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681
聊城681
关注数: 59
粉丝数: 50
发帖数: 19,816
关注贴吧数: 57
发几盆小苗,有喜欢滴吗?
小铺短叶种球 芽生小铺短叶自粉种球,没授粉经验,只结壹球,种粒肯定也不多,种子已生根,有需短叶的50包邮
我来了! 报到,我是第三百名会员,大家鼓掌欢迎!
1月10日捌号茶仓活动收奖还图
怎么回事,老捌家的活动帖子删了 2016年1月10日---捌号茶仓好茶周周送活动第259期正式贴怎么删除了, @捌號茶仓
聊城681专用签到帖 2016.01.13 签到第1天
雪片收到,雪片白叶。 感谢 @鹏程品茗坊 感谢亮亮茶具吧
大艳吧周年庆第二贴盖楼活动获奖还图 获得是一种缘分,还图是一种责任。 感谢大艳陶坊吧给予的这次机会! 谢谢 @我不是个石头 提供的奖品!
我也收到签到奖了 水杯一个,谢谢了!
山东人民发来贺电! 祝贺张家口君子兰吧开吧大吉!
收奖还图了,,, 有幸得到@神女控脸黑帝派奖手串,非常感谢,拍几张图上传,手机渣、技术差,还有点酒颤,拍得不好凑合着看吧,对不住了。
你在某宝拍卖拍过茶吗?看看这图你还会再拍吗? 一楼防窥
为何不见泥巴强? 强总哪里去了?吧友们想念你! @霸台朝阳
#我的贴吧1年足迹,共同成长,深藏功与名 贴吧1年,时光匆匆,再回首,白驹过隙一分钟。 那些褪色的青春梦,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玩贴吧的都懂。 追贴,抢楼,往事如风,足迹不留空。 http://tieba.baidu.com/home/zuji
艺福堂吧,签到抽奖赢好茶大礼! 这个活动很给力,小伙伴们不要错过哦!
七月份获得赠杯吧友是谁呢? 七月份已过半,获得赠杯的吧友名单怎么还没公布呢?可能活动取消了吧?@周工的壶@火烧云ok
胡老师的孤独一号是哪个品种?父母本是什么? @金昌老胡 请喝茶,慢慢说。
嘿嘿吆吆嘿嘿嘿!我来了! 听说茶这么喝刚建吧,赶忙过来支持下,祝贺!祝茶这么喝吧人气越来越旺,越办越好!
晋升10级截图纪念
这是神马建筑? 这个圆形的东东,貌似还不小呢,做什么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30t
壶友们,壶吧3月15日有踩楼活动! 壶吧3月15日有踩楼活动,对壶友也算是个小福利,莫失良机哦!
“破五” 年初五了,云轩紫砂壶的吧友 们都在做 什么?
转发一个重要通知 春节来临之际,为答谢各位长期以来对本吧的支持,凡是吧内成员均有机会获得价值568000元的轿车一台,请用硬币或小刀用力刮开屏幕黑色验证码获取奖品! 刮奖区:███████
浅谈养壶20年紫砂经(二)--- *三多箴言* 在上篇(浅谈养壶20年紫砂经一)中简单的谈到选壶和养壶,接下来我在简单的说说如何来提升对紫砂的功力,也就是*三多箴言*. 1,多看藏馆精品及老壶的泥料和工,2,多听藏家和玩家怎麼说壶和赏壶,3,多问工艺师怎麼个乱法和视法,久了也就不怕水深水浑了,起码有5成的功力可淌这紫砂的混水, 呵呵,不过这篇文章可能对很多人(老手)不受用, 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主要是针对新手而言,文中有些字句由於每个人的鉴赏度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理解与看法,毕竟这只是我的经验和我对壶的看法,个人有个人的理解与玩赏,所以没关系的, 就当纯欣赏欣赏也好,不喜欢那就一笑置之.顺便顶个贴拿个经验值,好歹我也打了这麼多字蛮累的,呵呵.下面就来简单的说说. 1,多看藏馆精品及老壶的泥料和工: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很多人都去过紫砂藏馆但是一般都只是走马看花拍拍照欣赏而已,其实去藏馆看壶要看的是细节,要看的是泥,工,韵. 每个时期的壶它的泥料都是有不同的,老壶,大师壶,名家壶,珠泥,紫泥,等,,把把壶因年代不同而泥料也会有些变化,细看这些因时间的氧化所产生的泥料特性和颜色,好比研究瓷器研究古壶的学者常留一些各时代出土的碎片在家中做标本一样,看久了上手多了,经验累积自然就能辨别断代了.当然一般人总不能看一两次就说能看懂,所以拍照辅助作为参考依据,慢慢学习,虽然拍照会有灯光和色差,但是起码你自己知道色差多少,毕竟已经在你脑海里有印象了, 在说工,看工指的是细看老壶和大师名家壶的做工,虽然藏馆里看不见壶的内部,但是没关系,看流看把看盖看身型,每个时期手法和技巧不同,流行也不同,所以看折弯,看角度,看接合,看曲面度,看贴花看刻绘,看多了你就知道好坏在哪以及大约是何时的工法了,(因为藏馆理会有年代,款者介绍) 在说韵,韵怎看?好比说气质,你怎麼看一个人的气质.道理一样.正视,府视.远视, 正视,先看流,身,把三处的比例,看流的弧形度与接壶身的线条感.看把的转曲与身型的接合比例,看流与把两者间在壶身的协调感.看盖与壶的搭配感,看身形的造型感,先拆开看在合并看.这样你就会发现各部巧妙的搭配关系,这也就是正视所要看的地方. 府视,有些藏馆因为摆放的问题所以无法看,所以也可以用斜府视来看壶,先站在把的后方往前看流的粗细度(宽度)在对比把的粗细度,也就是看壶嘴前段约1/3或1/4之一处的宽度就大约是把颈的肩宽度(这里只是大概),这个比例是最好的协调美,在看流的折湾,接身过度的处里手法和精细度,把也一样,在看流与把与壶身的宽间距离比例的协调度,看盖处理手法与壶颈的接合度.然后在到壶的正面府视在看一遍,这样你就可以有所体会了. 远视,往后退几歨,从正面看壶的整体,流,身,把,盖,细细的品味一下,你就会发现韵在哪里,味道在哪里,美在哪里了. 因为看的是藏馆名家的精品壶,所以最能看出壶的韵味在哪里,每把不同壶型的壶,它的流与身与把各有各的协调性,好比看美女一样,看脸蛋,看身材,看美腿,和谐了就是美,壶也是一样,多一分则太肥,少一分则太瘦,曲扬方圆,刻篆舒展都要恰到好处,而韵味就自然而生, 2,多听藏家和玩家怎麼说壶和赏壶: 以前我喜欢到我家后面卖茶叶的老伯家里去泡茶,听他说茶与壶的故事,他是个老玩家也是藏家,每次泡茶聊天聊到高兴时,我便会趁机奉承的向他讨教,看他的藏壶,他高兴自然就会让我上手摸和听他说壶的土胎,年代及故事,因此我在那学了很多东西,其实在那时很多藏家的资讯是不分享的更别说上手让你摸了,在老藏家的观念里,藏品不外露,知识不外流,只有他们自己圈子里的人才能了解交流接触到, 现在在大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碰到好的藏家,更别说上手和鉴赏了,很多所谓的藏家就是买了很多老壶,回流壶,名家壶,玩赏摆放著就自认为藏家了,分不清真假也对壶一知半解的,而玩家更是多,肚子里有一点点的墨水就自认很懂很在行了,其实就是半调子, 在这里我只是想说如果你身边有藏家有玩家,那麼不仿多和他们交流,多听听他们怎麼看壶养壶和赏壶,有机会壶能上手看最好,(注意先把壶盖拿掉,免的把人家的壶盖给砸掉了),不管是名家壶,老壶或是精品壶,(或许壶可能是仿货),你就多问如何鉴赏,让他一边说你一边细看,不管这些藏家和玩家到底有多少功力,起码有些话和见解是正确的,起码你也见识上手过不同的壶,回去后自己只要抱著学习的心态,多听多看多向他人求证,这样慢慢修正,自然你也有一些功力了. 也有人会问说身边没有藏家或玩家怎办?泡有关紫砂论坛或紫砂壶吧或者上qq群可以嘛? 答案是可以的,但是你很容易被误导,你学不到好的东西,怎麼说呢?原因是各种人都有,有壶商,有做壶的,有壶托的,当然也有好的藏家和玩家,人多的地方就有商机,有商机就有利益冲突,在看不见真人的商场,就容易出现烟幕弹混淆视听,诱导无知新手,而藏家和玩家大多也只会写写敷衍的评论,(包含我自己也是,呵呵,壶不错,顶,欣赏了)看不见评壶,说壶的精随所在,更不想得罪人,毕竟来这只是看看图乐子打发时间,当然也有好的文章好的评壶者,只是不多而已,所以说到论坛或壶吧只能多请教人,多看些好的文章,多看些玩家手上拍的壶,然后自己在慢慢消化了, 话说回来,很多大陆朋友喜欢让我带他们去丁山买壶,一早车就开来我家来接我,而我也喜欢一家一家店的看,我带他们买壶的方法是先让他们自己看壶挑壶,看中的有感觉的在来问我壶怎样.於是一逛就是一天,买却只买了2-3把壶,呵呵,为何会如此呢?其实我是在教他们选壶看壶,在他们挑选看上壶的过程中我会告诉他们这壶泥料怎样.工,韵,哪里不好,哪里欠缺,这壶好在哪里,哪里有味道,所以最后买到手的都满心欢喜,在这也就是我所想说的有藏家或玩家带领之下,很快的就能学到一些功夫的.就是这个道理, ,多问工艺师怎麼个乱法和视法: 我每带朋友去丁山买壶,我一定会和不同的工艺师泡茶聊天尤其是40几岁以上的,为何喜欢和40几岁的聊天呢,呵呵,是有原因的,毕竟他们年轻时在紫砂一厂待过,所见所闻所做,都是很有了解的价值,以及验证一些事实.尤其我最喜欢听一厂内部的故事和往事,所以在买壶过程中和师父泡茶聊天最容易听到一些故事和消息,也最容易打成一片当朋友,所谓见面三分情,一回生二回熟,熟了你问师父比较敏感的问题他也会告诉你的, 比方说代工壶,做旧壶,仿壶,熟了就会告诉你谁的壶是代工,哪里在做做旧壶,做旧壶怎做,哪在做仿名家壶,哪里是专门刻仿章的.其实这在丁山不是秘密,只是我们外来人不知道而已,在说壶的做法全手半手,化工,模具当全手造假卖等,一些你想知道的想嘹解的都会很热心的告诉如何辨别和制作.因为已经把你当朋友了,所以紫砂壶怎麼乱,怎麼看,多问工艺师对你功力提升是很有帮助的. 我想有人会说我没机会去丁山,太远了,怎办?在紫砂论坛或紫砂吧里和工艺师当朋友交流行嘛?呵呵,当然可以,只不过你可以得到视法也就是辨别的知识,却得不到比较敏感的,毕竟是在网上,一行有一行的规则,谁都不会乱冒出头的,除非真的和你很好.但也要小心网上无良的师父也有,所以在论坛,在吧里自己要警慎些,多思考多查证总是好的. 以上只是个说法,相信一定有很多人自己默默的玩壶,没有藏家和玩家来交流带领,这我也明白的,那麼我就给个建议吧,在网上搜索比较大型的紫纱门户网站,里面会有许多名家大师的工作室建连网址,在工作室里有名壶欣赏,不仿多看看名家大师的这些精品壶,欣赏他们的壶形与韵味,练练自己的眼力,看多了,自然也就有些功力了,在来就到实体店去练习上手,把练习的眼力用在上手观看细看,反正看又不用花钱,呵呵,还有就是现在有很多的紫砂展及茶博会,有机会就不仿多去看看,边欣赏边练上手,并且还可以和工艺师当面交流并请教他们,让他们教你鉴赏品味及辩视工艺,我相信一定有品德高尚,弘扬紫砂文化的好师父及大师,他们会很乐意告诉你的. 说了一大堆,可能你已经看的不耐烦了,你可能会说,晕, 呵呵,不过我还是要多说一句,玩壶玩的是土胎,玩的是韵味.口袋有闲钱那就玩玩大师名家壶,没闲钱那就玩玩助工壶.不管是名家还是助工民家,只要壶土胎正,有韵味的壶就是好壶,新手多看多学多问,宁愿每个月存下2-3百元去买1把泥正有韵味的壶,也不要每个月花2-3百去买把你以后看了会想丢掉的壶.呵呵就说这麼多了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全部上传完毕,共63把壶。请各位吧友共赏。这个茶宠物叫蟾褕,这只含钱币的是公的,和瑞兽貔貅一样,就是只进不出,聚财的意思。如果雌雄同放意味吉祥,财源广进,滴水不漏。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六十三):传炉壶 传炉壶 传炉壶,式度端庄,风格雅致,隐隐然有古风韵,堪称佳品。有鉴于此传统壶型由来已久,然欠缺考据,众壶友多不知此壶,今东拼西凑,略言一二,聊做无米之炊。 老子曰“大象无形,大巧不工”。金砂认为制壶赏壶,到了极致就是看其气度,观其神韵。至于细节的处理到显得不过尔尔。传炉壶的特点正是如此!传炉壶有着青铜器般的威严与稳重,它古朴典雅,曲线强劲有力,浑厚端正。是方中有圆,圆中寓方的典范,要想做得比例恰当、珠圆玉润,骨肉廷均实属不易。自古以来宜兴众多制壶艺人均有制作,但都公认传炉壶最为难做,这也是此壶市面上比较少见的原因之一。就其形式来说传炉为传统壶型,至清末曾改为四方传炉,可为历久弥新。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六十二):亚明四方壶 亚明四方壶 “亚明四方壶”整体造型比例协调;线面挺括有力;轮廓分明,全器气势挺拔;英姿飒爽,成就紫砂方器之美!1960年前后,由著名画家亚明(1924~2002;原江苏省画院副院长)设计,以方器、筋纹器风格见长的王寅春(1897~1977;建国初期的紫砂七大艺人之一)制作,合力完成! 桥钮、方形壶把、方形壶身,整款壶棱面挺括,线条刚硬,犹如将军风范。壶钮为标准的拱桥,钮孔为半月状,做工一丝不苟,极为精细。壶盖略微鼓起,由壶盖至壶身,四条棱线清晰分明,干脆利索,寓意善恶分明,将方器特色表达得淋漓尽致。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六十):菱形四方壶 菱形四方壶 方壶的美不止在点线面。一度空间指的是两点相连成的一直线,二度空间是平面所呈现种种面相,三度空间是立体的概念,四度空间是加上本来就连转不息的时间。在方壶领域里有句话:“方非一式,方中寓圆”,意思是外形的方正中不要让格局硬受限在线条上,方中不失圆融,圆融中仍保端正。 一把好的方形壶表现在线条上要又挺又直,不可偏扭与含糊。以直线与平面为展现精神的主轴,充分展现一股坚毅挺拔的气能。在方的骨架中转出曲折的线条与平面,灵活运用技巧,添加一些其他元素,让刚毅的属性添入婉转柔顺,这样的线条会让整把壶充满流动感。菱形四方清爽流畅,直形壶嘴出水方便,方形壶把拿捏平稳,此种壶型用于收藏投资具有极大的升值空间。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五十九):僧帽壶 僧帽壶 元代创制的瓷器造型。壶式之一,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为口沿上翘,前低后高,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元器形体敦实、壶颈较粗、壶流略短,明器壶流略长,清器颈略高,腹部略瘦。最早为元景德镇青白瓷器。它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元代,最早出现时的载体为瓷器。明以后随着大量瓷器工匠转移到紫砂器方面的制作后也将此器形移植了过来。它的用途初期专为佛教僧侣饮茶,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变成普通人也可以使用的茶壶。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五十六):印包壶 印包壶 印包壶之制始于时大彬,据载徐友泉、陈鸣远亦擅此式。传世印包壶近代为多,形制或正方或长方。大凡明末清初考,造型丰满,折纹自然。细看印包方壶,虽用陶土制作,却有布包扎的质感,褶裥规整匀净,卷曲自然,巧以布结作截盖,增添了几分飘动灵巧的美感,也充分体现了紫砂的材质,便于制作多种造型的茗壶,达到题材所需的表现力。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五十四):佛手壶 佛手壶 佛手壶最早创于1300年前,而紫砂佛手壶的来源要从龙门石窟说起,在龙门石窟博物馆陈列着一佛手雕塑,佛手雕塑纤如兰花,作者见此十分养眼的雕塑心中灵感一现,想到了西游记中的如来佛,正是这只佛手神通广大协助唐僧西天取经,为还原西游记中佛手的原型,作者制作出经典器型佛手壶,而紫砂壶的神韵便如同这佛手造型线条优美,流畅舒展自然。另一种关于佛手壶创意来源于一种叫五指橘的水果,其形状如同五个手指握在一起,是一种仿生器造型,瓜蒂与叶巧妙连接,巧妙表现出紫砂的含蓄自然。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五十三):松竹梅壶 松竹梅壶 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花,故称岁寒三友。 梅、竹、石是取梅寒丽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松竹梅被称作“岁寒三友”,一向深受艺人以及壶友爱慕,尤其是文人墨客的追捧。的流把以梅桩位造型,壶身以梅枝装饰,器型端庄精致,堪称雅致。壶色泽肃穆,泥质细腻适手,乃是纯正泥料所制,紫泥亲茶性极好,因此此壶用来冲泡乌龙、普洱系列都极合适,为生手最爱。整款壶上丰下敛,圈底收缩,卷沿,与壶口一致。截盖,壶盖略微隆起,梅桩造型的壶钮搭接呈桥形,更有小枝自壶钮胥出,甚是生动。三弯流一侧胥出一枝梅枝,贴于壶壁之上,幽幽生香。除却梅花造型,竹子装饰的壶同样不俗。的流把竹节造型,壶钮与壶嘴均有竹枝胥出,竹韵悠悠,清秀动人。松的造型同样不同凡响,松枝造型的壶嘴、壶钮胥出松枝,松枝乃是绿泥装饰,更有树瘿突出,生动逼真。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五十二):报春壶 报春壶 报春原意就是立春前一日以及立春当日,让人扮演成春官、春吏或春神的样子,于街市、里社道路上高声喧叫“春来哩”、“春到哩”,将春天来临的消息报告给邻里乡亲。报春民俗的另一层用意在于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紫砂工艺师根据这一民间风俗,凭靠大胆的想象和高超的设计水平制做出了报春壶。报春壶的壶盖壶把和壶嘴以树木为形,壶身却为圆坛形,恰恰显示出报春壶美丽逼真。特别是壶嘴像劲松一样向上傲立,代表着松树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也代表春天的到来和大地复苏,树木伸开枝干迎接春天。报春壶从古至今都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五十一):松鼠葡萄壶 松鼠葡萄壶 大自然中的万物,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紫砂花货也不例外。将自然界中的物体形态去粗取精,经过艺术加工提炼,方成为艺术品。而松鼠葡萄作品也不例外,葡萄果实堆叠繁密,象征着五谷大获丰收和富贵。成串的葡萄还有“多”的含义,鼠在十二时辰中为子 ,喻“子”之意,葡萄松鼠合喻为“多子”“丰收”“富贵”。 松鼠葡萄作品古雅大方,且极具自然趣味,枝叶及葡萄缭绕壶的全身,数只松鼠跳跃其间,憨态可掬,惟妙惟肖。壶盖略凸,以葡萄枝为纽,弯曲有致,整个壶勾画出一幅立体的艺术画面,真正做到了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五十):南瓜壶 南瓜壶 花塑器又称为“花货”,是对雕塑性器皿及带有浮雕、半圆雕装饰器皿造型的统称。将生活中所见的各种自然形象和各种物象的形态透过艺术手法,设计成器皿造型,如将松竹梅等形象制成各种树桩形造型。这种壶艺造型规则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造型不仅应具有适度性的艺术夸张,又应着意于风格潇洒”。例如此类壶艺以松竹梅为装饰题材时,劲松要刻划出枝干劲拔,针叶挺秀,气势铿锵;秀竹则要求娴静有致,俊逸潇洒;冬梅又须主干苍劲,寒中独俏,素枝闲花,以简为主,达到疏中见密,少里寓多,富有活力气息的艺术效果。 “南瓜壶”,以瓜形为壶体,瓜柄为壶盖,瓜藤为壶把,瓜叶为壶嘴,构思巧妙,雅而不俗,陈鸣远作传世品现藏南京博物院。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四十九):鱼化龙壶 鱼化龙壶 为典型传统壶型,是鱼跃龙门之意.民国的唐树芷所制小鱼化龙壶钮为卷云状,壶身浅塑波浪,波浪中龙伸出首部,龙尾卷成壶把,把上鳞片刻划清晰.此壶红泥制成,形体较小,做工精细.清代邵大享鱼化龙为波浪堆塑得一层一层,立体感强,而波涛中龙露出头部而不见爪,钮为堆浪状,装在盖里的龙头短而粗 。 而黄玉麟所制鱼化龙,波浪立体感不强,波涛中的龙伸出半身,龙爪清晰可见,钮也不作堆浪而作卷云形,装在盖内的龙头细而偏小。鱼化龙壶制作因名家的不同而特点各异,如邵大享的龙不见爪,而黄玉麟,俞国良的龙爪清晰可见,唐树芷的龙爪也不见,但邵大享用堆浪钮,其后的黄俞唐又都改成云形钮,又具一定的时代特点。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四十八):竹段壶 竹段壶 “竹”是品性高洁的植物,尤其是在宜兴这样一个竹的海洋,竹,更是人们眼里口中的爱物,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新笋就悄悄在地上萌发了,一场春雨过后,竹笋破土而出,直指云天,所谓“清明一尺,谷雨一丈”,便是对她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的写照。当春风拂去层层笋衣,她便像个活泼的小姑娘,亭亭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到了盛夏,她舒展长臂,抖起一片浓郁的青纱,临风起舞,婀娜多姿。暑尽寒来,她仍绿阴葱葱,笑迎风霜雪雨。 竹段便是以竹为主题的经典壶型,壶身采用的是古典造型,笔直而粗壮的壶身,给人一种踏实之感,壶嘴、把、盖钮亦取竹段,生动自然,挺拔清秀。竹自清高,壶亦清高。昔有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板桥竹石图数幅,以达文人之意。今竹寓于壶,更显清雅。时而似有古风轻轻徐来,时而又似有君子款款走来。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四十七):龙带壶 龙带壶 “龙带”的来历是指壶身上的装饰线如黄帝的玉带。圆形鼓腹,腹上渐敛,平底,湾流且长,口朝天,把手体圆,起凸圆盖,扁圆钮,与壶体协调。整器造型简练大方,古朴雅致,这是早期的几何形圆器与筋纹器相结合的佳作。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四十六):葵仿古壶 葵仿古壶 葵仿古壶是紫砂壶的传统作品,是在圆仿古壶中用筋镶、块面转折的表现手法制作而成。葵仿古以六棱葵瓣为图案,加上嘴、把、盖也用筋纹起线,使整个壶的造型协调统一。筋纹凹凸有致,气势挺拔贯通。作者张普泉,制作此壶显现了他的精湛技艺。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四十五):筋纹壶 筋纹壶 紫砂筋纹器型制残片最早见于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古窑遗址出土器皿,历经宋、元及明代早期无数陶工的开掘,并逐渐演变,在明代中期以无名氏陶匠为先导,以时大彬、李仲芳、陈仲美、徐友泉等为杰出代表的特有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宜兴陶器图谱》所录《砂壶考》云:“邓秋板砂壶全形拓本,刻大彬菱花式壶,工巧有致。大彬二字楷书款。”《菱花式壶》以对称菱花瓣为造型特征,阴阳交间,凹凸分明,十二瓤纹清晰端正,制工亦十分严谨,可谓是明代时大彬所创制的筋纹器代表作。香港茶具文物馆收藏的款为“万历丁酉春茗、时大彬”的《玉兰花六瓣壶》精巧朴致,使该品成为紫砂筋纹器造型中优秀的传统经典之作。此壶造型从茎形盖钮如花蒂状,逐渐延伸至壶肩壶身上部,气势饱满,浑圆如玉。花蒂下逐渐展开花瓣至壶腹处膨胀至极,给人以心灵的震动。壶足亦呈展开状,壶嘴壶把如花茎延伸,自然和谐,成完整玉兰花状。历来为后代艺人仿造,成为楷模。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四十四):菱花壶 菱花壶 紫砂“筋纹器”的形成,是吸收诸多姐妹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筋纹器茶具”与苏式家具相类,制作讲究,圆透而浑厚,均匀又饱满的艺术效果,角线、面的要求达到均、挺、圆、正。面上平而有力,线型“硬”、“糯”兼之,角线锋不显露,脚线转折分明。风格上协调统一。我们认清紫砂工艺的特性,加强对紫砂传统工艺的学习,珍视紫砂壶艺独特的材质美、独特的工艺制作美、独特的使用功能美,使之提高发展,创造出符合现代生活需要的佳作。 菱花壶通体作菱花式,盖身浑然一体,分六瓣组成,上下对称。棱线凹凸分明,有棱有廓,权衡比例,秀丽可爱。壶式由线云壶变化而来,桥钮与菱花瓣相融,嘴作棱花式,胥出自然,把弯曲恰体,端握方便,壶腹中央束一方腰带,整个菱线自壶顶至壶底相交成一点,分毫不差。壶盖六面可置换,十分严密,技艺精湛。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四十三):菊蕾壶 菊蕾壶 紫砂“筋纹器”形态多姿优雅。讲求淳朴逸秀的风格。故精雅之壶须精细之坭,红坭圆条比紫坭圆条优胜一筹,墨绿风卷葵成色清纯细腻,易体现造壶风格,壶之总体,配置最美坭色,方现五彩斑斓之光泽,但是又考虑制作与烧成,应注意坭料颗粒度,稍加适量的砂土,亦可形成胎质独特的肌理效果,达到“妙不可思”的微妙艺术境界。 紫砂“筋纹器”,由坭片镶接、压筋纹、依据样板校准、拼接而成。这是独特的成型手法,使作者艺术才华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使壶艺个性鲜明,工巧是制作“筋纹器”之前提。有“良工虽巧,要先器具修而制度精”之名言。制成各种工具,如压筋纹的线梗、理筋纹的内外铁皮刀、清线之明针等等,工艺制作切忌马虎,定须精到,方可出精品。紫砂制作工具,包含诸多的审美理念,是技与艺相结合的产物。 菊蕾筋纹器是一种制作难度比较大的工艺,不但要求制作的花瓣清晰可见,且要做到均等分配。此壶壶身中间由一筋纹将整体分为均等两部分,上下两种花纹对称协调,壶把与壶嘴遥相对望,呈现出一种鸟儿飞的假象,特别之处还在于壶盖的制作,其花纹要求与壶身相对应,往各方向转动皆可衔接自如,其所需技艺是可想而知的,肌理温润,协调感十足。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四十二):合菱壶 合菱壶 筋纹器主要是仿照植物瓜果、花瓣的筋囊和纹理,经提炼加工组成。如瓜棱、竹条、菊花、玉兰和水仙等。规则的纹理组成,一般在壶体上作若干等分直线,构成如瓜样的筋纹,故名。造型齐整、秀美、明快,具有强烈的节奏韵律美。 合菱便是众多筋纹器中的一款,壶钮与壶身均是由上下相间的筋纹花瓣咬合而成,含苞待放,气流舒畅,优雅写意。壶盖同样是六瓣花瓣造型,筋纹沟壑深深,刻意表现出筋纹特有的凝重感,从而凸显出花瓣的肥硕。整个壶身是由六瓣花瓣上下镶接而成,分布均匀,其中两瓣分别胥出壶流和壶柄。流和把采用素面造型,嘴头尖尖且修长,很是锋利,飞把同样气势挺峭,钢骨尽现。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四十一):龙头一捆竹 龙头一捆竹 清朝制壶名家邵大亨,所做的龙头一捆竹,是根据一个非常动人的传说而设计出来的,它讲的是龙王到东海来巡视,路过一个地方,见到当地的人民非常贫困,但都又非常善良,就叫它的儿子送一样既能吃又能用的东西给当地人民,以帮助人民解决生活困难的问题。龙王的儿子遵照其父亲旨意将生长在大海中的一种叫“竹”的植物捆上一捆,绑在自己的龙头上送到当地群众的手里。龙头一捆竹壶正是诠释了龙与竹的关系。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四十):雪华壶 雪华壶 雪华壶是顾景舟于20世纪70年代创新之作,壶名取瑞雪兆丰年之意。造型以直线作为主,从壶底,壶身直到摘手,用了大小比例合度的六方形块面分层组合,来突出六方形的横直线条的魅力。壶体上密下疏,以疏托密,盖面及口颈部分主要以挺拔而棱角分明的线条构成,以线的粗细,面的宽窄反映雪华壶线条艺术,此壶制作规整,壶把端执舒适,壶嘴出水流畅,使用欣赏俱佳。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三十九):集玉壶 集玉壶 壶以玉为题,故名“集玉”。壶身为扁圆柱形,似用两大玉璧叠合组成,壶腰用玉饰纹凹凸线分界,束出壶身骨秀神清之姿。肩腹用弧线交接,底足用两条直角线阶梯收缩,烘托出壶体刚健婀娜之态。壶嘴方形,方中带圆,根部刻龙首玉纹。壶盖形似圆璧,盖纽饰环,玉鱼拱形。整体装饰和谐协调,莹洁圆润,韵味隽永,格调高雅。 1978年由高海庚设计、周桂珍制作的《集玉壶》被选作国家领导人出访外国的礼品。具有中华文明远古尚礼之法,凝聚了先人对于天。地、生灵的敬畏和精神交融。附以当代审美,有国之权重,民求田丰,文赋闲雅,理博苍穹,儒道通达,融于当下之合。确有“集玉之优美、博古之精华”之美,堪当国礼。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三十八):线圆壶 线圆壶 线圆壶是一款经典器型,作为圆壶中的经典,被不断的效仿和演绎,圆壶一直是紫砂艺人所忠情的一种器型,而圆器又是由不同方向不同曲度的曲线组成,讲究的是珠圆玉润,比例协调,隽永耐看。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三十七):唐羽壶 唐羽壶 《唐羽壶》为光素器形,为创新系列作品中经典之佳作。创作构思源于唐代宫廷中的羽觞壶,它的造型与之非常贴近,须知,唐人饮茶并非今日沏茶,而是用类似如今沱茶样的茶团和茶饼研碎放入壶中,文火之上慢慢煎煮。有点类似现在煮咖啡。因而壶的手柄一般都较细长,似有羽翼飞升之感。他的创意也可以诠释为唐代陆羽之壶。手中把玩似有拉回时空,重温唐风,再现历史的美妙感觉。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三十六):汤婆壶 汤婆壶 “汤婆”原为盛热水放在被中取暖用的扁圆形壶,一般是用铜锡或陶瓷等制成。清•赵翼“今人用铜锡器盛汤,置衾中暖脚,谓之汤婆子”。 器型古拙有明季遗风,壶型简到极致,古朴超越一切,实用性超级。壶身饱满,壶壁挺秀,端庄古朴。看似纯实用的茶器却蕴生出美学上的高点。反而使观赏者生出油然的摹古之情。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三十五):孟臣壶 孟臣壶 紫砂壶中的微小紫砂壶,为冲泡“功夫茶”的茶壶名。广东潮州、汕头、福建厦门漳州、泉州一带喜欢“功夫茶”,茶叶独取乌龙,冲泡方法也诸多讲究:所用茶叶大不盈握,壶底刻有“孟臣”的铭记。孟臣壶名源自明代宜兴陶艺师惠孟臣制作的紫砂小壶,因其造型精美,别开生面,且落款“孟臣”,故而得名。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三十四):匏瓜壶 匏瓜壶 匏瓜壶是曼生十八式之一,与曼生葫芦有异曲同工之妙,然其独特之处亦是其他造型无可比拟的,把玩此壶有如返璞归真之意,此壶最初用意是以解相思之若。 曼生为官之后因为清朝相关制度规定有些官员是不可以带家眷在身边的,所以曼生只能与妻分隔两地,无法长相厮守,因为曼生爱壶成痴,便想到以壶寄相情,然不管怎么设计都没有一把让自己中意的,有一次他无意中读到曹植《洛阳赋》中一句话: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只独勤,被其中的匏瓜吸引,仔细研究得之这是葫芦的变种,又叫瓢葫芦,更有意思的是在古代匏瓜是男子无妻独处的象征,这正与此时曼生的处境极为相符,于是找来一匏瓜日日观察创作出此款匏瓜壶。 曼生寄情于物,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因而紫砂壶也是世人情感的一种寄托!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三十三):一粒珠壶 一粒珠壶 一粒珠造型古朴,古韵盎然,庄重又不乏新意,典雅大气又不失阳刚之气,造型惹人喜爱。 一粒珠如西瓜的壶型,可以使人清心安静,来洗涤尘间烦躁的心情,原因在于有句话如是说:若瓜时,辄偃卧以瓜镇心。但一粒的造型又如同一颗珍珠般珠圆玉润,饱满而剔透,壶身一大珠,壶钮一小珠,如同“母子珠”般形影不离。然无论型如哪种造型,一粒珠大度豁达的造型以及其细腻精致都是一样的。 所谓“茶禅一味”,品茗需要静心静气,一粒珠带来的高雅意境能给人一种安和的心情。 一粒珠式紫砂壶款型由来已久,形制上对壶的整体性要求比较严格,要求整器有饱满的力度和整合的视觉观感。壶体滚圆状,无颈,流嘴略弯,口盖为嵌入式,小圆珠钮,为传统曼生十八式造型,俗称“一粒珠”,浑圆可喜。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三十二):柱础壶 柱础壶 柱础也是曼生设计的一种壶款之一,其造型稳重而大方,这也是因为他的造型来源于古代使用十分普遍的柱础。 柱础,是用来承受房屋立柱压力的一块垫基石,在古代的时候古人为了不让木制的立柱受潮湿而腐烂,于是在木柱的底下垫一块石墩,使柱脚与地隔离开,起到了相对防潮作用。只要是木架的房屋每一根柱子都有一个柱础,缺一不可,在防腐烂的同时又加强了柱基的承压力,所以在古代人们对础石是十分的重视。随着年代的推移,柱础也因需求发生变化,柱础渐渐成为柱子的收头,使得单调的柱身发生视觉上的变化,后期更是在柱础上使用雕刻艺术,使得民间的建筑花样繁多,后人更是将柱础演变成具有审美功能的装饰,成为艺术品。 以柱础为壶型,使壶显得别致且优美,更显示其稳重,此壶型亦一直流传下来。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三十一):美人肩壶 美人肩壶 美人肩紫砂壶宛如古代女子端庄可爱,带点宫廷的雍容华贵,又不失大家闺秀般的妖娆。造型饱满,大方得体,以体现圆润的壶身为主,壶盖与壶身仿佛合为一体,没有空隙,用手抚摸上去,能感受到它的温暖。 美人肩作为传统器型是由清代的老作品演化而来,是一款经典器型,同一种器型在不同的工艺师手里能够表现出不同的神韵与气韵来,以古代美人的肩线及丰腴美妙的曲线,幻化出动人心弦的壶形;此壶制作上最难之处,在于用全手工打出柔顺怡人的线条,及盖面和壶身的过渡,与流畅无碍的长三弯流,故由古至今皆被陶家视为最难掌握的造型品种之一!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三十):葫芦壶 葫芦壶 葫芦壶是曼生十八式中的一款,深得艺人们的喜爱,更是玩家的收藏佳品,时下最珍藏的便是杨彭年制的套环钮葫芦壶,这款壶器身洒冷金斑,壶体设计新颖。造型呈葫芦状,壶流短直而微向上翘,把成半环形,盖顶设有套环钮装饰。整器形制的线条以浑圆为主,十分流畅。壶腹阴刻行书铭文:“为惠施,为张苍,取满腹,无湖江。”署“曼生铭”。把梢下有“彭年”方印,壶底钤“阿曼陀室”方印。此乃陈曼生、杨彭年两人默契配合所制之壶,可谓珠联璧合,“壶依字传,字随壶贵”,为鉴赏家视为钟爱的“曼生壶”。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二十八):扁腹壶 扁腹壶 扁腹壶,或者叫扁仿鼓壶,依壶身矮,壶口大而得名。日本奥兰田君对壶之理趣有此论述:“知理而不趣者,独取小与直,而不取大与直。知理又知趣者,不论大小曲直,择其善者皆取之。知理而不知趣,是为下乘,知理知趣是为上乘。”此壶理趣兼得,当属上乘无疑。理,此壶身线且口大,宜泡绿茶,一弯流出水条索长且涎水。壶把端拿,甚是轻巧,亦感舒适,平衡点恰到好处。趣,整体协调、对称,且节奏感强烈。若俯视,钮盖、肩、腹五个圆圈,如涟漪荡漾,十分悦目。盖边线略强于口线,正合国人天盖地之理念。壶盖倒置亦无倾斜之虑,也是一趣。此壶泥佳、工精、造型美、难度大,宜用宜赏,内涵深,回味长,实乃上乘中之经典之作。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二十六):匏尊壶 匏尊壶 《说文》:“从包从瓠。包,取其可包藏物也。”按“瓠”(hù),葫芦,一种圆大而扁的葫芦,即匏瓜。匏尊:以干匏制成的酒器。苏东坡《前赤壁赋》的“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一代大文豪苏东坡的黄州生活和“匏尊”的命运,何其相似?匏尊是匏瓜做的饮具。匏瓜,瓜不供食仅于做水瓢,俗称“葫芦瓢”,匏瓜,古代用作男人无妻的象征。由此引喻人不受重用,不得出仕,或久任微职,不得升迁。匏有苦叶,孤独无助,苦啊! 苏翁岂止孤独无助、不受重用,还蒙冤入狱,险些掉了脑袋。他从监狱出来,以一个流放罪犯的的狼狈,出汴梁,过河南,度淮河,抵黄州,住进一座寺庙,环顾四周一片寂静,举目远近无一个亲戚,连一个朋友也没有。孤单的像匏尊,凄楚的似匏瓜。这时他喝水、饮酒,用的也只有那匏瓜做的水瓢。匏尊,难以登堂入室的民用品,在这时走进了苏翁的生活,化入了他的辞赋。匏瓜帮助了苏东坡的苦涩生活,苏东坡也成就了“匏尊”的千载诗话,缘分呐。 匏瓜成熟才可作匏尊。凄苦生活在黄州的苏东坡,他从“乌台诗狱”的灾难中成熟了。他成熟在穷乡僻壤的黄州,成熟于无亲无友的匏尊旁,他成熟的象征,就是那《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匏尊和辞赋一同向今天走来。 苏东坡心中匏尊的命运和他自己多么相像、多么和谐,孤寂沉静,且又有成熟后的厚实圆润。紫砂“匏尊”壶的形象,创意来自这种有苦意的匏瓜。陈曼生设计的十八式中有四款壶是有关匏瓜的,经典的“匏尊”壶,就是他“匏壶”的升华。看来陈曼生也是读懂了苏翁的“匏尊”和他在黄州的艰辛生活与辞赋创作,不然如何解释他四分之一的创意都来自有苦意的匏瓜。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二十五):洋桶壶 洋桶壶 紫砂洋桶壶是紫砂茗壶名种里较为常见的一种款式,亦是一种茶壶款式的专用名称。紫砂洋桶壶自清末民初创制以来,以其造型简练,使用方便,是宜把玩,便于提携,便于茗泡而一度盛行,并为大多数茗壶爱好者接受,嗜好、收藏而成为紫砂光货素器类经典传统作品之一。俞国良、汪宝根、储铭、顾景舟、何道洪等等艺人,无不为紫砂洋桶壶的流行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二十三):合欢壶 合欢壶 也是曼生之所爱;壶铭日:“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阐释了“合欢”之义,若是东坡的门徒,三五知己,无酒有茶,品茗谈天,足矣。 曼生在溧阳为官,上任伊始,便遇到运送“白芽”贡茶上京之重任。曼生召集故友亲朋,全力以赴,因白芽乃是每年皇家钦点的名贵贡茶,须在清明之前作为十纲贡品茶中第一纲运至京城。曼生不敢怠慢,征集、挑选、包装,命人昼夜兼程,送往京城。终如期而至,龙颜大悦。消息传来,曼生及其幕客好友皆欣喜。曼生设宴以贺。席间,曼生一时兴起,挥毫泼墨,写下“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之墨宝。好友郭通提议,何不造壶以载此喜,曼生喜不自禁。席间鼓乐欢天,乐手执大镲卖力敲击,声音洪亮悦耳,曼生乃性情中人,下席亲自手持大镲用力合敲,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大镲凹凸有致,合则响,合而美。曼生有感于大镲分分合合,奏响人间欢乐,遂以合镲为样,合欢为名,设计出合欢壶,以朱泥造之,通体大红,富含吉祥与幸福之意。此壶极富天趣,取皆大欢喜之意,适用于节庆、祝福聚会之场合以添乐趣。 此壶乃曼生喜极而制,故此壶风格绮丽,所谓雾余水畔,红杏在林。典美精工,余味无穷。拥此壶而品茗,必逢喜悦之事。捧壶把玩,有如重回当年曼公呼朋唤友鼓乐欢天之场景,喜不自禁由壶传。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