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乌鸦 上海乌鸦
关注数: 0 粉丝数: 13 发帖数: 16,514 关注贴吧数: 1
天涯社区余秋雨访谈实录 朴素:我代表天涯社区及散文天下的网友热烈欢迎余秋雨先生光临散文天下论坛  淡蓝:欢迎余老师!  余秋雨:我是余秋雨。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聊天  余秋雨:天涯网友,大家好,很高兴参加这次在线交流  余秋雨:感谢天涯网友的热情,针对前几天网友的问题,我先回答几个。  网友--我是晓波:请问余秋雨先生,对八十年代的小作家有何看法。  余秋雨:我没有读过他们的作品。但是,有少年作家出现并受到大家欢迎,是一件好事。不必要对这种现象有太多的议论,因为这种现象永远也不会太多。  网友--亦水亦寒:请问余老师,您对中华文化作出了很高的评价,那么您认为21世纪真的将是中华文化的天下吗?中华文化能否引领世界文化的主流?现在提倡的儒家文化教育您对此有何看法?  余秋雨:在文化大转型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应该走在广大民众前面,用广大民众听得懂的话语引领大家完成观念转型、人格转型和行为方式转型。在欧洲,每一个文化大转型时期,无论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还是浪漫主义时期,大批知识分子的声音对广大民众起到了极其有效的指导作用。遗憾的是,在当前中国,基本转型的是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某些部分,而不是精神文化。很多知识分子所固守的观念,落后于广大民众;有一些知识分子的观念比较先进,但他们太看重自己的“精英”身份,与广大民众有很大的隔阂,广大民众并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结果,也就丧失了自己的责任。  网友:你认为一个人怎么培养艺术修养?  余秋雨:艺术修养的基础是艺术直觉。有了艺术直觉,那么,前面所说的艺术知识、艺术理论则全盘皆活,反之,则全盘皆死。艺术直觉主要是指一个人对于艺术美所产生的全身心的迅捷敏感。几乎不必经过思考,你就能立即对眼前的艺术作品产生激动、震颤、厌恶、倦怠、顺适、畅快、气闷、烦腻等等感应,既灵敏又强烈。   朴素:余老师打字比较慢,请大家耐心等待。余老师会逐步回答相关问题的,谢谢大家的支持  余秋雨:请大家耐心一下,各位热情的问题会及时回答,谢谢  余秋雨:大家久等了  网友:您对中华文化作出了很高的评价,那么您认为21世纪真的将是中华文化的天下吗?中华文化能否引领世界文化的主流?现在提倡的儒家文化教育您对此有何看法?  余秋雨:21世纪不会是中华文化的天下,文化只有多元才有乐趣。有一种文化独霸天下,哪怕是我所喜欢的文化也是一种悲剧。这就像我们自己的心中一样,如果我心中的屈原和李白打倒了我心中的欧几里德和黑格尔,这难道是好事吗?  余秋雨:去年,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报告上说,对于哪种文化能不能独霸天下的问题最好的回答是南非大主教图图的一种说法:我们因差异而欣喜,如果没有差异,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太单调了。  文化就是要保护差异,所以中华文化不应该统治天下,就像世界别的文化不应该统治世界一样.对于现在提倡的儒家文化教育我并不完全赞同。   余秋雨:儒家文化要得到很好的保存,但是它必须要受到全人类终极原则和当代广阔时空的重新选择。否则,将是我们对儒家文化的一种幻想。我们不能靠着一种幻想来完成教育,中国古代有很多时候都非常强调儒家文化教育,结果都不是很好。就很能说明问题。  余秋雨:确认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健全当代的文化教育是两件事,我们容易混为一谈。我不相信一个满口儒家教条的人能够应对当代社会。  淡蓝:余老师第一次接受网络访谈,大家这阵势让余老师有点招架不住了,请各位给余老师点时间让我们一起感动!  网友:我是安徽人,请问余老师,作为安徽的女婿,您打算写一点关于安徽的东西吗?您在<抱愧山西>中提到曾经对安徽有过误解,说打算作文以澄清,只是到现在我等也未曾看到.安徽还是有很多值得一写的,且不说与晋商齐名的徽商,单是在风雨飘摇的晚清,就有淮军和显赫一时至尽仍争议不断的李鸿章.不知道余老师是否打算履行诺言,写一写安徽;若有此打算,请问何时我等才能得以一读.
张无忌与他的爱人们(zt) 张无忌与他的爱人们      你耗尽一生为万物寻找对仗  可你自己的下联是谁    ——林东威《夜读李商隐》    那么多年下来,一个人可以佯装许多东西,却不能佯装幸福。    ——博尔赫斯      多余的引子    借用时下流行的说法,“射雕”三部曲可谓金庸先生的小说写作必须跨越的窄门,一个关涉山水之境界的转捩点。所幸的是,他最终能够潇洒穿行,走入一片宽敞的新天地,因此才生产出《天龙八部》、《笑傲江湖》与《鹿鼎记》等经典作品。在“射雕”之前的几部小说,武侠的“侠”之精义,根本就没有得以淋漓的发挥,《书剑恩仇录》、《碧血剑》等,尚且滞留于传统的说部水准,讲求的是忠孝仁义、诚信节烈。惟有至《射雕英雄传》,郭靖的大无畏现身,“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呼喊和践行,方可立定一个“侠”的光辉路标。《神雕侠侣》中的杨过,与其说是对郭靖的反叛,不如说是一种必要的补充——杨过从少年到中年,从弑父到皈依,从浪子到大侠,从歧路到正途,亦步亦趋于郭靖之侠义观的深情召唤——所以,我们将杨过视为“侠之正者”,即是对郭靖“侠之立者”的润色与正名。而这一条隐秘的精神丝线,曲折蔓延到《天龙八部》,便织造出萧峰式的“侠之疑者”,金庸笔下的第一大英雄已然开始怀疑行侠仗义的正当性。萧峰百般索解而不得其所,以至自绝于雁门关前的衮衮历史黄沙。一定意义上,《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又是对萧峰的补充,他是小写的、现代的、深化的“侠之疑者”,只是他所直面的冲突没有萧峰激烈,而身心深处,相对多了点无父无君的自由主义精神,所以没有以惨死收场,却是归隐山林:既然无法化解世界的矛盾与疑虑,只好采菊东篱下,眼不见为净。遵循这样的生死逻辑,韦小宝作为反其道而动之的“侠之无者”,以虚无主义的面目终结金庸的小说叙事,再也完好不过——小说家已经返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第三重境界,亦确实无法继续写下去,否则就要走火入魔。  以上的说法并非出自我的原创。而当我试图对其进行复述与诠释,却注意到一个疑点,那就是《倚天屠龙记》以及张无忌的了无踪影。它的被忽略、被漠视,有一个众口同声的原由:主角的形象太平常,太普通,太缺乏个性,与他的两位前辈相比,既无郭靖的坚执,也无杨过的洒脱,正如金庸在小说后记中所言:  “郭靖诚朴质实,杨过深情狂放,张无忌的个性却比较复杂,也是比较软弱。他较少英雄气概,个性中固然颇有优点,缺点也很多,或许,和我们普通人更加相似些。杨过是绝对主动性的。郭靖在大关节上把持得很定,小事要黄蓉来推动一下。张无忌的一生却总是受到别人的影响,被环境所支配,无法解脱束缚。”  张无忌所修炼的武学之精神(如《九阳真经》:“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要求不拘于外物,可他的武功虽然高明之至,天下罕逢敌手,于世俗社会的为人处事,估计却难以及格。就是这样一个人,苛刻点说,连最起码的自主意志都不完全具备,又怎能成为支撑江湖半边天的明教之教主,一代之名侠,遑论让他思考“为什么要行侠仗义”这类宏大的命题?但命运的乖谬,竟然使邻家少年般的张无忌,以无为之心,成就那般辉煌的有为之功,若非一念之差,还差点坐上明朝开国皇帝的宝座。我想,金庸如此安排(该书后记,作者附加解释:“既然他的个性已写成了这样子,一切发展全得凭他的性格而定,作者也无法干预”),本身就值得思索:“侠”之沉重,原是向往轻逸的张无忌所不能承受,但他却被外界的因素所奴役,推动他走向江湖的风雨巅峰。伫立于绝对的精神高度,我们的大侠张无忌茫然四顾,扪心自问:为什么要行侠仗义?为什么要行侠仗义?周遭风声如雷,残月如钩。他回答不出。以他的心智,能意识这道问题诚属不易,因为这一追问,正是最初的“侠之疑”。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