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落的烟灰0 飘落的烟灰0
关注数: 69 粉丝数: 88 发帖数: 3,882 关注贴吧数: 19
“抗震救灾”邮票价格为何很高 “抗震救灾”邮票价格为何高高在上“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附捐邮票发行之初的许多猜想已被验证,这其中有很多问题引起了邮人的极度关注。如这枚邮票有不少特殊性,除了题材和面值(售价)安排的特殊性外,尚存在着一些很特别的地方,尤其是出售期限缩短至一个月,而非近年来常规邮票的半年出售期。   从发行量和发行期的特殊情况分析,“抗震救灾”附捐邮票具有在短时间出售和供应量较充足的投资特征,毕竟其发行期缩短到1个月,无疑表明了发行部门希望通过短期的销售回笼资金,将邮票的全部金额尽快送到地震灾区,因此这种做法是对的,也是必须如此,至少“救灾如救火”,地震发生后短期需求资金量非常大,时间紧迫,快速销售能够实现目的。而此票的发行量也不少,较近年来的邮票平均发行量要大30%左右,所以此票发行后应可保持市场的需求,也同样能够实现一定数额的捐助募集目标。   不过让人感到惊讶的是,“抗震救灾”附捐邮票发行后的市场流通量非常少,连不少大城市的集邮窗口供应量也屈指可数,形成了异常紧张的局面。尽管该票发行前,很多邮人均希望市场不要炒作此票。但事实上,二级市场的大量邮商在该票发行初,均采取了拒绝炒作的行动,以至于那些想高价售卖此票的极个别邮商,不得不采取偷偷摸摸的“地下”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上“抗震救灾”邮票的入市量始终不大,特别是在过了1个月的销售期后,该票依然紧俏,市场价格也居高不下,单枚票的价格依然高达10元,且到了9月中旬此票的市价还高悬于6元上方,超过2.2元售价的173%。   为什么“抗震救灾”附捐新邮的价格会在发行后一直高高在上呢?这让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对此,有邮人认为,从实用性出发,该票因存在附捐额而导致售价偏高,花2.2元却只能使用1.2元邮资,对于任何寄信者都没有吸引力,因此大量使用的现实性非常小。而且此票作为一套特别发行的邮票,其社会影响力非常大,自然也就催生了集藏需求量。不过从发行以来的销售看,除了新邮预订的量外,绝大多数地方的正常窗口销售数量都很少,根本无法满足需求。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矛盾现象,需要量大而一级市场却不去满足,令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相反有些同期发行的新邮在打折,其实这些邮票的发行量绝对不会大于“抗震救灾”,因此“抗震救灾”附捐邮票完全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发行量小的疑惑可以排除。但为什么市场的流通量会如此之少,以至于形成了市价大幅高于售价的怪象。   从近年来的新邮流通情况看,1000万套左右的新邮,在发行后均会出现批量货源的抛售,但市场上的“抗震救灾”附捐邮票至今都难以看到这种现象,而1300万套发行量的新邮在近两年中可算“天量”,却变得异常紧俏,如此矛盾的表现着实令人费解。因此,很多邮人推测认为,“抗震救灾”附捐邮票的投放量非常少,极可能是一级市场故意为之,形成了二级市场的紧张局面,也由此造成了该票价格发行后的居高不下。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不得不让人回想起2003年发行的“抗击非典”邮票,其发行后的市场流通量也不大,且后来被人控制而出现了大肆炒高,迄今该票价格依然不菲,单枚邮票价格在20元上方。当然“抗击非典”邮票究竟是谁在控制,现在都是一个疑问,不过介入者赚的钵满斗溢却是不争的事实。
邮票齿孔的来历和意义 邮票齿孔的来历和意义   来历: 世界上最早的邮票是没有齿孔的,出售时需要用剪刀一张一张地剪开。一天伦敦一位记者在市中心的一家酒店里,把当天的新闻写成稿件后,分装在几个信封里,准备寄往外埠的几家报馆。他取出从邮局买来的一大张邮票,却找不到剪刀。这时他机灵一动,从衣襟上取下一只小别针,在邮票空隙间刺了一连串均匀的小孔,然后轻轻一撕就开了。一位名叫亚瑟·亨利的青年目睹这一情景后,受到启示,研制出一台邮票打孔机,被英国邮政局所采用。以后,世界各国的邮票都用机器打出齿孔。   意义: 一个国家发行邮票时使用的齿孔度数基本是固定的。如美国邮票按11度×10.5度的标准打孔,而中国邮票的齿孔则以11.5度为多。外国集邮家很重视齿孔,因为有的国家同一图案齿孔不同。如二十世纪初,美国雕刻印刷局为了试验各种打孔办法,曾在同样纸张、同样图案上,打上不同孔距的齿孔。为了区分这类邮票,齿孔度数即成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标准。在鉴别珍贵邮票时,不仅要看齿孔度数,还要看齿孔是否完好。 齿孔,顾名思义就是「齿」和「孔」,两者形影不离。齿来源于孔,无齿也就无所谓孔。有了齿孔,邮票就无需用剪刀剪开出售了。邮票上的齿孔,常见为:圆孔齿、菱形孔、三角孔。
邮票的来历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诞生在英国<1840年5月6日发行>.设计者是“邮票之父”--罗兰·希尔。当时采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岁时的肖像作为图案,面值为1便士,用黑色印刷称为“黑便士”邮票。此邮票是无齿的,全张为240枚(20X12),使用时要剪开.此邮票采用雕刻版印刷,涂有背胶,为防止伪造,使用权用了皇冠水印纸。由于是第一次发行邮票,邮票上没有国名,这一先例成了英国邮票的一个惯例,一直到现在都不印英国国名。这种邮票还有一套编号的方法:每枚邮票的左、右下角,各有一个字母,左边一个表示所在的行数(A~T),右边字母表示所在列数(A~L)。根据这两个字母就可以知道该枚邮票在整张中的位置,邮票上方两角各有一个“马尔他十字”作为装饰。过了一百多年后,瑞士邮商大卫·费莱汶发现一枚黑便士实寄封,邮戳竟然是1840年5月1日,比官方记录的发行日早了五天。  关于邮票的起源流传着一个故事: 十九世纪初的一天,在英国的一个乡间,邮差给一位少女送来一封信,照例向她收邮资,可是这个少女只在信封上瞥了一眼,却拒不收信,也不交邮费。邮差便和她争执起来,这时恰有一个叫罗兰·希尔的人散步走到这里,当他得知姑娘因付不起邮费,执意不肯收信时,便替这位少女交纳了邮费。这位少女很感激他的帮助,并向他叙说了拒收来信的秘密:“因为我没有那么多的钱交纳邮费,所以事先与我那远方的未婚夫约好,如果他一切安好,就在信封上画一个暗记。我看到这个记号,知道他一切平安,就没必要交那么多的钱收信了。”这件事启迪了罗兰·希尔。他看到按路程远近向收信人收取邮费的办法漏洞太多,于是提出改革邮政的方案——由寄信人买邮票贴在信封上,表明邮资已付,不再由收信人付钱了。
有票的保管 邮票是一种娇贵之物,保管是收藏与投资的一个重要环节,若掌握不当,则会损伤邮票品相,使用邮票的价值大打折扣。邮票保管应注意以下几点: 工具/原料 邮票册 护邮袋 邮票专用镊子 步骤/方法 切记用手直接拿邮票:人手上的汗渍、油渍等对邮票会产生污染,用手拿邮票时往往会在邮票上留下脏手印,有时虽然看似没有弄脏邮票,实则已经对邮票的背胶、品相造成了损伤。集邮者一般用邮票镊子来取放邮票。 注意防潮:邮票保存一定要注意通风、保持干燥。邮票背胶对潮湿十分敏感,防水防潮十分重要。集邮者不宜在雨天或喝水时欣赏邮票,也不宜在看邮票时说话,以免雨水、水蒸气、唾液等弄湿邮票。 注意防霉:邮票受潮湿容易发霉,在一定温度、湿度下,滋生霉菌,导致邮票发霉,出现极难消除的霉斑。 切忌叠放、重压:存放邮票册应立着摆放,切忌平放,更不能数册叠放。叠放、重压影响邮票的透气性,同时邮票长时间受重压会损伤背胶,产生粘连、皱痕等。 避免有害物质和虫害:酸碱等物质对邮票有腐蚀性,邮票接触这些物质,会出现褪色、变色等情况。另外,纸质邮票极易被虫蛀或遭受鼠害,应做好防护工作。 远离火源:邮票是纸制品,应注意防火,邮票存放处要远离火源,最好能置于防火的保险柜内。 避免暴晒:邮票要避免晒太阳、强光的长久直接照射,否则会引起褪色、变色,或使得邮票脆裂。高温天气不宜过久地欣赏邮票,保存温度以不超过20摄氏度为宜。 安全防盗:邮票应保管在安全可靠的场所,如果邮票收集到一定数量,且具有相当价值时,应购置保险柜保存,既防火又防盗。如果藏有珍贵邮票时,应在银行租用保险箱存放。
集邮的乐趣 “集邮”一词源出希腊,含有喜爱的意思。在日本“集邮”叫做“邮趣”,这说明集邮是和兴趣分不开的。 世界最早的集邮家是法国人勒格拉,从1850年开始收集邮票,他于1866年10月发表了《关于邮票齿孔的研究》论文,对邮票齿孔的度数作发统一的规定,世界各国沿用至今。我国最早介绍集邮的文章是1880年上海清心书馆发行的《花图新报》上刊登的《各国信馆之印图》一文,称邮票为‘信印’或‘国印’。 从英国出现第一枚邮票起,它那小巧精美的图案就引起人们的兴趣。当时的英国妇女喜欢搜集用过的邮票来装饰闺房的门窗、窗户、杯盘用具。此后,一些学校的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将收集到的邮票贴在地图上,引起学习地理的兴趣。 美国总统罗斯福从小就喜欢集邮。他在任总统职务期间,利用国事繁忙的间隙,不断进行邮票的收集和整理,借以调剂精神。他曾要求国务院办公室把所有的信件都送到他的办公桌上,以便从中挑选邮票。他兴奋地说:“集邮家得到的益处是如此之多,以致于难以说明这种业余爱好的最大得益是什么。但是不论怎么样,集邮所提供的快乐证明,我们的爱好是可取的,我们得到的足以抵偿我们付出的代价。”一次,当他在参谋部讨论关于对日军的反击时,军事参谋们提出的反击的地点应该在所罗门群岛。一位军官转动着罗斯福办公桌上的地球仪,指着一处说:“总统,我告诉您所罗站群岛在什么地方。”罗斯福回答说:“不必了。请别忘记,我是一个集邮者。”1943年,宋美龄访美,她特地从上海胶州铁路原邮政总局的保险柜内取出一大册中国各个时期的珍贵邮票,赠给罗斯福。罗斯福万分高兴,赞叹不已。 中国作家对集邮也多有爱好。巴金把集邮当作忙而不辍的唯一爱好。剧作家夏衍,从14岁开始集邮,持之以恒几十年,是我国集邮界的知名人士。他收藏的红印花一圆六方连等,皆为名贵珍品,蜚声海外。 郭沫若生前对青年集邮极为支持,他曾在答复一位青年集邮者的信中说:“不要太多太滥,不要抛荒了自己的专业”,这对青年集邮爱好者说是有益的教诲。 已故作家老舍也曾题诗:“集邮长知识,嗜老颇高尚,切莫去居奇,赚钱代欣赏。
邮票如何保管 邮票的保护  一枚邮票品相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的收藏价值.怎样保护好邮票的品相?  1.当邮票上有红墨迹时,可将邮票放入溶有少许酒精的大米饭汤里浸泡约10分钟,污痕即除.  2.当邮票上有蓝墨迹时,可将小苏打和漂白粉等量溶入水中,把邮票投入,墨迹即除.  3.当邮票上有黑墨迹时,将邮票溶入精盐的温水里浸泡约15分钟;若墨迹难除,可在精盐水中加入少许牛奶,并加热到30至40度,墨迹即可全除.  4.当邮票上沾有指纹迹或其它灰垢时,可用脱脂棉球沾上少许肥皂水轻擦污垢处.边擦边换棉球方向,直至污垢全除.  5、当票面上有印油等油渍时,用棉花蘸少许汽油和酒精不断地换方向轻轻擦洗,洗净后放在吸水纸上吸干即可。  6、当邮票上有蜡迹和动植物油渍时,可把邮票放在两张吸水纸间,用电电熨斗在上面熨一下,污迹可处。  7.当邮票上不慎沾上泥水时,先甩掉泥渣,在清水中漂洗后,再将其夹入吸水纸中阴干。  8.当邮票上有皱痕时,可把其放在水中泡10至20分钟,然后放在两张吸水纸间用玻璃压紧,干后皱痕即除.  9、南方梅雨季节,橱柜内置放些干燥剂或防霉防蛀片剂,尽可能不翻动邮册及邮品。梅季过后,应将邮册呈扇形竖置桌上散去潮气(避开阳光)。  10.装取邮票,一定要使用集邮镊子来夹取,切勿用手.新买来的邮票,要装进白纸袋内,妥善保存.  11.新买的邮册应打开呈扇状搁置在阴凉干燥地方,几天后将邮票逐一插放进去,然后邮册竖排在木橱(柜)中。  上述1—8经处理后的邮票,都要经清水漂一下再夹进书刊中(内衬吸水纸上)阴干,切莫晒干。
怎么辨别假邮票呢 鉴别邮票的真假,主要包括以下6个要素:即版别、纸张、刷色、票幅、齿孔、背胶。  版别:新中国建国初期,采用雕刻版、胶片、凸版等印刷工艺印制邮票。50年代末邮票生产以影写版和雕刻版为主,80年代起改为电子制版。影写版是靠网点的深浅来表现色彩层次,网点大小相同;胶版是以网点的大小显现色彩深浅层次,网点大小不一致。用放大镜观察,胶版假票网点粗大,图案模糊,字体虚浮,还有叠色、露色等。  纸张:邮票用纸的物理指标、表面外观较为特殊,是专用的“涂料邮票纸”,不同于胶版纸、铜版纸,在色泽上有较大差异。  刷色:印刷邮票用的油墨是专门配制的,色相正、色泽浓艳。假票颜色发暗发闷,常因套色不准而产生叠色、露红(图案和文字伴有红色暗影)等纰漏。特别是在人工光源——紫外石英灯、日光灯之下,真假票的刷色差异甚大。  票幅:票幅的规格是以毫米计算的,在高倍放大镜下,如果是假无齿票,可观察到孔的痕迹。造假者为了尽量留出较宽的票边,不得不最大限度地减少剪掉的部分。  齿孔:邮票印刷厂所打的齿孔,形状规则,光洁圆滑。而假票目测即可看到是类三角形齿孔,在放大镜下显现出槽形、多边形齿孔。  背胶:假票一般无背胶,有的则是在票背涂上一种半透明的白色涂料冒充,但没有粘性。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