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0E9yRKa sjdkuhn8
关注数: 10 粉丝数: 36 发帖数: 910 关注贴吧数: 14
没有考证,没有索引,谈后补四十回的感觉 看的是注评本,文本应该出自程甲本系列,一百二十回,清末三个人评的。 先简单讲讲三个人的注评,因为很多人都会拿这些评论和脂批比较。有些谐音,解的差不多,如吴新灯,说不好谁抄谁的。太平闲人非常牵强附会,引周易,而且把绛芸轩那段评的很诲淫。太扯淡了。从这三个清末的人的评论中,也可看出,当时有人觉得后四十回是别人写的,太平闲人觉得似乎是一人手笔。(个人强烈不赞同)。这些评论中,对后四十回的某些回目的文字,觉得支离,或与前文不符,或不必要可以删去。题外话,三个酸儒,对孝,皇恩浩大,自然是吹捧的。前八十回之前的时序,历来有点错乱,也是众所周知的,但前八十回明确写道林黛玉生日是二月十二,而后四十回给林黛玉过生日,一回回接下来时间居然是秋冬。至于不必要的地方,就是薛宝钗怀孕,评论家觉得,这个给后人续书大开方便之门。诸如此类,都是当时清末的评论家都觉察的。 谈谈个人的感觉,依据不从索隐,不从考证,不从脂批,后文也不依据那三人的注评,只从前后文字。后四十回,基本把前八十回主要人物都写歪写坏了,这个仔细看过全书的,摸着良心,应该是承认的。虽说前八十回,贾宝玉和其他姊妹丫鬟之间都不错,但能感觉后八十回基本变成了花花公子,失玉变得痴呆,完全没有主角的存在感了,言谈乏味,任人摆布。那段说晴雯算什么,他还写过祭文祭她,这段被人诟病的很多。但重点是在下面那段文字,读来感觉是此地无银三百两。那段文字大意是,连晴雯都写祭文祭她,黛玉自然更得祭,只可惜近日没有了往日的灵机,提笔也写不出什么,而黛玉的人品,是不能随便写什么凑数的。大意如此。哈哈,我感觉就是续者实打实招,知道自己无法续好,所以设计让宝玉失玉,从而失了灵性。这样文字摆弄起来就容易多了,贾宝玉也就成了续者可有可无的傀儡。 其他主要人物也类似,林黛玉变得莫名其妙,薛宝钗变得很令人讨厌。贾母变得昏聩,王熙凤没有出彩的情节表现。其他人物个性也翻个了,王夫人前八十回读来让人不快,后四十回恶迹弱化了,李纨按照判词,多少对她有点讽刺意味,而在后四十回里几乎成了完人。湘云边缘化了。 再谈情节,前八十回虽有仙鬼的情节,但绝对不占主要。后四十回,八十一回一开头,就写贾母问宝玉凤姐被魇的情景,后文更是一篇篇鬼域文字,黛玉惊梦,妙语走火,大观园遇鬼除妖,王熙凤赵姨娘被鬼催命不忍卒读。非红楼,鬼楼也。前八十回鬼神之事,贾瑞,秦钟都是起自自身,死时被无常催命,后八十回倒好,不能了结的都让鬼去了了。贾宝玉再去太虚幻境那段,写的莫名其妙。清人评论也觉得累赘。另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功名举业了,为了让宝玉中举,后四十回起码五六回都安排了过渡情节。再就是皇恩浩大了,抄家有惊无险,荣国公的世袭又回来了,家道复起。 后四十回类似前八十回文字的估计有两三回,而且不是整的两三回,而是散落在几回之中。怀疑黛玉谈琴,贾琏和王熙凤对话那半回,可能是散稿。 后四十回加了不少无味的东西,也有不少和之前判词对不上的结局,不赘述。谈谈元妃,元妃死之前还有个妃子死了,谣传是元妃。为什么加这段,只是为了引出后来的一段算命的话,说之前算过命,元妃虎兔相逢有一劫,现在又不是这个年月。结果呢,没几回,元妃真的就死了。续做者真当别人智商八十以下!还有王熙凤的抽签那回,花了半回,讲她抽签,衣锦还乡,明眼人读完就知道最后为了应判词,哭向金陵。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往好的说续者(且不论是否是高鄂)就算手上有原稿,估计也是残缺的厉害,自己补了这两钗的可笑结局;往坏了说,还真可能彻底改写了原意。要是前八十回的原作者(且不论是否是曹雪芹),会写的这么显露,这么笨拙么?为了个结局,要多编好几回文字。人写晴雯之死,短短数百字,即了了账,又让后人哀叹不止。同样,林黛玉的死,也是故作跌宕起伏,一会儿心情差了,要自杀了,绝食了,一会身子又好起来了。依我看,跟二流小说家没什么两样,故设反复,最后搞个掉包的小悲剧,废掉了前八十回能体会到的那种大悲剧结局。 最后四五回,感觉就是奔结局。匆匆把香菱,湘云几个非次要人物打发了。宝玉的出家,也够可笑的,既然悟了,还等什么中举完了再出家,既然出了家,还去给贾政叩头,一看就是禄蠹写的结局,忠孝够两全。结果还被一僧一道夹着走了,敢情出家不是开悟自愿的,是被人挟持的。可笑! 总之,读完感觉后四十回绝对是续作。程高对红楼梦的传播是有大功的,但是此续作之烂,真和吧里有人说的一样,感觉是把老曹写的人物都嘲笑了一番。非有大慈悲兴,不能明此。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