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kligen
sparkligen
关注数: 39
粉丝数: 285
发帖数: 4,973
关注贴吧数: 17
开瓶2012年紫砂郎,距今正好12年 自己大概就是2012年开始接触酱酒的,当年非常羡慕那些有老酒喝的大佬。 现在自己也可以开老酒了,呵呵。 2012年的紫砂郎,很多人都买过480一箱,当年有人反映有跑酒现象,我开的这瓶没问题。 这酒当年就是百元无敌的存在,和酱门经典是100-150的标杆,是我非常推崇的存在。当年我觉得它和红十有倒挂的情况,因为它是老郎酒事业部的扛把子,而红十是红花郎事业部的入门。 12年后,这酒更好喝了,入口圆润、醇甜,郎香特征明显,酱香突出,生津感强;唯一的缺点是后味稍显不足 12年的紫砂郎,前段明显超越了新的红15,后味确实不如红15。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它当年就是入门酒,定位确实不算特别高。后面奉上开箱/开瓶记录 2012年的原箱,今天拆开生产日期2012年6月5日“老郎酒”系列,一个已经消失的子品牌包装还算完好之前在地下室放太久了,酒瓶有些脏了宜兴陶罐,存酒是最好的酒瓶口塑料有些老化了开喝
2016的武陵509 当年199买的,今天开瓶,大概略弱于红15,300-400档的水平。
京东开始送小国窖了 这次是52度的,嘿嘿
160的陶醉906合适吗 pdd上搞的
第一单到货,两瓶900 送了一个小红坛
1111第一单到货,酒鬼 两瓶900
品鉴偶得的彩陶坊天时太阳和第二代五粮春 近一段偶得了两瓶小酒,一瓶是河南名酒仰彩陶坊天时太阳(名字真长),一瓶是新出的五粮春第二代。这两个酒我都没喝过,忍着牙疼也开瓶尝一尝,简单说说: 天时太阳:彩陶坊的绝对高端,豫酒里的最高端了。闻香是浓郁,可以闻出是偏酱香的兼香,没有典型的浓香风格。入口也是七成酱,很明显是老酒用得非常足,酒的厚重感比较强,入口后的生津感也很好。最后的空杯也是酱,偏茅系,带着茅系空杯的优雅香。总的来说,这款天时太阳就是堆料,把一个二线酒厂最好的老酒拿出来,有些人可能会这个酒的勾调觉得缺了点巧劲,但是喜欢老酒的人应该会非常喜欢它这种钝厚的风格。 第二代五粮春:闻香是复合粮香,就是五粮的传统风格。入口的话,浓香的甜味,还有五粮浓香那种饱满紧致的吃味,如同塞进去一口蜂蜜,非常浓艳。这些特点比第一代五粮液明显,但是风格上是一脉相承的。浓香酒相对于兼香或者酱香的缺点是尾味弱了些,这个确实不如天时太阳。五粮春的整体特点突出一个巧,调酒的功力是一线大厂的拿手戏,能用并非顶级的原酒,调出不错的味道,这就是五粮春的特色。 整体上这两款酒都非常不错,喜欢老酒厚滋味的,天时太阳不错。喜欢浓香风格,如花似蜜的,上五粮春。
618的唯一一单 马马虎虎吧
白云边十五年 vs 高炉家报朴9年 中国的兼香白酒是白酒香性谱系中最复杂的,不但有浓酱兼香,还有浓清兼香,还有号称一口三香的酒鬼。然而即便在浓酱兼香中,不同地域,不同气候酿造工艺的白酒其风格差异也是非常的巨大。偶然之间得到了一瓶白云边十五年,想想最近喝过不少兼香白酒,正好和手边的高炉家抱朴9年做个对比。 闻香:白云边香气高扬,以复合五粮香为主;抱朴九年则显得沉闷一些,但是老熟气息浓厚一点; 入口:白云边十五年具有典型的浓香入口,以甜味为主,同时散发了泸系的窖香。抱朴九年则以浓香不明显,以酱香的酸味为主。 后味:白云边十五年的回香变化明显,以芝麻香为主,其后味和酒鬼有相似之处。抱朴九年则变化不太明显,还是酱香为主。 总的来讲,抱朴九年不如白云年十五年讨喜,其风格太沉闷,兼香中的变化感不足。而白云边则更好喝一些,至少在调香的能力上更加好,其大厂的工艺水平还是保持得很好,兼香中的浓和酱的风格都保持的很好。相对于江淮区域的兼香品牌,比如高炉家,宣酒等,白云边十五年的品质在这几个白酒中的同价位是拔尖的,也是兼香入门以及习惯浓香的酒客的一个不错选择。
品鉴心悠然——天汲特酿 先说说2020年白酒的涨价潮,虽然各个厂家都有参与,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以茅台为主的酱香白酒。每次的白酒市场火热都会催生出一批新酒厂和新品牌,名优老品牌的提价会让出一部分的市场空间给新的品牌和酒厂。大概是2012年茅台火热的时候,在当时的物价环境下茅台被炒到了2000+一瓶,因此众多新品牌,小品牌开始登陆市场,后又经历2014年开始的白酒低潮,大浪淘沙下来,能存货的品牌屈指可数,但是当时能坚持下来的品牌都在今年的酱酒热中得到了回报,比如国台酒。对于不少酒友推崇的所谓“大厂嫡系”,我是保留看法的,因为大厂也是从小厂成长来的。我是更喜欢看到众多的酒厂进入到酱酒的赛道中,因为充分的竞争总会给消费者带来实惠。而最近这两年跑进了酱酒赛道的企业很多,小糊涂仙就是其中之一。最近购得了一箱小糊涂仙的酱酒品牌新悠然的天汲特酿,号称是他们的高端酒。自己品尝了一下,简单的讲讲口感吧: 闻香:淡淡的酱香,不算浓郁。 入口:口感以醇甜为主,酱香和焦香都比较适中偏弱,这一点跟一般的茅台镇产地酱香不太一样。 收尾:下咽后开始有升腾感和气化感,焦香和和酱香浮现,口中盈香协调。 后味:干净,回味不错。 总后说个风格总结,这款天汲特酿是一款具有典型高端特征风格的正统黔酱,走的是茅香的路子,特点主要是醇甜,细腻优雅,净爽。据我的查阅,这款酒是由X酒原总共吕相芬女士负责勾调的,鉴于心悠然的厂子就在XS县,因此找X酒的原技术负责人勾调也算是找对了人。这款天汲给毫无疑问的走的茅香的路子,在模仿茅台的优雅的香气和细腻的口感上是很到位的,可以说是下了功夫的。而偏弱的酱香和焦香则不是调酒的问题,而是基酒产地不是茅台镇的缘故。XS县的基酒总是偏干净,要说缺点就是太干净了而不够丰富。但是反过来说,茅台镇产的基酒如果工艺不当,容易造成酱香和焦香常常会有些冒头,因此哪怕实力如国台也常常会带一点所谓的“邪杂”味。之前看有人评价说这酒是偏川酱,或者兼香,那则是大错特错了。相比于我去年喝过的焦香出头的珍十五,我觉得这款酒要好于珍十五,大概持平或略次于X酒1988吧。
先占位,以后再写个品酒贴子 天汲特酿
过年这几天喝过的白酒小评论 先说品质最好,具有令人惊喜性价比的两款 浓香:鸭溪窖——天香国色 (2018),酒体厚度好但是够纯净,虽然没有多余的脂香但是贵州浓香的风格鲜明。 酱香:沙麦九酱——喝 (2014), 除了香还是香,瓶陈效果惊人,今年喝过的最满意的酱香酒。 下面是流水账点评其他的酒: 红花郎十五年 (2012): 香是很香,但是放了8年了,还是太爆,兴许要醒酒; 15酱 (2018): 香气是茅和郎的复合体,尝鲜解惑即可; 珍十五 (2019): 脱离了老珍酒的路子,甜,顺,香气正,但是复杂度一般; 酱门经典(2014): 中规中矩的茅系; 湄窖铁匠清风(2018): 酒体还行,香气一般; 普茅(2014): 现在的行情,性价比太低太低; 文君(2013): 跑酒了,带一些异味,手里有这款的赶紧喝; 贵州醇蓝品味 (2018): 低度版的习酒十五年,风格不突出; 古井G20 (2018): 这是古井?幽兰香呢?酒体好过古井八年,香气则不如; 西凤国花瓷10年(2016): 凤香到底多少种分支?这跟我喝过的墨瓶,出口白西凤,凤香经典都不是一个路子; 水井坊井台(2019): 以前水井坊的单粮窖香呢?这瓶2019的不好喝 未来几天计划尝试的:凤香经典20年(2014), 红四渡不知名款,宋河国字九号(2013),百泉春南太行洞藏(2012)……
双11没好价 买酒无欲望,就抢了两盒口粮茶。
老婆孩子不在家,一个人整点 普茅最好还是不要佐餐,直接独饮。
旧不如新——2018年的古井八年的工艺改进 最近喝了几瓶2018年的古8,觉得很好喝,好喝到怀疑比以前喝过的2012年和2015年批次的更好喝。由于一般白酒都是在随在推出的时间一直在降质,而在一款延续了数十年的白酒中出现了旧不如新的现象,很有意思。 下面凭印象说一说各个年份批次大文行出口版古井原浆八年的区别: 2012年批次,香气高扬,吃味干净,缺点是香味单调,层次感不足,余味淡,适合拼酒。 2015年批次,风格和2012年的如出一辙,但是酒体不如2012年,稍稍有点挂喉。整体上属于2012年的降质版。 2018年批次,整体风格和2012/2015批次天翻地覆。酒体细腻度提升很多,香气更加丰富,层次感更强,前味以醇甜略带微弱的窖香,中味以古井贡典型的复合“幽兰香”为主,后味逐渐转变为在江淮浓香上极少见的高温大曲发酵出来的芝麻香气,并且同时略带甜味。这种香气以往我在兼香白酒中,尤其是湖南的酒鬼酒和白沙液上体验过。这种以浓香为主体,但略带兼香的风格很迷人,使整个酒的更加的立体和丰满起来。但是这个香气我回忆在2012和2015批次上从来没有喝过。 至于具体的原因,我的推测是古井贡酒在2015-2018之间肯定进行了工艺改进,应该制曲用曲的部分上。因为这种酒体风格上的变化和改进,尤其是风格向兼香靠拢,应该是利用了更多的高温曲。为此我特地找了找资料,有如下发现: “除此之外,古井贡酒还在大曲微生物研究、功能曲研究与应用、大曲分析方法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努力,并取得了诸多先进成果。2017年,古井贡酒通过功能微生物的强化,使大曲中川芎嗪含量较传统大曲提高了4-10倍,进而使原酒中川芎嗪这一健康功能性物质的含量最高提升20倍。2018年,该项成果获得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颁发的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古井贡酒在制曲工艺改进中提升了大曲中川芎嗪的含量,是典型的高温大曲以及酱香白酒的香气骨架成分(盐酸川芎嗪,Ligustrazine)。 这段话验证了我之前品酒的结果,在2015-2018年之间古井在制曲用曲工艺上做了改进,使原本的浓香风格向浓香带有部分高温大曲产生的“芝麻香/兼香”进行了转变。
品评普茅与国台十五年陈酿 都知道我是个大号国台吹,因为这个还和某酱吧大神有过论战。最近手边正好有国台和普茅,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仔细对比了下,做个品酒贴。 国台十五年是2012年产,199购于国台wx端。 普茅是郑州大型商超购得,2017年产,绝对真品。 先说闻香,茅台是典型的普茅香气,焦香和醛香,就是所谓的漆味。国台则突出脂香,且香气盖过了普茅。这种脂香不少茅台镇的镇酒都有,有人不喜欢,我却觉得还不错。 再说入口,普茅先醇甜,后酱香,前后一致,层层铺陈,整体表现细腻丰满,口腔生津感强,但后味略涩苦。国台的入口依旧是脂香重,略带醇甜,酱香较弱,酒体呈现欠细腻,酒体风格比较单调,缺少变化。 最后说回味,两种酒的回甘都很舒适,茅台更加的中正典雅。 是个简单的总结,酒和酒的对比喝是衡量某款酒的最直接方法。作为国台高端的十五年虽然是12年的产品,但是和茅台比,依旧是败下阵来。这个结果是经过了两轮的验证。即便是我这个大国台吹也必须承认,在国台十五年缺少了茅台的丰满细腻,中正典雅。国台十五年的酒体风格依旧没有完全脱离茅台镇镇酒。 另外,这瓶国台十五年经历15小时的飞机颠簸,有些许漏酒,下次我会再开一个不漏酒的国台再战茅台,看看有没有提升。
当时搞了五箱,现在女儿两岁,酱门停产,越看越喜欢,感觉弄少了
说说最近喝的酒 1. 2016年典藏水井坊,陈味重,压过了香味,单粮风格弱而多粮风格强,调香有点不讨喜。 2. 2017年井台水井坊,入门级浓香酒,整体口感反而比典藏讨喜。 3. 2015年礼盒文君,比水井坊好喝,前味偏国窖,后味有老酒鬼的意思,蕴含众香,名不虚传。 4. 2018年珍藏级剑南春,比普剑厚重,没有普五的浓艳,收放自如,好酒。 5. 2014年习酒十五年,普剑水平。 6. 2018年的湄窖贵州一号,满满的异脂香,看来烯类含量甚高,弱化版董酒,但是比国密好喝。 7. 2014年55度酒鬼酒,不知为何,永远都找不到第一次喝精品酒鬼那种感觉了,难道塑化剂真的有用? 8. 2011年普茅,酒是好酒,但是1500的价格我不会买。 最后说点花絮,在饭桌上半瓶没喝完的珍剑差点被服务员连盒子一起顺走,也是长见识了.....
这个不错 普剑水准
喝了点国台五年精品 这酒已经有了高端酱香的骨架,什么红十珍王,跟国台五年精品比起来,提鞋都不配。
国窖的广告都打到曼哈顿了
大金链子会稽山八年
贡献一个入门浓香的好价 泸州老窖的精品头曲,入门中的战斗机,穷人版1573,土豪绕行。用一淘下单一箱,用优惠券,减去超级返后大概290一箱六瓶,算是好价。
从食用酒精国标谈液态法白酒的安全性 最近从新闻上看到了2017年,我国出台实施了新修订的食用酒精国标,即GBT31640-2016。 这个新闻着实引起了我的好奇,因为在酒友圈子里,所谓的食用酒精勾兑白酒,也就是液态法白酒总是让人文虎色变。我一直反对笼统的将食用酒精污名化,并且将某些低端白酒易产生的宿醉(上头)简简单单的归罪于食用酒精。而这份新修订的食用酒精国标,确实印证了我的某些看法,即食用酒精不但是安全的,而且是纯净的,食用酒精所含的醛类等杂质是远远小于固态发酵法白酒(即所谓粮食酒)的。请看食用酒精国标,主要是三个指标,(1)酒精纯度大于95%, (2)醛类(以已醛计)小于30mg/L 毫克/每升,(3)甲醇含量小于150mg/L 毫克/每升。 另外还有氰化物的指标,但是仅针对木薯为原料的食用酒精,因此不做讨论。 另外,请注意食用酒精高达95度,所以换算成一般白酒(50度)需要加同样体积的纯净水降度,以上醛类经过稀释会降至15mg/L, 而甲醇也会稀释至75mg/L。 然而,75mg/L的甲醇含量,15mg/L的醛类,对比固态法白酒,算不算高呢?下面是我以前打脸黑猫系列中找到的飞天茅台酒的检验报告,具体数据请看下图:飞天茅台甲醇的含量是0.22g/L, 即220mg/L,照这个数据对比,飞天毛台的甲醇含量是食用酒精的3倍。我们这里不讨论其他杂醇油,如醛类等,但是仅从白酒中的主要有害物甲醇来讲,符合国标的食用酒精是相当安全的,远好于用固态法酿出来的茅台酒。 最后回到原来的话题,至于喝酒为什么会上头,这是个综合的问题,不但和白酒有关,还和饮酒人的身体状态等相关。其实在医学上,酒精饮料导致的宿醉一直没有经过全面的研究,但是片面的偏低和妖魔化食用酒精,认为液态法白酒杂质多肯定是错误的。而由此片面的认定液态法白酒是喝酒上头的元凶,是肯定不可取的,这种说法可以休矣。
各位酒友要多保重身体 这两天肠胃不舒服,预约检查了个肠镜,不让吃饭,灌泻药,静脉麻醉,一套下来真是折腾。还好医生说没什么大问题,割了几块结肠息肉化验,但是好几天不能喝酒了。 总结一下,健康比什么都实在,保重身体才能好好喝酒,大家还是多注意身体,生了病是受罪又花钱。
国内亲友来访 都知道我爱喝酒,开心
烤鸡加1988 再喝2012年的1988,怎么说呢,茅香酒就是这么尴尬,普茅以下无好酒。相比之下,中端的郎酒和国台还能喝.....
618小总结 618当天没买酒,都是之前一段时间的。另外京东现在开始关注财报盈利了,不会像以前那样撒钱了,以后想从京东买超低价很难了。我的买酒思路是既不需要太贵的做门面,但是太便宜的也对不起自己,所以150-300档,喝着有滋味,但是不心疼。 西凤 华山论剑30年 55度 2瓶 凤香经典20年 52度 3瓶 普文君 2014年 一箱 经典安酒一箱 45度五粮春一箱 再加上几箱典藏干露,完!
“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文君酒兴衰史小考 “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凤求凰》 司马相如 我喜欢《凤求凰》的故事,因为自南北朝以后,中国就少有颂扬叛逆不羁的爱情故事,更缺能打破藩篱,勇敢追求自我的女性。卓文君的故事里满满的都是人性和人本主义的光辉。因此我也爱文君酒,至少这个故事就能让我喜欢文君酒。最近看到剑南春收回文君酒厂后开始推出新的文君酒。不但在瓶型上走复古路线,而且号称酒质和口感也向80-90年代的文君酒靠拢,作为文君酒的粉丝,这段时间查阅资料了解了文君酒的历史,颇感有趣,了解了于是乎想写出来跟浓香吧的各位分享一下。鉴于我查阅的资料主要来自于网络,不保证完全真实,希望内容有不妥之处能有人指正出来。 文君酒作为川派浓香中知名的白酒品牌,具有很强的历史积淀。文君酒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的寇氏烧坊,距今400余年。这个历史是靠谱的,不像某些白酒品牌满嘴跑火车,动不动就上千年的历史。当代的文君酒厂则建立于1950年,于1962年注册文君酒商标,而后则获得1963年四川省首届名酒奖。熟悉白酒的人可能认为一个省级名酒的称号似乎不算什么,但是这个首届四川名酒评选很不简单,总共只有10种酒获奖,而白酒只有7个品牌,分别为泸州老窖大曲,五粮液,全兴大曲,太白酒,古蔺郎酒,剑南春和文君酒。除了文君之外,包含了川酒五朵金花(除去沱牌)和重庆的太白酒,可见这个首届四川名酒奖的分量之重。而且获得四川名酒称号同时意味着将被四川省推荐参加第二次全国酒评会,可惜是文君酒在1963年的全国酒评会上并未获得全国名酒称号,而是同郎酒,剑南春和太白酒一同落榜。 而后则是到了1980年,第二次四川酒评会时,文君酒蝉联四川名酒称号,而且一同获奖的则有川酒六朵金花和重庆太白酒以及荣县大曲。第二次四川酒评会上的黑马要数在1989年获得全国名酒称号的沱牌大曲。沱牌相比文君来讲,是个后生。据说李家顺在1976年接收沱牌时,整个沱牌只有7名酿酒工人,整个工厂破败不堪。而在短短的四年后即获得四川名酒称号。而失意者则是文君,因为文君酒蝉联四川名酒之前举行的第三届全国酒评会上,并未像和它一样在1963年落榜的剑南春南阳跻身全国名酒。当时文君人,一定想不到只是一届全国名酒的差距,让90年代的剑南春名列“茅五剑“,而自己在90年代则无比颓败。 但是整个80年代是文君,以及众多川酒品牌大发展的时期。文君没有在第三次酒评会拿到全国名酒,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反而给文君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本土市场。在1989年全国名酒价格开放之前,进入全国名酒名单的各种白酒实行统一定价,全国统销制度,一般的平民百姓很难购买到,而绝大多数人最后只能喝到地产酒,也就是地方酒厂的产品。由于文君不受全国统销制度的约束,加上自己过硬的产品质量,迅速风靡整个四川。但是文君酒的销售盛况,在引文1里有具体的描述。而我同时听过一位四川的前辈酒友讲过当年文君酒之火爆,同时的沱牌大曲则远不能及。而80年代文君酒也获得了众多省部级奖项,并且在1988年一举拿到了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第13届法国巴黎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和第六届香港国际食品展金奖,并且在90年代初销售额突破2亿元,以20元一瓶文君酒计算,当时文君酒厂的年产量可以达到基酒近4000吨,在90年代绝对算得上白酒巨头,其风头之盛,一时无二。然而月满则亏,盛极则衰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在80年代末,文君遇到了它自己由盛而衰的转折点——1989年的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全国酒评会。 根据引文2援引的一位参与评选的正式评委的说法,第五次酒评会的评选结果是由原来的十三大名酒增选五个新的名酒品牌,扩充至十八大名酒。文君和黄鹤楼,宝丰,宋河和沱牌一同入选。据说这一结果让文君酒厂很不满意,厂长乔其能愤而拒绝赴京领奖。按说自己的产品获得全国名酒,文君人应该高兴才是,可是为何要拒绝领奖呢?引文2给出的解释是,文君酒厂不能接受的是:文君酒作为一个老前辈,竟然打分排在了新人沱牌酒的后面。并且二者的工艺有师承关系,如果受奖则承认徒弟超过了自己这个师父,更让文君人难以接受。然而此事距今已经30年,事实的真相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我更倾向于相信文中的记载。原因有二, 其一是文君酒既没出现在全国名酒中,也没有出现在全国优质酒名单(即白酒53优)中,以文君的实力,不可能连全国优质酒都选不上,最大的可能是确实是“退选”或者拒绝领奖。其二是文君跟沱牌,确实非常可能工艺上的有师承关系。文君和沱牌是四川名酒中唯二使用大麦,小麦混合制曲的白酒,且文君在前,沱牌在后。我认为沱牌极有可能借鉴了文君的生产工艺。当时文君酒厂携全盛之势,不但拒绝领奖,还在主流报刊上发文质疑全国酒评会的公正性,认为消费者的认可才是最好的金牌。虽然文君酒厂有风骨值得赞扬,但是文君酒厂没有意识到在自己潜在的危机。商品市场化大潮下,名优白酒价格开放,加上文君酒与全国名酒的荣誉失之交臂,以及文君酒厂在新的市场化体制下不善营销的弱点,使消费者迅速的抛弃了文君,专向了其他品牌,因此文君酒厂迅速的走向衰败。只不过十余年时间,到了2001年,文君酒就由风靡四川变成了无人问津,乃至资不抵债,濒临破产。这就是自由市场的残酷性,换到80年代,一步慢不要紧,你可以慢慢追赶,到了90年代,一步慢则步步慢,市场不会给你纠错的机会。一代名酒文君酒就这样被市场抛弃了,难见翻身之日了。 然而,文君在2001年后,三易东家,在2007年时转入到LV-酩悦轩尼诗的门下,经过巨资的投入,全新的工艺改进和质量打造,重新推出新文君,并主攻高端白酒市场。LV酩悦轩尼诗对文君的重新打造现在看并不太成功,但是却也没有一败涂地,至少在全国范围内培养了一些年轻一辈的文君酒拥趸,让那个曾经只活在历史书上和老一辈白酒爱好者记忆中的文君酒重新回到市场上。抛开新文君的商业成败不说,我对于LVMH时期的文君酒质还是满意的,尤其是后期价格回归后显得性价比很高。我曾看有人抨击文君酒支撑不起高端路线的原因是窖龄短,酒质差,而我对此看法深不以为然。浓香白酒对窖池要求高,质量的关键是老窖池,而窖池最怕的是停产。有一些全国的知名白酒,都是经历过停产-复产,而这一过程几乎相当于重建窖池,完全不能保证白酒质量,比如贵州名酒里的安酒和鸭溪窖。然而我的查阅,看不到文君酒停产的记录,而2007年LVMH接手文君时,文君依然具有2000吨的产能,每年有500吨的优质基酒能够做文君酒的基础酒。况且文君在剑南春时期一直给剑南春提供优质基酒,可见其酒质是有保障的。 综上,当年文君的悲剧,不同于后来秦池的悲剧。秦池太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文君酒则是完全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它本来不该有这样的命运。这次剑南春再次收回文君后,重新铺开文君酒的产品线。站在市场角度,我说不上是好是坏,但是站在一个白酒爱好者的角度上,复活一个曾经辉煌的品牌,唤醒一代人的记忆,让年轻的酒友了解一段历史,也是善莫大焉了。 引文1: 「失落的文君」 从原酒到名酒 “邛酒”一路还要走多久 引文2: 撬开中国17大名酒评选内幕,为什么文君酒放弃了这次金牌? 版权所属:浓香白酒吧 Sparkligen, 转载请站内。
抛砖引玉,随便说几个常见价格区间的标杆 就我自己喝过的在同价格档次内还不错的浓香/凤香/酱香酒做个推荐,主要是一些大众能买到的流通产品,小众的就不多讲了。 以下推荐以排名靠前的重点推荐,价格的话都是我能买到/或者心理基准价,不是漏价。比如1573,500元看似价格过低,但是其实免税店和国外都是这个价格。150-300这档是一般经济条件能够承受得起的价格,我就多写几个。 50元档: 泸州老窖精品头曲,白标西凤 100元档:(普)五粮特曲 150元档:五粮春,古井八年,泸特 250元档: (普)文君酒,(普)剑南春,西凤十五年 350-400元档: 珍剑, 60特曲 500元档:国窖1573 600以上:(普)五粮液 顺便说说不用碰的低性价比浓香酒:1 海之蓝 2 郎牌特曲 。 另外针对酱香酒的话,更加简单,我基本上只喝以下几种: 150以下:酱门经典 200-300元档: 国台五年精品 350元-500元:红花郎十五年,习酒1988 再往上就是茅台了 再说说不做推荐的酱香酒,主要是习酒的中低端和酱门以下的茅系,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另外红十也不推荐,性价比太低。
回国喝酒之(三)——西凤十五年与文君酒 回国喝酒总想多尝没喝过的,于是总能多开几瓶,说说这两天喝的西凤十五年和文君 西凤十五年是陕西的中高端了,西凤六年和十五年是老陕们的最爱。据说在陕西六年的接受度高于十五年,一个重要原因是说十五年不如六年性价比高,价格贵了一倍但是酒质提高不多。我开的一箱是2011年45度的十五年,由于是和老头一起喝的,没有仔细品,虽然是45度的,但是酒香沉静,酒体厚重,脂香很浓郁,西凤特色的“酸甜苦辣香”五味层次感明显,这一口就能判定出来不是百元酒能达到的水平。我以前没喝过太多西凤,只在国外喝过白标出口西凤,出口西凤香气高扬,但是吃味淡一些,风格偏弱。十五年西凤在各个方面超过白标西凤太多了。我对这款酒评价是很高的。 再说说文君,开的是文君礼盒,怎么说呢?漂亮!漂亮!还是漂亮!白酒能把瓶子的格调拔得这么高的,文君独一份,老头开始拎着酒瓶说,这瓶酒有3斤吧,可见用料扎实。简单说说风格,文君的酒体很有意思,入口像剑南春,但是柔和得多,回味像1573,但是干净的多。轻盈但是不轻浮,踏实但是不笨拙,真真的好酒。我个人更愿意把文君当成小1573,大概8成相像,缺那2成就是1573特有的窖香。 最后简单总结,这两款酒都很好,45度西凤十五年,度数低但是酒体重,52度文君,度数高但是酒体轻盈。完全是两个路子。但是二者的价格如果都在250-300之间,那都是性价比很好的白酒了。
回国喝酒(二)——简单说说舍得600年和一些红酒 舍得600年,遂宁某酒商处入手,当时大概是460一瓶,现在据说涨价了。 闲话不多说,直接说感受,由于是和家里老人一起喝的,品尝的不仔细: 闻香:香气较弱,不似大多数浓香的那种浓烈喷香,而显得更加沉稳。在酒杯里静置一会儿后香气能慢慢放出,方能感觉到芬芳怡人。老丈人喝前闻了闻,便说确实好酒。 入口:整体的入口风格是醇厚,沉稳,不放肆。复合粮香打头,酱陈味收尾,回香丰富。小抿一口更易让酒气化,在口腔内反复咂摸,且三口之后酒香回留到鼻腔内,很舒服。 风格总结:这款酒最大的优点是酒质极佳,酒体沉静柔和,没有丝毫的燥辣,并保证香气和吃味没有被减弱。虽然陈香并不出众,但是几乎可以断定舍得600年用了大量的优质陈年基酒。酒体设计稍稍偏商务。但是也有一丝丝的遗憾就是,这酒是好,但是缺一点特色。 最后顺便聊两句我回国喝的葡萄酒,回国在jd上买了些普通的餐酒,价格50-100之间,产地有宁夏,澳洲和智利。总体的感觉是很失望了,同价位的澳洲和智利餐酒比国产好一点,但是也是半斤八两,各种小毛病比如:酒薄,涩,酸,不平衡(要么有酒精味要么桶味太重)。其实我在美国时喝的一般也是5-10美元左右的餐酒,有的是加州和Oregon产的,有些是南美进口的,价格一般不超过80rmb,不说这些酒有多好,但是绝没有各种不能忍受的毛病,而且还是有风格的:梅洛香甜,黑皮诺味厚,赤霞珠丰富,马尔贝克狂野。国内的红酒爱好者也是够苦的,不多花点钱就喝不到好酒。
回国品鉴(一) 2008年52度伊力王——蓝王 先说这款酒的来历:这款2008年的伊力王在老爷子的酒库里放了近十年了,这款伊力王酒是亲戚给的。当时除了这款08年伊力王,还有两瓶镀金瓶伊力王,当时被老爷子和亲戚一起干掉了,瓶子还留在酒柜上。我刚查了一下才知道这款镀金瓶叫伊力王(旗舰),60度厂价2200……是伊力王的顶级产品,可惜我当时还不喝白酒…… 再说说伊力王,伊力王产自新疆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的肖尔布拉克酒厂。肖尔布拉克酒厂坐落在新疆天山脚下,是新疆知名的白酒企业,始建于1956年,当年据说接受过五粮液的工艺援建,这个在品鉴部分还要提起。 下面说说我的品鉴感受: 闻香: 浓郁的脂香,有陈香,这种陈香偏向酱陈香。整体的闻香带有显著的浓酱兼香特色。 入口:第一口醇甜明显,非常清晰的五粮浓香的玉米甜。再喝,复合粮香特征显著,方向丰富持久,典型的川派多粮浓香工艺产品。这款酒的入口非常像五粮液和舍得,尤其是米兰舍得的复合体。但是比之五粮液更温婉,比之舍得则香气更浓郁,自称一派。 回甘:香气丰富,舒畅,自然。 最后讲讲总结: 这款2008年伊力王是酒质优秀,特征明显的地方名酒。虽然被称为新疆五粮液,但是再某些口感特征上,我觉得它具有显著的舍得酒特征。即其呈香浓郁但是不奔放,酒体经过10年的陈化,已经略带陈味并且更加温婉柔和,与舍得的浓而不艳更加贴合。在酒质上,这款酒超过了新普五,与水晶舍得更接近。 另外多说两句,伊力王的包装很有特色。我以前以为木塞是文君的独创,没想到这款酒在十年前就用到了。用了木塞和封膜,10年了也基本没有任何跑酒。
回国喝的酒 最近回国探亲了,讲讲喝过的一些酒: 1. 250ml光瓶红坛酒鬼(2016年产),真是难喝,被中粮糟蹋的酒鬼,超过100都是抢钱。 2. 125ml装60版特曲,酒还行,有点1573的影子,但是不值380元/500ml的价格。 3. 流通版500ml泸特,虽然不出众,但是对得起它的价格,中端王者还是有道理的。 4. 20年白云边,45度,还是那个味道,平和馥郁,不错。 5. 习酱将军壶,这是个什么玩意儿?还不如好点的镇酒。 6. 2015年产的沙麦(调),口味偏重,远好于习酱将军壶。 7. 新武陵509ml装, 没喝出来武陵的特色来,感觉就是普通的黔酱,179抢得都觉得亏啊。 8. 会稽山纯正5年,酸,记得以前没这么酸啊。 9. 教士小麦啤,规规矩矩的小麦啤,可以喝。 预报一下近几天要开的酒: 2003年的普五, 2008年的伊力王,某宁夏产红酒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