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襄阳 爱我襄阳
我爱这个城市,爱我的好朋友!希望大家都快乐!虽然现在大家都有压力但我希望大家:忙碌并快乐着!
关注数: 148 粉丝数: 308 发帖数: 14,216 关注贴吧数: 11
【襄阳古镇】之 ——竹条铺 上世纪80年代初,在不宽的马路上每天一大早骑着加重自行车或人力三轮车,驮着粉条、豆腐、豆芽、猪肉、蔬菜等农副产品浩浩荡荡驶向城区的人们,大多来自樊城西部的一个小镇,这个地方便是当时襄阳县的竹条铺。 《襄阳地名志》记载:竹条铺位于牛首镇南部,汉水北岸,东南距樊城15公里,汉孟公路经过此镇。相传,早年此地为汉水淤积而成的一片沙泽地,名“西太湖”,因多产细竹,土人用以编织竹器,设铺成集,故得名“竹筱铺”,现讹传为竹条铺。  世事沧桑,现今的竹条铺上年老的建筑已所剩无几,只有十字街的格局和少许斑驳的残墙还能让人依稀想像出她当初的大致模样:酒幌在风中摇摆着、街面上各式竹器商品随处可见、叫卖声此起彼伏…… 信步游走中,路遇热心居民张光华。张光华今年76岁,是土生土长的竹条铺人,老人穿着干净利索,说话慢条斯理,像个 文化人。说明来意后,老人热情地为我讲解了一番:竹条铺老街呈十字形分布,与汉江相依,东西、南北各1.5里左右,老街的河对岸是泥嘴(今卧龙镇),老街的南头早年被汉江洪水吞没,这里“贵”家为大姓,过去曾有贵家庙一座。竹条铺这一带土质优良,特别适合种植蔬菜,尤以郭家菜园出名,这个村的白菜、萝卜、黄瓜、西红柿等四季时令蔬菜长得特别好,还有个叫上升的村子,擅长加工粉条、豆粉、豆皮、豆腐等豆制品。问起竹条铺这个名称的来历,老人说:街西有条白龙沟(1966年改名胜利沟),很久以前沟上有座竹制的小桥,人们俗称“竹桥”,时间久了,起初的“竹桥”误传为“竹条”,这里又紧临汉江,水、陆交通都很方便,由于做生意的很多,逐成集市。看来,老人的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这竹条铺东接柿子铺,西连黄水铺(牛首镇西),与汉水而依,自古便为襄阳的交通要道。《襄阳县交通史·公路篇》中介绍:明天顺年间,我县驿运繁忙,驿运机构日趋健全,当时,本县境设递铺21所,均系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知县翟居仁建置。其中,柿子铺在县西北三十里,竹条铺在县西北四十里,系明天顺四年(1460年)由知县李人仪撤旧铺重建。   递铺是中国古代邮驿制度的产物。《中国邮驿史》介绍:清代的递铺与明制基本相同,但规模庞大,网路纵横,每十五里左右设铺一所,每铺设铺司一名,铺兵四名。铺兵由递铺附近有丁力、税粮一石以上,二石以下的农户中征派,须要少壮正身,并免去杂项差役。递铺的主要设备与元、明相同:十二时日晷牌子一个,铺册二本,铃攀一副,缨枪、红闷棍各一条,笠帽、蓑衣各一件等,遇夜常明灯烛。递铺专司传送地方和中央的寻常公文,严禁役使铺兵挑送官物及行李,违者依律制裁。1896年,大清邮政正式开办,递铺驿站的作用日渐消失,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将递铺驿站全部裁撤。 如今,这些还带着递铺信息的乡镇,甚至村落,还在无声地向今人讲述那渐渐远去的邮驿历史。站在竹条铺老街的十字街口,似有一个身背公文的差人催马扬鞭从身边急驰而去,扬起阵阵尘烟……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