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xfch liuxfch
关注数: 7 粉丝数: 18 发帖数: 356 关注贴吧数: 4
。。唐朝时张仲景根本就不是医圣。。 到了唐代,孙思邈写《千金要方》说“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直接就称“仲景要方”,直接就称“仲景”,也没有丝毫谈到仲景是“圣”,是“亚圣”,和“圣”没有贴边。在《外台秘要》里,也引用了什么张仲景方、仲景方,也是直接称呼“仲景”。要是一个圣人的话,那么还直接称名字吗?所以在唐代也没有人把他称圣。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校勘刻印《伤寒论》的时候,这是公元1065年,在《伤寒论序》里头,它说“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实际上这段话是根据晋朝皇甫谧的那个《针灸甲乙经序》的那段话而来的,说张仲景他是根据伊尹的《汤液经》的法则,而伊尹呢,是根据《神农本草经》的内容来写的著作。那么底下他说“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说这难道不是继承了大圣人的意思吗?所以宋朝的林亿、孙奇、高保衡,国家校正医书局的这些官员,在《伤寒论》序里头非常明确地说张仲景只不过是继承了古代大圣人的意志,并没有把张仲景本人称为医圣。那么其后在公元1144年,成无己写成了《注解伤寒论》,再后一些成无己写成了《伤寒明理论》。在这两部著作里,成无己仍然是遵循了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的这个口径,说张仲景所做的工作是类似于圣人的工作,是继承了圣人的工作,仍然没有把他称作“圣”。在1182年,金人刘完素他所写的《素问玄机原病失》这本书里头,他明确提到了“仲景者,亚圣也”,这才和“圣”沾了边,但是没有直接称“医圣”,而是次于圣人,“亚圣”嘛,次于圣人。再往后,到了1526年,李濂写成了《医史》,他说仲景被“论者推为医中亚圣”,这已经到了明代1526年,仍然没有把仲景称作“医圣”,那么直接称张仲景为“医圣”的是公元1589年,方有执,研究伤寒的大家,错简派的创导人,写成了《伤寒论条辨》。在《伤寒论条辨》这部著作里,方有执说:“……称仲景曰圣”,那么这以后,在医家的著作中,把仲景称为“圣”的才多了起来。
关于银屑病的一些认识和中药 只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先声明,仅谈自己的认识,不会再回复一切相关问题。。。。。。。。。。。 银屑病一般是血热。。。所以清血热是首要的,但是清血热的药非常多,这里首推紫草,这药比较便宜,常用量为10g,不过有很多报道,银屑病常用到90g以上,根据自己体质试着吃吧,鱼肉吃得多的都有点血热。。。。。。。。中医杂志上有相关的文章,可以去查“紫草的妙用” 银屑病如果有湿将极为难治,祛湿首选药   土茯苓,一样便宜,性平可以常吃无大害 奇怪就奇怪在,土茯苓祛湿为主,好像不清血热,按理说单用无效,但是单味土茯苓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有效率在90%以上,当然量要用大点,60g。参见文章“王凤岭.土茯苓治疗银屑病50例临床观察.黑龙江中医药杂志,1988,(3):24” 另外可以去查一下,但凡银屑病的验方,土茯苓大多入选 例如 土槐饮(这方子用槐花代替紫草清血热感觉更安全)土茯苓30克,生槐花30克,甘草9克(文献很多,寻常型的有效率也在90%以上)       土茯苓60克,莪术10克,川芎10克,甘草6克(胡天雄治湿疹的方子,但是有人用治银屑病出水多的效果很好) 皮肤干的加滋阴药,生地、玄参是最常用的了。。。。。看着加吧 最后要注意,皮肤是人体最外层,保温最重要。。。。不要受凉,不然什么药都没有用,只有温度不低,气血才能运行到皮肤,皮肤才有可能变正常,如果皮肤温度不够,血流不畅,药再吃也没有用,什么奇怪的表现都会出现。。。。。不过银屑病本来就是血热,所以温度高了感觉症状就会加重一些(本来就是血热的乱跑,更热了当然跑得更厉害)所以要把血凉下来但是皮肤的温度要保证。。。 所果有气虚可以加生黄芪补气也有助于皮肤保持温度 如果本身体质怕冷,适当加附子、干姜 最后,清血热的药属寒凉药易伤脾胃,脾胃伤了人体水液代谢会出问题,皮肤一样不成。。。。。这个可以自己注意平时的饮食,一般少吃凉的就成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