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末的毛孩子 80末的毛孩子
关注数: 51 粉丝数: 474 发帖数: 9,019 关注贴吧数: 59
32所“985”高校首次全部获地方投资 为教育投资不再是“赔钱的买卖”。随着科技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愿意为学校建设掏腰包。记者今天从 教育部获悉,今年32所部属“985工程”高校首次全部获得地方财政倾斜。  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从1999年起,我国实施了“985工程”。  在“985工程”一期,有29所高校与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签订共建协议,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共对高校投入227亿元。但在985工程二期,签约学校数量却下降到15所。2008年以来,新一轮“985工程”的建设启动,教育部与有关地方政府开展了第三期重点共建签约工作。  随着创新越来越成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地方政府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持在经济社会发展和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的决定性作用,所以在新一轮共建签约中,地方政府积极与高校共建。教育部在16个省市的32所直属985工程高校,首次实现了共建签约全覆盖。中南大学研究的“稀贵金属高效提取及深加工技术”已经在郴州形成年产值达80亿元的银、锂、铂等稀贵金属高效提取和深加工产业集群。西北农 林科技大学审定植物新品种298个,为陕西及西部省区提供了小麦、玉米、油菜、蔬果、牛羊等众多优良品种
“2011计划” 有利于地方高校突破内外壁垒 ,地方高校的校长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内蒙古大学校长陈国庆说,“2011计划”对于高等学校发展与改革是一次重要的机遇。它将“协同创新”全面贯彻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中;要求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更加重视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现实问题的研究,从“能做什么”向“需要做什么”转变;要求通过改革创新,突破制约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打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活力。 郭广生认为,“2011计划”的实施恰逢其时。首先,“2011计划”是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需求,而地方高水平大学在某些领域和学科方向上已经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可以说已经具备参与协同创新的基础;其次,“2011”计划是国家对目前科研、教育体系相对割裂的体制改革,是国内首个打破层级、类别限制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这无疑为地方高水平大学提供了实现“进位赶超”的战略机遇;“2011计划”的核心思路是协同创新,“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是这一计划的基本要求,而这势必突破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水平大学内部以及外部的机制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 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提高创新要素的使用效率。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