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
关注数: 174 粉丝数: 7,323 发帖数: 714 关注贴吧数: 55
野外防范之中暑、冻疮、水泡、昏厥 中暑的预防 在大热天野外旅行,体内因热产生的毒素如果不及时排出体外,就会造成人体中暑现象。中暑是野外旅行最为常见的疾病。除了带上一些治疗中暑的药品外,重在预防。长时间在阳光照射的热天下旅行要安排充分的休息时间,并且要在阴凉处,同时应当注意行进中的遮阳及降温,可以用一块湿手巾顶在头上,适当多喝些水,适度敞开衣服并穿短衣、裤。 冻疮与预防 冬天旅行,注意保暖好自己的脚、手、耳朵等部位,以免被冻伤,手可以戴相应的手套。脚部除了穿适脚、保暖的鞋袜外,还可以在脚尖处塞一点十辣椒,据说可以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耳朵可以用全罩式头套或围头巾、戴连衣帽等包起来,起到保暖作用。 老茧与水泡 长时间步行,脚底多会起水泡不能刺破放水,尤其在旅行中,可以适当放松鞋子坚持下去如果太大或已经到了宿营地,可以用干净的针刺破放水,随后可以用创可帖粘上护理。老茧是长途旅行的“资本”,老茧越厚越不会起水泡,这是长时间旅行的回报,因此,我们平常在洗澡、洗脚时注意不要刻意地去除老茧。疲劳与酸痛长时间徙步旅行,其小腿肌肉尤其疲劳和酸痛,到了宿营地应积极地进行按摩,促进肌肉的恢复,按摩可以用毛巾和热水反复多次进行,或者用火酒按摩,方法是将白酒点燃,用手快速地蘸火酒按摩疲劳部位,掌握好方法不会被火酒烧着。还可用专门的按摩泡酒、恢复液等。 热昏厥 体质较弱的登山者,在夏季登山的活动中,由于活动剧烈、体力消耗过大,尤其是未能及时补充体内损失的水分和盐份时,容易发生热昏厥。 热昏厥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感觉精疲力尽,却烦躁不安,头痛、晕眩或恶心。脸色苍白,皮肤感觉湿冷。呼吸快而浅,脉搏快而弱。可能伴有下肢和腹部的肌肉抽搐。体温保持正常或下降。 为避免发生热昏厥,一些体制较弱的登山者,在参加夏季登山的活动中应特别注意避免体力消耗过大的活动,注意休息节奏、保持体力。应多喝一些含有盐份的水或饮料,即使对体内的电解质损失给予补充。 一旦发生热昏厥,应尽快将患者移至阴凉处躺下。若患者意识清醒,应让其慢慢喝一些凉开水。若患者大量出汗,或抽筋、腹泻、呕吐,应在水中加盐饮用(每公升一茶匙)。若患者已失去意识,应让其卧姿躺下,充分休息直至症状减缓,送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
野外防范之中暑、冻疮、水泡、昏厥 中暑的预防 在大热天野外旅行,体内因热产生的毒素如果不及时排出体外,就会造成人体中暑现象。中暑是野外旅行最为常见的疾病。除了带上一些治疗中暑的药品外,重在预防。长时间在阳光照射的热天下旅行要安排充分的休息时间,并且要在阴凉处,同时应当注意行进中的遮阳及降温,可以用一块湿手巾顶在头上,适当多喝些水,适度敞开衣服并穿短衣、裤。 冻疮与预防 冬天旅行,注意保暖好自己的脚、手、耳朵等部位,以免被冻伤,手可以戴相应的手套。脚部除了穿适脚、保暖的鞋袜外,还可以在脚尖处塞一点十辣椒,据说可以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耳朵可以用全罩式头套或围头巾、戴连衣帽等包起来,起到保暖作用。 老茧与水泡 长时间步行,脚底多会起水泡不能刺破放水,尤其在旅行中,可以适当放松鞋子坚持下去如果太大或已经到了宿营地,可以用干净的针刺破放水,随后可以用创可帖粘上护理。老茧是长途旅行的“资本”,老茧越厚越不会起水泡,这是长时间旅行的回报,因此,我们平常在洗澡、洗脚时注意不要刻意地去除老茧。疲劳与酸痛长时间徙步旅行,其小腿肌肉尤其疲劳和酸痛,到了宿营地应积极地进行按摩,促进肌肉的恢复,按摩可以用毛巾和热水反复多次进行,或者用火酒按摩,方法是将白酒点燃,用手快速地蘸火酒按摩疲劳部位,掌握好方法不会被火酒烧着。还可用专门的按摩泡酒、恢复液等。 热昏厥 体质较弱的登山者,在夏季登山的活动中,由于活动剧烈、体力消耗过大,尤其是未能及时补充体内损失的水分和盐份时,容易发生热昏厥。 热昏厥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感觉精疲力尽,却烦躁不安,头痛、晕眩或恶心。脸色苍白,皮肤感觉湿冷。呼吸快而浅,脉搏快而弱。可能伴有下肢和腹部的肌肉抽搐。体温保持正常或下降。 为避免发生热昏厥,一些体制较弱的登山者,在参加夏季登山的活动中应特别注意避免体力消耗过大的活动,注意休息节奏、保持体力。应多喝一些含有盐份的水或饮料,即使对体内的电解质损失给予补充。 一旦发生热昏厥,应尽快将患者移至阴凉处躺下。若患者意识清醒,应让其慢慢喝一些凉开水。若患者大量出汗,或抽筋、腹泻、呕吐,应在水中加盐饮用(每公升一茶匙)。若患者已失去意识,应让其卧姿躺下,充分休息直至症状减缓,送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
野外探险应该注意什么? (1)如何避免雷击 野外活动中存在遭受雷击的危险性。但是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可以显著地降低这种危险性:①预知打雷和雷击。先看到乱积云变大,不久即变成雷云,赶紧到安全地方躲一躲。收音机中有刺耳的杂音、忽下大粒雨滴也是打雷的预兆。②跑 向低地。③远离高树或密叶树林。④远离铁塔,去除身上的金属物,装入塑料袋中。⑤如在水域活动,要赶紧上岸。⑥不要聚集在一起,应分散开。⑦小屋内、汽车内、岩背阴处或凹处也是很好的躲避之处,但注意不要靠墙。 (2)应对落石、雪崩 由高处掉落的一块小石头有时也会严重伤人,甚至致人死亡。因此在山间行走时,一定要注意是否有落石标志,要仔细观察,分辨浮石,一般讲在多石头的地方,浮石的颜色比周围石头新;通过易发生落石区域时,应戴好安全帽或用厚衣服蒙住头,快速通过;尽量提早发现落石,及时避让,避免意外伤害;行走中不小心踏落石头时,要立刻喊出声,通知下面的同伴。 雪崩的威胁非常大。因此,进行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时,首先要向当地住户打听哪些地方有潜在危险,以避开经常发生雪崩的地区。由地貌特征也能判断雪崩常发地区,如山坡上有雪崩大槽,山坡上方有悬浮的冰川,山脊上有雪檐等。雪崩前,有雪块、冰片落下,这时要确认冰落的方向,然后再决定逃离方向。一旦来不及逃脱而卷入雪崩,手脚要快速地像游泳一样运动,尽量使头部浮在雪上,同时抛出身上携带的一些物品作为标识物,以便别人知道你被雪埋的具体位置,及时营救。 (3)迷路时 在山野,尤其是在深山密林中行走时,稍不留神就会发生迷路,这时要保持沉着冷静,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①回到认识的地方。平时在行进的休息间歇要多注意周围的风景和标志,一旦迷失方向,最好回到自己认识的地方,用罗盘和地图确定所处的位置及目的地方位,重新开始行走。折返时不要直走下坡路,因为下坡路视野小,方向不易确认,这是很危险的。②做好山路标志。在山野行进时要注意曾经走过的人留下的用塑料带、树枝或石头作的记号。走在前面开路的人,遇到特殊状况时,要做标志通知后面的人。③如果迷路时天色已晚或从山崖落下受伤,动弹不得,无法按照预定时间到达目的地,这时应做深呼吸,保持镇静,不要冒然离开,在原地露宿,减少体力消耗,同时想办法发出求救信号静待救援。 (4)溺水时 在江河湖海中遇到复杂水情而无法驾驭时,千万不要慌张着急,想办法让自己浮在水面上,保持浮姿,任水冲流,并注意水波流向,再一点一点由水平方向往岸边移动。在拯救溺水者时,首先考虑用竹竿、树枝、绳索拖拉,或者用大木头、塑料桶等能很好地浮于水面的物体作为浮具实施间接救护,实在无法解决问题了才入水施行直接救护。如果被救上岸的溺水者神志不清,就要采取急救措施,施行心肺复苏术。
关于户外活动中对当地原始环境的保护 看到户外的人数、活动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乃至全国的户外爱好阵营也是欣欣 向荣,但事物总有两面性,这样的后果往往是导致当地本身脆弱的环境招到不经意间的 破坏,可能你去年爬过一座山,今年相同时间再去就会发现此山的情形与你记忆中的不 一样了,因为这期间已经有n批队伍走过n次、扎过n回营了。比如大海驼,比如黄草梁, 比如箭扣,并且这种破坏很可能是难以修复的,在高海拔地区尤为严重。所以大家更应 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登山圣经中对此有相对详尽的阐述,在这里提炼出一部分或许对大家有用。 (1)走已经成型的山路,维持清晰的路径,不要擅自开辟新的路线,否则必造成破坏。 (2)若没有山路,尽量要在坚固的地面上走(如碎石区)。 (3)若必须走没有路的植被区,大家要分散走,不要排成一队,这样造成的破坏比较小 ,否则很容易踩秃一路。 (4)观察所经山路上有没有鸟巢,不要惊扰它们。 (5)所放置的各种路标在离开时尽量拆除(如标杆、石堆等,原来已有的标记不要动) ,以免多了以后给后来人造成困难。 (6)绳索、扁带尽量用自然色的。 (7)除非处于安全的必要性,否则不要安装新的保护点(岩钉等,尽量保持岩石原貌) (8)途中休息时,尽量找复原能力强的地方,不要在脆弱的植被上(呵呵,我们习惯走 累了随便找个地方靠或坐或躺)。 (9)尽量在没有植被的光秃地面扎营。 (10)若只有在草地上扎营,尽量分散,且下一次换地方扎(呵呵,比如黑龙秘境的那 块营地,去年第一次在那扎营,草都过膝盖,今年再去,已经是平的不得了)。 (11)垃圾打包带走(包括前人留下的) (12)做饭用自带的炉具,不要点篝火,否则篝火的痕迹是难以复原的。 (13)在野外不要用肥皂等化学制品。 (14)不要在溪水里直接洗东西。 (15)对溪水的使用尽量用容器盛好后再利用。 (16)保持河岸,减少土壤侵蚀。 (17)解手要远离山路、营地、水源。 (18)妥善处理排泄物。挖坑或带走,不要便在植被上。尤其在高山,分解缓慢(呵呵 ,挖坑容易,带走可就不容易喽)。 (19)不要喂野生动物,包括拔营时不要遗留下食物,以防次数多了改变食性(出去这 么多次,倒是没见到什么动物,许是见人都吓跑了)。 (20)不要带宠物上山。 (21)每一次上山人不宜太多,人数多势必造成破坏。 (22)千万注意安全,因为一旦出了事故,救援时是很难顾及到什么环保不环保的。 呵呵,总之,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要尽量维持当地的原貌。
野外防范之中暑、冻疮、水泡、昏厥 中暑的预防 在大热天野外旅行,体内因热产生的毒素如果不及时排出体外,就会造成人体中暑现象。中暑是野外旅行最为常见的疾病。除了带上一些治疗中暑的药品外,重在预防。长时间在阳光照射的热天下旅行要安排充分的休息时间,并且要在阴凉处,同时应当注意行进中的遮阳及降温,可以用一块湿手巾顶在头上,适当多喝些水,适度敞开衣服并穿短衣、裤。 冻疮与预防 冬天旅行,注意保暖好自己的脚、手、耳朵等部位,以免被冻伤,手可以戴相应的手套。脚部除了穿适脚、保暖的鞋袜外,还可以在脚尖处塞一点十辣椒,据说可以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耳朵可以用全罩式头套或围头巾、戴连衣帽等包起来,起到保暖作用。 老茧与水泡 长时间步行,脚底多会起水泡不能刺破放水,尤其在旅行中,可以适当放松鞋子坚持下去如果太大或已经到了宿营地,可以用干净的针刺破放水,随后可以用创可帖粘上护理。老茧是长途旅行的“资本”,老茧越厚越不会起水泡,这是长时间旅行的回报,因此,我们平常在洗澡、洗脚时注意不要刻意地去除老茧。疲劳与酸痛长时间徙步旅行,其小腿肌肉尤其疲劳和酸痛,到了宿营地应积极地进行按摩,促进肌肉的恢复,按摩可以用毛巾和热水反复多次进行,或者用火酒按摩,方法是将白酒点燃,用手快速地蘸火酒按摩疲劳部位,掌握好方法不会被火酒烧着。还可用专门的按摩泡酒、恢复液等。 热昏厥 体质较弱的登山者,在夏季登山的活动中,由于活动剧烈、体力消耗过大,尤其是未能及时补充体内损失的水分和盐份时,容易发生热昏厥。 热昏厥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感觉精疲力尽,却烦躁不安,头痛、晕眩或恶心。脸色苍白,皮肤感觉湿冷。呼吸快而浅,脉搏快而弱。可能伴有下肢和腹部的肌肉抽搐。体温保持正常或下降。 为避免发生热昏厥,一些体制较弱的登山者,在参加夏季登山的活动中应特别注意避免体力消耗过大的活动,注意休息节奏、保持体力。应多喝一些含有盐份的水或饮料,即使对体内的电解质损失给予补充。 一旦发生热昏厥,应尽快将患者移至阴凉处躺下。若患者意识清醒,应让其慢慢喝一些凉开水。若患者大量出汗,或抽筋、腹泻、呕吐,应在水中加盐饮用(每公升一茶匙)。若患者已失去意识,应让其卧姿躺下,充分休息直至症状减缓,送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
野外探险应该注意什么? (1)如何避免雷击 野外活动中存在遭受雷击的危险性。但是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可以显著地降低这种危险性:①预知打雷和雷击。先看到乱积云变大,不久即变成雷云,赶紧到安全地方躲一躲。收音机中有刺耳的杂音、忽下大粒雨滴也是打雷的预兆。②跑 向低地。③远离高树或密叶树林。④远离铁塔,去除身上的金属物,装入塑料袋中。⑤如在水域活动,要赶紧上岸。⑥不要聚集在一起,应分散开。⑦小屋内、汽车内、岩背阴处或凹处也是很好的躲避之处,但注意不要靠墙。 (2)应对落石、雪崩 由高处掉落的一块小石头有时也会严重伤人,甚至致人死亡。因此在山间行走时,一定要注意是否有落石标志,要仔细观察,分辨浮石,一般讲在多石头的地方,浮石的颜色比周围石头新;通过易发生落石区域时,应戴好安全帽或用厚衣服蒙住头,快速通过;尽量提早发现落石,及时避让,避免意外伤害;行走中不小心踏落石头时,要立刻喊出声,通知下面的同伴。 雪崩的威胁非常大。因此,进行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时,首先要向当地住户打听哪些地方有潜在危险,以避开经常发生雪崩的地区。由地貌特征也能判断雪崩常发地区,如山坡上有雪崩大槽,山坡上方有悬浮的冰川,山脊上有雪檐等。雪崩前,有雪块、冰片落下,这时要确认冰落的方向,然后再决定逃离方向。一旦来不及逃脱而卷入雪崩,手脚要快速地像游泳一样运动,尽量使头部浮在雪上,同时抛出身上携带的一些物品作为标识物,以便别人知道你被雪埋的具体位置,及时营救。 (3)迷路时 在山野,尤其是在深山密林中行走时,稍不留神就会发生迷路,这时要保持沉着冷静,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①回到认识的地方。平时在行进的休息间歇要多注意周围的风景和标志,一旦迷失方向,最好回到自己认识的地方,用罗盘和地图确定所处的位置及目的地方位,重新开始行走。折返时不要直走下坡路,因为下坡路视野小,方向不易确认,这是很危险的。②做好山路标志。在山野行进时要注意曾经走过的人留下的用塑料带、树枝或石头作的记号。走在前面开路的人,遇到特殊状况时,要做标志通知后面的人。③如果迷路时天色已晚或从山崖落下受伤,动弹不得,无法按照预定时间到达目的地,这时应做深呼吸,保持镇静,不要冒然离开,在原地露宿,减少体力消耗,同时想办法发出求救信号静待救援。 (4)溺水时 在江河湖海中遇到复杂水情而无法驾驭时,千万不要慌张着急,想办法让自己浮在水面上,保持浮姿,任水冲流,并注意水波流向,再一点一点由水平方向往岸边移动。在拯救溺水者时,首先考虑用竹竿、树枝、绳索拖拉,或者用大木头、塑料桶等能很好地浮于水面的物体作为浮具实施间接救护,实在无法解决问题了才入水施行直接救护。如果被救上岸的溺水者神志不清,就要采取急救措施,施行心肺复苏术。
新手出行参考--穿衣篇 野外行进、休息、扎营等活动对服装的要求远远不同于城市里。不是说城里的衣服就都 不能穿,而是建议穿更加适合户外活动的衣服。 1、 夏天比较热,普通的短袖衫和短裤可以穿,棉的就可以。虽然出汗后很容易湿,但 是气温高,不会觉得冷。快干的衣裤也不错,就算被大雨淋透,也可以很快被晒干甚至 用体温蒸干。这些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不必专门买。 2、 春、秋天最好有排汗内衣、抓绒和冲锋衣。因为天气偏凉,运动后会出汗,休息时 被冷风一吹,转眼间就会吹透你所有的衣服。汗湿的内衣、不防风的外衣会让你有发烧 到40度的感觉,而且确实容易引起感冒等病症。排汗内衣较贵;抓绒便宜,我那套才10 0块。长袖的衣服推荐采用拉链的,套头的穿、脱不方便。 3、 山野里经常会穿行在密林中,植物的枝条、尖刺会造成非常大的阻碍和破坏。普通 的棉质衣物很容易被尖刺穿透,或者把尖刺挂在衣裤上,抓绒尤其如此。这时候具有良 好防刮性能的冲锋衣裤就显示出了优越性。当然,还有其他的替代品,比如我有一件普 通的风衣,还不错。裤子则推荐两截裤,就是裤腿可以用拉链分拆那种。枝条茂密时套 上,免得划伤腿脚;平时可以拆下,凉快。好处是不论男女都可以直接拆装,不必找避 人的地方。而且便宜,我的两截裤在金五星购买,¥35,刮破了也不心疼。当然,两截 裤比较薄,不挡风,天气冷时不能单独使用。 4、 防雨能力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品质,普通衣服难以达到要求,虽然到处都能买到雨衣 。下雨时气压低,人会感觉很闷。如果雨衣透气性能差,就会格外的难受;如果雨衣再 比较沉重,就更加受罪了。所以,一次性雨衣加上普通保暖衣服虽然也能挺过去,但是 会极大的影响你的发挥。如果体力好,路途难度不大,可以这么将就。如果体力不好或 者路途难度大,还是不要这样为好。 5、 袜子应该尽量耐磨,丝袜干脆不要想。棉和化纤混纺的那种不错,纯棉的也可以。 袜子应该比你的登山鞋高出一块,但不必太长。 6、 以上讲了这么多,似乎没有冲锋衣简直不能应付。其实我就没有冲锋衣裤,但是风 雨之中我也不比别人慢。穷人也有穷人的办法:硬扛!用普通的风衣、普通的两截裤穿 在外面,但是背包里多带一套内衣备用。下雨的时候穿上一次性雨衣,尽量保持体温。 雨停后立刻换上干衣服,效果很好。当然,前提是你必须有很好的体力和体质,而且这 个土办法不能应付过于恶劣的情况。 7、 另外,再次强调不推荐牛仔装,厚重、摩擦厉害、潮湿后重量成倍增加,难以晾干 。 8、 推荐使用背包防雨罩,可以防止包里的东西被雨淋湿。而且,衣服、睡袋一定要用 塑料袋包好,这应该养成习惯。
新手出行参考--行进篇 这是活动最主要的部分了。一直不停的走路走路,上升再下降,下降再上升。如果只知 道蛮走,会把自己累死,而且看不到什么景色,等于白出来了一趟。 行进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自己的节奏,在你最舒服的步伐和频率上走,而且要有一定的 速度。不必着急追赶前面的人,也不必把别人落下多远。重要的是你要保持一定的速度 ,坚持长时间的这么走。 活动中人的体力状态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 初始阶段:一般是长时间休息后刚刚开始上包开路。这时很兴奋,速度快,精神状 态好。聪明的领队应该尽量把最艰难的路段(比如大坡度上升)安排在这一阶段。 2、 假性疲劳期:大概在初始阶段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跟个人体力和路途难度有关 ,这是个大概值),会第一次感觉到累。感觉强烈的地方主要是小腿,是这个阶段的特 点。这时应该继续坚持走,千万不要停。哪怕速度稍微慢一些,只要坚持住,大概10分 钟左右就可以度过这一段难关。 3、 状态良好期:假性疲劳一旦过去,身体适应了这种强度,就会轻松起来。这是赶路 最好的时候,大部分路途应该是在这一状态下走完的。如果你的体力不是很差,这一阶 段应该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我自己大概在2~3小时左右)。途中适当的短暂休息可以延 长这一阶段,取得更好的效果。所谓短暂休息是指2、3分钟左右不下包、不坐的休息。 就是站稳了喝口水,看看周围的景色,拍张照片然后就继续走。 4、 完全消耗点:铁打的人也有累的时候。在上个阶段结束后,自己应该心中有数:“ 我差不多了,就这水平了(呵呵,土人土话呀)”!这时如果感到累了,应该是浑身都 酸的厉害,尤其是腿部和肩膀。如果坐下来,会觉得腰也酸疼,而且不想站起来。有时 候,我都会感觉特别困,那么好的景色在眼前都打不起精神来。这时应该好好的休息一 下,时间长些,下包,坐倒,吃点东西,多喝点水。如果能缓过来,那就算不错。最好 是达到这个临界点前就完成当天的任务,否则会很苦,因为你马上就要进入―――― 5、 体力透支期:顾名思义,你已经不行了,现在全靠着顽强的精神力量支撑着,咬牙 挺着。主要的腿部肌肉已经麻木,机械的挪动着,张大着嘴喘气却一个字也不想说。有 很多人居然主要是靠这种状态完成大部分路程,其毅力实在让我佩服。但是我强烈不推 荐这种方式,太自虐太不安全了。这种状态人的肢体活动控制能力非常差,动作很不协 调,甚至自己都会踩在自己的脚上!如果路比较险,你的命也就更加险了。不到不得已 的时候,不要轻易的透支体力。早点休息一下就可以好很多。一旦开始透支,就需要相 当长的休息来缓解疲劳,在进度上绝对得不偿失。而且,体力透支的极限非常不稳定, 随时可能倒下来,那可就再也走不动了。恢复过来起码要几天的时间。 6、 以上状态从1到4是一个循环期,在4经过良好的休息就可以回到1。如果进入到5,就 打破循环了。从透支状态恢复到初始状态几乎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起码我个人是这样 。所以,再次强调不要轻易的让自己透支! 有关途中的休息,现在比较受推荐的是这样:当你明显感觉腿已经有些疲劳酸痛、但是 如果不停你仍然能够坚持继续走的时候,是休息的最佳时机。这时你的速度在最佳状态 ,体力也发挥出来了,休息一下能够快速的缓解疲劳。如果休息过早,进入状态就会受 到推迟;如果休息过晚,会使体力过早透支,缓解疲劳会相当困难。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不用羡慕前边的人,他未必能比你坚持的久,可能一会儿就被你超过;也不必拿后面 的人安慰自己,说不定人家是故意落后陪你的。坚持走你自己的节奏,就是胜利者。 活动总是有队伍的,领队要操心队形,自己嘛,只要关心自己的位置就够了。一般来说 ,体力不好的人应该尽量保持在队伍里靠前的位置,领队也应该尽量这么安排调整。走 在最前面的应该是带路的人,我们这些笨鸟应该紧紧的跟着他们。这样,心里上就会比 较轻松。相反,如果落在后面,客观上来说毕竟要追人家,会有压力。实际上,反正大 家要走相同的距离,为什么不走在前面一点呢?相通了这一点,就尽量往前赶一赶。 想走在前面其实一点不难,记住“笨鸟先飞”就足够了:队长一喊“出发”,别人还没 上包你已经窜出去了;细细的小路上你紧跟打头带路的人,别人也只好跟着你了;休息 的时候你再多走几步,站在待会儿出发时最前边的位置,再走起来你当然还在前面;吃 饭时抓紧时间,张开大嘴猛吃猛喝,尽量补充消耗;吃饱喝足了如果还有时间就收拾一 下,比如倒些水灌满外面的小瓶子,免得路上还要浪费时间做这些小事;如果还有时间 就按摩一下自己的腿,更好的恢复。做好这些估计时间也差不多了,队长该喊“出发” 了。你干什么呢?还问,背上包往外窜哪! 现实一点,就算你真的不行了,或者还没走就知道自己肯定会不行的(那你还出来干什 么?),也不能说就得挖个坑把自己就地埋了。这时应该跟队长打招呼,请人帮你减负 。这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也算你对大家负责,毕竟这样能保证全队的速度。相信每个 领队和每个负责的队员都不会拒绝你的。队伍里一般也会有负责收尾的人,保持跟他们 在一起,千万不要落单。不要说什么“你们先走,我一会儿就追你们!”这类的话。等 你看不见队伍了,随便一个平时看来小小的困难就会让你哭都哭不出来!真的落后时如 果身边有个陪着你的人,千万笼络住他(牺牲色相可以不必,其他手段尽管用),同时 要让领队知道你有困难,这样你会得到主动的帮助。
关于户外活动中对当地原始环境的保护 看到户外的人数、活动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乃至全国的户外爱好阵营也是欣欣 向荣,但事物总有两面性,这样的后果往往是导致当地本身脆弱的环境招到不经意间的 破坏,可能你去年爬过一座山,今年相同时间再去就会发现此山的情形与你记忆中的不 一样了,因为这期间已经有n批队伍走过n次、扎过n回营了。比如大海驼,比如黄草梁, 比如箭扣,并且这种破坏很可能是难以修复的,在高海拔地区尤为严重。所以大家更应 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登山圣经中对此有相对详尽的阐述,在这里提炼出一部分或许对大家有用。 (1)走已经成型的山路,维持清晰的路径,不要擅自开辟新的路线,否则必造成破坏。 (2)若没有山路,尽量要在坚固的地面上走(如碎石区)。 (3)若必须走没有路的植被区,大家要分散走,不要排成一队,这样造成的破坏比较小 ,否则很容易踩秃一路。 (4)观察所经山路上有没有鸟巢,不要惊扰它们。 (5)所放置的各种路标在离开时尽量拆除(如标杆、石堆等,原来已有的标记不要动) ,以免多了以后给后来人造成困难。 (6)绳索、扁带尽量用自然色的。 (7)除非处于安全的必要性,否则不要安装新的保护点(岩钉等,尽量保持岩石原貌) (8)途中休息时,尽量找复原能力强的地方,不要在脆弱的植被上(呵呵,我们习惯走 累了随便找个地方靠或坐或躺)。 (9)尽量在没有植被的光秃地面扎营。 (10)若只有在草地上扎营,尽量分散,且下一次换地方扎(呵呵,比如黑龙秘境的那 块营地,去年第一次在那扎营,草都过膝盖,今年再去,已经是平的不得了)。 (11)垃圾打包带走(包括前人留下的) (12)做饭用自带的炉具,不要点篝火,否则篝火的痕迹是难以复原的。 (13)在野外不要用肥皂等化学制品。 (14)不要在溪水里直接洗东西。 (15)对溪水的使用尽量用容器盛好后再利用。 (16)保持河岸,减少土壤侵蚀。 (17)解手要远离山路、营地、水源。 (18)妥善处理排泄物。挖坑或带走,不要便在植被上。尤其在高山,分解缓慢(呵呵 ,挖坑容易,带走可就不容易喽)。 (19)不要喂野生动物,包括拔营时不要遗留下食物,以防次数多了改变食性(出去这 么多次,倒是没见到什么动物,许是见人都吓跑了)。 (20)不要带宠物上山。 (21)每一次上山人不宜太多,人数多势必造成破坏。 (22)千万注意安全,因为一旦出了事故,救援时是很难顾及到什么环保不环保的。 呵呵,总之,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要尽量维持当地的原貌。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