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_Suaier e_Suaier
关注数: 110 粉丝数: 331 发帖数: 1,298 关注贴吧数: 28
我国研制成功世界最亮极紫外光源 经过五年建设,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和上海应物所,日前联合研制成功了世界首台 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 ——“大连光源”,在这样的极紫外光照射下,区域内几乎所有原子和分子都“无处遁形”。因此,“大连光源”可被用于观测与燃烧、大气以及洁净能源相关的物理化学过程。 央视记者 帅俊全:这就是我国最新研制成功的运行在极紫外光波段的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那么它是由加速器、波荡器和光束线站三部分构成,通过这样一个百米长的科学装置,现在是已经产生了世界最亮的极紫外光。 大连光源是我国第一台大型自由电子激光科学研究用户装置, 90%以上的仪器设备均由我国自主研发。大连光源每一个激光脉冲可产生超过100万亿个光子,成为世界上光子束最亮、脉冲超短的极紫外光源。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中科院院士 杨学明:光源亮的话,这个微观世界可以看得更清楚,(脉冲)短的话,我们可以看很多分子在化学变化过程或者物理变化过程里面的这个超快的这个过程。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 赵振堂:我们现在所有的材料、器件,追到最本质上的东西,就是这个原子分子电子这个的基本运动规律,自由电子激光就是这样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可以掌握物质内部结构这样的规律,这也就是在科技前沿取得突破的一个重要基础。(央视记者 帅俊全)
中国火星探测工程征名完成初评 中国火星探测工程命名和图形标识征集活动的初评结果今天(16日)揭晓,八个方案进入下一轮选拔并启动网络公开投票,最终方案拟于今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前后公布。 中国火星探测工程名称和图形标识全球征集活动从2016年8月23日开始,至11月10日截止共80天时间,通过国家航天局网、中国探月与深空探测网等平台,完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作品征集和整理。征集方案中,包括引入了中国传统的太极两仪、阴阳五行等思想观念,注入了中国龙、火凤凰、朱雀等古老图腾,和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多种形态的“火”字,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厚内涵。 最终由包括我国探月和深空探测领域院士、航天工程专家、社会艺术家在内的评审委员会,在初评中选出了“凤凰、天问、火星、腾龙、麒麟、朱雀、追梦、凤翔”八个工程名称,以及八个工程图形标识方案。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副总指挥、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从征集活动开展以来,按照计划大家都非常踊跃,包括国内和国际上的很多友人、华侨都积极参与了我们这次火星名称征集活动。工程名称征集了35000多个,图形征集了7000多个。 根据计划,此次初评后的前8名方案将从1月20日起接受为期一个月的投票。投票结束后,还将再次召开评审会进行终评,投票选出工程名称和图形标识前3名,并与公众投票得分按照1:1加权计算,确定排序前3甲并按程序报批,最后确定中国火星探测工程名称和图形标识的最终入选方案,计划将于2017年“中国航天日”前后公布。(央视记者 崔霞 吴杰 赵中良)
高景一号商业遥感卫星成功发射 搭载首颗中学生科普小卫星 2016年12月26日 时 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高景一号商业遥感卫星发射升空。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我国首颗中学生科普小卫星——“八一·少年行”卫星。 高景一号卫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自主研制的商业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是未来商业遥感卫星系统首发星,由2颗0.5米分辨率的光学卫星组成,具有专业级的图像质量、高敏捷的机动性能、丰富的成像模式和高集成的电子系统等技术特点。卫星完成在轨测试后,将为全球用户提供遥感数据服务和应用系统解决方案服务,以及针对国土资源调查、测绘、环境监测、金融保险和互联网行业的增值服务,将逐步实现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商业化运营。 “八一·少年行”卫星是我国首颗由航天专家指导、北京市八一学校40余名中学生全程参与研制并主导载荷设计的一颗低轨道科普卫星。卫星入轨后,搭载的载荷将完成对地拍摄、无线电通讯、对地传输音频和文件以及快速离轨试验,计划在轨运行时间不少于180天。 据了解,北京市八一学校师生代表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现场观看了发射,并与科研人员进行了航天科普交流活动。“八一·少年行”卫星在轨运行期间,航天专家将与八一学校联合组织天地协同的教育和科普活动,以此提升中小学生对航天技术的认知,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航天科学技术魅力,形成航天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助力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践目标的实现。 用于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44次飞行。(央视记者 张磊 吴杰 赵金龙)
“夔龙”将全球定位精度升至“厘米级”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1日在珠海航展上向国内外客户和潜在合作伙伴发布推动商业航天发展的多个重大方向。本次发布的重大方向包括: “沟通万物、永不失联”的“鸿雁星座”全球低轨卫星星座通信系统 鸿雁星座计划由60颗低轨道小卫星及全球数据业务处理中心组成,具有全天候、全时段及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实时双向通信能力。该星座将构建一个覆盖全球的卫星通信网络,促进国际通信互联互通和各国信息共享。 “夔龙系统”提高卫星导航终端定位精度 系统由全球多达300个以上的多系统卫星导航参考站数据、5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60颗以上的低轨通信卫星星座组成,通过向卫星导航终端播发相关修正参数,将卫星导航终端定位精度提高到“厘米级”。 “金牌火箭+金牌发射”服务的“长征快车” 该项目涵盖星座组网、专享发射、搭载发射和集簇发射四种业务模式,构建更新、更便利的商业发射服务体系。 可重复的新一代空间实验平台“太空工场” 该项目是指打造运营成本更低、使用更便捷、保障更优越、可重复使用的新一代空间实验平台,为国内外空间科学实验、新技术试验、空间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提供服务,建设空间科学与应用产业发展实验基地,为构建良性发展的空间环境应用产业生态圈奠定基础。 “东方红高通量系统” 系统具有容量高、终端小、资费低等特点,应用涵盖宽带互联网接入、海陆空移动宽带、电信数据回传、远程教育、医疗、政府和企业专用网等领域。 产业链完善面向大众遥感需求的“高景星座+全球站+互联网应用中心” 一方面,2022年建成并运营由16颗0.5米分辨率光学卫星、4颗高端光学卫星、4颗微波卫星以及多颗视频高光谱等微小卫星组成的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系统,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观测能力的全天候观测服务;另一方面,启动地面系统组批采购,建设和运营10至20个遥感卫星地面站,构建覆盖全球数据分发服务体系。
火箭分类 火箭可按照不同方式分类:(1)按照级数分为单级火箭和多级火箭;(2)按能源分为化学火箭、 核火箭、电火箭以及光子火箭等。化学火箭又分为液体推进剂火箭、固体推进剂火箭和固液混合推进剂火箭;(3)按用途分为卫星火箭、布雷火箭、气象火箭、防雹火箭以及各类军用火箭等;(4)按有无控制分为有控火箭和无控火箭;(5)按结构形式分为串联火箭和并联火箭;(6)按射程分为近程火箭、中程火箭、远程火箭和洲际火箭等。   多级火箭:由多级组成的火箭。由于单级火箭在实际运用上很难实现宇宙飞行所必需的宇宙速度,因此需要采用多级火箭来解决这一问题。多级火箭的一子级在发射点火后就开始工作,工作结束后与整个火箭分离,再由二子级继续将有效载荷推向太空,以此类推,直至把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多级火箭一般由2-4级组成。   固体火箭: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的火箭。固体火箭发动机由固体推进剂药柱、燃烧室壳体、喷管和点火装置组成。目前最常用的固体推进剂是由氧化剂(主要是高氯酸铵)、燃料(同时也是粘合剂)和轻金属(如铝粉)等组成的复合推进剂。   液体火箭: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的火箭。它的动力装置包括推进剂贮箱和液体火箭发动机两部分。液体火箭发动机由推力室、推进剂输送系统和发动机控制系统等组成。   探空火箭:在近太空进行探测、科学试验的火箭,一般不设控制系统,是30-200公里高空的有效探测工具。探空火箭通常按研究对象或用途分类,如地球物理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技术试验火箭和防雹火箭等。   新能源火箭:包括电火箭、核能火箭和太阳能火箭。
火箭发射窗口 运载火箭发射时间的限定范围,又称发射时间窗口。早期火箭的发射窗口是根据光学观察条件来确定的,发射时间一般选择在凌晨或傍晚,这时太阳处于地平线的位置上,对飞行高度在数十公里的火箭,阳光能照射到火箭,而大地处于比较暗的环境中,产生较大的反差,形成较好的光学观察条件,以便对火箭飞行进行光学测量研究。   在应用卫星出现后,卫星对发射条件的要求更为复杂,这时光学观察条件成为极为次要的条件。由于卫星的功能、用途各不相同,各类卫星对运载火箭发射条件有不同的要求,相应发射窗口也不尽相同。   一般来说,发射窗口主要有下列约束条件:   a. 太阳照射卫星飞行下方(星下点)地面目标的光照条件(如气象、资源等卫星);   b. 卫星太阳帆板与太阳光线的相对关系(太阳能电池供电的要求);   c. 卫星姿态测量精度要求的地球、卫星、太阳的几何关系;   d. 卫星温度控制要求太阳只能照射卫星某些方向;   e. 卫星处于地球阴影内时间长短的要求(太阳能电池供电的要求);   f. 着落回收时间的要求(如返回式卫星、载人飞船等);   g. 对卫星轨道面的特定要求(如移动通信卫星星座、轨道交会、轨道拦截等);   h. 地球与目标天体相对位置的要求(如月球探测器、行星探测器等);   i. 其它如地面跟踪测量条件、气象条件等。   确定发射窗口,实际上是根据约束条件来确定飞行轨道与特定对象(如:太阳、月球、交会对象等)之间的相对位置,同时也选择适当的发射环境条件。在确定发射窗口时要对发射时间有影响的限制条件逐项加以分析和计算,通过综合分析,确定该任务的发射窗口。   根据上面的约束条件,各类卫星的发射窗口一般有下列规律:   (1) 资源卫星、照相侦察卫星、中轨道气象卫星等,要求对地面目标区域有较好的光照条件,发射窗口要选择在白天。载人飞船除了要对地观察外,同时要求在白天返回国内着落场,因此发射窗口也在白天。其发射窗口宽度则要受到姿态测量和温控的制约。另外卫星运行区域和载人飞船着落场区的气象条件也是发射窗口需要考虑的因素。   (2) 地球同步卫星(包括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地球同步气象卫星等)的发射窗口主要取决于太阳角、地影、日地张角、地面测量等约束条件,因此它与太阳位置、卫星姿态、轨道、卫星控制方式(自旋稳定方式或三轴稳定方式)、轨道变轨方式、卫星的布局形式以及地面站位置等有关。对不同的卫星即使轨道相同,发射窗口也有可能有较大的差别。一般说,由于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火箭发射段的航程较长,发射点所在的子午面与转移轨道主轴(轨道近地点与远地点的连线)的夹角较大,而卫星的变轨操作等都是在转移轨道的远地点进行的,如果为了满足太阳角和日地张角等的约束,远地点应处在白天环境下,这时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射就要在晚间进行。发射窗口宽度一般为1小时左右。
火箭发射轨道 人造地球卫星由火箭发射入轨。从发射点到入轨点的飞行轨迹叫发射轨道。发射轨道包括垂直起飞段、程序转弯段和入轨段。垂直起飞段和程序转弯段都大同小异,但入轨段根据轨道高度的不同有直接入轨、滑行入轨和过渡转移入轨之分。   近地轨道卫星一般直接入轨,即火箭连续工作,当最后一级火箭发动机关机时,卫星就可进入预定轨道。   中、高轨道卫星常常滑行入轨。其发射轨道由火箭发动机工作时的主动段、发动机关机后靠惯性飞行的滑行段和发动机再次工作时的加速段组成。   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常常采用过渡转移轨道入轨,它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同,绕地球运行一周的时间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利用3颗等间隔放置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能够实现不包括南北两极在内的全球通信。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发射轨道因火箭的级数不同而有差异。对于三级火箭来说,过程一般如下:   第一、二级火箭经主动段、停泊轨道段和加速段,将卫星连同火箭上面级送入200-400公里高的停泊轨道。当飞经赤道上空时火箭上面级点火,把卫星送入近地点与停泊轨道相同、远地点为35 786公里的大椭圆转移轨道。卫星在转移轨道上运行时,地面测控站要精确测量它的姿态和轨道参数,并随时调整它的姿态偏差。当卫星在预定的点火圈运行到远地点时,地面测控站发出指令,让卫星上的远地点发动机点火,使卫星提高飞行速度,并改变飞行方向,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如果进入地球静止轨道,则需用卫星上的小推力发动机调整它的运行速度,使它慢慢地到达预定的经度上空。这一过程叫卫星定点。   有些航天器,如返回式卫星、载人飞船和航天飞机等,在完成任务后要返回地球。从脱离运行轨道到降落地面这段的飞行轨迹叫航天器的返回轨道。
量子卫星天地通信实验,场面酷炫科幻——内容转自北斗天文 先来张图片,看看是不是够科幻,你是不是怀疑,这是在拍摄科幻电影呢?NO NO NO,这可不是科幻电影的拍摄场地,这是前不久中国发射的“墨子”号卫星在与北京地面站进行通信试验呢。 可能好多人有疑问,图中的红色激光和绿色激光各是咋回事,难道是红色、绿色激光在交换信息?不是的,其实,图中的照片只是通信过程的准备阶段——对准。想象一下,一颗位于五百公里高空的卫星要给地面站发射一个光子,它总不能随便选个方向就发射吧,必须经过严格的对准才行,这样才能保证地面站能够接收到这个光子。因为卫星上的能源有限,对准过程是先由地面站发起的。首先,地面站发出一束强大的红色激光,当激光扫描到“墨子号”时,墨子号作出反应,告诉地面站,你已经对准了我。然后“墨子号”发出绿色激光,对准地面站。当两者相互对准后,就可以进行真正的“重头戏”了:纠缠光子的发射和接收。可能又有人有疑问了,为什么红光是一个扇面,绿光是一条直线呢。其实是这样的,这几张照片都是经过长曝光获得的。地面站发出的红色激光其实就是一条光线,但是这条线不能不动啊,它要跟着“墨子”号移动才能保证自己始终对准这颗卫星。拍摄照片的时候,摄影师设定的快门时间比较长,在这个时间里,地面站的激光就扫过了一个扇面,这就是“线动成面”。同时,发着绿色激光的“墨子号”在天空中移动了一个距离,那条绿色直线其实就是“墨子“号卫星移动的轨迹,看吧,这又是“点动成线”。说实话,看上去是不是很美?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