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肖磊凤姐 XL410_Grandpa
关注数: 21 粉丝数: 208 发帖数: 11,080 关注贴吧数: 22
SQD-Mini LED让大法的RGB-Mini LED赶了一个晚集吗? 技术原理:局部高色域VS全局高色域 要理解SQD-MiniLED和RGB-MiniLED哪个更好,我们得先从技术原理上看 RGB-MiniLED电视的发光芯片由红、绿、蓝三色发光芯片组成,需要三颗灯为一组才能发出白光。当电视画面变复杂时,它需要先把各种光混成白光,再靠屏幕色阻滤色。目前行业RGB-MiniLED电视的色域值平均是97%BT.2020 SQD-MiniLED电视无论显示单色还是多色画面,都由背光激发超级量子点发纯净三色光后混成白光,再由屏幕晶粹色阻过滤,实现稳定显示的全局高色域:简单来说,RGB-MiniLED仅具备单色的局部高色域;而SQD-MiniLED则实现了100%BT.2020全局高色域,而且在色彩表现上更加丰富、纯净,避免了偏色、串色等行业问题。 SQD-MiniLED和RGB-MiniLED哪个更好?很明显,只有SQD-MiniLED才能做到真正的“光色双绝”。SQD-MiniLED的四大优势:全面颠覆“碾压” 一,极致色彩。SQD-MiniLED实现了100%BT.2020全局高色域,对比普通RGB-MiniLED97%BT.2020色域覆盖率,显色更丰富、更纯净。无论是栖息在深绿色植被中的蓝孔雀,还是霓虹灯闪烁的城市夜景,SQD-MiniLED的色彩表现都远超RGB-MiniLED电视。 二,极致控光。RGB-MiniLED电视需要三颗灯为一组才能发白光,而SQD-MiniLED一颗发光芯片就能发白光,真正实现了“一灯顶三灯”。同样成本同样灯数下,SQD-MiniLED比RGB-MiniLED分区更多,控光更精细。 三,极致亮度。由于当前技术和成本的限制,RGB-MiniLED在同样的条件下,发光效率远不如SQD-MiniLED。同成本同灯数下,SQD-MiniLED亮度比RGB-MiniLED更高,对现实场景的还原更为精准。 四,极薄外观。基于SQD-MiniLED技术,首发搭载此技术的TCLX11L电视不需要另外混白光,外观可以做到极薄,仅约2cm!比RGB-MiniLED电视的3.7cm更纤薄,是全球最薄的MiniLED电视。 以上皆为宣传软文,所谓的SQD-MiniLED应该就是以前的Qled,只不过现在的分区更多(接近2W个分区级别),在五彩缤纷的复杂画面下,估计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菜鸡“互啄!只有像素级的RGB自发光才是真正的发色纯正且全局高色域!
杜比视界2对于新电视机的改善和实用分析 杜比發表新一代影像技術 Dolby Vision 2,運用 AI 強化亮度、色調並解決動態平滑問題。新功能包含精準黑、光感應及雙向色調映射。 根據外媒報導,影像技術大廠杜比(Dolby)在推出 Dolby Vision 十多年後,正式發表了新一代的 Dolby Vision 2,不僅優化了影像的亮度與色調,更透過 AI 導入「Content Intelligence」(內容智慧)功能,可依據觀看內容、環境與裝置,智慧調整電視畫面,全面提升觀影體驗。 此外 Dolby Vision 2 也首度解決了長久以來備受詬病的「動態平滑」(Motion Smoothing)問題,其「Authentic Motion」(真實動態)功能,號稱能在減少畫面抖動的同時,保留電影應有的質感,不再產生讓影迷與創作者詬病的「肥皂劇效應」。 Dolby Vision 2 的核心亮點還包括兩項新功能:「Precision Black」(精準黑)能提升暗部細節;「Light Sense」(光感應)則能偵測環境光線,結合原始素材數據,精準校正畫面。杜比也強調,新技術採用的「Bi-Directional Tone Mapping」(雙向色調映射)能讓高階電視呈現更鮮豔的色彩與對比,賦予內容創作者更多主導權。 杜比也將 Dolby Vision 2 技術分為兩個等級,方便消費者辨識:「Dolby Vision 2 Max」專攻頂級機種,提供額外的高階功能;而標準的「Dolby Vision 2」則適用於主流電視。杜比發言人表示,既有的 Dolby Vision 裝置仍可播放新版內容,但要完整發揮所有強化效果,仍需支援 Dolby Vision 2 的新設備。
科普:为啥现在大法的首选渐变是最差的色调映射方式 首选渐变其实就是亮度滚降的一种色调映射方式,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比如视频某一帧高亮场景有1%像素内容是4000nit,5%是1000nit,15%是300nit,30%是100nit,40%是50nit,9%是1nit,而为了能显示这1%像素内容的高光细节,普通HDR1000电视机(OLED其实最多也就这亮度水平),最粗暴的就是做4倍的亮度滚降处理: 1%像素内容变成1000nit,5%是250nit,15%是75nit,30%是25nit,40%是12.5nit,9%是0.25nit,这个画面是不是悲惨经历过“晴天变阴天”的OLED电视机玩家就非常熟悉了!不过HDR的亮度信号传输不单单是每帧的峰值亮度,还会有帧平均亮度,所以这个等比例4倍的亮度滚降处理实际可能并不是完全线性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只要你用了首选渐变这种色调映射方式,在高亮场景下必定是以牺牲画面整体的亮度水平来保住局部高光细节!因为如果只对超过电视机能力范围内的亮度内容进行压缩,那么压缩后的高亮内容会和原有的亮度内容发生亮度的重合,也就是说原来亮度有层次的画面会变得平坦化,所以这个的亮度滚降处理必定是画面整体的亮度一起降低的! 如果是超高亮制作的HDR演示片或者是2020年前刚推出UHD光碟时期,用首选渐变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能看清高光细节了,但问题是近三年HDR影视的亮度制作水平是日趋低下,整部片子帧平均亮度超过20nit的都属于凤毛麟角,如果再用首选渐变来保住那可能连1%像素内容都不到的高光细节,那就是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搞笑之举了! 接下来我就用几部HDR电影的亮度图来论证我的观点: 1、《丧尸乐园》真10000nit的HDR制作,不过这个10000nit只有短短一秒不到的时间,大概是影片01:16:39这个时间点上,整部片子有大量内容的峰值亮度是接近或超过2000nit,但大家看看avgFALL(全片帧平均亮度)才多少?16nit!再看我红框划出来的内容:96%的像素内容低于100nit,98.44%像素内容低于201nit,也就是说如果你用首选渐变这种色调映射方式,那么你看到的HDR画面很可能是整体亮度下降两倍的搞笑画面! 再来看一部片子《秘密会议》的亮度图:最高峰值亮度:1343nit,全片有不少内容的峰值亮度超过或接近1000nit,但搞笑的是avgFALL(全片帧平均亮度)是4nit,全片99.67%像素内容的亮度低于100nit!哈哈哈!如果你用首选渐变这种色调映射方式且生效了,那你看的是啥乌漆嘛黑的的鬼画面啊!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LG的G5包括好几年前的三星,都推出了能大幅提高HDR中低亮部的色调映射方式,虽然严重违背制作者的意图,但总比你不关灯不拉窗帘就两眼一抹黑的要强吧!大法的技术真的是落伍啦!
探秘OLED电视机6K小时后四边出现黑色缺口或坏点! 最近连续看到有A80J玩家在抱怨屏幕四边出现如狗啃状的黑色缺口,抱怨贴如下: 1、https://tieba.baidu.com/p/9387869457 2、https://tieba.baidu.com/p/9243718374 3、https://tieba.baidu.com/p/9878767903 这些贴中有还大量玩家也在抱怨此类问题,为此结合我用了快八年累计2.8W小时的老A8F实际使用情况:大概差不多也是6K小时后在屏幕四个边角会出现坏点,有意思的是这些坏点在冬季房间开暖气后会逐渐消失掉一部分,而到了梅雨季又会重新出现,但总体来说是会越来越多的! 另外,根据我的观察,出问题发帖子的玩家基本都是长江以南,也就是说有梅雨季,空气经常会很潮湿的,而大法WOLED电视机史上用的最差屏的A80J又是其中受灾最严重的! 所以问题很容易就被锁定在电视机屏的封装工艺上,比如老A8F屏的四周是有一圈金属薄边固定,但我用吸铁石测了一下有很强的吸力,所以肯定不是不锈钢或高级的铝合金材质,顺便我查了一下普通金属的刚度:不锈钢最高、普通铸铁次之、铝合金最差(除非是非常高级的铝合金材质能接近不锈钢的下限),喜欢降本增效的鬼子厂商肯定不会给你用又轻又有刚度的高级铝合金,为了降低成本也不会用好一点的不锈钢,所以普通铸铁就成了其金属外边的选择,而A80j我是没看出来其有金属外边,这个封装的工艺那就更加不堪了! 另外屏幕的外层材质我查了一下,基本是玻璃和塑料组成,而越薄的塑料经过高温或时间的考验就越容易发生老化变形,也就是说即便是屏幕外圈金属够宽厚,也难以阻止大屏幕本身的变形,如此一来,潮湿的空气就很容易通过四个边角渗透到屏幕内部,从而产生坏点甚至是黑色缺口! 所以我的建议是南方的OLED电视机玩家,最好是在春秋季给电视机弄个防尘罩(防水防潮),理论上就能尽量改善那惨不忍睹的狗啃黑边!
mpv顶级播放器的配置思路 目前mpv的高端应用,我提供一下思路: 1、HDR和SDR自动分别播放的必备代码: vo=gpu-next profile=high-quality #不想自己琢磨开源的高级着色器就用此代码 target-colorspace-hint=yes hdr-compute-peak=auto hwdec=d3d11va #D3D11硬解,电脑硬件配置较一般就开启 2、创建一个根据视频信息中是否有bt2020且PQ(即hdr视频)来指定峰值亮度为10000nit的proile,目的是避免HDR直通播放时有任何色调映射的转化,以目前的HDR视频亮度制作水平,根本不需要任何色调映射的转化 3、创建一个HDR转SDR的profile(峰值亮度设置为100nit),在input配置文件中指定一个快捷键来调用,用于低亮度的辣鸡HDR视频 4、在input配置文件中创建两个快捷键用于峰值亮度的逐级增减,步长值建议设置为20nit,主要用于HDR转SDR 5、在input配置文件中创建一个快捷键用于HDR的动态色调映射的几个典型的峰值亮度值,比如OLED电视机可以设置:800nit、700nit、600nit、500nit、400nit五个值,一键就能在实时播放中进行循环改变 播放HDR视频或HDR转SDR,强烈建议强开WIN的HDR开关,如果会玩script,那么可以创建一个根据视频信息(BT2020且PQ)来自动激活WIN系统的HDR开关的script,类似于最新版mpcVR渲染器的功能! 好了,其实就是这么简单,所有的HDR和SDR视频都能分别高质量的正确播放,而劣质的低亮度制作HDR视频也能随意的转SDR进行无极调亮处理,另外mpv早在2021年就支持所有格式的杜比视界和HLG的播放,在兼容性、稳定性和高效性上强于任何其他播放器!
实锤:索尼BRAVIA8 II是A95L的降本增效版 通过同A95L的rtings各项参数进行对比,很明显索尼BRAVIA8 II是采用A95L同一类型的面板,而在真实场景峰值亮度和出厂校准上采取降本增效的骚操作罢了:所有项目都是极其微弱的差异,Bright Room上差异稍大,通过SDR的亮度对比也能得以验证:单看窗口模式下的各个测量值,两者差异不大,但Real Scene Peak却相差整整一百多nit! Real Scene Peak的注解如下: SDR 真实场景峰值亮度测试最能代表实际使用情况。使用视频剪辑可以击败任何电视的内置模式检测器,这些检测器可能会寻找固定的静态窗口,并消除某些电视(如 OLED)用来避免老化的任何静态调光。这为您提供了最接近您在现实世界中通过真实内容体验到的结果。 至少 500 cd/m2 的结果几乎适用于任何观看环境。这将确保您的电视足够亮以克服白天的眩光。当然,如果你在一个有百叶窗和窗帘的光线控制房间里,或者在晚上观看,那么你可能会觉得这太亮了。现在许多电视都配备了内置环境光传感器,可以调整电视的峰值亮度以匹配您的观看条件,因此您不必担心这一点。 为了运行此测试,我们使用上一节中描述的方法设置电视,确保在进行测量之前让它正确预热。将 PC 直接连接到电视后,我们循环播放视频文件。使用我们的 CR-100 色度计,我们将其放在视频左上角的灯上,并在屏幕上移动时跟踪它。我们至少重复此过程 9 次,并采用最大的非异常值测量。 差异最离谱的是出厂校准:6.4分,这几乎就是国产中低端产品的水平啦!这是把出厂校准的工序给省了吗? 另外通过“HDR 原生渐变”的测试成绩也能大致了解其所用屏的质量等级:A95L可是9.5分优秀的水平,而BRAVIA8 II也就是WOLED韩国原装屏的水平! 所以索尼BRAVIA8 II是A95L的降本增效减配版,而不是进阶版,更不可能是旗舰版!
科普贴:为啥现在10000nit制作的电影都不需要动态色调映射! 今天正好下载到一部很典型的所谓10000nit高亮度制作的片子:《丧尸乐园》 先看一下视频信息中的亮度参数: Mastering display luminance : min: 0.0050 cd/m2, max: 4000 cd/m2 Maximum Content Light Level : 10000 cd/m2 Maximum Frame-Average Light Level : 1166 cd/m2 制片显示器的峰值亮度是4000nit,maxCLL(最大峰值亮度)是10000nit,maxFALL(最大帧平均亮度)是1166nit 单单看这个亮度制作水平,是不是非常的亮眼! 我们用视频亮度测试软件来实际测一下其真实的亮度水平:maxCLL确实没有虚标,而maxFALL反向虚标实际高达1952nit! 根据start frame可以找到maxCLL的大致位置:110277帧,实际播放定位不到这一帧,应该是110277帧往后退一帧:110276帧,大致就是这个场景,我用mpv的动态色调映射的截屏来展示:注意我红线划出来的部分:mpv在做动态色调映射时实时测量的帧峰值亮度和平均亮度,maxCLL:10000nit确实也是没毛病! 如果只看maxCLL和maxFALL这两个单帧的极限峰值亮度水平无疑是非常的高,但是我们再看亮度图中的avgFALL(全片帧平均亮度)才16nit,接着看我红框划出来的部分(包括黑边像素的亮度): 全片96%的像素内容低于100nit,全片98.44%的像素内容低于201nit,全片99.81%的像素内容低于503nit! 但凡你有个正经点的HDR电视机,应该是毫无压力的,也就是说如果显示器的色调映射是用最简单的高光剪切(术语是叫硬切)方式,整部片子只有0.2%的内容是高光爆掉即高光细节丢失!就这种亮度制作水平的片子有必要用动态色调映射来处理吗?换个更直白点的说法:你真的为了能看到这0.2%的高光内容细节,而让帧平均亮度才16nit的片子去做亮度滚降从而牺牲掉99.8%像素内容的亮度吗? 最后再放一张真正超高亮度制作的电影《巨齿鲨》的亮度图:avgFALL:155nit!几乎是《丧尸乐园》的10倍哦!只有这样的高亮制作才真正需要玩动态色调映射!
揭秘系列:老旧等离子电视是如何碰瓷OLED电视的! 先看老旧等离子电视的碰瓷贴截屏:注意我黄色圈画出来的部分,很明显:碰瓷贴采用的是OLED素材是B战的草根玩家用手机拍摄并制作的!画面中有B站的标志和草根的名号及播放的导航条,那么问题来了:首先手机拍摄的严谨性懂的都懂,其次有导航条说明视频是经过草根二次编辑过的,再叠加上传B站后的第三次重编码后,这样的画质能代表OLED真实的画质表现吗? 小白都知道不可能,但为了摆事实讲道理,我特意查找了这段视频的多个版本,截屏都带有网址,大家都能进行复核的,因为我知道这论坛有不少喜欢搬弄是非的小人会有恶意劣化他人的屏摄或录屏的小丑行径(其中以410肖 磊凤姐为典型代表)! 版本一:单就这个视频样本,很明显碰瓷贴中的OLED的色准同老旧等离子比,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水平,都不怎么滴! 版本二:这个版本,很明显是碰瓷贴中的OLED吊打老旧等离子!当然色弱或得了红眼病的会分辨不出!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B站视频是标注来源于油管的视频,那么油管的原始视频是啥样子的呢,见下图: 版本三:哈哈哈,搞笑不!B站引用油管的视频,两者居然也有明显的色差!这是不是就验证了我上面提及的两次重编码! PS: 我在B站也上传过自制视频,以我的经验是普通人上传后会发现画质会有不小的劣化! 那么碰瓷贴用草根手机拍摄且编辑过的又经过B站劣化的视频截图,同自己精心挑选并下载的视频进行屏摄然后予以对比,这样要脸吗?小白都知道手机拍照和录制视频的画质都有非常大的差异哦! 另外如果你连两者拍摄所用的素材是否一致都不知道,那么你的对比有任何意义吗?我为啥要这么质问,因为对于那几个玩二手等离子高价贩卖的货色,其手法我早就是门清了,尤其是拍摄电视节目,新人用高端新电视机往往会随手用手机拍个在线平台的,而二手贩子会特意用真实高码率的广电信号再加上老手的拍摄技巧进行对比!不要脸到了极点!注意我最上图橙圈画出来的部分,我可不会冤枉一个好人哦! 特注:本揭秘系列长期关注于活跃在本论坛喜欢弄虚作假,搬弄是非的小人哦!
为什么UHD重编码会连HDR最基本的参数都搞丢? 今天下载了一部UHD老片:莫扎特传,应该是HDS压制的重编码,下载后所有播放器都显示色彩不对,我看了一下视频信息: Video ID : 1 Format : HEVC Format/Info : 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 Format profile : Main [email protected]@High Codec ID : V_MPEGH/ISO/HEVC Duration : 2 h 40 min Bit rate : 21.3 Mb/s Width : 3 840 pixels Height : 1 604 pixels Display aspect ratio : 2.40:1 Frame rate mode : Constant Frame rate : 23.976 (24000/1001) FPS Color space : YUV Chroma subsampling : 4:2:0 Bit depth : 10 bits Bits/(Pixel*Frame) : 0.144 Stream size : 23.9 GiB (82%) Title : ql4321@HDSky Writing library : x265 - H.265/HEVC codec Default : Yes Forced : No 居然连HDR视频最起码的Color primaries和Transfer characteristics都没有,也许是特殊UHD,因为我碰到过有SDR制作的UHD,但是我检查了一下REMUX版(也是HDS出品的)的视频信息: Video ID : 1 ID in the original source medium : 4113 (0x1011) Format : HEVC Format/Info : 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 Format profile : Main [email protected]@High HDR format : SMPTE ST 2086, HDR10 compatible Codec ID : V_MPEGH/ISO/HEVC Duration : 2 h 40 min Bit rate : 62.8 Mb/s Width : 3 840 pixels Height : 2 160 pixels Display aspect ratio : 16:9 Frame rate mode : Constant Frame rate : 23.976 (24000/1001) FPS Color space : YUV Chroma subsampling : 4:2:0 (Type 2) Bit depth : 10 bits Bits/(Pixel*Frame) : 0.316 Stream size : 70.2 GiB (93%) Language : English Default : No Forced : No Color range : Limited Color primaries : BT.2020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 PQ Matrix coefficients : BT.2020 non-constant Mastering display color primaries : Display P3 Mastering display luminance : min: 0.0001 cd/m2, max: 1000 cd/m2 Maximum Content Light Level : 690 cd/m2 Maximum Frame-Average Light Level : 74 cd/m2 Original source medium : Blu-ray 很明显HDR视频最关键的两个参数都是有的: Color primaries : BT.2020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 PQ 我就奇怪了,怎么UHD重编码会连这两大最基本的HDR参数都会搞丢?HDS也算是国内一线压制组了,为啥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其用的是啥压制软件啊?
mpv技术文档对于“硬解降低画质”的专业解答 实际上,绝大多数的PC播放器都是基于ffmpeg开发的,这当中也包括各类解码器和渲染器! 而mpv的官方技术文档是我所见过的这些播放器中最详细,也是最专业的!原文如下: Quality reduction with hardware decoding In theory, hardware decoding does not reduce video quality (at least for the codecs h264 and HEVC). However, due to restrictions in video output APIs, as well as bugs in the actual hardware decoders, there can be some loss, or even blatantly incorrect results. This has largely ceased to be a problem with modern hardware, but there is a lot of hardware out there, so caveat emptor. Known problems are discussed below, but the list cannot be considered exhaustive, as even hwdecs that work well on certain hardware generations may be problematic on other ones. In some cases, RGB conversion is forced, which means the RGB conversion is performed by the hardware decoding API, instead of the shaders used by --vo=gpu. This means certain colorspaces may not display correctly, and certain filtering (such as debanding) cannot be applied in an ideal way. This will also usually force the use of low quality chroma scalers instead of the one specified by --cscale. In other cases, hardware decoding can also reduce the bit depth of the decoded image, which can introduce banding or precision loss for 10-bit files. vdpau always does RGB conversion in hardware, which does not support newer colorspaces like BT.2020 correctly. However, vdpau doesn't support 10 bit or HDR encodings, so these limitations are unlikely to be relevant. dxva2 is not safe. It appears to always use BT.601 for forced RGB conversion, but actual behavior depends on the GPU drivers. Some drivers appear to convert to limited range RGB, which gives a faded appearance. In addition to driver-specific behavior, global system settings might affect this additionally. This can give incorrect results even with completely ordinary video sources. mediacodec is not safe. It forces RGB conversion (not with -copy) and how well it handles non-standard colorspaces is not known. In the rare cases where 10-bit is supported the bit depth of the output will be reduced to 8. cuda should usually be safe, but depending on how a file/stream has been mixed, it has been reported to corrupt the timestamps causing glitched, flashing frames. It can also sometimes cause massive framedrops for unknown reasons. Caution is advised, and nvdec should always be preferred. crystalhd is not safe. It always converts to 4:2:2 YUV, which may be lossy, depending on how chroma sub-sampling is done during conversion. It also discards the top left pixel of each frame for some reason. If you run into any weird decoding issues, frame glitches or discoloration, and you have --hwdec turned on, the first thing you should try is disabling it. 我节选一些重点来说: 理论上,硬件解码不会降低视频质量(至少对于编解码器h264和HEVC)。然而,由于视频输出API的限制,以及实际硬件解码器中的错误,可能会出现一些损失,甚至是明显不正确的结果,比如: 1、硬件解码可能会降低解码图像的比特深度,这可能会对10位文件引入条带或精度损失。 2、dxva2不安全。它似乎总是使用BT.601进行强制RGB转换,但实际行为取决于GPU驱动程序。一些驱动程序似乎会转换为有限范围的RGB,这会使外观褪色。 就我个人的实战体会:我是无法分辨出软解和D3D11硬解之间的画质差异,但是dxva2(copy back)还是能稍稍感觉到画面的质感是不如软解的!所以PC上用软解还是D3D11硬解,我个人是倾向于只要不影响视频的流畅播放,能软解就用软解,没必要让CPU太空闲啊!
PC播放HDR视频(非转SDR)最基本的认知! 首先大家要先知道HDR正确播放的绝对基准:只要你的操作系统一直更新(或至少更新到2021年),那就是强开WIN HDR开关,然后用WIN系统内置的“Movies & TV"进行播放,PS: 最早期这种播放方式因为系统和显卡驱动也是有问题的!其他任何播放器或滤镜(渲染器)只要是正确的HDR播放,在色彩和亮度上和其几乎没有任何差异,madVR的动态色调映射且勾选output video in HDR format另说!掌握了这个绝对基准,你再去折腾你的各种播放设置! 接下来就说不强开WIN HDR开关,靠自动激活显卡HDR API这种HDR播放方式:其是完全取决于显卡的驱动,不是所有的显卡驱动都能正确传输HDR信号,且大概从2020年中开始N卡和A卡的新驱动都开始改变其HDR api激活模式,只要你动一下鼠标右键或鼠标移动到播放条上那么就会立刻退出HDR状态(屏幕一黑,然后色彩变灰),你鼠标不动过几秒又会回到HDR状态(屏幕一黑,色彩正常),如果你的显卡驱动一直在更新,那么目前只有madVR的HDR直通方式可以正确激活显卡HDR API的自动播放,但正如我上面所说你鼠标不能乱动! 另外还要强调一点,HDR的正确播放,全屏(注意不是全屏独占)是必须的条件之一!现在用D3D11或mpv的自动激活显卡HDR api播放在窗口模式下,色彩会变得非常”鲜艳“,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过饱和现象,这是绝对错误的HDR播放! 所以PC HDR正确播放的变数涉及到:操作系统的更新、显卡的驱动,当然还包括各类播放器和滤镜或渲染器的设置,你问别人我的HDR播放正确与否,实际上没人能告诉你正确答案,因为谁也不知道你的配置! 如果你是10或20系的老N卡,那么恭喜你,你可以使用442.74这版显卡驱动,其自动激活显卡HDR API的播放方式是最完美的,鼠标随便乱动都没问题,而且不但是madVR可用,mpv等其他播放器也能完全正常激活(现在都不行了)!
理性探讨:HDR600的显示器能否看峰值亮度798nit的HDR视频 首先看七毛钱的抱怨截屏:“因为是液晶显示器,HDR600又不算太高,所以正常用madVR都是映射成SDR播放的,MPCVR同样如此”这话看上去好像没毛病,但是七毛钱特意找的这部HDR片子的亮度制作水平究竟是多少呢? 首先我们可以看视频的信息,大多数HDR视频都有以下一些亮度制作的信息: Mastering display luminance : min: 0.0050 cd/m2, max: 4000 cd/m2 Maximum Content Light Level : 798 cd/m2 Maximum Frame-Average Light Level : 195 cd/m2 第一行就是制片显示器的峰值亮度(也可以理解为制片的亮度标准),第二行就是峰值亮度:798nit,第三行则是最大帧平均亮度:195nit,看上去好像是有点超出HDR600的硬件能力。但根据我的实测,视频的这些亮度信息很多时候是不准确的,另外像峰值亮度和最大帧平均亮度都是全片某一帧的极限亮度值,并不能真实反映整部片子的亮度制作水平! 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我特意用HDR亮度测试软件进行了全片的测试,亮度测试图如下:实测的峰值亮度是784nit(差异可以忽略),最大帧平均亮度是195nit,所以视频的标称值和实测值几乎完全一样。但是大家可以看一下avgFALL(即全片帧平均亮度)为24nit,然后看峰值亮度折线图的波动范围几乎是在0-200nit之间,avg scene peak(画面平均峰值亮度)为135nit,影片只是在片头一开始非常短时间地飙到784nit。那么这样的亮度数据有超过HDR600显示器的硬件能力吗? 很明显,几乎没有!但是这里又要展开一个知识点:有些HDR显示设备是完全根据视频标称的maxCLL和maxFALL进行静态的色调映射(即会用一个固定的比值进行亮度滚降的处理,说白了就是将整部片子的亮度按照固定的比值进行降低的处理),假定HDR600的硬件能力是在全屏100nit亮度的时候,峰值亮度最高400nit,那么根据maxCLL:798nit和maxCLL:195nit的视频亮度信息,很可能会做一个等比例50%的亮度滚降的处理! 然后我们再回顾上面真实测出的亮度图,可以知道:经过这样处理后的HDR视频就几乎变成一个帧平均亮度12nit、平均峰值亮度68nit的低亮度产物!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HDR直通播放会有好的观感吗? 所以七毛钱的这个抱怨确实是好像有点道理哦!不管三七二十一,把HDR视频都转为SDR,然后把显示屏亮度调到200nit,其亮度观感绝对吊打其HDR的直通播放!但是这个锅究竟应该谁来背呢?
撒谎的AI小丑现形计 PC的HDR(杜比视界)播放是必须经过自己不断地测试才能知道是否是在正确的播放! 而AI机器人“七毛钱”这次是完全暴露了其根本就没有实践,只会敲键盘! 先看我的帖子截屏:我的观点很明确:使用mpcVR来播放HDR(杜比视界),passthrough to display”和“windos HDR"这是必须勾选的,否则任何HDR视频都不会激活显示设备的HDR播放!如果按照七毛钱的设置方式,根本就不会激活显示设备的HDR,是完完全全的HDR转SDR播放! 然后七毛钱为了能混淆视听,特意拍了三张屏摄,问我有何区别,并特别强调其中有一张是根据我的设置而拍的:我当场就看出来这三张全是HDR转SDR的播放,如果按照我的设置方式,只要是有能正确播放HDR的WIN系统,有HDR显示设备,是根本不可能搞出SDR的效果,按照我的mpcVR设置方式,只要是播放HDR视频,都会自动强制在后台激活WIN的HDR开关,所以根本不可能有转SDR的效果! 而七毛钱不管是恶意还是因为根本没有HDR显示器而搞出来的三张SDR屏摄,是不是都是相当无耻的小丑行为! 另外七毛钱还死缠不放让我也搞屏摄,我就当场用相机随手拍了一张(本人是摄影老白,基本只会全自动拍),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屏摄和HDR截屏究竟有多大的差异:很明显,HDR截屏只是在画面中超过100nit的像素内容出现了高光爆掉,而屏摄则完全ok(因为我实际拍摄是刻意压低了点曝光,PS:如果相机能拍出影视的HDR特效,那HDR岂不是笑话了),但色准和光感绝对是HDR截屏要准的多!这和我之前的HDR截屏理论有任何出入吗?明明有更科学且画质更高的HDR截屏方式,却硬要搞什么屏摄,这不是闲的有病吗!
ChatGPT关于MPC Video Renderer设置是完全错误的! 现在的小年轻都喜欢用ChatGPT之类的AI来搜索解决问题的方式,那么这个真的靠谱吗? 首先大家要明确一点,所谓的AI无非就是一种搜索引擎和文字组织的结合,也就是说AI并不会真的对MPC Video Renderer的各项设置进行测试,其只是找热度最高的某几个帖子的设置方式,然后进行文字的重组! 先来看一下本论坛的机器人带盐人“七毛钱”的帖子截屏:这个设置可谓是错误百出,尤其是在HDR播放设置这块,我红圈划出来的两个选项居然都不勾选! “passthrough to display”和“windos HDR"这是必须勾选的,否则任何HDR视频都不会激活显示设备的HDR播放!如果按照七毛钱的设置方式,根本就不会激活显示设备的HDR,是完完全全的HDR转SDR播放! 正确的设置图应该如下:最新版本的mpcVR的Windows Hdr最佳设置是:Allow turn on/off,也就是说播放HDR视频时会自动后台激活WIN HDR的开关,播放SDR视频时则不会,同时播放完HDR视频后会自动关闭后台激活的WIN HDR的开关! PS: 我实测其实选择Allow turn on也是类似操作,但是播放SDR视频可能会有一个切换HDMI信号的黑屏,所以还是用Allow turn on/off是最完美的! 看完上面这些后,我相信大家对于ChatGPT这类AI应该有个更清醒的认知! 实践出真知,而不是靠更高级一点的度娘和谷歌!
科学论证:手机屏摄HDR视频可能会有多么的不靠谱! 首先假定这位吧友拍摄的是HDR视频,因为如果是拍摄SDR视频,那么亮度观感是没有任何标准的,因为玩家私底下把电视机的亮度调到多高或伽马调到多高,谁也不知道?而HDR视频就不一样了,因为HDR视频的亮度是绝对亮度,也就是说好的HDR电视机显示1nit像素的内容就是用1nit的亮度来显示! 先上吧友屏摄的截图:大家注意看我红圈画出来的墙壁的亮度水平!接下来再看同一场景下的墙壁亮度:如果说电视机播放视频时的亮度谁也说不准,那么电视机背后墙壁的亮度为啥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很明显这是手机在拍摄中感知画面亮度发生变化而自动调整了其曝光参数,喜欢玩手机夜拍的肯定会理解我所说的意思,现在AI手机在黑夜对着漆黑一片的场景进行拍摄,至少能拍出傍晚的亮度既视感啦! 当然以上只是我根据自己的实战经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接下来就是用达芬奇专业电影后期软件对这个画面进行示波器的亮度分析:示波器的横坐标是每个像素点的水平位置,纵坐标就是10bit值(根据PQ公式转化为亮度值nit),很明显:在这个场景中,全屏最亮的地方就是我红圈画出来的一个灯光点,大概也就130nit左右;绿圈画出来的是天空晚霞的峰值亮度,大概8nit左右哦;而根据像素点的密布程度可以大致推断出整个画面的平均亮度也就0.6nit多点,应该不会超过1nit的哦! 对于如此超低亮度的HDR画面场景,靠AI手机的自动提亮拍摄有意义吗? 我顺手用PC的HDR截屏(在低亮场景下近似于标准答案),来给大家展示一下这个HDR画面应有的亮度观感:这样的亮度观感是不是和达芬奇示波器一一对应了! 最后如果你对超低亮度的HDR视频提亮处理感兴趣,不妨看看我的这种超高难度的录屏展示:超暗的HDR视频如何用无极变亮的色调映射方式来演绎 https://tieba.baidu.com/p/8305521500
网红瞎掰前能不能先看一下英文说明啊! 先看一下网红410肖磊凤姐瞎掰的截屏:乍一看,好像头头是道,但是你就不会看一下这张测试图的官方说明啊,虽然是英文的,但貌似英文四级就足够能看懂了哦:我特地用红线标出来了! 哈哈哈,这个根本不是测试亮度用的,测的是显示设备的色调映射方式!红线的大致意思是视频中有各种颜色0-10000nit(不是1000nit哦)的色阶,视频的元数据设定的“mastering display max luminance ”为1000nit,也就是说这个视频是用1000nit峰值亮度的显示器制作出来的的0-10000nit的各个色阶,小白可能会有疑惑:1000nit的显示器能制作出10000nit亮度的图像吗?当然能的啊,这个又不是真实拍摄出来的,每个色阶的亮度都能手动调到任意的亮度值(确切的说应该是10bit值),通过后期软件比如达芬奇的示波器可以随时观察每个色阶调整后的亮度值,所以红线中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实际上你可以看到超过75%的色块(1000nit)在闪烁! 所以这根本就不是测试亮度用的,是用来测试显示设备的色调映射方式,如果你只看到75%以内的(1000nit)的色阶在闪烁,说明你的显示器是用1000nit的高光剪切或整体亮度滚降的方式进行色调映射,注意:你看到1000nit的色块闪烁,不代表其实际亮度是1000nit,很可能是整体亮度滚降(即首选渐变)后才看到的闪烁! 最后我用手机当场拍一张原图直出的屏摄,按照网红肖磊凤姐的说法,难道我的2.5W小时老WOLED还能精确显示超过5000nit亮度的色阶吗,哈哈哈!真正完美且精确测量HDR局部亮度的测试视频,应该是蓝光官网御用的如下图我反复提及的哦:https://tieba.baidu.com/p/8070146471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