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痴 和田痴
关注数: 4 粉丝数: 58 发帖数: 1,606 关注贴吧数: 52
建窑瓷器的特点 关于建窑产品的胎釉和器型问题。宋代很多瓷窑都生产黑釉碗盏,要把其他窑口的黑釉碗盏与建窑产品鉴别区分开来,最重要的就是要真正把握建窑产品的胎、釉、器型特征,多见实物,多识出土物,多加比较,以利鉴真,而不能象有些文章图录,只述皮毛,未及真谛。根据笔者在闽北近十几年来对建窑产品的收藏鉴赏经历,并从建窑产品的实物来印证研究,其鉴真要点可概括为: 1.胎:建窑产品因胎土含铁量高,胎骨极厚重坚致,呈黑褐色,质地粗糙但十分坚硬,古有“铁胎”之说,敲之有清脆悦耳的金属声。碗盏类的口沿部份胎较薄,腹部以下至底与圈足则厚度最大,有的则厚达1 厘米,胎薄者少。北宋碗盏胎体比南宋更为厚重粗糙,外壁施釉不及底,底部均有露胎处,露胎面大小不一,形状也不规整,这是建窑黑釉瓷的重要特征之一。 2.釉:釉色黑而滋润,有光泽,釉面有白色小疵点,口沿为褐色。碗盏类口沿釉薄(仅1毫米),腹部以下逐渐增厚,碗盏内底最厚(达7--18毫米),器内满釉, 器外壁施釉不及底,器内外釉里见有细长的兔毫纹,兔毫纹不明显,兔毫纹在阳光下闪蓝银色光。器外壁釉有垂流厚挂现象,在器底周围凝聚成不规则的滴水珠状釉珠,滴珠大者真,这是建窑黑釉碗盏的重要特征之二。 3.器型:建窑产品以兔毫纹碗盏为多见,另见有少量的钵、玉壶春瓶、小罐、小壶等,器型偏小,大器少见,其胎、釉特征与碗盏类相同。最具特色的建窑兔毫盏有敛口和撇口两大类,据建窑遗址出土物分析,撇口碗盏少于敛口碗盏,其造型皆为口大足小,形如漏斗,底足为浅圈足,可见旋坯纹。有的碗盏底足见阴文印刻有各种文字、图案纹。碗盏类口径最大的有20厘米左右,小的9厘米左右,较为常见的为12厘米左右,标准器为12.5厘米左右。
建窑建盏与宋代武夷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而宋代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茶文化最鼎盛的时期。在这个茶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建窑的建盏与建茶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武夷茶文化是我们永远不可忽视的话题。 建窑建盏 建窑在今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的芦花坪一带,历史上属于建州,故名建窑。“建盏”是产于建窑的黑釉瓷器,以碗类占绝大多数,宋代称“瓯”“盏”,统称“建盏”。瓯的本意是碗,盏的本意是比碗小的器皿,或说小碗。建盏造型的共同特征是大口小足,形如漏斗,分为束口碗、敛口碗、撇口碗、敞口碗等。其中束口碗中的A式束口碗最具特色,是建窑首创的上乘造型。其造型特点:口沿仰折,深腹,腹上部陡起,下部转为弧形,向内逐渐收缩成小平底;底足与腹底部交接干净利落,足外墙较竖直,上下宽窄相同,足跟平切或略斜切,一刀到位不留痕迹;足底微挖浅,表面平整。造型古朴、厚重,富有文化内涵。建盏最美妙之处在于它变幻莫测的釉色。建盏釉色多为绀黑色。兔毫釉是指在黑色釉面上呈现出各色流纹,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分为金兔毫、灰兔毫、银兔毫和黄兔毫等。 宋代饮茶方法丰富多彩,对茶具十分讲究,建盏作为首选茶具深得当时贵族、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并且成为朝廷贡品。宋徽宗《大观茶论》言:“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香色也”,“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宋代祝穆在其《方舆胜览》卷十一中也言:“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然其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又难得之”。可见建窑的兔毫盏在当时是名器,十分难得。可是众所周知,宋代是被公认的中国陶瓷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有“五大名窑”、“六大窑系”、“八大名瓷”的诸多种类,但何以“建盏”这一个品类的“黑瓷”在宋代具有如此的影响力呢?说到这就与武夷茶文化有深厚联系了。 建窑建盏与武夷茶文化的渊源关系 建窑的建盏在宋代能够成为朝廷贡品,贵族文人和市井百姓的争相趋之之物,主要还是与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分不开的,而宋代茶文化的源头正是武夷茶文化,可以说武夷茶文化对建窑的影响是最直接的。 武夷茶在南朝时就已闻名,唐代不断发展,到宋代已名扬天下成为贡茶。建窑始于晚唐而盛于宋。从时间上可以肯定武夷茶的出现早于建窑。武夷茶与建窑又同属一个地区,武夷茶的品饮方式直接影响到茶具的使用。宋代的饮茶方式和唐代的饮茶方式有很大不同,变唐代的煮茶为点茶,唐代人饮茶是将茶饼碾碎直接入茶釜烹煮,而宋代则要把茶叶碾得更细,如粉如沫,再精制成所谓“龙团凤饼”。饮茶时,不再以釜煮茶,而是把精细的茶末用不老不嫩的开水冲点,用茶筅用力搅拌(古称“击拂”)以使茶与水完全溶为一体,然后乘热饮用,这就是所谓的“点茶”。好的茶汤要有一层极为细小的白色泡沫浮于盏面,称为“乳聚面”;不好的茶汤点过不久,茶就与水分离开来,称为“云脚散”。为了不使云脚散,茶人必须掌握高超的点茶技巧,使茶与水交融似乳,最好还能“咬盏”。宋代人评茶以白为上,蔡襄《茶录》的第一句是“茶色贵白”。在这样的饮茶方式下,建窑开始大量生产以适应这种品饮方式的黑釉茶具——“建盏”。 据文献记载,宋代建窑几乎只生产一个品种的瓷器,即黑釉茶盏(建盏),而且产量很大,这在中国古代瓷窑中可算作是孤例了。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当时武夷茶文化风靡全国,点茶、斗茶成为一种时尚。而建盏就是当时专门为点茶、斗茶“量身定作”的茶具。建盏的胎体沉厚,且越往下越厚重,重心低,放置稳当,便于点茶时击拂。胎体厚且内含气泡多,预热后不易冷却,利于点茶,点茶后还可以保持茶汤的温度,延缓水痕的出现。另外建盏的釉面亮黑如漆,便于斗茶时观茶色,验水痕。正如蔡襄《茶录》中所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汶如免毫,其坯微厚,火高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皆不用。”蔡襄认为白色茶适合用黑碗,建安烧制的茶碗色黑,纹如兔毫,胎厚不易冷却,最好用。其他地方烧制的不是胎太薄就是釉色不够黑都不如建盏。另外建盏中大宗质量上乘的束口盏,在盏壁距口沿约6或7毫米处,向内作成一同圆滑的凸圈,此凸圈是注水量的标准,起标尺的作用,因为点注时乳雾汹涌溢盏而起,故要求茶汤适中,否则“茶少汤多则云脚散,茶多汤少则粥而聚。” 总而言之,建盏的器型和釉色正好迎合了当时武夷茶的品饮方式,同时独特的艺术魅力也迎合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观念。武夷茶的出名,促使了建盏的走俏。建盏与建茶(武夷茶)的“珠联璧合”共同演绎了宋代武夷茶文化,同时也使宋代茶文化成为中国古代茶文化史上最灿烂的章节。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0&urlrefer=97286dc3a626592803015b3de67d73ca)
宋代建盏竟含永磁材料:数据存储应用前景诱人 东方网8月27日消息:"卡时代"最害怕什么?消磁。有什么材料能一劳永逸地摆脱消磁烦恼?最近,上海科学家首次在宋代建盏标本中发现了一种罕见的高纯度硬磁材料--epsilon-Fe2O3,它极难被消磁,在计算机网络的高密度数据存储方面可能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古陶瓷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副主任李伟东是该研究负责人之一。她告诉记者,epsilon-Fe2O3是氧化铁家族中"神秘莫测"的一位:在自然界中极为罕见,这种材料在1934年被首次发现后,其晶体结构直至近10年才被确定。但它的硬磁性魅力,始终牵引着科学家的心弦。原来,高纯度的epsilonFe2O3极难被消磁。这种材料不仅可用在信用卡磁条上,还可在研发更快更节能的计算机、存储量更大更便宜的存储介质以及高速无线通讯等领域大显身手。同时,氧化铁化合物制备成本低廉,有望大规模推广。然而,遗憾的是,科学家利用现代制备技术,目前只能得到这种材料纳米尺度的晶体,使它的应用推广步履维艰。   戏剧性的是,李伟东等人意外地在1000年前的宋代文物建盏中,发现了梦寐以求的大尺寸epsilon-Fe2O3晶体。   建盏在宋代是皇帝隆重赐茶的专用茶具,被称为"中国伟大却又含蓄的器物"。古人留下了"忽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儿酒"等诗句,以表达对建盏的嘉许。一件件精美的建盏,交错着质朴的黑釉与自然天成的条纹斑点,有兔毫盏、油滴盏、鹧鸪斑盏等种类,令人赏心悦目。而这正是epsilon-Fe2O3晶体的"曼妙身姿"。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上硅所与福建博物院合作,对建盏进行系统研究。近年来,李伟东研究团队与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志合作,借助各种先进实验手段,对建盏兔毫釉、油滴釉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令人吃惊:他们首次在银色油滴中发现罕见的高纯度epsilon-Fe2O3晶体--这些晶体的纯度和尺寸,为目前人工制备条件所难以达到。   研究人员推测,虽然古代窑工并不懂得其中的奥妙,但"无心插柳"地满足了epsilon-Fe2O3晶体的苛刻生长条件:高铁粘土作为制瓷原料,在依山坡而建的龙窑中烧制,恰好提供了合适的高温和低氧分压条件。目前,科学家正试图复现古人烧制建盏的工艺条件,还原关键的技术环节,进而优化制备条件,以获得高纯度晶体。
如何鉴定宋代建窑“兔毫盏” 如何鉴定宋代建窑“兔毫盏”由于宋代人们饮茶、斗茶之风的盛行,而黑如漆器般的“兔毫盏”釉面上所现出的丝丝黄褐色的自然纹理,给当时盛行此风的人们带来了一种神奇、美妙的全新感觉,使人们在视觉上得到了一种极大的享受。 “兔毫盏”的出现,符合了当时人们生活及精神上的需要,符合了宋人那种恬淡典雅,但在平静中求变化的审美情趣。加上在宋代它的成品率就不高,“物以稀为贵”,因此“兔毫盏”在当时就被许多名人雅士所珍藏,成了“茶家珍之”的宝贝了。 一种东西一旦有了价,有了市场的需求“利益驱动”就成了最好的润滑剂,于是在九十年代起就有了仿宋“兔毫盏”的出现。近几年来,随着造假者在胎、釉、做旧处理等技术上的突飞猛进,可以说目前的仿宋“兔毫盏”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水平了。 一、看外观(造型)。宋代“兔毫盏”一般以敛口和敞口两种为多见,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距口沿一厘米处向内凸起圆棱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处无施釉,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黄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处自然垂流成滴珠状,型号有大、中、小三种,最常见的是中型,口径10—12、高度5-6、圈足2-3厘米的为多。造型敦厚古朴,线条自然流畅,修坯随意大方,一眼看去给人一种古意焕然的感觉。 仿制品的外观过于规整,胎釉稍薄,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比宋代的“盏”尺寸略大一些,过份灵巧,古韵不足。 二、看胎体。宋代“兔毫盏”的胎土是用当地富含铁质的瓷土,盏壁的厚度约0.2—0.8厘米左右,最厚处在底部超过一公分,因此上手较沉,有很明显的压手感。由于当时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较现代落后,因此胎土中多含没能完全粉碎的较大颗粒,显得略为粗糙。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窑内一氧化碳的影响、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坚硬、重如铁渣。宋代“盏”多修胎较草率,经上釉烧成后还能见到修胎时留下的棱角痕迹。底足浅挖近似实足,圈足内常见留有少许浅黄色的垫饼残迹。这些残迹有的由于和胎土烧结在一起,所以很难将之去除。 仿制品的胎土由于配料和加工手法与宋代有别,胎土加工过细,胎也修得过于整齐,胎壁稍薄,外观修得弧度过圆,底足挖得稍深,加上由于烧成条件与古法大为不同(仿制品不可能用龙窑和用松木等木料来烧制),因此仿制品的胎呈色较淡、细,没有宋代的那种粗、紫、黑、坚硬的沉重感。 三、看釉。我们目前所能够见到和接触到的宋代“兔毫盏”无一不是出土之物。这些在地下沉睡了几百年的宝贝,身上都会不同程度地带着时间给它们留下的印记(受土壤中各种物质侵蚀的痕迹)。这就成了我们辨别真伪的又一重要依据。在“兔毫盏”1310±20℃的烧成温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动,口沿处的釉较薄,并且多呈黄褐色,它的主要成份为三氧化二铁,因此所受到的侵蚀也比较严重。当我们用手抚摸口沿时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觉;在5—10倍放大镜的观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见高低不平的坑坑洼洼的麻子底和条状的侵蚀痕迹,严重些的甚至可以看见时隐时现的露胎处。 有的仿制品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特地用金刚砂轮、砂布之类的东西将口沿的釉打磨一些,但这种人为的方法与自然的侵蚀所造成的剥釉有着很大的差别(只要我们细心一点观察,就能很容易地辨别出来)。 宋代“兔毫盏”上的褐色“兔毫丝”是铁晶体的聚集物,它们与黑色釉的区别就是在于同样的条件下,这些“兔毫丝”所受到的侵蚀要比那些黑色的釉要严重得多,因此当我们将一件宋代“兔毫盏”置于手中抚摸它的釉面时就有一种凹凸不平的感觉,在对着光源以45度角观察时,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那些“兔毫丝”都是凹陷于黑色的釉面之下的。这就是几百年的历史给它们打下的“烙印”,非人力所能为之的。   仿制品的釉面平滑、光亮,黑釉与褐色的“兔毫丝”都是同在一个平面上。近几年来,虽然也有许多造假者用强酸等化学物质来进行釉面的做旧处理,但这种做法的后果是使整个釉面都受到损坏变得木木的、死死的,而失去了古瓷那种含蓄的温润的特有质感。宋代“兔毫盏”外壁下的垂流釉如烛泪般,厚而不规则的凝结在圈足两厘米左右处,参差不齐显得非常自然生动,很有一种古朴的原始味。而仿制品的垂流釉则过于薄,过于整齐,距圈足较近,显得非常人工、做作、不自然。
如何鉴定宋代建窑盏 如何鉴定宋代建窑“兔毫盏”由于宋代人们饮茶、斗茶之风的盛行,而黑如漆器般的“兔毫盏”釉面上所现出的丝丝黄褐色的自然纹理,给当时盛行此风的人们带来了一种神奇、美妙的全新感觉,使人们在视觉上得到了一种极大的享受。 “兔毫盏”的出现,符合了当时人们生活及精神上的需要,符合了宋人那种恬淡典雅,但在平静中求变化的审美情趣。加上在宋代它的成品率就不高,“物以稀为贵”,因此“兔毫盏”在当时就被许多名人雅士所珍藏,成了“茶家珍之”的宝贝了。 一种东西一旦有了价,有了市场的需求“利益驱动”就成了最好的润滑剂,于是在九十年代起就有了仿宋“兔毫盏”的出现。近几年来,随着造假者在胎、釉、做旧处理等技术上的突飞猛进,可以说目前的仿宋“兔毫盏”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水平了。 一、看外观(造型)。宋代“兔毫盏”一般以敛口和敞口两种为多见,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距口沿一厘米处向内凸起圆棱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处无施釉,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黄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处自然垂流成滴珠状,型号有大、中、小三种,最常见的是中型,口径10—12、高度5-6、圈足2-3厘米的为多。造型敦厚古朴,线条自然流畅,修坯随意大方,一眼看去给人一种古意焕然的感觉。 仿制品的外观过于规整,胎釉稍薄,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比宋代的“盏”尺寸略大一些,过份灵巧,古韵不足。 二、看胎体。宋代“兔毫盏”的胎土是用当地富含铁质的瓷土,盏壁的厚度约0.2—0.8厘米左右,最厚处在底部超过一公分,因此上手较沉,有很明显的压手感。由于当时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较现代落后,因此胎土中多含没能完全粉碎的较大颗粒,显得略为粗糙。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窑内一氧化碳的影响、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坚硬、重如铁渣。宋代“盏”多修胎较草率,经上釉烧成后还能见到修胎时留下的棱角痕迹。底足浅挖近似实足,圈足内常见留有少许浅黄色的垫饼残迹。这些残迹有的由于和胎土烧结在一起,所以很难将之去除。 仿制品的胎土由于配料和加工手法与宋代有别,胎土加工过细,胎也修得过于整齐,胎壁稍薄,外观修得弧度过圆,底足挖得稍深,加上由于烧成条件与古法大为不同(仿制品不可能用龙窑和用松木等木料来烧制),因此仿制品的胎呈色较淡、细,没有宋代的那种粗、紫、黑、坚硬的沉重感。 三、看釉。我们目前所能够见到和接触到的宋代“兔毫盏”无一不是出土之物。这些在地下沉睡了几百年的宝贝,身上都会不同程度地带着时间给它们留下的印记(受土壤中各种物质侵蚀的痕迹)。这就成了我们辨别真伪的又一重要依据。在“兔毫盏”1310±20℃的烧成温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动,口沿处的釉较薄,并且多呈黄褐色,它的主要成份为三氧化二铁,因此所受到的侵蚀也比较严重。当我们用手抚摸口沿时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觉;在5—10倍放大镜的观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见高低不平的坑坑洼洼的麻子底和条状的侵蚀痕迹,严重些的甚至可以看见时隐时现的露胎处。 有的仿制品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特地用金刚砂轮、砂布之类的东西将口沿的釉打磨一些,但这种人为的方法与自然的侵蚀所造成的剥釉有着很大的差别(只要我们细心一点观察,就能很容易地辨别出来)。 宋代“兔毫盏”上的褐色“兔毫丝”是铁晶体的聚集物,它们与黑色釉的区别就是在于同样的条件下,这些“兔毫丝”所受到的侵蚀要比那些黑色的釉要严重得多,因此当我们将一件宋代“兔毫盏”置于手中抚摸它的釉面时就有一种凹凸不平的感觉,在对着光源以45度角观察时,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那些“兔毫丝”都是凹陷于黑色的釉面之下的。这就是几百年的历史给它们打下的“烙印”,非人力所能为之的。   仿制品的釉面平滑、光亮,黑釉与褐色的“兔毫丝”都是同在一个平面上。近几年来,虽然也有许多造假者用强酸等化学物质来进行釉面的做旧处理,但这种做法的后果是使整个釉面都受到损坏变得木木的、死死的,而失去了古瓷那种含蓄的温润的特有质感。宋代“兔毫盏”外壁下的垂流釉如烛泪般,厚而不规则的凝结在圈足两厘米左右处,参差不齐显得非常自然生动,很有一种古朴的原始味。而仿制品的垂流釉则过于薄,过于整齐,距圈足较近,显得非常人工、做作、不自然。
建盏特点 1.建盏的特点是,制作难度大,烧成几率低,成本高。2.建盏器型也很简单,就是一个普通的农家茶碗。简朴,但大巧若拙。3.建盏是我国陶瓷艺术的产物。日本作为国宝收藏的八件古代陶瓷艺术品中,有四件是建盏。4.建盏斑纹形状千变万化,斑纹有立体感和层次感,金属感,色彩随光线的强弱而突变。简单粗扑的茶碗却能透露出深邃的神秘。饱含中国文化精神,也与茶的品质相符。5.完美无缺永远只是理想境界。建盏是宋代古人的斗茶的最佳茶器,其中体现的是粗旷之美,对于优秀建盏的某些缺陷,要宽容理解,随缘不执。6.建盏那种自然、脱俗、静谧、枯高、简素、幽玄的美是通过质感展现出来的,这种审美标准正是宋代茶家的审美意向,如果更深入地说,这个审美观又根植于儒释道存天理灭人欲思想,追求的是脱俗的、实用的、深层次的、有内涵意蕴的美。和中国的诗歌一样,注重的是意境,而非单纯的外在形体。 建盏艺术是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是纯粹的陶瓷艺术!建窑黑釉器以兔毫斑闻名,兔毫的生成是因为胎质之中铁质析出釉面、在降温时凝聚而成,如果降温缓慢而持续,则形成长条的兔毫,如果降温急促而短暂,则形成断续的斑点或者油滴斑!建盏如此高难度的制作技术反映出宋代斗茶艺术对茶具的讲究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而市场的愚昧无知和傲慢,已经把古代八大名窑之首,宋代皇家专用茶具建窑所抛弃。
建窑黑瓷的品类及其基本特征 宋代建窑以生产黑釉瓷器著称,建盏是其代表性的产品。从窑址出土或采集的实物看,建窑黑瓷中碗类占绝大多数,宋代文献称之为“瓯”或“盏”。此外,建窑黑瓷器型尚有少量灯盏、钵、瓶、罐、高足杯、盏托、渣斗等。按照釉面纹理不同,建窑黑瓷大致可分为乌金(绀黑)、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和杂色(异毫)等六大类。以下简要介绍建窑黑瓷的器型种类、造型及胎、釉特征。   1、器型种类及其造型特征   (1)、建盏(碗类):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①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碗”。常见中、小型碗,偶见大型器 图1)。②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此类碗大型器比例相对 其他类碗 较高,但成品率低,尤显名贵;中、小型器较常见 )。   ③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挖足浅;造型较丰满。常见中、小型器,小型器比例较高,有的为圆饼状实足 )。 ④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1.5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较饱满,手感重;常见中、小型器,中型器比例较高,为建盏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之一,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 2 、灯盏:灯盏是建窑黑釉器中数量仅次于建盏的器型。依其造型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型:出土或采集的数量较多。敞口,浅腹形小盏。尖圆唇,斜弧腹,底卧足;盏内壁一侧粘一条圆形泥条纽,用于系灯捻。形制简练轻巧。第二类型:钵碗形。口沿微内敛圆卷,浅弧腹,腹上微鼓,腹下内收,卧足。器内壁一侧粘一条穿灯捻用的泥条纽。第三类型:由浅碟 或小盏 及小盂 或碗 相叠而成,形如暖碗。碟内一侧粘泥条纽;碟、盂结合处有一小孔,中空,可往盂内注水降温,以节省灯油,故又称“省油灯”。碟口为尖唇平沿,浅弧腹;盂沿内敛,与碟沿相粘接,斜弧腹,卧足底
【铁观音吧】宋代斗茶烧水用的侧把壶(急须壶) 宋代斗茶烧水用的侧把壶(急须壶)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19a9a3d8f34bc0784f1e90d77fd6dc2af81091c0&urlrefer=dc43adcb47aae39632a1d94a8650b431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19a9a3d8f34bc0784f1e90d77fd6dc2af81091c0&urlrefer=dc43adcb47aae39632a1d94a8650b431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19a9a3d8f34bc0784f1e90d77fd6dc2af81091c0&urlrefer=dc43adcb47aae39632a1d94a8650b431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19a9a3d8f34bc0784f1e90d77fd6dc2af81091c0&urlrefer=dc43adcb47aae39632a1d94a8650b431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19a9a3d8f34bc0784f1e90d77fd6dc2af81091c0&urlrefer=dc43adcb47aae39632a1d94a8650b431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19a9a3d8f34bc0784f1e90d77fd6dc2af81091c0&urlrefer=dc43adcb47aae39632a1d94a8650b431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19a9a3d8f34bc0784f1e90d77fd6dc2af81091c0&urlrefer=dc43adcb47aae39632a1d94a8650b431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19a9a3d8f34bc0784f1e90d77fd6dc2af81091c0&urlrefer=dc43adcb47aae39632a1d94a8650b431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19a9a3d8f34bc0784f1e90d77fd6dc2af81091c0&urlrefer=dc43adcb47aae39632a1d94a8650b431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