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poul 上善若水poul
关注数: 1 粉丝数: 6 发帖数: 160 关注贴吧数: 12
【未完黛旭】不缺美女缺气质,从此再无“林妹妹”——关山远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播出后,引来的骂声超乎想象——从女演员的“铜钱头饰”到整个服装设计,以至角色挑选、演员台词……几乎被批得体无完肤。有愤怒者甚至说:黛玉葬花那一场戏,看上去就像当年的人民公社女社员荷锄出工一样。 翻拍名著,向来是一件考验勇气与智慧的活,何况是《红楼梦》这部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不可替代地位的传世经典,何况新版《红楼梦》从筹拍时起就被拿来跟“87版”《红楼梦》对比。就像电视《射雕》版本甚多,但无人能超越翁美玲版黄蓉一般。其实,把翁美玲版黄蓉与陈晓旭版林黛玉相比并不合适,陈晓旭,一辈子,一出戏,不仅人戏合一,性格禀性像极了“林妹妹”,就连生命也像林妹妹一样中道枯萎。 陈晓旭之死,是2007年5月间最令中国人心痛的事件。当时,无数人叹息:世间再无“林妹妹”! 在这个娱乐资讯高度发达的时代,明星生老病死,总会引起轰动效应,但大众在其中倾注的情感,却不尽相同。 人戏合一陈晓旭 1984年,当《红楼梦》剧组开始全国挑选演员时,时年18岁的辽宁鞍山话剧团演员陈晓旭寄来一封别出心裁的自荐信。信里有两张登有她自己作品的剪报,一张画报封面,还有几张不同角度的照片。照片上的姑娘摆了一个标准的“文静”造型:手抚着胸前的辫梢,一只手支撑在背后,坐在一片绿草坪上,显得恬静、秀美、纤弱。她在信里表明自己想演林妹妹,而且对这个人物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也谈到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不卑不亢,娓娓道来。她还附上了自己写的一首诗《柳絮》: “我是一朵柳絮,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因为父母过早地将我遗弃,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 “我是一朵柳絮,不要问我家住在哪里;愿春风把我吹到天涯海角,我要给大地的角落带去春的信息。” 这封自荐信很好地表现了陈晓旭与林黛玉相似之处:多愁多病、内藏锦绣,聪明而有心计。后来,她如愿成为王扶林导演心中的“林妹妹”,也从此成为亿万中国人心目中的“林妹妹”。如今,人们看到新版《红楼梦》多少显得有些肥胖的林妹妹,更加坚信当年的那位羸弱女子陈晓旭才是真正的“林妹妹”。回头看来,“87版”《红楼梦》之所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首先是在演员的选择上下足了功夫。 其实,当今天的观众感叹新版《红楼梦》的种种荒诞时,陈晓旭作为明星已经离开聚光灯久矣,事实上,她离开人世也有三年多了,但是,人们为什么还记得她? 大凡每种集体情感,都因时而发,是对现实生活最真实的反映。陈晓旭版林黛玉所演绎的深含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古典美气质,已经成为一种稀缺品——难道这不正是陈晓旭让人们惆怅、伤感的原因吗? 这些天,网上尽是号称已经重播过数百遍的“87版”《红楼梦》,“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23年前的那个拿着扇子,俏皮地歪着头的“林妹妹”,又回到公众视野上,依然淡然若花。 陈晓旭一共只演了两部戏,一部《红楼梦》,另一部是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家春秋》,她在其中饰演梅表姐——她生前曾回忆说,在自己的第二部戏中,如何努力,也走不出“林黛玉”的影子。 其实,《红楼梦》原著中对林黛玉没有具体描写相貌,写神重于写形,陈晓旭演得神形兼备,最接近读者的想象,其艺术美和神韵,让观众23年后仍回味不已。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里难以攀登的制高点,而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在《红楼梦》里,又是一个制高点。陈晓旭成功扮演了这个角色,然后,她很快离开了文艺圈,再没有演过很多戏。正是因为这个原因,23年后,她的黛玉形象还是离中国人非常近。当然,陈晓旭的黛玉形象深入人心,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她以42岁的美好年华而早逝,命运与林黛玉吻合,人们会把现实中的陈晓旭与文学中的林黛玉叠加起来,悲剧,总是比皆大欢喜的结局,或者一个富态的中年“林妹妹”,更令人难忘——虽然,没有人愿意陈晓旭这般早早离去。 跟当前纷扰的娱乐圈相比,陈晓旭身上没有什么负面新闻,因此,她演绎的林黛玉身上,更寄托了中国人很多的美好的回忆——毕竟,每个人心头都有一个“林妹妹”。 在中国文化中,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代表着什么? 著名作家王蒙在研究红楼过程中,总结过“林黛玉精神”,他写道:“一种感天动地的、炽热如火的、悲剧性的爱情,谁能不为之而怆然泪下呢?现代社会越是产生不出林黛玉式的人物,越是削弱乃至扫荡林黛玉式的心理机制,读者就会越加欢迎林黛玉,向往林黛玉,热爱林黛玉。林黛玉是理想,林黛玉是诗,林黛玉本身便是情,是一切电脑都没有而人类所渴望、所难以获得、所梦寐以求的情。林黛玉的钟情、嫉妒、多疑、纠缠、惧怕,林黛玉的病态,表现了许多弱者的内心,表现了许多强者深藏的、潜意识中不愿人知的那一面内心。” 在很多熟读《红楼》者看来,林黛玉最大的特点是率真,她能够真实表达内心的感受,也正因为如此,林黛玉被看成小心眼、尖酸、刻薄。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用面罩把自己包裹起来,但内心一直在追求、在渴望率真。林黛玉这样敢于不用面罩的率真,愈发显得可贵,还有她的痴、她的真情……陈晓旭把林黛玉演得这么好,很多人已经把她等同于林黛玉,她的离去,怎么不会引起处在生活、工作与感情压力中的人们的共鸣? 从此再无“林妹妹”? 《红楼梦》只有一部,陈晓旭还能有第二个吗?天下还会掉下一个“林妹妹”吗?至少,新版《红楼梦》很难做到。 跟“87版”《红楼梦》相比,新版《红楼梦》更像是在“演戏”,少了那份对经典的敬畏与纯真、执着。“87版”《红楼梦》事实上在1983年就开始筹备,更早是在1979年导演王扶林去英国访问的时候,看到莎士比亚剧作被大量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就产生了拍摄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念头。回国以后,这一设想得到了中央电视台领导和红学家们的支持。1983年2月成立了筹备组,5月成立编剧组,8月成立顾问委员会。1983年2月成立筹备组;12月完成剧本初稿。1984年春夏,剧组在北京圆明园先后举办了两期红剧演员学习班,从全国各地数万名候选人中遴选出的一百多名演员在此研究原著,分析角色,学习才艺。经过几次录像,反复比较,最终确定了各自的角色,进入拍摄阶段。历时3年大功告成,于1987年在央视开播。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87版”《红楼梦》堪称一个浩大工程,这部电视剧播出后,当时也有争议,但随着时间流逝,尽管后来投入电视剧的资金越来越雄厚,特技水平越来越高,但“87版”《红楼梦》却像好酒一般,越陈越香。 新版《红楼梦》也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选秀,所谓“海选”,但出发点是为了商业化炒作,而“87版”《红楼梦》,却是当时整个红学界的大事。几乎所有的红学名家都参与其中,大师级的权威都成为这部电视剧的顾问。从开始做提纲,一直到剧本出稿以后,逐一征求专家意见。一直到后来选演员,办学习班,红学家们付出了辛勤的劳作。当年,那些主创人员与那些少男少女,为了这部连续剧,整整在一起生活了三年,如此执着,又怎么不会留下诸多经典形象呢! 还是回到陈晓旭,她是那个年代的特色人物——在渐去渐远的中国古典美学中,她几乎成为孤独的绝响。她走后,她扮演的林黛玉形象所代表的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与审美价值观、让人陶醉的古典美气质、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韵味……都随之而去了。这些,在今天的娱乐文化中,很难再找得到。 2006年,陈晓旭抛下事业和家人遁入空门,人们无比惊诧。后来得知,她患上了乳腺癌,饱尝病痛之苦,绝望于俗世的医术,决心落发为尼,以佛学来安慰心灵的苦痛,以修行等待生理的奇迹。奇迹终于没有发生,陈晓旭还是不幸病逝。一身傲骨、半途飘零的“林妹妹”走时,正是“红楼选秀”火热之时,当时笔者就曾戏言:看不出有谁的气质适合演林黛玉、贾宝玉,倒是特别适合演傻大姐、薛蟠的,大有人在。以当时竞选林妹妹一角为例:有牛高马大,壮如傻大姐的;有一口港台腔,歪着嘴巴的;还有常年生活在国外,一点红楼常识也没有的……她们纯粹当是在选美。 在一个娱乐文化高度发达、无数少男少女梦想一夜成名的今天,为什么难找第二个陈晓旭? 或许,正是因为太渴望一夜成名,太渴望大富大贵,没有人愿意花三年的时间来读一本书、来拍一部戏…… 这些年来,浅薄的娱乐文化,变成了一种强大的塑造性力量,把很多人的气质塑造得单一化、层面化、类型化、快餐化、低俗化……在这种娱乐文化的影响下,接受者的气质有集体粗鄙化的危险。 曾有专家分析说,现在娱乐文化在塑造明星形象时,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普通人容易模仿。比如疯疯癫癫、不懂成语的“小燕子”之类,这个模仿起来太容易了,不需技术含量,学习成本极低,哪像陈晓旭版的林黛玉形象,“至少还要懂一些古诗词”。如此一来,娱乐文化制造者与接受者实现互动、恶性循环,没有任何文化韵味的夸张、矫情、恶搞、模仿……此类表演大行其道,曾有的雅致的社会风尚、生活情趣,渐行渐远。 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身上的诗性气质,有很深的人文意蕴,没有人文意蕴支撑,哪来气质可言?看看今天一些所谓的大师,只是盯着钱看,一点人文气息都没有了。看这些大师拍出来的东西,还能培养出什么气质? 当新版《红楼梦》陷入唾沫之中,当人们又想起影响了无数观众的“87版”《红楼梦》之际,中国人站在“审美”二字的面前,伤感、惆怅——因为稀缺,所以伤感;因为遗失,所以惆怅。 还会有林妹妹吗? ……
【未完黛旭】陈晓旭 我为黛玉流泪,谁为我伤心 《当代电视》 杂志的两位记者找到我, 邀我写一篇扮演林黛玉的体会, 并对自己的表演做一个评价。 我感到有些突然。 因为“红” 剧播出至今已有三年了, 尽管它曾使亿万人瞩目, 尽管我曾因在这部辉煌的巨著中扮演女主角而被观众熟悉, 然而, 三年了, 它应该已是过眼云烟。 现在又谈起, 仿佛是在讲昨天的故事。 坦率地说, 我不能够对我所扮演的林黛玉做出一个完整的结论, 因为观众在收看我的表演的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对于这样一个具有相当高意境的与相当高审美价值的人物的理解, 不能不因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与欣赏品味而有所差异。 记得当时有几种评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曹禺先生说: “从梅兰芳到现在, 我看过十几个黛玉, 以这个为最好。” 一位专家说: “林黛玉是江南女子, 为什么要到鞍山去找演员, 这不是南辕北辙吗? ” 一个女学生说:“我就是喜欢林黛玉, 因为她有个性, 从不溜须拍马。” 一位工人观众说:“我不喜欢林黛玉,小肚鸡肠, 酸溜溜的。” 你看, 这不是修养、 品味上的差异吗? 至于我自己的表演, 难免有许多遗憾。如:“黛玉葬花” 一场戏, 从各方面都没有达到原著那种绝美的意境; 再如“黛玉之死”, 由于剧本的更改, 改变了高鄂“黛死钗嫁” 的极富于戏剧性的情节, 使观众感到陌生, 难以接受, 削弱了对黛玉的同情。 这些是令我感到终生遗憾和不安的。 然而, 从 “红” 剧开拍至今五年来, 我与黛玉久久不能割断的是那些来自海内外的观众来信,从每天源源不断的观众来信中, 我得到了一种真正的理解与承认; 从信中那些真诚的话语中,我获得了一种极其珍贵的东西, 它超越了名、 利, 也超越了时间。于是我明白了演戏是为了什么, 于是我默默地把我的心遥向着千千万万喜爱我的观众, 遥向着那些因有着和黛玉一样的苦恼而不断向我倾诉的女孩子们。和她们一样, 我曾有过十八岁, 也曾有过黛玉式的忧郁。 感谢导演王扶林, 能让我在那样的年纪扮演了我和许许多多女孩子都热爱的角色。 我是在拍摄《红楼梦》 中长大的, 林黛玉的个性强烈的影响了我, 而我也把自己溶进了角色。 戏拍完了, 荧幕上有了一个陈晓旭演的林黛玉, 生活中多了一个林黛玉式的陈晓旭。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已播放三年了, 时间并没有磨灭它的光彩, 每一次重播都重新牵动了许许多多观众的心。 它并非完美无瑕, 然而观众却对它如此爱惜。 我只能说:“这是因为《红楼梦》 著作本身的伟大, 还有王扶林导演的魄力, 再有便是我们的一片真诚。” 《当代电视》 的记者还请我谈谈对电影《红楼梦》 的看法, 并与电视剧《红楼梦》 做一个比较, 尤其是就我的林黛玉和电影中的林黛玉谈一谈。 很遗憾, 至今我还没有机会看到电影《红楼梦》, 因此, 不敢妄议。 我想, 每一个演员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表演, 演出来的角色都有各自的特色, 导演也是如此。 至于哪一个 《红楼梦》 更象 《红楼梦》, 哪一个林黛玉更象林黛玉,我们似乎无须争论, 相信时间和观众会做出正确的回答。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