法时只能看孔道磨损。这就说明新邦迪克在材质和工艺上和老的几乎没有区别。(都是木化石材质的,我不信五百年前挖出来的木化石就比五百年后挖出来的密度高,对化石来说五百年算个der) 2、最常见的瓜瓢图腾我肯定买得起,便宜的几百,贵的一两千,但是我喜欢邦迪克是因为它的图腾特别有意思,是钦族人把生活中见到的栅栏、水井、动物、自然现象等用符号化的方式做在了珠子上。我就是想要特殊图腾!(甚至觉得比台湾商人给天珠伪造出来的和佛教之间莫须有的联系有趣)特殊图腾的老邦迪克太贵了。 3、老邦迪克的价格太虚了,受天珠影响,镶蚀类古珠都水涨船高。我常交易的卖家告诉我,最早他卖邦迪克的时候,来货是一整串,卖出去一颗就回本了!一颗四五百的现在能卖到大几千。 4、最最重要的,是邦迪克不像台珠,你根本找不到非手工画线的邦迪克!且工艺没断过,根本不需要鉴别哪个是不是酸洗的,几百年前是钦族人做的,现在同样是钦族人做的,都是小作坊,没有大工厂(缅甸那地方搞大工厂肯定不会拿来做珠子你说是吧)当年是木化石材质的,现在还是木化石材质的。文化上原汁原味,工艺上也原汁原味。 以上就是我选新邦迪克的理由~我这串是让商家精挑的,图腾不重复,尺寸基本一致。一颗10块钱~(应该还能找到更便宜的,但是让商家精挑省事)又下单了一堆925银隔珠,目的就是:1、加快孔口磨损,2、挡住孔道,跟老的就没啥区别了。 看了眼图四,立省一套房
“至纯天珠”是什么:关于天珠的“货币”假说 本文讨论的“至纯天珠”指:采用“型二工艺”人工蚀花、至少有千年以上历史、流传于藏地和藏文化圈、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台湾商人冠以“天珠”称谓的蚀花玛瑙。以下简称“天珠”。 对天珠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多多少少会有如下一些疑问: 1、天珠至今未有出土记录。 2、西藏并不出产玛瑙,也没有任何关于蚀花工艺的传承,但天珠只出现在藏区,包括国外的藏传佛教文化区。 如果问题1还能用藏人的丧葬习俗来回答,但结合问题2就很奇怪了。比如说我们俗称的“药师珠”,同样生产于域外,被藏人喜爱,但它在域外有大量出土记录。 3、天珠的存量好像非常大,老天珠怎么会有那么多? 4、解放前藏区是农奴制社会,高等级的珠宝应该只出现在少数人手中,为什么现在好像许多藏人都拥有天珠? 关于这两个问题,很多朋友会认为现在古珠商家持有的天珠都是新仿珠,但这个观点也同样存在难解释的地方: 古珠表面的氧化层、打磨痕、孔道是作假者很难攻克的难关;如果真有这种高超的造假技术,为什么没有被下放到市场更大的新天珠领域。(大家可以有不同看法,但我不持这个观点)姑且认为,天珠真的存量很大,且同样流通在权贵阶层以外的人手中。 5、至今未有关于天珠的老镶嵌记录。 6、多数天珠表面有较大磕碰(俗称风化纹)和磨损。 问题5的意思是,如果天珠是藏人尊崇的珠宝,那必然会存在天珠的镶嵌配饰出现,大昭寺那尊佛像上的可不是老镶嵌。 问题6的意思是,如果天珠真的很宝贵,为什么没有被更妥善的保存呢?须知许多糖球、药师珠、蜜蜡、松石、南红上面,都没有那么多的磕碰。这是否说明,天珠在过去藏文化圈里并不是特别了不起的珠宝? 7、天珠真的能入药吗? 关于问题7,我查了被许多天珠商家提及的《晶珠本草》,上面并没有关于天珠的记录。其中“瑟珠”的解释也与天珠有较大差异,这里我贴上原文:“……虎伏块状,色为黑纹、黄纹、褐文相杂,纹长,斑小。人工造的条纹扭曲,注意不要相混。真品虎伏块状,纹长九倍……”天珠的最突出特点应该是圆形眼纹,但这里完全没提及。 另外,《喜马拉雅天珠》中提到“药师珠”是《晶珠本草》中的“花斑瑙”,我查阅《晶珠本草》,发现“花斑瑙”和“药师珠”也根本对不上:“……虽然识别方法很多,但上面都有一些不规则的蓝、白、红色花纹,为其特点。一种上面有黑色花纹成九眼状……”这和一线药师珠也相差太远了,并且完全没提到其在藏区的俗称:羊眼(惹米)。 根据问题7,我怀疑“天珠入药”大概是商家为天珠编出来的故事之一,意在提高它的文化价值;另外,《晶珠本草》中提到了几十种宝石半宝石,都没有提到天珠,天珠真的在藏人心中很崇高吗?未必吧? 8、不同眼数的天珠存世量差异很大,为什么不多制造眼数更多、图腾更复杂的珠子?把原石磨成更长更大的珠子,难道比磨成更小的珠子要难很多吗?画九个圈,就比画两个圈难上很多吗? 关于问题8,目前存世量最大的是两眼天珠,五眼、八眼非常少,七眼更少……另外还有一些眼数更多的稀有图腾,更是少的可怜。如果古人尊崇数字九,按理说应该九眼最多才对啊? 综合以上问题,我们来看看天珠的特点: 只流传于藏地;存世量不小;广泛流通于非权贵阶层;并未被当做珍宝对待;不同图腾的存世量差异很大;在制作难度没有太多差异的前提下,等级小的更多,等级高的反而更少。 以上特点,像什么?是不是很像货币?仔细想想,如果我们把天珠看成是某种货币,是不是很多问题都说的通了? 没有出土记录——谁会把钱埋墓里? 没有镶嵌记录——谁会把钱镶嵌在首饰上? 只流传于藏区——在国外花不了人民币。 老天珠怎么有那么多——货币啊,当然嘛。 天珠为什么有那么多磕碰——因为要流通。 不同眼数存世量差异大——毛票比大票多。 那么多藏人都有天珠——只要不是奴隶,手里就会有货币。 天珠价格居高不下——正是因为存量大,所以对商家来说更有炒作的欲望。我认为这个解释比少数人掌握着仿造老天珠的技术更为可信。 不同眼数、纹路的天珠有细微差异,比如折现二眼、如意二眼;虎牙和双线虎牙——不同时期货币有不同的版别。 措思天珠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那么多仅见于个体的图腾——很可能是因为工艺难度低,被淘汰的币种,或许也有许多“假币”。 近现代藏人更喜爱绿松、南红、珊瑚、蜜蜡、象牙——这种货币在很久以前被废止了。 现在,我们试着还原一下天珠是什么: 天珠原产于域外某国,有着一般等价物的属性,通过贸易和掠夺到了藏地。因为藏地工艺落后,这种蚀花玛瑙曾经一度成为藏区的货币,于是域外天珠大量流通到藏区。 在某个时期以后,这种货币体系被废止了,于是天珠渐渐被藏人淡忘,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台湾商人为它冠以“天珠”美称,并编撰了一系列故事。 因为存量巨大,且不可再生,对商人来说有极大的炒作空间,于是就成就了如今的“天珠神话”。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