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fbeijing sqfbeijing
一切尽在不言中
关注数: 30 粉丝数: 21 发帖数: 1,709 关注贴吧数: 34
泥丸筛网推荐个 以下是一些筛选泥丸的方法及工具: 利用筛网筛选 • 材料准备:可以购买不同孔径的金属筛网或尼龙筛网,根据需求选择孔径为9mm和9.2mm左右的筛网。也可以准备一个框架,如木框或金属框,用于固定筛网。 • 筛选方法:将泥丸放在筛网上,轻轻晃动筛网,使泥丸在筛网上滚动和跳动。小于9mm的泥丸会从9mm孔径的筛网中落下,留在筛网上的泥丸再用9.2mm孔径的筛网进行筛选,大于9.2mm的泥丸会被留在9.2mm孔径的筛网上,这样就可以得到9mm - 9.2mm之间的泥丸。 使用漏斗和模板筛选 • 材料准备:准备一个漏斗,以及一块带有9mm - 9.2mm圆形孔的模板(可以用厚纸板、塑料板或金属板制作)。 • 筛选方法:将模板放在漏斗上方,把泥丸倒在模板上。泥丸会通过模板上的孔落入漏斗中,直径合适的泥丸能够顺利通过孔进入漏斗,而太大或太小的泥丸则会被挡住。 自制简易筛选装置 • 材料准备: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如鞋盒,在盒子的一端安装两块倾斜的隔板,一块隔板上开9mm的孔,另一块开9.2mm的孔,在盒子底部相应位置放置收集盒。 • 筛选方法:把泥丸从盒子的另一端倒入,泥丸在倾斜隔板上滚动,小于9mm的泥丸通过第一个隔板的孔落入第一个收集盒,9mm - 9.2mm的泥丸通过第二个隔板的孔落入第二个收集盒,大于9.2mm的泥丸则留在最后。
拉距和拉力新感悟 另外说下对于拉力和拉距的新感悟。 这两天买了个拉力器,用的普雷0.4-0.5mm 拉伸比1:6.8,短中拉我拉力在1.7kg-3.3kg.(本人力气小,而且也不想那么使劲费手,主打休闲玩) 1.7kg很轻,撒尿配置,皮筋薄,感觉容易断,14cm我拉72cm寿命还行,但我如果拉到中拉86cm拉到位,拉力会变重到3kg,皮筋寿命也会很快就缩短(拉过几次就很快容易裂口)。 拉伸比和拉距这个问题我也在网上看了很多up讲解,说的是要拉到位 90%, 我前面也是一直深信不疑。 不过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也有了新的感悟,可能还是要兼顾寿命,不然30-40发又要绑皮筋了。。而且我打得多的时候一天要打1000多发。得绑30多次皮筋! 所以我决定后面我拉伸比还是拉到5-5.8倍,拉75%-85%左右来平衡寿命和拉感。 另外,up说为什么要拉到位: 是因为要确定后手定位每次在同一个位置。但皮筋是会泄力的,过一会要保持相同的初速度和动能就需要多拉长一点。就我自己来讲我觉得:只要你确保皮筋配置是尽量固定下来的,保持相似的拉力、拉感似乎更重要和准确,也更稳更舒适符合肌肉记忆也更舒适(我主要玩估打,适合我自己但可能不适合别人),泄力导致的拉距差异不会相差几厘米。 每次拿起弓,拉开自己能拉的大致拉力和拉距,能快速找到肌肉记忆和熟悉的击打感觉,也是很不错的。 75%-85%的拉伸量也能让我游刃有余地操作:如果我想轻松休闲玩那我就0.45mm 发挥75%, 如果暴力点那我就0.5mm发挥85%,当然拉力是会变化的。最主要的我认为还是要多打,多打!打上2吨珠子,解决一切问题。 尽可能多打的情况下,不断尝试加大拉距,后面拉距大了习惯了,自然就轻松了。至于皮筋,可以尝试多玩几种,选合适的就行了,没有非要说要拉开90%,只要回弹好,然后不是那种特别厚拖沓的皮筋应该就行。无他,唯手熟尔。2吨珠子,应该能解决拉距、配置、弓形的困惑。
现代弹弓:重拾旧忆,感悟新境 提及“现代弹弓”,思绪便不由自主地回溯至那段青葱岁月。彼时,我手中的“神兵”,不过是随手折下的Y形树杈,配上自行车的气门芯,简陋却承载了整整十年的估打时光。虽粗犷,亦凭直觉射击,自诩也算略窥门径,尚属“菜鸟”一枚。时光荏苒,尘封的记忆被重新唤醒,近两个月,我再度踏入弓圈,续写与弹弓的不解之缘。 近日拜读一篇帖子,有位同好将弓友划为四大门派,其言精辟:玩物派,痴迷各式弓型,藏品琳琅,乃消费之主力;实战派,兼顾威力与精准,追求迅疾出手,一击必中;竞技派,短拉贴腮,横握瞄打,日复一日,锤炼极致稳定;暴力派,则沉醉于穿罐裂竹,碎砖破瓦,纵使手抖如筛,散布如牛,亦乐在其中。 此番划分,深得我心。反观自身,似乎各派皆有涉猎,又并非全然归属其一。我热衷于收藏几款心仪的弓型,享受养生般的悠然把玩,亦沉醉于靶场的专注与户外的辽阔。于我而言,弹弓之道,在于追求精准的同时,亦不忘适度提升威力,更要紧的是,整个过程需身心舒泰,不为弓所累,不为技所伤。玩的是那份击中目标后的纯粹喜悦,是那份随心所欲的自在洒脱。究其本源,人御弓,而非弓役人。我们追求的是从中获取乐趣,得到身心的放松与慰藉,而非让弹弓成为一种负担,带来困扰与伤害。这便是我对弹弓的理解与期盼。 以下,便是我这两个月来,在弓形、皮筋、弹丸及打法上的一些浅薄感悟,愿与诸君共勉。
三十出头,已是步入中年之人。 回想从少年到中年的过往,夹杂着弹弓在这时间线的回忆,真是感慨万千。本人出身家境贫寒,少年时极少有的娱乐活动就是玩弹珠、BB弹gun、弹弓,尤爱射击类运动,或许这对于男孩而言是与生俱来的刻在基因里面的。 先讲讲BB弹gun。 BB弹gun那会还未被禁,每每到过年基本都会压岁钱搞上一两把,最近才知道那些gun大约都是黄河牌子的。 BB弹gun好玩是好玩,但也有比较明显的缺点。 一是贵,那会本身没什么钱,一般只有过年才会搞一两把。 二是不耐用,质量好的能玩几个月或者一年的,很少。 三是威力和准度不一,有的子弹打出去很飘,有的威力不够(堵着硬地打只能打碎子弹但不能成为粉末状)。 BB弹gun我总体玩过应该有二三十把,基本啥样的都有,长的、短的,单管的、双管的。 印象中最独特漂亮的是一把棕黑色双管的,仿真度很高很帅气,上弹是从中间压开灌上两颗子弹,然后再抽直恢复。 最喜欢最耐用也是最准的一把,是银色+黑色枪身的一把散弹枪,子弹是从顶部灌一些进去,没有弹夹。似乎也是黄河玩具厂的经典款,威力大。 最难受的一次,是过年时刚买的一把银色手枪好像是沙漠之鹰,拿到手没5分钟就坏了,应该是里面的簧管结构坏掉了,无法修复。特别不开心。 以上是关于BB弹gun的回忆,总的来说还是很喜欢,但是缺点也很明显,不耐用。 所以,陪伴我更多快乐时光的,是弹弓。 弹弓我主要玩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小学-高中,玩了很久。 第二个时期是大学毕业,玩了很短一阵。 第三个时期是现在,重拾弹弓。 时光荏苒,回想青少年时期,弹弓伴我度过了无数快乐的时光,那种畅快的感觉至今难以忘怀。 那时生活贫困,玩弹弓成了唯一的乐趣,当时最讨厌的就是下雨天,因为没得玩。尽管我在竹林中游荡,总觉得有些土气,加上比较社恐尤其不喜欢遇见熟人,加上那一句:"又在打雀哦?" 最早接触弹弓的一次,应该是很小的时候我爸在汽修厂弄了一根钢丝,弯成了弹弓的形状给我,但后面没成为我的主力弓,原因忘了。 到后面跟村里的几个小伙伴,一起找树杈+皮筋+皮兜做弹弓,捡石子。 树杈都找的原叉,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的好弓形,剥去了皮有的会裂,我是在顶部用小刀刻出凹槽,皮筋塞到里面,用蛇皮袋的白色编织线来拴住(需要一个人帮忙拉皮最筋,我绑) 皮筋最费事,要找修自行车的,一元买4根气门芯黄色圆皮筋,关键我们村里面只有两三个修自行车的店铺,有时人家不在家。而且,同样是修自行车的,皮筋也有好坏,比如有可能有沙眼,或者不耐拉的,没多久就坏了。 皮兜,最开始用过那种自行车内胎/外胎,手感不好没什么,关键是容易产生裂纹,裂纹出现了很快越来越长就没法用了。最后想了个法子,找那种垃圾堆里面的烂牛皮鞋,一定要真牛皮,耐用,几年都拉不断,还软。 石子就是子弹,是粮食。最喜谁家修房子,一堆小石头放在哪,自己去挑选合适大小的尽量规则的石头,够我玩好久。 同村的小伙伴,有的喜欢钓鱼,玩弹弓的越来越少了,和我一起玩弹弓的小伙伴玩的越来越少,我玩的越来越多,打的也还算准。 不清楚他们是因为打的不准而不玩,还是玩的少了所以打的不准。 大学时期,重心转移,弹弓渐渐被游戏、恋爱、工作取代,曾经的乐趣似乎变得遥远。 买过两三次,那种成品的二三十元的鸡翅木弹弓,确实方便,不用100%自己上手做了,省事,但手感要差一点。 快毕业的时候和同学一起出去玩,也是想炫耀一下弓技,近距离下货。一条长大爷从石头缝里面钻出来,穿梭到浅水区芦苇杆中,离我大概7-10米,一发就命中再补射了两三下,呜呼。 又过去了好多年到现在,年龄大了好多,心态感受也变了好多。 拿起弹弓,还是当初非常熟悉的感受,就像是刻在骨子里面的基因,肌肉记忆也早已形成。 原来自己最爱最纯粹的娱乐方式,就是它,不是别的。 击中的爽感快感,不是普通事物能够随便带来的感受,也不是简单言语能够表达出来的。在我们国家,gun是被禁止🚫的,唯有弓。弹弓易于携带,使用方便,老少皆宜,对视力好,先要看得清,其次才能打的准。不需要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招式,唯有稳和专注,正中才能直落。 最近重入弓圈,感受颇多。 发展得真是太快了,种类也真是太多了,让只玩过木头弓的我大开眼界。 弹弓的材质,固定皮筋的方式,皮筋的种类,甚至皮兜种类,弹丸种类,捏法、打法、瞄准法,哈哈,真是太丰富了。 内心也是非常开心,不仅开心又能玩了,也开心弓圈发展得如此丰富多彩,原来有很多人和我有一样的经历和爱好。美!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