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扶吧 我爱扶吧
关注数: 249 粉丝数: 736 发帖数: 26,173 关注贴吧数: 12
爱心无价!传递正能量! 扶风白血病女孩不幸离世,父亲将剩余13万元捐款转赠 本报宝鸡讯(陈凯记者程风)“孩子虽然走了,但是这些钱咱们不能留在手里,虽然日子还很困难,但是应该给更需要的人。社会为我们奉献了爱心,我们不能昧了良心!”2月27日,扶风县农民赵尚平将一笔130458.06元的善款汇入了扶风县慈善协会的账户。同时,赵尚平也希望借助媒体,对曾经帮助过他们一家的人说一声感谢。 2014年赵尚平年仅14岁的女儿赵晓妮突患白血病,事情发生后,众多得知情况的网友纷纷解囊相助,许多在外工作的扶风人也通过网络捐款,众多爱心企业也参与其中,扶风在线志愿者团队还在西安等地举办了公益募捐活动。通过社会的努力,共为晓妮募集了36万余元的善款。但是,去年9月,晓妮病情恶化,于9月8日永远离开了大家。悲伤之余,晓妮父亲赵尚平和家人商量后决定,要将当时社会捐赠的爱心善款捐助出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赵尚平对本报记者说,把这笔钱转赠出来有两个想法。一个是在他们困难的时候,是这个社会没有忘记他们,许多爱心人士和企业纷纷捐款,让他们一家在病魔面前重振信心,晓妮也在志愿者的陪伴下一路与病魔战斗。虽然,最终病情恶化,孩子走了,但是这笔钱是属于社会的,他们不能拿着这笔钱过日子,应该拿来帮助更多的人。二是孩子病重一直牵挂着自己的学业,临走也因为没有上高中而留下遗憾,因此把这笔钱用于公益助学,也算为孩子实现了一个愿望,希望这笔钱可以帮助更多的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赵尚平还表示,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们一家不会忘记社会对他们的帮助,将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更多的人。 据悉,此笔13万余万的善款,将通过扶风县慈善协会定向捐赠给扶风在线志愿者团队开展的公益助学活动。扶风在线志愿者团队还专门设立了“晓妮助学计划”。
扶风传统习俗:正月十五蒸“老鼠馍” 在我的家乡扶风县,正月十五有一种独具特色的节日风味食品——老鼠馍。每年正月十五,家家都要蒸老鼠馍,元宵之夜,月上中天,各家各户在宅院六神前,燃烛、上香、供献老鼠馍,以表示感谢六神保佑,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早在正月十二,勤快的主妇们就会蒸好一笼“老鼠馍”,“老鼠馍”其实就是各色包子,但是一定得做成老鼠模样:嘴巴是尖尖的,头上是用手捏成的两只圆耳朵;在一对耳下适当的面部位置用黑豆镶嵌两只老鼠眼睛;用剪刀剪出嘴巴的上下嘴唇;刻出胡须,点上鼻孔;鸡蛋形胖胖圆圆的身驱肚子;一条或者贴在背上;或者紧靠身体一则,用面搓成的老鼠尾巴;蹄爪是紧缩在身下肚子旁边的几道用刀刻成的印痕,象征性很强的印迹!整个“老鼠馍”的造型非常洗练、简洁、生动和形象!特别是镶嵌的那两只黑豆老鼠眼,使得每一只老鼠都活灵活现,滑稽好玩! 小时候,妈妈蒸老鼠馍的时候,有一道工序留给我来做,那就是镶嵌黑豆老鼠眼,我总是悉心地挑好各种黑豆,有长条的、圆的、扁的,不一样的黑豆镶嵌出的眼神就不同,出锅后的老鼠馍生动形象,那神态真是萌呆了。老鼠馍有些用红萝卜条封住嘴巴,有些不捏嘴巴,无论那种做法都是祈求老鼠勿伤庄家,以保来年丰收。馍蒸熟后,一定要阴干,除过自己家吃的以外,一定要留够一定的数量,等正月十五晚供六神时放置在神龛之处。 孩提年代,元宵之夜,还有一种独特的习俗,叫做“偷老鼠馍”。 正月十五晚,等天一擦黑,小孩子们纷纷挑起红灯之时,正是大一点的男孩子们偷“老鼠馍”兴趣正浓的时候,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成群结队东家进、西家出地到处搜寻偷取各家各户放置的“老鼠馍”。这一夜,再没有谁比这些男孩子们玩得更加痛快淋漓了!据说,这一夜,家家放置的“老鼠馍”,被孩子们偷得越干净越好。这样意味着当年危害人类的老鼠将会减少。这就是为什么孩子们这一晚无论如何闹腾,大人们非但不去管束,反而还会为其提供物质(老鼠馍)基础的原因所在! 以上“驱鼠说”是其一;其二即“驱邪说”,说是孩子们天真无邪,特别是十岁左右的男孩子,血脉正盛,健壮活泼,阳气十足,这些孩子们到院子里闹腾闹腾,那些暗藏的邪气、晦气、霉气等都会被统统冲走!实际上是取“以正压邪”、“镇灾驱邪”确保一家平安的寓意。 这两种说法在偷“老鼠馍”的民俗活动中殊途同归,表达了人们一种朴素的信仰和愿望。 在家乡,出嫁的女儿第一年要在娘家过正月十五,吃娘家妈做的老鼠馍时,妈妈一定会叮嘱先吃老鼠的尾巴,这样会早得贵子,多生贵子。不管这种习俗始于何年何月,都表达了长辈们对子女、对美好生活的良好祝愿。 至今,家乡蒸老鼠馍的习俗还在沿袭传承,百姓朴素的愿望和祈求吉祥的心愿做为一种民俗将源远流长
扶风小伙独闯埃塞俄比亚旅游、献爱心! 一个背包、一个相机、一张机票,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近日,宝鸡小伙关栋杰就这样开始了一次特殊的旅行——埃塞俄比亚自由行。在这为期十天的旅行中,他先后到过亚的斯亚贝巴、阿尔巴门奇等地,走进了原始部落,见到了火山喷发,他还带去了作业本等文具送给当地的孩子。 (关栋杰为当地孩子送去作业本等文具) 关栋杰今年33岁,在我市一家私企工作,平时的爱好就是旅行和读书。目前,他已去过美国、泰国、韩国等11个国家。原本关栋杰打算今年十月初去芬兰旅行,但因签证办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就选择去埃塞俄比亚旅行。在订完机票没多久,关栋杰就从中国坐了30多小时的飞机,来到埃塞俄比亚开始了自由行。 (关栋杰和原始部落的孩子们) 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东北部。在十多天的旅行中,他凭借几十个英语单词和手语比划,自己租车、找向导、订酒店等。旅行中让他感触最深的就是唇盘族的神秘和活火山的震撼。唇盘族是埃塞俄比亚的一个部族,他们以放牧为生,女性将巨大的陶盘子套在下嘴唇上。在去唇盘族部落前,他请了当地人做向导,并雇佣了当地人当保镖。“以前只是在电视和书籍中了解过原始部落,但当真正走进原始部落后,却发现那里并没有外界传说得那么可怕,虽然语言不通,但是那里的人非常友好,还有很多当地的风俗习惯让我开了眼界”,关栋杰说。 (关栋杰在埃塞俄比亚) 接下来,关栋杰来到埃塞俄比亚有名的厄塔阿雷活火山,翻译成当地阿法尔部落语言就是“冒烟的山”,也有人称之为“地狱之门”,这个火山是全球唯一可以近距离观察的火山。为了看到火山喷发的美景需要徒步走到山上去,仅上山就需四个多小时,而且越是接近山顶,温度越高。关栋杰说:“走到距火山很近的地方观察火山时,感觉温度计都要爆表,灼热的温度达50多摄氏度,整个人都快要被烤化了。虽然身体很难受,但火山喷发的黄色岩浆和红光让人感到十分震撼,已经忘了自己湿透的衣服和头上像水一样往下滴的汗珠。” (资料图) 这次旅行中,关栋杰从8000多公里以外的中国,把100个作业本和笔背到了埃塞俄比亚,送给当地孩子,还为当地一所学校捐款500美金,折合人民币3000多元。就在关栋杰刚回国后,埃塞俄比亚就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关栋杰说:“很少有人把埃塞俄比亚当成旅游胜地,但实际上去过之后,才会发现埃塞俄比亚有种独特的美,是在其他地方感受不到的。” (宝鸡日报记者 秦玮玮 供稿)
大扶风人对凤翔豆花泡馍的热爱一点也不比凤翔人少! 凤凰起舞,于是于飞。在八百里秦川西部,有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凤翔。 凤翔古称雍州,为华夏九州之一,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千百年来,凤翔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西凤酒,泥塑,木板年画、罩金漆器等一个个极富地方民族特色的著名品牌,同时也积淀了深厚的传统饮食文化,呈现众多散发浓郁乡土气息的风味特色小吃,豆花泡馍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地方名吃之一,当地人简称为豆花泡或汤豆花。它承载历史,寄托乡愁,是中华饮食品目中少有的原生态美食。下面一同欣赏快板巜凤翔豆花泡馍》 ……………………………… 巜凤翔豆花泡馍》 作者:宋红春 西府凤翔有一怪,豆花泡馍人人爱。 碗里无醋又少菜,但却味道嘹得太。 每日天还麻麻亮,男女老少已下炕。 左手锅盔右手碗,神色匆匆街上赶。 其实着急不干啥,只想吃碗汤豆花。 此时满街豆香漫,家家餐馆人泛滥。 门前且放一口锅,锅旁置一方桌桌。 桌上调料齐摆放,锅内白汤争翻浪。 火顺锅底往上舔,热气腾空扑人脸。 老板掌勺抡得欢,伙计快步桌上端。 汤正煎,馍未蔫,碗中豆花还乎闪。 造型好,色泽艳,顾客未尝已先赞。 姑娘举筷红唇启,两颊绯红姿态美。 小伙年轻气又盛,风卷残云从不剩。 老人用餐有经验,不时捞馍碗壁串。 小娃吃饭不静静,边吃边笑边胡弄。 来者身份大不齐,但却没谁笑话谁。 同食一锅秦人缘,无拘无束很坦然。 豆花泡,雅而淡,营养成分较全面。 既健胃,又利脾,还能养颜帮减肥。 少儿喜,老人爱,各色人等都青睐。 食者珍爱有情愫,并非单为填饱肚。 十餐九次排长队,等待吃饭别有味。 粗式桌子硬板凳,团团围坐好开心。 店铺简陋少装潢,朴素依旧暖心房。 手捧老碗似笨重,不过吃着蛮得劲。 热汤热饭热感情,乡音乡味故乡人。 一碗泡馍一种情,碗碗都像西府人。 初次接触觉不行,时间久了便生情。 愈久愈觉情味浓,一日未见如丢魂。 要论忙,是食堂,豆花泡馍忙中忙。 此食看似较简单,实际做起很颇烦。 半夜三更便起床,从早到晚不断忙。 晚上泡豆砸调和,提水熟油切馍馍。 早上早起又生火,然后打桨过箩箩。 白生生,稠刚刚,豆浆就是这模样。 头浆入锅火不歇,二参三参紧相接。 浆较浓,特爱溢,稍不留神顿一堆。 火太大,起刮刮,饭里全是黑渣渣。 火太小,烧不开,点的豆花稀甭甭。 豆花火候很重要,功夫就在这一套。 头浆烧开石膏点,剩余兑水锅添满。 继续烧,继续干,手脚一点不敢慢。 待到三参锅烧好,现场也需全打扫。 洗盆洗碗洗饭桌,刷筷刷箩刷钵钵。 最后还要来铲锅,地板也要拖一拖。 事太多,活太杂,钢铁身板也会乏。 至此大家该知道,泡馍人咋都低调。 因为身受太多亏,所以做人很谦卑。 制作泡馍是技术,经营泡馍是艺术。 老吃家,都很精,随便糊弄行不通。 凳子没有可站立,汤温绝对不能低。 结帐零头能不找,油泼辣子少不了。 碗里豆花不在多,筷杆夹起须软活。 馍似柳叶色金黄,嚼着劲道余味长。 辣椒要红油要纯,坚决反对苏丹红。 大豆不选落地生,更勿乱用转基因。 料选优,质把好,顾客自然跑不了。 顾客精,顾客灵,顾客帮咱往前行。 卖泡馍,当厚道,不急不躁不骄傲。 唤顾客,要客气,吃不吃咱没关系。 客登门,及时迎,面部和善带笑容。 嘴要甜,手不闲,不时为客解忧难。 心要善 . 身要正,事非闲话莫过问。 少忌妒,别眼红,多查自己哪不行。 泡馍人,看心灵,实在守信事必成。 豆花泡馍历史久,宋朝之前便已有。 史上记载虽不多,苏轼两语全概括。 姑娘手 . 东湖柳,金玉琼浆难舍口。 并非文豪过度夸,的确祖先有两下。 勤勉上进又好学,南北风味巧糅合。 豆花嫩,锅盔硬,刚柔并济有风韵。 当下潮起要简约,我们先辈早在做。 油泼辣子就是菜,极简主义永不败。 前人巧,前人能,泡馍技艺确实神。 不过前人也很苦,泡馍从未离本土。 因为思想太保守,多少良机白溜走。 如今雍城大开放,餐饮事业特兴旺。 翻秦岭,跨长城,凤翔儿女四方行。 秦人巧手得了能,金手银膊正抡红。 异地新张生意隆,家乡在外有美名。 凤凰展翅足登云,纵横四海任驰骋。 香气四溢暖涌流,豆花泡馍誉全球! (2016年7月5日凤翔县南光耀)
扶风各村村名的由来,每一个村名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午井村,北宋淳化年间(公元996年),关中理学家张横渠,在贤山寺读书、讲学,提倡井田,未成先卒。其学生集资在此置田数百亩,中为公田,周围私田,位于县城南,南为午,故得名。 鲁马村,西周灭商后分封诸侯于全国各地,但每年春秋两季,诸侯国必须来周原参拜太庙和王京,鲁国远在山东,每年参拜时,随行人马在此地驻扎,原叫“鲁公养马处”简称而得名。 天度,相传,周天子去龙泉寺祭神,渡河于此,谐音天度,在此建村,以为名。 黄堆, 西周时姓黄武官葬此叫“皇家墓堆”,简称“黄堆”。 南阳,原名南杨,在乔山之南,村人多姓杨而得名,相传,汉代南阳村有一人常往北国贩马,善通藩语。后藩国重兵犯界,汉皇抵御无力,出榜招贤。此人揭榜与藩兵议合,罢兵息战。汉皇大喜,以其侄女“南阳郡马”赐婚(有古物现存扶风县博物馆)。 杏林,宋代名医石泰在此行医,愈者植杏树一棵,逐渐成林,而得名。 召公,西周王朝克殷前,姬奭为右召公,驻此设馆讲学,栽植菊花,迎风香飞,游览者络绎不绝,形成集镇。以丞相尊号名召公、召村,以花名菊村。 建和村,东汉时(公元196年)筑城堡,以汉献帝年号“建安”取名建安堡。至唐代(公元827年)以文宗“太和”年号以“安”易“和”更名建和村;地处白龙疆潭与云岭鳌山之间,晨光烟雾,形似小河,曾有“建河”之称。清代取和为贵定名建和。 长命寺村,清县志载:“长命寺在县东30里唐时建,相传石上有彭祖足迹,寇毁”。清康熙年间重修。彭祖是历史上长命寿星,此地即依此传说名曰长命寺。 贾家坡,南宋时贾姓先居住此坡而得名。 冯家,元至正年间,冯姓居住此村而得名。 夏家,元至正年间夏姓居住此村而得名。 上古阳,明弘治年间,杨姓居住此村制鼓为生曰鼓杨,后演变成古杨,清同治年间由古杨析出分上下古杨。 三线,明正德年间,李姓人以卖线为生居住此村曰线家庄,后分为线上庄、线下庄、线吊庄,合称三线。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