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果冻 四中果冻
祝百度这个垃圾企业早点倒闭。
关注数: 51 粉丝数: 36,658 发帖数: 23,629 关注贴吧数: 171
记住这5点 让自己在市区骑得更安全 拥堵的街道是骑行者心中永远的痛,在市区骑车,实在是无奈之举,然而却又不得不面对。既然无法摆脱,就只能学着如何更好地应对,我们一起来看看曾经的“送报小哥”、现在的职业车手NEIL BEZDEK的经验总结。国内人多车多,大白天想在市区享受上图这样的好路,真的是白日梦了,还是好好学技巧吧 虽然我对于城市骑行毫不陌生(在参与职业赛之前,我在纽约全职干邮差活),但再次回到喧嚣的大街上,还是需要有个适应过程。在市区骑了这么多年,也有些自己的心得,在此跟大家分享我心中最为重要的5点。 【第1点】避开汽车开门的范围 车门对于在市区骑行而言简直就是隐形杀手。打开的车门会直接挡住自行车原定的去路,然而你难以预料它什么时候会打开。车门打开的声音,那感觉简直就跟扣动手枪扳机的声音没两样。避免撞上车门的唯一办法,就是假设你将要经过的每一道车门都会打开。经过任何一辆车时,不仅仅是停着的车,永远都离车身保持至少一道车门的距离。如果实在没办法只能从车边经过的话,那就减速慢下来,并留意警示信号——刹车灯、的士顶灯变为空载、准备下车的乘客...... 【第2点】留意右拐的车辆(去到靠左行驶的国度就换成左拐) 这种情况是针对当一辆车超过骑行者往前开之后突然的转向,他们右拐离开原来的路时会挡住你的去路。在靠近每一个路口或者高架桥出口这些地方之前,养成从左肩(如果你是在靠右行驶的地方的话)往后观察情况。尽快经过转向车道和直行车道之间的地带。如果前方车辆减速转弯,那就从它的外侧经过,以免被夹在汽车和路边拐角的地方。 【第3点】从过马路的行人后方经过,而不是前方 过马路的行人潜意识里都希望赶紧往前走以避免麻烦,而不是停下来或者往后撤。从行人身后的区域骑过去,这样就不必纠结到底谁先过的问题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危险。 在这里力狗(译者)也忍不住要多说几句,经常看到有其他车友骑车的时候从过马路的行人面前经过,看着他们越来越接近,留给彼此的空间越来越小,看得我那个惊心动魄。明明后面海阔天空,你却偏偏往窄里骑。当然,如果行人还差大老远才会走近而你又即将经过的话,自然就是从前面经过了,这个还需要看具体情况。 【第4点】多一些肢体语言和眼神交流 手势是骑行者跟司机和路人的第二交流语言。譬如说,想变线或者拐弯的时候,我整个身体都会发出信号——从肩膀往后看,停止蹬脚踏,顺着后方来车的方向开始变线。司机的反应暗示着他们是否会预留空间给你,在确定安全之后,我会伸手向司机示意自己要变线或者拐弯。同理,如果有车打算从我前方拐弯的话,我会摇车经过十字路口。虽然我不一定会加速,但这种略风骚的举动可以引起注意,也作为一个信号,告诉司机我确实要往前直行。尽量不要带黑色镜片的眼镜,因为通过眼神接触利于跟摩托司机和路人进行交流,让他们了解你的下一步动作。 【第5点】不确定的时候,走车道瑞士的自行车道,路边和中间都有自行车道 相比僻静的乡村小道而言,市区的道路更为危机四伏,不过拥堵也使得每个人都开得很慢,大家耐心地等候(原作者终究不在天朝不了解国情)。在这样的环境中,自行车和汽车能更好地共处,而最安全的地方往往是马路中间。当路很窄的时候,在路中间骑可以阻止那些开车风格激进的司机尝试把你挤路边好让自己开过去,哪怕是在根本不应该硬挤的地段。要记住,后方的车辆远不如突然打开的车门或从车上下来的乘客/路边闯出来的路人来得危险。 力狗:对于最后这一点,其实是有些争议的。首先,现在有部分车友的确是这样做的,这是个事实。但是,在有非机动车道的路段,自行车是不能在机动车道行驶的,这是交通法规,所以上文所述仅适用于部分没有非机动车道的路段。但在过窄的路段,建议还是先停下来等没车的时候再平稳快速通过,实在没办法就按照上文所说的那样走中间,否则被车挤到路边前轮碰上路肩就不好了,后果可大可小,危险系数很高。 在市区骑车实在闹心,但很多时候又难以避免,希望以上五点对大家有帮助,也欢迎各位老司机分享自己的心得。除了从骑行者的角度分享之外,也可以从作为司机时的角度来给些建议
本月国际最大单车盛会-ROCN青岛200KM不间断骑行途径碧桂园 ROCN(全称:Randonneurs of China,中国不间断骑行组织)是法国ACP(Audax Club Parisien,巴黎人力车协会)在中国大陆的唯一官方授权组织。不间断骑行是一项自愿参与、不设排名、不设奖金且自给自足的长距离骑行活动,所有参与者需顾及自身安全以及量力而为。 “任何距离不是问题,任何天气不是问题,任何时候自给自足”是不间断骑行的自始至终不变的精神。友谊、互助、非竞争性是不间断骑行的重要标志。 法国PBP(Paris-Brest-Paris)起源于1891年的巴黎,每隔四年举行一次,目前已举行了17届,至今 有124年历史,是长距离自行车竞争也是国际业余自行车界最大盛事。赛程自巴黎起,经过西部海边城市布雷斯特,再折返巴黎,全长1200公里,限时90小时内完成。目前,PBP是全球规模最大、难度最高、历时最长、参赛国家和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自行车挑战赛事。2009年,PBP走进中国,至今已在中国设立了13个中心。 2015年6月26日 ROCN青岛中心成立,同年8月8日举办200公里和10月24日的300公里资格赛。8月中旬,ACP中国军团赴法参加90小时1200公里终极挑战赛。2016年,拥有百年历史的挑战赛将首次来到中国,数以万计的国内车手将在家门口迎接并参与这项挑战。 2016赛季的序幕即将拉开,ROCN青岛中心首场挑战定于3月26日举行。路线延续2015年200公里经典线路,从金狮广场出发,经过 劈石口十八盘、王哥莊、田橫鎮、丁字湾大桥, 碧桂园·滨海城(十里金滩)折返。让我们共同在金狮广场见证2016新赛季的盛大启幕! 2016挑战季完成200公里、300公里、400公里和600公里4场挑战的注册挑战者将获得2016年法国PBP中国区1200公里终极挑战赛的资格。让我们共同期待,世界顶级自行车赛事的到来! ACP中国-中国不间断骑行组织官网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rocnchina.com%2F&urlrefer=0b8de71e2a4e13f0c9c97a3684803d4a 中国不间断骑行协会百度百科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aike.baidu.com%2Flink%3Furl%3DE0_lKkkb2ApQB9pThLsMdEDBu07VxpjilWp_lW1fLUqUrnYJTSrYfxjr-IwXLYZW4HXgsGzvj1xUKapxOY6gRq%23rd&urlrefer=0984594b81e0a336678f88aed8b7b8fd
German Style!德国大技师教你科学滴调避震 近日在德国mountainbike-magazin站看到一篇调避震的指导文章,感觉不错,简单翻译了一下与大家分享,一起调出个充满德味的避震吧 前叉的调整方法 1,完全放开回弹阻尼。若要调整不受干扰,必须让回弹阻尼不影响气压弹簧工作。将叉子底部的回弹旋钮往“-”的方向转到底。 2,完全放开压缩阻尼。将叉肩上的压缩旋钮朝“-”的方向转到底。如果是只有锁死功能的前叉,请调到解锁档。CTD则是D档。 3,排气在接下来我们要确定前叉的最大行程。用小号螺丝刀或类似工具顶住前叉的气压阀,直到空气完全排尽。(排气时请注意有润滑油喷出) 4,推低行程环将内管上的行程环推到最低处。如果你的前叉上没有这个环,可以用塑料扎带或绳子做一条代替。 5,压低前叉将身体的重量施加在前叉上,使前叉的行程完全到底。要确定压到了毫无弹性的底部。如果感觉叉子还有回弹的力量,那应该是气室中还有残留的气体,可以再次放气直至行程完全触底。 6,展开行程使用专用的前叉打气筒,给前叉打入足量的气压,使前叉内管完全伸展开。 7,测量最大行程在行程完全伸展开的前提下,行程环已经大幅度向上移动了。从它的高度到尘封之间的距离就是前叉的最大行程。这根叉子的实际行程就是122毫米(而不是标称的120毫米)。 8,调整气压按照厂家的建议气压值来调整前叉的气压以配合你的体重。FOX和rockshox网页上都有气压与体重的对应表可供参考,没有的话可以大致估算一个数值开始测试。 9,调整预压位置骑上你的自行车,使你的重心处于“驾驶位置”(XC trail AM车型:坐着 enduro:站起来)。用手扶墙或者借助其他方式维持好平衡。不要拉刹车!然后将行程环推到底。 10,确定SAG值测量行程环,这段行程就是SAG。XC车SAG应该为总行程的20%,trail AM为25%,enduro则是30%。重新打气/放气直到SAG符合标准! 11,防打底行程调整骑上你的自行车,用力的压缩前叉。行程圈上最后一段不能压缩的行程为防打底行程。它应该...保持10mm。如果不正确,请再调整气压 12,检查回弹将前叉压到底后,快速放开!它应该……迅速的回弹,速度很快,但是轮胎不会离开地面。你应该调整到这样的结果。 13,调整回弹阻尼旋转红色旋钮可以改变回弹速度。往+的方向转动它,直到速度合理。实际骑行中,叉一定不能有将人顶开的感觉。 14,调整压缩阻尼前叉的压缩阻尼可以根据需要经常调整。压缩值越高,叉子的支撑性越好--以牺牲灵敏度为代价。很多叉子都有提供三个简单的模式以便快速切换。
的哥躲宝马却撞上天价“梅花” 修一修竟要8万 “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今天要让拜金女们颤抖,你以为自行车就敌不过宝马么? 的哥躲宝马却撞上“梅花” 修一修竟要8万“我平时看到豪车总是躲得远远的,没想到这次撞上了自行车里的豪车。”浙江省温州市的哥张师傅在十字路口转弯时为躲避前方的宝马,开到自行车道,却撞上了一辆自行车,自行车主索赔8万多元。 车架48000元、轮组25000元、车把3700元、后拨3600元、坐垫2066元,更换这5样要82366元。这可不是自行车主“狮子大开口”。原来这辆自行车是意大利进口品牌COLNAGO C60,车友们更习惯称其为“梅花”,由于档次高,价格贵,也有“自行车里的法拉利”一称。COLNAGO C60(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行车车主张先生称自己是名自行车爱好者,不愿透露职业。他说,一年半前就订了这辆车,今年10月才等到货,没想到还没骑几次就遇到这样的情况。他的要求就是把受损部件都更换。张师傅这辆出租车投保了第三方责任险,除去保险之后,还要赔付16000多元。(消息来源:温州都市报) Colnago之所以闻名全球,除了因为造车工艺精湛,还因为它在环法自行车赛中已是众所周知的冠军专业户。Colnago最特别的地方在于所有车型共用一个车架几何,所以不同车型间的区别仅在于选材之上,这在自行车界是相当罕见的。
说说海阳微信朋友圈的那些事,公众号投票,商家点赞 先说说投票吧,海阳几大公众号,某台 某日,从当初什么书法比赛 绘画的 到模特 主持人 还有最近的主持人【第二版本】?甚至从孩子方面的实在想不出什么法子来了,前几天还出来了最美老板娘,我也是醉了!!这些公众号无一例外的都设置投票需关注本公众号,公众号获得了大量粉丝便于后期营销赚钱,赞助商也赚了名气,可是朋友圈的人呢,不少人都受到各种拉票连接的侵扰,这种靠朋友面子的的拉票方式越来越被人们所厌烦。有时候我妈都让我去帮他朋友投票。 再说说通过这样的比赛,孩子们真的得到了什么?一张不知道谁写的书法就能判定什么?一个照片就能判断高低?我可以告诉你刷一票几毛钱吗?基本成了家长满足个人虚荣心的手段,“ 微信拉票圈”几乎成了拼人脉的竞技场,人脉广、社会资源丰富的人就能够拿到更多的投票,而社会资源匮乏的人,就算孩子再优秀,也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帮孩子多拉几票,有的家长除了要朋友圈的人投票、转发之外,甚至还给每个投票的人发额度不等“红包”。最后,评选出来的冠军可能与孩子的自身实力没有关系,而是靠“拼爹”产生的。   对于商家而言,借助这样的网络投票可以增加粉丝量和点击量,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商业价值。而对于家长来说,拉票成功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表面上很光彩,但实际上也被所谓的“点击量”弄得团团转;对于孩子来说,则可能对其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其价值观。   相信很多家长让孩子参加比赛的初衷本是为了锻炼其能力和素养,以使其能更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我们在竞技体育当中,也常常宣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然而,面对竞争,很多家长却对结果过于看重,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在“朋友圈拉票”,这,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了。   让孩子参加比赛并没有错,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优胜选手也很正常,但如果只是通过拼人脉、拼资源来选出冠军,不仅有损社会公平,更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因此,对于这些变味的“微信拉票”,我们应该坚决抵制,让别有用心的商家不再有生存的土壤,也给朋友圈里的“朋友”更多尊重。 红字为复制 让孩子参加评比活动的初衷,就是单纯为了给孩子一定的激励。事实呢,这种靠微信投票的评选方式却让教育变了味儿,变成了“拼人脉”以及朋友圈人数规模的较量。相比之下,孩子的参赛表现、作品质量等本应成为评比胜败关键的因素,却变得无足轻重。我也有钱我刷票 谁怕谁,可能孩子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投票了吧。 希望各位家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摒弃这种病态思想,就是实在想投还是自己花钱买票吧,放过朋友圈的那些人 再说微商?算了 朋友圈卖东西的基本都被我拉黑光了,就不说了,尊重一下彼此吧。不要到了以后发信息给别人时发现自己需要添加好友的地步。 楼下说说点赞的事,先吃饭
近期某精神病在街上伤人毁物的帖子增多,有关部门是否该处理下 半月前类似帖子开始发出 逐渐增多,从最早的海政路附近专门敲人脑袋 推翻垃圾桶 抢夺个人财务 专门欺负瘦小女性,殴打行人,骚扰女性,各类目击帖子频发 据悉该’精神病人‘身高1米8几,长的黑膘肥体壮的,如今精神病人伤人案社会上频发,如今年比较出名的陕西精神病人殴打男童案,我大海阳帝国有关部门是否应该对该男子采取一定措施避免这颗定时炸弹爆炸,毕竟已经对给亲属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被打家属情绪激动可能会做出一些极端行为。 据本人简单查询 《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但 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此,精神病人只有在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在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时实施了犯罪行为,才能免予承担刑事责任,但有可能视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强制医疗。 此外,虽然可能免予刑事责任,但 对精神病人造成的损害,精神病人及其监护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赔偿受害人的经济损失。这孩子天天干这些损事,是不是该鉴定下了,精神病就直接住院去 家属看起来,不是精神病该管管赶快拘留什么的,希望当事吧友遇到此事及时报警。 楼下更新相关帖子,如有遗漏欢迎补充。
伪需求,智能单车已死 随着乐视超级自行车的发布,今年互联网公司的智能自行车大潮已经基本落下帷幕,作为自行车运动的忠实爱好者和移动互联网的创业者,笔者去年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分析了互联网公司为什么要做自行车,但是这一波智能自行车的从业者基本背离了自行车行业的发展规律,为智能而智能,对于自行车本身的设计不够重视,对自行车产业链也无力把控。从今年智能自行车的发展和用户反应来看,智能自行车已死,为什么会有这么悲观的结论呢?我们可以从一下三点进行分析。 产品设计无法形成单品爆款 专注是目前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最重要的命门,只有专注才能在一个点上有所突破,这就要求所设计的硬件产品是一个单品爆款,而这个单品爆款需要满足一定数量的用户群体的共性需求,才能凭借一个单品打动足够多的用户,为产品后续的发展和升级打下基础,并在产业链中提升自己的话语权。 小米手机、小米手环都是从一个单品开始突破的。但是单品爆款要求非常高,必须要满足一个广阔人群的公共需求,而自行车恰恰是一个需求很分散的产品,有人把自行车当作代步工具,只有上下班才骑行;有人作为健身方式,会进行有规律的骑行;有人把它当成玩具,偶尔玩一下,耍耍酷,彰显个性;有人会把骑行当成一种竞技,追求自行车的卓越性能;有人是装备党,从不断的升级换代中寻求乐趣;而有些人会把骑行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自行车也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倍加爱惜。自行车的形态和规格也是多种多样,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所以对于自行车这个硬件产品来说,几乎不可能出现单品爆款,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厂家做了近两年的智能自行车至今出货量只有几百辆,这个出货量对于自行车行业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另外智能自行车首先要是一辆好的自行车,而互联网公司都没有重视自行车本身的结构设计,有些还出现了硬伤,所有品牌几乎都是为了智能而智能,还美其名曰自行车OS。不考虑用户使用场景和真实体验,比如防盗功能,肯定不是有了GPS就能解决的,手柄上测量心率在实际骑行场景中也是不现实的,而对于其他的所谓智能功能,都是手机app和高端码表已经解决的功能,硬被塞进自行车里,既没有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也破坏了整车的结构性,反而成了被吐槽的对象。 无力进行产业链整合 移动互联网产品最擅长的就是对传统的产业链进行整合,去除中间多余的环节,用更高的性价比服务于最终消费者,并祭出价格的杀手锏,把反应慢的传统厂商清理出场,在获得大量用户并提升自己的议价能力后,进一步整合产业链为我所用,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巩固自己的地位,从单品的优势转换成产业链的优势,形成自己的护城河。苹果就是最典型的产业链优势厂家,完全把控了整个行业的最新技术和利润。 而反观自行车制造行业,与电子行业是截然不同,自行车是一个传统的制造行业,很多环节还需要大量人工操作,比如碳架制造、高端喷漆工艺、车架焊接等重要环节都会受到整个产业制造能力的限制(菜车除外),就算是大量资金的进入也很难在短期内实现产能的跨越,况且自行车最重要的核心变速部件,只掌握在三个厂家手中。新的品牌是很难在短期内从原有的产能体系中分到可观的配件数量,这样也会严重影响新进入品牌的产能,最后的结果可能是高性价比的底裤价和前期辛苦的口碑营销会被漫长的供货期活活拖死,这也是为什么智能自行车品牌只看吆喝,见不到出货量的原因。 无法形成口碑传播和直面用户的服务体系 互联网产品最为人乐道的就是全新的口碑营销和贴身的服务体系,让传统厂家很难跟进,而且去除一切中间环节,直接和最终用户接触,有利于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并获得第一手的用户反馈,快速响应,形成完善的产品设计闭环,但是这对自行车产品却不是完全有效了。 自行车产品不同于电子类产品,开箱即用,自行车的产品结构决定了在运输过程中需要进行部分拆卸包装,在开箱后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动手能力才能进行组合,形成了较高的直销门槛;有些关键的部件还需要重新专业调校,也就是自行车的产品向用户的送交过程还需要有服务的环节。另外自行车尤其是运动类的自行车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还需要线下的持续服务,这也是轻量的移动互联网公司短期内难以做到的。 而品牌的口碑营销也因为自行车需求分散,只能满足一小部分用户,这样没法形成用户的一致口碑,还会引来不满足自己需求的用户大量吐槽,反而适得其反。从最近几款新品自行车发布后的用户舆论就能看到端倪,很难形成广大骑行用户的一致意见,因为大家对自行车的需求不一样,一个单品肯定是众口难调的,无法形成有效的口碑传播效应。 自行车作为一个上百年的传统制造行业确实到了一个变革的时间拐点,需要新的思路和新的营销模式出现,但是在用互联网智能硬件的思维模式切入智能整车时,经过近两年的尝试,却没有出现任何撬动行业发展的迹象。究其原因其实是智能自行车的从业者过于追风,并没有从骑行用户的真正需求出发,人们需要的并不是更智能的自行车,而是更好的骑行环境以及更好的骑行服务。智能自行车就是互联网从业者创造的一个伪需求,从目前的行业发展看,智能自行车大势已去,也许在这个概念出现的那一刻,智能自行车就已经死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