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上新
Magic789cc
不卖相机,别找我
关注数: 23
粉丝数: 1,046
发帖数: 6,946
关注贴吧数: 154
详解玄学镜头,锐度和锐化的二元焦外其实是相对廉价的 本文摘自-帅气的杨YTH。 有耐心的一定要看,目前为止我看到的最棒之一的文章。 玄学镜头是一种奢侈品,从参数上我们根本看不出它们的高贵,比如徕卡的50/2A,尼康的58G,宾得的31LE从参数上看它们并不优秀。 甚至有的是以画质肉著称,但它们的价格却异常的坚挺几十年如一日的高价。 可能很多人会想不明白,适马的A系列随便找一枚最烂的定焦都能在性能上血虐这些玄学镜头几条街,但为什么这些镜头还敢卖这么贵呢? 这就要涉及到镜头表现中的并不常被提及的另外几个指标,它们分别是三维虚化,色彩过渡,以及空间还原。 而我们评判镜头普遍的标准锐度,色散和虚化其实相对于上述三个指标是实现起来容易的也是相对廉价的。 举个例子,要达到高分辨率其实使用早期的天塞结构就能够实现(有人拿70年前生产的蔡司天塞按在5DSR上做过测试,能够跑到3500线以上的成绩而且几乎没有色散,但天塞的问题在于光圈做不大)。 其实对于高锐度的实现是相对简单的,所谓现代镜头的设计无非就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过程。 锐度不够就加非球面镜矫正相差,当然这会带来更复杂的色散;色散太大就加AD,ED,UD等等消色散镜片,但这又会带来额外的像差。 所以我们就能够看到现在的镜头结构越来越复杂,特殊镜片越来越多。 但其光学素质真的较70年前的镜头有革命性的提升吗? 实际上并没有。 非球面镜的每一次修正都使得镜头的光路发生非自然的偏折,而特殊镜片的每一次使用都使得色彩发生变质。 现但镜头正在不断的用其他方面的损失来获取锐度和低色散。 而这种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过程(其实就是堆料)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很容易就可以做到极高的境界(光刻机用的那套镜片系统的分辨率,可是远高于目前的各种民用镜头)可能唯二限制现在镜头提升分辨率的约束就是重量与成本吧。而玄学镜头不同玄学镜头讲究的指标是很难被实现的甚至有些指标是与锐度色散等指标背道而驰的。 比如色彩过渡,需要尽量少的光线损失,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尽量少用镜片。 这就需要设计师拥有很高深的技巧,在保证一定锐度的情况下尽量使用简单的结构。 如果结构无法保证简单,那就需要使用全频谱通过性都很好的高端玻璃,使用抗反射率很强的镀膜等等。 而这些措施比增加一两片特殊镜片的成本要高得多(买过眼镜的朋友就会知道,肖特玻璃的价格比国产的光学玻璃贵了至少3倍,而带蔡司镀膜的镜片价格要再翻倍)。 这就为什么玄学镜头对于镜头的用料都特别考究的原因。另外一方面对于焦外的虚化是分成二维虚化和三维虚化的。 二维虚化很容易实现,比如STF变迹滤镜虚化就是典型的二维虚化极致,但这种虚化和电脑模糊算法模拟出来的虚化几乎是一样的,主体虽然从背景里突出了但并没有空间的突出感。 同样的长焦压缩空间后得到的虚化效果也属于很明显的二维虚化。 人物和背景根本看不出空间上区别,仅仅只是虚实的差别罢了。 要达成良好的二维虚化是容易的,前大后小的双光圈设计,或者前组大后组小的反望远结构都能够很好的实现优良的二维虚化(这好比人一只眼睛看东西的效果)。 但三维虚化就复杂的多,它不仅仅要求有良好的二维虚化基础,在虚化过渡时也应该做到自然而不突兀(这相当于两只眼睛看东西,这需要在保证分辨率的情况下合理的预留部分像差来模拟两只眼睛聚焦一点的虚化,这可比把像差全部消成0要复杂的多)。 上图就是一枚玄学镜头的焦外效果,这种由近及远慢慢化开的三维焦外是很多高参数镜头所不具备的。其三是空间感,当然这主要和底片大小以及焦距有关。 简单的讲就是焦距越长的镜头空间压缩的越厉害,空间感就越弱。 画幅越大获得的等效焦距就越短,越能够避免这种空间压缩。 实际原理上依旧是两只眼睛观测物体,空间感来源于视差。 同理光学测距仪就是利用这种视差来工作的,两个观测点间的距离越大就越容易识别出物体的空间位置,底片的对角线就可以看作是一个 视差的距离,对角线越长空间的可识别性就越强(所谓的空间感)。 另一方面人对越近的距离识别越敏感,对越远的距离识别越不敏感 。 因此同等焦距下画幅越大的相机能够离被摄主体越近的地方进行拍摄。其空间识别感自然更强。 而优秀的玄学镜头则可以通过合理的像场弯曲来营造这种可识别的空间感。 这是远比把像场做平来的复杂的技术。 上图是中画幅的拍摄效果,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图片中的空间可识别性要高于一般的全画幅。 总体来说跑分镜头只需要把所有都做平或者归零就能获得非常不错的效果,这是相对简单的和明确的。 而玄学镜头则是要合理的利用这些像差,用它们来构建可识别的空间感和良好的虚化过度。 这已经不仅仅是在做求最优解的数学题,而是在进行一项艺术的创作。 因此玄学镜头的设计难度比跑分镜头要难得多。另一方面玄学镜头需要更加良好的色彩过度,这一方面需要更加高效率的镜头解构(跑分头允许事半功倍,但玄学头必须事倍功半)另一方面需要更加高级的镜片与镀膜。 这些因素使得玄学镜头不仅设计困难,而且成本较高。 和跑分镜头可以简单暴力的通过堆料来提升性能不同,玄学镜头需要考虑的指标更多,而且需要做很多取舍的选择。 这就是玄学镜头看上去性能一般却价格昂贵的原因。
详解玄学镜头,锐度和锐化的二元焦外其实是相对廉价的 本文摘自-帅气的杨YTH。 有耐心的一定要看,目前为止我看到的最棒之一的文章。 玄学镜头是一种奢侈品,从参数上我们根本看不出它们的高贵,比如徕卡的50/2A,尼康的58G,宾得的31LE从参数上看它们并不优秀。 甚至有的是以画质肉著称,但它们的价格却异常的坚挺几十年如一日的高价。 可能很多人会想不明白,适马的A系列随便找一枚最烂的定焦都能在性能上血虐这些玄学镜头几条街,但为什么这些镜头还敢卖这么贵呢? 这就要涉及到镜头表现中的并不常被提及的另外几个指标,它们分别是三维虚化,色彩过渡,以及空间还原。 而我们评判镜头普遍的标准锐度,色散和虚化其实相对于上述三个指标是实现起来容易的也是相对廉价的。 举个例子,要达到高分辨率其实使用早期的天塞结构就能够实现(有人拿70年前生产的蔡司天塞按在5DSR上做过测试,能够跑到3500线以上的成绩而且几乎没有色散,但天塞的问题在于光圈做不大)。 其实对于高锐度的实现是相对简单的,所谓现代镜头的设计无非就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过程。 锐度不够就加非球面镜矫正相差,当然这会带来更复杂的色散;色散太大就加AD,ED,UD等等消色散镜片,但这又会带来额外的像差。 所以我们就能够看到现在的镜头结构越来越复杂,特殊镜片越来越多。 但其光学素质真的较70年前的镜头有革命性的提升吗? 实际上并没有。 非球面镜的每一次修正都使得镜头的光路发生非自然的偏折,而特殊镜片的每一次使用都使得色彩发生变质。 现但镜头正在不断的用其他方面的损失来获取锐度和低色散。 而这种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过程(其实就是堆料)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很容易就可以做到极高的境界(光刻机用的那套镜片系统的分辨率,可是远高于目前的各种民用镜头)可能唯二限制现在镜头提升分辨率的约束就是重量与成本吧。而玄学镜头不同玄学镜头讲究的指标是很难被实现的甚至有些指标是与锐度色散等指标背道而驰的。 比如色彩过渡,需要尽量少的光线损失,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尽量少用镜片。 这就需要设计师拥有很高深的技巧,在保证一定锐度的情况下尽量使用简单的结构。 如果结构无法保证简单,那就需要使用全频谱通过性都很好的高端玻璃,使用抗反射率很强的镀膜等等。 而这些措施比增加一两片特殊镜片的成本要高得多(买过眼镜的朋友就会知道,肖特玻璃的价格比国产的光学玻璃贵了至少3倍,而带蔡司镀膜的镜片价格要再翻倍)。 这就为什么玄学镜头对于镜头的用料都特别考究的原因。另外一方面对于焦外的虚化是分成二维虚化和三维虚化的。 二维虚化很容易实现,比如STF变迹滤镜虚化就是典型的二维虚化极致,但这种虚化和电脑模糊算法模拟出来的虚化几乎是一样的,主体虽然从背景里突出了但并没有空间的突出感。 同样的长焦压缩空间后得到的虚化效果也属于很明显的二维虚化。 人物和背景根本看不出空间上区别,仅仅只是虚实的差别罢了。 要达成良好的二维虚化是容易的,前大后小的双光圈设计,或者前组大后组小的反望远结构都能够很好的实现优良的二维虚化(这好比人一只眼睛看东西的效果)。 但三维虚化就复杂的多,它不仅仅要求有良好的二维虚化基础,在虚化过渡时也应该做到自然而不突兀(这相当于两只眼睛看东西,这需要在保证分辨率的情况下合理的预留部分像差来模拟两只眼睛聚焦一点的虚化,这可比把像差全部消成0要复杂的多)。 上图就是一枚玄学镜头的焦外效果,这种由近及远慢慢化开的三维焦外是很多高参数镜头所不具备的。其三是空间感,当然这主要和底片大小以及焦距有关。 简单的讲就是焦距越长的镜头空间压缩的越厉害,空间感就越弱。 画幅越大获得的等效焦距就越短,越能够避免这种空间压缩。 实际原理上依旧是两只眼睛观测物体,空间感来源于视差。 同理光学测距仪就是利用这种视差来工作的,两个观测点间的距离越大就越容易识别出物体的空间位置,底片的对角线就可以看作是一个 视差的距离,对角线越长空间的可识别性就越强(所谓的空间感)。 另一方面人对越近的距离识别越敏感,对越远的距离识别越不敏感 。 因此同等焦距下画幅越大的相机能够离被摄主体越近的地方进行拍摄。其空间识别感自然更强。 而优秀的玄学镜头则可以通过合理的像场弯曲来营造这种可识别的空间感。 这是远比把像场做平来的复杂的技术。 上图是中画幅的拍摄效果,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图片中的空间可识别性要高于一般的全画幅。 总体来说跑分镜头只需要把所有都做平或者归零就能获得非常不错的效果,这是相对简单的和明确的。 而玄学镜头则是要合理的利用这些像差,用它们来构建可识别的空间感和良好的虚化过度。 这已经不仅仅是在做求最优解的数学题,而是在进行一项艺术的创作。 因此玄学镜头的设计难度比跑分镜头要难得多。另一方面玄学镜头需要更加良好的色彩过度,这一方面需要更加高效率的镜头解构(跑分头允许事半功倍,但玄学头必须事倍功半)另一方面需要更加高级的镜片与镀膜。 这些因素使得玄学镜头不仅设计困难,而且成本较高。 和跑分镜头可以简单暴力的通过堆料来提升性能不同,玄学镜头需要考虑的指标更多,而且需要做很多取舍的选择。 这就是玄学镜头看上去性能一般却价格昂贵的原因。
详解玄学镜头,锐度和锐化的二元焦外其实是相对廉价的 本文摘自-帅气的杨YTH。 有耐心的一定要看,目前为止我看到的最棒之一的文章。 玄学镜头是一种奢侈品,从参数上我们根本看不出它们的高贵,比如徕卡的50/2A,尼康的58G,宾得的31LE从参数上看它们并不优秀。 甚至有的是以画质肉著称,但它们的价格却异常的坚挺几十年如一日的高价。 可能很多人会想不明白,适马的A系列随便找一枚最烂的定焦都能在性能上血虐这些玄学镜头几条街,但为什么这些镜头还敢卖这么贵呢? 这就要涉及到镜头表现中的并不常被提及的另外几个指标,它们分别是三维虚化,色彩过渡,以及空间还原。 而我们评判镜头普遍的标准锐度,色散和虚化其实相对于上述三个指标是实现起来容易的也是相对廉价的。 举个例子,要达到高分辨率其实使用早期的天塞结构就能够实现(有人拿70年前生产的蔡司天塞按在5DSR上做过测试,能够跑到3500线以上的成绩而且几乎没有色散,但天塞的问题在于光圈做不大)。 其实对于高锐度的实现是相对简单的,所谓现代镜头的设计无非就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过程。 锐度不够就加非球面镜矫正相差,当然这会带来更复杂的色散;色散太大就加AD,ED,UD等等消色散镜片,但这又会带来额外的像差。 所以我们就能够看到现在的镜头结构越来越复杂,特殊镜片越来越多。 但其光学素质真的较70年前的镜头有革命性的提升吗? 实际上并没有。 非球面镜的每一次修正都使得镜头的光路发生非自然的偏折,而特殊镜片的每一次使用都使得色彩发生变质。 现但镜头正在不断的用其他方面的损失来获取锐度和低色散。 而这种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过程(其实就是堆料)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很容易就可以做到极高的境界(光刻机用的那套镜片系统的分辨率,可是远高于目前的各种民用镜头)可能唯二限制现在镜头提升分辨率的约束就是重量与成本吧。而玄学镜头不同玄学镜头讲究的指标是很难被实现的甚至有些指标是与锐度色散等指标背道而驰的。 比如色彩过渡,需要尽量少的光线损失,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尽量少用镜片。 这就需要设计师拥有很高深的技巧,在保证一定锐度的情况下尽量使用简单的结构。 如果结构无法保证简单,那就需要使用全频谱通过性都很好的高端玻璃,使用抗反射率很强的镀膜等等。 而这些措施比增加一两片特殊镜片的成本要高得多(买过眼镜的朋友就会知道,肖特玻璃的价格比国产的光学玻璃贵了至少3倍,而带蔡司镀膜的镜片价格要再翻倍)。 这就为什么玄学镜头对于镜头的用料都特别考究的原因。另外一方面对于焦外的虚化是分成二维虚化和三维虚化的。 二维虚化很容易实现,比如STF变迹滤镜虚化就是典型的二维虚化极致,但这种虚化和电脑模糊算法模拟出来的虚化几乎是一样的,主体虽然从背景里突出了但并没有空间的突出感。 同样的长焦压缩空间后得到的虚化效果也属于很明显的二维虚化。 人物和背景根本看不出空间上区别,仅仅只是虚实的差别罢了。 要达成良好的二维虚化是容易的,前大后小的双光圈设计,或者前组大后组小的反望远结构都能够很好的实现优良的二维虚化(这好比人一只眼睛看东西的效果)。 但三维虚化就复杂的多,它不仅仅要求有良好的二维虚化基础,在虚化过渡时也应该做到自然而不突兀(这相当于两只眼睛看东西,这需要在保证分辨率的情况下合理的预留部分像差来模拟两只眼睛聚焦一点的虚化,这可比把像差全部消成0要复杂的多)。 上图就是一枚玄学镜头的焦外效果,这种由近及远慢慢化开的三维焦外是很多高参数镜头所不具备的。其三是空间感,当然这主要和底片大小以及焦距有关。 简单的讲就是焦距越长的镜头空间压缩的越厉害,空间感就越弱。 画幅越大获得的等效焦距就越短,越能够避免这种空间压缩。 实际原理上依旧是两只眼睛观测物体,空间感来源于视差。 同理光学测距仪就是利用这种视差来工作的,两个观测点间的距离越大就越容易识别出物体的空间位置,底片的对角线就可以看作是一个 视差的距离,对角线越长空间的可识别性就越强(所谓的空间感)。 另一方面人对越近的距离识别越敏感,对越远的距离识别越不敏感 。 因此同等焦距下画幅越大的相机能够离被摄主体越近的地方进行拍摄。其空间识别感自然更强。 而优秀的玄学镜头则可以通过合理的像场弯曲来营造这种可识别的空间感。 这是远比把像场做平来的复杂的技术。 上图是中画幅的拍摄效果,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图片中的空间可识别性要高于一般的全画幅。 总体来说跑分镜头只需要把所有都做平或者归零就能获得非常不错的效果,这是相对简单的和明确的。 而玄学镜头则是要合理的利用这些像差,用它们来构建可识别的空间感和良好的虚化过度。 这已经不仅仅是在做求最优解的数学题,而是在进行一项艺术的创作。 因此玄学镜头的设计难度比跑分镜头要难得多。另一方面玄学镜头需要更加良好的色彩过度,这一方面需要更加高效率的镜头解构(跑分头允许事半功倍,但玄学头必须事倍功半)另一方面需要更加高级的镜片与镀膜。 这些因素使得玄学镜头不仅设计困难,而且成本较高。 和跑分镜头可以简单暴力的通过堆料来提升性能不同,玄学镜头需要考虑的指标更多,而且需要做很多取舍的选择。 这就是玄学镜头看上去性能一般却价格昂贵的原因。
详解玄学镜头,锐度和锐化的二元焦外其实是相对廉价的 本文摘自-帅气的杨YTH。 有耐心的一定要看,目前为止我看到的最棒之一的文章。 玄学镜头是一种奢侈品,从参数上我们根本看不出它们的高贵,比如徕卡的50/2A,尼康的58G,宾得的31LE从参数上看它们并不优秀。 甚至有的是以画质肉著称,但它们的价格却异常的坚挺几十年如一日的高价。 可能很多人会想不明白,适马的A系列随便找一枚最烂的定焦都能在性能上血虐这些玄学镜头几条街,但为什么这些镜头还敢卖这么贵呢? 这就要涉及到镜头表现中的并不常被提及的另外几个指标,它们分别是三维虚化,色彩过渡,以及空间还原。 而我们评判镜头普遍的标准锐度,色散和虚化其实相对于上述三个指标是实现起来容易的也是相对廉价的。 举个例子,要达到高分辨率其实使用早期的天塞结构就能够实现(有人拿70年前生产的蔡司天塞按在5DSR上做过测试,能够跑到3500线以上的成绩而且几乎没有色散,但天塞的问题在于光圈做不大)。 其实对于高锐度的实现是相对简单的,所谓现代镜头的设计无非就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过程。 锐度不够就加非球面镜矫正相差,当然这会带来更复杂的色散;色散太大就加AD,ED,UD等等消色散镜片,但这又会带来额外的像差。 所以我们就能够看到现在的镜头结构越来越复杂,特殊镜片越来越多。 但其光学素质真的较70年前的镜头有革命性的提升吗? 实际上并没有。 非球面镜的每一次修正都使得镜头的光路发生非自然的偏折,而特殊镜片的每一次使用都使得色彩发生变质。 现但镜头正在不断的用其他方面的损失来获取锐度和低色散。 而这种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过程(其实就是堆料)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很容易就可以做到极高的境界(光刻机用的那套镜片系统的分辨率,可是远高于目前的各种民用镜头)可能唯二限制现在镜头提升分辨率的约束就是重量与成本吧。而玄学镜头不同玄学镜头讲究的指标是很难被实现的甚至有些指标是与锐度色散等指标背道而驰的。 比如色彩过渡,需要尽量少的光线损失,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尽量少用镜片。 这就需要设计师拥有很高深的技巧,在保证一定锐度的情况下尽量使用简单的结构。 如果结构无法保证简单,那就需要使用全频谱通过性都很好的高端玻璃,使用抗反射率很强的镀膜等等。 而这些措施比增加一两片特殊镜片的成本要高得多(买过眼镜的朋友就会知道,肖特玻璃的价格比国产的光学玻璃贵了至少3倍,而带蔡司镀膜的镜片价格要再翻倍)。 这就为什么玄学镜头对于镜头的用料都特别考究的原因。另外一方面对于焦外的虚化是分成二维虚化和三维虚化的。 二维虚化很容易实现,比如STF变迹滤镜虚化就是典型的二维虚化极致,但这种虚化和电脑模糊算法模拟出来的虚化几乎是一样的,主体虽然从背景里突出了但并没有空间的突出感。 同样的长焦压缩空间后得到的虚化效果也属于很明显的二维虚化。 人物和背景根本看不出空间上区别,仅仅只是虚实的差别罢了。 要达成良好的二维虚化是容易的,前大后小的双光圈设计,或者前组大后组小的反望远结构都能够很好的实现优良的二维虚化(这好比人一只眼睛看东西的效果)。 但三维虚化就复杂的多,它不仅仅要求有良好的二维虚化基础,在虚化过渡时也应该做到自然而不突兀(这相当于两只眼睛看东西,这需要在保证分辨率的情况下合理的预留部分像差来模拟两只眼睛聚焦一点的虚化,这可比把像差全部消成0要复杂的多)。 上图就是一枚玄学镜头的焦外效果,这种由近及远慢慢化开的三维焦外是很多高参数镜头所不具备的。其三是空间感,当然这主要和底片大小以及焦距有关。 简单的讲就是焦距越长的镜头空间压缩的越厉害,空间感就越弱。 画幅越大获得的等效焦距就越短,越能够避免这种空间压缩。 实际原理上依旧是两只眼睛观测物体,空间感来源于视差。 同理光学测距仪就是利用这种视差来工作的,两个观测点间的距离越大就越容易识别出物体的空间位置,底片的对角线就可以看作是一个 视差的距离,对角线越长空间的可识别性就越强(所谓的空间感)。 另一方面人对越近的距离识别越敏感,对越远的距离识别越不敏感 。 因此同等焦距下画幅越大的相机能够离被摄主体越近的地方进行拍摄。其空间识别感自然更强。 而优秀的玄学镜头则可以通过合理的像场弯曲来营造这种可识别的空间感。 这是远比把像场做平来的复杂的技术。 上图是中画幅的拍摄效果,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图片中的空间可识别性要高于一般的全画幅。 总体来说跑分镜头只需要把所有都做平或者归零就能获得非常不错的效果,这是相对简单的和明确的。 而玄学镜头则是要合理的利用这些像差,用它们来构建可识别的空间感和良好的虚化过度。 这已经不仅仅是在做求最优解的数学题,而是在进行一项艺术的创作。 因此玄学镜头的设计难度比跑分镜头要难得多。另一方面玄学镜头需要更加良好的色彩过度,这一方面需要更加高效率的镜头解构(跑分头允许事半功倍,但玄学头必须事倍功半)另一方面需要更加高级的镜片与镀膜。 这些因素使得玄学镜头不仅设计困难,而且成本较高。 和跑分镜头可以简单暴力的通过堆料来提升性能不同,玄学镜头需要考虑的指标更多,而且需要做很多取舍的选择。 这就是玄学镜头看上去性能一般却价格昂贵的原因。
详解玄学镜头,锐度和锐化的二元焦外其实是相对廉价的 本文摘自-帅气的杨YTH。 有耐心的一定要看,目前为止我看到的最棒之一的文章。 玄学镜头是一种奢侈品,从参数上我们根本看不出它们的高贵,比如徕卡的50/2A,尼康的58G,宾得的31LE从参数上看它们并不优秀。 甚至有的是以画质肉著称,但它们的价格却异常的坚挺几十年如一日的高价。 可能很多人会想不明白,适马的A系列随便找一枚最烂的定焦都能在性能上血虐这些玄学镜头几条街,但为什么这些镜头还敢卖这么贵呢? 这就要涉及到镜头表现中的并不常被提及的另外几个指标,它们分别是三维虚化,色彩过渡,以及空间还原。 而我们评判镜头普遍的标准锐度,色散和虚化其实相对于上述三个指标是实现起来容易的也是相对廉价的。 举个例子,要达到高分辨率其实使用早期的天塞结构就能够实现(有人拿70年前生产的蔡司天塞按在5DSR上做过测试,能够跑到3500线以上的成绩而且几乎没有色散,但天塞的问题在于光圈做不大)。 其实对于高锐度的实现是相对简单的,所谓现代镜头的设计无非就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过程。 锐度不够就加非球面镜矫正相差,当然这会带来更复杂的色散;色散太大就加AD,ED,UD等等消色散镜片,但这又会带来额外的像差。 所以我们就能够看到现在的镜头结构越来越复杂,特殊镜片越来越多。 但其光学素质真的较70年前的镜头有革命性的提升吗? 实际上并没有。 非球面镜的每一次修正都使得镜头的光路发生非自然的偏折,而特殊镜片的每一次使用都使得色彩发生变质。 现但镜头正在不断的用其他方面的损失来获取锐度和低色散。 而这种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过程(其实就是堆料)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很容易就可以做到极高的境界(光刻机用的那套镜片系统的分辨率,可是远高于目前的各种民用镜头)可能唯二限制现在镜头提升分辨率的约束就是重量与成本吧。而玄学镜头不同玄学镜头讲究的指标是很难被实现的甚至有些指标是与锐度色散等指标背道而驰的。 比如色彩过渡,需要尽量少的光线损失,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尽量少用镜片。 这就需要设计师拥有很高深的技巧,在保证一定锐度的情况下尽量使用简单的结构。 如果结构无法保证简单,那就需要使用全频谱通过性都很好的高端玻璃,使用抗反射率很强的镀膜等等。 而这些措施比增加一两片特殊镜片的成本要高得多(买过眼镜的朋友就会知道,肖特玻璃的价格比国产的光学玻璃贵了至少3倍,而带蔡司镀膜的镜片价格要再翻倍)。 这就为什么玄学镜头对于镜头的用料都特别考究的原因。另外一方面对于焦外的虚化是分成二维虚化和三维虚化的。 二维虚化很容易实现,比如STF变迹滤镜虚化就是典型的二维虚化极致,但这种虚化和电脑模糊算法模拟出来的虚化几乎是一样的,主体虽然从背景里突出了但并没有空间的突出感。 同样的长焦压缩空间后得到的虚化效果也属于很明显的二维虚化。 人物和背景根本看不出空间上区别,仅仅只是虚实的差别罢了。 要达成良好的二维虚化是容易的,前大后小的双光圈设计,或者前组大后组小的反望远结构都能够很好的实现优良的二维虚化(这好比人一只眼睛看东西的效果)。 但三维虚化就复杂的多,它不仅仅要求有良好的二维虚化基础,在虚化过渡时也应该做到自然而不突兀(这相当于两只眼睛看东西,这需要在保证分辨率的情况下合理的预留部分像差来模拟两只眼睛聚焦一点的虚化,这可比把像差全部消成0要复杂的多)。 上图就是一枚玄学镜头的焦外效果,这种由近及远慢慢化开的三维焦外是很多高参数镜头所不具备的。其三是空间感,当然这主要和底片大小以及焦距有关。 简单的讲就是焦距越长的镜头空间压缩的越厉害,空间感就越弱。 画幅越大获得的等效焦距就越短,越能够避免这种空间压缩。 实际原理上依旧是两只眼睛观测物体,空间感来源于视差。 同理光学测距仪就是利用这种视差来工作的,两个观测点间的距离越大就越容易识别出物体的空间位置,底片的对角线就可以看作是一个 视差的距离,对角线越长空间的可识别性就越强(所谓的空间感)。 另一方面人对越近的距离识别越敏感,对越远的距离识别越不敏感 。 因此同等焦距下画幅越大的相机能够离被摄主体越近的地方进行拍摄。其空间识别感自然更强。 而优秀的玄学镜头则可以通过合理的像场弯曲来营造这种可识别的空间感。 这是远比把像场做平来的复杂的技术。 上图是中画幅的拍摄效果,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图片中的空间可识别性要高于一般的全画幅。 总体来说跑分镜头只需要把所有都做平或者归零就能获得非常不错的效果,这是相对简单的和明确的。 而玄学镜头则是要合理的利用这些像差,用它们来构建可识别的空间感和良好的虚化过度。 这已经不仅仅是在做求最优解的数学题,而是在进行一项艺术的创作。 因此玄学镜头的设计难度比跑分镜头要难得多。另一方面玄学镜头需要更加良好的色彩过度,这一方面需要更加高效率的镜头解构(跑分头允许事半功倍,但玄学头必须事倍功半)另一方面需要更加高级的镜片与镀膜。 这些因素使得玄学镜头不仅设计困难,而且成本较高。 和跑分镜头可以简单暴力的通过堆料来提升性能不同,玄学镜头需要考虑的指标更多,而且需要做很多取舍的选择。 这就是玄学镜头看上去性能一般却价格昂贵的原因。
富士最经典镜头到底是哪只,我想是35 1.4 如果要我选一颗镜头作为富士特色的代表,毫无疑问,富士35 1.4.现在富士的处理器和传感器已经发展到第四代了,我不知道大家以前有没有用过富士最早的第一代处理器,也就是富士xpro1. 富士xpro1的套机头是富士35 1.4. 对焦有多慢呢,大概和诺基亚按键机的对焦速度差不多吧,暗光下的对焦速度甚至还不如诺基亚了。。可以看到xpro1的定位是街怕,纪实,说白了,性能不好,拍不了快速运动的东西。 富士35 1.4的镜头的对焦结构为全组对焦,对焦拉风箱很严重,即使是在最新的xt3机身上其实也不能非常快,有朋友希望用35 2跟我置换35 1.4来拍小孩,我只能非常诚实的说,不行。35 1.4拍小孩,尤其是在室内情况下,对焦效果确实不好。 按照道理来说,这么慢的镜头,富士应该早就更新了,但是,,,它没有。 xpro1到xpro2到今年会出的xpro3,机器已经发展了三代,富士35 1.4还是那个老样子。 题外话,33 f1有些消息了,很棒,价格很高,无法动摇35 1.4的地位 我有做二手器材,富士35 1.4的热度是连我都难以想象的,一年365天有起码265天,这颗头处于缺货状态。新品35 1.4的价格其实也就3000出头,二手的价格已经达到2800甚至更高。这点大家可以去闲鱼搜一下,看看是不是真的。 富士的拍照理念其实一直是和性能不搭边的,乃至于x100出来的时候,宣传语为“浪摄流”。随心拍,慢慢拍。富士35 1.4的慢和富士的浪摄流理念实在是不能搭的再搭了。 我也见过很多摄友,在器材的坑里来来回回,但是35 1.4一直都在。 我认为35 1.4最能代表富士,代表,浪摄流。
这个月下旬估计会有现货了 1
富士相机常见问题解决方案,图文并茂版 自我介绍------新机上市,疯狂吹嘘xt30的我 强调,xt30目前对焦性能超过xt3,xt3在4月份固件升级后,才能达到目前xt30的水平 富士常见问题解决方案整理 1.富士wifi连接 (1)在相机回看照片的界面按ok键,进入播放菜单-无线通信 (1)设备打开wifi,连接富士相机 (2)进入wifi连接界面,注:如连接新设备需按“更改” (2)启动wifi应用程序 (3)等待连接界面 (3)轻触接收 (4)确认与照相机连接的设备名称之后,按下MENU/OK (5)按下MENU/OK
期待xt30新品上市。。。 是个好机器啊
明天我去参加富士xt30新品培训 有什么想知道的,可以留言,我会实测。并且对比富士其他机型
明天我去参加富士新品xt30培训 有什么想知道的,可以留言,我会实测的。到时候和其他机型做个对比
xt30来袭~ xt30配16 2.8,广角人文,初学者可别这么配,玩不来的,大师才行。
xt30来袭~ xt30,16 2.8,广角人文。初学者可别这么配,大师才行
富士全系列镜头客户实拍样照,非官方样照,不断更新中~ 有很多朋友,尤其是小白,在选择镜头的时候其实很盲目, 总想要卖家发张这个镜头的实际拍摄效果。可是基本上卖家是发不了的。 我们整理了自己客户的投稿照片,均已付稿费,需要下载的朋友请勿用作商业用途。 每个镜头一张样照。 目前有富士10 24,14 2.8,16 50,18 55,23 1.4,23 2,35 1.4,35 2,55 200,80 2.8,老蛙9mm,适马18 35 供大家选择镜头时参考一下~
富士56/1.2apd与56/1.2有什么区别,详解~ 我是富士器材经销商。 有朋友贴吧里问我56 1.2和apd版有啥区别,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干脆发个贴吧。富士56 1.2和56 apd的区别主要在价格,焦外,一块nd8镜片 这两个镜头都是富士人像镜头的巅峰。 富士56 1.2的官方售价为6450,56 apd的官方售价为8540. 2090的差价足以购买一个35 2的全新国行镜头。 56 1.2apd和56 1.2本质上的差别只有一个变迹滤镜从原理上来看,APD滤镜就是类似上图这样透光率从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弱的滤镜。 apd滤镜让光线在通过镜头的时候,由内而外的均匀的衰减,达到焦外模糊的效果,成片看起来。。。刀锐奶化。富士56 1.2开启最大光圈的时候,中心锐度也非常好的。这是56 1.2的焦外效果这是apd的焦外效果 差别还是非常明显的。 但是由于那一块apd滤镜削弱了光线,所以apd的实际通光量变小了一点点。下面那一圈橙色的字就是实际通光量。可以看到在理论1.2的通光量的时候,apd只有1.7,但是虚化是一样的,只是通光量小了一点,这个不知道各位能不能理解。 另外富士厂商附送了一块nd8镜片。 说实话,我不太明白为什么送nd8给apd,而不是普通版。 如果说apd在室外光线好的情况下需要借助nd镜来达到不过曝的情况,那么普通版apd难道不是更需要么。。。。毕竟apd的通光量比普通版还小了一点。 我建议非专业摄影师,有钱大佬,不必考虑apd,相差不大,普通版已经非常好。 有其他问题可以在下面询问我。
富士56/1.2apd与56/1.2有什么区别,详解~ 我是富士器材经销商。 有朋友贴吧里问我56 1.2和apd版有啥区别,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干脆发个贴吧。富士56 1.2和56 apd的区别主要在价格,焦外,一块nd8镜片 这两个镜头都是富士人像镜头的巅峰。 富士56 1.2的官方售价为6450,56 apd的官方售价为8540. 2090的差价足以购买一个35 2的全新国行镜头。 56 1.2apd和56 1.2本质上的差别只有一个变迹滤镜从原理上来看,APD滤镜就是类似上图这样透光率从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弱的滤镜。 apd滤镜让光线在通过镜头的时候,由内而外的均匀的衰减,达到焦外模糊的效果,成片看起来。。。刀锐奶化。富士56 1.2开启最大光圈的时候,中心锐度也非常好的。这是56 1.2的焦外效果这是apd的焦外效果 差别还是非常明显的。 但是由于那一块apd滤镜削弱了光线,所以apd的实际通光量变小了一点点。下面那一圈橙色的字就是实际通光量。可以看到在理论1.2的通光量的时候,apd只有1.7,但是虚化是一样的,只是通光量小了一点,这个不知道各位能不能理解。 另外富士厂商附送了一块nd8镜片。 说实话,我不太明白为什么送nd8给apd,而不是普通版。 如果说apd在室外光线好的情况下需要借助nd镜来达到不过曝的情况,那么普通版apd难道不是更需要么。。。。毕竟apd的通光量比普通版还小了一点。 我建议非专业摄影师,有钱大佬,不必考虑apd,相差不大,普通版已经非常好。 有其他问题可以在下面询问我。
找个设计类专业的同学 找个设计类专业的同学,帮忙设计几张图,主要是淘宝用的图片,有偿。留言或私信我
收xe1或xe2 想买个相机玩玩,带1650镜头或1855都行,谢谢
收富士1650一代或二代 价格私聊
求购1650一代或二代 价格私聊
求教这四个字 感谢
求教这四个字 感谢
出925t,闲鱼 家里买了新手机,这个手机就闲置了,没有暗病,无磕碰,原装充电线,原装壳,无发票
新单 大量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