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视观察员姜楠 龙视观察员姜楠
用镜头去关注您身边的大事小情。
关注数: 82 粉丝数: 187 发帖数: 4,671 关注贴吧数: 4
种田新模式,水田养鱼鸭。 新闻观察员姜楠报道:通河县浓河镇农民郭传占开办家庭农场,在水稻里地养殖鱼和鸭子,达到了增产又增收的良好效果。 40岁的郭传占是通河县浓河镇范田屯的一个农民,这些年以来一直用传统方式耕种着自家的几十亩水田,收入在村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如何能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更多的用途增加收入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决定打破传统种植模式,另辟蹊径搞种养结合模式以增加更多的收入。2015年他在小范围的水田里搞实验,在自家的水田里投放了几十斤鱼苗又散养了鸭子,结果收入十分的不错。今年,他联合自家的亲属朋友合并水田300多亩,搞起了家庭农场,同时联合农户,水田面积达到千亩以上,从种子。种植。收获。加工。销售一条龙模式,解决了农户们卖粮难的问题。今年拿出30亩水田搞鱼鸭混养,投放了200斤鱼苗和200只鸭子,鸭子已经由当初的一斤左右长到了现在四五斤,鱼也长到了三四斤,再有一个月鸭子就可以出栏了。普通的水田每亩收入在一千五百元左右,采用鱼鸭混养的模式仅鱼鸭就可以多收入500元,因为在此基础上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出产的水稻属于绿色无公害稻米,市场上的价格远远高于普通稻米的价格,收入更是翻倍增长。 在采访中,农场种植户李宏伟说:“这种新的经营模式为我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我准备来年继续扩大规模,争取做得更好。”郭传占的地邻韩晓涛说:“我看他们农场的种植模式非常好,创造效益也不错,来年我也想学习这种模式,多打点粮食,多卖点钱。” 据悉,该农场生产的稻米已经有了自己的精包装,产品已经销往全国各地,希望新的种养模式能带动更多的农户致富。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Y4NzYzODUxMg%3D%3D.html&urlrefer=7e8d059e3fa1a49037901f92020dda7d
一颗冬瓜秧,百斤大冬瓜。 通河县岔林河农场二分厂67岁的于凤荣老大娘,在春季时候向别人要了几颗冬瓜子,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培育,生长出来7个硕大的大冬瓜,最的大比水桶还要高,估重40斤,总总量能有近200斤。 走进于凤荣大娘家的院子里,就好像走进了花园里一样,橘黄色和粉红色的花朵争奇斗艳,在花丛的上方,几个个头硕大的冬瓜“座”在木板上格外的显眼,细细一数足有5个之多。大娘说:“我是头一年种冬瓜,以前没有种过。春天的时候自己向邻居要了10粒冬瓜籽自己放在温室里培育,后来移植到花盆里,等生长到一米多高坐果以后才挪到室外栽植到园子里,施农家肥,经常浇水,因为是一颗,采用人工授粉,就长到这么大,原本是涨了7个瓜,前段时间老伴过生日,采摘了两个大家尝鲜,所以现在只看到了五个。” 73岁的邻居李宪会大爷说:“自己这么大岁数冬瓜是见过,一般的7-8斤,大的十几斤,像这么大的自己还是头一回见过。”说完好信的拎起旁边的一个水桶和冬瓜作比较,结果冬瓜比水桶还高出一截,他估摸着最少也得有40斤。 邻居王大娘说是自己给于凤荣大娘的冬瓜籽,于凤荣大娘将培育好的秧苗给了自己两颗回家种植,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成活,看到于凤荣大娘家的冬瓜长这么大,自己也觉得挺稀奇,香坊邻居们大伙也经常来看热闹,都觉得挺神奇的。 于凤荣老人说:“自己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到院子里看看冬瓜的长势状态,自己的老伴有高血压,听别人说经常食用冬瓜有助于改善调整血压,所以自己才种植的冬瓜。自己劳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帮助了老伴,所以非常的开心。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