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洋洋得意_ _洋洋得意_
关注数: 740 粉丝数: 4,742 发帖数: 28,227 关注贴吧数: 47
成熟的麦穗,是饱满而弯下腰的 在美国一对老夫妇,女的穿着一套褪色的条纹棉布衣服,而她的丈夫则穿着布制的便宜西装,也没有事先约好,就直接去拜访哈佛的校长。 校长的秘书在片刻间就断定这两个乡下土老帽根本不可能与哈佛有业务来往。 先生轻声地说:“我们要见校长。”秘书很礼貌地说:“他整天都很忙!” 女士回答说:“没关系,我们可以等。” 过了几个钟头,秘书一直不理他们,希望他们知难而退,自己走开。他们却一直等在那里。 秘书终于决定通知校长:“也许他们跟您讲几句话就会走开。” 校长不耐烦地同意了。 校长很有尊严而且心不甘情不愿地面对这对夫妇。 女士告诉他:“我们有一个儿子曾经在哈佛读过一年,他很喜欢哈佛,他在哈佛的生活很快乐。但是去年,他出了意外而死亡。我丈夫和我想在校园里为他留一纪念物。” 校长并没有被感动,反而觉得很可笑,粗声地说:“夫人,我们不能为每一位曾读过哈佛而后死亡的人建立雕像的。如果我们这样做,我们的校园看起来像墓园一样。” 女士说:“不是,我们不是要竖立一座雕像,我们想要捐一栋大楼给哈佛。” 校长仔细地看了一下条纹棉布衣服及粗布便宜西装,然后吐一口气说:“你们知不知道建一栋大楼要花多少钱?我们学校的建筑物超过750万美元。” 这时,这位女士沉默不讲话了。校长很高兴,总算可以把他们打发了。 这位女士转向她丈夫说:“只要750万就可以建一座大楼?那我们为什么不建一座大学来纪念我们的儿子?” 就这样,斯坦福夫妇离开了哈佛。到了加州,成立了斯坦福大学来纪念他们的儿子。 这就是斯坦福大学的由来。 结论:请不要轻视你身边的任何人,藐视别人就是轻视自己。 今天,流传于美国人中的一句话:有钱成绩又不错的读哈佛,真正的世家更爱斯坦福。源于两家名校骨子里的气质不同! 成熟的麦穗,是饱满而弯下腰的。 真正的巨人,一定俯身做事。 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
享受过程 经常听到人们说这样一句话:“不管过程怎样,我只看结果。”并以能说出如此强悍的语言而沾沾自喜。殊不知,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此结果,也许就是彼的开始、过程。所以说,结果既是相对的,也是瞬间的。惟有过程才是常态的。 从一个人的生命说起,活的都是过程,只有死亡才是最终结果。难道出生就是为了等待归于沉寂的死亡,其他的都不重要了? 一个事物终结了,就有另一个事物又要开始,就要出现新的过程。一个过程接着一个过程,很多事情可能没有最终结果,但过程一定存在。可以说,过程将伴随每个人的一生。 一个人的一生,对于宇宙来说,只是浩瀚大千世界的一粒尘埃,也许连尘埃之说都嫌大。由此引申,发生在一个人、一个团体的一件事、一个终结,相对于当事人也许在其心里比天都大。而对于整个世界,就什么都算不上。何必斤斤计较、纠结?相较于死亡,什么样的结果算作终结? 是不是可以说,执著追求最终结果属于理想主义者?是否算作偏执?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命题,意中不能给出准确答案。但意中始终认为,过分地讲求结果而忽略其过程的人,绝没有完美的人生。也就是说,只关心结果而忽视过程,这样的人生一定会有很多缺憾的! 意中提倡,既要达到目的,又要注重执行的过程。在过程中,寻求符合自身、局部、个体的成功规律。但凡出现类似的情况或设定一个阶段性欲实现的目标,就可以用这个规律,或方式方法去实施。结果里没有客观规律可寻,惟有过程才能总结出经验、做法。 很多成功人士都总结出这样一句话:过程是苦涩的,而结果却是可喜的。而意中却提出:常怀着达到结果之喜悦,安心享受过程带给我们的思考、历练和渐趋成熟,苦涩中就多了些许之快乐。
做人要像大树 1成为一棵大树的第一个条件:时间 没有一棵大树是树苗种下去,马上就变成了大树,一定是岁月刻画着年轮,一圈圈往外长。 启示: 要想成功,一定要给自己时间。时间就是体验的积累和廷伸。 2成为一棵大树的第二个条件:不动 没有一棵大树,第一年种在这里,第二年种在那里,而 可以成为一棵大树,一定是千百年来经风霜,历雨雪,屹立不动。正是无数次的经风霜,历雨雪,最终成就大树。 启示: 要想成功,一定要”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坚守信念、专注内功,终成正果! 3成为一棵大树的第三个条件:根基 树有千百万条根,粗根、细根、微根,深入地底,忙碌而不停的吸收营养,成长自己。绝对没有一棵大树没有根。 启示: 要想成功,一定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自己扎好根,事业才能基业常青。 4成为一棵大树的第四个条件:向上长 没有一棵大树只向旁边长,长胖不长高;一定是先长主干再长细枝,一直向上长。 启示: 要想成功,一定要向上。不断向上才会有更大的空间。 5成为一棵大树的第五个条件:向阳光 没有一棵大树长向黑暗,躲避光明。阳光,是树木生长的希望所在,大树知道必须为自己争取更多的阳光,才有希望长得更高。 启示: 要想成功,一定要树立一个正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愿望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给你的心灵放个假   给心灵放个假,悠闲地品尝一杯绿茶,一阵春意从心头涌出,快乐的心情落满枝桠,让生命的五彩缤纷的自然中舞蹈,享受人间“浮生得闲”的幸福与快乐。   给心灵放个假,漫步在林荫小道,去静观花开花落;   给心灵放个假,捡起一片片落叶,笑看云卷与云舒;   给心灵放个假,透过喧嚣的嘈杂,留一份闲情逸致;   给心灵放个假,走进袅袅的炊烟,品味清淡与祥和。   人生的幸福美满其实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情。你是欢欣鼓舞、轻松快乐,还是孤独苦闷、疲劳不堪,主要由心态来支配。我们尝试着学会经常让心灵放个假,做到内心平衡安宁,才能感受到生活的轻松快乐和人生的幸福美满。   空虚忧郁之时,给心灵放个假。在平淡的日子寻找不平淡的感觉,从没意思的事情寻求出它的有意思,打破现状,超越寂寞、空虚和内在的贫乏,去体验生活的快乐和意义。   失败沮丧之时,给心灵放个假。不因一时的失败而心灰意冷,用希望打开一条新路。精神是生命的真正支柱,只有它不垮下,生命就不会变形。   成功得意之时,给心灵放个假。头脑要清醒,不盲目乐观,不气盛用事,不好大喜功,不满足现状,心中存有忧患意识,能清醒地看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苦闷茫然之时,给心灵放个假。不因奔波、跌倒、无助而抱怨,不为往事而悔恨,不为未来的事情而担忧,不畏惧生活,敞开心灵,勇敢地面对一切。   疲惫不堪之时,给心灵放个假。生活中不是只有打拼,还要有享受,不要只忙于事业,忙于挣钱,忙得不顾命。累了就歇歇,做好自我调节,找到工作生活、事业家庭的平衡点。   感情淡漠之时,给心灵放个假。时时用美丽友善的心感悟生命的真谛,人生的多彩,生活的幸福,以及友情的可贵,用柔软仁爱的心去善待身边的每一个生灵。   不幸降临之时,给心灵放个假。生命需要锤炼才能饱满厚重,从容地迎接命运的挑战。办法总比困难多,诸多人生难题总能圆满解答。   生气发怒之时,给心灵放个假。尽力克制自己,用冷静浇灭心头火,试着找出建设性的方法解决问题,用宽容对待伤害。人生苦短,没有必要把自己的精力都消耗在小事上面。   恐惧胆怯之时,给心灵放个假。人生难免经历风雨,不能害怕压力,不能逃避责任,勇敢地迎上去,战胜它,自己就成了生活的主宰。   执著出现之时,给心灵放个假。贫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在人生追求的过程中,淡薄明心,既不绝望于人生的苦,也不执著于人生的乐。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受情场失意、官场失位、商场失礼等诸多方面的打击;还有幸福时的欢畅、顺利时的激动、委屈时的苦闷、挫折时的悲观、选择时的彷徨,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碗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的汤,每种滋味都可能品尝,我们无法选择,只能调整心态去对待、去适应。   人生一世,活的就是一种精神。我们要适时地给心灵放个假,拥有一副健康的身体,养成一种良好的心态,过着一种从容安适的生活。心灵安顿了,平衡了,丰盈了。我们的人生也就快乐了。美好了,无憾了!
少去旅游,多去旅行 旅游是一种消遣和消费的过程,花钱享受异地的风光、风情、美食和服务。有人说旅游就是从你活腻味的地方到别人活腻味的地方去。讲究什么呢?讲究走的顺利,住得舒适,玩得开心,食得美味,购得称心如意。讲究这些时,一遇到飞机误点,旅馆脏乱,景区拥挤或者是刮风下雨,购物挨宰等等,便会怒气冲冲,怨天尤人,觉得十分扫兴倒霉。 旅行则是一种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体验自然,感悟人生,不惧怕遭遇雨雪风霜和艰难险阻,把一切都视为人生的一种经历,一种体验,随遇而安,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沉着应对,这就是旅行。 旅游就像快餐一样,将景区、景点作为集中目标,恨不得省略一切过程快速到达,以了却此生到此一游的心愿。所以我们国家才出现了什么N日N国游,只有在浮华的社会,这样的项目才会大受欢迎。 旅行如品美酒,要调整心态,放慢脚步,更注重的是漫漫旅途中的细细品位和观察,以获取新知。所以也可以说旅行没有终点,行者永远在路上,正因为如此有别于旅游者酷爱的高档、奢华、星级标准、服务设施和世界知名人头攒动的旅游胜地。旅行者钟情于人迹罕至的荒野荒原,深山大川,天涯海角。尽管旅游者和旅行者也常常狭路相逢,但从外表、装束、音容相貌到精神气质,心理心态都差别甚大。 旅游之所以是从你自己活腻味的跑到别人活腻味的地方,那是因为心被功利和物欲所束缚,所以不管跑到哪儿终究是一个腻味,高兴不起来。只有当心是自由的,才能走到哪儿都有美的发现,都有行者的快乐。有一个旅行者,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做《中国人你为什么不快乐》说的是心被欲望禁锢就不会有快乐,心永远在探索新知,生活才会充满奇趣与快乐。 旅行在一个人独行的时候,会有独特的眼光和思索。相伴而行时,可以彼此分享与交流,而令人身心愉悦的自然风光和异域环境,又使行者容易敞开被城市禁闭的心扉,彼此深入沟通了解。因此,伴旅往往能够成为长久的知音、知己。这和旅游中的所谓一夜情和艳遇也是完全不同的。 旅游者选择的旅伴常是昙花一现,游过之后各奔东西,彼此忘却。古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认为把读书和旅行结合起来可谓理想和完美的人生,实际上旅行如人生,人生也是一次长途旅行,有一位叫马赛•普罗斯特的学者说: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发现新的领域,而在于拥有新的目光。我们也可以说真正有价值的人生之旅不在于拥有权势或金钱,而在于拥有精神、智慧和道德的力量,让我们少去旅游,多去旅行。
关机的生活才是正常的生活 关于生活所有该知道的事,其实我们早就知道了。如果还要靠看书来提醒,只因我们习性太深。手机,一种最能剥夺自由的工具,却总被宣传成“让你自由自在,随时保持联系”的好东西。没有手机的年代,一般打工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门工作老板找不到他,下班离去老板还是找不到他,现在可不同了。李奥巴伯塔(Lee Babauta)的部落格“禅习惯”(Zenhabits)全是至为简单的提示,但点击率惊人,成了全球头50大最受欢迎的部落客。然后,僻居关岛的他再把部落格发展成一本小书《少做一点不会死!》(The power of less),依然是本畅销书。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教训,恰恰是我早已实行了多年的规则。比如说“不要一整天都在打电话,应把该联络的人全数列出来,电话一次打完”。我通常会拨出30分钟的通话时间。电邮如是,一不小心,它“可是会成为生活的主宰”,所以“每天只在固定的时间收发信件”。对于上了黑莓瘾,3分钟收不到邮件就浑身不自在的人来说,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可是回头想一想,联络到底是为了甚么?从前是因为有事才想到要联络他人,现在却是为联络而联络,所以我坚拒使用MSN和QQ之类的东西。常常有人和我索取联系方式,彼此交换电话电邮,再顺道问一句:“你有没有MSN,这样子会更方便些”。方便?我就不想这么方便,更何况那根本算不上是方便。且看一般人使用这类聊天工具的习惯,有事没事都要搭上几句话,谁上线了就跟谁说声Hi”,谁说自己今天不开心就要草草安慰两句问他到底怎么了。这种沟通没有多大的意义,作用就是让沟通继续下去。 工具让人异化,现代的通讯工具就是最好的例子。我们不再问它的目的何在,我们只是被它使用,让它成为自己的主人,制造出大量且有害的废话(例如八卦是非、谣言中伤)。就算一句话都不说,但你不觉得谁上线都得通知大家一声是很无聊吗?到了最后,你的工作效率降低,休息时间大幅减少。我计算了一下,在没有使用手机之前,我每天花在电话上不多过20分钟,如今已膨胀为40分钟了。有了电邮,我每日与人联系的时间又多了1小时。如果你还使用MSN,又喜欢不停收发手机短讯,那么一天下来大概就要用掉3小时以上去和别人保持联络。一天24小时,你有多少个3小时? 李奥巴伯塔说得很简单,我们竟然都忘了:“对多数人而言,扣除花在睡眠,准备餐点与进食,交通、工作,以及处理杂务上的时数,每天其实就有那么几个小时的自由时间。请多加保护自己的时间,这是你最珍贵的资产,请务必以生命捍卫。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