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表王气 江表王气
昨日之日譬如死,今日之日譬如生.
关注数: 45 粉丝数: 190 发帖数: 11,168 关注贴吧数: 16
英法联军充当美国“打手”拼了家底:20枚导弹就耗光近6000万 打仗是在打什么?是先进武器,不假。如果没有先进武器,是不可能达到作战目的,取得作战效果。但是,先进武器需要花钱来研制,更需要花钱来买。而且,先进武器能否持续使用,决定权在与购买力。所以归根结底,“打仗打得就是钱”! 而此次美、英、法三国对于叙利亚的空中打击,虽然仅仅只有一轮,但是所花费的资金也会以亿计。 财大气粗的美国与“囊中羞涩”的英法 根据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所言,此次打击比2017年4月打击叙利亚的规模更大,上一次美国共发射了60枚“战斧”导弹(一说59枚)。所以,此次各方数据有113枚的,也有103枚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一轮打击,花费的钱要比之前也成倍增长。比如,美国海军水面舰艇发射的“战斧”导弹单价达到100万—150万美元,而B-1B“枪骑兵”战略轰炸机发射的AGM-158巡航导弹单价据说也在70万美元左右。可以说,美国人在这一天,仅仅发射出去的导弹,价格就以亿计,这还不算战机和战舰的成本。 不过,对于刚刚批准了7000亿美元军费大单的美国来说,此次打击所使用的兵力和消耗的武器不过是九牛一毛。所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推特上也宣称,“为我们的军队骄傲,美国有史以来最强的军队,这么多军费没白花。没有哪个国家比得了!”与财大气粗的美国相比,美国人的盟友——“囊中羞涩”的英国人和法国人,或许就没有特朗普这份惬意和轻松了。 虽然,英国和法国,在这一天出动的兵力和武器,以及发射的导弹数量,合在一起都不如美国多。但是,与军费预算充足的美国相比,这两个曾经的“老大帝国”目前面临着相同的困,那就是国家整体经济形式下滑,结果导致目前预算紧张,军费紧缩。所以,此次打击叙利亚,两国看似风光,估计心里却在不断的吐血——又一大笔军费就这样“浪费”了。 本次对叙利亚动武,英、法两国虽然动用的武器和兵力不多,可也是倾尽全力。英国共出动了4架“狂风”战机,一艘没有露出真面目的攻击核潜艇;法国则派出了包括“阵风”和“幻影2000”在内的4架战机,三艘“阿基坦”级护卫舰。在打击过程中,使用了“风暴阴影”巡航导弹,MdCN巡航导弹,是否动用“战斧”导弹尚且不得而知。那么使用这些武器,需要花费多少钱呢? 英、法战机一天花费至少千万美元 先说8架飞机的成本。 法国此次派出的的是4架“阵风”战机。据2011年统计,一架“阵风”战机在法国本土执行飞行任,务一小时的费用为1万—1.3万欧元,按当时的汇率1欧元相当于1.39美元。也就是说,“阵风”战机在2011年时,仅仅飞行一小时所需要的费用就是1.39万美元—到1.8万美元。如果考虑到7年的通胀率,以及各种价格上涨因素,如今的“阵风”战机,战时的飞行成本成倍增长,几乎达到了每小时4万美元—5万美元。 英国此次派出的也是4架战机,不过是老式的“狂风”战斗轰炸机。“狂风”虽然是一款“70”后战机,但是其所需的飞行成本却一点也不逊于“阵风”这样的新型战机。据统计,“狂风”战机飞行一小时的成本为3.2万英镑,约5.2万美元。 如果4月14日英、法两国战机执行轰炸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为一个小时的话。那么8架英、法战机仅仅飞行的花费就需要40万美元左右。如果再加上之前从国内基地转场飞行等费用,那么此次打击,仅仅飞行所需要的费用就在100万美元左右。 而且,战机的飞行其实只是其所需费用的一小部分。更多的费用,在与维护和保养的成本。比如,2011年在利比的亚作战行动中,4架“阵风”战机和3架“台风”战机,每天所需要的费用就高达525.8万美元。如果,把“台风”战机换成“狂风”会如何?那成本会更高,因为这些已进入“不惑之年”的“老”飞机,需要更长的维护和检修,何况还是4架。而且再加上通胀和物价上涨等多方面因素。可以估算一下,本轮对叙利亚打击的8架英、法战机,所需维护费用在千万美元左右。 发射导弹价格3000万美元起步 说完战机的飞行成本,维护和保养成本,那么就来谈谈英、法两国本次对叙利亚打击,发射的导弹花了多少钱吧。 本次打击,英、法重点的使用的是2000年左右服役的“风暴阴影”巡航导弹。这款导弹虽然可以让英法战机避免携带激光制导炸弹临空轰炸,暴露在敌防空火力之下,填补了防区外精确打击的空白,但是价格也是相当不菲,2004年时单价就达到了75万英镑。虽然,如今“风暴阴影”巡航导弹量产多年,但是各方面的物价也大幅上涨。所以,如今“风暴阴影”巡航导弹的单价大概在200万美元左右。此次对叙利亚打击,英国发射了8枚,法国发射了9枚,使用的“风暴阴影”导弹总数为17枚。也就是说,这一次英、法一共就发射了大约3400万美元。 除了“风暴阴影”巡航导弹之外,法国人此次将刚刚服役不久的MdCN巡航导弹推向了战场。MdCN巡航导弹其实是在“风暴阴影”巡航导弹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舰载型号,增加了一个抛弃式的固体燃料助推火箭。有效射程提高到1000公里,最大射程达到1500公里。不过这款被称为欧洲“战斧”的导弹价格也并不低廉,据说MdCN巡航导弹如果加上研发成本单枚导弹的价格在800万美元。如果此次,法国共发射了12枚MdCN巡航导弹,那么至少是9600万美元;如果按美军说的3枚,至少也花费了2400万美元。 也就是说,在导弹使用上,英法两国最少发射了5800万美元的巡航导弹,最多将达到1.2亿美元的导弹。 隐形成本难以计算 除了这些直观的成本外,还有很多隐形成本。 比如,此次行动英国动用了一艘核潜艇,法国则派出了包括三艘“阿基坦”护卫舰在内的各种舰艇5艘。那么浙西舰艇从母港到叙利亚周边完成部署,需要花费多少钱?这种维护成本也并非是一个小数目。一般来说战舰的总成本为建造成本的3倍,“阿基坦”的建造费用3.8亿美元左右,所以总成本为12亿美元左右。按一艘舰艇的使用寿命为30年算,每天的费用大概10万美元—20万美元左右。所以,此次仅战舰部署这一项,法国人的花费就在百万美元左右。而且,每艘战舰上还有数百名海军官兵,执行此次作战行作行动,他们都将会获得薪资之外的补贴,这又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如果再把这些账面算清楚了,估计会发现,此次打击叙利亚,英、法两国花费的费用估计都在上亿美元。这两国国家的军费总和也不过1000亿美元左右,可以说一天就把两国军费的千分之一给打没了。对于两国而言不知道这样的成本,和他们将要获得的利益,是否能够匹配呢? 对叙利亚的第一轮打击结束了,美国人宣传还要继续,那么英、法还能跟上吗?估计他们即便想跟着,也没钱继续打击了。
明朝王爷活得有多憋屈? 出门要打报告 靠生儿子赚钱 一 明太祖朱元璋妻妾成群、儿女众多。皇太子只能有一个,怎么安排为数众多的其余皇子呢?朱元璋思前想后,决定将他们分封到各地就藩。 如第二子朱樉就藩西安府,封号秦王;第三子朱棡就藩太原府,封号晋王;第四子朱棣就藩北平府,封号燕王;第五子朱橚就藩开封府,封号周王;第六子朱桢就藩武昌府,封号楚王;第七子朱榑就藩青州府,封号齐王;第八子朱梓就藩长沙府,封号潭王…… 与历朝历代尽量削弱藩王权力的大趋势相比,朱元璋此举有“开历史的倒车”嫌疑。1376年,一个来自山西平遥的芝麻小官,叫叶伯巨,越级给朱元璋打了一份报告,批评三条朝廷弊政:“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速。”首当其冲指向分封制。 朱元璋大怒,以离间皇亲骨肉的罪名将叶伯巨关押进大牢。不久,叶伯巨死于狱中。 多年以后,当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推翻朱元璋亲自确立的皇帝建文帝时,人们才惊觉叶伯巨的先见之明。 二 朱元璋为啥一定要分封藩王?实际上,他也有难言之隐。 在朱元璋看来,那么多皇子在京城扎堆,他们各自有一帮势力,长此以往,难免会拉帮结派,搞出一些是非来。甚至发生“玄武门之变”那种激烈的人伦悲剧,也为未可知。大家都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伤着谁都不好嘛。不如将他们统统打发到外地去。 同时,明朝立国之初,北方边境尚未平静,蒙古人依然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南侵。国内还有陈友谅、张士诚的残余力量,意图东山再起。朱元璋需要皇子们驻扎在全国各地,对这些不稳定因素进行防范,成为朝廷的第一道屏障。 基于此,朱元璋不但分封了藩王,还允许藩王配备一定的军事力量。燕王朱棣手下有数万精兵,宁王朱权更是拥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其余王爷少则有数千人,多的达一万九千人。 应该说,藩王在抵御侵略、拱卫王室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朱权多次出塞作战,打击蒙古骑兵;朱棣更是取得了生擒蒙古悍将索林帖木儿、收服元朝太尉乃儿不花的骄人战绩。对此,就连朱元璋也不禁骄傲地说:“朕无北顾忧矣!” 三 对于分封藩王的弊端,朱元璋也心知肚明。为此,他采取了几个办法。 一是严格教育。朱元璋为皇子们专门编写了两本小册子,《永鉴录》和《御制纪非录》。这两本小册子收录了历朝历代藩王作恶的典型案例,发给各地藩王认真学习,总结经验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二是严格管理。朱元璋给皇子们制定了相当多规矩,怎样穿衣服、怎样盖房子、怎样出行,都必须按照规矩来。稍有不慎,就“违制”了。朝廷对于“违制”的处罚,是相当严厉的。 三是不任职务。朱元璋规定,藩王“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从制度上限制藩王掌握实权。 而最重要的一条则是,朱元璋禁止皇子随意离开封地,也不准随意进京,以免与朝廷大臣勾结。这就是说,藩王一般都在封地养尊处优,连出趟远门、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都必须得到皇帝的批准。 四 “靖难之役”后,朱棣成为了明朝第三位皇帝。他深知藩王“尾大不掉”的危害,继续削弱藩王的权力。 那么,朱棣是怎么做的呢? 一方面,朱棣对藩王给予很优厚的待遇,“倍加恩礼”。不但提高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还动不动就打赏银子发红包。过生日,发红包!结婚,发红包!高兴了,发红包!没事儿做了,发红包! 另一方面,又对藩王严加管控,稍有越规,轻则降低待遇,重则削去爵位。 周王朱橚是朱棣的同母兄弟,从血脉关系上看,他们最亲近。或许正是仗于这种关系,朱橚在封地上很张狂,甚至还不顾朱棣忌讳,直接向地方官发号施令。1420年,有人告发朱橚谋反。朱棣便将朱橚叫到京城,放出话要严厉处理。朱橚终于服软,“顿首谢死罪”,获得了宽大处理。回去后,朱橚主动将三护卫献还朝廷,从此老老实实。 自朱棣以后,藩王“不农、不工、不士、不商”,只是作为朝廷宗室,享受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待遇。 到此,藩王俨然一群锦衣玉食的高级囚徒,被关在封地这所无形的监狱里面。 五 前面说过,藩王“不农、不工、不士、不商”。他们的吃穿用度怎么办?全靠国家财政供养。这也无可厚非。可是,大家很快发现,供养藩王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为啥呢?原来,明朝藩王是“世袭罔替”。皇帝除皇太子以外的其余儿子,全部封为亲王。亲王的世子袭爵,其他儿子都是郡王。郡王的长子袭爵,其他儿子要封镇国将军……以此类推。亲王“岁禄万石”,郡王、镇国将军等,均享受不同数目的岁禄。这是固定工资。每到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朝廷还得进行各种赏赐。有时候,这种赏赐比固定工资还高。 由于固定工资和赏赐,是按照人口来确定的。因此,大多数藩王都互相比赛着生儿子。毕竟,儿子生得越多,王府的收入越高;收入越高,大家的日子就越好过。因此,明朝的藩王,成为历朝历代最会生儿子的王爷。 随便拿一个藩王出来,如前面提到的周王朱橚,他生育了15个儿子10个女儿。 就这样,明朝宗室成员的规模不断扩大,人数像雪球越滚越多。根据《天潢玉牒》记载,200多年下来,到明朝后期的天启时期,宗室总人数已经达到了60多万。 所以,到了明朝后期,皇帝再也不愁藩王造反的问题了,愁起了怎么养活他们吃饭。
谭嗣同斩首整整被砍了30刀, 围观老人: 这不是砍头, 这是锯 作为用鲜血浇灌革命的一大维新人物,谭嗣同的死亡很是壮烈。在他被杀当天,看过行刑的百姓都不由同情和感慨,表示这些革命人物下场实在可怜,这哪是砍人,分明就是拿着锯子在锯头。 当时,为了推动变法,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奔走呼号,渴望能唤醒中国人血性的一面。然而,在清政府的打压下,这些革命人物跑的跑,死的死。其中,康有为早一步感受到危险的接近,立刻选择避避风头,其他六人可没这么好运,纷纷人头落地。 据史书记载,谭嗣同本身是有逃跑的机会的,可在关键时刻,他却不愿逃走,想要用淋林鲜血来唤醒国人的认知,因此果断留了下来,立刻被清政府抓获。在行刑场上,六君子身处断头台上,望着底下黑黝黝蠕动的人头,心中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台下的百姓最爱看砍头的场面,一堆人簇拥而上,仿佛在看一场戏,却不知这六人到底在为谁感伤,为谁献身。 这六人里,要数谭嗣同死得最为惨烈。毕竟,康有为等人抓不到,谭嗣同就成了首犯,被慈禧看作成自己统一江山的一只拦路虎,唯有死能泄下自己的心头恨。为了体现谭嗣同犯下罪行的严重性,上头提前给刽子手打过招呼,明确表示要好好用刑。 当时的刽子手扛着一把无刃大将军刀,在砍死其他五人时仅用了五六刀,可在对付谭嗣同的时候,却整整砍上三十刀,血流成河,红了百姓的眼。尽管如此,谭嗣同在还喘着一口气之时,仍对天疾呼着死得其所,着实是一条汉子。 围观的百姓并不知道谭嗣同在坚持什么,但悲壮的氛围和压抑的情绪仍是扑面而来,感染了所有的人。后来,有一个围观老人回忆此事,感慨表示,这哪里是在砍人,分明是在锯头。 从老人的言语之中,我们仍能感受到当时场面的惨烈,谭嗣同虽死了,但他仍活在人民心中。
东林党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自诩正人君子, 实则龌龊至极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争斗”,这句话用在明末政坛,简直贴切的无以复加。 自万历年间起,明末党争就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先是东林党横空出世,以号令群雄的姿态逮谁咬谁,随后,一批心存芥蒂的大臣唯恐遭罪,又相继成立了浙、齐、楚三党与之抗衡,紧接着,不甘寂寞的魏公公也跑来助战,纠结一帮泼皮无赖成立“阉党”,几方势力你来我往咬得不亦乐乎,直至将明朝“咬”成南明,依旧张牙舞爪停不下来。 通常情况下,对这段历史的描述往往是如下场景:东林党的“正人君子”们一心匡扶社稷,无奈遭到阉党为首的奸臣迫害,搞得凄惨无比,最后一个好端端的大明都给整没了,实在可惜。 以上说法占据主流数百年,容不得半点质疑,但遍翻史书之后却发现,这种说法实际上很“东林”,阉党虽坏,但东林党也没有高尚到哪里去,尤其表现在风雨飘摇的南明时期。某种意义上而言,南明弘光政权不到一年就垮台,东林党人要背最大的锅,无他,实在是h国y民的紧。 崇祯死后,明朝北境尽失,留守南京的各部官员成为最后希望,当时局势混乱,首要任务是选个新皇帝出来,好稳住半壁江山。按照明朝的继承法,福王朱由崧是当仁不让的新皇帝人选,但关键时刻,东林党人却横插一杠,坚决要立八竿子才打得着的潞王朱常淓为帝,原因很简单,福王他爹和东林党关系不行,是的,就是这样简单粗暴。 社稷危如累卵,东林党在乎的却是私人恩怨,当然,借口也是很漂亮的,所谓“立贤不立长”是也。最后,无计可施的福王只得求助“江北四镇”的大老粗,在马士英的拥戴下才登上新君宝座。因为有“定策之功”,终弘光一朝,四镇军阀飞扬跋扈,没人能指挥得动,经常为所欲为,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给南明造成严重的先天缺陷。可以说,这是东林党给弘光朝挖的第一个大坑。 既然新皇帝已经选出来了,那总该匡扶社稷为国分忧了吧?且慢!东林党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有始有终,就算做了皇帝也坚决和你势不两立,要知道,江南一带可是东林党老巢,不恶心恶心你实在有违“东林操守”。更何况,掌握朝中大权的马士英可是“阉党”阮大铖的好友,既是好友就都是阉党,不斗争斗争怎么行?至于江山社稷一类,嘴上说说就好,别太认真。 在清军大举压境,朝廷朝不保夕的情况下,东林党相继制造了“大悲案”、“假太子案”、“童妃案”等重大案件,件件指向弘光帝皇位正统性,史称:南渡三案。 当然,并无确凿证据证明“三大案”就是东林党所为,但在这几件事的传播发酵上,东林党可谓“劳苦功高”。他们不遗余力到处煽风点火,制造弘光帝“乃奴仆假冒”的谣言,搞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又借题发挥,攻击马士英等人为篡夺朝中大权,竟把一个冒牌货送来做皇帝,其心可诛,其人可剐! 更有甚者,为证明弘光是“假福王”冒充,不惜编造出弘光母子在后宫的所谓“宫闱秘事”,实在龌龊至极。 在东林党的操作下,一时间弘光朝廷乌烟瘴气,人人自危,几乎处于散架状态,但弘光朝局势没有最差,只有更差。不久,素与东林交好的大将左良玉,因惧怕与清军和大顺军交战,竟以“假太子案”为由,公然率军杀向南京,表示要“清君侧”一举端掉弘光朝。 外敌当前,不敢保家卫国,反倒窝里横,这也就是南明才会出现的奇葩事。但话说回来,倘若没有东林党在朝中兴风作浪,左良玉又有什么借口敢公然作叛?“清流”误国! 外患不断的弘光朝,内部居然还打得不可开交,再不灭亡就真的没天理了。1645年5月15日,清军占领南京,东林党魁钱谦益等人出城迎接,享国一年的弘光政权瞬间覆灭。 但东林党人的表演还没完,清军入城后,这些先前还刚直不阿的所谓“清流”,此刻却膝软如棉,面厚如铁,开始争相投递简历,表示要出仕“新”朝,为大清贡献绵薄之力。而被东林人士称作“阉党余孽”的马士英,此刻却转战各地力主抗清,直至被俘壮烈殉国。两相对比下,不得不说东林党人确实很“东林”。
她是明朝第一位贵妃, 乾隆要挖开她的墓地, 却被八个字吓跑 在明朝每个皇帝都有很多妃子,但是贵妃却很少,而明朝的第一位贵妃是在明宪宗时期封的,明宪宗是个文学艺术造诣极高的皇帝,除了博闻多能,他还是一位深谙帝王之道的称职皇帝,十七岁登基那年,他组织人手修订帝王教科书《贞观政要》并作序一篇,文章表现出了一个少年天子的极大自信,是一位有抱负的皇帝。 明宪宗不一定是明朝最好的皇帝,但却是最重感情的皇帝,明宪宗幼年时期过得非常坎坷,因为他父亲被蒙古人抓走了,他的叔叔继承了皇位,他叔叔总是想着废了他,让自己的儿子做太子,所以明宪宗年幼的时候每天都是提心吊胆的,宫里的人也不是很照顾他,后来他的太子之位也被废除了。 这时候明宪宗身边的人都纷纷离开了他,只有一个人对他不离不弃,这个人就是万贞儿,明宪宗对万贞儿很感激,也不知不觉的爱上了她,当时万贞儿还只是一个宫女,后来明宪宗当上了皇帝,他上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册封心爱的万贞儿为皇后,但他的生母周太后强烈反对,明宪宗没有办法,只能封万贞儿为贵妃,万贞儿也是明朝第一位贵妃。 万贞儿当上贵妃以后却做了很多邪恶的事情,她费尽心机想控制后宫,想除掉太子,使得肝火攻心,最终一病不起,在成化二十三年正月,万贞儿暴疾而死,万贞儿死后,明宪宗悲痛欲绝、辍朝七日,凄然说道:“贵妃一去,朕亦命不久矣”,在同年的八月,明宪宗也戏剧般地得了重病,追随万贵妃而去,只活了41岁,明宪宗确实是明朝最重情义的皇帝。 万贞儿死了之后,明宪宗厚葬了她,因为他和万贞儿从小一起长大,所以他对万贞儿有种特别的情感,他不仅在万贞儿生前就独宠她一人,在万氏死后也特别为他修建了陵墓,就是著名的“万娘娘坟”,并且他命令附近的全村人为其守墓,这个村庄就叫“万娘娘村”,这个村现在都存在,还叫这个名字,可见明宪宗对万贞儿的重视。 但是300多年后,万贞儿墓地却出现了危机,在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打算在万寿山建个院子,于是乾隆让人去把万贞儿的墓地挖除,当时有大臣建议乾隆不要挖这个墓地,这个墓地是挖不得的,但是乾隆没听进这些意见,坚持要挖开万贞儿的墓地,在挖开墓门的时候,在上面发现八个大字:你不动我,我不动你!乾隆知道以后就被吓跑了,下令不准挖了。
古代游牧民族一日三餐吃什么, 顿顿吃肉? 你真的想多了 游牧民族是生活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一个庞大族群。他们追水草而居,居无定所,千百年来一直过着骑马放牧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放牧就像中原地区农民种地一样,是他们主要的生产活动。游牧民族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独具特色的饮食习惯。在人们的印象中,游牧民族拥有成群的牛羊马匹,他们吃的自然是顿顿牛羊肉。其实,如果你这么想,那你就真的想多了。也许很多人会感到疑惑,游牧民族不是顿顿吃肉,那么他们吃什么? 首先,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游牧民族养牛羊马匹是为了吃。其实,并非如此,古代游牧民族养牛羊马匹除了吃外,更主要的是为了出售,用牛羊马匹换粮食、铁锅、茶叶生活物资。游牧民族虽然拥有成群的牛羊马匹,但他们自己是舍不得吃的,因为马匹对于他们来说,也是非常昂贵的,他们根本舍不得吃。这就和很多盖楼的建筑工人一样,他们盖了一片片的楼房,但他们连个阳台都买不起。他们只吃一些病死的和老弱的牛羊,大部分都要留着卖钱和产仔繁衍更多的牲畜。 其次,游牧民族虽然以肉食为主,但那是富人的生活,只有贵族和富裕阶层才能天天有肉吃。古代牧民们一般吃两顿,早晨一顿米粥(主要是小米),晚上一顿肉粥,偶尔能吃上一顿肉或者肉干。肉类主要来自他们狩猎的猎物和一些老弱病残的牲畜。他们常吃的是羊肉和牛肉,一般只有招待贵客或者祭祀的时候才有马肉吃。意大利传教士加宾尼在《出使蒙古记》中记载:“他们把小米放在水里煮,早晨喝一二杯汤,白天就不再吃东西;晚上吃一点肉,并且喝肉汤”。由此可见,除了肉类外,粮食也是游牧民族必须的食物。正是由于对于粮食的需求,所以游牧民族经常会南下掠夺汉人的粮食,一些强大的游牧民族还会向周边附属的农耕部落和农耕小国征集粮食和各种生活物资。 最后,为了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游牧民族还会吃鱼、蔬菜等食物。他们会在湖里捞鱼,在草原上采集沙葱、沙芥等野菜,捕捉土拨、黄杨、鹿肉等野生动物来吃,当然对于土拨鼠这种珍贵的猎物,一般人是吃不起的,只有贵族才能吃得上。此外,他们还会食用马奶和乳制品、酒类以及茶叶等来调剂日常饮食。随着游牧民族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冲击,游牧民族饮食习惯由原来的两餐变成了三餐,他们的饮食才逐渐走向以肉类为主的多元化饮食。
命运坎坷的东汉才女蔡文姬, 一生经历三次婚姻, 后两次是被迫 提起蔡文姬,人们首先想到的,蔡文姬是古代才女之一,再就是她的传世之作《胡笳十八拍》、《悲愤词》。 纵观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众多女子,能被称其为“才女”的女人,往往是指她在某一方面具有过人的才华,就像蔡文姬的“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而被称为“天下第一才女”的李清照则是“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通诗词”------- 后人对于才女的描述偏重于她们的才华,往往忽略她们的相貌与感情经历,其实古代才女的命运大多是可悲的。 蔡文姬便是其中一位。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 。生卒年不详。东汉陈留郡圉县(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 正史《后汉书·列女传》中记载:" 陈留董祀妻者,同郡察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 从这段正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蔡文姬初嫁于卫仲道,无奈卫仲道早亡,婚姻存续期间没有生下子女,后来蔡文姬回到自己家中。 又逢战乱,蔡文姬则于兵荒马乱中为董卓旧部羌胡兵所掳,流落至南匈奴左贤王部 ,被迫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了两个儿子。 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念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曹操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文姬归汉后,想着留在匈奴的两个儿子,柔肠寸断,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 再后来,曹操把她嫁给了董祀。董祀后来犯罪又差点被曹操处死。 单就感情婚姻经历来说,蔡文姬一生嫁了三个丈夫,被曹操赎回后,两个儿子并未与她一同返回,蔡文姬的后半生可谓是在思念亲人的状态下度过的,其凄楚心境可想而知。
明清两代的决策机构, 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有何区别?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执政期间,因丞相胡惟庸相权权力过大而架空君权,在杀胡惟庸后废除丞相制,禁止再设,中国历史上有着上千年演变历史的丞相一职正式退出历史。不过,皇帝还是会需要一些文官来帮助自己批阅奏章、处理国务。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设置文渊阁,延揽大学士入内阁,正式有“内阁”之名。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作为秘书兼顾问组织代之,本意为将其权力降低,事实上由于皇帝的信任。居首位的大学士(首辅)权力可以与宰相相比。到明宪宗成化(1464年—1487年)年间,首辅制臻至成熟,并为后来历代帝王承袭。明中叶尤其是嘉靖、隆庆、万历初三朝(1543-1582年),调旨票拟之权尽落首辅之手。今天我们很熟悉的杨廷和、夏言、严嵩、徐阶、张居正等明代历史人物,都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权臣、名臣,他们的权势一度可以与前朝的宰相相比,但是实际是仍然是皇帝的“私人顾问”。 清代初年保留了内阁的设置,但实际上内阁已经不再作为决策机构。雍正四年(1726年),筹划用兵西北,为求保密并削弱内阁等机构的权力。军机处的位置常在圆明园出入贤良门外御河南军机堂。军机处本是一个非常的临时机构,摆脱了原有官僚体系的推诿繁冗的弊端,非常适合皇帝加强皇权的意愿,所以,在准噶尔战事平定之后,按理应裁撤军机处,但结果非但不将其撤销,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军机处的权力,使其超越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成为最主要的政治核心。 乾隆帝即位后曾一度撤除军机处,改设总理事务处兼理军机事务,简称总理处,以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保和殿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为总理事务王大臣,原军机大臣讷亲、徐本、班第、索柱、丰盛额、海望、莽鹄立、纳延泰改在总理处“协办总理事务”或“差委办事”。乾隆二年十一月(1738年1月),准总理事务王大臣解职,复设办理军机处,以鄂尔泰、张廷玉、讷亲、海望、纳延泰、班第入值。咸丰十一年(1861年)成立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后,军机处之决策权渐移。但在奕失势后,军机处又重掌大权。 纵观明清两代的这样决策机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皇帝的权力达到空前的状态,原本握有决策票拟权力的内阁逐渐被架空,代之以没有决策权而只能“跪受笔录”的军机处。
杀侄篡位当皇帝, 却发现自己没儿子继承皇位, 一口气借腹生12 古代皇帝大因为老婆多,所以孩子也越多。但这只是普遍现象,有的皇帝还真没有生育功能,于是皇位继承上就选亲族孩子继承。南宋有过这种现象。但在南朝刘宋时,也出现过皇帝无子的情况。 据史料记载,暴虐皇帝刘子业当了两年皇帝后,被他叔叔刘彧杀死,成为南朝宋第七位皇帝。 刘彧曾被侄子虐待过,被人称为“猪王”,所以刘彧上台后,很多人认为他会励精图治,建设发展刘宋王朝,谁曾想刘彧比侄子刘子业还荒唐,居然把侄子后宫女人全部接纳下来,又招了一批美女,天天在宫里玩乐。 刘彧玩起来居然胜过自己侄子,比侄子花样还多。据史料记载,刘彧皇位巩固后,就开始玩花样了。他在后宫吃饭时,居然不让宫女嫔妃穿衣服。虽然这是刘子业的花样,但刘彧比他侄子还胜过一筹。 刘彧必竟当皇帝来路不正,他杀侄自立后,也有孝武帝的子孙不服。于是刘彧就大开杀戒,把孝武帝的那些子孙杀的没剩几个。 等到刘彧杀完了玩完了,突然发现自己的后宫女人居然没给他生下一个子女。这让刘彧很生气,他就把太医叫来诊断,没想到太医对刘彧说:皇帝得了不育症。听到这事,刘彧很生气,但也很无奈,于是吃了大量补品,依旧不管用。 没有儿子不行啊,到时皇位谁来继承。刘彧就想了办法:借腹生子。但借腹生子总要找两个人,否则被外人知道了,皇帝还怎么当。刘彧选择了他的心腹李道儿。因为李道儿身体健壮,而且还年轻。选了男人还要选个女人,刘彧就想到宠妾陈妙登,把自己的心事告诉了她。陈妙登一听皇帝要这样做,当时就不愿意,她知道万一这事让外人知道,她必死无疑。但刘彧既然说了又不得不听。 于是皇帝刘彧把宠妾下嫁给李道儿,李道儿得到皇帝的宠妾当然高兴,天天与陈妙登在一起,不久陈妙登就怀孕了,刘彧听说后立即又把陈妙登迎娶回宫,并派人照顾有身孕的陈妙登。十月怀胎后,陈妙登居然生了个儿子,刘彧大喜,把儿子当作宝贝一样,生怕夭折。 借腹生了一个儿子后,刘彧还不满足,他想多要几个儿子,于是就把刘氏家族中那些怀孕的女人招入宫中,并把她的男人杀死,等生下孩子后,女人也被杀死,孩子让自己嫔妃收养。用这种方法,刘彧又获得了11个儿子。 陈妙登生的儿子刘昱后来继承刘彧当了刘宋王朝第八任皇帝,但刘昱残暴无比,比刘彧还厉害,只当了两年皇帝便被杀。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