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猜
笑猜
关注数: 0
粉丝数: 4
发帖数: 142
关注贴吧数: 0
举报 地震 吧 发帖发不出,发链接倒能发出了。我没有违法言论。为什么封我的ID? 你们在胡作非为。
举报 贴吧投诉 吧 为什么封我的ID?
举报 地震 吧 为什么删我的帖?
照相机一百七十岁 图解 http://blog.sxzc.net/u/342/archives/2008/17704.html
百年前的背二哥 百年前的背二哥 http://blog.sxzc.net/u/342/archives/2008/17885.html
百年前的背二哥 百年前的背二哥 http://blog.sxzc.net/u/342/archives/2008/17885.html
万州燃灯古佛 万州燃灯古佛
成都 百年老照片 成都 百年老照片 德国柏石曼在1906~1909年间穿越了中国的十二个省,行程数万里,拍下了数千张珍贵的照片。1908年,英国威尔逊第三次来中国时,拍摄了近千张照片。 以下是他们百年前拍摄的成都的部分百年老照片。http://blog.sxzc.net/u/342/archives/2008/9274.html 另一部分,请见:http://blog.sxzc.net/u/342/archives/2008/9122.htmlhttp://blog.sxzc.net/u/342/archives/2008/9247.html
成都 百年老照片 成都 百年老照片。 德国柏石曼在1906~1909年间穿越了中国的十二个省,行程数万里,拍下了数千张珍贵的照片。1908年,英国威尔逊第三次来中国时,拍摄了近千张照片。 以下是他们百年前拍摄的成都的部分百年老照片。http://blog.sxzc.net/u/342/archives/2008/9274.html 另一部分,请见:http://blog.sxzc.net/u/342/archives/2008/9122.htmlhttp://blog.sxzc.net/u/342/archives/2008/9247.html
都江堰 百年老照片 都江堰 百年老照片 http://blog.sxzc.net/u/342/archives/2008/4160.html
都江堰 百年老照片 都江堰 百年老照片 http://blog.sxzc.net/u/342/archives/2008/4160.html
成都望江楼 百年老照片 成都望江楼 百年老照片见二楼
成都少城 百年老照片 成都少城 百年老照片 http://blog.sxzc.net/u/342/archives/2008/9122.html
成都少城 百年老照片 成都少城 百年老照片在二楼
北山公园 空有其名 北山公园 空有其名 1925年,杨森兴建万县商埠时,在城北荒僻山坡上,始建北山公园,占地约15亩,内设图书馆、运动场、博物馆。建成不久,因杨森败走,公园便逐渐荒废。 1941年的万县地图(照片1)上标有北山公园的地理位置。 照片2是当年的市立图书馆外貌,该馆三楼一底,百叶窗木楼板。在图书馆坡下是文庙。后来,在图书馆东邻,利用原公园的部分地盘,修了一座小学--北山路小学。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在此上高小。下课后,经常溜到图书馆的后花园去玩。后花园很大,一直延伸到北山公园坡顶的消防报警台。园内长满了花草和各种树木,记忆很深的是,其中的铁树已长得很高了。1958年,在此建成市公安局的看守所,旧图书馆楼成为看守所的办公室。在楼的西南坡下,就是市公安局。 消防报警台耸立在北山公园的坡顶,十分醒目,成为北山公园的标志性建筑。照片3是从文昌宫方向看北山公园。 照片4和5分别是从北山路和西门坡往北山公园爬的道路。 在五十年代初,每天中午12点,报警台就拉响“警报”,俗称“拉未时”,向全市报时,其声音很大,响彻云霄,震撼山河。在报警台之北,是一块很大的台地,南北长约200-300米,东西宽约20米。从1866年的地图(照片6)上看,北山公园的这一部分,正好是清代万县城墙所围成的最北部分。其北端有“简槽”,是从关口经北山,北山公园,梨树坪,朱家坪,菖蒲溪到地藏庙的引水石槽。西门坡爬北山观,棉花地或梨树坪去二梁子,都要经过此地,成为一个“交通枢纽”。五十年代初,在这块台地上,有起伏不平的小山丘,稀疏地种有几棵小树。台地东沿的道路,就在古城墙上。我家住梨树坪时,去北山路小学上学,有时不走环城路而从这里经过。坎下的石墙显而易见,石缝间长出了野花野草。再往下是庄稼地。远处是水井沟。在台地西沿,也是旧城墙,坎下就是西门坡,民房重重叠叠。 库区畜水后,我在2006年春节,还看到过北山公园平台南头的遗迹(照片7)。当时,北山路小学还留有许多房屋未拆。现在,万安大桥的北头,就是原北山公园的北头。 http://blog.sxzc.net/u/342/archives/2008/8813.html
白岩书院 八十年前的老照片 白岩书院 八十年前的老照片 清代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在太白岩下建“白岩书院”。 清代赵尚辅题有对联:此地自黄庭坚奉诏东归,南浦西山,故里早钟名士气;相传是李太白读书遗址,锦心绣口,诸君看谁谪仙才。 后改为桑蚕学校。 1906年,万县一中暂借校舍于此。 解放后,改为小学。 http://blog.sxzc.net/u/342/archives/2008/8530.html
白岩书院已成茶馆了? 白岩书院已成茶馆了?真的吗?
美女如云 佳丽娇艳:北京奥运志愿者为国争光(图) 美女如云 佳丽娇艳:北京奥运志愿者为国争光(图)
翠屏双塔 古万州景观 翠屏双塔 古万州景观借问渝东何处好,翠屏双塔最奇俏。翠屏双塔即洄澜塔和文峰塔,俗称旧宝塔和新宝塔。洄澜塔位于万州的长江南岸,翠屏山下,与长江北岸原钟鼓楼对峙。建造于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迄今保存完好。塔身为六边形的九层楼亭阁式,砖石结构,刹顶高一点五米,塔体通高三十二米,别具风格。塔底层开门,其侧有雕刻,门向南偏东。塔门左侧有一碑,题有“清乾隆庚戌”字样。据史料记载,清朝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长江特大洪水曾淹及过塔底部。文峰塔位于长江南岸南山村,在洄澜塔后的山上。建造于清朝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迄今仍保存完好,塔身为十三层楼亭阁式,属砖石结构,呈六边形,塔体通高三十六米,底层开门,门北向,其左边有两碑。图:http://blog.sxzc.net/u/342/archives/2008/7961.html
万一中 百年老校沿革 万一中 百年老校沿革 时 间 校 名 校址 备 注 1906-约1911 万县中学堂 考 棚(柑子园) 曾暂借白岩书院 1912-约1925 万县中学校 考 棚(柑子园) 约1925-1931 万县县立中学 考 棚(柑子园) 1929年曾借吊岩坪 1931-约1935 万县县立中学 康家坡 约1935-1939 万县县立初级中学 康家坡 1939-1940 万县县立初级中学 洪椿湾 1940-1944 万县县立中学 洪椿湾 于1942年开始陆续回迁康家坡 1942.5-1950.2 四川省立万县中学 陶河坝 1942-1943年初曾暂借护城韦家 院子解放后与县万中合并 1944-1950 万县县立中学 康家坡 1950-1951 万县市立中学 康家坡 1951-1952 川东区万县市中学/ 川东区万县市第一中学 康家坡 1952年定为万县地区唯一省重点 1952-1971 四川万县第一中学 康家坡 1959年文教科口头宣布取消省重 点。1961-1962年高中部迁奉节双店 1971-1979 万县市第一中学 康家坡 1978年定为地区重点 1979-1980 万县市第一中学 康家坡 1980-1997 四川省万县市第一中学 康家坡 1993年市教委直属学校 1997-今 重庆市万州第一中学 康家坡 区重点中学 http://blog.sxzc.net/u/342/archives/2008/7942.html
重庆 八十年前的老照片 重庆 八十年前的老照片 照片是由澳大利亚人乔治·厄内斯特·莫里森(GEORGE Ernest Morrison 1862-1920)在1894年和法国汉学家拉蒂格在1923年拍摄的。 http://blog.sxzc.net/u/342/archives/2008/7776.html
重庆 八十年前的老照片 重庆 八十年前的老照片 照片是由澳大利亚人乔治·厄内斯特·莫里森(GEORGE Ernest Morrison 1862-1920)在1894年和法国汉学家拉蒂格在1923年拍摄的。 更多照片:http://blog.sxzc.net/u/342/archives/2008/7776.html
老万州的小吃 叫你流口水 老万州的小吃 叫你流口水 老万州的小吃,扁担糕,炒米糖开水,盐茶卤鸡蛋,卤鸭脚板,五香牛肉,米米糖,凉粉,你吃过吗?现在,已失传了。 扁担糕,一付担子,一头挑个烧柴火的炉灶,在锅上抹上一层油,把切成长方体的大米发糕,放上,煎烤,当呈现米黄色外壳时,就可以吃了。又香又甜,百吃不厌。 炒米糖开水,把糯米象蒸干饭那样蒸熟,用簸箕阴干,称阴米。再用粗沙和阴米混合,在大锅里细火慢炒。待阴米发炮,就成了米花(现在的爆米花)。一般是晚上,挑一付担子,一头烧开水,游走于大街小巷,口唱:“炒米糖开水”。待有人要吃,即用开水冲一碗,放上红糖。又甜又脆又香,实为可口的点心。 还有一种,我已叫不出名字了。就是把面粉做成五颜六色的小“酒杯”,倒入糖水,一块吃下。 一般的早点,有白糕,鸡酥子粑粑,炸萝卜丝油翘(两个角翘起),三角粑粑,豆腐脑......豆腐脑,在全国各地都有,但万州和重庆的豆腐脑,味道尤佳,最主要的是加了几颗油酥黄豆,吃起来,特别香。 在馆子里,小吃更多。格格,包面,凉面,杂酱面...... 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是格格,白糕,鸡酥子粑粑,在外地是吃不到的。扁担糕,炒米糖开水,则已绝迹。照片地址: http://blog.sxzc.net/u/342/archives/2008/7588.html
旧万县港 永远消失的风景 旧万县港 永远消失的风景http://blog.sxzc.net/u/342/archives/2008/7086.html
万州历史上的洪水 万州历史上的洪水1860年,水浸入城。城外滨江街道仅见屋瓦,钟鼓楼记。1926年7月,连日江水泛涨,土桥子一带已成泽国。1931年8月上旬,河水突涨,大小河洪水齐发,南津街已成泽国,万安大桥几至灭顶。1936年8月6、7两日水位突然暴涨,竟达十一丈九尺(近40m),沿江各街皆成泽国。1937年7月江水大涨。18日竟涨至一丈二尺余(4m多),水码头已达六丈六尺(22m)以上受灾民众极多。1938年9月5日,江水大涨,上下南津街交通断绝。1948年7月21日,水位曾达12丈(40m)。你还知道,哪些年代涨过洪水?
万州的第一辆公交车 万州的第一辆公交车 万州的第一辆公交车,出现在1958年。公交车从钟鼓楼出发,经大桥溪、两层桥、环城路、万安桥、二马路,最后到达西山公园,然后再折回。全程票价5分钱。当时万县市出现公交车,都觉得是一个稀奇事,乘座的人比较多。后来座的人少了,于是公交车就停了,前后时间好像不到一个月。 当时5分钱是个啥概念?万一中学生的伙食费,丙等每天每人0.25元。在我的记忆中,花5分钱买的花生,边吃边走,从三马路一直吃到钟鼓楼。3分钱买一个焦炭烤的夹肉烧饼。可见当时5分钱不是一个小数目,有钱坐公交车的人,还很少。因此,万州的第一辆公交车很快就停运了。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才重新圆了万州人的公交车梦。http://blog.sxzc.net/u/342/archives/2008/7493.html
老万州钟鼓楼 老万州钟鼓楼 老万州钟鼓楼位于原万县长江向东拐弯处,一马路东端。江边有许多乱石,江水流动湍急,形成钟滩,俗称钟滩子。钟鼓楼始建于明初,其后多次被大水冲毁,又多次重建。它是一幢红柱黄瓦飞檐斗拱式亭阁。外观三层,内有七层。里面有钟有鼓,故名钟鼓楼。钟楼里那口大铜钟,有几万斤重,传说是从铁峰山飞下来的一口神钟。那钟子午报时,撞之嗡然,月明风清之夜钟声能传几十里远。钟鼓楼雄踞在长江钟滩子上一礅近四十米高的巨岩上,巨岩之上再建起二十多米高的钟鼓楼,纤夫从钟滩子经过,仰望钟鼓楼高耸入云。故纤谣说:“万县有座钟鼓楼,半截伸在天里头。”该楼于1955年坍塌。2001年,在北山大道,以钟鼓楼为原型, 建成钟鼓楼大市场。 钟鼓楼与旁边修建于清光绪十六年的弥陀禅院构成完整的宗教场所。万县弥陀禅院依山而建,重楼叠院幽深巍峨。从下而上有镇江王爷殿、弥勒殿、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文殊殿、普贤殿、观音殿以及藏经楼等多重殿宇。现已重建在原北山观的旧址。http://blog.sxzc.net/u/342/archives/2008/7185.html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