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郭振兴 寂寞的郭振兴
关注数: 0 粉丝数: 306 发帖数: 18,565 关注贴吧数: 19
電燈泡的陰謀  一個燈泡如果使用不到一年就壞掉,你也許覺得習以為常。但如果告訴你,在美國某個小鎮上,當地居民不久前剛為一個消防局門口的長明燈泡,慶祝它100歲的「生日」時,會不會覺得不可思議?  上世紀20年代末,因為擔心「不輕易磨損的產品會引發生意上的悲劇」,歐美各大燈泡製造商們一致決定,將燈泡的使用壽命,從原來的2500小時,逐步縮減至1000小時。之後,一種被稱為「計劃性淘汰」(Planned Obsolescence)的新策略被廣泛應用於大規模的工業生產中。  西班牙女紀錄片導演Cosima Dannoritzer,在其最近的影片《一個燈泡的陰謀》(The Light Bulb Conspiracy),以新聞調查的方式,對現今在各類產品中的「計劃性淘汰」導致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作了深刻的探討。 ■文:Cate  這是影片記錄的一個真實案例。美國一位早期iPod用家,使用該產品不足一年,卻發現電池的壽命越來越短,就算剛剛充滿電,待機時間也不過幾個小時。在致電蘋果的相關部門後得知,電池部分與整個產品連為一體,無法更換,除非重新買一部新機。這位用家認為蘋果公司在產品設計上有「計劃性淘汰」的嫌疑,決定以群體訴訟的形式,把蘋果公司告上了法院。一旦勝訴,他將與其他所有碰上此問題的用家一起受到賠償。結果蘋果公司提出庭外和解,除了對該用家提出一定數量金額的賠償,也同意支付有此問題的其他用家的賠償。  庭外和解令蘋果公司最終免除其產品設計資料向外界公佈,也因為對蘋果公司的指控並沒有成立,所以,沒有人知道該公司到底在產品設計上有沒有做手腳。但有一點能肯定的是,由於蘋果產品的電池不可替換,造成了電子儀器的大量浪費。  導演Cosima Dannoritzer曾長期從事歷史、生態和科學等方面的紀錄片拍攝,並為英國、德國和西班牙等地的廣播公司製作紀錄片節目。這部《一個燈泡的陰謀》的拍攝概念,導演說,來自她的童年時代。她記得在上世紀70年代,她的媽媽總是試圖為一些壞掉的家用電器尋找配件,以期修好再用,但最後總是徒勞無功。Dannoritzer也是從那時起,聽說了「計劃性淘汰」這個詞。多年後,她在一間循環再用的工廠裡,拍攝到一批巨大的廢棄的電腦,令她開始懷疑這堆「電子垃圾」是否真的完全一無是處。與此同時,她也在網上讀到很多有關對生產製造商有意縮短產品壽命的「陰謀」的報道。 對消費的警惕  2006年,加拿大著名社會批評家Giles Slade出版了個人著作Made to Break: Technology and Obsolescence in America,對美國社會近代工業生產中出現的「計劃性淘汰」策略,做了歷史性的梳理。此書成為了Dannoritzer拍攝紀錄片的理論依據,第二年,她就飛到紐約,記錄對Slade的訪問,並隨之展開更深入的資料收集。「我並不是拒絕科技進步或者想過回我祖母那個年代的生活,我的問題是,商家和廣告宣傳已大大控制我們的消費行為時,我們是否能有所警惕甚至進行還擊?」導演說。  一個電子工程師的故事貫穿了整部影片。有一天一位電子工程師發現他的Epson打印機出了故障,無法正常打印。在登入產品網站依照操作指示重設打印機,以及前往產品維修部門接受產品檢測後,他被告知,一個重要的硬件需要更換,而價錢幾乎等於購買一台全新打印機。通過網絡,他意識到自己並不是唯一的倒霉者,原來打印機內部被生產商安裝了一個記憶芯片,當打印次數超過一定數目時,產品便自動癱瘓。但他也並沒有就此放棄,從一個俄國電子工程師的網頁上,他竟然發現了針對此問題的軟件:能將打印機工作次數歸零。  「我非常相信網絡的力量,」導演說,「大家通過網絡,跨越國家和時區進行知識分享,同時也讓反省的力量聚少成多。」有關令打印機延長壽命的軟件,她也公開在電影於facebook的網頁上。  環境污染問題也是導演所關注的,它與消費社會的嚴重浪費有直接的關係。片中,更記錄了一個非洲國家的環保分子,抗議歐美國家如何騙過海關,將大量報廢的電子產品垃圾運往第三世界國家,結果廢料的有毒物質對當地居民的健康造成嚴重的傷害。  「要改變污染的現狀,只有從消費源頭上反思和討論,才更有效。」Dannoritzer說。  今年,Dannoritzer被選為香港歌德學院與德國Medienboard Berlin-Brandenburg GmbH首辦的藝術家進駐計劃的導演,並於7月至9月在香港參與交流。本周五晚7點半,《一個燈泡的陰謀》將在上環Boom Gallery作最後一場免費放映,屆時導演也將親自出席討論。
“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 我想应该是这幅油画,这是画家左国顺的作品,叫《十三将士归玉门》,它描述的是东汉将领耿恭和他手下的将士们,以汉军区区几百人,成功抵抗了匈奴几万军队对疏勒城的进攻,最后几百人只有十三人活着回来了。他们坚决抵抗侵略,对他们而言,义重于生,真正堪称“虽千万人吾往矣”!细节,这位战士心境苍凉而坚定地眺望家乡的方向中间手执盾牌的将领在疲惫中流露出刚毅与自信左边的伤员看到了生的希望艰难地向前迈近了-步,而怕他跌倒匆忙扶他的战士身稍倾两眼却盯着玉门关不忍移动。后边的将士有的急切的登高遥望,有的则泣不成声身旁的老兵眼望大汉边关不禁想起了家中的妻儿老小百感交集,老泪在混浊的眼中打转。右边背弓弩的壮汉虽受伤却乐观地看到了希望,他可以自豪地告诉亲人他英勇的战斗经历。 对普通老百姓而言,他们知道苏武、霍去病、岳飞等民族英雄,但对耿恭却不太熟悉。下面我们讲的这个故事与《拯救大兵瑞恩》有些类似,但如果拍成电影则肯定要精彩得多。我读资治通鉴,读到这个故事,感动落泪。 《后汉书·耿恭传》中,记载了东汉军队一次跨越数千里、冒雪翻越天山拯救孤军的行动,虽不长,但惊心动魄,读起来令人热血沸腾,堪称两千年前的“雷霆救兵”。  这次军事行动,后人所知甚少,但细细琢磨,能从中悟出汉朝气质特有的雄健浑厚,并在历史的长河中涓流至今,让今天的中国人,愈加珍惜一个“汉”字。 壹   这场火线救援发生在西元75年,完全具备一部战争大片的所有元素:宏大的战争场景,史诗般的远征,残酷的搏杀,坚忍的意志,震撼人心的兄弟情谊,还有各种千钧一发、绝地反击、将计就计……当然,还少不了壮美的风光、人性的温暖、绝望中的希望。   男主角登场了:耿恭,出自东汉盛产将军的耿氏家族,他是《耿弇列传》传主耿弇的侄子,史书这么写他:“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在他小时候,父亲耿广就去世了,一个名门望族的孩子,少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心智较同龄人成熟,又兼有耿家人的强健体魄与军事天赋,所以耿恭完全胜任大片男主角的形象:高大英武,有勇有谋,又带些小忧郁。   西元74年,耿恭来到西域与匈奴作战。众所周知,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来,大汉王朝将此作为自己的核心利益来经营维护,屡屡与匈奴发生战争。汉军神勇,匈奴不敌,尤其是著名的猛男陈汤斩杀北匈奴郅支单于并发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强音后,汉匈战争告一段落。但西汉覆亡后,匈奴卷土重来,西域各国也生出二心,蠢蠢欲动。东汉国力恢复后,重新经营西域,再断匈奴右臂,复置西域都护府——这是耿恭出场的历史背景。   他在西域打了一年仗,立下赫赫战功,被任命为戊己校尉,这是汉朝在西域专设的一个中高级军官职位,仅次于将军。翌年春天,东汉大军班师,耿恭率数百人驻守车师后国之金蒲城,此地经考证在今天新疆吉木萨尔县北护堡子,牢牢卡住天山通往北匈奴的咽喉,与驻扎在车师前国之柳中城的同僚关宠互为奥援,防备匈奴侵入西域北道。但大军一退,匈奴又开始大举进攻了,两万人把金蒲城围得水泄不通。   耿恭临危不惧,他站在城头对匈奴大军喊道:“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这是一种心理战,告诉对方,咱们大汉的箭可不一般,射中你了,让你生不如死。匈奴悍勇,哪听这一套,加紧攻城,到了射程内,城墙上黑压压一片箭射下来,匈奴人果然鬼哭狼嚎——耿恭让部下在箭头上涂了毒药,一被射中,剧痛无比,继而伤口溃烂,史书记载说是“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那伤口血流不止,血水像沸腾一般往外喷,这景象确实吓人。到了夜晚,伤口愈发地疼,整个军营都是哀嚎声,可见那年头化学武器的恐怖。匈奴人郁闷坏了,没想到,更大的郁闷接踵而来:数百人的守军,居然胆敢趁着暴风雨来劫营!毫无防备之下,被耿恭组织的敢死队一个冲锋,砍瓜切菜般蹂躏了一番,“杀伤甚众”。匈奴头领撑不住了,“震怖”,哀叹说“汉兵神,真可畏也!”溃败而去。   虽然此役大胜,但耿恭知道,匈奴人迟早要回来,金蒲城无法固守。他旋即把部队带到了疏勒城,位于今天新疆奇台县,当年是汉军修建的一个要塞,依山傍水,地势险要,宜于久守。果然,匈奴人又来了,几万人打不过几百人?匈奴人咽不下这口恶气,非得把疏勒城踏平不可!   残酷的攻城战开始了,匈奴人数占据绝对优势,但死伤无数,就是攻不下城来。他们于是变强攻为久围,把河流上游给截断了。这一招很毒辣,守军开始缺水,一度“笮马粪汁而饮之”。耿恭下令打井取水,打到十五丈深,仍不见水。耿恭下拜祈祷,奇迹出现,“飞泉奔出,众皆称万岁”。在姜文主演的电影《天地英雄》中,就有这么一幕,如有神助。其实完全可以用科学理论来解释——匈奴人把河流上游截住后,水渗到地下。耿恭继续他的心理战:站在城头,朝匈奴泼水玩。用今天的话来,匈奴人肯定郁闷坏了,嘴中喃喃道:真是活久见!   漫长的围城仍在继续,这时又传来汉朝皇帝汉明帝驾崩的消息,而车师人也叛变了,与匈奴一起攻城。几个月过去了,城中“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把弓弩上用动物筋腱做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等都统统煮了吃了,战士们一个个死去,但要塞仍然没有陷落,幸存者宁死不降,汉军大旗高高飘扬。匈奴人也精疲力竭了,使出招降一招,许诺让耿恭当他们的白屋王,给他找美女当老婆。耿恭说:好啊,叫你们的使者来。匈奴使者来了,耿恭把他抓到城头,一刀杀了,然后用火烤其肉。匈奴人见了,跪倒在地,一片哭声。一千年之后,岳飞写下慷慨激昂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即典出于此。   耿恭此举,断掉了匈奴人最后一个幻想,他们疯狂地攻城,想杀光这些汉人。城里活着的人越来越少,但他们仍在坚持,杀掉每一个靠近的敌人。激战间隙,耿恭遥望家园方向,他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此前派遣到敦煌寻求援军的部下范羌身上。   范羌,你在哪里? 贰 就在耿恭在西域激战的时候,万里之外的东汉首都洛阳,皇帝与大臣,也在进行一场激烈的辩论:要不要派救兵?   那个时候,通讯极其不便,反对派遣救兵的一帮人说,咱们接到消息的时候,他们已被匈奴重重围困,等到咱们援兵赶到的时候,他们估计早已尸骨无存了。反对派以司空第五伦为首,“司空”为重臣,“第五”为姓。此时另一高官司徒鲍昱站出来,竭力请求派援兵,他面对皇帝和文武百官,说出了在历史上有名的一段话,至今读起来,仍荡气回肠:   “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   这是古代版的“不抛弃、不放弃”——咱们大汉,做人做事要厚道,将士远征,危难之际,不管他们了,对外是纵容了残暴的蛮夷,对内是伤了那些忠臣良将的心。现在要是不救他们,以后匈奴再卷土重来,谁还为大汉效命?所以,一定要拯救自己的英雄!   汉朝不是宋朝,汉章帝虽然刚登基,但仍有着大汉满满的血性,下令:启动救援计划!西元75年冬天,张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国军队共计七千人,出发了。援军中,就有耿恭部将范羌在内。接下来的故事将说明:范羌是这部大片的男二号。   西元76年正月,七千人的援军赶到柳中城,大败匈奴与车师联军,“斩首三千八百级,获生口三千余人,驼驴马牛羊三万七千头。北虏惊走,车师复降。”虽然柳中城守将关宠此前已经在艰苦卓绝的守城中战死了,但救援关宠一部的战役已大获全胜。要不要救天山以北的耿恭,大家又吵起来了。反对的意见称:柳中城距离耿恭部还有数百里路,而且中间横亘着天山,又是大雪封山季节,救援成本太大,再说,耿恭被围困这么长时间了,说不定早就全军覆没了……大伙儿还是撤吧。但范羌站出来,坚决说:不!   几个将领都不愿意继续往北走了,见范羌这态度,便分了二千士兵给他。史书没有记载范羌率这两千勇士翻越天山的艰难,只记载他们在疏勒城胜利会师的一幕,“开门,共相持涕泣”,这帮经历了炼狱般的战争的幸存者,九死一生,堪称铁打的汉子,此刻也不禁流下英雄泪来。   回家!回家!   疏勒城的守军,能够踏上回家路的,只有区区26人了。他们与援军一起南返,但是匈奴人怎肯放过他们?匈奴人要用这群汉人的血,来洗清自己失败的耻辱。回家的路同样充满杀机,有满怀仇恨的追兵,有大雪肆虐的天险,他们且战且退,不断有人倒下,三月,他们进了玉门关,安全了,26人,只剩下了13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   但他们是伟大的胜利者。   在今天,回顾这次汉军的守城与救援,不由感叹当年汉朝军队的强悍。数万匈奴铁骑,加上西域叛军,也未能将这几百人击败。这并非史书的夸大,无论是组织制度、将帅能力,还是武器装备、士兵素质,汉军堪称当时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叁   史载,当时驻守玉门关的中郎将邓众,见到这13名勇士归来,感动不已,亲自为他们沐浴更衣,并给皇帝上疏为13勇士请功:“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下面是《后汉书·耿恭传》记载这一幕的原文: 先是,恭遣军吏范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羌因随王蒙军俱出塞。羌固请迎恭,诸将不敢前,乃分兵二千人与羌,从山北迎恭,遇大雪丈馀,军仅能至。城中夜闻兵马声,以为虏来,大惊。羌乃遥呼曰:“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城中皆称万岁。开门,共相持涕泣。明日,遂相随俱归。虏兵追之,且战且行。吏士素饥困,发疏勒时尚有二十六人,随路死殁,至玉门唯馀十三人。 衣屦穿决,形容枯槁。中郎将邓众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 。及恭至洛阳,鲍昱奏恭节过苏武,宜蒙爵赏。于是拜为骑都尉。 今天,读范晔为耿恭作传的文字,能够想象当年他是含着热泪写下来的:“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