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何事 无知何事
滑而不稽则惘,稽而不滑则怠!
关注数: 73 粉丝数: 23 发帖数: 4,857 关注贴吧数: 39
孙宇宙怒斥达康书记 孙连城:“得了吧,达康书记,你承担什么责任了?降职了?还是处分了?连罚酒三杯都没有,要是道歉有用的话,还要纪委干啥?” “说完丁义诊,再说说你前妻欧阳菁,你前妻身为银行行长,放贷吃回扣,你一丁点都不知道?她出事当天,你俩火线离婚,怎么就那么巧呢?你前妻走哪都拎着好几万的名牌包,你这么些年一点都没觉察?就算你不知道她受贿,那你孩子在美国念书的学费和生活费是哪来的?你知不知道?你是真不知道,还是装不知道?你连自己老婆孩子都管不了,你还有脸说我不作为?” 李达康气得浑身颤抖,一拍桌子,大喊:“你要是觉得我李达康有问题就去纪委举报我!今天是讨论的是懒政,就事论事,你扯欧阳菁干什么?” 孙连城微微一笑:“好,咱们就事论事,你说我懒政,我孙连城在光明区一干就是二十年,我懒政?光明区为什么GDP全市第一?为什么大风厂一块地就价值十几亿?这就是我懒政的结果么?我兢兢业业二十年,连个区委书记都不让我当,谁不知道咋回事啊?你达康书记是赵立春的大秘,祁同伟是梁群峰老书记的女婿,你们都是有政治资源的人,跟坐着火箭似的嗖嗖往上升,我孙连城在光明区一干二十年,连个区委书记都升不上去,不就是因为我没有政治资源么?我连那个大贪官丁义诊都不如,讽刺啊。对了,丁义诊出事之前带着一群干部,天天往山水庄园跑,都快把那当干部食堂了,你李达康能不知道?怎么没见你有一丁点作为呢?你是不是懒政?” 李达康指着孙连城大喊:“闭嘴,再胡闹我开除你党籍!” 孙连城毫不示弱:“我违纪了么?你凭什么说开除就开除?你以为党是你家的啊?你在这吓唬谁俩呢?李达康,我等着你开除我的党籍! 李达康当众批评,孙连城毕竟也是50多岁的人了,哪里受得了这种屈辱,当场拍桌子站起来,怒斥李达康。 孙:“李达康!我忍你很久了,你不要欺人太甚!” 李达康先是一愣,没想到老实巴交的孙连城居然会反击,但很快就镇定下来,呵呵一笑,问:“哎呦,你还有委屈了?那你说说吧。” 孙:“你说我不作为,不就是因为我没给新大风厂解决工业用地问题么?陈岩石给你告状去了。新大风厂要20亩工业用地,光明区能卖的地都让丁义诊给卖的一干二净,你为了讨好陈岩石,嘴上说的轻松,可我上哪给他们搞20亩工业用地?你让我怎么作为?就算光明区有地,那他们有钱么?一分钱都没有,你说说这地怎么批?就他们那些个下岗职工,乌合之众,哪家银行愿意给他们贷款? 还有那个信访办的窗口,改不得花钱么?区财政刚刚给大风厂垫了1000万,哪还有钱了?我自费花60元买4个小椅子先顶一顶怎么了?怎么就不作为了?老百姓坐小椅子委屈了?再说了,那信访办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丁义诊在的时候,你怎么没发现?他一跑,你就看见了?早你干吗去了?” 李达康被问的哑口无言,孙连城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继续说:“你李达康说我不作为,那么你呢?你任用丁义诊主持光明峰项目,他吃拿卡要,胡作非为,勾结开发商,随意把工业用地改成商业用地?你身为一把手,当真一点都不知道?丁义诊出事之前,群众举报就没断过,你为了政绩,充耳不闻。丁义诊出逃了,你却毫发无伤,你这叫有作为?” 李达康嘴唇颤抖的说:“在丁义诊这件事上,我用人不察,我失职,我道歉。”
网易养猪众筹 ,56小时破千万 网易众筹养猪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并且获得火爆认筹,这一方面是网易品牌良好口碑的反应,另一方面是网易黑猪肉迎合了当下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刚性需求。 文|李东楼 最近,有关网易养猪的消息再次成为业界焦点。这一次,网易又换了一个养猪的“姿势”,在其电商平台网易考拉海购上发起了“全民养猪众筹”。 自3月21日正式上线以来,网易养猪众筹成绩势如破竹,上线仅17分钟就突破100万,25小时突破500万,56个小时突破1000万,堪称全网最为成功的一个农业美食类产品众筹案例。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用户对这次网易养猪众筹“一呼百应”的呢? 网易养猪众筹,为何“一呼百应”? 首先,网易养猪众筹的玩法新鲜,让用户有更强烈的参与感。实际上,产品众筹这个玩法并不新鲜,尤其是各种各样的智能硬件产品更是将众筹当作重要的宣传和预售渠道。但是,在农产品众筹方面,能够取得像网易味央不到3天就完成千万众筹目标,获得如此大反响的并不多。而之所以网易养猪众筹能够取得如此大成功,就在于其不仅花样新而且参与门槛更低。 其众筹页面可以看到,参与众筹的用户最低投1元就可以支持网易养猪事业,获得投1元收获1.1元的收益;投资666元则获得价值888元的网易四季通用消费币和抵扣券;投资2000元则可以成为网易的养猪大使,获得分销回扣。这意味着,网易成功将这一次不仅将网易养猪众筹当作产品预售,而是将其成功包装成了有趣有回报的“理财产品”,有趣的玩法加上丰厚的回报,网友“一呼百应”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还要归功于网易味央黑猪肉良好的口碑效应。实际上,在网易味央黑猪肉未公开亮相之前,丁磊就凭借自己广泛的互联网高层人脉就在默默的积累口碑。比如在乌镇举办的第三次世界大会上,丁磊大宴宾客,并将自家黑猪肉作为“压轴大菜”成功“安利”给了各位科技界大佬,包括联想CEO杨元庆、优酷网创始人古永锵等公开为其背书。 而随后,丁磊又趁热打铁,紧接着又在去年11月25日搞了一次网上公开竞拍,最终经过54次出价,一头网易味央猪竟然卖出了27.7万元的“天价”,为此又吸引了不少眼球。而这次基于良好的市场口碑,丁磊再次翻新花样,通过网络众筹的方式让网友支持其养猪并给予回报,显然再次“撩拨”起了用户的“胃口”,这是众筹能够火爆的第一个原因。 查看原图 另一方面,虽然网易养猪已达七年,但是由于其一直未正式上市批量发售,所以真正品尝过网易黑猪肉的人并不多,此前可能只有丁老板的数位互联网大佬朋友、参与竞拍的“土豪”以及网易自家员工享受过“福利“。而用户之所以能够在只听其声未闻其味的情况下,参与网易养猪众筹,其实还有对于一直以来出品优质产品的网易的天然信赖感。 众所周知的是,对于网易的产品,网络上有一句名言非常流传非常广,那就是:网易出品、必属精品。而这一次,丁老板通过七年积累打造的黑猪肉显然也绝对具有品质保证,因此一旦有机会尝到网易味央黑猪肉,网友自然也就一拥而上了。 最后,用户还可能是被丁磊养猪的情怀所打动。实际上,此前关于丁磊养猪的新闻很多,但大多都是质疑,直到去年网易的黑猪肉陆续在媒体面前公开亮相,才打消了公众的顾虑。很多人开始明白,丁磊养猪原来不是“笑谈”,更不是说说而已,而当更多用户看到丁磊为了养好猪,不惜花费7年时间,全球各地“取经”、引入各种顶尖设备、投入3亿元巨资的真实投入时,更会被一个市值超过400亿美金的第五大互联网巨头的老板的“养猪情怀”所打动。 查看原图 因此,投入666元或者2000元支持一把丁老板的情怀也就可以理解了。况且,参与众筹没有任何损失还有不同的回报,用户热情认筹也就理所当然了。 情怀之外,看网易的跨行业布局野心 不过,虽然很多人可能看到的是丁磊的“情怀”,但就丁磊作为网易公司老板这个角色来看,出于情怀养猪可能只是出发点一部分。尤其是对于网易公司本身来说,显然不是做一件具有情怀的事情那么简单了。而从网易黑猪肉天价竞拍、一元众筹养猪等一系列推广活动的运作方面来看,养猪这个事情对网易公司本身来讲,显然也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事情。 首先,网易不仅仅养猪,而是瞄准整个正在崛起的新农业。近几年来,用户对猪肉等农产品的品质需求正在日益升级,尤其是高品质、安全、新鲜等用户痛点更是一直存在,而网易此次通过七年的积累和潜心研究,对养猪场、喂养方式、猪肉安全等方面着手解决,无意对能够满足用户的高品质猪肉的期待。 而据峰瑞资本的调研,2015年中国猪肉年产量为5487万吨,是改革开放初期的4倍有余(1980年1134万吨),年平均增速约11%。中国人在2015 年大概吃掉7亿头猪,平摊下来每人一年吃半头(约40 千克)。因此,网易养猪绝对不是玩票,更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瞄准一个具有万亿元规模的新农业市场。 查看原图 并且,我们可以看到,发起众筹养猪的网易味央的品牌属性是农业品牌而非单纯的养猪品牌,而承担具体的养猪工作是网易农业事业部而非养猪事业部,这就意味着网易从养猪的第一天起就并非只是想单纯做“养猪”这一件事,而是希望能够以养猪为切入口和试验场,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对传统农业养殖行业进行智能化的改造,使其能够生产出更加符合用户未来需求的高品质产品,而一旦模式试验成功,网易很可能由此全范围的涉足到农业养殖业当中,而这意味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其次,网易养猪不仅是丁磊布局新农业的战略考量,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实际上,因为丁磊素来低调,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往往只是一个成功低调的互联网大佬的形象。但实际上,丁磊在网易扮演的角色,除了统领全局的CEO之外,还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产品经理”。网易云音乐、网易考拉海购、网易游戏等无不都是在丁磊对产品的“信心钻研”下走向成功的。 而且,尽管网易“日进斗金”,但是丁磊所打造的产品并不是全部“冲着钱去”的,比如网易公开课这样的教育类产品,更多的是一种公益性的项目,其“钱景”并不明朗,但网易一直在坚持耕耘,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同样的,丁磊从最初关注食品安全,到最终决定从互联网跨界到农业领域亲自养猪,从赚钱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像开发一款爆款游戏那么赚钱快,但是对解决当前国内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却大有助益,这当中不仅有丁磊个人的“工匠精神”情怀,其实也体现了一家成功的公司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这尤其值得我们点赞。 最后,“养猪“这件小事甚至可能帮助网易触摸到千亿美金市值的“梦想”。此前,网易CEO丁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打趣的说,网易黑猪肉将为网易的千亿美金市值贡献“猪力”。 实际上,这并不是玩笑话。网易如果以通过养猪进入农业为求入口,并进一步深入到更多的传统产业,这将使得其不仅仅是拥有互联网虚拟产品的轻资产的公司,更是一家拥有传统产业基因的重资产的公司,而这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未来,必然能够有更多的市场想象空间,而这无疑将会大幅增加资本市场对其公司业务的想象力,继而继续推高其公司股价,让其向千亿美金市值继续迈进。 总体来看,网易众筹养猪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并且获得火爆认筹,这一方面是网易品牌良好口碑的反应,另一方面是网易黑猪肉迎合了当下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刚性需求。而一系列的市场动作更证明,网易及丁磊在养猪这个事业的考量上,不仅倾注了个人情怀,更加有跨产业布局的决心,以及将网易做成全行业品牌攀上千亿美元市值的野心。
戒色吧 中国男子要求医生切掉睾丸,以控制强烈性欲 02-27 45 14193 小A 正文翻译 原创翻译:龙腾网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ltaaa.com&urlrefer=1a3fc0fc28e7edd3f8a051048e82b7e4 翻译:小A 转载请注明出处 论坛地址: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ltaaa.com%2Fbbs%2Fthread-434161-1-1.html&urlrefer=4c8d1cbe431b63f3c34f795a797659a1 Chinese man demands doctor cut off his testicles in a bid to control his high sex drive 中国男子要求医生切掉自己的睾丸以控制强烈性欲 A desperate man in central China rushed into a hospital two days ago asking to have his testicles removed. 中国中部一绝望男子两天前跑进医院要求医生移除自己的睾丸。 The man in his mid-40s, whose name has not been identified, claimed he has a high libido that he cannot control. 这名40多岁男子称自己的性欲旺盛无法控制。 The doctor rejected his request and called police for assistance. 医生拒绝了他的请求并叫来警察帮助。 According to a report on Xiaoxiang Morning Post yesterday, the man went to Changsha Sunshine Hospital and looked for Dr Wu Yin'e at the infertility department. 昨天据潇湘晨报报道,该男子前往了长沙阳光医院找到了不孕不育科室的吴银娥医生。 He told a reporter from Xiaoxiang that he had previously attended Dr Wu's online courses and decided to ask for her help. 他对记者说自己之前参加了吴医生的网络课程,于是决定寻求她的帮助。 However, Dr Wu was having a class with few female patients at the time. 然而,吴医生当时正和几名女性患者在上课。 'He just came in and told me he has a very strong sex drive and he wanted to remove his testicles,' Dr Wu recalled. “他直接走进来对我说性欲旺盛,想要移除睾丸,”吴医生回忆道。 [copy]She transferred him to Dr Wang Xiang at the Andrology department. 她将他交给了男科的王翔医生。 Dr Wang said the man appeared to be hyper active and insisting on an orchidectomy, a surgical operation to remove testicles. 王医生称这名男子看起来非常活跃,坚持要切除睾丸。 The doctor explained orchidectomy surgery is only performed to treat prostate cancer. He also examined the man's B-scan, an ultrasonography, and found that it did not show any signs of abnormality. 医生解释称治疗前列腺癌时才进行睾丸切除术。他还检查了男子的B超,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现象。[/copy] Dr Wang warned him of obstructing other patients and asked: 'Do you have a partner? Shall I call her over?' 王医生警告他不要妨碍其他病人,并问道:“你有伴侣吗?我打电话叫她过来可好?” The man replied no and did not understand why the doctors were not helping him when he requested a surgery that they could operate. 男子回答说没有,他不明白为什么医生不帮助他实施他们有能力实施的手术。
NASA又搞大新闻,40光年外 NASA又搞大新闻,40光年外发现7颗类地行星! Phil Plait 发表于 今天17:47 至少7颗行星绕着距离地球大约40光年的一颗红矮星旋转,它们的大小都类似于地球。这幅艺术想像画描绘了在其中一颗行星上空看到的整个行星系统。图片来源:ESO/N. Bartmann/spaceengine.org (艾麦乐 编译)NASA又搞了个大新闻。天文学家发现了7颗行星,绕着离我们不远的一颗恒星旋转! 还不只是如此,所有这些行星的个头都跟地球差不多,其中几颗到它们的“太阳”距离刚好,可能拥有适宜的表面温度。 这颗恒星被称为2MASS J23062928-0502285,这个名字来自于2MASS巡天项目,后面那串数字标明了它在天空中的坐标。不过现在,所有人都称它为TRAPPIST-1,因为这些行星是用TRAPPIST望远镜发现的。TRAPPIST-1是这台望远镜发现的第一颗拥有行星的恒星。 就是这台口径只有60cm的TRAPPIST望远镜,发现了TRAPPIST-1周围的行星。这台望远镜的全称是TRAnsiting Planets and PlanetesImals Small Telescope,即“凌星行星及微行星小望远镜”。图片来源:E. Jehin/ESO 7颗行星中,有3颗行星是在2016年就被宣布发现的。天文学家用来找到它们的方法是凌星法,这是目前最成功的一种搜寻太阳系外行星的方法。理论上很简单:如果一颗行星绕着一颗恒星旋转,而我们又刚好处在它公转轨道的侧面,那么每一次这颗行星运行到那颗恒星和我们之间的时候,它都会遮挡掉一点点星光。如果仔细测量我们看到的这颗恒星的星光,就会发现它变暗了一点。这一现象称为凌星。 实际上,可就没这么容易了!恒星太大,行星太小,所以凌星时行星遮掉的星光最多也只有1%。这意味着,必须要对星光进行非常细致地测量才行。此外,还有太多的东西可以来冒充行星,比如恒星上的黑子、背景恒星的亮度变化、恒星本身的爆发活动等等。 当行星从恒星前方经过,也就是发生凌星时,它会遮挡一部分星光,使得我们看到的恒星出现亮度下降的现象。正是通过这种现象,天文学家在TRAPPIST-1周围发现了7颗大小类似于地球的行星。图片来源:NASA TRAPPIST-1是一颗个头很小、温度较低的恒星——这类恒星被称为M8型红矮星。它的质量只有太阳的8%,半径是太阳的10%(只比木星大了一点点),亮度微弱到只有太阳的1/2000。对于搜寻行星的天文学家来说,这些信息可谓好坏参半。这颗恒星相对黯淡,所以很难测量它星光之中的细微变化。所幸,它离我们不远,只有不到40光年,所以尽管本身很暗,我们仍然可以把它看个清楚。 而在好的方面,个头较小意味着同样大小的行星可以遮挡更多这颗恒星的星光。举例来说,如果一颗地球大小的行星去凌一颗太阳大小的恒星,只能遮挡掉大约0.1%的星光。然而,同一颗行星去凌只有木星大小的TRAPPIST-1,就能遮挡掉大约1%的星光。这使得凌星时的星光变暗现象更容易检测出来。 TRAPPIST-1是一颗红矮星,质量只是太阳的8%,大小为1/10,亮度只有太阳的1/2000。图片来源:ESO 接下来,事情就变得很有意思了。如果你知道恒星的大小,又测出了凌星时有多少星光被行星遮挡,你就能够算出那颗行星有多大——因为星光变暗的幅度取决于恒星和行星的相对面积。如果行星半径是恒星的1/10,它就会遮挡1/100的星光。如果半径是1/2,则会遮挡1/4的星光。以此类推。 2016年率先发现的那3颗行星,根据凌星时遮挡的星光来判断,它们的大小与地球类似。不过天文学家发现,它们凌星的时刻一直在发生细微变化,这让人非常兴奋:这意味着,这个行星系统中可能拥有更多行星,后者的引力拉扯着那3颗已知的行星,轻微地改变着它们的轨道周期。 抓住这条线索,天文学家顺藤摸瓜,找到了另外4颗行星,一共多达7颗!这些行星按照被发现的先后次序,被命名为TRAPPIST-1b,c,d,e,f,g和h。巧合的是,这刚好也是它们由近及远到恒星距离的次序。它们的个头都跟地球相似,有些比地球略小,有些则略大。 艺术家笔下的TRAPPIST-1行星系统。尽管有些行星被描绘得好像地球一样,但对于这些行星,我们确切知道的只有它们的大小和轨道周期。至于是否有水存在,是否适宜生命,目前我们还一无所知。图片来源:NASA/R. Hurt/T. Pyle 天文学家还从凌星中得出了更多信息。行星凌星现象持续的时间长短,与它环绕恒星的公转速度有关,因而也就跟它到恒星的距离有关。(行星离恒星越远,公转速度就越慢,凌星持续的时间也就越长。)根据观测数据,所有7颗行星绕这颗恒星的公转轨道,都比水星绕太阳的轨道要近得多得多。最内侧的那颗行星,1b,轨道周期只有1.5个地球日!也就是说,它每36个小时就绕那颗恒星公转一圈。就算是最外侧的那颗行星,1h,周期也只有14-25天,用不了一个月就能绕恒星转完一圈。 TRAPPIST-1周围7颗行星的轨道,与太阳系里木星的4颗伽利略卫星以及内太阳系行星轨道的对比。所有7颗行星绕这颗恒星的公转轨道,都比水星绕太阳的轨道要近得多得多。图片来源:ESO/O. Furtak 看到这里,你大概会认为,这些行星该被烤焦了。不过别忘了,TRAPPIST-1是一颗小恒星,表面温度只有2300℃。尽管那些行星扎堆围聚在它身边,但正因为这颗恒星“阳光”微弱,那些行星接受到的热量实际上还不错。这些行星表面上的实际温度,目前还不可能得知,但使用计算机模型,再对这些行星的成分、大小、大气等数据加以猜测,我们能够估算它们的表面温度。不同的模型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但至少其中3颗行星似乎处在到恒星合适的距离上,表面温度或许可以让水以液态形式存在。 7颗行星中至少有3颗,位于这颗恒星的宜居带内,表面温度或许有可能适宜液态水存在。图片来源:NASA/R. Hurt/T. Pyle 说到这里,我必须要非常谨慎才行:这些行星的质量,我们只是估算的,并不直接测量出来的。这些行星彼此之间通过引力相互拉扯,因此每颗行星凌星的确切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它们的质量就是根据这些变化推测出来的。所以,我们并不是非常确切地知道它们的真实质量,更不清楚它们是否拥有大气,到底由什么物质构成。我们确切了解的,只有它们的大小和轨道周期。其他所有信息,都是据此推测出来的。 TRAPPIST-1周围7颗行星的大小,与太阳系里木星的4颗伽利略卫星以及内太阳系行星大小的对比。尽管这颗恒星比木星大不了多少,但它的7颗行星都跟地球大小相似。图片来源:ESO/O. Furtak 所以,如果在媒体上看到报道,说我们发现了类似地球的行星,你就要小心了。我们实际上并不确定,这些行星中有哪一颗温度与地球相似,甚至不知道那里有没有空气存在。对于它们能在多大程度上适宜生命生存,我们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TRAPPIST-1的7颗行星与太阳系里的4颗类地行星,图中数字标明了这些行星的轨道周期、到恒星的距离、行星半径及行星质量。图片来源:NASA 尽管跟外星生命没什么关系,但这一发现仍然令人兴奋!这个行星系统离我们只有40光年,这本身就是一个大新闻。这意味着,借助口径更大、威力也更大的望远镜,后续观测能够揭示更多的信息。举例来说,预计明年发射升空的韦布空间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将有能力观测这个系统中的单颗行星,判断它们是否拥有大气,甚至检测大气中的特定化学成分,比如臭氧。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能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以臭氧为例,它能证明这颗行星的大气中存在氧气。 现在说这些还为时过早。不过,倒也没有必要对此感到失望。反过来想想,这已经足够令人惊叹了。在我小的时候,我们只知道太阳系里的九大行星。(现在则是8颗行星,也可以说是近百颗,看你怎么算了。)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才找到第一颗绕着其他恒星旋转的行星,又过了几年,第一颗绕着类似太阳的恒星旋转的行星才被发现。而现在,得益于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已经找到了好几千颗太阳系外行星。 已经被发现的这些行星,足以得出现代科学史上最惊人的结论之一:银河系里行星的数量要比恒星更多!不是每颗恒星都拥有一颗行星,而是许多恒星都拥有多颗行星,比如我们的太阳,比如TRAPPIST-1,因此银河系本身或许就拥有成千上万亿颗行星。 成千上万亿! 这其中又有多少会像我们这颗蔚蓝色的地球一样?我们已经找到了少数可能符合这一标准的行星,而我们的搜寻工作其实才刚刚开始。我们的技术越来越先进,方法也越来越纯熟,几乎每一天,我们都在发现更多的行星。 TRAPPIST-1只是这场行星搜寻中一个令人惊叹的里程碑。它告诉我们,所有类型的恒星都可以拥有行星系统,还可能拥有多颗类似地球的行星。别忘了,这颗恒星就在我们附近,而且是银河系里最常见的一类恒星。对这类恒星进行更多搜寻,我们就可能找到更多这样的行星系统。 天空中遍布着行星。NASA的这个大新闻,就是我们充满好奇,抬头仰望,提出问题,然后尽自己的努力去回答那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作出的发现。 得到的回报是,我们可以理解这个宇宙,让我们的奇迹被宇宙放大。(编辑:Steed) 编译来源 Bad Astronomy, Exoplanet news: SEVEN Earth-sized planets found orbiting a nearby star! 译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你可能感兴趣 看,这是我们的银河! 月球起源:大碰撞假说发现关键新证据 小行星
美国开卖不褐变的转基因苹果 史军 发表于 昨天17:37 太长不看版: - 请问什么是极地转基因苹果,对人体有害不? - 哦,是这样,人类找到了苹果褐变的基因开关,然后把它关上了。经过FDA的审定,转基因苹果获准上市。 - 就这么简单? - 就这么简单! 不会褐变的极地苹果。这种苹果于2015年2月通过美国农业部审批,2015年3月通过FDA审批,将于这个月在美国上市。(图片来源:Okanagan Specialty Fruits) 苹果是一个符号。在整个水果界,再也找不出一种水果比苹果承载更多的含义和象征性。从伊甸园的禁果到医生绕着走的良药,从恶毒皇后的道具到科技进步的象征。而如今,苹果将再一次颠覆人类的认知,甚至生活习惯。 就在本月,一种名为极地苹果(Arctic Apple)的苹果即将出现在美国水果市场的货架之上。粗看起来,这只是新品上市,水果商所做的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注意了,这可是美国第一种商业化销售的转基因苹果。 人们还莫衷一是地讨论着这事是推开了天堂的大门,还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但毫无疑问的是,人类开启了水果培育的新时代。而这个时代的到来,仅仅是因为切开的苹果会变色。 苹果褐变,不是麻烦的麻烦 生活中总是会碰到一些不是麻烦的麻烦,比如有个技术宅不知哪根筋抽了,收拾了屋子,浇了花,给老婆削了一个大苹果,切成小块插上牙签,安静地等老婆回家。两个小时之后,老婆回家。宅男得到的并不是老婆的夸赞,而是一堆关于生活常识的数落,因为苹果都变黑了……(P.S. 以上故事真的不是我干的。) 这种变化其实来自于正常的氧化反应,一种叫做褐变的过程。在植物中存在很多原本无色的多酚类的物质。这类物质能跟氧气结合,产生一些有色物质,这就是褐变。 不过,多酚类物质更像是超级宅男,即便是氧气这种性格超级活泼的美女在眼前晃荡,宅男也依然静悄悄地毫无反应。要想发生点激烈的故事,还需要点花火,而植物细胞中还真有这种火花,那就是多酚氧化酶(PPO)。 在健康的植物细胞中,多酚和多酚氧化酶是老死不相往来的两类物质,它们一个住在液泡里,一个住在类囊体中,只有当细胞受到破坏时,两种物质才能结合在一起。在PPO的炽烈催化之下,多酚类物质和氧气迅速结合,果肉变色也就在所难免了。 不单单是苹果,这种变色问题存在于很多蔬果之中,比如香蕉、桃子、梨、莲藕、土豆的洁白之躯都会因为酶促褐变而穿上棕色外套,让人食欲顿失。 如何让苹果“守身如玉”? 为了对抗褐变,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隔绝氧气,二是减少多酚类物质或者增加抗氧化剂,三是降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隔绝氧气似乎最容易实现。各种生活小妙招也因此衍生而出,比如把切开的苹果泡在盐水里,这种做法就可以将讨厌的氧气隔离开。但是盐水并非总是唾手可得,要想随时随地完全对抗氧气的干扰,并不是一个容易办到的事情。况且泡过水的苹果,滋味总会大打折扣。 至于降低多酚类物质的含量,这个做法更是困难,植物体内,产生这些物质的反应实在是太多了,并且这种物质还在一些生理过程(比如抗氧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完全将其剔除,后果很难预料。 既然干柴和氧气都必须有,那只能从火花身上想办法了。彻底一点的方法就是让PPO彻底失去活性,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加热!比如在100℃的沸水中将莲藕汆烫70秒,就可以让所有的多酚氧化酶失去作用。只是土豆莲藕固然可用这种方法,那些煮熟的苹果味道却不是人人喜欢。 目前在大规模商业生产中,其实是使用抗氧化剂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比如适当地添加喷洒维生素C。维生素C比多酚类物质活泼,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抢先结合氧气,让多酚类物质免遭氧化。但是这样做也有个问题,费钱啊,那些抗氧化剂也得用钱买啊。别小看这笔开支,据统计,市售切片苹果中,30%~40%的成本用在了抗氧化剂上。 终于,科学家决定用一个快刀斩乱麻的解决办法——让果实中的PPO失去活性,或者干脆不产生PPO。直接把苹果的酶促褐变火种给没收了,不就解决褐变问题了吗。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仰赖于一种叫RNA干扰(RNAi)的转基因技术。 从加法到减法,躁动的基因也会失声 在公众的传统印象中,转基因就是把来自其他生物的基因塞进目标生物的基因组里。想抗病,加个抗病基因;想抗寒,加个抗冻基因;想抗虫害,加个“变态”基因(Bt基因,合成Bt蛋白的基因)。所有的遗传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都在那儿塞啊,塞啊……最好把所有的葫芦娃都变成全能的葫芦小金刚,把所有汽车都打造成变形金刚。 但这种加法终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时候塞进去的基因根本就不工作,有时不但不工作,甚至还拖后腿。1990年的时候,有位叫理查德·约根森(Richard Jorgensen)的科学家想获得一种深紫色的矮牵牛,于是把一段加挂强启动子的色素基因给插到了紫色矮牵牛的基因组里面。按理说,合成色素的基因多了,那合成的色素理所当然应该增多啊。科学家就指着卖了这个品种写本子,报基金呢。但是问题来了,这些转基因矮牵牛的颜色没有变深,反而变白了,得,这基金是申报不成了,连孩子的圣诞节礼物都买不成了。 最左边的是原始矮牵牛,右边三朵都是RNAi影响下的矮牵牛。(图片来源: R. JORGENSEN, UNIV. ARIZONA, TUCSON) 琢磨来琢磨去,都想不通啊,为啥会有这种奇异的事情出现。按理说,人多力量大,基因多了强度高,苹果就是因为合成蔗糖的基因远多于其他蔷薇科植物,才会成为甜蜜水果的象征。但为啥把矮牵牛的色素基因拼在一起,就变成了一加一小于二了呢?遗憾的是,约根森也没有细想,就给这个现象起了个名字叫共抑制。意思就是同源基因掺和到一起,可能会产生互相抑制的结果。这事儿就这么草草过去了。 在随后的近十年时间里,一堆科学家们仍然热衷于向各种生物中塞新基因,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大家也都多多少少碰见了约根森碰见的事情,并且地球上所有类型的生物都不能逃脱这个魔咒,无论是原生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真菌还是藻类。但是,很少有人去细究这个事情。 时间一下子就过了近十年。 机会总是属于那些喜欢较真的人,在“共抑制”这件事儿上自然也不例外。正当其他科学家在为共抑制而烦恼的时候,安德鲁·法厄(Andrew Z. Fire)与克雷格·梅洛(Craig C. Mello)却发现了其中的机会——既然插入的同源基因序列可以干扰正常的基因表达,甚至关闭生物体中的基因,那我们不是正好可以用这种办法来关闭一些基因吗。说干就干,1998年的时候,安德鲁·法厄用一种叫秀丽隐杆线虫的模式动物,验证了自己的想法。随后的两三年中,这种机制在果蝇、小鼠和人体细胞中,陆续得到验证。 一个看似转基因巨大障碍的难题,却变成改造生物基因的一条全新道路。法厄与梅洛因此获得了2006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添加功能,到关闭功能,这是人类对基因功能认识的一大飞越。这个诺奖的含金量真的是杠杠的。 基因是如何沉默的? 那么,基因是如何沉默的呢?绝大多数生物体(流感病毒等RNA病毒除外)的遗传信息都保存在DNA中。DNA相当于构建生物体的原始图纸,要真正建设生物体的时候,要先以DNA为模板,制作临时图纸——信使RNA(mRNA)。这些mRNA才是在细胞工地上指导蛋白质合成时真正使用的图纸。理论上,不管是撕碎原始还是临时图纸,都不会产生相应的蛋白质。但是,DNA上不同基因有很多共用的序列,随意改变DNA将产生不可预计的后果,甚至导致生物死亡。所以,只能拿mRNA开刀了。 那如何破坏mRNA呢?这还得从RNA的结构说起。DNA的双螺旋像咬合在一起的拉链,两条互补的DNA链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而mRNA是以单链形式存在的。不过,生物世界永远都有特例,有些RNA确实是双链形态,被称为双链RNA(dsRNA)。好吧,对细胞来说,这些RNA就是不应该存在的东西——常常是外来病毒或者别的什么外来基因。而细胞自然也有对策,RNAi就是消灭它们的免疫机制。 一旦dsRNA出现在细胞中出现,很快就会被名叫Dicer蛋白的警察发现,然后警察会张开大嘴把这些dsRNA咬个粉碎,变成长度为21~23个碱基的小段;然后小段上的两条RNA就会被强行拆散成siRNA。被拆开之后,这些短短的siRNA又会与一种叫AGO蛋白结合成复合物,然后会主动去找那些跟自己有互补序列的mRNA,并且要给它们一个“甜蜜”的拥抱。可怜mRNA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儿,就被切割破坏,失去了活性,真是躺着也中枪。甜蜜拥抱变成了死亡陷阱。 但是,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细胞会继续以siRNA为引物,mRNA为模板合成大量的dsRNA,继续上述的过程,并且这种dsRNA还可以跨越细胞、组织、甚至是器官的界限,扩展到整个生物体中。就好像原子弹爆炸时的链式反应一样,一旦RNAi过程启动,就会一直进行,直到把生物体内所有的目标mRNA全部破坏。最终的结果就是,mRNA都不见了,基因“沉默”了。就像最初发现的那些变白的转基因矮牵牛一样。 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关闭肿瘤基因,关闭过敏患者的特定基因,当然,这次培育出极地苹果的奥卡诺根特色水果公司(Okanagan Specialty Fruits)正是利用这项技术,通过插入更多份苹果中本来就有的PPO基因,将苹果中的PPO基因尽数关闭,从而让苹果长时间维持在雪白的状态。 切开8小时后的普通苹果(左)和极地苹果(右)。(图片来源:Okanagan Specialty Fruits) 不是转基因的转基因苹果 极地苹果并没有引入外来的新基因,因此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转基因”(trangenic),事实上,有科学家将这些不引入外来基因,只是调
美国开卖不褐变的转基因苹果 史军 发表于 昨天17:37 太长不看版: - 请问什么是极地转基因苹果,对人体有害不? - 哦,是这样,人类找到了苹果褐变的基因开关,然后把它关上了。经过FDA的审定,转基因苹果获准上市。 - 就这么简单? - 就这么简单! 不会褐变的极地苹果。这种苹果于2015年2月通过美国农业部审批,2015年3月通过FDA审批,将于这个月在美国上市。(图片来源:Okanagan Specialty Fruits) 苹果是一个符号。在整个水果界,再也找不出一种水果比苹果承载更多的含义和象征性。从伊甸园的禁果到医生绕着走的良药,从恶毒皇后的道具到科技进步的象征。而如今,苹果将再一次颠覆人类的认知,甚至生活习惯。 就在本月,一种名为极地苹果(Arctic Apple)的苹果即将出现在美国水果市场的货架之上。粗看起来,这只是新品上市,水果商所做的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注意了,这可是美国第一种商业化销售的转基因苹果。 人们还莫衷一是地讨论着这事是推开了天堂的大门,还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但毫无疑问的是,人类开启了水果培育的新时代。而这个时代的到来,仅仅是因为切开的苹果会变色。 苹果褐变,不是麻烦的麻烦 生活中总是会碰到一些不是麻烦的麻烦,比如有个技术宅不知哪根筋抽了,收拾了屋子,浇了花,给老婆削了一个大苹果,切成小块插上牙签,安静地等老婆回家。两个小时之后,老婆回家。宅男得到的并不是老婆的夸赞,而是一堆关于生活常识的数落,因为苹果都变黑了……(P.S. 以上故事真的不是我干的。) 这种变化其实来自于正常的氧化反应,一种叫做褐变的过程。在植物中存在很多原本无色的多酚类的物质。这类物质能跟氧气结合,产生一些有色物质,这就是褐变。 不过,多酚类物质更像是超级宅男,即便是氧气这种性格超级活泼的美女在眼前晃荡,宅男也依然静悄悄地毫无反应。要想发生点激烈的故事,还需要点花火,而植物细胞中还真有这种火花,那就是多酚氧化酶(PPO)。 在健康的植物细胞中,多酚和多酚氧化酶是老死不相往来的两类物质,它们一个住在液泡里,一个住在类囊体中,只有当细胞受到破坏时,两种物质才能结合在一起。在PPO的炽烈催化之下,多酚类物质和氧气迅速结合,果肉变色也就在所难免了。 不单单是苹果,这种变色问题存在于很多蔬果之中,比如香蕉、桃子、梨、莲藕、土豆的洁白之躯都会因为酶促褐变而穿上棕色外套,让人食欲顿失。 如何让苹果“守身如玉”? 为了对抗褐变,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隔绝氧气,二是减少多酚类物质或者增加抗氧化剂,三是降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隔绝氧气似乎最容易实现。各种生活小妙招也因此衍生而出,比如把切开的苹果泡在盐水里,这种做法就可以将讨厌的氧气隔离开。但是盐水并非总是唾手可得,要想随时随地完全对抗氧气的干扰,并不是一个容易办到的事情。况且泡过水的苹果,滋味总会大打折扣。 至于降低多酚类物质的含量,这个做法更是困难,植物体内,产生这些物质的反应实在是太多了,并且这种物质还在一些生理过程(比如抗氧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完全将其剔除,后果很难预料。 既然干柴和氧气都必须有,那只能从火花身上想办法了。彻底一点的方法就是让PPO彻底失去活性,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加热!比如在100℃的沸水中将莲藕汆烫70秒,就可以让所有的多酚氧化酶失去作用。只是土豆莲藕固然可用这种方法,那些煮熟的苹果味道却不是人人喜欢。 目前在大规模商业生产中,其实是使用抗氧化剂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比如适当地添加喷洒维生素C。维生素C比多酚类物质活泼,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抢先结合氧气,让多酚类物质免遭氧化。但是这样做也有个问题,费钱啊,那些抗氧化剂也得用钱买啊。别小看这笔开支,据统计,市售切片苹果中,30%~40%的成本用在了抗氧化剂上。 终于,科学家决定用一个快刀斩乱麻的解决办法——让果实中的PPO失去活性,或者干脆不产生PPO。直接把苹果的酶促褐变火种给没收了,不就解决褐变问题了吗。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仰赖于一种叫RNA干扰(RNAi)的转基因技术。 从加法到减法,躁动的基因也会失声 在公众的传统印象中,转基因就是把来自其他生物的基因塞进目标生物的基因组里。想抗病,加个抗病基因;想抗寒,加个抗冻基因;想抗虫害,加个“变态”基因(Bt基因,合成Bt蛋白的基因)。所有的遗传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都在那儿塞啊,塞啊……最好把所有的葫芦娃都变成全能的葫芦小金刚,把所有汽车都打造成变形金刚。 但这种加法终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时候塞进去的基因根本就不工作,有时不但不工作,甚至还拖后腿。1990年的时候,有位叫理查德·约根森(Richard Jorgensen)的科学家想获得一种深紫色的矮牵牛,于是把一段加挂强启动子的色素基因给插到了紫色矮牵牛的基因组里面。按理说,合成色素的基因多了,那合成的色素理所当然应该增多啊。科学家就指着卖了这个品种写本子,报基金呢。但是问题来了,这些转基因矮牵牛的颜色没有变深,反而变白了,得,这基金是申报不成了,连孩子的圣诞节礼物都买不成了。 最左边的是原始矮牵牛,右边三朵都是RNAi影响下的矮牵牛。(图片来源: R. JORGENSEN, UNIV. ARIZONA, TUCSON) 琢磨来琢磨去,都想不通啊,为啥会有这种奇异的事情出现。按理说,人多力量大,基因多了强度高,苹果就是因为合成蔗糖的基因远多于其他蔷薇科植物,才会成为甜蜜水果的象征。但为啥把矮牵牛的色素基因拼在一起,就变成了一加一小于二了呢?遗憾的是,约根森也没有细想,就给这个现象起了个名字叫共抑制。意思就是同源基因掺和到一起,可能会产生互相抑制的结果。这事儿就这么草草过去了。 在随后的近十年时间里,一堆科学家们仍然热衷于向各种生物中塞新基因,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大家也都多多少少碰见了约根森碰见的事情,并且地球上所有类型的生物都不能逃脱这个魔咒,无论是原生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真菌还是藻类。但是,很少有人去细究这个事情。 时间一下子就过了近十年。 机会总是属于那些喜欢较真的人,在“共抑制”这件事儿上自然也不例外。正当其他科学家在为共抑制而烦恼的时候,安德鲁·法厄(Andrew Z. Fire)与克雷格·梅洛(Craig C. Mello)却发现了其中的机会——既然插入的同源基因序列可以干扰正常的基因表达,甚至关闭生物体中的基因,那我们不是正好可以用这种办法来关闭一些基因吗。说干就干,1998年的时候,安德鲁·法厄用一种叫秀丽隐杆线虫的模式动物,验证了自己的想法。随后的两三年中,这种机制在果蝇、小鼠和人体细胞中,陆续得到验证。 一个看似转基因巨大障碍的难题,却变成改造生物基因的一条全新道路。法厄与梅洛因此获得了2006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添加功能,到关闭功能,这是人类对基因功能认识的一大飞越。这个诺奖的含金量真的是杠杠的。 基因是如何沉默的? 那么,基因是如何沉默的呢?绝大多数生物体(流感病毒等RNA病毒除外)的遗传信息都保存在DNA中。DNA相当于构建生物体的原始图纸,要真正建设生物体的时候,要先以DNA为模板,制作临时图纸——信使RNA(mRNA)。这些mRNA才是在细胞工地上指导蛋白质合成时真正使用的图纸。理论上,不管是撕碎原始还是临时图纸,都不会产生相应的蛋白质。但是,DNA上不同基因有很多共用的序列,随意改变DNA将产生不可预计的后果,甚至导致生物死亡。所以,只能拿mRNA开刀了。 那如何破坏mRNA呢?这还得从RNA的结构说起。DNA的双螺旋像咬合在一起的拉链,两条互补的DNA链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而mRNA是以单链形式存在的。不过,生物世界永远都有特例,有些RNA确实是双链形态,被称为双链RNA(dsRNA)。好吧,对细胞来说,这些RNA就是不应该存在的东西——常常是外来病毒或者别的什么外来基因。而细胞自然也有对策,RNAi就是消灭它们的免疫机制。 一旦dsRNA出现在细胞中出现,很快就会被名叫Dicer蛋白的警察发现,然后警察会张开大嘴把这些dsRNA咬个粉碎,变成长度为21~23个碱基的小段;然后小段上的两条RNA就会被强行拆散成siRNA。被拆开之后,这些短短的siRNA又会与一种叫AGO蛋白结合成复合物,然后会主动去找那些跟自己有互补序列的mRNA,并且要给它们一个“甜蜜”的拥抱。可怜mRNA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儿,就被切割破坏,失去了活性,真是躺着也中枪。甜蜜拥抱变成了死亡陷阱。 但是,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细胞会继续以siRNA为引物,mRNA为模板合成大量的dsRNA,继续上述的过程,并且这种dsRNA还可以跨越细胞、组织、甚至是器官的界限,扩展到整个生物体中。就好像原子弹爆炸时的链式反应一样,一旦RNAi过程启动,就会一直进行,直到把生物体内所有的目标mRNA全部破坏。最终的结果就是,mRNA都不见了,基因“沉默”了。就像最初发现的那些变白的转基因矮牵牛一样。 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关闭肿瘤基因,关闭过敏患者的特定基因,当然,这次培育出极地苹果的奥卡诺根特色水果公司(Okanagan Specialty Fruits)正是利用这项技术,通过插入更多份苹果中本来就有的PPO基因,将苹果中的PPO基因尽数关闭,从而让苹果长时间维持在雪白的状态。 切开8小时后的普通苹果(左)和极地苹果(右)。(图片来源:Okanagan Specialty Fruits) 不是转基因的转基因苹果 极地苹果并没有引入外来的新基因,因此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转基因”(trangenic),事实上,有科学家将这些不引入外来基因,只是调
苹果工厂迁美得以证实:全由机器人组装 早在此前,就有消息称,苹果已经在考虑将中国的代工生产搬迁至美国。而现在,苹果公司最大的代工合作方富士康也爆料了一个重磅消息,使苹果将中国代工生产回迁至美国的说法基本得以坐实。   日前,苹果公司最大的代工合作方富士康已经证实,目前他们正在评估在美国建厂的可能性,并且已经针对在美国拓展运营展开初步洽谈。富士康表示,潜在的投资范围尚未确定,目前富士康高管正与美国相关官员进行直接谈判。一旦谈判完成,将会根据双赢的条件公布相关计划细节。 资料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苹果最大的代工厂富士康已在寻求将生产变迁至美国的可能性,但苹果另一家代工生产工厂和硕却拒绝了这一要求。原因在于,如果将代工厂变迁至美国,将会直接导致iPhone生产成本的增加,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成本风险。   客 观的来看,虽然将代工厂变迁至美国会导致iPhone生产成本的增加,但对于富士康而言,与苹果在美国建设新型工厂,不仅可以借助苹果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制 程管制能力来优化自己的智慧工厂的设计与运行,同时还可以拉开与行业竞争对手的差距,尽快摆脱全球制造业技术工人红利迅速消失后的成本压力。   据报道,如果真的将代工厂变迁至美国,那么在未来富士康将会基本放弃价格高昂的美国人力资源,改而采用机器人的组装方案。只不过,苹果产品的组装是否全部由机器人来组装,或者只是其中的某一个环节,目前还无法确定。
川普被低估:美墨边境修建1100公里钢铁栅栏 参考消息报道,近日,在美国墨西哥边境,一道由钢铁和铁丝网组成的栅栏正在修建之中。特朗普参选时,将移民政策列为“十点计划”中的第一要务,称“将在我们的南部边界建造一个很长的隔离墙——造墙这事,没人比我更在行,而且我要让墨西哥出这笔钱。”作为美国曾经的房地产大亨,他的公司建造的主要是高楼和酒店,想在边境筑墙当然也不在话下。其实,近年来,美国墨西哥边境之间就已经建起了栅栏。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的边境长度约有3200公里,边境线上共有十个州:四个在美国,六个在墨西哥,边境穿越沙漠和城市,很多区域是人迹罕至的无人区。美国为了防止墨西哥人非法越境,已经在1100公里的边境线上筑起了栅栏,在其它地方则有美国海关及边境保护部门的巡逻人员进行保卫,只有新墨西州边界的一小部分地区是开放的。据估计,美国每年的非法移民数量约为35万,其中大部分人都来自墨西哥。墨西哥人为了能有更好的生活,给家里更多的钱,常常不惜铤而走险、非法越境。一旦成功来到美国非法居留,则需要隐姓埋名,避免被警察发现。一些墨西哥人获得了“容忍居留”的居住权,但是他们在边境另一边的家人却无法得到签证,一家人分隔两国难以团聚。而对于另一些墨西哥人来说,梦想在边境就结束了。很多人在越境时被抓进了监狱,或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美国安全部队有一次甚至越过边境对偷渡者射击,导致六名无辜的墨西哥公民被射杀,肇事者却逍遥法外,遭到媒体抨击。直到2015年,一名美国边境巡逻队的成员才被一位联邦检察官起诉。特朗普不仅要在美国墨西哥边境筑墙,还计划驱逐美国境内的非法移民。他在竞选期间曾说,“如果墨西哥方面送人过来,送的肯定不是最好的”,“他们让那些有很多问题的人来。他们带来毒品、犯罪、强奸。有一些,我想是好人。”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市的奥塔梅萨(OtayMesa)边境和太平洋之间有一段长达22.5公里的边界栅栏,被讽刺为一道“玉米饼墙”(TortillaWall)。一个美国农民吉姆·奇尔顿在看守着他的土地。他有一个20万平方米的农场,位于亚利桑那州东南部。农场和墨西哥之间只有一道铁丝网。奇尔顿觉得自己有责任保护这里的安全,因此经常把滑膛枪带在身边。 边境上的栅栏使许多移民家庭无法团聚,顶多只能在铁栅栏的缝隙中握一下手。随着特朗普在美国总统大选中的胜出,他们“能够很快在美国相会”的期待似乎更加化为了泡影。
川普当选:硅谷哀嚎绝望,支持加州独立!!! 美国科技界其他人多数都支持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因此很多人感到失望。硅谷投资人克里斯·萨卡在Twitter上称:“感谢所有付出艰辛和作出牺牲的人们,抱歉我们不能做更多。”超级高铁Hyperloop one的联合创始人舍文·比什瓦(Shervin Pishevar)表示,将资助让加州脱离美国独立的“合法运动”。AOL联合创始人史蒂夫·凯斯对选举结果也表示“失望”。 资深投资人、Path公司首席执行官戴夫·莫林表示,他将与人合作制定让加州独立的计划。比什瓦表示:“我们需要对特朗普竞选活动所暴露出的文化、价值观以及猖獗的性别歧视、种族主义和仇恨进行认真的全国性对话。”云存储公司Box首席执行官艾伦·列维称,如果特朗普不兑现竞选时的承诺,则是最好的结果。 创办了Y Cominator并被称为硅谷教父的Paul Graham在Twitter上说:“我知道政治家通常无法实现他们竞选时的诺言,但这是第一次我‘希望’这会发生。” Y Combinator现任CEO Sam Altman说:“今天我们哭泣、绝望和害怕。明天我们回来接着工作建立我们想要的世界。” 而孵化器500 Startups的创始人Dave McClure在葡萄牙里斯本Web Summit大会的舞台上当众说:“如果你们现在还没生气,你们是不是有问题。”根据Recode的报道,McClure随后向观众大叫:“我很恼火,我很伤心,我觉得很丢人,我觉得很愤怒。” Zynga的创始人,也是Facebook的早期投资人Mark Pincus,则直接在 Twitter上将特朗普和希特勒相提并论:“这是不是当年人们第一次意识到希特勒真的可以掌权时的心情?” Hyperloop的创始人Shervin Pisheva则说,他要考虑发起一个运动好让加州脱离联邦。 除此之外,一堆硅谷投资人和创业者都通过Twitter、Facebook等表达了自己的失望与愤怒。(部分整理在文末) 尽管美国股市没有出现预期的大动荡,但科技股多少都下跌了一下。到收盘时,亚马逊下跌了2.01%;特斯拉下跌了2.50%;Google、苹果和 Facebook的股价也都有少许下跌。 特朗普对硅谷的敌对情绪众人皆知。在竞选期间,他就不止一次攻击过科技公司。例如在苹果拒绝FBI给涉嫌恐怖袭击的疑犯iPhone解锁的要求时,特朗普直接号召大家抵制苹果的一切产品;特朗普还批评过Facebook,说这些科技公司雇佣了太多外国程序员,而这些职位本该开放给本国失业者;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也被特朗普攻击过,后者说贝索斯购买《华盛顿邮报》是为了避税。
【无限缅怀】曾经那么牛逼的香港电影…… 香港电影啊,请留在90年代!!!!!!!!!!!!!!!!!!! 前几天,Sir在上厕所的时候,听外面有人在吹口哨。 平时遇到这种情况,Sir根本不理,尿自己的。但这回不同—— 他吹的是《倩女幽魂》。 人生,是美梦与热望,梦里依稀,依稀有泪光…… 于是,Sir隔着一道门,边尿边听完整首。在这期间,刚好让Sir想起一部,在香港电影迷圈很火的纪录片—— 90年代初香港电影漫谈 Film ohne Fesseln - Das neue Hongkong Kino“鲜肉”时代的吴宇森,和王家卫 豆瓣评分6.9(82人评价)。如果你喜欢香港电影,不能错过。 林青霞还是美得那么不可方物。张曼玉的脸上还是满满的胶原蛋白。杨丽菁英气十足。叶子楣的波霸挺出了全世界……墨镜王还没戴墨镜戴着眼镜,徐克的头发还没有白,而我,想牵着周润发的手。这部片是德国人在1991年拍的。 为什么会拍这部片—— 德国人觉得90年代初期的香港电影,是个谜—— 明明每部片成本都好鬼低,又经常赶工。 技术还远远落后,看着特糙—— 鬼片里用的烟雾,是剧组放把火,用扇子扇出来。《倩女幽魂3》 但这些糙片上映后,却好卖得吓人。 电影院排队的人,望不到头。票房冠军,可以达到4383万港元甚至更多。这种奇迹怎么来的? 在德国人的镜头下,就一个字—— 拼。
如何用纳米技术造出世界上最好的女性卫生巾? 如果说有一样东西是所有女生都离不开的,那一定就是卫生巾。在每个女生接近一半的生命里,每个月都会经历月经。卫生巾的出现让世界上的大多数女性可以维持一个相对良好的生活品质,从而不影响到工作和学习。 如果说有一样东西是所有女生都离不开的,那一定就是卫生巾。在每个女生接近一半的生命里,每个月都会经历月经。卫生巾的出现让世界上的大多数女性可以维持一个相对良好的生活品质,从而不影响到工作和学习。在印度,人们认为生理期来的女人不能洗澡,不许她们进入厨房,不许她们进庙里拜神,甚至不能和其他人坐在一起,吃饭也要用单独的碗筷而且她们患有贫血疾病。调查发现,印度城市中约有75%的女性对于生理期感到羞耻,其中23%的印度青春期女孩往往因买不起进口的卫生巾进而担心出现尴尬的情况而选择辍学。自国际慈善组织WaterAid调查得知,仅有12%的人使用卫生巾,一些女孩在月经期间使用的是香蕉纤维、草、树叶、旧报纸和布片作为替代品。由于印度社会仍然存在重男轻女、种姓制度等现象。此外,生理卫生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印度卫生巾普及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印度,人们对于女性健康问题向来是羞于启齿的,尤其是当女人处于经期时。此外,由于卫生巾普及率不高,导致印度女性疾病高发。据调查,使用高分子吸水树脂制成的卫生巾要超过500年的时间才降解,而这些聚合物也有可能引起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其中有一个最著名的疾病案例,28岁的女模Laur Wasser在2012年因为使用超长卫生棉条而感到身体不适,继而发生了高烧的症状,被送到医院时却发现感染了极度罕见的TSS(中毒性休克综合症)。被细菌感染后,毒性蔓延到全身的器官,高烧不止,还突发了心脏病,虽然经过了一番抢救,但是右腿却因为感染严重,不得不截肢。“月经羞耻”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联合国今年年初的一项研究发现,10%的印度女孩相信月经是一种疾病,而非女性身体的正常健康功能。一位印度妇科医生称“公开讨论经期卫生在印度仍然是禁忌,女性在月经期间不许进入神庙或厨房等场所,有些妇女在此期间甚至不许洗澡。” 为了反对这种污名,一个名为“HappyToBleed”的运动,以抗议这项禁令。她们在Facebook上表达自己对忌讳月经的不朽律法的厌恶之情。在左上方的纤维是普通的卫生巾,而右上方薄得多的是印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研究的高吸收性纳米纤维 其实这些女性不使用卫生巾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经济问题。为了改善这些问题,来自印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Chandra Sharma发明了一种更加环保、安全、高效的替代品。它就是采用静电纺丝工艺获得了由醋酸纤维素制成的细长纳米纤维。据悉,由这种材料制成的卫生巾不仅是可以生物降解的,其厚度也仅有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卫生巾的1/200。此外,这种卫生巾的吸水性也强于普通的产品。研究人员已利用生理盐水及人工合成尿液进行测试。这种纳米纤维也不会引起任何不良反应,并且还便宜安全。 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纤维制成的卫生巾在吸水性和舒适性方面优于市面上销售的卫生巾。其有望取代目前可能包含有害物质的产品。看来这样的卫生巾已经是指日可待了,它不但关心女性经期健康,更让女性在每一天都能尽享轻松、安心、舒适、愉悦的假期。
这个黑科技iPhone8会用吗?人体传送密码解开锁屏!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信息安全也是愈发关注,数据安全始终是个热点和难点。通过WIFI或者蓝牙进行密码传输确实非常方便,但是它已经不再具备安全保障。因此为了解决信息安全的问题,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信息安全也是愈发关注,数据安全始终是个热点和难点。通过WIFI或者蓝牙进行密码传输确实非常方便,但是它已经不再具备安全保障。因此为了解决信息安全的问题,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新系统,利用手机指纹传感器和笔记本触控板发出的低频信号,穿过人体,用户通过身体接触就可以解锁其他加密设备。这意味着大家不再需要担心自己的系统遭遇黑客入侵,或者个人信息被不道德的网络罪犯所窃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身体将成为主要发送端,而不再需要配合Wi-Fi等任何数据传输载体。当然,这项设计乍听起来确实有些不可思议,但工程师们解释了其基本工作原理,事实证明这听起来相当靠谱。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生Merhdad Hessar说,这好比我们使用一把电子智能锁来开门。在实验中我们会使用到两个设备,即 iPhone和电子锁,很明显,iPhone负责对用户的密码细节信息进行存储。这条密码能够以用户指纹的形式完成保存。我们假定这把电子门锁需要用户的指纹信息才能开启。从传统角度讲,大家应该会直接在锁上安装一套指纹传感器,用于在手指贴近后进行指纹识别。接下来,这部分数据会以信号的形式通过无线网络进行传输,最终被电子门锁所接收并处理。然而,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恶意人士有可能截获这一重要传输信号。而现在我只需一只手触摸门把手,然后另一只手触摸手机上的指纹传感器,然后就把我的授权信息通过我的身体传输给了门锁,然后就可以开门,在这个过程中不会泄露我的个人信息。该系统使用的是智能手机指纹识别器或笔记本电脑触摸板,可以识别用户手指的生理特征。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助理教授,资深研究作者Shyam Gollakota说:“迄今为止,指纹传感器一直被用来作为一个输入设备。而现在更有趣的是,我们已经可以将其作为一个仅限于人体的传输设备。真是太酷了!”目前为止,团队所使用的实验设备有iPhone、联想笔记本电脑触控板和 Adafruit 电容触控板。并且还在10位身高体重各不相同的人身上进行了实验,我们发现人体被作为无线传输载体的替代介质用于数据发送。具体来讲,iPhone中的指纹传感器所产生的信号将通过您的身体到达电子门锁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大家正在移动当中,身体也仍然可以作为此类信号的载体。身型、体重以及其它物理因素并不会造成影响,信号能够通过人体实现稳定的无缝化传输。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智能手机指纹传感器或笔记本触控板发出2至10 MHz 低频信号对一些加密设备进行解锁。这些信号没有办法在空气中传播,但足以穿过人体且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通过触摸板人体传输的比特率达到50bps,而手机指纹识别器的传输比特率也有25bps,这足以在数秒钟内传输简单的密码和数字密匙了。而且该比特率还有望通过软件的调试而得到大幅度提升。另外,接收器可以处于任何位置。只要使用者能够以身体与之相接触,这套机制就能够正常发挥作用。 现在有研究人员表示,此类技术也可通过身体传输数据用于医疗设备,如葡萄糖监视器和胰岛素泵,需要安全的数据共享来确定病人的身份。一旦感测设备厂商能够借此核实安全性水平,并以此为基础为其软件提供更为广泛的访问能力,那么速度更快的信息传输方式也将不断出现,这将给相关产品带来无穷无尽的应用可能性。研究人员表示这仅仅只是第一步。我们相信这项技术很有可能迎来极为光明的发展前景。
翁经科:我希望中药能像西药一样成分明确,疗效精准造就 翁经科:我最自豪的还是在基础科学的层面,作为一个人类,我发现了植物用4亿5千万年进化而来的秘密,而且能把这个秘密以人造的方式重现。20多年前,一个住在杭州植物园附近的小男孩经常跟着做地质学家的父亲晨练,听听父亲解释什么是地质演变的痕迹;他像所有那个年龄的小男孩一样,捡橡子、挖蚯蚓,观察昆虫和植物,潜移默化中,他长大后选择了植物生物学成为自己的研究专业。 他叫翁经科。 全球的化学制药公司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面临着平均800亿美元耗资、12年历时的新药开发成本,新药上市数量连年减少的不利形势。 向天然动植物入手探索新药开发成为新兴的趋势,世界各国也纷纷开展植物药立法,为植物药的研发和上市开辟新通道。 翁经科的研究领域正好切合这个趋势,他目前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助理教授以及麻省理工白头生物医学研究所(Whitehead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成员。才35岁的他已经带领团队,找出好几种重要植物化合物的生成机制。 2013年他获得坦斯利奖章(Tansley Medal),2014年获得皮尤学者奖(Pew Scholar in the Biomedical Sciences),今年2月又获得斯隆研究奖 (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 斯隆奖自1955年设立以来颁发给物理学、化学和数学领域的杰出青年,以向这些“早期职业科学家和学者提供支持和认可”。 虽然奖金数额并不抢眼,但该奖项自设立以来累计产出了43位诺贝尔获奖者,16位菲尔茨奖获奖者,以及众多杰出人才。翁经科所尝试的方向可以理解为用西方生物学及基因科学解构天然草药。 对于众多认为中医药、藏药乃至南美草药学等是伪科学、安慰剂的人来说,他的研究领域其实颇富争议。 11月4日,造就联合华大基因举办的演讲,翁经科将为我们阐释天然本草的进化密码以及怎样用生物合成的方式治疗各种疾病。 以下是造就与翁经科的一次对话,我们可以一探未来医药的秘密。造就:请问让您获得斯隆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翁经科:我参与的奖项是计算与进化分子生物学方向。简而言之,我是用进化的方式来理解植物、生物的多样性。 在我的工作之前,也有很多人是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过去的研究方法更类似集邮,科学家们单独研究每一种植物的进化方向。 而我开始利用基因组学的发展,从根本上来剖析不同植物之间的生化分子如何合成,从更本质的程度上去理解植物生物进化的原理。造就:这项研究未来的应用方向会是什么? 翁经科:利用基因组学发现了植物分子的生成机理后,可以利用生物信息学(利用信息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来研究生物学的一门学科)来分析这些合成通路,探索如何把这些能被药用的小分子的合成通路,转嫁到可以大量种植的植物中,令药物生产不再受困于濒危植物的匮乏,也能让人们不用再为了滥采药物、高价值的植物而破坏环境。 甚至可以通过微生物合成新的天然产物,来探索如何改变植物代谢,用基因编辑改造花、果等等。 从前也有通过育种技术来改造植物性状的,但只能通过盲筛来找到合成的途径。 而现在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利用删除或编辑作物原有基因的方式来改变植物性状,包括作物改良、花卉培育。这会带来第二次的绿色革命。造就:您提到通过把合成通路转移到可以大量种植的植物中,令药物生产不再受困于濒危植物的匮乏。这个问题是否还能通过人工培育濒危植物来解决?比如人参就被广泛地人工种植了。 翁经科:我在研究中的感受是:植物是一种很丰富的系统,它和动物遇到危险就能逃走了不一样,它生根后就不能走了,只能适应环境。 所以它生命的方式会出现更丰富的多样性,进化出很多小分子,来应对环境上的逆境。 比如红景天,它是一种生长在高原上强紫外线环境下的药物,现在也有人尝试人工大棚种植。 但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长在大棚里的红景天停止合成了可以作为药用的小分子,因为生长环境太好了,没有逆境。 所以,生长在不同气候、不同时间、不同产地的植物,它的小分子合成机制是不一样的,不是人工培育出一样的植物就可以了,要萃取有效的药用分子,需要保持植物原生的多样性。造就:这让我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经常说现在虽然物质极大丰富,但我们吃的米、菜、水果都没有以前香了,是因为这种植物原生的多样性在丧失吗? 翁经科: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很多农作物的多样性并没有丧失,但在现代农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为了解决丰富的营养搭配,我们选择了种植成本适中、能够被长途运输、方便存储的品种来广泛种植。 比如我在美国超市里买到的葡萄,永远是那种汁不多,比较脆、肉比较厚的提子,但没有香味。但我去农场里,还是能吃到软软的,汁水多,比较清香的小葡萄。 所以当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兴起后,本地农场会兴起,超市满足大众化市场,本地农场满足小众化需求。造就:让我们回到植物上,请问您是怎么看待中草药的药用价值的?您觉得中草药国际化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翁经科:除了中国,部分国家和地区也有自己的草药学。 它是一种临床上的模糊经验医学,人们不知道这些药物具体成分是什么,但人们大概知道它们组合起来能治疗哪些症状。 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是吃着中药长大的,所以情感上很容易接受这种疗法。 而对于西方人来说,生病时突然要跟让你5种完全没听说过的植物煮出来的苦汤,这很难接受。 而在发展历史上,中医的五行、阴阳学说,和西方医学的分子机理、解剖学、遗传学是完全不同的结构,又是在西方医学诞生之前就成型的,当需要用西方医学标准来审批药物研发、临床疗效,它就无法通过测试。 这两点是中草药国际化的难点。 但是通过很多前辈的努力,中草药对于系统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正在被国际渐渐接受。 比如中国一个医药集团的复方丹参滴丸,在1997年底已正式通过FDA的IND申请。 经过十年的努力,复方丹参滴丸已在2010年完成Ⅱ期试验,并成为全球首例在美国FDA通过临床的复方植物药。 目前,该药的Ⅲ期全球多中心试验正式启动,预计在2013年底完成试验,如果能通过测试,它是第一例以药品身份进入西方发达国家医药主流市场的复方现代中药。现在还有十多个中药也在进行FDA产品注册工作。 造就:中草药怎样才能去神秘化,去妖魔化呢? 翁经科:首先要从中草药的特殊性讲起。 其一,中草药相比西药这种单分子药物来说,它的化学成分复杂很多倍。 在不同时间种,不同地方种,植物的化学成分也不一样,做临床测试时就会每一次结果都不尽相同。 而中草药单方往往是数种乃至数十种植物混合在一起,所以很难知道这么多种成分里哪一种有用,能针对哪个病症的靶点起作用。 其二,植物不能运动,不能像动物一样靠运动对抗或逃避捕食者,所以植物采取了大量合成代谢产物的方法来对付捕食者(特别是昆虫)。 这些次生代谢产物中有些也能对人类或人体内的病原生物产生活性,也就是所谓的药效。 但因为植物不是为了人类治病而演化出合成次生代谢产物的能力,所以按现代药学的用药标准(主要是药效明确,副作用小这两条),绝大多数草药中的天然产物都不是理想的药物(要么药效不明确,要么副作用大)。 其三,中草药都是靠种出来的,还会有一些药农在萃取了草药的有效成分后再销售给药厂,对于药品企业而言,中草药的生产链条太长,质量追溯体系很难建立。正如上面所说,因为中草药的治病机理太复杂,天然草药的成分又往往不能满足用药标准,以往中草药的成分和疗效都是不明确的,因此它会被西方医学视作安慰剂。 只要当中草药能变得像西药一样成分明确、疗效明确时,它自然就去神秘化了。 而且相比西药这种化学药物,中草药能更多地治疗系统性疾病如心血管、老年痴呆、癌症等。 现在科学家能通过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来知道为什么,怎么做。用现代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方式去帮助中草药形成现代化的转变。造就:以你们团队为例,请问你们在中草药去神秘化这方面的探索是什么? 翁经科:我们可以通过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等,在非模式的生物里找到合成特异性。 过去找到一种合成路径可能需要一整个研究团队花10多年,但现在,我们用基因的高通量测序,结合系统生物学去研究,一个研究员大概三四年就能找到一种合成通路。 简单地说,我们会提取植物中的DNA并进行基因测序,再通过质谱分析植物小分子,来鉴定其中所含的化合物。 然后把能对疾病起作用的强效化学物质和特定基因匹配起来。 一旦确定必须的基因片段,就把它嫁接到大肠杆菌或酵母菌里面,用这些菌株作为“制药工厂”。 在将来,我们要用中草药治疗某种疾病,就再也不用把整株植物吃下去,而是找到这些有效成分的合成路径,通过菌株“工厂”生产出药用化合物,我们直接把药丸吞下去就可以。 而且它遵循植物天然的进化与合成途径,能作用于更复杂的系统性疾病。 另外,香精香料行业现在都是用植物提取和化学合成的方式去做,仍然会对环境或者身体有副作用,以后可以用更环保的生化合成的方式去做出来。造就:你对你的工作最自豪的一点是什么?你对你的未来规划是什么? 翁经科:未来我最大的兴趣还是做科学家,除了继续研发之外,我会把一部分精力放在教育和科普上。 我希望能通过精心培养我所带的团队,把对于植物生物的热爱传承下去;我也希望能通过更多的科普,去让大众了解科学。 比如现在人们对于转基因作物的偏见,就是因为人们并不了解它的本质和原理。 如果我能用更浅显的语言去让老爷爷老奶奶小学生都能理解科学之美,科学的原理,我会很有成就感。 另外,我并不排斥把我们团队研发成果商业化。 如果一个科学研究成果不能通过广泛推广和大批量生产去普惠世人,这个成果对于人类的生活是没有太大改善作用的。 基础理论的研究虽然很重要,但我并不想仅仅只做一个出世的科学家。
机器人与移民:谁“偷”了英国人的工作机会? 到2035年,你会很庆幸自己还有份工作。英国央行首席经济学家认为,在未来二十年里近一半的英国工人将被代替。但是,谁来代替呢?到2035年,你会很庆幸自己还有份工作。英国央行首席经济学家认为,在未来二十年里近一半的英国工人将被代替。但是,谁来代替呢? 当然是机器人了。以美国为例,20世纪初,农场工人被机器夺走了工作,但农场工人就此变成了工厂工人;上世纪50年代,工厂工人又被机器夺走了工作,但他们转行到了服务业。 人类真的很悲哀!机器人已经开始展现出卓越的表演能力,它们不但熟悉人类的工作环境,而且还在不断吸取着人类的创新灵感。这场巨变是由第二波自动化革命引领的,其核心是廉价的传感器和人工识别、机器学习、分布式智能技术。这种深层次的自动化将触及从体力劳动到脑力劳动的所有岗位。换句话说,机器人取而代之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在本世纪结束前,如今人们从事的职业中有70%很可能会被自动化设备取代。广泛的自动化将会触及包括体力劳动和知识型工作在内的所有工种。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触角终究也会伸向白领的工作。许多机器已经含有了人工智能,只是我们还没有称它们为人工智能机器人罢了。 机器人能减轻人类的工作负担,同时也可能会造成“技术性失业”。有人担心,随着科技的发展,将来机器人也许不仅能从事简单、重复的工作,甚至可以胜任具有一定创造性地任务,从而取代人类员工。 大多数机器人都被设计成人型,是因为它们将来必须能够在人类熟悉的环境中发挥作用。为了能够对在被派往人类无法接近的灾难现场后,这些机器人如何应对当时的情况进行检测,比如发生事故后的核电站和化学工厂现场。越来越多的“强机器人”正在被设计、创造出来,机器人不再只是从事简单的机械工作,它们正在威胁包括律师助理、记者、会计、电脑程序员等在内的各行各业的白领人群。这将对白领行业产生两个重要影响。首先,对数据的捕捉能够带来工作的自动化。例如,谷歌公司研发的自动生成个性化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回复系统,能够对邮件、微博或博客自动编写回复。 与医疗保健领域也扯上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虽然现代医学技术发展迅猛,但诊断过程依然很传统。因此,人工智能的发展给医学带来的影响之一,就是用机器诊断代替传统诊断。机器诊断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避免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潜在的致命错误。也就是说,机器人诊断病情和制订治疗方案时,可以调用上述全部资讯,而作为人类,一个人很难掌握全世界最全最新的医疗资讯。机器诊断能够颠覆传统诊断方法,将困在个人头脑中或发表在医学期刊上的所有晦涩文字都释放出来。 现在,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不可思议:我们无法想象机器人能把一堆东西组合成一份礼物,或者生产割草机配件,又或者给我们的新厨房做一些东西。我们无法想象自己的侄子侄女在车库里跟十几个机器人玩儿。我们也无法想象自己的孩子可以设计小家电,定制一批液氮甜点机卖给中国的百万富翁。但是个人自动化机器人把一切变为可能。 显然,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好似一把双刃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机器人能够代替人类完成危险的工作,但同时,它们也将逐渐成为低端劳动力。我们不是要与机器为敌。如果我们跟机器比,我们会输。我们要与机器并肩作战。将来你的薪酬高低取决于你跟机器人协作的好坏程度。我们应该让机器人接手。它们可以去做我们正在做的事,做得比我们更好。它们可以去做我们做不了的事。它们可以去做我们从未想过要去做的事。把活儿给机器人干吧!让机器人帮我们放飞梦想,去找寻更新、更有意义的工作吧(科幻星系 康斯坦丁/文)
每人都有5%相同基因 只因原始人也“偷鸡摸狗”! 最近,国外一个国际科研团队用了四年的时间,克服了古老DNA研究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完成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测序。研究证明,几乎每个人都有5%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现代欧洲人和亚洲人的DNA中有1.5%至4%属于尼安德最近,国外一个国际科研团队用了四年的时间,克服了古老DNA研究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完成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测序。研究证明,几乎每个人都有5%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现代欧洲人和亚洲人的DNA中有1.5%至4%属于尼安德特人,其中亚洲人的数据更高。为什么这么说?大约2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在东非进化,然后迁徙到亚洲和欧洲。在迁徙的路上,他们沿海岸线前行,翻山越岭,遇到了尼安德特人与人类其他的亲戚。在这段时间里至少有一次,他们之间发生了性关系。我们对这些相遇后让人感兴趣的细节并不明了,研究十分明确地显示,杂交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特征。没想到原始人也做“偷鸡摸狗”的事,或许你会问:“那又怎样?”我想告诉你:“带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有一个潜在的缺点就是性传播感染。” 不要害怕,无论怎样,生活还得继续啊!虽然病菌蔓延速度很快,不过我还是相信科学家们能够找到治疗的方式。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种病毒:在最常见的性传播感染中,人乳头瘤病毒(HPV)很常见,HPV有多种类型,但HPV16属于高危型,HPV病毒会导致尖锐湿疣,长期感染可能与女性宫颈癌的发生有关。HPV16阳性是感染了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可引起人类良性的肿瘤和疣,如生长在生殖器官附近皮肤和粘膜上的人类寻常疣、尖锐湿疣以及生长在粘膜上的乳头状瘤。HPV在皮肤癌和其它解剖部分的肿瘤似乎起决定作用。口腔良性赘生物和癌前病变,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可发现HPV-11、16、18型DNA。另外,尖锐湿疣与HPV类型有一定关系,利用DNA杂交技术发现尖锐湿疣和生殖器癌组织中存在HPV-6、11、16、18型等。 近几年,研究上古世纪的学者公布了几份让人震惊的报告,称早期人类种群混交很可能发生在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以及现代人之间。丹尼索瓦人还与尼安德特人以及现在生活在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的人类的祖先杂交。令人惊讶的是,最新的基因组暗示着丹尼索瓦人还与另一个3万多年前生活在亚洲的已经灭绝的古代人类群体混种交配,这种神秘灭绝的古代人类群体既不是人类也不是尼安德特人。瞬间感觉好混乱,原始人群真是如此大胆、开放。当现代人类种群离开非洲并与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性交,为此他们也携带病毒变种感染,而这种病毒繁衍生息并在现代人类之间逐渐扩大。如今利用进化论、遗传学理论以及先进的基因测序技术,研究人员可以检测出这些病毒在现代人体内是否仍然活跃或者是否会引发疾病。目前他们正在研究这些古代病毒是否会影响一个人患上某种疾病,比如癌症的风险机率。 有些问题至今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人类在非洲的多样性是最大的?而HPV16多样性在东南亚是最大的?以及为什么HPV16A变种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几乎不存在?这些疑问还需我们的研究者逐一解决。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希望继续鉴定出现代疾病的基础遗传基因。如果科学家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些疾病,那么他们或许就能研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式。
日本经济失去了20年,却获得了17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2016年度的诺贝尔奖正在陆续揭晓,其中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获得。 也许你要问了:这有什么新闻性吗? 当然有!大隅良典是2000年至今的17个年度里,第17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而且这17个奖项全部是自然科学奖。 日本已经有25个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中22个为自然科学奖。日本获得自然科学奖的人数,超过了德国、英国、法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诺奖大户”。 日本诺贝尔奖全名单 年份 奖项 获奖者 1949年 物理学奖 汤川秀树 1965年 物理学奖 朝永振一郎 1968年 文学奖 川端康成 1973年 物理学奖 江崎玲于奈 1974年 和平奖 佐藤荣作 1981年 化学奖 福井谦一 1987年 生理学或医学奖 利根川进 1994年 文学奖 大江健三郎 2000年 化学奖 白川英树 2001年 化学奖 野依良治 2002年 物理学奖 小柴昌俊 化学奖 田中耕一 2008年 物理学奖 南部阳一郎★ 益川敏英 小林诚 化学奖 下村修 2010年 化学奖 根岸英一 铃木章 2012年 生理学或医学奖 山中伸弥 2014年 物理学奖 赤崎勇 天野浩 中村修二★ 2015年 生理学或医学奖 大村智 物理学奖 梶田隆章 2016年 生理学或医学奖 大隅良典 注:带星号的是美国籍日本人。 地球人都知道,日本刚刚经历了“失去的20年”。但恰恰是在这20年里,日本获得了17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又恰恰在这20年里,日本的失业率一直维持全球最低水平。今年7月,日本的失业率是3%,创下了21年的最低点。而经济正在复苏,开始加息的美国,失业率仍然维持在5%左右,欧元区的失业率则高达10%! 人民币刚刚在10月1日纳入了“特别提款权”(SDR)一篮子货币。而一项研究恰恰表明,自“特别提款权”诞生以来的40多年里,主要货币只有日元对SDR升值了大约50%,其他各国货币(新加坡除外)都对SDR大幅贬值,包括美元、英镑和人民币(见下图)。 也就是说,在日本经济衰退的表面现象之下,隐藏着一个被我们低估的日本。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日本的科技成就?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