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狂
伊鴉
如露亦如電。
关注数: 313
粉丝数: 858
发帖数: 21,960
关注贴吧数: 32
【技术讨论区】用三支烟斗为我的烟斗收藏画上顿号:老英伦、丹麦手工与中国制造 我染上抽烟斗这个不良嗜好已经两月有余。近来有两个较为明显的变化,一则是对烟斗这个器物的购买欲降低了,再则是对围绕烟斗的各色说法逐渐祛魅了。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第二阶段的烟斗“收藏”。在第一个阶段,我基本集齐了市场上知名度较高的烟斗品牌的热门斗型,而在第二个阶段,出于对各种说辞的好奇心,我把重点放在了英伦老斗、丹麦知名匠人斗和国内新兴匠人斗。 我的小小收藏当然比不上许多抽斗多年的前辈,但也对收藏主题有过反复斟酌——我第一个阶段的收藏主题是“石楠木烟斗的百年美学变迁”,第二个阶段的收藏主题则是“石楠木烟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下面会提到的烟斗是:家族时期老克梅烟斗、大名鼎鼎的SBang烟斗,以及不能提到名字的中国斗师烟斗。
【文学交流区】坦泡烟斗的知识点分享&闲话老巴林 此前大漠前辈赠送的白象坦泡勾起了我对坦泡的兴趣,于是我做了些功课,又收入了一支便于叼抽的巴林坦泡弯斗。 我给它配上了一个防风帽,使用定位是出差、进组和外出散步时用,吸水扛造耐烧好打理。 下面附上我了解到的知识点,以便其他朋友在选购坦泡烟斗时可以少走弯路。 知识点一: 不论是巴林、彼得森还是诺丁的坦泡,斗钵都是位于马恩岛的Laxey公司制作的。在pipedia上通过查询Barling、Peterson和Laxey、Kiko的资料可以获得以下几个关键时间点—— 其一,1960s在现今坦桑尼亚境内发现了一种海泡石(Kiko资料页); 其二,1970年帝国烟草公司彻底关停了巴林的工厂(Barling资料页); 其三,Laxey从1970年开始为彼得森、巴林、诺丁、克梅(副牌)生产坦泡烟斗,在坦泡资源枯竭后尝试生产石楠烟斗但并未成功,于2001年倒闭(Laxey资料页); 其四,Laxey从1981年开始停止生产坦泡烟斗,此后的彼得森坦泡烟斗由彼得森自己生产(Peterson资料页)。 此外,通过跟大漠前辈求证,他过手的银圈彼得森坦泡中时间最晚的是生产于1983年。 综上,1960s东非发现了坦泡石,本地开始建厂生产坦泡石,1970年位于英国马恩岛的Laxey公司开始为多家公司生产坦泡石斗钵,直至1981年。此后仍有新年份戳记的彼得森坦泡烟斗出现,可能是彼得森自己生产的,也可能是1981年之前生产的斗钵,之后生产的饰圈。 知识点二: 根据英国、爱尔兰贵金属协会规定,贵金属制品上必须有制作方的戳记和纯度标记,据此可知—— 其一,彼得森坦泡上的银饰圈是彼得森自己制作的; 其二,没有厂家戳记和纯度戳记的金属饰圈必然不是用贵金属制作的。我从一位商家那里了解到,巴林坦泡的饰圈从来没用过贵金属材质,其银圈、金圈只是银色圈、金色圈。 不同的声音:有一位闲鱼卖家告诉我,早在19世纪东非坦泡石就已被开采应用,至1968年坦桑尼亚独立运动后禁采;奥地利海泡石则早在1920年就绝矿了。 这些说法与我查到的大多数资料都截然不同:没有奥地利产海泡石的确凿证据,所谓“奥泡”可能指的是奥地利工匠加工生产的土耳其海泡石烟斗;有很多实物可以证明80年代后仍有坦泡烟斗被生产出来。 但卖家手上确有蜜蜡斗嘴、发色很像坦泡预染色、形制很像20世纪早期风格的海泡石烟斗。 考虑到pipedia的资料本身也有相互矛盾之处,或许真的存在1960s之前的坦泡烟斗。 综上:除了东非自产的白象(安波塞利)坦泡。基本上所有坦泡烟斗都是Laxey生产的,品质上应该没有高低之分,因此大家没必要非得追求什么品牌,不用听信某某厂的坦泡是坦泡天花板这种说法,挑喜欢的斗型和预染色就好。 相较而言,拥有贵金属饰圈、年份戳记的彼得森银圈坦泡价值稍高一些,大家可以量力而行。 市面上巴林坦泡的价格往往和彼得森坦泡相当,我觉得价格挺虚的,尤其是巴林的嘴标通常都不太完整。
【塞尔达旗帜】deepseek的烟斗营销文案,直播间商家拍马都追不上 作为一个染上抽烟斗这个不良嗜好的新人,难免对烟斗背后的历史、文化多有好奇。奈何不论是pipedia还是各种烟斗论坛,绝大多数内容都与我想探寻的无关。 上一篇帖子也被知名老斗卖家梁律老师批评了,梁先生说得对,向买家了解烟斗知识确实不是正路子,见梁先生惯用deepseek为大家答疑解惑,我也尝试了一下。 可能还是不得其法,我的deepseek反倒比商家们还能编瞎话,看来新人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也希望各位前辈不吝赐教。 分享一下我的deepseek编的两则故事,个人觉得很绝。
【技术讨论区】询问了北京海关关于价格和克重的要求 起因是在大胡子买了27×50克圣布,后来看有人说价格要卡在2000以内,重量卡在1000克,有点担心被退运,打12306咨询了下海关,得到准确答复:个人海淘烟丝总价不能超过2000元,重量不能超过五公斤。 踏实了。
【技术讨论区】请教一下海淘烟草的纳税问题 不知道是不是我之前看教程理解错了,以为买草不超千元是免税的,在sp买了这一单,要交50%的税。 我在大胡子上也买了一单,不到一千元,也要交将近500的税吗?
【技术讨论区】请教一下这支银标01年共和国戳记的彼得森 问题一:这支彼得森斗柄上有共和国戳记,饰圈和风帽上的银标是2001年都柏林制造,请问这支算共和国时期彼得森吗?这一时期的彼得森品质如何? 问题二:风帽有实用价值,适合户外使用吗?
【技术讨论区】用八支烟斗纪念我与烟斗的第一个月 今天是我染上抽烟斗这个不良嗜好的整整一个月,故此开帖纪念一下一个月以来的关于烟斗知识的学习与收获。我与很多为了想装逼所以开始玩烟斗的人一样,对烟斗的外观、品牌和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兴趣更大,对于烟草的兴趣仍在渐渐培养。 一个月来,我将热度较高的几个知名品牌买了个遍:包括商家营销的“登皇卡后”中的登喜路、卡斯特罗,以及直播间宣传的五个“四大品牌”——沙芬、彼得森、史丹威、华云、CC。 在购买时,我基本上挑的都是该品牌的热门斗型或经典饰面,比如登喜路4117、沙芬320KS、彼得森大弯叼斗、史丹威63,登喜路的环形喷砂和卡斯特罗的海岩雕刻也一一拿下。一开始是为了寻找适合自己的烟斗,再后来完全是奔着集邮心理去了。毕竟只要心里还惦记着,钱早晚要花,晚花不如早花,早花早痛快。 接下来我会按照这些品牌制造烟斗的时间先后为顺序,一一介绍一下我购买的这些烟斗、我购买它们的理由、我的使用体验。作为一个新人,我的理解必然是片面的、感受也来自盲人摸象式的体验,大概不会有任何参考价值。 (最贵的放在封面)
【技术讨论区】厂牌斗收集告一段落啦,这个卡斗好像挺少见 华云→登喜路→彼得森→史丹威→沙芬,买了一圈,各个牌子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刺激了我的集邮欲望。但Chacom实在找不到什么有代表性的热门款,法国斗的经典款在英伦斗里都有了…… 那就用这支卡斯特罗给厂牌斗集邮花个句号吧。 我个人欣赏不来卡55,相对来讲看加拿大人还顺眼些,而如果只收一支卡斗的话,海岩肯定是必选的。 也犹豫过一阵收老卡还是新卡,要不要求追求老钻标,但是市面上的二手老卡只要品相过得去的完全没有价格上的优势,这和我收二手货的理念是不一致的——不是说卡斗是唯一还在进步的厂牌斗吗?意大利还占着原材料优势,没道理新斗真的就不如老斗。 就在纠结的时候我发现了这支比较少见的kk大小卡56! 虽然是经典的牛头犬斗型,但也足见北意大利风格的粗犷美学,紧凑的斗型更彰显海岩雕刻的魅力,宛如海中焦岩上的孤堡。 正好我的登斗也是牛头犬斗型,一个环形喷砂贝壳纹明显,一个海岩雕刻颗粒分明,正好凑成一对。 跟卖家确认了一下品控问题,烟道很正、斗钵内无沙眼、接口平整无缝隙,妥了就它吧!
【技术讨论区】小白象?小黑象?坦泡烟斗它来啦,感谢前辈赠斗 感谢:“大漠孤菸1746”在帖子内选中我为幸运观众,赠送了这支烟斗,还贴心给出了使用建议,甚至周到的给了我一小块砂纸来打磨斗钵内的预染色。 这是我第一支海泡石烟斗、第一支撞球斗型、第一支雕刻麻面斗。收集癖得到了一击三连的满足! 斗嘴上印有白象品牌标记,及“made in Tanzania”的戳记。我也对这支斗做了一些小功课:品牌名字叫Amboseli,由于以白象为标记,因此被爱好者称为“白象”牌,另有人因为包装盒上的“KIKO”字样误以为这个牌子就叫KIKO,其实kiko就是斯瓦希里语pipe(烟斗)的意思。 20世纪60年代,东非凭借坦噶尼喀湖发现的海泡石这一原材料优势,建立了烟斗厂,后因材料枯竭而绝产,大致结业时间为20世纪末。同时,著名品牌如彼得森、巴林都曾经制造过以坦桑尼亚海泡石材质的烟斗。 目前市面上已经不再生产制作坦桑尼亚海泡石烟斗了。因此前辈送我的这支全新未使用的小坦泡着实有一定收藏价值,我都有点不舍得用了。 坦桑尼亚海泡石因为颗粒较粗、质地较硬,因此在吸水性上和艺术创作空间上逊色于土耳其海泡石,通常以光面、麻面为主,鲜少有雕刻作品,但这一特性也赋予了它一个优点:不易碎。(相较于土耳其海泡石) 我这支烟斗是黑色雕刻麻面的——坦泡不会发色,厂家有时会仿效海泡石的发色来为烟斗做预染色。另外,由于海泡石不容易散热的特点,厂家还生产过包皮坦泡,用皮来隔热。 综上来看,坦泡质地较硬,吸水性 石楠木<坦泡<土泡,重量轻盈,可以连续作战,非常适合出差外带使用。并且作为原材料已枯竭的产品,有一定收藏纪念意义。 但其市场价值不如有着丰富艺术创作空间、雕刻文化传承的土耳其海泡石烟斗作品,尤其是奥地利工匠雕制的艺术作品——毕竟审美需求本身就是纯粹的奢侈属性。 以上就是我通过这支烟斗学习到的知识点~
【技术讨论区】新手尝老斗~贴吧前辈送的英伦老斗收到啦 首先感谢贴吧的好心人:“只灰国产茄”前辈。 起因是“大漠孤菸1746”和“只灰国产茄”两位前辈在帖子内仗义送斗,被我正好碰见,于是成了幸运观众。 目前已经收到“只灰国产茄”前辈发顺丰特快寄来的一支斗,“大漠孤菸1746”前辈也已联系我要了寄送地址,答应送我一支全新的白象坦泡斗。等收到后我会另开一帖分享使用体验。 这支斗是马鞍嘴的深色光面斗牛犬斗型,带银饰圈,斗身及斗嘴无戳记和品牌标,银圈上的信息显示这是一支1928年制造于伦敦的烟斗,制造商为“WR”。 根正苗红老伦敦正米字旗! 我在闲鱼上查到了一支同样仅在银圈上有同款“WR”戳记、制造于1916年的葫芦斗,但查不到“WR”的具体信息,推测为二十世纪早期一家位于伦敦的烟斗制造小作坊,至少经营了十余年。 斗身有几处沙眼,没有补土处理或补土脱落,斗重不足30克,大小约为登喜路3号斗,款式与登喜路3204相似。得益于短、轻和马鞍嘴,叼感特别好。 接下来是抽吸感受,我答应前辈尽量客观地描述我的主观感受: 先后用BB混蛋和v507c连续抽了两斗,装草3克左右正好。抽l能品出咸香,抽v能品出甜味,抽吸感受不错,但实话实说并没有带给我明显优于我此前几把斗的感受(对比88年的登喜路4117、彼得森221、史丹威安徒生cutty)。以上这些都比我的华云大橡果好抽,但这应该和斗型有关系;当然,确实比密玉抽v草的感受强非常多。 连抽两斗没有觉得积水,但第二斗底草表现有点结团。 第二斗想尝试大口抽吸是否也能随便出甜,感受是烟气烫,不舒服。 补了一次火,和我用其他斗的时候差不太多。 倒灰的时候,不论是L还是V燃烧后的灰烬表现都和我其他烟斗基本一致。 与“只灰国产茄”前辈沟通,他说抽新斗抽急了喉咙会不舒服,老斗不会。我回忆自己之前确实出现过喉咙不舒服的时候,但这次没有,但具体原因是什么不好判断。 总结:这是一支抽吸能出香出甜的斗,比例协调叼感完美,从我的个体感受来看掌握抽吸方法仍然是必要的。 我没抽过大师斗,也没有抽过什么不好抽的斗,其他斗我也只能感觉出好叼、好握、好看、烫手的区别。但我入手的都是知名品牌的斗,比如登喜路、史丹威、彼得森、华云,而这支斗作为一个百年前不知名小作坊的产品,抽吸感受上不输于这些当代一千到三千的品牌斗,也足见其品质了。 以上就是我的感受分享,我是一个入坑刚二十多天的新人,对烟斗的理解相对有限,讲的不对的地方大家多担待。
【技术讨论区】试了一下国际大品牌的迷你斗好不好抽 分享下今天刚收到的华云minni6的使用体验。 这支迷你斗的配色和造型都和华云另一个系列的白兰地烟斗(图3)很像,就叫它“小酒版”吧! 这支小酒版叼着很轻松(废话),一克切片撕下来不用醒,对折两下塞进去满满当当,抽的时候明显感觉到烟气钻鼻,两三口人就被尼古丁干精神了。 一克草(ps400)我抽了30分钟。 补火勤了点,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补了好几次,可能是因为斗太小了,为了避免火苗烧斗口,火机离得远了点,所以点的不够深。 使用过程根本用不上压棒,直接抽就完了。可能是因为迷你斗比较短小,只要正常呼吸烟气就直接往鼻子里钻,提神是真提神,接近辣根的效果了。 十分钟后能出甜,但这时候你会觉得甜不甜的没那么重要,它不适合让你品草,没打算让你前戏、正题、温存,再来根事后烟那样的包夜大全套,就是一次快餐的效果——上头、干了、爽了。 抽到最后我抽出了非常明显的木头味——不知道怎么形容,没有怪味道,也不刺鼻,但非常明确的知道那个气味来自木头。 重点来了:我今天抽了三次,头两次每次都能把漆面烫出泡来,我自己抛了一下成迷彩的了。 这大花脸倒是别有一番风味,像在苦艾酒里倒入了柑橘利口酒。(自己的东西总得往好处想) 改造完又抽了一次——这回没起泡,估计是斗壁左右两侧容易受热,其他地方还好。 总结是:迷你斗抽个二三十分钟不成问题,特点就是快速摄入尼古丁,提神效果MAX,9毫米带滤芯我觉得算是必需品,不然得抽一嘴灰渣子。 不会推荐别人买它,质量不行还贵,800多有点智商税了。 不过我会继续用这个斗,因为提神效果特别顶。顺便问问各位大佬,有没有方便携带三五克草的小盒子推荐?最好是扁平一点适合揣兜里的。
【技术讨论区】初尝BB混蛋:入坑22天,满斗白灰无积水,轻松驾驭大弯斗 从收到第一把密玉到现在22天,抽斗已经基本明白了。虽说是个不良嗜好没什么好骄傲的,但我是不是能算个天赋型选手了? 今天第一次尝L草——BB混蛋,实话实说有点不太适应,确实是很明显的皮革味。头几口感觉不错,因为之前抽V草做碳层的那几口味道都挺差的,只能抽出烧炭味,但是这一次从做碳层就开始明显感觉到香。 抽到十分钟到时候我都已经有点后悔这么晚为啥不睡觉非要抽这一斗,你说它香吧确实挺香的,但香到极致和臭真的没什么区别。 甜感明显弱于之前试的圣布和ps400,400是甜的发腻,混蛋给我的感觉就是香的发腻。 与其说能咂摸出点甜,不如说是咸。和之前抽过的V不一样的是,口腔里的咸和鼻腔里的香是一个路数的,很难区分开来,甚至不确定是不是过于浓烈的烟香让我产生了非文学意义上的通感。 再说燃烧——虽然我还不觉得L草好抽,但这也太好抽了吧,燃烧很均匀,原来抽V要修修山包才能看见白灰,现在斗钵里是均匀细密的白灰。 修山包很省劲,抽V的时候头十分钟用压棒有一种活泥的手感,这一次就像在罐里蒯盐一样。 除了用压棒修山包,我全程斗不离嘴,没什么慢慢品的欲望,只想尽快抽完它,在补火两次的情况下抽了一个小时,倒灰的时候发现一点结团的情况都没有,底草都成白灰了。(我都没用过通条) 这大弯斗用着也不积水呀~(我用的是彼得森221)
【技术讨论区】ps400的酸甜味儿就像少女的花蕾 目前入手的几支斗里最喜欢彼得森211的使用感受! 可能是斗型原因,燃烧面较小,对于我来说给点火增加了容错率,不那么容易偏烧打井了。 积水不明显,清理的时候发现钵底还很干爽,只是底草有些焦黑结团(不知道这是不是积水造成的),但除此外斗钵内全是细碎的白灰。 因为不太熟练,还是会有点偏烧:补火的时候未成白灰的黑碳层那一侧会先燃烧起来,之后顶层留全是松软白灰了。 大弯的斗嘴叼在嘴里感受特别好,因为斗嘴在口中是倾斜向上的,还让我琢磨出来了一个抽吸小技巧——用舌头控制抽吸! 大概就是:忘掉鼻子和嘴,随便它们谁在使劲都行,只用舌头轻轻放在斗嘴口上,舌头一舔烟气就过鼻了,舌尖满满香甜。(甜到有点过分,需要用红茶来压一压、清清口。)温度和频率也可全凭舌头控制。 ps400真的香甜好明显啊,甜里带着微酸,烟气闻起来是硬面包的微咸,加之我刚刚掌握的抽吸方式,一下子勾起少年时代初尝少女花蕾的记忆: 随着一斗见见烧尽,嘴里的味道也从清淡转为浓郁,烟气仿佛是液态的,逐渐溢满口腔,酸味隐隐盖过了甜味,如同回忆中的少女薄汗渐生,盖过了出浴时的清爽。
【技术讨论区】彼得森大弯没有预想中难用,抽吸体验也很好 叼斗还得是这种大弯,叼在嘴里没有啥异物感,所以也不会流很多口水。因为斗嘴在口中是倾斜向上的,所以用自然呼吸法就很容易,只要当它不存在就好了。 一斗3克ps400草抽了70分钟,最后只有一点底草打湿倒掉了,出香出甜,有时候拿舌头一卷烟气就往嘴里弥漫~ 另外不叼的时候这款彼得森221握感也蛮舒服的。
【技术讨论区】抽吸过关啦!奖励自己一把大弯叼斗 一次偶然的发现,让我一下子掌握了冷火慢抽的节奏——登喜路4117入手后,因为比较爱惜所以买了嘴贴,结果☁️的ps400先到了,嘴贴还没到。 我舍不得再咬斗嘴,就用嘴唇含着轻轻的抽吸(用嘴带动,而不是“自然呼吸法”),一下子就感觉到了香和甜:香是类似青草的香气,甜是微酸+淡淡的甜味儿,斗钵里出来的烟气我也蛮喜欢的,闻着是烤硬面包的味道。 关键是这一斗3.3克草我居然抽了100分钟!虽然打井偏烧,但是火灭了补火味道也没有变差,如果不是怕新斗烧斗底我还能继续抽。过程中一直在注意控温,吹气+放着等它降温(也发现了4117的小缺点:两侧棱形斗底比较薄,摸着有点烫。) 第二天换华云的一款自由橡果来试,仍然能感受到香甜,同样抽了100分钟,可能因为自由橡果斗壁很厚,没有烫手烧底的恐惧,一直抽到最后,还能感觉到抽到最后香气更浓郁、甜味更明显。(抽完发现我的白灰是分层的,底下四分之一白灰明显,应该是我感受香甜最明显的阶段。) (更加怀疑4117比华云好抽是因为斗型:更宽更浅更短更直) 这两次因为都是嘴唇含着抽的,所以水汽很少,抽到最后味道都很好,清理完通条上都是干的!(之前看有人科普说积水和口水无关,我的感受是关系非常大) 以前积水多,味道不好了就不抽了,一般也就一小时。 作为入坑20天的新手,这算抽吸过关了吧? 但是叼斗的时候又不行了……一方面总是流口水,另一方面这回不知道怎么使劲了,用嘴抽吸烟雾太大,自然抽吸总会灭火。 听说叼大弯异物感小,口水会少一些,决定搞一个适合叼的弯斗,挑战一下大家都说难抽但好叼的工具。 本来想搞彼得森系统斗,但是这个双银坎嘴的221实在太好看啦!又骚气又时尚!对我来说抽吸体验哪有装逼重要啊!买买买!
【技术讨论区】坏了,这把老登怎么长的有点像那啥 在鱼上看见这支登喜路4117挺有眼缘,符合自己寻找容错率高的轻便直斗的需求,成色挺好,价格也能接受,遂拿下。 到手后有三个小发现: 第一个发现是,这支斗的深度和长度都比现行的4117小一码,比3117大一码,仿佛是个3.5117,但比别人的3117都轻。看戳记是88年的,不知道是不是当时的码数小、木料轻,还是加工到我这支的时候就剩下这么个半大不小的料子了。 (长128.6,口径20.2,深28.2,重31) 第二个发现是,这个贝壳喷砂好像比现行款的要深,褶皱凸起更立体,就是看起来稍微有点像🐔卵子……而且自从有了这个念头,真的越来越像了。 第三个发现是,不再容易灭火了,之前总看人说“满斗白灰”、“一斗到底”好像是啥不得了的技术,现在轻轻松松,就是吸阻比华云小很多,抽吸完全不能用嘴巴,不然抽到后面会很烫,偶尔还会把烟灰喷出去。
【技术讨论区】请问登卡or手工斗大概在什么价位能明显提升抽吸体验? 我目前是一把密苏里玉米斗,一把华云,抽18年老圣布能抽出明显香来,偶尔有甜感,一斗能抽个一小时。 不知道继续升级的话,应该走登卡路线还是手工斗。想要的斗形相对比较明确:轻的、直的、好叼的,简约经典的,最好能平放桌上的。目前看加拿大人和平底锅之类的比较合适。 想知道登卡三五千价位的会明显提升抽吸体验吗?或者同价位的手工斗怎么样?(不太在意石楠的纹路)
AI确实厉害啊 看到老纳用AI鉴定绿松石,特别受教育,我也试了试。
警惕“小年份”“藏区回流”这些伪概念 截图不为挂人,他也不是商家,没有挂的必要,主要是为了说理。 为了讲新珠子,不得不搬出老珠子来说,讲一讲风化纹的形成。 1、什么是风化纹:俗称马蹄纹,指甲纹,月牙纹,半月形马蹄纹,说的都是它。 2、什么珠子上会有马蹄纹:玛瑙,琉璃,水晶,等等二氧化硅材质的珠子上会有。蜜蜡,松石上是不会有的。 3、为什么只有二氧化硅材质的珠子上有马蹄纹:二氧化硅的结构是六边形的,懂化学的一说就明白,不懂的可以理解为——整个泡沫板是由各个小圆粒儿组成的,玛瑙珠子就是由各种小六边形组成的。珠子受力崩了,撞了,六边形边缘塌陷破损,就出现了马蹄纹。 4、因为一颗珠子上是有重心的,容易磕碰的位置就那么些,不可能整颗珠子会均匀磕碰,因此马蹄纹的分布是深浅不一,分布不均的。用一根绳子串起珠子,拎起来,看看哪面朝上,哪面朝下,就知道哪里容易磕碰了。 5、为什么一颗天珠上黑线白线都部分马蹄纹密集程度不一样?因为镶蚀材料对珠子的侵蚀程度不一样。 6、马蹄纹的形成时间:自然佩戴的情况下,马蹄纹不经磕碰是不会凭空出现的,不存在“小年份天珠自然佩戴出风化纹”,清代玛瑙、明代南红上面都见不到马蹄纹。 7、新天珠的风化纹是怎么做的:技术各有不同,在叠代更新,台珠又不可能出现技术失传,技术只会越来越好,吹老台的收收味吧。五十年前谁用电动震机给你敲这种风化。 8、我不卖珠子,别给我扣商家帽子。 9、每个人对新天珠的审美不同,比如我追求像纯,别人有自己的追求,之所以拿古珠经验来说,是因为看不惯吹老台,吹藏区回流,吹小年份的,忒反智了。
警惕这个炒作甘南红的人 1、他帖子里发的所有“老甘南”都是假的,不老,可能也不是南红。 2、甘肃根本没有玛瑙开采的痕迹可查,所谓“老甘南”是炒作出来的概念,最初是甘肃的老南红卖家编出来的,这个事文玩天下时代的老玩家都知道。 3、传世的老南红确实有别于保山料和凉山料,实际上很可能来源于域外。从老南红的打磨打孔方式也能看出一二,不是中原的风格。 4、楼下发颗老南红以正视听,他卖东西我不卖东西,相信谁不言自明。
哪条手串在你腕间出镜率最高? 玩文玩的,谁没攒下一抽屉家当~ 想知道大家最常选择的腕间和颈间饰品是什么。 先晒一下我的选择——【甄选四件套】 手串:两颗千年系正一线药师珠,搭配启承朱砂供的菩提根。 药师珠是这条手串的主角,我钟爱古珠,但囊中羞涩,至纯拿不下,药师是最好的平替,它的珠宝感不逊色千年至纯。 启承的这条菩提根是我入手的第一条“新文玩”手串,银孔道带金银标金腰带,算算比加金配饰划算。 手绳:叠戴用的一条手绳,主角是龙虎山天师府加持的朱砂小葫芦,搭配禧樘的朱砂无相,便宜货,主要图个寓意。 项链:喜马拉雅橄榄形缠丝玛瑙珠,两千年系的一颗带眼古珠,单戴效果不逊色于至纯达洛。 手表:老款劳力士日志,传说中性价比最高的16234,二手价格很实惠。 作为多年老玩家,够不上中产水平的小卡拉米,我寻找配饰的标准始终围绕三点:够装逼、够保值、有故事。 至于盘玩性……我选择核桃和小桃核手持,佩戴是佩戴,玩是玩。 你们的选择是什么?
这个程度的仿纯我看了确实迷糊 当然啦我眼力也就一般,但至少一般的台珠都是一眼能辨认出新的,包括上肯超顶,包括建成(我认为风格很像纯的),我相信大部分人也都可以。 今天看到了这个,至少从图片来看我不敢武断说是新的,可能也是因为没漏孔道吧。
普通人能感受到天至尊的快乐吗? 翻译一下标题——如果财力不够牛逼,如何力所能及的装逼? 1、宁吃仙桃一个,不要烂桃一筐。 2、有一两样能镇住场子的物件。 3、注重搭配和整体空间氛围的营造。 4、要选择有故事的玩具。 5、扬长避短,多发掘偏门的小众品类。 6、尽量用审美品位来缩小财力上的距离。 7、提升拍照的技术。
【清风徐来】案头山水,纸上机锋。 我有窨茶一壶,梵经一页,沉檀一炉。偶然间故纸闲读,得意处苏扇轻拂。身近无上之清凉,心远劳形之案牍。 遂作《文房偈》,偈曰: 啜饮花香解风情, 开合竹海觅安宁。 且煮春夏秋冬水, 再阅魏晋六朝经。
你对文玩的理解还停留在珠串上吗 分享下近期的收获: 半手生砂朱泥壶,手刻玻璃公道杯,明代残经一页,太湖石小品一方。随手一搭,又会是一方幽静小天地。 发表一个非常主观的暴论: 文玩就得有文人气,何谓文人气——是客观上的审美,是主观上的自恋,是他人口中的矫情,是自我心生的清幽。
金樽清酒斗十千,不知今夕是何年 明治时代,日本九谷烧宗师——清水美山的本工作品。 用战败国的小盏,浅斟片刻微醺,别有一番滋味。
【清风徐来】很满意的一把小花湘妃明古
教大家一个把台珠拍出“纯”味儿的小技巧 真表+老药师+新台珠。主打一个一保一,还不行就二保一。 出镜模特: 1、劳力士Date Just-16234 2、千年正一线药师珠+启承朱砂供菩提根 3、罗兰FP-30电钢琴 4、建成手工虎牙 5、本人发财的小手
王侯赫赫,车马辚辚 喜获新玩具。 戒面是汉代青铜鎏金兽面,应该是虎头,原件是马车轴上的饰品。(图7是对这类物件的介绍) 戒托新做的。 这种车轴饰通常青铜的居多,铜鎏金的等级高一些,还错金银的、镶嵌宝石的。 可以理解为,这是汉代劳力莱斯上的镀金车标。 图5和图6是海昏侯刘贺的,也是铜鎏金,我觉得我的更漂亮。 中原的古珠玉贵上天,但中原的青铜残件还是挺有性价比的。2400入手一个“金”戒指,我觉得还行。
我有窨茶一壶,梵经一页,沉檀一炉。偶然间苏扇轻拂,仿佛无上清凉,稍忘劳形之案牍。遂作《文房偈》: 啜饮花香解风情, 开合竹海觅安宁。 且煮春夏秋冬水, 再阅魏晋六朝经。
小缝眼不比小凤眼好玩多了吗! 新入一串桃核,长的有点涩涩的,让我想起了我的初恋。 如果尼泊尔酸枣核叫凤眼,咱中国的桃核就应该叫缝眼。中国小缝眼比尼泊尔小凤眼耐操,不戴套也不会随随便便玩黑。 轻捻玉门掌上盘,金沟滑腻念从前。 辗转凉床惜梦浅,寻觅温存忆红颜。
攒下一堆珠串,不如布置一席文房 接触文玩第十个年头了,多年前刚入坑的时候,只顾着收集各种珠子,盘又盘不出来,积压一堆,看久了觉得好生无趣。 近些年换了个思路,更爱能拿来用的实用器,比如折扇,茶壶……攒下来的心爱之物刚好能布置一席文房,也算是拉磨的驴给自己换上一套好看的嘴套子。
好物推荐:“地珠”邦迪克,立省一套房 邦迪克是缅甸钦帮的“传家宝”,15世纪的钦族人挖掘出了古骠国的pyu珠,非常喜欢,于是用木化石材质仿制pyu珠的图腾,也加入了许多新的图腾。 邦迪克一般分一代、二代和三代,一代是15世纪的(有些商家会说是千年),二代是百年前的,三代指1990年以后做的。 实际上这种区分方法不太科学,因为邦迪克的制作从未中断过,时至今日还在制作……所以我们可以简单理解,邦迪克有大几百年的、百年的和新的。 其实我是个古珠玩家,除了至纯以外价格较为合理的古珠我都会收集,但这次买邦迪克却选择了买新的,有以下几个理由,也供大家参考: 1、许多商家会宣传,一代邦迪克的材质更好、工艺更精,但谈到鉴别方法时只能看孔道磨损。这就说明新邦迪克在材质和工艺上和老的几乎没有区别。(都是木化石材质的,我不信五百年前挖出来的木化石就比五百年后挖出来的密度高,对化石来说五百年算个der) 2、最常见的瓜瓢图腾我肯定买得起,便宜的几百,贵的一两千,但是我喜欢邦迪克是因为它的图腾特别有意思,是钦族人把生活中见到的栅栏、水井、动物、自然现象等用符号化的方式做在了珠子上。我就是想要特殊图腾!(甚至觉得比台湾商人给天珠伪造出来的和佛教之间莫须有的联系有趣)特殊图腾的老邦迪克太贵了。 3、老邦迪克的价格太虚了,受天珠影响,镶蚀类古珠都水涨船高。我常交易的卖家告诉我,最早他卖邦迪克的时候,来货是一整串,卖出去一颗就回本了!一颗四五百的现在能卖到大几千。 4、最最重要的,是邦迪克不像台珠,你根本找不到非手工画线的邦迪克!且工艺没断过,根本不需要鉴别哪个是不是酸洗的,几百年前是钦族人做的,现在同样是钦族人做的,都是小作坊,没有大工厂(缅甸那地方搞大工厂肯定不会拿来做珠子你说是吧)当年是木化石材质的,现在还是木化石材质的。文化上原汁原味,工艺上也原汁原味。 以上就是我选新邦迪克的理由~我这串是让商家精挑的,图腾不重复,尺寸基本一致。一颗10块钱~(应该还能找到更便宜的,但是让商家精挑省事)又下单了一堆925银隔珠,目的就是:1、加快孔口磨损,2、挡住孔道,跟老的就没啥区别了。 看了眼图四,立省一套房
纯嘚瑟~近期古珠搭配小合集 小串搭配起来比108和手持要省钱一些,这些搭配我自己还挺满意的,发出来显摆一下。为了方便感兴趣的朋友有个价值认知,会备注购入价格(不含金银和树籽)。当然,购入价≠市场价,勉强做个参考吧。 防杠声明:自玩不出,谁卖谁是🐢。 1、正一线药师珠(一对5900) 2、萨珊子母狮半球印(4000) 3、波斯糖球(2800) 4、研磨孔红玛瑙(396) 5、西亚老蜜蜡桶珠(300) 6、犍陀罗圣物匣形护身符(2000) 7、藏系老南红勒子(1100) 8、西亚橄榄形缠丝玛瑙珠(150)
“至纯天珠”是什么:关于天珠的“货币”假说 本文讨论的“至纯天珠”指:采用“型二工艺”人工蚀花、至少有千年以上历史、流传于藏地和藏文化圈、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台湾商人冠以“天珠”称谓的蚀花玛瑙。以下简称“天珠”。 对天珠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多多少少会有如下一些疑问: 1、天珠至今未有出土记录。 2、西藏并不出产玛瑙,也没有任何关于蚀花工艺的传承,但天珠只出现在藏区,包括国外的藏传佛教文化区。 如果问题1还能用藏人的丧葬习俗来回答,但结合问题2就很奇怪了。比如说我们俗称的“药师珠”,同样生产于域外,被藏人喜爱,但它在域外有大量出土记录。 3、天珠的存量好像非常大,老天珠怎么会有那么多? 4、解放前藏区是农奴制社会,高等级的珠宝应该只出现在少数人手中,为什么现在好像许多藏人都拥有天珠? 关于这两个问题,很多朋友会认为现在古珠商家持有的天珠都是新仿珠,但这个观点也同样存在难解释的地方: 古珠表面的氧化层、打磨痕、孔道是作假者很难攻克的难关;如果真有这种高超的造假技术,为什么没有被下放到市场更大的新天珠领域。(大家可以有不同看法,但我不持这个观点)姑且认为,天珠真的存量很大,且同样流通在权贵阶层以外的人手中。 5、至今未有关于天珠的老镶嵌记录。 6、多数天珠表面有较大磕碰(俗称风化纹)和磨损。 问题5的意思是,如果天珠是藏人尊崇的珠宝,那必然会存在天珠的镶嵌配饰出现,大昭寺那尊佛像上的可不是老镶嵌。 问题6的意思是,如果天珠真的很宝贵,为什么没有被更妥善的保存呢?须知许多糖球、药师珠、蜜蜡、松石、南红上面,都没有那么多的磕碰。这是否说明,天珠在过去藏文化圈里并不是特别了不起的珠宝? 7、天珠真的能入药吗? 关于问题7,我查了被许多天珠商家提及的《晶珠本草》,上面并没有关于天珠的记录。其中“瑟珠”的解释也与天珠有较大差异,这里我贴上原文:“……虎伏块状,色为黑纹、黄纹、褐文相杂,纹长,斑小。人工造的条纹扭曲,注意不要相混。真品虎伏块状,纹长九倍……”天珠的最突出特点应该是圆形眼纹,但这里完全没提及。 另外,《喜马拉雅天珠》中提到“药师珠”是《晶珠本草》中的“花斑瑙”,我查阅《晶珠本草》,发现“花斑瑙”和“药师珠”也根本对不上:“……虽然识别方法很多,但上面都有一些不规则的蓝、白、红色花纹,为其特点。一种上面有黑色花纹成九眼状……”这和一线药师珠也相差太远了,并且完全没提到其在藏区的俗称:羊眼(惹米)。 根据问题7,我怀疑“天珠入药”大概是商家为天珠编出来的故事之一,意在提高它的文化价值;另外,《晶珠本草》中提到了几十种宝石半宝石,都没有提到天珠,天珠真的在藏人心中很崇高吗?未必吧? 8、不同眼数的天珠存世量差异很大,为什么不多制造眼数更多、图腾更复杂的珠子?把原石磨成更长更大的珠子,难道比磨成更小的珠子要难很多吗?画九个圈,就比画两个圈难上很多吗? 关于问题8,目前存世量最大的是两眼天珠,五眼、八眼非常少,七眼更少……另外还有一些眼数更多的稀有图腾,更是少的可怜。如果古人尊崇数字九,按理说应该九眼最多才对啊? 综合以上问题,我们来看看天珠的特点: 只流传于藏地;存世量不小;广泛流通于非权贵阶层;并未被当做珍宝对待;不同图腾的存世量差异很大;在制作难度没有太多差异的前提下,等级小的更多,等级高的反而更少。 以上特点,像什么?是不是很像货币?仔细想想,如果我们把天珠看成是某种货币,是不是很多问题都说的通了? 没有出土记录——谁会把钱埋墓里? 没有镶嵌记录——谁会把钱镶嵌在首饰上? 只流传于藏区——在国外花不了人民币。 老天珠怎么有那么多——货币啊,当然嘛。 天珠为什么有那么多磕碰——因为要流通。 不同眼数存世量差异大——毛票比大票多。 那么多藏人都有天珠——只要不是奴隶,手里就会有货币。 天珠价格居高不下——正是因为存量大,所以对商家来说更有炒作的欲望。我认为这个解释比少数人掌握着仿造老天珠的技术更为可信。 不同眼数、纹路的天珠有细微差异,比如折现二眼、如意二眼;虎牙和双线虎牙——不同时期货币有不同的版别。 措思天珠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那么多仅见于个体的图腾——很可能是因为工艺难度低,被淘汰的币种,或许也有许多“假币”。 近现代藏人更喜爱绿松、南红、珊瑚、蜜蜡、象牙——这种货币在很久以前被废止了。 现在,我们试着还原一下天珠是什么: 天珠原产于域外某国,有着一般等价物的属性,通过贸易和掠夺到了藏地。因为藏地工艺落后,这种蚀花玛瑙曾经一度成为藏区的货币,于是域外天珠大量流通到藏区。 在某个时期以后,这种货币体系被废止了,于是天珠渐渐被藏人淡忘,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台湾商人为它冠以“天珠”美称,并编撰了一系列故事。 因为存量巨大,且不可再生,对商人来说有极大的炒作空间,于是就成就了如今的“天珠神话”。
“至纯天珠”是什么:货币珠假说 建成手工珠镇楼。 本文讨论的“至纯天珠”指:采用“型二工艺”人工蚀花、至少有千年以上历史、流传于藏地和藏文化圈、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台湾商人冠以“天珠”称谓的蚀花玛瑙。以下简称“天珠”。
大家注意这个把新珠当老珠卖的骗子 一开始我纳闷,什么叫“假珠子”? 新天珠吧都是新珠工艺品,工艺品哪来的假的? 又说我连天珠都没有……嗯,我是没有“至纯天珠”,但我抬头一看,这是新天珠吧啊?难道是他进错贴吧了? 点开主页一看,好嘛,典型的“藏区天珠”假货贩子啊。
西洋文房器,矫情而富有仪式感 两件都来自巴黎,边把玩边看巴黎奥运会,惬意~ 均为上个世纪初的器物。
来给大家看个折扇吧的乐子 一位新人学生党带着预算,让大家给推荐扇子。我给支了招。说了句“xx家堂款就是入门最好的选择”。 然后一个商家跑来,说我这是对其他商家不负责任。 紧接着又一个商家跑来,说我不懂某个师傅的工价、不如他懂扇子、不会做扇子,所以不能给别人普及知识。 “你害了其他努力的七道菜!” 逗不逗。
比天珠与佛教的关系更近,但比天珠便宜 约3-4世纪,贵霜王朝的犍陀罗地区(今阿富汗东部及巴基斯坦东北部)曾是佛造像的起源之地。 犍陀罗是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的融合之地,而它的中心——塔克西拉,更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城,是宗教、哲学、艺术和高等教育的圣地。 这枚跨越千余年的“圣物匣”形护身符,正是来自于塔克西拉古城。 它的原型是比丘身上随身盛放舍利、项链、经文、圣符的小匣子。在犍陀罗佛造像上,经常可见这种小匣子斜挎在佛菩萨身上。
今天带出门的是故宫色小串 红墙+琉璃瓦的配色
比南红漂亮,但比南红便宜 实物和图高度相似,几乎无色差。 标准锦红色,胶质感很强,满色满肉,无裂无纹,几乎顶级南红的所有特征都体现在它身上,但它还真不是南红。 它是一枚来自B.C.1000年的红玛瑙。 和另外两颗高古水晶一起拿的,平均一颗200多块钱。 大家说它像南红吗?
天花板级无棕8mm正圆椰蒂 …… 开玩笑的,标题党一下,其实是黑山羊角。 一串108,花费50元人民币。
《晶珠本草》上的“花斑瑙”真的是指“药师珠”(羊眼)吗? 找到了一本《晶珠本草》电子书。 对照《喜马拉雅》天珠上的内容,发现对花斑瑙的描述有些出入。 朱博士引用的内容里,说的是“同心环状花斑瑙”,但我找到的版本里,没有“同心环状”几个字。 “不规则的蓝、白、红色花纹”这个形容好像也和“药师珠”(羊眼)没有关系。 另,我也没有在《晶珠本草》上看到“瑟”“琼”这些珠子。
玩“新”与赏“老” 对老珠子和新珠子,我都抱有开放的心态: 多看老珠子,有助于对新珠子的欣赏和挑选。 多看新珠子,有助于对老珠子的辨别和理解。 玩新珠子,可以用低廉的价格搭出想要的效果,感受现代技术对古老制珠工艺的模仿,也不用担心手上的油汗破坏了娇嫩的沁色。 赏老珠子,可以感受时光凝炼在指尖,抚摸浑厚的包浆和老磕老碰,对它的过去浮想联翩。 我会用老珠子的资料去挑选新珠子,也会有当代的审美筛选更具珠宝美感的老珠子。 关于新天珠,我的理解可能有些不太一样: 柏拉图在“艺术模仿论”中提出,“实在之物”是对“概念”的模仿,而艺术是对实在的模仿。 如果说,作为“实在之物”的天珠,其图腾很可能是彼时的人对神明或自然等“概念”的模仿;那么“新天珠”就是模仿“天珠”的艺术创造。 就如同古希腊罗马的雕塑作品是对天神的模仿,而文艺复兴时代的米、拉、达等艺术巨匠的作品亦是对希腊罗马作品的再模仿。 无独有偶,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考古复兴主义珠宝”,亦是对既往古代珠饰的模仿和再造,这一时期的诸多作品更是成为了珠宝设计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 审美是一个循环~
“药”和“糖”|关于药师珠有些疑惑,求老玩家解答 1、我看珠博入盒的药师里,有标大约公元前500年的,有标大约公元元年的。老药师的具体断代怎么区分? 2、药师存在工艺失传的说法吗?如果没有,那是不是会有九百年、八百年、五百年的老药师?和千年系如何做区分? 3、不同时期、地区生产的药师,风格上有区别吗? 4、药师的深色部分是糖化处理过的吗? 5、为什么老药师有很多老旧如新的,也有很多马蹄纹明显、大磨损的,是材质有区别,还是各地区使用方法不同,或者都有? 6、正一线药师,和那种多条缠丝线的药师,看起来差别很大,有证据表面他们之间有传承关系吗? 7、为什么药师多为小孔道?有大孔道的药师吗? 8、药师的打孔工具是什么?青铜还是铁器?或者都有? 9、如今印度生产的药师,是一种工艺的传承关系,还是刻意仿古的仿制品?
整串“药师珠”太贵怎么办?用“中药珠”凑~ 用黑山羊角搭配两颗老药师。 药师珠被藏人称为“惹米”,即羊眼睛。 山羊角是一种中药材,有清热、镇惊、活血化瘀的作用。而药师珠是《晶珠本草》里记载的藏药材。 这串就是:羊角配羊眼,中药配藏药。 四舍五入,也是一条药师手串。
买不起整串药师珠怎么办?用中药材凑…… 羊角配羊眼,中药配藏药。 (山羊角,有清热、镇惊、散瘀止痛的功效) 你就说这算不算药师手串吧?
搭配了一条“多巴胺”色系古珠手串~ 来自🇮🇷的千年波斯糖球(唐球),和呛色赌桌绿菩提根的碰撞,加上少少黄金点缀。 据说糖球的做法是把玛瑙放在蜜糖里加热数月,使颜色慢慢沁进去,形成小糖豆一样的颜色,其中酒红色为上品。 今天搭配的这枚是微微带一点蓝色皮沁的樱桃粉,“甜度”适中,愿它化在我的心头,中和掉生活奉上的苦药。
【清风徐来】我好像不小心砸人饭碗了 怎么办,人家要和我比谁扇子多。 怂了怂了。
关于“药师珠”的小考据 周末拍卖小收获,拿下图8两枚当下古珠圈的大热门:“当红一线”(一线药师珠)。 这种由缟玛瑙制成的珠饰,源自BC700年的印度河谷文明,经由阿拉伯商人传播到波斯、罗马和犍陀罗。两千多年来,它生产于今印度、伊朗、伊拉克和巴基斯坦地区,又因贸易和掠夺流转到藏区和汉地。 因此,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它的身影:穆斯林把它当做“泰斯比哈”(伊斯兰教念珠),藏人称呼它为“惹米”(意为羊眼睛),汉人则赋予了它“腰缠玉带”的美称。19世纪维多利亚复古热时,英国人亦曾大量仿制过这种古珠。 有趣的是,千年前的西亚阿拉伯商人叫它“苏莱曼尼”,意为所罗门的宝藏;当代的台湾商人为它取名“药师珠”,和藏传佛教联系在一起,列为天珠的一种——这两种商称都意在为它增加异域文话的神秘色彩。而近两年,国内的古珠商人又给它添了“当红一线”的好彩头。无商不奸,古今中外如出一辙。 翻看文明的注脚,永远不会缺少金钱与枪炮。
带大家看看“折扇媛”,集美们谁懂啊 卖个折扇都有媛了,不得不说现在的商家真努力。
【清风徐来】折扇也有“媛”了,集妹们谁懂啊 专门俘获折扇小白+老色pi的重叠人群?
不要一提古珠就是天珠,一提古珠玩家就是韭菜 古珠好玩的多了去了。 我最便宜的一颗100出头入手的,还没北京雅园编绳贵,就是图九那颗橄榄,市场价涨了之后,有人出800我没舍得。 最喜欢的还是萨珊印珠,古珠+雕刻工艺,我觉得比镶蚀工艺有意思的多,这些印珠会有波斯拜火教的背景,边玩边学,了解拜火教的历史、波斯的历史,很有趣。 比如图一这个格里芬,在波斯文化里是一种叫斯摩夫的神鸟,而图一就是希腊文化对波斯影响的产物,到中国元代的时候,波斯的神鸟又开始无限接近凤凰了…… 贵吗?也不贵啊。 我买的最贵一颗萨珊就是图一这个格里芬,带连珠纹,品级不低,去年买的4300,在闲鱼上加了300挂着玩,好几个商家来问。一问我的卖家,原来是我保守了,现在能卖到5500。
精打细算拿下富士穷人四宝 xc35是买xs20带的套机,首发原价,感谢有良心的线下店。本来提前预订的1855套机没到货,给我换了这个更香的套机。按套机价格这算,xc35入手价700。 1545是今年正月淘的二手,700块,纯粹想体验广角,还没算玩明白。 铭匠56是760买的二手……升级固件变砖了,卖家帮走售后换了个新的。 50230前天刚到手,澳洲留学生朋友帮带了两支2400,比之前看贵了一丢丢,还差一天没凑上退税。不过到货第二天就1866卖掉了一支,约等于534拿下的。 xc35+1545+50230+铭匠56,四支镜头不到2700。一机四镜双电池,加上皮套、闪光灯、贴膜、百贴布、热靴盖……总价不超过一万二。 附两张小白瞎拍。
京剧折子戏《武则天·收婉》
《在北半球的夏半年》 阳光最宠爱我们的那些天 是北半球的夏半年 蝉和牛蛙叫着 在你和我的池塘秋千 夏季风吹过了你的脸 我的吉他上的琴弦 年少的我们嗨翻了整个夏天 扔进池塘里的石头 翻上墙头的少年 五羊牌的雪糕筷子插满了你家小花园 你说我们不再适合那个夏天 其实是时光收回了我们的少年 弹着吉他的我坐在墙沿 看着你微笑我却哭得不顾脸面 在北半球的夏半年 情歌的反反复复 唱着熟悉的那些天 在北半球的夏半年
《朝天子》关于父亲、时光,和我的劳力士 针尖儿嘀嗒,盘儿小面儿大。功名利禄耗年华,全仗你抬身价。 带钻的金劳,透底的超霸。时光却为谁停过刹那?眼见的多少爹的儿,熬成孩儿他爸,直教那鬓边生白发!
剑网三背景《弹剑歌》楚辞体 南无佛法僧兮,摩诃波罗蜜多。 只身下少室兮,将予心事言说。 言必称菩提兮,语常道及佛陀。 皆因父母亡兮,续命少林成活。 仇人欲绝我兮,幸方丈之相护。 着僧袍其素兮,掩皈依之孤独。 存杀心难净兮,学佛而心有碍。 不愿读经咒兮,惟武学吾所爱。 方丈知余心兮,传洗髓之精妙。 同门解我意兮,以易筋经相告。 当年少年郎兮,而今青灯长随。 欲下山平贼兮,贼今统兵蓟北。 称其效命帝兮,将战死于沙场。 余忿恨难忍兮,灭奸佞于罗帐。 天下谤我罪兮,世人道余邪魔。 平生不知命兮,至今才识真我。 入昆仑而隐兮,得草莽之赏识。 出江湖行禅兮,恨伶仃无人知。 绣坊诉心事兮,为娘子吹玉笛。 见舞鞋意乱兮,醉脂粉而情谜。 想辩机之亡兮,谁言僧侣无情。 伴古佛经年兮,当知我有始终。 非余不持戒兮,莫耻笑于贫僧。 为伊人忘我兮,岂非四大皆空。
酒后作《杯前歌》 失意问觥筹,漂泊几时休?难耐屈贾恨,岂为稻粱谋。虚席献策昨夜事,从来人间第一流。不见相马者,且去少年游。 西去藏山边,东住富春头。潇洒湘江雨,从容太行秋。痴语杯前君莫笑,妄言浮名向谁求?世无黄金台,何必觅封侯。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