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poul
上善若水poul
关注数: 1
粉丝数: 6
发帖数: 160
关注贴吧数: 12
【未完黛旭】晓旭姐北大的演讲剪辑,发表几天,已经超过一百万的播放量了。 【2006年陈晓旭北大演讲,太有远见了-哔哩哔哩】 https://b23.tv/AXWDKBp
【未完黛旭】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未完黛旭】林妹妹生日快乐 思君心如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今天是二月十二——花朝节,也是“绛珠仙子”林妹妹的生日,祝林妹妹生日快乐呀……
【未完黛旭】度过了想你的365天,迎来了2022年
【未完黛旭】祝晓旭姐生日快乐🎂 晓旭姐太虚安好
【未完黛旭】不缺美女缺气质,从此再无“林妹妹”——关山远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播出后,引来的骂声超乎想象——从女演员的“铜钱头饰”到整个服装设计,以至角色挑选、演员台词……几乎被批得体无完肤。有愤怒者甚至说:黛玉葬花那一场戏,看上去就像当年的人民公社女社员荷锄出工一样。 翻拍名著,向来是一件考验勇气与智慧的活,何况是《红楼梦》这部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不可替代地位的传世经典,何况新版《红楼梦》从筹拍时起就被拿来跟“87版”《红楼梦》对比。就像电视《射雕》版本甚多,但无人能超越翁美玲版黄蓉一般。其实,把翁美玲版黄蓉与陈晓旭版林黛玉相比并不合适,陈晓旭,一辈子,一出戏,不仅人戏合一,性格禀性像极了“林妹妹”,就连生命也像林妹妹一样中道枯萎。 陈晓旭之死,是2007年5月间最令中国人心痛的事件。当时,无数人叹息:世间再无“林妹妹”! 在这个娱乐资讯高度发达的时代,明星生老病死,总会引起轰动效应,但大众在其中倾注的情感,却不尽相同。 人戏合一陈晓旭 1984年,当《红楼梦》剧组开始全国挑选演员时,时年18岁的辽宁鞍山话剧团演员陈晓旭寄来一封别出心裁的自荐信。信里有两张登有她自己作品的剪报,一张画报封面,还有几张不同角度的照片。照片上的姑娘摆了一个标准的“文静”造型:手抚着胸前的辫梢,一只手支撑在背后,坐在一片绿草坪上,显得恬静、秀美、纤弱。她在信里表明自己想演林妹妹,而且对这个人物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也谈到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不卑不亢,娓娓道来。她还附上了自己写的一首诗《柳絮》: “我是一朵柳絮,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因为父母过早地将我遗弃,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 “我是一朵柳絮,不要问我家住在哪里;愿春风把我吹到天涯海角,我要给大地的角落带去春的信息。” 这封自荐信很好地表现了陈晓旭与林黛玉相似之处:多愁多病、内藏锦绣,聪明而有心计。后来,她如愿成为王扶林导演心中的“林妹妹”,也从此成为亿万中国人心目中的“林妹妹”。如今,人们看到新版《红楼梦》多少显得有些肥胖的林妹妹,更加坚信当年的那位羸弱女子陈晓旭才是真正的“林妹妹”。回头看来,“87版”《红楼梦》之所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首先是在演员的选择上下足了功夫。 其实,当今天的观众感叹新版《红楼梦》的种种荒诞时,陈晓旭作为明星已经离开聚光灯久矣,事实上,她离开人世也有三年多了,但是,人们为什么还记得她? 大凡每种集体情感,都因时而发,是对现实生活最真实的反映。陈晓旭版林黛玉所演绎的深含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古典美气质,已经成为一种稀缺品——难道这不正是陈晓旭让人们惆怅、伤感的原因吗? 这些天,网上尽是号称已经重播过数百遍的“87版”《红楼梦》,“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23年前的那个拿着扇子,俏皮地歪着头的“林妹妹”,又回到公众视野上,依然淡然若花。 陈晓旭一共只演了两部戏,一部《红楼梦》,另一部是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家春秋》,她在其中饰演梅表姐——她生前曾回忆说,在自己的第二部戏中,如何努力,也走不出“林黛玉”的影子。 其实,《红楼梦》原著中对林黛玉没有具体描写相貌,写神重于写形,陈晓旭演得神形兼备,最接近读者的想象,其艺术美和神韵,让观众23年后仍回味不已。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里难以攀登的制高点,而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在《红楼梦》里,又是一个制高点。陈晓旭成功扮演了这个角色,然后,她很快离开了文艺圈,再没有演过很多戏。正是因为这个原因,23年后,她的黛玉形象还是离中国人非常近。当然,陈晓旭的黛玉形象深入人心,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她以42岁的美好年华而早逝,命运与林黛玉吻合,人们会把现实中的陈晓旭与文学中的林黛玉叠加起来,悲剧,总是比皆大欢喜的结局,或者一个富态的中年“林妹妹”,更令人难忘——虽然,没有人愿意陈晓旭这般早早离去。 跟当前纷扰的娱乐圈相比,陈晓旭身上没有什么负面新闻,因此,她演绎的林黛玉身上,更寄托了中国人很多的美好的回忆——毕竟,每个人心头都有一个“林妹妹”。 在中国文化中,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代表着什么? 著名作家王蒙在研究红楼过程中,总结过“林黛玉精神”,他写道:“一种感天动地的、炽热如火的、悲剧性的爱情,谁能不为之而怆然泪下呢?现代社会越是产生不出林黛玉式的人物,越是削弱乃至扫荡林黛玉式的心理机制,读者就会越加欢迎林黛玉,向往林黛玉,热爱林黛玉。林黛玉是理想,林黛玉是诗,林黛玉本身便是情,是一切电脑都没有而人类所渴望、所难以获得、所梦寐以求的情。林黛玉的钟情、嫉妒、多疑、纠缠、惧怕,林黛玉的病态,表现了许多弱者的内心,表现了许多强者深藏的、潜意识中不愿人知的那一面内心。” 在很多熟读《红楼》者看来,林黛玉最大的特点是率真,她能够真实表达内心的感受,也正因为如此,林黛玉被看成小心眼、尖酸、刻薄。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用面罩把自己包裹起来,但内心一直在追求、在渴望率真。林黛玉这样敢于不用面罩的率真,愈发显得可贵,还有她的痴、她的真情……陈晓旭把林黛玉演得这么好,很多人已经把她等同于林黛玉,她的离去,怎么不会引起处在生活、工作与感情压力中的人们的共鸣? 从此再无“林妹妹”? 《红楼梦》只有一部,陈晓旭还能有第二个吗?天下还会掉下一个“林妹妹”吗?至少,新版《红楼梦》很难做到。 跟“87版”《红楼梦》相比,新版《红楼梦》更像是在“演戏”,少了那份对经典的敬畏与纯真、执着。“87版”《红楼梦》事实上在1983年就开始筹备,更早是在1979年导演王扶林去英国访问的时候,看到莎士比亚剧作被大量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就产生了拍摄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念头。回国以后,这一设想得到了中央电视台领导和红学家们的支持。1983年2月成立了筹备组,5月成立编剧组,8月成立顾问委员会。1983年2月成立筹备组;12月完成剧本初稿。1984年春夏,剧组在北京圆明园先后举办了两期红剧演员学习班,从全国各地数万名候选人中遴选出的一百多名演员在此研究原著,分析角色,学习才艺。经过几次录像,反复比较,最终确定了各自的角色,进入拍摄阶段。历时3年大功告成,于1987年在央视开播。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87版”《红楼梦》堪称一个浩大工程,这部电视剧播出后,当时也有争议,但随着时间流逝,尽管后来投入电视剧的资金越来越雄厚,特技水平越来越高,但“87版”《红楼梦》却像好酒一般,越陈越香。 新版《红楼梦》也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选秀,所谓“海选”,但出发点是为了商业化炒作,而“87版”《红楼梦》,却是当时整个红学界的大事。几乎所有的红学名家都参与其中,大师级的权威都成为这部电视剧的顾问。从开始做提纲,一直到剧本出稿以后,逐一征求专家意见。一直到后来选演员,办学习班,红学家们付出了辛勤的劳作。当年,那些主创人员与那些少男少女,为了这部连续剧,整整在一起生活了三年,如此执着,又怎么不会留下诸多经典形象呢! 还是回到陈晓旭,她是那个年代的特色人物——在渐去渐远的中国古典美学中,她几乎成为孤独的绝响。她走后,她扮演的林黛玉形象所代表的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与审美价值观、让人陶醉的古典美气质、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韵味……都随之而去了。这些,在今天的娱乐文化中,很难再找得到。 2006年,陈晓旭抛下事业和家人遁入空门,人们无比惊诧。后来得知,她患上了乳腺癌,饱尝病痛之苦,绝望于俗世的医术,决心落发为尼,以佛学来安慰心灵的苦痛,以修行等待生理的奇迹。奇迹终于没有发生,陈晓旭还是不幸病逝。一身傲骨、半途飘零的“林妹妹”走时,正是“红楼选秀”火热之时,当时笔者就曾戏言:看不出有谁的气质适合演林黛玉、贾宝玉,倒是特别适合演傻大姐、薛蟠的,大有人在。以当时竞选林妹妹一角为例:有牛高马大,壮如傻大姐的;有一口港台腔,歪着嘴巴的;还有常年生活在国外,一点红楼常识也没有的……她们纯粹当是在选美。 在一个娱乐文化高度发达、无数少男少女梦想一夜成名的今天,为什么难找第二个陈晓旭? 或许,正是因为太渴望一夜成名,太渴望大富大贵,没有人愿意花三年的时间来读一本书、来拍一部戏…… 这些年来,浅薄的娱乐文化,变成了一种强大的塑造性力量,把很多人的气质塑造得单一化、层面化、类型化、快餐化、低俗化……在这种娱乐文化的影响下,接受者的气质有集体粗鄙化的危险。 曾有专家分析说,现在娱乐文化在塑造明星形象时,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普通人容易模仿。比如疯疯癫癫、不懂成语的“小燕子”之类,这个模仿起来太容易了,不需技术含量,学习成本极低,哪像陈晓旭版的林黛玉形象,“至少还要懂一些古诗词”。如此一来,娱乐文化制造者与接受者实现互动、恶性循环,没有任何文化韵味的夸张、矫情、恶搞、模仿……此类表演大行其道,曾有的雅致的社会风尚、生活情趣,渐行渐远。 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身上的诗性气质,有很深的人文意蕴,没有人文意蕴支撑,哪来气质可言?看看今天一些所谓的大师,只是盯着钱看,一点人文气息都没有了。看这些大师拍出来的东西,还能培养出什么气质? 当新版《红楼梦》陷入唾沫之中,当人们又想起影响了无数观众的“87版”《红楼梦》之际,中国人站在“审美”二字的面前,伤感、惆怅——因为稀缺,所以伤感;因为遗失,所以惆怅。 还会有林妹妹吗? ……
【未完黛旭】来自一位用心up主的剪辑,看到黛玉消失的一刹那,眼泪忍不住了 【林妹妹个人向加一键换装走起,34年前的服道化放在今日也是yyds!-哔哩哔哩】https://b23.tv/CUp4KF
【未完黛旭】陈晓旭 我为黛玉流泪,谁为我伤心 《当代电视》 杂志的两位记者找到我, 邀我写一篇扮演林黛玉的体会, 并对自己的表演做一个评价。 我感到有些突然。 因为“红” 剧播出至今已有三年了, 尽管它曾使亿万人瞩目, 尽管我曾因在这部辉煌的巨著中扮演女主角而被观众熟悉, 然而, 三年了, 它应该已是过眼云烟。 现在又谈起, 仿佛是在讲昨天的故事。 坦率地说, 我不能够对我所扮演的林黛玉做出一个完整的结论, 因为观众在收看我的表演的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对于这样一个具有相当高意境的与相当高审美价值的人物的理解, 不能不因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与欣赏品味而有所差异。 记得当时有几种评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曹禺先生说: “从梅兰芳到现在, 我看过十几个黛玉, 以这个为最好。” 一位专家说: “林黛玉是江南女子, 为什么要到鞍山去找演员, 这不是南辕北辙吗? ” 一个女学生说:“我就是喜欢林黛玉, 因为她有个性, 从不溜须拍马。” 一位工人观众说:“我不喜欢林黛玉,小肚鸡肠, 酸溜溜的。” 你看, 这不是修养、 品味上的差异吗? 至于我自己的表演, 难免有许多遗憾。如:“黛玉葬花” 一场戏, 从各方面都没有达到原著那种绝美的意境; 再如“黛玉之死”, 由于剧本的更改, 改变了高鄂“黛死钗嫁” 的极富于戏剧性的情节, 使观众感到陌生, 难以接受, 削弱了对黛玉的同情。 这些是令我感到终生遗憾和不安的。 然而, 从 “红” 剧开拍至今五年来, 我与黛玉久久不能割断的是那些来自海内外的观众来信,从每天源源不断的观众来信中, 我得到了一种真正的理解与承认; 从信中那些真诚的话语中,我获得了一种极其珍贵的东西, 它超越了名、 利, 也超越了时间。于是我明白了演戏是为了什么, 于是我默默地把我的心遥向着千千万万喜爱我的观众, 遥向着那些因有着和黛玉一样的苦恼而不断向我倾诉的女孩子们。和她们一样, 我曾有过十八岁, 也曾有过黛玉式的忧郁。 感谢导演王扶林, 能让我在那样的年纪扮演了我和许许多多女孩子都热爱的角色。 我是在拍摄《红楼梦》 中长大的, 林黛玉的个性强烈的影响了我, 而我也把自己溶进了角色。 戏拍完了, 荧幕上有了一个陈晓旭演的林黛玉, 生活中多了一个林黛玉式的陈晓旭。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已播放三年了, 时间并没有磨灭它的光彩, 每一次重播都重新牵动了许许多多观众的心。 它并非完美无瑕, 然而观众却对它如此爱惜。 我只能说:“这是因为《红楼梦》 著作本身的伟大, 还有王扶林导演的魄力, 再有便是我们的一片真诚。” 《当代电视》 的记者还请我谈谈对电影《红楼梦》 的看法, 并与电视剧《红楼梦》 做一个比较, 尤其是就我的林黛玉和电影中的林黛玉谈一谈。 很遗憾, 至今我还没有机会看到电影《红楼梦》, 因此, 不敢妄议。 我想, 每一个演员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表演, 演出来的角色都有各自的特色, 导演也是如此。 至于哪一个 《红楼梦》 更象 《红楼梦》, 哪一个林黛玉更象林黛玉,我们似乎无须争论, 相信时间和观众会做出正确的回答。
【未完黛旭】陈晓旭的几首小诗
无数文学家与艺术家呕心沥血之作,无法超越之经典 无数文学家与艺术家呕心沥血之作,无法超越之经典
【未完黛旭】关于晓旭姐形象吧外维护的建议 我在“观察者网”回应一个攻击87版《红楼梦》及其主演的人。回应的帖子比较长,没想到审核的小姐姐可能也是晓旭姐的粉丝,见我写的内容还行,就自行添加了晓旭姐的图片,并把帖子单独成贴发出来了。今天还被“风闻社区”置顶。 在吧主的精心经营下,“陈晓旭吧”应该是关于晓旭姐内容的最佳交流场所。但是良好的交流氛围也仅限于此,在别的网站存在大量对晓旭姐心存误会的人,见缝插针的攻击晓旭姐的演技、相貌。我觉得我们如果有时间与机会,应该在别的网站对晓旭姐多进行一些推介及维护,以消除别人对晓旭姐的误会,保护好晓旭姐的美好形象。
【未完黛旭】陈晓旭的诗作 《无题》-陈晓旭1994年 我梦见我去了 乘着一缕灰色的云 过那片阴暗低吼着的海 那荒凉的,悄无声息的彼岸停下 这里是忘川 没有金色的海滩 没有海鸟的哀鸣 没有阳光没有月亮没有星星 没有绿色的椰子林 没有湖水拍打礁石的声音 没有风掠过海面留下的踪影 没有呼吸没有眼泪没有歌唱 没有恋人温柔的目光 我在思维里哭了 忘川这死的世界里没有声音 没有泪水没有心的痛疼 只有记忆的精灵在长夜里游动 暝暝之中我忆起了人间 清晨的露珠傍晚的倚云 正午的骄阳和雨打在窗棂上的声响 接着,又忆起了爱情 月下的誓盟眼睛的默许 离别的泪珠和浸满相思的红豆 然后,我又忆起了车站 缓缓启动的车轮强作的欢颜 颤抖的再见和玻璃窗上渐渐消失的苍白的脸 红围巾依依飘落在黑色的铁轨上 汽笛声竭烟雾散尽 车轮碾过之后 你只拾到几块红色的碎片 这是一个可怕的漫长的梦 天亮了我还没有醒 在梦中我决定醒来后去南方霸王祠旅行 南方有竹林有瀑布有开不完的桂花 还有缠绵哀婉的洞萧声 在那幽静的峡谷有明亮的星星 象一双真诚的眼睛在天边闪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