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香气』 『夏日香气』
关注数: 360 粉丝数: 1,136 发帖数: 6,513 关注贴吧数: 206
3~6岁幼儿文明习惯养成对照表 孩子做一件好事并不难,做一天的文明人也不难,但长期坚持却不简单。 有句话叫“习惯成自然”,当这些文明行为不断重复,就会像每天早上起来要刷牙洗脸一样,成为孩子语言、行为中自然发生的事,而不再需要去刻意去遵守。 那么,如何从各领域培养孩子的文明习惯呢? 三大领域目标及方法 01 健康领域 健康领域 目标:具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3—4岁幼儿如何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在提醒下按时睡觉和起床,并能坚持午睡 喜欢参加体育活动 在引导下不偏食、挑食;喜欢吃瓜果、蔬菜等新鲜食品 愿意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 不用脏手揉眼睛,连续看电视不超过15分钟 在提醒下,每天早晚刷牙 4—5岁幼儿如何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每天按时睡觉和起床,并能坚持午睡 喜欢参加体育活动 不偏食、挑食,不暴饮暴食,喜欢吃瓜果、蔬菜等新鲜食品 常喝白开水,不贪喝饮料 知道保护眼睛,不在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书,连续看电视不超过20分钟 每天早晚刷牙且方法基本正确 5—6岁幼儿如何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养成每天睡觉和起床的习惯 能主动参加体育活动 吃东西时细嚼慢咽 主动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 主动保护眼睛,不在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书,连续看电视不超过30分钟 每天早晚主动刷牙,方法正确 02 语言领域 语言领域 目标: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 3—4岁幼儿如何养成文明语言习惯? 与别人讲话时知道眼睛要看着对方 说话自然,声音大小适中 能在成人的提醒下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 4—5岁幼儿如何养成文明语言习惯? 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能回应 能根据场合调节自己说话的声音大小 主动使用礼貌用语,不说脏话粗话 5—6岁幼儿如何养成文明语言习惯? 别人讲话时能积极主动地回应 能根据谈话对象和需要,调整说话的语气 能根据所处情境使用恰当的语言。如在别人悲伤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示安慰 03 社会领域 社会领域 目标: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3—4岁幼儿如何配演基本行为规范? 在提醒下,能遵守游戏和公共场所的规则 知道不经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东西需要归还 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 4—5岁幼儿如何配演基本行为规范? 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 不私自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知道说谎是不对的 知道接受了的任务一定要完成 爱护身边的环境 04 如何培养孩子的文明行为? 有利的环境 要想孩子养成文明行为,最重要的是环境。因为这些行为首先不是拿来教,而是靠环境的影响。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幼儿园的环境、社会环境等,在这些环境里人们应该是非常有礼貌的,大家都举止文明。 有利的示范 示范是潜移默化的,家长起好带头作用很重要。有的家长会让孩子尊重别人,但自己的行为表现出对长辈不尊敬或是对他人很苛刻,当孩子看到你的行为不文明,这时再讲道理也全部都抵消了。 当然,道理还是要讲。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要告诉孩子。比如去别人家作客前,有些事情和孩子要有所约定,像是穿戴整齐,敲门问好,主人不允许的不要做,不要打断长辈的交流等,不要让孩子觉得到可以无法无天。 及时的称赞 当儿童出现文明行为时,家长一定要及时、具体地表扬,不能只是说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真是个能干的孩子!”而是要说些具体的优点“今天过马路你过得非常好,能够学会看红绿灯,耐心等待。” 但注意不要过度,不要太张扬,有时候甚至是摸他一下,点个头,孩子就觉得,爸妈说我这个行为是对的,于是重复这个行为就会出现。 坚决的态度 当儿童发生不文明行为时,家长一定要注意态度坚决。比如在火车上打搅别人,有些家长会说,孩子还小,算了,并希望旁人原谅孩子,其实这不对。如果在公共场合,孩子有这样不文明行为,家长应该坚决立刻制止,并把他带离这个场景,而不是认为大人应该原谅小孩,孩子也是要做规矩。 默契的合作 学校和家庭要有一致的要求,学校提的要求家长一定要配合。此外,家庭成员之间要有默契,祖辈或是夫妻之间做到要求一致,不能一个抓的很紧,一个可以无所谓,不然孩子就会很难辨别到底应该遵循谁?
学生的作业家长要不要改?多位老师:批改任务应交给教师   “南昌一小学老师要求家长不批改作业需写情况说明”一事经报道后引起众多老师及学生家长热议。   学生作业家长改,各地老师及家长怎么看?11月5日,澎湃新闻采访各地多位小学老师及家长。   有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学生的作业到底要不要家长来修改,核心在于家校教育的边界:学生作业批改的权利属于老师,家长应该督促、检查孩子作业,并非“批改”作业。不过有家长对“要求家长改作业”表示理解,认为给孩子批改作业能及时掌握孩子学习中存在薄弱的地方。   家长的烦恼:改孩子的作业“很费事”   湖南长沙张女士的孩子正在读一年级,每天她会在孩子的作业上花三个小时左右。   张女士告诉澎湃新闻,每次批改作业都很费事,她需要对照老师的范本和答案,指出错误,不断提醒孩子改正,直到正确为止,最后她还要在作业本上签名。   令张女士苦恼的是,她虽能理解“学生作业家长改”这一做法,“老师的目的是提高效率”,但任务多了,家长却成了各科作业的“多任务处理器”。“有时候孩子已经睡了,家长还没有睡,还在研究拼音读法。”   张女士表示,孩子从一年级入校开始,学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做作业,但“检查的过程涉及到对孩子做错作业的批改”。   河南商丘的甄女士是一位二孩母亲,小儿子今年才刚上小学一年级,平日主要的精力都花在监督小儿子写作业上,每天都会监督至少一小时。除此之外,学校每月都会让家长帮忙批改作业几次,每次批改后,老师都会二次批改。   甄女士称,她理解老师让家长帮忙批改作业的行为,“学生作业家长改”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习方面薄弱的地方。   同时,甄女士表示,帮孩子批改作业也增加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沟通频率,促进了亲子关系。“每次我批改时发现了错误并指出,他也会产生逆反心理,开始发脾气。我会和他沟通,帮他找出错的原因。其实只要孩子能意识到确实是自己出了错,不是妈妈故意给他挑刺,他就不会发脾气了。”   不过,让甄女士苦恼的是,小儿子的课业负担挺重。“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每天作业已经要写到九点,除此之外,每周还要给他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不然会跟不上别家的孩子。”   老师的声音:批改作业的权利应交给老师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江西南昌一名小学三年级老师让家长批改学生作业,不批改还要写情况说明。这所学校三年级数学老师杜强(化名)回应称,老师太忙,家长批改作业可提高效率。   对于“家长批改作业可提高效率”这一说法,有老师并不认同。   来自安徽省宣城市当地一所中心小学的数学老师张明明(化名)告诉澎湃新闻,从教二十多年,她从未要求家长批改学生的作业,而是告诉家长,应督促、检查孩子的作业。   张明明说,在她所在的班级,家长大部分都在外务工,只有孩子的爷爷奶奶负责接送孩子,“他们不懂怎么修改,我们会告诉孩子的家长,让他们多辅导孩子做作业。”   张明明表示,她平日给孩子布置的数学作业并不多,而且会积极鼓励孩子们互相检查作业,“这样能提高孩子的积极性,也能达到良好复习的效果。”   河南省某所实验小学语文老师张梅(化名)在批改作业上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张梅从事语文教学已有二十年,她表示,老师既可以选择“全批全改”,也可以选择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对改,“让学生分小组学习,互相批改,其实能巩固他们的知识点,可以达到反思的效果。” 张梅强调,家长应该督促检查学生作业,但批改的权利应交给老师,“学生作业家长做/改实则是把老师的职责分给了家长。”   张梅称,作业反映的是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孩子交上来的作业都对,老师能知道学生哪些地方存在薄弱的情况吗?下一节课老师可能无法确定上课的重点难点。”   另一位担任郑州某国际小学校长的王钢告诉澎湃新闻,家长不应该批改作业,批改作业是老师的本职工作,此外,老师的角色应清晰,可以教育孩子,但不能强制要求家长批改孩子的作业。   王钢认为,老师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由,让家长来改作业,是不是说明老师布置的作业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如果是这样,作为老师调整作业量是首要任务,而不应该推卸责任。”   王钢表示,老师和家长对于教育的边界应该明了清晰,“家校配合非常有必要,但是边界需明了,不能越界。”
傅首尔重新定义“单亲家庭”:真正伤害孩子的,是一群缺席的父母 傅首尔又爆出了惊人的发言。 在《告诉世界我可以》里,她重新定义了“单亲家庭”, 她认为:“单亲家庭”不是因为父母在婚姻形式上的解除,而是孩子缺少爸爸或妈妈某一方的爱和陪伴。 即使父母不在一起了,两人有商有量给予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孩子不缺爱和陪伴,依旧算是“双亲家庭”。 仔细琢磨之下发现, 她“单亲家庭”的新定义,离不开一个残忍的社会现象: 在育儿这条路上,总有父母在缺席,总有孩子在缺爱。 表面完整的家庭结构,并不是孩子真正需求的爱,陪伴和聆听才是。 对于孩子而言,爱是唯一的牵绊,得不到爱的那一刻开始,家就已经破裂了。 给予孩子生命却不给孩子爱,是父母的失职,在少时吝于陪伴,便在大时失去进入孩子内心的机会。 父母缺席的家庭,有名无实 之前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中,有一个小家庭,反映的就是从小父母缺席的故事。 由于工作关系,从小父母就把季杨杨寄养在舅舅家。 由于从小就待在舅舅家里长大,季杨杨与舅舅的感情早已经比与父母的要深厚得多。 因此,当季杨杨高中的时候回到父母身边时,亲子间的关系显得疏远且紧绷。 季杨杨对于父母的管教自然地感到排斥。 父子间的矛盾越演越烈,最终爆发在父亲打在季杨杨脸上一巴掌的一刻。 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爱与陪伴, 但是对于季杨杨来说,父母是缺席已久的血缘上的父母,心底早已失去了亲子间亲密的感觉。 父母长久的缺席对孩子带来的伤害,要用多长的时间和多少的付出才能填补回来,永远无解。 陪伴孩子的时间如同沙漏,流逝了就无法复位,错失的成长永远无法弥补。 无论是对于父母还是孩子而言,错失的陪伴就是心底的空洞,错失得越多,空洞便越大。 当形成深不可测的黑洞时,便是一生无法回头的遗憾。 《奇葩说》曾有一个辩题“每周陪伴少于12小时,该不该取消爸爸的称号”, 颜如晶的发言让现场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孩子这一生唯一的观众就是父母,其他人都是后面加入的。连续剧错过了可以补,但孩子这一生的连续剧错过了,以后就永远看不了了。” 对于孩子而言,最疑惑的莫过于明明有爸爸妈妈,但却总是见不着他们。 从疑惑到愤怒到死心,父母缺席带给孩子们内心的不解与不安只能在一个个黑夜自我消解。 父母双全的家,并不是最温暖的。 有父母陪伴的家,才是真正的家。 对于孩子而言,家的完整,在于被爱 为了孩子好,不离婚。 这是多少人对于婚姻的迷思。 当夫妻婚姻关系紧张,相处一直冲突不断时,为了孩子而强行坚持是否最好的选择呢? 孩子的心声便是答案。 在许多心理咨询当中,孩子们都表示,当父母处于婚姻关系却一直闹矛盾, 一直表示为了自己而不离婚时,反而带给了孩子许多痛苦和内疚的感受。 有的孩子甚至求父母离婚,小小年纪已然失去了对婚姻的信心。 是否被爱,孩子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 真正在乎孩子的父母,不会为了维护表面的家庭完整,而忽略孩子的感受。 即使感情不和,带给孩子的都是正面的信息。 奥巴马的妈妈安•邓纳姆在离婚后便独自带着儿子在美国生活。 老奥巴马既没有支付过赡养费也没有陪伴过奥巴马,按理说,安应该对于老奥巴马极度地愤怒和厌恶。 但是安并没有抱怨、没有咒骂,也没有怨恨。 她反而经常对儿子谈及爸爸的优点,最重要的一点是,告诉儿子爸爸真的很爱他。 于是,奥巴马很有自信,也很有安全感,学业上进,为人幽默,事业更是目标明确节节上升,全都有妈妈给他描述的爸爸的影子。 即使成长在单亲家庭,但是奥巴马心中从不缺爱。 他的成功,全都建立在妈妈的伟大之上。 既然已经决定离婚了,便要努力学习为了孩子放下对前任的恨意, 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带给孩子正面的信息,鼓励孩子与另一方保持亲密有爱的关系。 因为孩子心中感到的爱有多少,他们能够拥有的正面能量就有多少。 虽为童星,杨紫也曾经历无戏可拍的黑暗时期。 即使曾面对过被临时换角,半夜打车回家的窘迫,或者最长时间半年没戏可拍的低迷, 杨紫却依然保持着积极的心态,把每一次挑战都看作一次机会,坚持自己的演员梦。 她强大的背后,是父母一直以来的陪伴和支持给予她的勇气和乐观。 出道21年,是爸爸陪着杨紫走遍北京所有的剧组,是妈妈放弃了自己的工作陪伴她的成长,做她的经纪人。 无论她做任何的决定,背后都有父母强大的支撑。 爱让杨紫内心充满安全感,她才能一路披荆斩棘,拥有直面社会、突破困难的勇气。 Dr.魏在《告诉世界我可以》里面说: “单亲家庭,并不一定就会安全感缺失。 最重要的是你怎么给他营造这个养育的环境。如果他总是觉得自己被爱包裹的话,也没问题。” 对于孩子而言,真正有意义的是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有爸妈的陪伴和扶持,有爸妈的爱给予自己精神支撑。 只要是父母的爱从没离开,那么孩子心中,家一直都是完整的。 离婚也能带给孩子100%的爱 社会上普遍认为离婚就等于孩子失去了爸爸或妈妈。 这归根究底是因为部分父母在离婚后,就对孩子减少了关注与关心。 但其实离婚,也不妨碍父母带给孩子100%的爱。 李嫣7岁时,王菲和李亚鹏签字离婚。 离婚并没有影响他们共同养育李嫣,他们对李嫣的爱也并没有减少。 常常有媒体拍到李亚鹏接送李嫣上学,带她去旅行。 李亚鹏和王菲也常常陪她爬山、散步、考钢琴。 每一次在李嫣的生日会上,不仅父母都出席了,并且还十分快乐,毫无离婚家庭的样子。 “换一种方式,对孩子来说,我们仍然是一家人。” 当初他们如此对外宣布时,许多人嗤之以鼻。但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了,不是做不到,只是有的人没做到。 如今,李嫣长成了自信、富有魅力的女生。 不仅上传自己多段教学视频,一会教大家自拍,一会教大家化妆,与粉丝频繁互动, 俨然一个小主播的样子,还与多多登上T台走秀,自信满满毫不逊色。 王菲与李亚鹏用时间和行动证明了,离婚与给孩子的爱从不是对立关系。 离婚后,依然能够做好“陪伴式父母”,出席孩子的每一天成长。 离婚不离爱,父母离婚后和平相处,依旧能够带给孩子难以替代的安全感。 从事婚姻治疗的罗伯特·艾莫利博士曾经建议: “离婚之后父母需要建立新的关系来共同抚养孩子,夫妻俩通常难以回到朋友关系, 所以要变成商业伙伴互相合作,给对方应有的礼貌尊重与界限。” 别让离婚带给自己忽略孩子的借口,真正负责任的父母,不会因为家庭形式的改变,而改变给予孩子的爱和关注。 当父母正确地调整好离婚后的关系,依旧能够互相尊重和有商有量,依旧能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给孩子。 心理学家李维榕说,对孩子好的离婚方式,最关键的是看父母的态度。 “因为孩子是最受父母态度和情绪影响的,夫妻做不成功,仍要学习做成功的父母!” 育儿即育己。 自己在面对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时的态度和处理方式,都在影响着自己的孩子。 如果必须离婚,那么好好离婚, 好好地成为更好的自己,好好地爱孩子,孩子也会用自信、有爱来回馈。 喜欢今天的文章,点击栏头“关注”我们吧, 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的精彩推送啦!笔芯~
孩子为什么要加强培养专注力? 在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反馈中 家长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句话: 请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孩子专注力不够,怎么办? 尤其是上幼小衔接的孩子 距离上小学的日子越来越近 加强专注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原因: 首先,一起来看看哪些因素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 1、孩子对所做的事缺乏兴趣; 2、生活作息混乱,外来的刺激太多太强; 3、受到过多的照顾和保护; 4、家长过分操纵孩子,要求太高,使他缺乏自信心; 5、孩子入学前学得太多,课堂上所教的知识已满足不了他。 解决办法: 缺乏专注力确实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不过家长们别着急,不妨在平时这样做: 1、不打断、不干扰 孩子正在看书,妈妈却说:“怎么又看课外书了?”孩子正认真地搭积木,妈妈觉得该喝牛奶了,就过去让孩子喝牛奶……这些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实则打断了孩子专注做事的节奏,长此下去会使孩子的注意力分散、依赖性强,出现边写边玩等现象。 所以,当孩子满怀兴趣做事时,请不要干扰或制止他,尽量让他专注地完成整件事。 2、给孩子自主的机会 家长安排的时刻表孩子未必喜欢。那么就让孩子来一回“我的时间我做主”――什么时候整理玩具箱、什么时候看书、什么时候运动……都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吧。这样能提高孩子做事的积极性。 你可以做的是:尽量帮孩子把项目调整到动静交错进行,每项活动期间不打扰,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及时鼓励。 3、要求简单提,说话不重复 对孩子讲话不要一件事反复说几遍,那样不利于孩子养成倾听的习惯。当老师只讲一遍时,他很容易没听见或没听清,自然也就谈不上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成人对孩子交待事情只讲一遍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好方法。 4、理智选择学习用品 首先在家里找一个安静明亮的学习地点,给孩子购买一套适合的桌椅,形成一个固定的学习场所。干扰因素要尽量少,远离电视、手机等容易让孩子分心的电子产品。 而所谓“适合”的文具就是应力求简单实用。越花俏的文具,越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哦。 5、放松心态,不要先行教孩子小学的学习内容 有部分焦虑的家长,会事先将小学内容提前教授给孩子,以为这样能让孩子在学习上领先一步。其实,这样的行为可能会导致孩子对课程感到厌倦,严重的话也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最后,还要给家长一些温馨提示: 1.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集中注意力时间长度不同,随年龄增长而延长: 一岁以下的宝宝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超过15秒, 一岁半的宝宝对有兴趣的事物,可集中注意5分钟以上, 2岁孩子集中注意力的平均时间约为7分钟, 3岁平均约为9分钟, 4岁平均约为12分钟, 5岁平均约为14分钟。 不要过高要求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可以间歇性休息。 2.在进行游戏时,尤其是孩子独自游戏的时候,尽量为孩子创造安静的环境,尤其不要经常打扰孩子,不要轻易给孩子帮助和提示,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3.给孩子营造轻松安全的环境,要避免一心二用的情况,让孩子专注于游戏。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