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智近妖燕双鹰 多智近妖燕双鹰
211.137.33.106
关注数: 12 粉丝数: 88 发帖数: 16,700 关注贴吧数: 53
明初那些上贺词的死的真冤 明初定制:凡遇正旦(岁首)、冬至、万寿圣节(皇帝生日)等节日,以及为皇太后、太皇太后上尊号和册立太子等庆典,官府必须上表笺祝贺,此外,遇有恩典赏赐依例须上谢恩表。在地方官府,这两类表照例由教官执笔撰拟。这本是礼节性的官样文章,朱元璋却用异样的眼光逐字逐句认真阅读。由于他读书不多,对字音字义,文理文脉,用典藻饰等有关知识半懂不懂,本来正常的颂扬文字句被他胡嚼蛮啃,妄作附会,结果都被认为含讥带诮,作者接二连三做了屈死鬼。据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统计,当时表笺案主要有; 浙江某府学教授林元亮为海门卫长官作《谢增俸表》,内有“作则(与“贼”音近而附会,下同)垂宪”之句而被诛。 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为都司作《万寿贺表》,内有“垂子孙而作则”之句,被诛。 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王景为按察使作《贺冬节表》,内有“仪则天下”,被诛。 桂林府训导蒋质为布政使、按察使作《正旦贺表》,内有“建中作则”,被诛。 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为本府作《正旦贺表》,内有“睿性生(“生”附会为“僧”)知”,被诛。 沣州州学学正孟清为本州作《贺冬节表》,内有“圣德作则”,被诛。 陈州州学训导周冕为本州作《万寿贺表》,内有“寿域千秋(“寿”与“兽”音近;“域”疑被误读为“或”,与“祸”音近),被诛。 怀庆府学训导吕睿为本府作《谢赐马表》,内有“遥瞻帝扉”(“帝扉”附会为“帝非”),被诛。 祥府县学教谕贾翥为本县作《正旦贺表》,内有“取法象魏”(“取法”与“去发”音近,附会为当和尚剃光头;“象魏”又有比况曹操之嫌),被诛。 亳州州学训导林云为本州作《谢东宫赐宴笺》,内有“式君父以班爵禄”(“式君父”被附会为“弑君父”。朱元璋当年曾令部下将故言韩林儿沉杀于瓜步江中而心虚),被诛。 慰氏县学教谕许元为本县作《万寿贺表》,内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法坤”与“发髡”音近,“藻饰太平”与“早失太平”音近,朱元璋可能是用方言乡音去读这类字句),被诛。 德安府学训导吴宽为本府作《贺立太孙表》,内有“天下有道”,“望拜青门”等句(“道”被附会为“盗”,“青门”借指东宫,被附会为寺庙),被诛。 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作贺表,内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句,被诛。
殷人东渡美洲可信吗 殷人东渡美洲论是一些中外学者提出的假说,将奥尔梅克文明之出现和商朝被周武王所灭时殷人军民渡海联系起来。 最早提出殷人东渡美洲设想的是19世纪英国翻译家梅德赫斯特,他指出周武王伐商纣王时可能发生殷人渡海逃亡,途中遇到暴风,被吹到美洲。美国学者迈克尔·芤在1968年出版的《美洲的第一个文明》中提出拉文塔出土的奥尔梅克文明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接近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大风暴发生时间,奥尔梅克文明可能来自殷商。迈克尔·芤在一篇1967年发表的论文《圣洛伦佐与奥尔梅克文明》中指出拉文塔的奥尔梅克文明有很强烈的殷商影响。 在中国,国学大师罗振玉和王国维最早提出殷人东渡美洲的可能性。后来郭沫若、卫聚贤也相信殷人东渡美洲。 近年美国俄克拉荷马中央州立大学教授许辉的《奥尔梅克文明的起源》和中国学者王大有等的《图说美洲图腾》进一步阐明殷人东渡美洲论的根据。 殷商是中国的青铜时代,墨西哥也出土青铜人头像,相貌和华夏人相似。 奥尔梅克的玉圭刻着和甲骨文类似的图形,王大有、许辉还根据甲骨文将一些奥尔梅克图形解读。 奥尔梅克人跟华夏人一样喜爱玉器。 奥尔梅克人的玉器上的虎头图案和商朝玉器上的虎头图案,惊人地相像。 对殷人东渡美洲论的批驳[编辑] 殷人东渡美洲论是近年在考古学、人类学界争论得十分剧烈的课题之一,反对殷人东渡美洲论的有夏鼐、罗荣渠等学者。 有媒体宣称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现某处易洛魁联盟的莫霍克人有两张鹿皮画《轩辕酋长礼天祈年图》和《蚩尤风后归墟扶桑植夜图》,证实是易洛魁人是轩辕黄帝族的商胄[1][2],并且还有中国学者把图片放入自己书籍《中国人发现美洲》当引用[3],但其实是假证据,两幅画都是1991年某白人画家作品,是根据莫哈克文化知识发挥的想象[4]。
纣王可能是被黑的 据史料记载显示,早在二千余年前,孔子的弟子子贡就曾提出:“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后世言恶则必稽焉。”为商纣王鸣不平。由于纣王的政敌别有用心的大力宣传,再加上后世对其的谣言散播,从而抹杀了商纣王对古代中国史所做出的贡献。清朝李慈铭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纣王的显著罪行,如杀比干、囚箕子、宠妲己、偏信崇优、拘押文王等,比起后来的暴君,算不得罪恶深重。近代史学家顾颌刚撰供了《纣恶七十事发生的次第》,文章中特指出现在传说的纣王的罪条,是层累积叠地发展的,时代愈后,纣罪愈多,也愈不可信。然而令人怎么想不到的是,196O年郭沫若在《新建设》文刊中撰文《替股纣王翻案》,文中指其实纣王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他对古代中国的领土开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一提的是“纣王东夷”,就是开拓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西周也正是乘“纣克东夷”的机会东进成功灭商的。离现代最近的议论中要数三慎行在《纣王暴君说献疑》的文章中,对商纣王真的是暴君吗?提出了质疑。还指出战国秦汉时人对纣王的过错谣言居多,以致后来文人把这些都写入了史书中。正所谓“以纣之恶比附桀者必多,以桀之恶比附纣者必少,此乃附会之由也”。
历史上很多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公元前506年,吴楚——柏举之战:孙武3万精兵,千里破楚,五站入郢,大破楚军20万,不愧兵家之祖。我们不难想起历史对他的赞誉 “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公元前208年,秦、楚——巨鹿之战:项羽2万楚军,破釜沉舟,大破秦军40万于巨鹿,九战九捷,俘获敌帅,威震天下,不愧为中国历史上十大猛将之首。致敬!   公元23年,汉、新——昆阳之战:刘秀不足两万之众,大破新军42万于昆阳,敌将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不愧为中兴之君。   公元208年,曹、孙刘——赤壁之战:这个地球人都知道!   公元383年,前秦、东晋——淝水之战:谢玄8万晋军大破前秦联军90万于淝水,该战役是北方在短暂的统一以后,再次四分五裂。   公元1115年,金、辽——护步达冈之战:完颜阿骨打2万金军大破辽军70万于护步达冈,辽国皇帝一昼夜溃退500余里。   ……   当然还有很多,不一一介绍。从上面我们可以统计一下:柏举之战,3:20; 巨鹿之战,2:40; 昆阳之战,2:42; 赤壁之战,5:20; 淝水之战,8:90;护步达冈之战,2:70;我们不难看出双方实力最为悬殊的当属护步达冈之战,双方兵力对比达到了35:1,可以经典之中的经典。下面我们进入正题,再说几个奇迹:   1、清征达瓦齐之战:公元1745年,准噶尔叛乱,乾隆派兵征缴。决战前夕,清军派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察哈什等22名骑兵,前往侦察。发现达瓦齐叛军毫无戒备,便当机立断,突然发起进攻,达瓦齐慌忙带领2000余人逃跑。(双方兵力将近100:1)   2、浑河之战:公元1585年,努尔哈赤率步骑500人征哲陈部,途中遇河水暴涨,令众兵回,只带80人(绵甲50人、铁甲30人)继续前进。哲陈部主联合王城之兵800人迎战,努尔哈赤部下大惊,只有穆尔哈齐及近侍颜禄、兀凌噶与努尔哈赤等4人冲入敌阵,敌兵张皇而逃。(双方兵力达到200:1)   3、刘裕追千人:“刘牢之击孙恩,引裕参军事,使将数十人觇贼。遇贼数千人,即迎击之,从者皆死,裕坠岸下。贼临岸欲下,裕奋长刀仰斫杀数人,乃得登岸,仍大呼逐之,贼皆走,裕所杀伤甚众。刘敬宣怪裕久不返,引兵寻之,见裕独驱数千人,咸共叹息。因进击贼,大破之,斩获千馀人。
樱花、武士与军国主义 樱花与武士被赋予了文化特点甚至宗教色彩之后,他们便逐渐成了信仰的对象,而在信仰可以产生力量的时候,樱花和武士的文化精神层面便成了双刃剑,以至于很容易为国家主义的政府所利用,变成国家推行强权政策的工具。 樱花与军国主义首先,樱花在生死观上的人文特点易被政治利用。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明治国家宣传忠于国家的最高形式是必要时能够为国家献身,因此,樱花的整体性演变成了对国家整体的服从,樱花的忠诚被解释成对国家的忠心,而樱花的开与败也象征了日本军人的生与死。 特别是在死的问题上,日本人本来就很喜欢樱花在开与败时表现出的干净利落与潇洒脱俗,决不像西方人所喜欢的玫瑰那样即使枯萎了还赖在枝头不肯下来。 正如上文所述,日本人欣赏樱花那种如期而来,迅速地盛开,然后转瞬即逝,决不留恋的性格。可以说,日本人从樱花凋落时的红消香断中体会到了瞬间的美感,正所谓樱花的美不在天长地久,而只在曾经拥有,樱花成了日本人做人的标准。 其次,樱花变成军国主义的象征。虽然很难考证樱花是什么时候具体成了军国主义的象征的,但是,至少1870年靖国神社(当时叫东京招魂社)建成以后,明治维新的先哲木户孝允开始每年从自己的别墅向神社移栽樱树的事实. 说明他对樱花与军人的精神有独自的理解。简单地说,木户这样做的动机是为了纪念维新时战死的志士,他希望死者的灵魂和盛开的樱花一样美丽。 根据日本人对樱花的文化含义的理解,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宣传过程中,樱花被用来比喻军人为国家而死是顺理成章的,因为樱花在鼓舞士兵的士气和培养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樱花与死的美丽联系起来,使日本士兵对死亡减少了恐惧感,增加了他们对国家这个整体尽忠而死的崇高感和美感。 事实上,“明治国家用各种办法把樱花的整体美与军事行为结合起来,当兵是成为樱花一样的战士,战死就像樱花一样凋落,军服上的徽章是樱花,靖国神社里的樱花是战死的士兵再生的象征”。 二战期间,日本士兵们出征前互相说:春暖花开的季节在长满樱花的靖国神社再相会。现在,靖国神社的所在地东京的九段地区仍然开满了战前的日本士兵种下的樱花,其中有“同期樱花”、“爱国樱花”,等等。 当时的日本军人出征前曾经这样唱:“你和我是同期的樱花”,以此来倾诉他们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樱花在鼓舞士兵踊跃上前线为天皇而战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武士与军国主义首先,军国主义强调以忠诚为中心的武士精神。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是他用英语撰写的一部书,他的目的在于论述日本的武士精神。 所谓武士道就是“武士的教义”,“武士的准则”,新渡户论述的武士道精神是具有儒家思想特点的,他把武士道精神提高到了西方骑士道精神的水平,以此来向西方介绍日本人独特的精神世界,结果却被日本政府用来进行日本传统精神的教育。 其实,明治国家已经废除了武士制度,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推崇武士的整体性、忠诚和牺牲精神。 比如,就武士对藩主这个整体的“忠诚”一词来说,它本来是儒教的概念,但是在新渡户看来,日本人与中国人的不同在于日本人把“忠”摆在了“孝”之上的位置。 这是因为“忠”在武士道中获得重视,能为明治国家进一步把武士的精神贯彻到底,使忠诚成为日本人忠于国家整体的精神基础发挥作用,而“孝”则不能承担这个角色。 新渡户引用格里菲思(Griffis,William Elliot)的话区别中国人与日本人说:“儒教在中国以孝道为第一要义,而在日本则以忠诚作为第一要义。”
拿破仑滑铁卢失败的原因? 有人说,是格鲁希元帅的迟迟不到毁灭了整个法国军队,因为当时拿破仑的军队有7.2万人,英军也有7万人,双方势均力敌,谁的援军先到,谁将占据优势。或者是天气原因在这场战争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因素,导致了拿破仑的失败。可是也有人把原因追溯到更早一些时候,他们认为,如果一切都按拿破仑最初的正确战略进行,本来早就可以结束战斗了,滑铁卢的决战也不会发生。第七次反法同盟也会像上几次一样,被拿破仑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 人们还常常把原因归结为拿破仑用兵失误,主要是当时在他身边缺少能攻善战、和他配合默契的将领,达乌被围困在汉堡,缪拉没能够及时从那不勒斯赶回来,马塞纳正在西班牙征战。拿破仑虽然培养了一批将才,但在关键时刻却不能为自己所用,这无疑是一场悲剧。 也有人把拿破仑的失败归结为他个人的原因。他们认为,无论从战斗的开始或是战斗的结局来说,拿破仑确实无愧为近代军事艺术巨匠,但他失去另一种东西,失去了一种对于军事统帅来说甚至比天才还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于战争胜利的信心,从而导致了滑铁卢的惨败。也许拿破仑已经意识到他自己的时代即将过去,在对人谈起滑铁卢战役时,他说:“我已经没有从前的自信心了。”有人试图用拿破仑当时的健康状况来说明这一点,他们认为拿破仑在战前就有严重的智力和体力衰竭迹象,他“两眼失神,闪烁不定,步履踟蹰,举止茫然”,“在滑铁卢战役中精神萎靡不振,好几次昏然欲睡”。 还有一种说法更加离奇,关于这一点,有人用一系列的“为什么”来总结了原因。为什么拿破仑会在滑铁卢输给能力平平的慧灵顿,因为他没有亲自指挥战斗,为什么他没有亲自指挥,因为他在吸食大麻,为什么他在吸食大庥,因为他疼痛难忍,为什么他疼痛难忍,因为他得了痔疮,为什么他得了痔疮,因为他穿紧身裤,为什么他穿紧身裤,因为当时整个法国都流行穿紧身裤。 最后,听一听拿破仑自己的解释吧。他说:“这是命中注定的,因为,就算有了这一切原因,那场战斗本来也是该我赢的。”
关于蚩尤的真实身份 范文澜同志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蚩尤是南方苗族的首领,其中九黎族最早进人中原地区。九黎当为9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又包含九个兄弟氏族,共81个兄弟氏族。蚩尤81个兄弟当为81个兄弟氏族酋长。神话说他是兽身人言,吃沙石,铜头铁额。耳上生长的毛硬如戟剑,头上长角能触人。这大概是以猛兽为圉腾,是勇悍善斗的强大部落。他们首先与炎帝族接触,驱逐了炎帝族。炎帝族与黄帝族联合,在涿鹿(今河北怀来县,一说涿鹿县)发生大械斗,冲突非常激烈。蚩尤请风伯雨师大作风雨,黄帝请天女魃下来相助,结果蚩尤斗败被杀。经过长期斗争,蚩尤的九黎族失败后,一部分退回南方,一部分仍留在北方,建立了黎国,后来成了炎黄族的俘虏。直到西周时,还有黎民这一名称。 范老的说法,代表传统的见解。东汉郑玄曾说苗族是九黎族的后裔。清代章太炎也曾说:“蚩尤为苗族酋豪,则历史言苗者始此。”(《排满评议》) 近年来,社会上流传这一种大胆的说法:认为蚩尤是一台智能机器人,涿鹿之战是有天外来客参战的星际战争,给这本来难解之谜。又增添了几分神奇色彩。 古书上记载,蚩尤的长相极为奇特,是个铜头、铁额、人身、牛蹄、四只眼睛、八个脚趾、头上有角、耳鬓像戟、身上还有翅膀,能飞空走险,能吞沙咽石,能说人言的怪物。 《世本》记载:“蚩尤作兵”。《管子》记载:蚩尤受葛卢山之金而作五兵。这里所说的兵是指兵器。蚩尤所代表的氏族,能制造各种兵器,势力很强大。因而,黄帝和蚩尤打仗,开始黄帝还打不过蚩尤,九战九不胜。《世本·作篇》说:“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管子·地数篇》说,他们用葛卢山流出的金属水,制成了剑、铠、矛、戟,又用雍狐山流出的金属水,制成长戟、短戈。 蚩尤是一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有人称他为我国古代的战神。蚩尤曾有过兵书著作,《汉书·艺文志》记载:《蚩尤》二篇,《隋书·经籍志》记载有《黄帝蚩尤行军秘书》二卷。这些书都已失传。 《络史后记》对蚩尤之死,用了一个“解”之。《述异记》记载,涿鹿战场上的冀州人挖掘出的蚩尤骨“如钢铁”,还说:“今有蚩尤齿,长二寸,坚不可碎。”说“今有”,表明作者所在的时代(南朝+梁)此物尚存。推想开来,蚩尤的骨头应该是类似于钢铁却质轻如骨的高级合金,它的骨骼是一副多功能的机械装置,它死了,身首异处,即是被分散拆卸开了
弑君魔王宇文护 公元前207年,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刚登上帝位三年的胡亥,正在咸阳东南郊外的望夷宫醉生梦死,忽然从外面传来一阵厮杀声。胡亥尚未反应过来,一群全副武装的部队就已经将他的宫殿团团围住了。 惊慌失措的胡亥,连忙召集侍卫护驾,但势单力薄的几名侍卫面对庞大的军队,早已吓得魂飞魄散。而率领军队包围望夷宫的,不是别人,正是胡亥一向信赖的宰相赵高的女婿—阎乐。胡亥质问阎乐为何敢以下犯上。阎乐反问胡亥:“你傲慢自恣,诛杀无道,天下已经全都背叛你了,你赶紧自己做个了断吧!”绝望的胡亥想见见丞相赵高,也被阎乐拒绝,最后不得不自杀身死。 胡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杀的皇帝,杀人凶手就是他最信赖的宠臣—赵高。弑君通常是为了篡位,皇权的至高无上是封建权力人士梦寐以求的欲望之海。所以弑君也就成了封建篡位者惯用的手段,但是弑君自古以来就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尤其是下臣弑君。所以,世人多认为作为臣子的赵高惨无人道。然而,要说真正惨无人道的臣子,并不是杀过一个皇帝的赵高,也不是杀过两个皇帝的刘裕、宗爱、萧鸾、宇文泰等。真正的屠龙高手,是经常被史家忽略的南北朝时期的宇文护。宇文护权倾朝野的时代历经西魏、北周两朝,这期间他前后杀了三位皇帝。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