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云城
古都云城
关注数: 18
粉丝数: 30
发帖数: 588
关注贴吧数: 9
视频: 耿彦波:试图找到城市文明的“大同模式” 耿彦波:试图找到城市文明的“大同模式”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TYzMDg4NjEy.html&urlrefer=eb89a0db99cfe27df07b889d77840dc8
凤凰播报:哲夫:耿彦波现象只有瞎子看不见 哲夫:耿彦波现象只有瞎子看不见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ifeng.com%2Farticle%2F28373523.html&urlrefer=caa0ad0207987a25b5e5528bd580b679 6月21日经济观察报大同放慢脚步 记者:宋馥李 经历了5年城市建设的高歌猛进,大同正在放慢脚步。从2月份到现在,大同市拆迁和新建项目的速度,明显降了下来。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言,搅得很多古城居民心神不宁:古城里已经搬迁但尚未安置的居民,将回迁回来。这显然行不通。6月18日,在古城北门外的庆鑫园小区,很多住户正在拆卸门窗。对这样的传言,居民们嗤之以鼻,“怎么可能?已经拆得不像样子的楼房,哪能再搬回来,搬回来还怎么住呢?”大同市政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近期,市政府为了收缩基建规模,对古城外围的一些项目,确实有过暂缓安置并回迁的打算,但在进行调研后随即作罢。 古城内外 搬出去的,当然不能再搬回来。而原先准备搬的,则陷入了焦虑之中。 6月16日,在大东街北侧的一处棚户区内,王海军和他的邻居们正在巷头聊天。整个巷子已经被拆去了一半,先被拆迁的邻居们,已经快要住进楼房了,剩下的人则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王海军的房子是两间小土房,1980年左右建起来的,老王在那里住了30多年。原来虽然房子破一点儿,但好歹是大同的核心地段,出入都方便。现在,古城里像他这样的住户,被围在一片瓦砾堆里,连方便都谈不上了。 如今,古城里仿佛是孤岛一样,城里到处是瓦砾堆。正在整修的大东街还在施工,已经拆迁的房屋,还没有及时清理。最大的问题,是生活的不便,老王出行要骑自行车,但古城里,除了沿着城墙的路,几乎找不到完整的路,一会儿是“人骑车”,一会儿是“车骑人”。古城里的商家,十有七八都关门了,没人来城墙里边转悠,现在,除了没搬走的住户们,古城里就只剩下施工队伍。 今年4月份,大同市代市长李俊明在调研时,来到平城街西北角的廉租房项目工地。看见李俊明询问工程规划等情况,周围的住户们纷纷围住市长,除了询问征收安置的政策,还争相向新市长表达愿望:尽快搬迁。 曹绿海就庆幸自己搬了出来。原来他住在古城里的大北街,一个平房小院,两间正房(坐北朝南的房子)、两间南房、一间西房。如今,他的房子,已经被代王府的修复工程所占据,他搬到了柳港园。位于城区南端的柳港园,是大同市规模最大的拆迁安置小区,从硬件设施到管理,均是高标准。柳港园占地面积93万平方米,100幢楼安置了8000多户居民。 曹绿海为自己暗自庆幸。他共获得了安置房三套,如今卖了两套,住着一套70多平方米的。这让同样在古城里尚未拆迁的居民们羡慕不已。搬还是不搬?什么时候搬?成了古城里居民们最为焦灼的话题。 双城降速 复兴3.28平方公里的古城,在古城东面,隔着南北向的御河,新建一个40平方公里的御东新区。这就是前任市长耿彦波的大同城建思路: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如今,站在古城的东城墙上,这样的城市格局,已然清晰可见。已建成的三面城墙内,围绕着法华寺、善化寺、文庙等古迹,正在进行大规模施工。而御东新区,一幢幢高层建筑拔地而起,美术馆、大剧院等公共建筑,都是请世界知名设计师设计,现代感十足。 而古城之内,尚有大面积的平房和棚户区,需要继续拆迁和改造。一幢幢居民楼和现代建筑,与庄严古朴的城墙近在咫尺,看上去极不协调。按照原来的设想,未来的古城之内,不会有高于城墙的三层楼以上的建筑。全部民居,也要复建为明清时期样式的四合院。 这五年,大同市的地价翻了一番多。恒大、千禧、富力、绿地等全国知名的地产开发商,纷纷挺进御东新区。整个大同御东新区,拆迁了14个村,村民们全部住进楼房,每户补偿10平方米的商业用地,解决就业的问题。城区的大同一中、大同二中以及三所医院,都先后搬到了御东新区。 今年年初,前任市长耿彦波的调离,在大同坊间掀起巨澜,很多市民签名挽留,他们担心这样的城市改造是否会半途而废。 为此,时任大同市代市长李俊明表示,为确保工作的连续性,政府承诺做到“五个凡是”:凡是已经开工的政府工程,要全力保障,加快推进,不允许出现半拉子工程;凡是房屋被征收的住户,要妥善安置,确保回迁;凡是已经开工、手续完备的政府工程,要认真履约,按进度拨款;凡是依法经过招拍挂程序,按合同付了土地出让金的,要加快征收拆迁进度,尽快交付净地;凡是已经签约落地项目,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尽快开工建设,早日达产达效。 虽然有五个“凡是”保证城建方向不变,但4个月过去了,大同的城建还是如很多人预料的那样放慢了速度。 大同市新开工项目,已经明显减速。市政府以及市直机关的搬迁,也打上了问号。这令很多开发商的担心,如果政府搬迁暂缓,将直接影响御东新区的区域价值。按照规划,大同市的大部分市直机关,都要陆续搬迁到新区。 李存章(化名)是土生土长的大同人,从1990年开始,就从事建筑施工,现在是大同市知名的房地产开发商。如今,为了御东新区的项目,李存章几乎每周都要跑规划局三四趟。在他看来,这几个月,对新项目的审批,速度明显放慢。 更令李存章担心的是,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房地产业本身就陷入了观望期。过去几年,大同的房地产销售,相当一部分是依靠拆迁和棚户区改造形成的住房需求。如今,御东新区的房地产项目一个挨着一个,如果拆迁的速度骤降,那新区的大片楼房,卖给谁呢? 过去5年,急速的城市变迁,也带动了大同市诸多产业的发展。来自福建宁德的商人王国华,在大同九州钢材市场从事钢材贸易。9年前他刚来大同时,大同远没有这样的生气,随着大同的大规模城建,福建商人纷纷到大同来发展,人数增长了1倍多。对于擅长经营石材和钢材的福建商人来说,这5年可谓是黄金的5年,王国华在大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如今,大同闽商们的担忧逐渐应验,虽然大同的工程还在继续,但速度已经降下来了。这对于基建投资商,意味着回报周期变长、风险加大。王国华的一些朋友已经离开大同,转去太原发展,因为那里已迅速掀起了城建高潮。 钱的难题 2012年年初,大同市原市长耿彦波曾在大同市政府会议上说,大同两年来投入了150亿元,未来预计还需要再投入350亿元,总共是500亿元。这么多的钱从哪里来?初步打算是贷款100亿元,现在已贷了50多亿元;国土收益这两年大体是100亿元,今后三年,每年按50亿元算,就是150亿元,五年是250亿元。 算下来,复古和造城,还需要250亿元的资金投入,需要从城市运营中获得。对此,耿彦波多次提到:不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而是办多少事儿找多少钱。 按照既有的城市建设思路,上哪里找钱来完成复古大业,是最紧迫的问题。2012年,大同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90亿元,除了公共预算之外,可以机动的财力非常少。 李存章说,要办的事儿很多,能不能找来足够的钱,需要很大的魄力。 找钱的能力,正是考验着大同市新一届政府的难题。3月份,在市长办公会上,大同市市长李俊明要求相关部门要通过采取财政筹资、贷款、债券、资产变现、土地出让、政府贴息、市场融资、项目瘦身、向上级争取等9项措施,多管齐下,综合施治,多渠道、多途径筹措资金,切实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御东新区五大场馆,现在主体已经完成。据悉,李俊明在视察五大场馆后,要求五大场馆的内部装修要严格控制预算,不能搞豪华装修。而绿化续建工程,也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乔灌草相结合,以乔为主,降低养护成本。 这一系列政策,被解读为对城建既有规模的收缩。古城的全面复古,只是刚刚开始。古城之内,除了善化寺、代王府等项目已经开工,还有大面积的棚户区和居民楼。把这些居民整体搬迁出来,把房屋拆掉再统一建成明清建筑,在很多人看来,是最为棘手的难题,所要耗费的资金难以计数。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俊明提出,文物续建工程要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投资,以实现效益最大化。不过,古城里的居民,对拆迁的期望值非常高,拆迁成本会非常高。大同一位开发商认为,如果古城之内的商业地产开发和古城复古之间,不能找到一条共赢的路径,没有哪个开发商敢接这个烫手的山芋。
转帖:凤凰播报:哲夫:耿彦波现象只有瞎子看不见 哲夫:耿彦波现象只有瞎子看不见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ifeng.com%2Farticle%2F28373523.html&urlrefer=caa0ad0207987a25b5e5528bd580b679 6月21日经济观察报大同放慢脚步 记者:宋馥李 经历了5年城市建设的高歌猛进,大同正在放慢脚步。从2月份到现在,大同市拆迁和新建项目的速度,明显降了下来。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言,搅得很多古城居民心神不宁:古城里已经搬迁但尚未安置的居民,将回迁回来。这显然行不通。6月18日,在古城北门外的庆鑫园小区,很多住户正在拆卸门窗。对这样的传言,居民们嗤之以鼻,“怎么可能?已经拆得不像样子的楼房,哪能再搬回来,搬回来还怎么住呢?”大同市政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近期,市政府为了收缩基建规模,对古城外围的一些项目,确实有过暂缓安置并回迁的打算,但在进行调研后随即作罢。 古城内外 搬出去的,当然不能再搬回来。而原先准备搬的,则陷入了焦虑之中。 6月16日,在大东街北侧的一处棚户区内,王海军和他的邻居们正在巷头聊天。整个巷子已经被拆去了一半,先被拆迁的邻居们,已经快要住进楼房了,剩下的人则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王海军的房子是两间小土房,1980年左右建起来的,老王在那里住了30多年。原来虽然房子破一点儿,但好歹是大同的核心地段,出入都方便。现在,古城里像他这样的住户,被围在一片瓦砾堆里,连方便都谈不上了。 如今,古城里仿佛是孤岛一样,城里到处是瓦砾堆。正在整修的大东街还在施工,已经拆迁的房屋,还没有及时清理。最大的问题,是生活的不便,老王出行要骑自行车,但古城里,除了沿着城墙的路,几乎找不到完整的路,一会儿是“人骑车”,一会儿是“车骑人”。古城里的商家,十有七八都关门了,没人来城墙里边转悠,现在,除了没搬走的住户们,古城里就只剩下施工队伍。 今年4月份,大同市代市长李俊明在调研时,来到平城街西北角的廉租房项目工地。看见李俊明询问工程规划等情况,周围的住户们纷纷围住市长,除了询问征收安置的政策,还争相向新市长表达愿望:尽快搬迁。 曹绿海就庆幸自己搬了出来。原来他住在古城里的大北街,一个平房小院,两间正房(坐北朝南的房子)、两间南房、一间西房。如今,他的房子,已经被代王府的修复工程所占据,他搬到了柳港园。位于城区南端的柳港园,是大同市规模最大的拆迁安置小区,从硬件设施到管理,均是高标准。柳港园占地面积93万平方米,100幢楼安置了8000多户居民。 曹绿海为自己暗自庆幸。他共获得了安置房三套,如今卖了两套,住着一套70多平方米的。这让同样在古城里尚未拆迁的居民们羡慕不已。搬还是不搬?什么时候搬?成了古城里居民们最为焦灼的话题。 双城降速 复兴3.28平方公里的古城,在古城东面,隔着南北向的御河,新建一个40平方公里的御东新区。这就是前任市长耿彦波的大同城建思路: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如今,站在古城的东城墙上,这样的城市格局,已然清晰可见。已建成的三面城墙内,围绕着法华寺、善化寺、文庙等古迹,正在进行大规模施工。而御东新区,一幢幢高层建筑拔地而起,美术馆、大剧院等公共建筑,都是请世界知名设计师设计,现代感十足。 而古城之内,尚有大面积的平房和棚户区,需要继续拆迁和改造。一幢幢居民楼和现代建筑,与庄严古朴的城墙近在咫尺,看上去极不协调。按照原来的设想,未来的古城之内,不会有高于城墙的三层楼以上的建筑。全部民居,也要复建为明清时期样式的四合院。 这五年,大同市的地价翻了一番多。恒大、千禧、富力、绿地等全国知名的地产开发商,纷纷挺进御东新区。整个大同御东新区,拆迁了14个村,村民们全部住进楼房,每户补偿10平方米的商业用地,解决就业的问题。城区的大同一中、大同二中以及三所医院,都先后搬到了御东新区。 今年年初,前任市长耿彦波的调离,在大同坊间掀起巨澜,很多市民签名挽留,他们担心这样的城市改造是否会半途而废。 为此,时任大同市代市长李俊明表示,为确保工作的连续性,政府承诺做到“五个凡是”:凡是已经开工的政府工程,要全力保障,加快推进,不允许出现半拉子工程;凡是房屋被征收的住户,要妥善安置,确保回迁;凡是已经开工、手续完备的政府工程,要认真履约,按进度拨款;凡是依法经过招拍挂程序,按合同付了土地出让金的,要加快征收拆迁进度,尽快交付净地;凡是已经签约落地项目,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尽快开工建设,早日达产达效。 虽然有五个“凡是”保证城建方向不变,但4个月过去了,大同的城建还是如很多人预料的那样放慢了速度。 大同市新开工项目,已经明显减速。市政府以及市直机关的搬迁,也打上了问号。这令很多开发商的担心,如果政府搬迁暂缓,将直接影响御东新区的区域价值。按照规划,大同市的大部分市直机关,都要陆续搬迁到新区。 李存章(化名)是土生土长的大同人,从1990年开始,就从事建筑施工,现在是大同市知名的房地产开发商。如今,为了御东新区的项目,李存章几乎每周都要跑规划局三四趟。在他看来,这几个月,对新项目的审批,速度明显放慢。 更令李存章担心的是,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房地产业本身就陷入了观望期。过去几年,大同的房地产销售,相当一部分是依靠拆迁和棚户区改造形成的住房需求。如今,御东新区的房地产项目一个挨着一个,如果拆迁的速度骤降,那新区的大片楼房,卖给谁呢? 过去5年,急速的城市变迁,也带动了大同市诸多产业的发展。来自福建宁德的商人王国华,在大同九州钢材市场从事钢材贸易。9年前他刚来大同时,大同远没有这样的生气,随着大同的大规模城建,福建商人纷纷到大同来发展,人数增长了1倍多。对于擅长经营石材和钢材的福建商人来说,这5年可谓是黄金的5年,王国华在大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如今,大同闽商们的担忧逐渐应验,虽然大同的工程还在继续,但速度已经降下来了。这对于基建投资商,意味着回报周期变长、风险加大。王国华的一些朋友已经离开大同,转去太原发展,因为那里已迅速掀起了城建高潮。 钱的难题 2012年年初,大同市原市长耿彦波曾在大同市政府会议上说,大同两年来投入了150亿元,未来预计还需要再投入350亿元,总共是500亿元。这么多的钱从哪里来?初步打算是贷款100亿元,现在已贷了50多亿元;国土收益这两年大体是100亿元,今后三年,每年按50亿元算,就是150亿元,五年是250亿元。 算下来,复古和造城,还需要250亿元的资金投入,需要从城市运营中获得。对此,耿彦波多次提到:不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而是办多少事儿找多少钱。 按照既有的城市建设思路,上哪里找钱来完成复古大业,是最紧迫的问题。2012年,大同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90亿元,除了公共预算之外,可以机动的财力非常少。 李存章说,要办的事儿很多,能不能找来足够的钱,需要很大的魄力。 找钱的能力,正是考验着大同市新一届政府的难题。3月份,在市长办公会上,大同市市长李俊明要求相关部门要通过采取财政筹资、贷款、债券、资产变现、土地出让、政府贴息、市场融资、项目瘦身、向上级争取等9项措施,多管齐下,综合施治,多渠道、多途径筹措资金,切实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御东新区五大场馆,现在主体已经完成。据悉,李俊明在视察五大场馆后,要求五大场馆的内部装修要严格控制预算,不能搞豪华装修。而绿化续建工程,也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乔灌草相结合,以乔为主,降低养护成本。 这一系列政策,被解读为对城建既有规模的收缩。古城的全面复古,只是刚刚开始。古城之内,除了善化寺、代王府等项目已经开工,还有大面积的棚户区和居民楼。把这些居民整体搬迁出来,把房屋拆掉再统一建成明清建筑,在很多人看来,是最为棘手的难题,所要耗费的资金难以计数。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俊明提出,文物续建工程要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投资,以实现效益最大化。不过,古城里的居民,对拆迁的期望值非常高,拆迁成本会非常高。大同一位开发商认为,如果古城之内的商业地产开发和古城复古之间,不能找到一条共赢的路径,没有哪个开发商敢接这个烫手的山芋。
东城墙公园的果树病虫害严重,敬请大家关注 如题。
转山西吧:耿市长到哪里哪里的百姓福气 耿市长到哪里哪里的百姓福气 http://tieba.baidu.com/p/2312523576 也许你是不大明白为什么要挺耿吧,请相信每个耿粉都不是盲目挺耿的,大家都有自己的是非观,之所以能有一样的声音,是因为他们 或者正亲身经历着,或者曾今经历过~无论是耿市长的做人精神还是他的长远发展战略眼光都是值得让人敬佩和坚决支持的。 他,一个看起来不打眼的身影和一双灰土土的皮鞋,无论走过哪里,带去的都将是一片盎然生机;他,走过的山西的每个角角落落洒下的都是心血和汗水;他,为了心中那个大的梦想,在多少困难挫折面前都用那副看起来不是很结实的膀子扛着,因为他知道,自己一个人的努力和执着能换来更多人的幸福,值!挺过来了便是更大的艳阳天! 他走遍了大同的每一条大街小巷,甚至对一些小巷的名称来源都耳熟能详。他对大同的历史研究和文化研究透彻,甚至能赶上历史学家。他对大同人民饱含深情,一次面对围堵的拆迁户,提这个问题那个问题,答复完后很动情地说:“我今年已经52岁了,就是再干六年,也就到了58岁,请大家理解我,同时在这个期间还存在随时调走的可能。我真想在大同利用可工作的时间多做些事,能让大家过得好一些,所以拜托大家支持我,我保证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利益。” (每每读过这段,心里都酸酸的) 面对这样一个市长,我们哭过,懊悔过,懊悔失去了才知道拥有是多么的不易和幸福!~除了想念还是想念~~~~~~~ 我们要挺,挺的是一种忘我的精神,挺得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发展观!请相信,我们在努力,无论你走到哪,我们都会把这种精神和正能量传承和接力下去的!因为只你一个人太辛苦了,如果有千千万万个你,我们就不会想你想的那么辛苦了!~~~~~~~ 如果是太原的朋友,大同的朋友会告诉你:你们所经历的我们都经历过。拆迁的过程是繁琐辛苦的,但它的结果绝对是值得期待的!你们会和我们一样从难以接受到渐渐爱上这个市长和他带给你们的美丽城市的。但好事多磨,先前的苦才知道之后的甜,都是值得的。我们都是山西儿女,一定要善待我们的耿市长,因为他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他太累了,大同人心疼他,都惦记着他!拜托你们替我们照顾好他~~~~~~~ 一流省会在耿市长的亲自建设下指日可待
英国官民协力保护50万处古迹 肯为保护下血本 2013年04月19日 08:44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news.ifeng.com%2Fhistory%2Fkaogu%2Fdetail_2013_04%2F19%2F24397627_0.shtml&urlrefer=2b919603075f196568acef3c469fd081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任立分享到: 更多 0人参与0条评论英格兰遗产办公室所在的古建筑 本文来源:《中国文化报》2013年4月18日第10版,作者:任立,原题:《英国官民不惜血本 保护古建50万处》 随着现代风格的摩天大楼、住宅社区在国内遍地开花,如何保护古建筑成为一个新兴课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日前,埋有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灵骨的西安兴教寺,因面临部分拆迁而成为舆论的焦点。 作为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英国同样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英国走过一些弯路,但在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古建筑保护最终步入法制化轨道。 走了一个多世纪弯路 城市建设和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在工业化国家是一个普遍问题,英国也不例外。据英国古建筑保护组织“乔治亚集团”主任贝杰瑞介绍,在二战之前的150多年里,英国的古建筑保护工作做得并不到位。有资料显示,约1/6的乡村别墅被破坏,近2/3的古建筑被新建项目摧毁。其中,利物浦的古建筑被毁现象尤其严重,大兴土木对古建筑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塔吊和脚手架成为一道另类风景线。 即便是二战结束以后,很多地方的情况也并没有得到改善。《乡村别墅的破坏》一书出版于上世纪70年代,记载了英格兰被拆毁古建筑的图片和历史资料,在谴责拆除古建筑行为的同时,强烈呼吁全社会关注对古建筑的保护,停止并制止拆毁乡间古楼、宅第和宫殿式建筑。 在贝杰瑞看来,年代久远的古建筑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利物浦的城市历史有800余年,大量古建筑的消失使原本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丧失了吸引力,直到2003年才借“欧洲文化之都”找回了人气。 官民协力保护50万处古迹 最近几十年,英国加大了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上世纪80年代,政府设立了英格兰遗产办公室。该办公室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专门负责对全国的古建筑进行系统调查、登记和保护,同时制定了相关法律,使古建筑保护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目前,英格兰遗产办公室有工作人员约2000人,遗产地的专家、管理人员和各级机构公职人员各占一半。全国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共约50万处,大到皇宫、古堡、教堂,小到草屋、拱门、电话亭,甚至电线杆。 有了专业机构的指导与管理,认定和审批工作变得异常严谨。首先是由拥有者申报——任何人拥有的建筑,只要自认为有独到之处,都可以申报。经专门机构批准后,拥有者便可以申请政府拨款,对古建筑进行修缮维护。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古建筑按其价值分为3个等级,处于第一等级的古建筑只能占到总数的4%左右。如果拥有者自己不上心,不愿意保护和修复古建筑,那么英格兰遗产办公室就要派人做工作,甚至提供咨询建议和维修经费。涉及到搬迁、改建的古建筑,办公室需要开展的工作更多,花费的时间也更长。伦敦希思罗机场的扩建工程曾引起过争议,结果,独立调查人举行了长达5年的听证会,才最终解决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公益的矛盾。 现在,伦敦旧城内几乎都是老房子。英国人认为,不能破坏古建筑,要发展请到别处去。曾经在伦敦工作、生活的范先生表示,英国人非常喜欢在古建筑里居住和工作,也非常珍视设计精湛、古朴高雅的历史性建筑。英格兰遗产办公室所在的大楼就是一座被认定为文化遗产的古建筑,其外表保留了维多利亚时代建筑的精美雕刻和鲜艳色彩,但内部做了现代化的装修处理,成为伦敦黄金地段的高档写字楼。 除了官方机构,民间组织在古建筑保护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英国古建筑保护协会是一个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志愿者组织,起初是为了抵制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师对中世纪建筑实行的极具破坏性的重建。如今,该协会已成为英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专业性最强的“压力集团”,让很多古建筑免遭衰落、拆毁、破坏的命运。现在,协会不仅对城市规划方有建议权,还对其起着监督约束的作用。 肯为保护下血本 英国在古建筑保护上不惜工本的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有500个保护区,保护的范围不仅是古建筑本身,其周围环境都要加以保护,因为如果被高楼和高速路环抱,古建筑就会失去应有的韵味。范先生回忆说,自己上班的路上就有一处女王的房产,在他的印象里,总是有人在屋外不停地维修。“或许是活儿干得过于精心细致,感觉好像一年修一次,一修修一年——好不容易这边修到头了,马上又要从那边重新开始。” 除了肯花时间和精力,为保护古建筑,英国人花起钱来也不含糊。英格兰东北部的纽卡斯尔有一座现代艺术博物馆。博物馆由面粉厂改建而成,为了保留墙体上硕大的“波罗的面粉厂”字样,英国人竟然花费了7500万英镑,只为纪念该厂在工业革命时代对当地经济做出的历史贡献,而推倒重建则只需要花费3500万英镑。 这样的例子在英国比比皆是,有的听起来似乎有些偏执,但反映的是英国人保护古建筑的理念。正如英国古建筑保护协会的创始人威廉·莫里斯所说:“这些古建筑绝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它们曾经属于我们的祖先,未来将属于我们的子孙。从任何意义上来说,它们都不是我们可以任意处置的对象。我们只不过是后代的托管人而已。”
低碳生活,提倡素食 低碳生活,提倡素食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很大一部分是我们饲养的肉类动物排放的,所以低碳生活从素食开始.
关于大同全民植树节的一个建议 关于大同全民植树节的一个建议 植树节即将来临,现在好多市民,团体,户外俱乐部都想参与义务植树,但没有地方种植,建议市绿化办及早为市民提供方便.绿化大同,人人有责.绿化大同,人人参与.
关于大同全民植树节的一个建议 植树节即将来临,现在好多市民,团体,户外俱乐部都想参与义务植树,但没有地方种植,建议市绿化办及早为市民提供方便.绿化大同,人人有责.绿化大同,人人参与.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