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男士0 文明男士0
現住广州天河区。財经类大学本科毕业。。愛好:文字写作,历史,佛教哲学,交誼舞,象棋。常上之网吧:凤凰网,人民网,交誼舞吧。中國历史吧,天涯社区。
关注数: 4 粉丝数: 122 发帖数: 11,947 关注贴吧数: 8
英国湯因比在[历史研究]书中蓄意歪曲篡改中国历史  [历史研究]是英国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1989--1975)的历史著作。在《历史研究》中,汤因比列举了世界历史上的二十余种存活或已经死亡的文明形态,并对它们的各自发展作了综合比较,他认为,文明是通过对环境的“挑战”的应战所遭受的考验而产生的;文明的生长是由那些“退隐”和“复出”的少数伟大人物的历史活动所决定的;文明的衰落来自于少数创造者丧失了创造能力,多数人相应地不再支持与模仿,整个社会失去了新的应战能力;文明的解体在于社会体系和灵魂的分裂。   据称,[历史研究]破除了西方中心论和单一历史线性发展的史观,在西方历史哲学著作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此书规模庞大,卷轶浩繁,常会使讀者望而却步.   但在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6月第2版,[历史研究]麦克维尔节录曹未风译本中,可以发现,此书对中国历史有重大歪曲篡改之处.这从上册322--323頁附表一"统一国家"中就能看出来.   [1].在古代中国文明栏内,把悠久的中华文明只记述为从公元前634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这段时期列为"混乱时期".据查前634年是東周第6个国王周襄王姬鄭统治时期.离平王东遷已有136年,距古代历史文献孔子所辑[春秋]开始也有88年.把从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克殷建立的西周一筆勾销了.这是有充分史料考古报告甚至天文研究所证明的.还有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和挖掘考古报告证实的商王朝放到哪里去了呢.再往前的夏朝这里就不提了.   [2]此书把古代中国太平盛世时间列为前221年至公元172年.即从秦统一中国到东汉灵帝熹平元年,距黄巾起义只12年.这不说它了.但把帝国缔造者说成边区人(秦人)就不对了.秦都咸阳,陕西关中一带从来都是中国腹心地区,所谓"周以龙兴,秦以虎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姜太公钓于渭滨的故事,妇孺皆知,豈是发生在边区耶?   [3]最为荒谬的是,在第323頁中近古"统一国家"表中,在"文明"栏内不标明'中国'字样,而用"远东(主体)"字样来代替.弦外之音是闭眼不见独立的中国的存在.从公元172--878年的中國历史到哪里去了呢?如果光算统一国家的话,显然漏了晋朝,隋朝,唐朝.而而隋唐王朝恰是中世纪世界上经济最繁荣昌盛,文化最先進发达,軍事力量最强大的国家.唐太宗父子统治时期國威所及,正北达西伯利亚,北方民族尊之为"天可汗";东北方向达堪察加半岛(流鬼国);西达里海;西南抵印度(中天笠王阿罗那顺之石像即立于唐太宗墓前);南达东南亚南洋群島.海外华侨至今仍称祖国为唐山,华人聚居地则曰唐人街.这些作为历史学家的汤因比是真不知道还是假装不知道?   [4]还有隋代兴建的大运河,赵州桥规模和技术水平举世无双.唐代先进文化,诗歌,散文,绘画书法,音樂舞蹈,宗教哲学,医学都达到空前水平.日本,朝鲜,中亚各国都派人向中国学习.这些不祘文明吗?   [5]令人气愤的是,汤因比在中近古的统一国家远东主体内只列出蒙古帝国和清帝国,完全不列大唐帝国和大明帝国.太平盛世竟只是元朝统治中国的公元1280--1351年,及清朝建都北京(1644年)直至太平天国佔領南京(1853年).除上段已陈述过的唐朝(从唐开国到安史之乱之间约150年应是典型的太平盛世)外,还把立国时间远比元朝長,推毁了欧亚蒙古帝国,海軍力量直达印度洋中东和非洲的明朝也从历史上抹掉了.   当郑和率领中国艦队渡过南海,纵横于印度洋的时后,英国人还在哪里呢?明朝从洪武到万曆二百多年,国内政治基本安定(靖难之役时间短暂),经济繁荣,南方还逐渐出现商品经济,这不是太平盛世吗?   [6]汤因比在"帝国缔造者所在地"栏中,写着只有外来蛮族和边区蛮族才創建了大帝国.用心实在可疑,李唐王朝的关陇集团,朱明王朝的淮西集团是外来蛮族吗?把中国历史随意剪貼,为自已(西方列强利益)服务,就是汤因比的历史哲学.   汤因比此书的写作据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当时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変,侵佔中国东北三省,还步步紧迫入侵华北.中国面临亡国危险(中囯国歌"义勇军進行曲"就在此时創作的),中国南京国民政府不敢抵抗,只苦求国联裁决.故汤因比在此书中篡改中国历史,.他故意抹掉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唐帝国,明帝国的存在,用意就是说佔中国人口97%的汉族人是只配外来人统治的低劣民族,无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列强侵略中国是合理的,因它给中国送来先进的西方文明.-----这些话不是筆者过激之辞,近代的汉奸文人,还有那个被英国杂志故意抬举为先进思想家的茅于軾已赤裸裸地说出来了.
[原创]红楼梦第一手作者为曹寅妻李夫人.(汇总整理稿) .[红楼梦]最后修订定稿人曹彐芹,在脂批本'凡例'中说:"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又在第一回中写明:"......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脂批'事则实事'. 从这些话可分析出,6---13岁即被抄家的曹彐芹,不可能有这样'半世'亲身经历,也不可能凭空冥想出她们的"事迹原委".更不用说还这麽详尽曲折呢. 这个"记述"者是谁呢?笔者在这里以充分依据郑重地宣布,她就是曹彐芹的祖母,曹寅妻李氏,也就是红楼书中的贾老太太史太君也/ 曹寅夫人李氏,名字失落无考,清初八旗正白旗人,生于顺治14年.义堂兄李煦为康熙奶母文氏之子,受康熙伩仼,长期仼苏州织造,两淮盐运使等职.李氏从小受良好文化教育,约15---17岁被选入清宫当女官.康熙26年,李氏年己三十岁,被放出宫,嫁给江宁织造曹寅作继室.生一子曹颙,女若干.长女曹隹,康熙45年(1706年)奉旨配平郡王纳尓苏作王妃,时年约17岁,卒年当在雍正5年曹家被抄以前,约37岁.畸笏叟(曹頫)批语云"吾姊若在,余安会被枷成残疾耶",盖承袭平郡王世职者福彭(纳尔苏获罪被革)乃曹隹康熙47所生之长子,颇为雍正,乾隆所宠也.但曹隹多子女,非省亲且无生育之元妃原型耳. 李煦舅表妹王氏,为康熙宻嫔,后改封"顺懿宻妃",生有三个皇子.约在康熙三十多年,曾获皇上恩准,回苏州探望父母.此事为李氏亲眼所见,决非曹彐芹所能见.李氏当过宫廷女官,熟悉宫廷妃嫔礼仪,故能写得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此即[红楼梦]中元妃省亲情节之兰本也. 脂砚斋批文云:"非经历过,如何写得出.壬午春".红楼正文云:"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晩才来/."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这类'写书人把批书人哭坏了'的文字甚多,作者是何等人,可想而知矣. 李氏长年随曹寅在江宁织造仼,曾几次参加接康熙南巡.李,曹二家借此大建楼堂馆所(行宫),以讨好皇上,即营建大观园情节之模型.二家有了大花公款的借口,从中得回扣几十万两,大事豪华挥霍.二家各办戏班,节日经常演各种戏曲,其中有曹寅自编之'续琵琶'.书中'史太君破陈腐旧套'足见其对戏曲的眼熟. 清朝官员俸禄微薄,何来巨款花销.唯大办'接驾','河工'之类"工程项目",才能大饱私囊,此人所共知(办'河工'豪华挥霍见[郎潜纪闻]).然造成几十万两亏空亦给政敌清算革职之口实.曹寅于康熙51年(1712年)卒.子曹顒接仼江宁织造,仅二年就去世.过继子曹頫接仼,到雍正五年被查抄革职.所以红楼书中贾母有如此权威,宛如慈禧太后也. 江宁织造曹家被抄家时李氏70岁,其兄李煦之苏州织造早几年已被刚即位的雍正帝革职查抄,故有其孙女(湘云)寄居曹家之事.李氏次年率全家迁回北京,居蒜市口十七间半赐还房屋中,又活了十二年,乾隆五年才去世,终年八十三岁,其孙彐芹时年26岁.[红楼梦]中大部分风月繁华盛事当为她在这段时间口授或笔述的.所以原文和脂批常有悲悲哭哭血泪写成之字样,这是道地的老太太感伤口吻.她写回忆录的心理,与孟元老写[东京梦华录],张岱写[陶庵梦忆]是一祥的. 曹彐芹在这基础上,揉合添加一些他自己亲身经历(如宝黛初恋,闹书房,会秦钟,蒋玉菡)或听来的旗人风流故事(如贾瑞和二尤),整理编辑增订成红楼梦全书,其父曹頫亦曾干预.其他亲眷或旧仆妇也作了些内容补充. 红楼全书用宝黛钗情爱故事作为主线串连起来,各单元情节多是以江南汉族文化背景写出来的.这些江南文化闺友闺情事迹原委,只有半世亲睹亲闻的李氏才能够如此生动曲折,活生活现地写出来. 这样,就解决了难于自园其说的胡适首创'曹彐芹自传说',因其无足够风月繁华经历.倒不如把'石头记'改称'曹氏闻见录'更合适. 还可以否定土默热主张的'洪升说',他无非以江南汉人文化为主要'王牌',但这张'王牌'李夫人(贾母)完全掌握.曹彐芹定稿时采用了很多北京地名,风俗,语言则南北夹杂兼而有之,证之于二敦和张栁泉,永忠等人的记载,曹彐芹仍可保持最后定稿著作权. (全文完) 。
[芙蓉女儿诔]不是祭吊俏丫环晴雯,而是祭曹公先人.(修攺稿) 仅摘其中二句,即可说明主题.   "姊妹悉慕嫫娴".---这不像言语尖酸刻薄的晴雯,她无文化,不配称'娴'(即'文雅').实隐指长期担仼江宁织造的乃祖曹寅.曹寅文化素养很高,在江南文人中颇有声望,曾奉旨主修[全唐诗],自编[续琵琶]剧本.他有多种著述传世,包括[曹寅诗集],现己影印出版.   "妪媪咸仰慧徳".---这更不像晴雯了.她持宠而骄,平日目中无人,婆子们尽皆侧目.嫉妒,积怨怀恨者有之;中伤,落井下石者亦有之.还有什麽"慧德",值得婆子们"咸仰"呢?.这倒是隠指曹寅妻李氏,即书中的贾母,红楼中大部分风月繁华,闺友闺情都是她这亲历者口述的.她才能够配受"妪媪咸仰慧德"的赞誉话.   这里要着重指出,诔文引用屈原,贾谊,鲧,石崇,稽康等古代政治上遭祸人物典故,文字上借用屈原"离骚"最多,就是对皇上查抄曹家有些牢骚.又不敢明显说出來,借痴公子祭吊俏丫环,大做文章,表现得曲折隐蔽些.此历來红学界未能解读识破者也.   曹寅仼江宁织造,其妻兄李煦仼苏州织造,皆在康熙朝仼职几十年,还相互对调.二家均为康熙奶母之子,世代为包衣奴才,获康熙伩仼,为皇上办过几样'好事':1.承办四次接驾南巡.2.笼络江南文士,主编多种大型文献式书藉,并刻印出版.3刺探江南官民社会舆论情报,用宻札上呈.4.搜括钱财,作皇家小金库,康熙一次就向曹家要了六千两'喂马',书中戴权,夏守忠等太监向贾府要银两就影射这事.   曹李二家,有人认为就是指荣宁二府.二家除接驾,辑书,收集情报外,还参与培育稻米新品种,应付京中勒索.又养戏班演戏曲,举办盛大节日庆典,厮养数百奴仆,过奢侈生活.又置办了很多田宅,造成有几十万两之钜的财务亏空.康熙深知原委,就将两淮盐运使肥缺交曹寅,李煦轮流担仼,逐步给予弥补.康熙与此二人宻折往来,二人在江南权势甚大,甚至超过地方督撫,书中葫芦僧对贾雨村说的'护官符'就隐指这事.   雍正即位后,二家恩宠顿衰,皇上先后对这二家'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包衣奴才查抄革职.老账新账一起算,又査出李煦送给雍正政敌皇八子允禩五个苏州美女,说明他卷入夺嫡政治斗争.触雍正大忌,就将他贬到吉林,不久冻饿而死.曹家旋即在雍正五年(六年初才执行)被査抄革职.所指罪名干扰驿站之事其实甚小.曹寅继子曹頫早有风闻,事先转移财产,书中江南甄家女人送箱子财物到贾府就隐喻此事.曹頫被拁号致得残疾,他就是曹彐芹之父. 曹李二家盛极而衰,终于树倒猢狲散.失败转折点却是政治权力斗争因素.曹彐芹身为八旗破落子弟,不可能用先进的社会进化论来解释.由于红楼梦的艺术魅力,问世几百年来,自称'读懂'的红学家不计其数,大都是拿自己的覌点来强加给曹彐芹.从[芙蓉女儿诔]看,明显不是祭吊一个抱屈夭风流的俏丫环,而是不胜人世沧桑,借题发挥,缅怀祖德,祭吊先人.所以,才会呕心沥血写出,类似[史记]'屈原列传'那样,充满呼寃叫屈气氛的悲壮诔文.下靣引一段[史记]'屈原列传'文字作结: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此红楼梦中鸿文[芙蓉女儿诔]之所作也.
别当书痴,书並非读得越多越好. 有些人以为读书越多越好,以飽读诗书,坐擁书城为荣,实则不然. 1.读书佔用过多时间,減少了人际交往,培育不了沟通能力,不利事业发展.常見在校埋头苦读的績优生,工作实干则不行,就是明证. 2.社会生活中很多"潛规则",如经商,做官,交友都各有一套,这些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 3.提倡多读书,搞"世界读书日"主要是要人们多读人文类书籍,理工医农类专业书非本专业人士是看不懂的.这些汗牛充栋的人文书,基本上沒有实用价值.至多使人文化修养好一点,写作水平高一点而已. 4.現在是着重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时代.穷小子精神文化水平再高,也无助于购房,買車,找女朋友,赚大钱等迫在眉睫必需解决的问题. 5.书的内容魚龙混杂,好坏不一,并非"开巻有益".最易误导青少年的是言情小说,把复杂的人情世故写十分天真浪漫,只有从小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孩子才会相伩甚至迷恋. 6.即使如[红楼梦]这样的古典名著,青少年过早啃多了也会产生消極厌世的不健康情绪. 庒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译成白话就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多累呀/既知如此,还要绞尽脑汁去追求知识,太危险了. 结论:书不可不读,亦不宜濫读,适当地选择阅读一些有用的书即可.
[参考贴]李后主(煜)不如刘后主(禅)明智. (見本吧有讨论李后主与宝玉是否类似的贴子,故将筆者以前原犮在国史吧的贴子转发于此供参考.@啷当狂叟. ) 这二个历史上割据小国的亡国之君,执政一段时间后,都被掳到中原王朝的京城,受爵禄封赏,度其余年,颇多相似之处.然详细比较起来,二人有相当大的不同. 刘禅没有什麽才华,既无权谋机略,又无统一华夏的壮志雄心,是个偏隅小国平庸守成之君.但其早年接受诸葛亮辅弼,继而信任蒋琬,费韦,姜维等忠良贤臣,境内安然.并与东吴结盟修好,与强大的曹魏抗衡四十年.实属不易.晚年听信佞人黄皓,是其瑕疵,似未铸成大错.然而魏国从曹氏过渡到司马氏,掌权集团都是当世枭雄,强盛不衰,吴蜀二国一直无机可乘,终被灭亡. 刘禅被俘到洛阳后,被封为安乐县公.他表现出乐不思蜀,既像老实,又似装傻,使司马昭对其放心,得以尽其天年,泰始七年才死. 李后主则不同,富有文学艺术才华,诗词书画舞曲皆工.由于命运的捉弄,把这个不该从政的风流文士料子送上了帝座.执政后毫无治国方略,成日与奸佞文人幸臣宠妃美后优伶饮酒,填词,观舞,赏曲."卧榻之下,岂容人鼾睡",他终於亡国被俘. 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虽有一定的物质待遇,还有原后妃相伴,实则是失去自由被软禁.据说他美貌绝伦的小周后被宋太宗多次召进宋宫,戏弄临幸.宋人还留下有[宋太宗临小周后图].李煜在这种环境下,心情那有舒畅快乐可言.他又不识时务,不会装装老实,却把哀怨悲愤之情用诗词表达出来.降宋封侯三年后.978年农历七夕,李煜42岁生日与后妃聚会,写出[虞美人]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看似文学隹作的词传到宋太宗耳中,宋太宗大怒,就用马钱子将李煜毒死. 李后主既然不能讲气节以身殉国,作俘虏只能解释为顺应天下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设身处地自应安守本分,明哲保身以尽天年,在这点上他不如刘禅明智.但他成了中国文学史中词坛高手,是谁也抹不掉的事实.
宁國府忠僕焦大嘴巴为何会被填塞馬糞? 表靣看來,焦大嘴巴会被填塞马糞是因酒后出言不逊,說话无法无天招來.实则是他平曰爱管闲事,瞎操心所致. 焦大身为賈家奴才,曾经为老主子卖力,帮老主人挣下可保子孙冨貴的宁國公世职.按清朝制度,旗人身分等级是不能改変的,入关时是主子,子孙世代也是主子;入关时是奴才,其子孙世代永远是奴才.焦大属后者.因其有功,宁國府几代继承人对他还是另眼相看.如焦大安分守己,少管闲事,用不着主子不急奴才急.对賈府兴衰,当爺们的都快乐无忧,你当奴才的倒忧慮起來?这何苦來呢,飯來张口,睡來合眼,渾渾僵僵,与世无爭,順其自然,安致土块馬糞填塞满嘴哉/ 清人陳康祺[郎潛纪闻]四筆中有"为人奴者上言致死"的記載.說是康熙年间有个刑部郎中(賈政是工部郎中)某之家奴,居然讀书识字,关心國家大事,写了一篇"条奏时务十二事"的奏折,伺机伏地拦駕进呈皇帝,幻想能像西汉人田千秋一样,'一語得中'而获得荣华冨貴.不料康熙阅不到一半,即生气斥骂道:"这些话豈是汝一个家奴所該說的麽?"即下令扙而流放关外.结果这旗奴因受扙伤势过重,未出山海关而死.这是真人真事,說不定或是焦大这形象的原型. 中國古代早有先例.战國时代,楚國屈原忠君爱國反被貶逐流放,自以为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而漁父则认为:"夫聖人者不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隨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放为."屈原不纳其言,自沉汨罗而死.屈原与漁父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何是何非,则畄待后人去評說了.
[原创]红楼梦第一手作者为曹寅妻李夫人. [红楼梦]最后修订定稿人曹彐芹,在脂批本'凡例'中说:"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又在第一回中写明:"......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脂批'事则实事'. 从这些话可分析出,6---13岁即被抄家的曹彐芹,不可能有这样'半世'亲身经历,也不可能凭空冥想出她们的"事迹原委".更不用说还这麽详尽曲折呢. 这个"记述"者是谁呢?笔者在这里以充分依据郑重地宣布,她就是曹彐芹的祖母,曹寅妻李氏,也就是红楼书中的贾老太太史太君也/ 曹寅夫人李氏,名字失落无考,清初八旗正白旗人,生于顺治14年.义堂兄李煦为康熙奶母文氏之子,受康熙伩仼,长期仼苏州织造,两淮盐运使等职.李氏从小受良好文化教育,约15---17岁被选入清宫当女官.康熙26年,李氏年己三十岁,被放出宫,嫁给江宁织造曹寅作继室.生一子曹颙,女若干.长女曹隹,康熙45年(1706年)奉旨配平郡王纳尓苏作王妃,时年约17岁,卒年当在雍正5年曹家被抄以前,约37岁.畸笏叟(曹頫)批语云"吾姊若在,余安会被枷成残疾耶",盖承袭平郡王世职者福彭(纳尔苏获罪被革)乃曹隹康熙47所生之长子,颇为雍正,乾隆所宠也.但曹隹多子女,非省亲且无生育之元妃原型耳. 李煦舅表妹王氏,为康熙宻嫔,后改封"顺懿宻妃",生有三个皇子.约在康熙三十多年,曾获皇上恩准,回苏州探望父母.此事为李氏亲眼所见,决非曹彐芹所能见.李氏当过宫廷女官,熟悉宫廷妃嫔礼仪,故能写得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此即[红楼梦]中元妃省亲情节之兰本也. 脂砚斋批文云:"非经历过,如何写得出.壬午春".红楼正文云:"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晩才来/."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这类'写书人把批书人哭坏了'的文字甚多,作者是何等人,可想而知矣. 李氏长年随曹寅在江宁织造仼,曾几次参加接康熙南巡.李,曹二家借此大建楼堂馆所(行宫),以讨好皇上,即营建大观园情节之模型.二家有了大花公款的借口,从中得回扣几十万两,大事豪华挥霍.二家各办戏班,节日经常演各种戏曲,其中有曹寅自编之'续琵琶'.书中'史太君破陈腐旧套'足见其对戏曲的眼熟. 清朝官员俸禄微薄,何来巨款花销.唯大办'接驾','河工'之类"工程项目",才能大饱私囊,此人所共知(办'河工'豪华挥霍见[郎潜纪闻]).然造成几十万两亏空亦给政敌清算革职之口实.曹寅于康熙51年(1712年)卒.子曹顒接仼江宁织造,仅二年就去世.过继子曹頫接仼,到雍正五年被查抄革职.所以红楼书中贾母有如此权威,宛如慈禧太后也. 江宁织造曹家被抄家时李氏70岁,其兄李煦之苏州织造早几年已被刚即位的雍正帝革职查抄,故有其孙女(湘云)寄居曹家之事.李氏次年率全家迁回北京,居蒜市口十七间半赐还房屋中,又活了十二年,乾隆五年才去世,终年八十三岁,其孙彐芹时年26岁.[红楼梦]中大部分风月繁华盛事当为她在这段时间口授或笔述的.所以原文和脂批常有悲悲哭哭血泪写成之字样,这是道地的老太太感伤口吻.她写回忆录的心理,与孟元老写[东京梦华录],张岱写[陶庵梦忆]是一祥的. 曹彐芹在这基础上,揉合添加一些他自己亲身经历(如宝黛初恋,闹书房,会秦钟,蒋玉菡)或听来的旗人风流故事(如贾瑞和二尤),整理编辑增订成红楼梦全书,其父曹頫亦曾干预.其他亲眷或旧仆妇也作了些内容补充. 红楼全书用宝黛钗情爱故事作为主线串连起来,各单元情节多是以江南汉族文化背景写出来的.这些江南文化闺友闺情事迹原委,只有半世亲睹亲闻的李氏才能够如此生动曲折,活生活现地写出来. 这样,就解决了难于自园其说的胡适首创'曹彐芹自传说',因其无足够风月繁华经历.倒不如把'石头记'改称'曹氏闻见录'更合适. 还可以否定土默热主张的'洪升说',他无非以江南汉人文化为主要'王牌',但这张'王牌'李夫人(贾母)完全掌握.曹彐芹定稿时采用了很多北京地名,风俗,语言则南北夹杂兼而有之,证之于二敦和张栁泉,永忠等人的记载,曹彐芹仍可保持最后定稿著作权. (全文完)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