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feiteng1 wofeiteng1
关注数: 2 粉丝数: 21 发帖数: 1,359 关注贴吧数: 6
不好管的"清朝地沟油"啥时成了"文物"? 早在去年4月,云南省政府就出台了全国首个《关于做好地沟油制生物柴油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地沟油的去向及管理早已有规定。但管理单位之一的昆明城管局负责人表示,《指导意见》的重点是地沟油,但是城管局管理的重点不是地沟油,而是餐厨废弃物,“地沟油是清朝时期就形成的,现在突然让我们统管起来,这是很难做到的事!”(6月26日《云南信息报》)   云南专门出台“指导意见”,推进“地沟油制生物柴油”工作,本是一件变废为宝、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岂料,在有关部门的相互推诿中,每天1500吨餐厨废弃物及150吨地沟油,非但未能炼制出一两生物柴油,反而让这些地沟油流入了消费市场,“畅销”各地,令人触目惊心。然而,更令人咋舌的是,负责监管餐厨废弃物的昆明城管局石破天惊地称:“地沟油是清朝时期就形成的,现在突然让我们统管起来,这是很难做到的事!”言下之意,地沟油属于“清代文物”,他们管不了。   可见,监管的不作为,令人胆寒。然而,监管的不作为,由来已久。记得地沟油刚被揭穿时,几家与地沟油“沾亲带故”的监管部门,生怕被“株连九族”似的,一个个急着与其划清界限,澄清同其毫无瓜葛,仿佛地沟油来自于外星球。而且,都显露出了一副理直气壮的作派——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建议向工商和卫生部门反映,原因是他们没有具体市场监管职能;工商部门表示地沟油不归他们管,归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管;至于过去一直在围观的商务、质监部门,则长期“打酱油”。   难道地沟油流入市场真的与这些部门无关吗?我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是分段监管。种在田里的是农业部门管理,生产加工环节是质检部门管理,流通环节属于工商部门管理,而餐饮行业又属于卫生部门管理;特别是在云南,城管部门也被委以监管地沟油的重任,可见,每个环节都有“重兵”把守。换言之,地沟油不是没有部门管,而是都不想管、不敢管,怕管不好要承担责任。于是,或消极地等待观望,或冷漠地相互推诿,大家都对地沟油敬而远之,助推地沟油荣升为“三不管”食品。   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几年来,除了公安部门查获了几起地沟油案件之外,不见相关监管部门主动出击。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打杀声中,地沟油却在管理部门相互推诿的真空地带“活色生香”。试问,监管部门不建立起执法联动机制,齐抓共管,合力围剿,并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地沟油的危害如何得以彻底消除?老百姓的身体健康谁来保障?
“成人喝人奶”穷奶妈岂非变商品?  因为能承担奶妈费用的家庭毕竟是少数,“心馨语”家政服务点负责人林军开始开辟第二战场——将奶妈业务拓展到成人消费群,“特别是刚做完大手术的人,人奶是最好的补品,比燕窝好”。他自豪地透露,这块需求远远超过他的预期,甚至成为主流业务。一头是城市的精明分子,一头是淳朴的乡村妇人,在利益的驱动下,在灰色地带越走越远,“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对着乳头喝奶”,林军说,只要开得起价格,奶妈很少有异议。(7月2日 光明网)   深圳“成人喝人奶”让我自然联想到去年发生在某地的“人乳宴”,同样的荒诞、同样是对女性身体的利用,很难想象,在这个物质社会里,难道人已经变成“商品”了吗?   如果单看市场经济下的商品交换规则,“成人喝人奶”的确实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但是笔者看到这则新闻时还是倒吸了一口凉气,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的道德与尊严在金钱面前的不堪一击。到目前为止,网友对于这件事情的评价多是从道德伦理角度,更有人惊呼:当年的刘文彩又回来了。但是,若是刘文彩看了这条新闻恐怕也要自叹不如,因为即使当年骄奢淫逸、独霸一方的刘文彩都没有用直饮这种方式,由此可见“成人喝人奶”这件事情的荒诞与堕落。   深圳“成人喝人奶”这一事件背后隐藏着一系列问题。首先,奶妈为了丰厚的利益回报“抛夫弃子”,狠心断掉自己孩子的奶水去喂成人,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母乳对于嗷嗷待哺的婴儿更需要,还是一个成人?其次,医生明确表示,对于成年人而言,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可以从日常饭菜中摄取,奶水对于成人的作用不明显,高价吃人乳的做法显然有些过火。再者,在富人圈子里,对于很多有钱人而言,吃人乳被当作一种身份的象征和炫耀的资本,在金钱面前,人的尊严荡然无存。   这个事件给人们的信号很明显,就是用人的尊严作为代价以追求经济利益。如果我们把这个事件放到更广阔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下来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利益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当人们把追逐利益作为根本的甚至是唯一目的时,作为逐利者,人是可以将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以“商品化”,在这一过程中,人的道德底线往往失守。   深圳“成人喝人奶事件的确给这个社会敲响了一记警钟,那就是随着物质经济的发展,金钱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相对地,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对人的尊严与道德的重视和尊重。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那么穷人最终沦为商品也并不是杞人忧天。
拿命赌安全,13人的电梯把18人带向地狱  中国式拥挤的多样存在,也不能单纯归咎于人们“心太急”,还与许多资源供给不足有关系。面对优质资源紧俏,不得不先下手为强。   核载13人的电梯,挤入18人,工作人员劝说半天,没人肯下来。结果,电梯从一楼下坠到负一楼,18人被困。这是发生在襄阳某写字楼的一幕。   上班高峰期,大家都赶时间,但欲速可能不达,不按规矩来保不齐出问题。这不,18个人谁也不愿等下拨,结果一起坠落。耽误时间事小,一名女子竟被憋昏,万幸没导致坠亡,否则后悔莫及。   该写字楼常有人拼命挤电梯,超载已导致电梯几次发生下坠。我们不免要问,各地电梯频频出事,除了电梯本身维护保养不力,过度乃至“暴力使用”要负多少责任?多次超载下坠,还有人铤而走险,与其说这是缺乏安全意识,倒不如说是侥幸心理作祟——经常这么挤,许多人都这么挤,怎么会那么“寸”,轮到自己倒霉?殊不知,偶然中有必然,拿命赌安全,谁都赢不了。   值得深思的是,还有人将着急并违规上升至“哲理”高度——面对交警提醒绕几百米走斑马线,横穿马路者却说“人生能有多少个几百米”?乍看下,经年累月地等电梯或绕路走,确实会“浪费”不少人生,还与时间就是生命乃至金钱相悖。问题是,生命中的一些东西不能盲目“节省”,拿生命与时间赛跑很可能是玩命。如果没有生命这个“1”,有再多其他的“0”,都是浮云。懂得舍与得,才是人生的真谛。   挤公车、挤地铁、挤电梯……中国式拥挤的多样存在,也不能单纯归咎于人们“心太急”,还与许多资源供给不足有关系。一些人也渴望悠然慢生活,但面对优质资源紧俏,不得不先下手为强,打破头也要挤入名额有限的名校与好单位,拼了命也要早买房早立业,唯恐沦为“剩男与剩女”。面对已满员的电梯,不管三七二十一也要挤进去,难道没有习惯性“占位”的驱使?   破解中国式拥挤,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努力增加各类资源的供给,并且尽可能让硬件设施更加人性化,舒缓人们本不该紧绷的神经,使人们能更从容地工作与生活。就本例来说,许多住宅楼都已标配两梯四户,偌大的写字楼只有三部电梯够用吗?人为“添堵”在设计时必须避免,可能的情况下更当升级。   再者,构建守秩序遵规则的软环境不可或缺。关于秩序,不能理解为让别人遵守,使自己受益。也不能狭隘地认为自己守规,别人违规,便是自己吃亏。健康的社会氛围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有序会提高效率,合理的规则能够确保公平与公益,最终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局长喊“滚”被停职 “护污”思维能停吗 任丘市辛中驿镇一家镀锌厂肆意将污水直接排放到沟渠中,7月22日上午,记者陪同举报群众拍摄现场照片后赶到当地环保局举报,主管副局长梁清晨称群众的举报失实,坚称排污口早已堵死,极力为排污企业辩护。举报群众对环保执法人员的这一反常态的举动颇有微词,双方激辩过程中,梁清晨副局长竟指着举报群众和记者拍案而起大爆粗口,让大家滚出他的办公室。23日,该局长被撤停。 (7月23日《燕赵都市报》)   企业排污,让大家苦不堪言。村民怀着“求救”的心态,向环保局举报。然而,本该履行监督环保之责的环保局,竟然胳膊肘往外拐——死活不信村民的举报,哪怕是大家拿着企业排污的照片。这岂能不让村民怀疑环保局有“护污”思维?更令人气愤的一幕是,激辩过程中,梁清晨副局长竟大爆粗口,让群众和记者“滚!”。   都说事实胜于雄辩,局长可以不信照片,但总可以实地看一看吧,要知道,查污取证,也是环保局的职责。令人不解的是,没有实地调查的局长,竟然歇斯底里地否认企业排污,甚至为此不惜在记者面前毁掉正大光明的形象,大爆粗口。那么,局长大人这份对企业排污极力否认的隐情,是来自于对企业的信任?这实在耐人玩味。   此事一经媒体曝光,立刻引发公众的愕然与愤慨,“护污”的质疑声也随之四起。当地政府紧急召开专题会议,对爆粗口局长做出停职的决定,并在全市进行拉网式排查。这样的举措,无疑是对此民意和舆论最好的回应。可是,如果没有记者的现场见证,没有公众的围观,别说局长骂了村民的举报,就是对村民拳头相向,当地政府也未必能如此重视。   诚然,局长爆粗口拒绝核实企业排污实情,是其个体行为,但追根溯源,局长的“护污”思维,或许只是当地政府官员的一个缩影。换句话说,如果当地政府没有“照顾”排污企业的“大政方针”,一个局长也未必能滋生的“护污”念头。因此,虽然当地政府在处理这件事上雷厉风行,但我们还有个重要的问号没有解开:喊“滚”局长被停职,当地的“护污”思维能停下来吗?   喊“滚”局长的出现不是偶然,他的身后,有着扭曲经济观的强大磁场。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拿民众赖以生存的环境,来换取眼前的经济发展,这样的发展模式要不得。癌症村的触目惊心、臭河沟里漂浮的死鱼、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剧增,无不验证了生存环境的恶化,我们为肆意排污付出的代价够多了,也应当警醒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