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ta雷 miata雷
车轮滚滚,生生不息
关注数: 28 粉丝数: 38 发帖数: 2,637 关注贴吧数: 54
吧规草拟案 一.本吧鼓励原创。 加精贴申请请自行发到加精贴专用楼里面并@相关吧务人员讨论决定 1. 加精原则:贴子内容健康、有用、精彩,或者对吧友有帮助的,群众加精呼声较高的,都可以加精 。 2. 吧主加精后,吧众认为被加精的贴子不值得加精,听取意见,交流后,吧主向被加精的贴子主人道歉后撤精。 3. 本吧加精不在乎转与不转,只在乎内容精彩与否,但原创的加精尺度会放宽。 二.本吧一切讨论建立在尊重历史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1.严禁恶意攻击、侮辱谩骂、黑、吹历史人物,贴子内严禁含有色情头像、言论、签名档、侮辱性词汇,但凡发现满足上述情节之一的贴子,经由吧务组鉴定后,一律无条件删除。 2.已经引起不良争吵、谩骂的贴子吧务组可以删除。 3. 由大量图片或文字引起的大规模空白插楼可由吧务组删除。 4. 广告贴无条件删除不解释。 三.发贴细则 1.任何恶意攻击、污蔑、谩骂其他吧的行为,被视为违规行为,将处以1-10天封号封IP处分。 2. ID中有不文明词汇、涉嫌对吧友误解或被原ID投诉的高仿并造成一定恶劣影响的、涉嫌对历史人物或当代名人侮辱并引起争吵或吧友强烈反感的,处以1-10天封号封IP处分。 3. 恶意挖坟、刷屏、版聊(挖坟即恶意顶起6个月以前的非精品贴子)者,处以1-10天封号封IP处分。
日志《大汉诗风浸染,奔放卓氏文君》 《琴挑》是中国戏曲史上一处非常有名的折子戏,是因为几个朝代的不少剧本都以它命名,以致深入人心。究其根源,“琴挑”一词是源于汉武帝时期一位大文豪的浪漫爱情故事。这位文学家就是与史学家司马迁并称为“西汉两司马”的司马相如。“琴挑”的对象是才貌双全的卓文君。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民间相传最典型的才子配佳人的故事,也受到民间的深深认可。 这样美妙的故事,是文学家们梦寐以求的素材,以致被文人墨客经久不衰的描写,成为史书与民间几千年不衰的爱情经典。也正应和了西方诗人裴多菲那首最著名的爱情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来说,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还有冲破封建势力对自由爱情的桎梏,也是中国历史上首个自由恋爱的典范,是普通人追求自由爱情的偶像。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选择是他们自己的真实意愿,尽管人世间流传了千百年,舞台上上演了千百遍,因为爱是因人而异的,那是一种感觉,是电光火石爆裂的一个瞬间——心动了,颤抖了,卓文君头也不回地跟着司马相如走了。“纳妾”的小插曲之后,他们之间再也没有背弃最初的爱恋,再也没有放弃最后的坚守。 相传,当年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开店酿酒时汲水的井,遗存在邛峡市的里仁街,后世称之“文君井”。 如今到邛峡市的游客大多是来感悟爱情,做一次关于爱情的朝圣之旅。那每个人灵魂深处都存在的梦境,那至真至纯的理想爱情,弥漫在这个小城的每一棵树上每一朵花上,而最突出的无疑是文君井了。它是这个城市的灵魂。两千年的雨雪风霜,临邛城早已是变化成另外的样子,只有文君井,还是静静的伫立在小城的一角,等待着每一位为爱而来的人,为爱奔波的人,为爱疯狂的人。“文君当垆,相如涤器”,这对才子佳人当年于市井中开酒肆卖酒的场景似乎已融入了我们的记忆中,我们的血液里,并流传至今。那文君井的井水,酿出的不单单是美酒,不单单是风流,那道不尽的是我们亘古不变的爱情信仰——不离不弃,患难与共,那说不完的是我们完美主义的爱情理想——逍遥同心,红袖添香。
何以漠南无王庭—西汉中期汉匈战争 乌江潮落,紫塞风生。驰铁骑于瀚海,标铜柱于百越。汉代开拓事业,余烈至今,仍令人感奋不已。历史可知鉴兴衰,那就让我们穿过《汉书》的青简黄卷破译两千年前的战争密码吧。 武帝以前,汉朝面对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的入侵,受国力的限制,只能以屈辱的和亲政策来换取和平。武帝时期,汉朝已历经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特别是“文景之治”为国家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于是,汉帝国开始奋起反攻,经过河南地、漠南、河西、漠北四次战役后,终于将匈奴驱赶到更远的北方,汉帝国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重创匈奴。从此“漠南无王庭①”,使匈奴发出“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②”的感叹。 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归结于汉朝经济的强大。汉初为缓解秦末以来战乱带给国家人民的创伤,用黄老无为的思想作指导,大力发展农业,鼓励生育,轻徭薄赋,“什伍而税一③”,稳定了社会治安,缓解了社会矛盾,在恢复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文景时期,汉朝与周边国家保持和平,不动兵戈,促进了汉朝与匈奴、两越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文景之治”为汉朝积累下巨大的经济财富:粮食、金钱、马匹,为后来武帝连年对外用兵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武帝时期,为满足数量庞大的军事需求,实施了全面经济改革:币制改革、盐铁垄断经营、推行均输、平准和调整财政管理机构,逐步实施了适应战争的经济政策。为了扩展疆土,保障前线的物资补给,提高军队战斗力,实行了屯田和徙民实边,使国家的战争机器高速运转,保证了在必要时间对匈奴实施战略打击的物质可能。 经济强大为战争胜利提供了根本保障,但战争必然离不开最直接的军事博弈。汉匈战争在整个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也是极为精彩的一页,下面就让我们来一个双方军事实力大比拼。 一、武器装备 汉朝的武器装备远远优越于匈奴。汉代威力最强大的武器当属弩机,有扳机与望山,装填弩箭,威力大、射程远、射速快,万弩齐发时的威力极为恐怖。自秦始,中国开始用金属制铠甲,汉朝继承了秦时的精良工艺,《史记•主父偃传》记载“今天下锻甲砥剑……未见休时”。汉政府对武器装备的生产制造极为重视,中央设考工令,主司武器锻造,是西汉中央武器的主要生产部门;地方上还设工官,尤其是产铁之郡,而且长安还有武库,不仅负责武器的贮藏,还负责生产。而匈奴方面,远距离攻击武器只有弓,而且射程较汉军近,威力小,在弓箭材质上,多用兽骨为箭头,穿刺效果很差,只能中程以内抛射。在下落过程中,力道被空气摩擦力抵消,根本无法穿透汉军铠甲,甚至连战马所装配盔甲都很难穿透,更不要说对汉军步骑兵造成有效伤害了。短兵相接时,匈奴骑兵多用直刀,只能近距离格斗,而汉军则准备长矛和骑枪,配合马匹的冲刺速度,贯穿性能极佳,往往在骑兵第一轮冲锋时给匈奴骑兵造成很大伤害。防御武器上,匈奴也较汉军落后很多,骑兵的防护盔甲多半是兽皮制成,对汉军强弓远距离抛射的抵抗性还可以,可一旦被强弓近距离平射或强弩齐射,几乎起不到任何防护效果。而且,对汉军近战时直刀劈砍和骑枪长矛的突刺也没有太好的防御效果。 二、兵种战阵 战阵方面,汉承秦制,保留了战国时期的战车兵种。虽然战车因其实用性低而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当时汉军的车骑混合部队威力还是很强的,尤其体现在骑兵第一轮冲锋后,在双方处于减速掉头时,战车的“伐杀”能力是很强悍的。汉朝还保留了秦代的步兵战阵,装备了劲弓强弩和武刚车的李陵部队,凭借五千荆楚奇才,硬是多次打退匈奴的十万骑兵。这个战例直接反映出汉军的整体作战能力配合上精良的武器装备,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十分强大。秦代战阵的优点在于提高军队的多兵种协调作战能力,进可攻,退可守,将不同兵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得到的是1加1大于2的效果,通过盾兵、长戈兵、战车、弓箭手的配合,往往几千人就抵得上匈奴一万人甚至更多。汉军在弓箭手的运用上充分发挥了武器装备的优势。在两军交战时,常先以强弓劲弩杀伤匈奴高速冲锋的骑兵,射击形式以覆盖射击为主,类似于现代战争中对重火力的集中运用,目的在于以火力优势压制敌军,减缓对方骑兵的冲锋速度,杀伤敌人有生力量,不求射击精准,但求大面积密集覆盖。弓箭手的存在增大了汉军阵地战的优势,尤其是在草原上与匈奴遭遇而又处于兵力劣势时,可以凭借步兵战阵消耗其战斗力,而后等待援军或伺机撤离。大兵团作战时,同样以远程火力为先导,接着运用车骑部队与敌军进行交锋,骑兵用来冲散打乱敌军阵型,战车负责杀伤敌军。最后就是混合的步兵战阵,对敌军骑兵进行驱逐与杀伤。 匈奴的军事优势在于战马的数量和质量。匈奴作为游牧民族,主要依靠骑马来放牧。在茫茫草原上,生长着大量匈奴马,这种马的体力和耐性都要优于中原马,是匈奴骑兵的主要坐骑。在西汉前中期,中国刚从秦末的战乱中走出来,马匹很少,“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④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