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曲剧院 中国曲剧院
关注数: 27 粉丝数: 28 发帖数: 884 关注贴吧数: 12
【他山之石】“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评审,曲剧在哪? “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评审结果 (以行政区划为序) 1 中国评剧院 评剧 2 北京市曲剧团 北京曲剧 3 天津评剧院 评剧 4 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演艺有限公司 河北梆子 5 山西省晋剧院 晋剧 6 呼和浩特市民间歌舞团 二人台 7 沈阳评剧院 评剧 8 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 吉剧 9 松原市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 满族新城戏 10 黑龙江省龙江艺术中心 龙江剧 11 上海越剧艺术传习所(上海越剧院) 越剧 12 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沪剧院) 沪剧 13 苏州市滑稽剧团 滑稽戏 14 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越剧 15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 婺剧 16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黄梅戏 17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 闽剧 18 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 梨园戏 19 赣南采茶歌舞剧院 赣南采茶戏 20 山东省吕剧院 吕剧 21 河南豫剧院(一团) 豫剧 22 河南小皇后豫剧团 豫剧 23 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楚剧团 楚剧 24 武汉汉剧院 汉剧 25 湖南省湘剧院 湘剧 26 广东粤剧院 粤剧 27 海南省琼剧院 琼剧 28 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彩调剧团 彩调 29 重庆市川剧院 川剧 30 四川省川剧院 川剧 31 贵州省花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花灯戏 32 云南省花灯剧院 云南花灯 33 西藏自治区藏剧团 藏戏 34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三团) 秦腔 35 甘肃省陇剧院 陇剧 36 青海省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平弦剧团 平弦戏 37 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有限公司 秦腔 38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艺术剧院 新疆曲子
【曲剧知识】曲剧的曲牌特点 河南曲剧的唱腔是采用曲牌体式。 最初登上舞台时,曲剧的腔调大多采用"杂牌小调"的形式,仅有〔阳调〕、〔剪靛花〕、〔诗篇〕等十余支。后逐渐吸收流行于南阳一带的曲艺"大调曲",丰富了唱腔的形式。曲剧的曲牌大多由两句、三句、四句以及各种垛子组成,有大牌子(大调)、中小杂牌(小调)和丝弦曲牌之分。总的风格特点是:质朴、自然、婉转、柔美,悠扬缠绵,抒情性强,生活气息浓郁。 曲剧的唱腔结构为长、短句--曲牌联套体制。唱腔、曲牌大约有150多种,其中有来自明、清民歌小曲的〔阳调〕、〔剪剪花〕、〔诗篇〕、〔打枣竿〕、〔茨儿山〕、〔太平年〕、〔罗江怨〕,有来自鼓子曲的〔马头〕、〔青阳扇、〔潼关〕、〔小桃红〕、〔满江红〕、〔劈破玉〕〕等。伴奏用的丝弦曲牌有〔大起板〕、〔状元游街〕、〔山坡羊〕、〔高山流水〕等130 多种。 大牌子(大调曲子)一般均在百板以上,主要有〔马头调〕、〔边关〕、〔黄鹂调〕、〔满江红〕、〔劈破玉〕、〔背弓〕、〔叠落〕、〔寄生草〕、〔叠断桥〕、〔小桃红〕、〔起子〕、〔重楼〕、〔金纽丝〕、〔上小楼〕等。这类大调一般慢板长腔,表现婉转柔细,缠绵悱恻。 中小杂牌(小调曲子)则均在百板以下,主要有〔阳调〕、〔太平年〕、〔诗篇〕、〔满舟月〕、〔打枣竿〕、〔罗江怨〕、〔银纽丝〕、〔剪剪花〕。这类小调多表现为声韵清亮,灵活多变,音域宽广,音调随高就低舒展自如,可塑性大,表现力强。也有一些把原有曲牌改编成新曲调的,如〔小汉江〕、〔软诗篇〕等。另有吸收其他剧种的,如〔书韵〕、〔瓦碴堆〕等。 丝弦曲牌则主要有:〔老八板〕、〔过街俏〕、〔葡萄架〕、〔开手〕、〔哭周瑜〕、〔山坡羊〕、〔羝元游街〕、〔大起板〕、〔高山流水〕、〔小雀〕等。这类曲牌主要在剧中用来烘托气氛,配合各舞蹈动作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按表现内容风格的不同来分,曲剧的曲牌中表现活泼愉快的情绪的有〈银扭丝〉、〈垛子〉、〈太平年〉等;表现悲伤哀愁的情绪的有〈在汉江〉、〈诗篇〉等;表现激越愤慨的情绪的有{阳调}等。 河南曲剧的主奏乐器是曲胡。另外还有三弦、唢呐、琵琶、二胡、筝、笙、月琴等。新中国建国后,有些剧团还分别增加了诸如木管、铜管、弦乐、定音鼓等西洋乐器。打击乐器最初仅有锣鼓,只用于"打闹台"。于1940年前后,曲剧吸收了京剧、豫剧的锣鼓经,打击乐器才逐步得到完善,有象鼓板、大锣、二锣、铙钹、小钹、风锣、木鱼等。 在现代形式的戏剧的表演方面,河南曲剧比较注意运用舞蹈动作用以表现现实的各种生活内容。例如剧本《赶脚》中的耍伞、赶驴、骑驴;《游乡》中的挑担子赶路、爬山;《下乡》中的推车、拉车;《掩护》中的划船过封锁线及骑马等,都特别设计了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的舞蹈动作。
“非遗”视野下河南曲剧的生存策略--转帖 自从2001年中国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非遗”这个全新的概念开始进入人民大众的视野,给正处于“戏曲危机”中的中国戏曲和戏曲人带来新的希望和期盼,无疑也给戏曲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争取成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剧种适时而动的、有益的生存策略,而在成为非物质文化之后该怎么保护、传承和发展,同样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曲剧作为河南省第二大剧种,已于2005年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省、地方政府及曲剧院团对曲剧艺术都非常重视。2006年曲剧诞生80年之际,在河南省汝州市举办了首届河南曲剧艺术节。2009年,河南省举办了首届中国曲剧艺术节,今年又在汝州举办第二届中国曲剧艺术节。这几次艺术节的举办,不但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曲剧艺术,同时,艺术节期间的理论研讨会,对曲剧艺术的理论建设起着重大的作用。 曲剧尽管只有80多年的历史,但它形成过程复杂,不同流派艺术各具特色,代表演员和代表剧目众多,目前各地、各剧团的现状都不尽相同,需要长时间、深入地研究。由马紫晨先生主编的《河南曲剧》为曲剧的理论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本文是笔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试图从剧目创作和剧团生存现状两个角度,在文献搜集、舞台演出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河南曲剧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一点浅薄的思考。 河南曲剧创作剧目非常丰富,《河南曲剧》一书记载总量约有450部上下,因此本文在考察曲剧创作时,仅选取曲剧现代戏作为切入点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河南曲剧诞生于1920年代左右,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剧种,取材现实、反映现状的剧目从诞生之日起就是曲剧的自然选择,可以说,“现代身份”与现代题材是曲剧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选择现代戏作为曲剧创作的研究对象比较具有代表性。河南曲剧分南阳曲剧和洛阳曲剧两个主要流派,在2011年8月底至9月初,笔者到南阳市、社旗县、邓州市等地对南阳曲剧的现状进行实地考察。对曲剧现代戏剧目的统计和分析需要对整个曲剧剧目进行筛选甄别,在进行这项工作时,无疑使笔者对曲剧创作、演出团体等有一个历时性的、全局的、整体的印象;对南阳地区曲剧现状进行实地考察,要考虑到它与另一重要流派洛阳曲剧现状以及历届曲剧艺术节举办地、曲剧诞生地汝州曲剧现状的对比,还有了解河南省曲剧团、郑州市曲剧团等其他地方的创作情况与生存现状等。希望这种既关注剧目创作又关注生存现状,从局部出发观照全局的研究构想,能够得出比较客观全面的结论,以期能更好地推动河南曲剧的发展。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