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出奇_
守正出奇_
关注数: 5
粉丝数: 9
发帖数: 300
关注贴吧数: 9
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 老子的报怨以德和孔子的以直报怨,怎么理解比较合理?
【课堂】老板特别班 什么叫“老板”,意义上的老板就字所体现出来的是门里三个口。 只说三句话“你就照我这样去做;谁叫你这样做;就算是我叫你这样做的你也不可以这样做。”老板就是变来变去,如果干部有抱怨,那就是干部的问题,只不过,现在我越来越行不通了。老板应该是“不劳而获”的,出钱,冒风险,还要累个半死。如果没有这种观念,就做不到一个好老板。老板还要负责任,还要样样跑在前面,那你来当好了。 蜡烛两头烧是不长久的,真正好的主管是让部署打拼。 当老板如果什么都要伤脑筋,样样自己做决定,任何事情事必躬亲,那会累死的。 做老板应该是:无:,可靠是老板靠干部,不是干部靠老板。 今天的老板如果没有人可靠,都被人靠,那寿命是不长久的。 能干是要干部能干,不是老板能干,老板不是来做事情的,老板是来做人的。 老板不能做事情,干部越不敢做;老板越忙,干部越袖手旁观。 老板是安顿人,让人去做事。任何事情都是透过别人去做,而不是你自己做。
曾先生的得意弟子 您觉得是谁?
学而时习之 修 行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每日一省 日求一进。
颂。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信;学到的东西也就不坚固。以忠信为主。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犯了错误,也不要害怕改进。”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为学,吾必谓之学矣。” ----------------------------------------------------------------------------- 子夏说:“一个人能重贤德而不重女色。对待父母,能竭尽所能;对待君主,能全力以赴;和朋友交往,能言出必行。这样的人,即使说自己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孔子说:“刚入世的弟子,在家里面则孝敬,在外面则尊敬长者,谨言慎行且有信用,广泛的接近众人,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在实践行动有空闲的时候,则加以学习。”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孔子说:“治理拥有上千车乘的国家,应当做事严谨而有信用,节约财政开支用来爱护百姓,让百姓和正确的时机耕作活动。”
签到贴。统而一! 各位朋友签到请统一到该帖回复,谢谢!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检查。为别人办事是否全力以赴尽心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诚信?老师传授的和学到的东西是否有在生活中实践?”
赢了面子,可却输了里子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孔子说:“学习了并实践养成习惯,不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热情对待,不也是很k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是我也不因此生气,不也算是君子吗?”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孔子说:“巧言令色的人,很少有为人仁义的。”
主父偃的成败 日暮途远,倒行逆施。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与?” --------------------------------------------------------------- 孔子的弟子有子说:“一个对有孝心,能够尊重长者、爱护幼者的人,却喜欢冒犯上级长辈的,已经很少了;不喜欢冒犯上级长辈的,却喜欢胡作非为、无事生非的,更是没有了。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做事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敬有礼,这不就是仁义的根本吗?”
李康作《运命论》 李康作《运命论》,探讨国家治乱与士人出处间的关系。他从“五德更运”的观点出发,认为各个朝代按五行更始,以次相代。这种“运”不是杰出人物的努力能改变的。而个人的穷达贵贱又受个体命运的“命”与时代命运的“时”摆布。通过列举历史人物与事件,来证明上述推论。此文特别重在对士人出处问题的探究,强调“圣人所以为圣者,盖在乎乐天知命矣”。但又强调虽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可是志士仁人“蹈之而弗悔”,是为了“遂志而成名”。曲折反映出魏晋之际知识分子对待政治的矛盾心情。
有意境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新人冒泡!!求罩!! 一楼百度。
到底该不该说? 吧里人不在少数,说话人不算多。至于要不要说,我们看曾老怎么说。大家觉得呢?
大家怎么看? 《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佩六国相印后途经洛阳时,随行的车辆马匹满载着行装,各诸侯派来送行的使者很多,气派比得上帝王。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赶快找人为他清除道路,并派使臣到郊外迎接慰劳。苏秦的兄弟、妻子、嫂子斜着眼不敢抬头看他,都俯伏在地上,非常恭敬地服侍他用饭。苏秦笑着对嫂子说:你以前为什么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却对我这么恭顺呢?他的嫂子赶紧伏俯在地上,弯曲着身子,匍匐到他面前,脸贴着地面请罪说:因为我看到小叔您地位显贵,钱财多啊。 苏秦在听了他嫂子的话后感慨说: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就轻视我。何况一般人呢!
龙咀抬棺材去打仗,三国中是不是也有哪位将领这么做过? 如题。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