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患者2 神经病患者2
关注数: 17 粉丝数: 133 发帖数: 2,962 关注贴吧数: 79
【个人原创】读书有什么用。 首先先明确一下读书的定义,在我看来,读书是一种行为,意义与健身,短跑一样。读书是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有很多人认为读书无用,只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教育无用,就将读书也给否定了。 古人说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读书的四个阶段,我认为到现在这一句话一样通用。有很多年轻人,寒窗苦读,立志报效国家,却报国无门最后心灰意冷,我认为那就是没有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 古人最是重视读书,因此他们思考了有关读书的种种,读书的第一步是修身,这是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很多年轻人满腹理论,希望去靠自己的力量和学识改变世界,但是他们忘记了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因此这样的年轻人往往难以成事,在历史上留下不少遗憾。 而改变自己,不是说要变得圆滑,狡诈。而是健全自己的内心和人格,李开复说过:“不是因为在学校的象牙塔中,才说出我爱世界这样的话,是知道外面的黑,脏,丑陋之后,还要说出这样的话。” 是的,世界是有很多不完美,甚至会让人觉得丑恶,过去这样,现在这样,未来还是这样,任何人都无力改变,如果知道了这一点后就心灰意冷或是同流合污的话,只能说这个人还不够成熟。 说到读书,究竟有什么有意义的作用吗?很遗憾,我们的教育告诉我们读书可以增长见闻,陶冶情操等等,不过那都是废话,因为是废话,所以当我们可以用微博,QQ,SNS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读书已经没什么用处了。 很多人觉得读书没有实际用途,可这不是事实。第一,人从阅读中获得的信息量远远大于从电视中,微博中,广播中获得的信息量,或许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是胡说八道,但脑科学者知道,人类大脑不是万能的,对于一个信息,大脑还是需要思考和理解的时间的,追求效率和速度的现代科技,是不会给予你这些时间的,而随时可以暂停阅读去思考或者反复阅读去理解的书籍,就大有优势了。不信?那就去看一段广告然后问自己还记得多少内容吧。或者问问看了整整一天微博后的自己还记得几条? 第二,读书可以强化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而且这一点是其他任何媒体无法替代的。因为通过图片,视频,音频来传递信息的媒体,其传递的内容是主要是一种暧昧的感念,比如一张美丽的风景画,我们可以感受到美丽,和谐,自然等等,但我们不会去明确的记录我们看到的东西,你可以试试看回忆以前看过的风景画,甚至是你的电脑桌面,看看你可不可以明确的回忆起其中的颜色分布,色块大小。而当我们看到文字,那就是非常明确的文字记录,然后我们会动用大脑的记忆区块,想象区块去构造图片,无形中就是一种头脑锻炼。所以人们常说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聪明。 第三,读书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恰恰是中国人目前最为稀缺的品质,《尚书》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现在大部分人对书上写嘴里说的全盘相信,才会有什么花几十万买绿豆治癌,抢购盐防核辐射等等可笑的事情发生。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事物,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很多人早知道从一个教科书教给他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让人觉得无可奈何。 第四,读书可以积累经验。人们的常识是读书的人往往缺乏社会经验,不知道变通,也就是书呆子。更是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但我们想想,凡是历史上成就功业的,几个是目不识丁之辈?读书无用主要是起源于明清时期,不过那是是八股取士,自然造就了一堆无用之人,而现在教育体制的弊端也造成了人们难以人尽其用,这不是读书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只读政府指定的一方面的书带来的弊病。反之,请想,一个人,无论有多大智慧,
我的读书经验————蔡元培 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然而我没有什么成就,这是读书不得法的缘故。我把不得法的概略写出来,可以作前车之鉴。 我的不得法,第一是不能专心。我初读书的时候,读的都是旧书,不外乎考据、词章两类。我的嗜好,在考据方面,是偏于诂训及哲理的,对于典章名物,是不大耐烦的;在词章上,是偏于散文的,对于骈文及诗词,是不大热心的。然而以一物不知为耻,种种都读;并且算学书也读,医学书也读,都没有读通。所以我曾经想编一部《说文声系义证》,又想编一本《公羊春秋大义》,都没有成书。所为文辞,不但骈文、诗词,没有一首可存的,就是散文也太平凡了。到了四十岁以后,我开始学德文,后来又学法文,我都没有好好儿做那记生字、练文法的苦工,而就是生吞活剥的看书,所以至今不能写一篇合格的文章,作一回短期的演说。在德国进大学听讲以后,哲学史、文学史、文明史、心理学、美学、美术史、民族学,统统去听,那时候,这几类的参考书,也就乱读起来了。后来虽勉自收缩,以美学与美术史为主,辅以民族学;然而这类的书终不能割爱,所以想译一本美学,想编一部比较的民族学,也都没有成书。 我的不得法,第二是不能勤笔。我的读书,本来抱一种利己主义,就是书里面的短处,我不大去搜寻他,我只注意于我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这本来不算坏。但是我的坏处,就是我虽读的时候注意于这几点,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若是有时候想起来,除了德文书检目特详,尚易检寻外,其他的书,几乎不容易寻到了。我国现在有人编“索引”、“引得”等等。又专门的辞典,也逐渐增加,寻检较易。但各人有各自的注意点,普通的检目,断不能如自己记别的方便。我尝见胡适之先生有一个时期出门常常携一两本线装书,在舟车上或其他忙里偷闲时翻阅,见到有用的材料,就折角或以铅笔作记号。我想他回家后或者尚有摘抄的手续。我记得有一部笔记,说王渔洋读书时,遇有新隽的典故或词句,就用纸条抄出,贴在书斋壁上,时时览读,熟了就揭去,换上新得的。所以他记得很多。这虽是文学上的把戏,但科学上何尝不可以仿作呢?我因为从来懒得动笔,所以没有成就。 我的读书的短处,我已经经验了许多的不方便,特地写出来,望读者鉴于我的短处,第一能专心,第二能勤笔。这一定有许多成效。
【文史故事】西游记是怎么出现的。 西游记是人人皆知的民间故事,其原型为大唐三藏法师去西域求取真经的故事。而西游记里的故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几百年来代代相传并不断演化的。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又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说经话本。作者不详。世多以为宋刊,鲁迅认为作者或为元人。全书三卷,17段。小说叙述唐玄奘取经故事,其中猴行者(孙悟空的原型)为主要人物,描述他为扶助三藏法师大显神通。但情节比较简单,无猪八戒形象,有降伏深沙神的描写(可能为沙僧原型),略具明代小说《西游记》的雏形。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宗教传播故事。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今存宋元刻本两种:一为大字本,题《新雕三藏法师取经记》,分三卷,每一卷缺第一至三则,第二卷全缺。此本旧藏日本高山寺,后归德富苏峰成篑堂文库,罗振玉曾据以影印,收入《吉石庵丛书》初集。一为巾箱本,题《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分上中下三卷,凡十七节,中卷第七节结尾及第八节前半部分亦缺,卷末有“中瓦子张家印”题款。此本原藏日本高山寺,后归大仓喜七郎,1916年罗振玉亦据以影印。   今有:李时人,蔡镜浩校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中华书局1997版;《话本小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影印。 一个真实的事情经由史学家和文学家的不断完善和想象扩写,终于成为了一段亦真亦幻的故事,而在民间传说的过程中,人物也在不断的变得生动鲜活,最后成为了我们熟知的《西游记》。
听泉——[日]东山魁夷 鸟儿飞过旷野。一批又一批,成群的鸟儿接连不断地飞了过去。   有时候四五只联翩飞翔,有时候排成一字长蛇阵。看,多么壮阔的鸟群啊!……   鸟儿呜叫着,它们和睦相处,互相激励;有时又彼此憎恶,格斗,伤残,有的鸟儿因疾病、疲惫或衰老而失掉队伍。   今天,鸟群又飞过旷野。它们时而飞过碧绿的田原,看到小河在太阳照耀下流泻;时而飞过丛林,窥见鲜红的果实在树荫下闪灼。想从前,这样的地方有的是。可如今,到处都是望不到边的漠漠荒原。任凭大地改换了模样,鸟儿一刻也不停歇,昨天,今天,明天,它们继续打这里飞过。   不要认为鸟儿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飞翔的。它们为什么飞?它们飞向何方?谁都弄不清楚,就连那些领头的鸟儿也无从知晓。   为什么必须飞得这样快?为什么就不能慢一点呢?   鸟儿只觉得光阴在匆匆忙忙中逝去了。然而,它们不知道时间是无限的,永恒的,逝去的只是鸟儿自己。它们像着了迷似地那样剧烈,那样急速地振膈翱翔。它们没有想到,这会招来不幸,会使鸟儿更快地从这块土地上消失。   鸟儿依然忽喇喇拍着翅膀,更急速,更剧烈地飞过去……   森林中有一泓清澈的泉水,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悄然流淌。这里有鸟群休息的地方,尽管是短暂的,但对于飞越荒原的鸟群说来,这小憩何等珍贵!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这样,一天过去了,又去迎接明天的新生。   鸟儿在清泉旁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泉水的絮语。鸣泉啊,你是否指点了鸟儿要去的方向?   泉水从地层深处涌出来,不间断地奔流着,从古到今,阅尽地面上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因此,泉水一定知道鸟儿应该飞去的方向。   鸟儿站在清澄水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它们想必看到了自己疲倦的模样,它们终于明白了鸟儿作为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鸟儿想随处都能看到泉水,这是困难的。因为,它们只顾尽快飞翔。   不过,它们似乎有所觉悟,这样连续飞翔下去,到头来,鸟群本身就会泯灭的,但愿鸟儿尽早懂得这个道理。   我也是群鸟中的一只,所有的人们都是在荒凉的不毛之地上飞翔不息的鸟儿。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幽然的鸣声,那正是潺谖的泉水啊!   回想走过的道路,多少次在这旷野上迷失了方向。每逢这个时候,当我听到心灵深处的鸣泉,我就重新找到了前进的标志。   泉水常常问我:你对别人,对自己,是诚实的吗?我总是深感内疚,答不出话来,只好默默低着头。   我从事绘画,是出自内心的祈望:我想诚实地生活。心灵的泉水告诫我:要谦虚,要朴素,要舍弃清高和偏执。   心灵的泉水教导我: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见真实。   舍弃自我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想。然而,絮絮低语的泉水明明白白对我说:美,正在于此。
独处是一种能力----周国平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了. 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孔雀东南飞  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疋,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而未为久。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意,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我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物物各具异,种种在其中。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留待作遣施,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当。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谢阿母,母听怒不止。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受母钱币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通口。 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 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 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 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 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 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兰芝怼阿母,儿实无罪过。 阿母大悲摧,还家十余日。 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 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 便言多令才,阿母谓阿女。 汝可去应之,阿女含泪答。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叮咛。 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 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 徐徐更谓之,阿母白媒人。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 说有兰家女,丞籍有宦官。 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 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 老姆岂敢言。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 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 谢家事夫君,中道还兄门。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虽与府吏约,后会永无缘。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 言谈大有缘,府君得闻之。 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 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 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 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 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 流苏金缕鞍,斋钱三百万。 皆用青丝穿,杂采三百疋。 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 郁郁登郡门。 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 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 莫令事不举,阿女默无声。 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 移我琉璃榻,出置前厅下。 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 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暗暗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 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君得高迁。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 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 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 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 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 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 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 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 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 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 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转发】 风景 蓝森成 我对着窗外闪烁的街灯,又想起了那年我在板源的小学教师李青家小住的日子。 板源街上住户的房,大多有一从土墙中伸展出来的蜂房状的木质吊脚楼。在天气晴好的日子,吃过晚饭,我和李青隔着兀桌斜斜地慵懒躺在吊脚楼中的竹躺椅上。一抹夕阳将去未去,斜阳红灿灿的。兀桌上的青花盖碗茶青烟袅袅。凭栏眺望,板源河在残阳中清波粼粼,纷繁绚丽,河面上飘起了淡淡的雾...... 当然,只要驼子一家不出现的话...... 问题是,每每晴日的黄昏,他们必定嘡嘡哒哒,咿咿哑哑地从李青家的吊脚楼下经过...... 嘡嘡哒哒的,是驼子沉重的脚步声。 咿咿哑哑的,是驼子推着的板车声。 那板车上巍巍然端坐着一黑大肥丑的猩猩一般的妇人。那妇人的怀中,有一个垢脸蓬头的三瓣嘴的约两三岁的孩童。除了她们,车上还有捡拾的枯枝,地里带泥的果菜,猪吃的菜草,别人丢弃的塑料瓶,包装袋,废纸及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驼子吃力的推着,山一般,慢慢地向前蠕动。板车咿咿哑哑地响着,不堪重负,似乎随时都会散架一般...... 许是驼子为了省布,他几乎总是裸着上身。下身是那种似乎要绝迹的便裆短裤,半吊在他瘦瘦细细的腰上。他行进着,一用力,那裤子似乎总是向下溜,露出半边白森森的臀,和着他黑黑的蜷曲的驼背。因吃力,使劲伸展的细长的颈项,细小地顶着几根花白头发的头,他就真如一只在路上爬行的苍老的旱龟。 李青说,驼子是板源本地人,驼背是天生的。因为驼背,早年没有结婚。三十岁那年,那车上的妇人行乞于驼子的门口,后就留在他家,做了他的老婆。两人相帮着过了三十来年。前年又在路上捡了一个兔唇弃婴。只是,去年婆子生了一场重病,人半瘫了。驼子家的日子就日渐艰难了...... 李青说,驼子种了两亩地,农闲则到四周捡些破烂,废品,由此来养活一家三口。只要是晴日,驼子怕婆子在家寂寞,也怕她没人照应,无论是下地还是去拾荒,总是用板车带上这娘俩...... 我望着这病残的一家,心里抑抑的。但他们仍旧日复一日地行进,劳作,脸上不见悲苦之色。 那坐在板车上的婆子,头发蓬蓬的,脸已有明显的浮肿,面色青黄,像个半熟的南瓜。婆子的来日恐怕不多了,这一切,婆子似乎没有察觉。她巍巍然端坐于板车上,嘴里总是不停地嚼着东西。当然,大都是驼子自家晒的薯片或是采摘的野果。那孩子同样也是津津有味地吃着,两人都吃的很认真。果的汁液顺着嘴角淋淋漓漓。有时,驼子会停在卖冰棒的摊前,买两根两角钱的冰棒,孩子一枝,婆子一枝。孩子高兴了,那不关风的嘴哩哩啦啦欢快地唱起歌。婆子亦高兴,就自己嘬几口,回头用手高举着塞在脱脂的嘴中,让他也嘬几口冰...... 这情景,让我痴迷。驼子见我望着他们,仰头,咧开嘴向我笑笑,我也向他笑笑。算算,我在李青家已住了一个月,那日,下午时分,落了一场透雨。近晚,天雨开霁,板源这“空山新雨后”的景色,真是美轮美奂......山是更加的苍翠了,雨后的夕阳更加的清亮,天变得更加的蓝,云也越发的轻,虹和彩霞越发的瑰丽...... 板源河的水涨了,激起的浪花蛇芯子一般添得河岸的苇子和河杨的枝条袅袅地轻摇。河中的两,三对竹排,在浪中轻摇。 李青说,这是打上水鱼的,一涨水,鱼,特别是鲶鱼,总有上溯回游的天性...... 雨后的板源街湿漉漉的。 驼子他们从地里回来了。 那场雨来得太突然了。显然,他们没带雨具。一家人都让雨浇的湿淋淋的。驼子那条令我总担心会掉落的便裆短裤比往日溜的更下了,白中带青的臀随着他吃力的行进一蠕一蠕的,在夕阳的光中灿人的眼。 板源街上的麻石路湿滑滑的。驼子从李青家的楼下经过时,照例仰头咧开嘴向我笑。只是,这次他没提防路滑,一个趔跌,摔了下去。板车一失手,倾斜在路边的水坑里。驼子爬起来,赶紧去扶板车,只是他的力气不够,车没能被扶起来,倒把车里的一大一小全掀到了水坑中,连同车中的杂物,使那对母子如困于陷阱中的野物。婆子于是开始呢呢喃喃地骂人。孩子吃了惊,咧开三瓣嘴,哇哇大哭。忽然,婆子止了骂,咧开大嘴,用手指着驼子,咯咯地笑。原来。驼子把便裆裤带挣断了,裤子掉在脚边,整个人全裸在红黄的夕阳中,异样的古怪。驼子赶紧拉上裤子,打好结,也开始咧开嘴咯咯地笑。他走下水坑,去抱那对母子,但是,他因笑没有了力气,拥着那对母子,跌坐于水中。那孩子,也止了哭,转而和大人一起咯咯大笑。他们笑的那样的敞亮,笑的鼻涕眼泪四溢。 那是我见到的最畅快,最动人心魄的笑。 虽然过去几年了,现在我的耳中仍时时回想起他们的笑声。有了这样的笑,贫困,残疾,又怕什么呢?
风景 ——蓝森成 我对着窗外闪烁的街灯,又想起了那年我在板源的小学教师李青家小住的日 子。 板源街上住户的房,大多有一从土墙中伸展出来的蜂房状的木质吊脚楼。在 天气晴好的日子,吃过晚饭,我和李青隔着兀桌斜斜地慵懒躺在吊脚楼中的 竹躺椅上。一抹夕阳将去未去,斜阳红灿灿的。兀桌上的青花盖碗茶青烟袅 袅。凭栏眺望,板源河在残阳中清波粼粼,纷繁绚丽,河面上飘起了淡淡的 雾...... 当然,只要驼子一家不出现的话...... 问题是,每每晴日的黄昏,他们必定嘡嘡哒哒,咿咿哑哑地从李青家的吊脚 楼下经过...... 嘡嘡哒哒的,是驼子沉重的脚步声。 咿咿哑哑的,是驼子推着的板车声。 那板车上巍巍然端坐着一黑大肥丑的猩猩一般的妇人。那妇人的怀中,有一 个垢脸蓬头的三瓣嘴的约两三岁的孩童。除了她们,车上还有捡拾的枯枝, 地里带泥的果菜,猪吃的菜草,别人丢弃的塑料瓶,包装袋,废纸及一些乱 七八糟的东西。驼子吃力的推着,山一般,慢慢地向前蠕动。板车咿咿哑哑 地响着,不堪重负,似乎随时都会散架一般...... 许是驼子为了省布,他几乎总是裸着上身。下身是那种似乎要绝迹的便裆短 裤,半吊在他瘦瘦细细的腰上。他行进着,一用力,那裤子似乎总是向下溜 ,露出半边白森森的臀,和着他黑黑的蜷曲的驼背。因吃力,使劲伸展的细 长的颈项,细小地顶着几根花白头发的头,他就真如一只在路上爬行的苍老 的旱龟。 李青说,驼子是板源本地人,驼背是天生的。因为驼背,早年没有结婚。三 十岁那年,那车上的妇人行乞于驼子的门口,后就留在他家,做了他的老婆 。两人相帮着过了三十来年。前年又在路上捡了一个兔唇弃婴。只是,去年 婆子生了一场重病,人半瘫了。驼子家的日子就日渐艰难了...... 李青说,驼子种了两亩地,农闲则到四周捡些破烂,废品,由此来养活一家 三口。只要是晴日,驼子怕婆子在家寂寞,也怕她没人照应,无论是下地还 是去拾荒,总是用板车带上这娘俩...... 我望着这病残的一家,心里抑抑的。但他们仍旧日复一日地行进,劳作,脸 上不见悲苦之色。 那坐在板车上的婆子,头发蓬蓬的,脸已有明显的浮肿,面色青黄,像个半 熟的南瓜。婆子的来日恐怕不多了,这一切,婆子似乎没有察觉。她巍巍然 端坐于板车上,嘴里总是不停地嚼着东西。当然,大都是驼子自家晒的薯片 或是采摘的野果。那孩子同样也是津津有味地吃着,两人都吃的很认真。果 的汁液顺着嘴角淋淋漓漓。有时,驼子会停在卖冰棒的摊前,买两根两角钱 的冰棒,孩子一枝,婆子一枝。孩子高兴了,那不关风的嘴哩哩啦啦欢快地 唱起歌。婆子亦高兴,就自己嘬几口,回头用手高举着塞在脱脂的嘴中,让 他也嘬几口冰...... 这情景,让我痴迷。驼子见我望着他们,仰头,咧开嘴向我笑笑,我也向他 笑笑。算算,我在李青家已住了一个月,那日,下午时分,落了一场透雨。 近晚,天雨开霁,板源这“空山新雨后”的景色,真是美轮美奂......山是 更加的苍翠了,雨后的夕阳更加的清亮,天变得更加的蓝,云也越发的轻, 虹和彩霞越发的瑰丽...... 板源河的水涨了,激起的浪花蛇芯子一般添得河岸的苇子和河杨的枝条袅袅 地轻摇。河中的两,三对竹排,在浪中轻摇。 李青说,这是打上水鱼的,一涨水,鱼,特别是鲶鱼,总有上溯回游的天 性...... 雨后的板源街湿漉漉的。 驼子他们从地里回来了。 那场雨来得太突然了。显然,他们没带雨具。一家人都让雨浇的湿淋淋的。 驼子那条令我总担心会掉落的便裆短裤比往日溜的更下了,白中带青的臀随 着他吃力的行进一蠕一蠕的,在夕阳的光中灿人的眼。 板源街上的麻石路湿滑滑的。驼子从李青家的楼下经过时,照例仰头咧开嘴 向我笑。只是,这次他没提防路滑,一个趔跌,摔了下去。板车一失手,倾 斜在路边的水坑里。驼子爬起来,赶紧去扶板车,只是他的力气不够,车没 能被扶起来,倒把车里的一大一小全掀到了水坑中,连同车中的杂物,使那 对母子如困于陷阱中的野物。婆子于是开始呢呢喃喃地骂人。孩子吃了惊, 咧开三瓣嘴,哇哇大哭。忽然,婆子止了骂,咧开大嘴,用手指着驼子,咯 咯地笑。原来。驼子把便裆裤带挣断了,裤子掉在脚边,整个人全裸在红黄 的夕阳中,异样的古怪。驼子赶紧拉上裤子,打好结,也开始咧开嘴咯咯地 笑。他走下水坑,去抱那对母子,但是,他因笑没有了力气,拥着那对母子 ,跌坐于水中。那孩子,也止了哭,转而和大人一起咯咯大笑。他们笑的那 样的敞亮,笑的鼻涕眼泪四溢。 那是我见到的最畅快,最动人心魄的笑。 虽然过去几年了,现在我的耳中仍时时回想起他们的笑声。有了这样的笑, 贫困,残疾,又怕什么呢?
读书在现在是一件难事。 上高中时,在下是年级里有名的书痴,和人聊天三句话不离读书。无论是名著,还是小说,无论是历史,社会,还是哲学在下都非常喜欢。不过不得不说,在下可以畅聊读书感想的朋友寥寥无几,毕竟大家都在聊游戏,电视。 与一个交往甚密的朋友聊天的时候,那位朋友表示想读书却又没有头绪,于是我马上说可以推荐几本,并借给了他几本书。不过一周过去了,我向那位朋友打听他读到哪里,本以为可以交流感想,而他却说道还没有开始读。 在这时代里。我们可以接触到的东西太多了,书籍不再是我们唯一的信息载体,却是最无趣的之一。网络,电视,手机,广播,以海量的信息量和五花八门的内容还有色彩和音乐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通过网络或者电视我们可以一整天都接触到世界上每个地方的新闻,然而,又有几个人在第二天可以回想到那些内容呢? 那么是否新的媒体可以取代书籍成为我们学习和吸收知识的媒介呢? 电视上,一段新闻平均花一分三十秒报道一件新闻,包括标题,内容,一段视频和主持人的介绍和点评,紧接着又是下一段新闻,在这之中没有一分一秒留给观众去思考。要知道,人就算接收到信息也要花时间去思考和理解,事实上我们在看一段新闻时可能还在思考上一段新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真正地进行思考。 要知道,书籍的目的就是要让人进行思考,而电视新闻则没有必要让人去思考,因为新媒体在意的是收视率和点击率。而思考是不用付费的。所以新媒体想要存在就必须不断的发布最新的新闻,他们不断满足了观众的求知欲,却不留下思考的余地。 在历史上,凡是可以让民众自由进行阅读和思考的时代必然是黄金时代,但可惜太少了,无论是焚书坑儒,还是独尊儒术,还是黑暗的中世纪。我可以说现在和任何一个难以阅读的时代别无二致,唯一的区别是:阅读不是被强权所压制,而是被比阅读更具影响力(可惜是负面上的)的新媒体压制。 话犹未尽,但止于此。其实这个话题要是说起来可真是无穷无尽,但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这是一个难以读书的时代
看到这期新闻我头疼了一下。国漫实在是。 中国文化传媒网陕西频道讯(记者 任璞)“我觉得影片太震撼了!影片最值得记忆的是连长为了救人,被冻成雪雕的场景,影片最后的胜利场景也让我很兴奋。”曲江一小三年级学生张馨丹看完3D 动画电影《冲锋号》后兴奋地说。5月9日,由中央党史研究室、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曲江宏梦卡通影视公司联合制作的3D动画电影《冲锋号》在西安试映,200多名中小学生到场观看。该片是我国首部红色主题3D动画影片,以儿童视角艺术再现了长征那段苦难而又光辉的岁月。中国文化传媒网陕西频道讯(记者 任璞)“我觉得影片太震撼了!影片最值得记忆的是连长为了救人,被冻成雪雕的场景,影片最后的胜利场景也让我很兴奋。”曲江一小三年级学生张馨丹看完3D 动画电影《冲锋号》后兴奋地说。5月9日,由中央党史研究室、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曲江宏梦卡通影视公司联合制作的3D动画电影《冲锋号》在西安试映,200多名中小学生到场观看。该片是我国首部红色主题3D动画影片,以儿童视角艺术再现了长征那段苦难而又光辉的岁月。整部影片采用先进的三维立体特效技术,气势宏达,画面精美,视觉效果富有冲击力:炮弹从天而降,仿佛就在观众眼前爆炸;雪崩铺天盖地,直击观众每一根紧绷的神经;迎风绽放的山花,映红了延安宝塔。除了这些震撼的画面,影片中亦不乏诙谐童趣的场景,以及戳中泪点、感人至深的场面。动漫人物造型立体,人物线条柔和,一颦一笑可谓栩栩如生。据介绍,该片中使用的立体3D技术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