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孤旅背包客 天涯孤旅背包客
红尘真可笑,自己寻烦恼,世上走一遭,不如乐逍遥。从小的理想是“破万卷书,行万里路”,人至中年,书是读了几吨了,可路走的不远,竞是为俗务所羁绊。现正是无忧无虑、经济充实,又在俗务上不通达,太白有云: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日散发弄扁舟。于是我成了幸福之背包客,天涯孤旅。正是“有缘即往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关注数: 27 粉丝数: 99 发帖数: 2,571 关注贴吧数: 26
孙犁先生和荷花淀派 ---纪念孙犁先生诞辰100周年 2013-02-27 14:48:33| 分类: 白洋文化 | 标签:文学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今年是孙犁先生诞辰100周年,荷花淀派的发源地-河北安新作家协会的文学爱好者们发起纪念孙犁先生诞辰100周年网络征文活动。对于文学爱好者荷派来历和风格早已深入我心了。   荷花淀派以清新、明丽、婉美的风格和浪漫主义色彩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影响广泛的文学流派。文学流派形成原因各异,但常与大作家的示范、带动相关,如鲁迅影响下的乡土小说作家群、赵树理影响下的山药蛋派等。荷花淀派的形成则与孙犁创作的影响以及他对文学青年的培养密切相关。   1945年,孙犁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为风沙弥漫的西北高原带来了白洋淀水乡的清新之风;同时,充溢其中的爱国爱家乡的情怀、浪漫主义精神和灵动脱俗的美,给残酷战争条件下的抗日根据地军民以心灵的鼓舞和精神的提升。时任《解放日报》副刊编辑的方纪,读到《荷花淀》原稿时“差不多跳了起来”,“《荷花淀》无论从题材的新鲜,语言的新鲜和表现方法的新鲜,在当时的创作中都显得别开生面。”此后,孙犁接连发表了《嘱咐》、《光荣》、《钟》等短篇小说,以清新明快、优美婉约的艺术风格强烈地吸引着读者。新中国成立后,他又陆续发表了《村歌》、《吴召儿》、《山地回忆》等,艺术风格更加成熟。1950年他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在《天津日报》上连载,其风采就像:“早晨的一片云霞,淀上的片片白帆,林间黄鹂的鸣转,平原上摇曳的红高粱,带着奇丽的色彩,诗一般的意境,浓重的生活气息,清新的溪流,出现在新中国的文坛上。”发表于1956年的《铁木前传》,更是中国当代文坛不可多得的佳作。这些作品以其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现当代文坛和热爱追随他的文学青年构成了持续不断的影响力。文学青年们自觉地追随孙犁,接受其创作理念、审美趣味,学习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这是荷花淀派形成的重要原因。   1949年孙犁随解放军进入天津,在《天津日报》负责编副刊。孙犁的办刊方针是:“刊物要有地方特点,地方色彩,要有个性。要敢于形成一个流派,与兄弟刊物竞争比赛。”他以“文艺副刊”为阵地,通过发表作品、改稿、通信、交谈、报告会等方式,扶植培养了一批文学青年。刘绍棠曾深情地说:“孙犁同志培养和影响了我这一代的许多人,也在更广泛更深入地影响着比我年轻的同志们。孙犁同志的巨大艺术成就和培植后生的劳绩,应该大书特书于当代文学史上。”在孙犁的指导下,这些文学青年创作出了如刘绍棠的《大青骡子》、《青枝绿叶》、《运河的桨声》,丛维熙的《七月雨》、《故乡散记》,韩映山的《瓜园》、《鸭子》、《水乡散记》、《作画》,房树民的《引力》、《渔婆》等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小说。这些小说师法孙犁,写得清新灵动,充满了诗情画意。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孙犁为旗帜,以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为代表的作家群落形成。“《荷花淀》这曲**年代的‘水乡牧歌’,以风光明媚的白洋淀为背景,其朴素、清新、柔美的风格,洋溢的诗情与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流派风格的集中体现。孙犁影响下的荷花淀派作家,虽然无出其左右,但都自觉地以孙犁作品的美学趣味为追求目标,着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其具有流派特征的作品都流溢出华北泥土和北方水乡的清新气息。”从而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以孙犁名作《荷花淀》命名的,具有全国影响并延续至世纪之交的小说流派———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小说的艺术特色,首先是以炽热的感情对河北农村生活的诗意描绘,地方色彩浓郁。荷花淀派作家们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家乡的山水田园、风俗人情既熟悉又充满着热爱与眷恋。孙犁的创作跨越了战争与和平的不同时代,但他的文学之根始终深深扎在河北农村的厚土中,不断开拓风景画、风俗画、风情画的新境界。年轻一代虽然与孙犁面对的生活有所不同,但作品同样紧贴时代,描绘出了一幅幅气韵生动,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农村生活画卷。刘绍棠以描绘运河两岸农村生活见长,他说“只想住在我的运河家乡的泥棚茅舍里”写小说。韩映山以描写白洋淀边生活为主,他说:“我热爱那里勤劳朴实的人民,热爱那里的河堤淀水,热爱那里的风光及一草一木。我把这种感情融进了自己的作品里。”而丛维熙早期小说散发着冀东农村的泥土味;房树民的作品多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乡土,格调清新,地方特色鲜明。
孙犁先生诞辰100周年及荷花淀派 今年是孙犁先生诞辰100周年,荷花淀派的发源地-河北安新作家协会的文学爱好者们发起纪念孙犁先生诞辰100周年网络征文活动。对于文学爱好者荷派来历和风格早已深入我心了。   荷花淀派以清新、明丽、婉美的风格和浪漫主义色彩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影响广泛的文学流派。文学流派形成原因各异,但常与大作家的示范、带动相关,如鲁迅影响下的乡土小说作家群、赵树理影响下的山药蛋派等。荷花淀派的形成则与孙犁创作的影响以及他对文学青年的培养密切相关。   1945年,孙犁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为风沙弥漫的西北高原带来了白洋淀水乡的清新之风;同时,充溢其中的爱国爱家乡的情怀、浪漫主义精神和灵动脱俗的美,给残酷战争条件下的抗日根据地军民以心灵的鼓舞和精神的提升。时任《解放日报》副刊编辑的方纪,读到《荷花淀》原稿时“差不多跳了起来”,“《荷花淀》无论从题材的新鲜,语言的新鲜和表现方法的新鲜,在当时的创作中都显得别开生面。”此后,孙犁接连发表了《嘱咐》、《光荣》、《钟》等短篇小说,以清新明快、优美婉约的艺术风格强烈地吸引着读者。新中国成立后,他又陆续发表了《村歌》、《吴召儿》、《山地回忆》等,艺术风格更加成熟。1950年他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在《天津日报》上连载,其风采就像:“早晨的一片云霞,淀上的片片白帆,林间黄鹂的鸣转,平原上摇曳的红高粱,带着奇丽的色彩,诗一般的意境,浓重的生活气息,清新的溪流,出现在新中国的文坛上。”发表于1956年的《铁木前传》,更是中国当代文坛不可多得的佳作。这些作品以其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现当代文坛和热爱追随他的文学青年构成了持续不断的影响力。文学青年们自觉地追随孙犁,接受其创作理念、审美趣味,学习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这是荷花淀派形成的重要原因。   1949年孙犁随解放军进入天津,在《天津日报》负责编副刊。孙犁的办刊方针是:“刊物要有地方特点,地方色彩,要有个性。要敢于形成一个流派,与兄弟刊物竞争比赛。”他以“文艺副刊”为阵地,通过发表作品、改稿、通信、交谈、报告会等方式,扶植培养了一批文学青年。刘绍棠曾深情地说:“孙犁同志培养和影响了我这一代的许多人,也在更广泛更深入地影响着比我年轻的同志们。孙犁同志的巨大艺术成就和培植后生的劳绩,应该大书特书于当代文学史上。”在孙犁的指导下,这些文学青年创作出了如刘绍棠的《大青骡子》、《青枝绿叶》、《运河的桨声》,丛维熙的《七月雨》、《故乡散记》,韩映山的《瓜园》、《鸭子》、《水乡散记》、《作画》,房树民的《引力》、《渔婆》等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小说。这些小说师法孙犁,写得清新灵动,充满了诗情画意。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孙犁为旗帜,以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为代表的作家群落形成。“《荷花淀》这曲**年代的‘水乡牧歌’,以风光明媚的白洋淀为背景,其朴素、清新、柔美的风格,洋溢的诗情与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流派风格的集中体现。孙犁影响下的荷花淀派作家,虽然无出其左右,但都自觉地以孙犁作品的美学趣味为追求目标,着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其具有流派特征的作品都流溢出华北泥土和北方水乡的清新气息。”从而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以孙犁名作《荷花淀》命名的,具有全国影响并延续至世纪之交的小说流派———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小说的艺术特色,首先是以炽热的感情对河北农村生活的诗意描绘,地方色彩浓郁。荷花淀派作家们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家乡的山水田园、风俗人情既熟悉又充满着热爱与眷恋。孙犁的创作跨越了战争与和平的不同时代,但他的文学之根始终深深扎在河北农村的厚土中,不断开拓风景画、风俗画、风情画的新境界。年轻一代虽然与孙犁面对的生活有所不同,但作品同样紧贴时代,描绘出了一幅幅气韵生动,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农村生活画卷。刘绍棠以描绘运河两岸农村生活见长,他说“只想住在我的运河家乡的泥棚茅舍里”写小说。韩映山以描写白洋淀边生活为主,他说:“我热爱那里勤劳朴实的人民,热爱那里的河堤淀水,热爱那里的风光及一草一木。我把这种感情融进了自己的作品里。”而丛维熙早期小说散发着冀东农村的泥土味;房树民的作品多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乡土,格调清新,地方特色鲜明。
孙犁先生和荷花淀派 ---纪念孙犁先生诞辰100周年 2013-02-27 14:48:33| 分类: 白洋文化 | 标签:文学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今年是孙犁先生诞辰100周年,荷花淀派的发源地-河北安新作家协会的文学爱好者们发起纪念孙犁先生诞辰100周年网络征文活动。对于文学爱好者荷派来历和风格早已深入我心了。   荷花淀派以清新、明丽、婉美的风格和浪漫主义色彩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影响广泛的文学流派。文学流派形成原因各异,但常与大作家的示范、带动相关,如鲁迅影响下的乡土小说作家群、赵树理影响下的山药蛋派等。荷花淀派的形成则与孙犁创作的影响以及他对文学青年的培养密切相关。   1945年,孙犁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为风沙弥漫的西北高原带来了白洋淀水乡的清新之风;同时,充溢其中的爱国爱家乡的情怀、浪漫主义精神和灵动脱俗的美,给残酷战争条件下的抗日根据地军民以心灵的鼓舞和精神的提升。时任《解放日报》副刊编辑的方纪,读到《荷花淀》原稿时“差不多跳了起来”,“《荷花淀》无论从题材的新鲜,语言的新鲜和表现方法的新鲜,在当时的创作中都显得别开生面。”此后,孙犁接连发表了《嘱咐》、《光荣》、《钟》等短篇小说,以清新明快、优美婉约的艺术风格强烈地吸引着读者。新中国成立后,他又陆续发表了《村歌》、《吴召儿》、《山地回忆》等,艺术风格更加成熟。1950年他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在《天津日报》上连载,其风采就像:“早晨的一片云霞,淀上的片片白帆,林间黄鹂的鸣转,平原上摇曳的红高粱,带着奇丽的色彩,诗一般的意境,浓重的生活气息,清新的溪流,出现在新中国的文坛上。”发表于1956年的《铁木前传》,更是中国当代文坛不可多得的佳作。这些作品以其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现当代文坛和热爱追随他的文学青年构成了持续不断的影响力。文学青年们自觉地追随孙犁,接受其创作理念、审美趣味,学习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这是荷花淀派形成的重要原因。   1949年孙犁随解放军进入天津,在《天津日报》负责编副刊。孙犁的办刊方针是:“刊物要有地方特点,地方色彩,要有个性。要敢于形成一个流派,与兄弟刊物竞争比赛。”他以“文艺副刊”为阵地,通过发表作品、改稿、通信、交谈、报告会等方式,扶植培养了一批文学青年。刘绍棠曾深情地说:“孙犁同志培养和影响了我这一代的许多人,也在更广泛更深入地影响着比我年轻的同志们。孙犁同志的巨大艺术成就和培植后生的劳绩,应该大书特书于当代文学史上。”在孙犁的指导下,这些文学青年创作出了如刘绍棠的《大青骡子》、《青枝绿叶》、《运河的桨声》,丛维熙的《七月雨》、《故乡散记》,韩映山的《瓜园》、《鸭子》、《水乡散记》、《作画》,房树民的《引力》、《渔婆》等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小说。这些小说师法孙犁,写得清新灵动,充满了诗情画意。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孙犁为旗帜,以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为代表的作家群落形成。“《荷花淀》这曲**年代的‘水乡牧歌’,以风光明媚的白洋淀为背景,其朴素、清新、柔美的风格,洋溢的诗情与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流派风格的集中体现。孙犁影响下的荷花淀派作家,虽然无出其左右,但都自觉地以孙犁作品的美学趣味为追求目标,着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其具有流派特征的作品都流溢出华北泥土和北方水乡的清新气息。”从而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以孙犁名作《荷花淀》命名的,具有全国影响并延续至世纪之交的小说流派———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小说的艺术特色,首先是以炽热的感情对河北农村生活的诗意描绘,地方色彩浓郁。荷花淀派作家们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家乡的山水田园、风俗人情既熟悉又充满着热爱与眷恋。孙犁的创作跨越了战争与和平的不同时代,但他的文学之根始终深深扎在河北农村的厚土中,不断开拓风景画、风俗画、风情画的新境界。年轻一代虽然与孙犁面对的生活有所不同,但作品同样紧贴时代,描绘出了一幅幅气韵生动,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农村生活画卷。刘绍棠以描绘运河两岸农村生活见长,他说“只想住在我的运河家乡的泥棚茅舍里”写小说。韩映山以描写白洋淀边生活为主,他说:“我热爱那里勤劳朴实的人民,热爱那里的河堤淀水,热爱那里的风光及一草一木。我把这种感情融进了自己的作品里。”而丛维熙早期小说散发着冀东农村的泥土味;房树民的作品多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乡土,格调清新,地方特色鲜明。
孙犁先生和荷花淀派 ---纪念孙犁先生诞辰100周年 今年是孙犁先生诞辰100周年,荷花淀派的发源地-河北安新作家协会的文学爱好者们发起纪念孙犁先生诞辰100周年网络征文活动。对于文学爱好者荷派来历和风格早已深入我心了。   荷花淀派以清新、明丽、婉美的风格和浪漫主义色彩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影响广泛的文学流派。文学流派形成原因各异,但常与大作家的示范、带动相关,如鲁迅影响下的乡土小说作家群、赵树理影响下的山药蛋派等。荷花淀派的形成则与孙犁创作的影响以及他对文学青年的培养密切相关。   1945年,孙犁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为风沙弥漫的西北高原带来了白洋淀水乡的清新之风;同时,充溢其中的爱国爱家乡的情怀、浪漫主义精神和灵动脱俗的美,给残酷战争条件下的抗日根据地军民以心灵的鼓舞和精神的提升。时任《解放日报》副刊编辑的方纪,读到《荷花淀》原稿时“差不多跳了起来”,“《荷花淀》无论从题材的新鲜,语言的新鲜和表现方法的新鲜,在当时的创作中都显得别开生面。”此后,孙犁接连发表了《嘱咐》、《光荣》、《钟》等短篇小说,以清新明快、优美婉约的艺术风格强烈地吸引着读者。新中国成立后,他又陆续发表了《村歌》、《吴召儿》、《山地回忆》等,艺术风格更加成熟。1950年他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在《天津日报》上连载,其风采就像:“早晨的一片云霞,淀上的片片白帆,林间黄鹂的鸣转,平原上摇曳的红高粱,带着奇丽的色彩,诗一般的意境,浓重的生活气息,清新的溪流,出现在新中国的文坛上。”发表于1956年的《铁木前传》,更是中国当代文坛不可多得的佳作。这些作品以其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现当代文坛和热爱追随他的文学青年构成了持续不断的影响力。文学青年们自觉地追随孙犁,接受其创作理念、审美趣味,学习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这是荷花淀派形成的重要原因。   1949年孙犁随解放军进入天津,在《天津日报》负责编副刊。孙犁的办刊方针是:“刊物要有地方特点,地方色彩,要有个性。要敢于形成一个流派,与兄弟刊物竞争比赛。”他以“文艺副刊”为阵地,通过发表作品、改稿、通信、交谈、报告会等方式,扶植培养了一批文学青年。刘绍棠曾深情地说:“孙犁同志培养和影响了我这一代的许多人,也在更广泛更深入地影响着比我年轻的同志们。孙犁同志的巨大艺术成就和培植后生的劳绩,应该大书特书于当代文学史上。”在孙犁的指导下,这些文学青年创作出了如刘绍棠的《大青骡子》、《青枝绿叶》、《运河的桨声》,丛维熙的《七月雨》、《故乡散记》,韩映山的《瓜园》、《鸭子》、《水乡散记》、《作画》,房树民的《引力》、《渔婆》等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小说。这些小说师法孙犁,写得清新灵动,充满了诗情画意。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孙犁为旗帜,以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为代表的作家群落形成。“《荷花淀》这曲**年代的‘水乡牧歌’,以风光明媚的白洋淀为背景,其朴素、清新、柔美的风格,洋溢的诗情与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流派风格的集中体现。孙犁影响下的荷花淀派作家,虽然无出其左右,但都自觉地以孙犁作品的美学趣味为追求目标,着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其具有流派特征的作品都流溢出华北泥土和北方水乡的清新气息。”从而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以孙犁名作《荷花淀》命名的,具有全国影响并延续至世纪之交的小说流派———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小说的艺术特色,首先是以炽热的感情对河北农村生活的诗意描绘,地方色彩浓郁。荷花淀派作家们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家乡的山水田园、风俗人情既熟悉又充满着热爱与眷恋。孙犁的创作跨越了战争与和平的不同时代,但他的文学之根始终深深扎在河北农村的厚土中,不断开拓风景画、风俗画、风情画的新境界。年轻一代虽然与孙犁面对的生活有所不同,但作品同样紧贴时代,描绘出了一幅幅气韵生动,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农村生活画卷。刘绍棠以描绘运河两岸农村生活见长,他说“只想住在我的运河家乡的泥棚茅舍里”写小说。韩映山以描写白洋淀边生活为主,他说:“我热爱那里勤劳朴实的人民,热爱那里的河堤淀水,热爱那里的风光及一草一木。我把这种感情融进了自己的作品里。”而丛维熙早期小说散发着冀东农村的泥土味;房树民的作品多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乡土,格调清新,地方特色鲜明。
孙犁先生和荷花淀派 ---纪念孙犁先生诞辰100周年   今年是孙犁先生诞辰100周年,荷花淀派的发源地-河北安新作家协会的文学爱好者们发起纪念孙犁先生诞辰100周年网络征文活动。对于文学爱好者荷派来历和风格早已深入我心了。   荷花淀派以清新、明丽、婉美的风格和浪漫主义色彩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影响广泛的文学流派。文学流派形成原因各异,但常与大作家的示范、带动相关,如鲁迅影响下的乡土小说作家群、赵树理影响下的山药蛋派等。荷花淀派的形成则与孙犁创作的影响以及他对文学青年的培养密切相关。   1945年,孙犁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为风沙弥漫的西北高原带来了白洋淀水乡的清新之风;同时,充溢其中的爱国爱家乡的情怀、浪漫主义精神和灵动脱俗的美,给残酷战争条件下的抗日根据地军民以心灵的鼓舞和精神的提升。时任《解放日报》副刊编辑的方纪,读到《荷花淀》原稿时“差不多跳了起来”,“《荷花淀》无论从题材的新鲜,语言的新鲜和表现方法的新鲜,在当时的创作中都显得别开生面。”此后,孙犁接连发表了《嘱咐》、《光荣》、《钟》等短篇小说,以清新明快、优美婉约的艺术风格强烈地吸引着读者。新中国成立后,他又陆续发表了《村歌》、《吴召儿》、《山地回忆》等,艺术风格更加成熟。1950年他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在《天津日报》上连载,其风采就像:“早晨的一片云霞,淀上的片片白帆,林间黄鹂的鸣转,平原上摇曳的红高粱,带着奇丽的色彩,诗一般的意境,浓重的生活气息,清新的溪流,出现在新中国的文坛上。”发表于1956年的《铁木前传》,更是中国当代文坛不可多得的佳作。这些作品以其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现当代文坛和热爱追随他的文学青年构成了持续不断的影响力。文学青年们自觉地追随孙犁,接受其创作理念、审美趣味,学习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这是荷花淀派形成的重要原因。   1949年孙犁随解放军进入天津,在《天津日报》负责编副刊。孙犁的办刊方针是:“刊物要有地方特点,地方色彩,要有个性。要敢于形成一个流派,与兄弟刊物竞争比赛。”他以“文艺副刊”为阵地,通过发表作品、改稿、通信、交谈、报告会等方式,扶植培养了一批文学青年。刘绍棠曾深情地说:“孙犁同志培养和影响了我这一代的许多人,也在更广泛更深入地影响着比我年轻的同志们。孙犁同志的巨大艺术成就和培植后生的劳绩,应该大书特书于当代文学史上。”在孙犁的指导下,这些文学青年创作出了如刘绍棠的《大青骡子》、《青枝绿叶》、《运河的桨声》,丛维熙的《七月雨》、《故乡散记》,韩映山的《瓜园》、《鸭子》、《水乡散记》、《作画》,房树民的《引力》、《渔婆》等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小说。这些小说师法孙犁,写得清新灵动,充满了诗情画意。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孙犁为旗帜,以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为代表的作家群落形成。“《荷花淀》这曲**年代的‘水乡牧歌’,以风光明媚的白洋淀为背景,其朴素、清新、柔美的风格,洋溢的诗情与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流派风格的集中体现。孙犁影响下的荷花淀派作家,虽然无出其左右,但都自觉地以孙犁作品的美学趣味为追求目标,着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其具有流派特征的作品都流溢出华北泥土和北方水乡的清新气息。”从而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以孙犁名作《荷花淀》命名的,具有全国影响并延续至世纪之交的小说流派———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小说的艺术特色,首先是以炽热的感情对河北农村生活的诗意描绘,地方色彩浓郁。荷花淀派作家们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家乡的山水田园、风俗人情既熟悉又充满着热爱与眷恋。孙犁的创作跨越了战争与和平的不同时代,但他的文学之根始终深深扎在河北农村的厚土中,不断开拓风景画、风俗画、风情画的新境界。年轻一代虽然与孙犁面对的生活有所不同,但作品同样紧贴时代,描绘出了一幅幅气韵生动,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农村生活画卷。刘绍棠以描绘运河两岸农村生活见长,他说“只想住在我的运河家乡的泥棚茅舍里”写小说。韩映山以描写白洋淀边生活为主,他说:“我热爱那里勤劳朴实的人民,热爱那里的河堤淀水,热爱那里的风光及一草一木。我把这种感情融进了自己的作品里。”而丛维熙早期小说散发着冀东农村的泥土味;房树民的作品多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乡土,格调清新,地方特色鲜明。
孙犁先生和荷花淀派 ---纪念孙犁先生诞辰100周年 2013-02-27 14:48:33| 分类: 白洋文化 | 标签:文学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今年是孙犁先生诞辰100周年,荷花淀派的发源地-河北安新作家协会的文学爱好者们发起纪念孙犁先生诞辰100周年网络征文活动。对于文学爱好者荷派来历和风格早已深入我心了。   荷花淀派以清新、明丽、婉美的风格和浪漫主义色彩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影响广泛的文学流派。文学流派形成原因各异,但常与大作家的示范、带动相关,如鲁迅影响下的乡土小说作家群、赵树理影响下的山药蛋派等。荷花淀派的形成则与孙犁创作的影响以及他对文学青年的培养密切相关。   1945年,孙犁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为风沙弥漫的西北高原带来了白洋淀水乡的清新之风;同时,充溢其中的爱国爱家乡的情怀、浪漫主义精神和灵动脱俗的美,给残酷战争条件下的抗日根据地军民以心灵的鼓舞和精神的提升。时任《解放日报》副刊编辑的方纪,读到《荷花淀》原稿时“差不多跳了起来”,“《荷花淀》无论从题材的新鲜,语言的新鲜和表现方法的新鲜,在当时的创作中都显得别开生面。”此后,孙犁接连发表了《嘱咐》、《光荣》、《钟》等短篇小说,以清新明快、优美婉约的艺术风格强烈地吸引着读者。新中国成立后,他又陆续发表了《村歌》、《吴召儿》、《山地回忆》等,艺术风格更加成熟。1950年他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在《天津日报》上连载,其风采就像:“早晨的一片云霞,淀上的片片白帆,林间黄鹂的鸣转,平原上摇曳的红高粱,带着奇丽的色彩,诗一般的意境,浓重的生活气息,清新的溪流,出现在新中国的文坛上。”发表于1956年的《铁木前传》,更是中国当代文坛不可多得的佳作。这些作品以其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现当代文坛和热爱追随他的文学青年构成了持续不断的影响力。文学青年们自觉地追随孙犁,接受其创作理念、审美趣味,学习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这是荷花淀派形成的重要原因。   1949年孙犁随解放军进入天津,在《天津日报》负责编副刊。孙犁的办刊方针是:“刊物要有地方特点,地方色彩,要有个性。要敢于形成一个流派,与兄弟刊物竞争比赛。”他以“文艺副刊”为阵地,通过发表作品、改稿、通信、交谈、报告会等方式,扶植培养了一批文学青年。刘绍棠曾深情地说:“孙犁同志培养和影响了我这一代的许多人,也在更广泛更深入地影响着比我年轻的同志们。孙犁同志的巨大艺术成就和培植后生的劳绩,应该大书特书于当代文学史上。”在孙犁的指导下,这些文学青年创作出了如刘绍棠的《大青骡子》、《青枝绿叶》、《运河的桨声》,丛维熙的《七月雨》、《故乡散记》,韩映山的《瓜园》、《鸭子》、《水乡散记》、《作画》,房树民的《引力》、《渔婆》等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小说。这些小说师法孙犁,写得清新灵动,充满了诗情画意。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孙犁为旗帜,以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为代表的作家群落形成。“《荷花淀》这曲**年代的‘水乡牧歌’,以风光明媚的白洋淀为背景,其朴素、清新、柔美的风格,洋溢的诗情与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流派风格的集中体现。孙犁影响下的荷花淀派作家,虽然无出其左右,但都自觉地以孙犁作品的美学趣味为追求目标,着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其具有流派特征的作品都流溢出华北泥土和北方水乡的清新气息。”从而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以孙犁名作《荷花淀》命名的,具有全国影响并延续至世纪之交的小说流派———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小说的艺术特色,首先是以炽热的感情对河北农村生活的诗意描绘,地方色彩浓郁。荷花淀派作家们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家乡的山水田园、风俗人情既熟悉又充满着热爱与眷恋。孙犁的创作跨越了战争与和平的不同时代,但他的文学之根始终深深扎在河北农村的厚土中,不断开拓风景画、风俗画、风情画的新境界。年轻一代虽然与孙犁面对的生活有所不同,但作品同样紧贴时代,描绘出了一幅幅气韵生动,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农村生活画卷。刘绍棠以描绘运河两岸农村生活见长,他说“只想住在我的运河家乡的泥棚茅舍里”写小说。韩映山以描写白洋淀边生活为主,他说:“我热爱那里勤劳朴实的人民,热爱那里的河堤淀水,热爱那里的风光及一草一木。我把这种感情融进了自己的作品里。”而丛维熙早期小说散发着冀东农村的泥土味;房树民的作品多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乡土,格调清新,地方特色鲜明。
“荷花淀派”文学新时期代表人物――蔡楠 蔡楠,1965年8月生于河北省任丘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小小说学会副会长、沧州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小小说艺委会主任等。曾在《人民文学》、《北京文学》、《天津文学》、《百花园》、《长城》、《青春》、《芳草》、《读者》等多家刊物发表文学作品。有100多篇小说被《中华文学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文摘报》、《作家文摘》、《格言》、意林》等选载。著有小说集《行走在岸上的鱼》、《生死回眸》、《八月情绪》、《叙事光盘》、《天晴的时候下了雨》、《芦苇花开》、《白洋淀》和散文集《翅膀划过天空》、《蔡楠的博客》等9部。有作品入选《中国当代小小说排行榜》、《世界微型小说经典》、《百年百篇经典微型小说》、英译版《喧熙的麻雀——中国小小说精选》等50多种权威选集,50多次获全国、省市文学奖,部分作品被选入大中专学校教材和法学教材,有的被译介到国外。曾获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中国小小说风云人物榜——小小说星座奖”、“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等奖项,有作品荣登中国小说排行榜。2007年被评为“中国小小说十大热点人物”。2008年被评为“新世纪中国小小说风云人物榜——金牌作家”。现供职于河北省任丘市地税局。 蔡楠是“荷花淀派”文学新时期的传人,是当代小小说领域最具实力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在小小说文体形式与结构上的探索和突围,在作品内容上所凸现出来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人类生存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忧患和思考,在语言上追求优美的意境,飞翔的文字感觉,飘逸抒情且具有非凡的想象力,构成蔡楠小小风格的一大特色。难能可贵的是,蔡楠在久负盛名的荷花淀文学流派的侵淫中,作为后来者,在创作中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如果说1998年蔡楠小小说《行走在岸上的鱼》的出版,是蔡楠小小说创作的一个转折点,一个创作的高峰的话,2009年应该算作蔡楠创作的另一个高峰,在这一年里,蔡楠创作的成绩斐然,别的不说,就说其中12篇历史题材的系列小小说,就令人刮目相看。12篇历史题材的系列小小说分别是:《鱼图腾》、《谁杀我》、《秋风台》、《断魂筑》、《易水殇》、《蓼花吟》、《六郎星》、《双面谍》、《元妃荷》、《静修院》、《响马盗》、《忠魂补》。这一系列的小小说,不管从主题上看,还是从艺术上讲,都属于蔡楠上乘之作。 一、历史性 蔡楠的这个系列小小说,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写成的,在时间上有着必然的连续性。《鱼图腾》讲述的是新石器时代,也就是氏族社会中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故事,作者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借后来被当做图腾的鱼之口,讲述祖先们在这块土地上开拓发展的故事。早在中全新世纪时期的距今6000年到4000年时,人类已经顺沿着古拒马河冲积扇脊部迁徙到白洋淀北岸,这个时期就是新石器时期,这些远古的人类,以鱼为生,又在鱼的启示下开始了陆地的生活,于是就把鱼作为图腾,于是,鱼就凭着千万年来的记忆在凝固的石头中游泳。《谁杀我》讲述的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的故事,扁鹊的家乡在白洋淀,他四处行医,救人于危难,最后被他的同母异父的兄弟李醯杀害。《秋风台》、《断魂筑》、《易水殇》这三篇小小说,从不同角度为我们讲述了发生在春秋时期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分别介绍了荆轲、高渐离、燕太子丹的悲壮之举和惨烈的结局。《蓼花吟》讲述的是宋代真宗咸平年间知沧州节度副使何承矩,率兵数千出浑渥城抗击契丹入侵,取得全胜的故事。《六郎星》讲述的是宋代真宗咸平年间,杨六郎杨延昭迁保州、威虏、静戎为沿边巡检使,训练兵士,增设关卡,抵御契丹来犯之敌的故事。《双面谍》讲述的是宋辽“檀渊之盟”之后,李允则宽广的胸怀和高超的战术感动了辽国间谍萧佑丹,使他成为了双面谍的故事。《元妃荷》讲述的是金代被完颜璟封为元妃的李师儿的故事。《静修院》讲述的是元代世族至元年间,容城名儒刘因拒集贤学士、嘉议大夫之职不就,隐居三台、安州收徒讲学的故事。《响马盗》讲述的是明朝武宗正德年间刘六领导农民起义的故事。《忠魂补》讲述的是明世宗嘉靖年间,杨继盛赤胆忠心,与恶势力斗争的故事。作者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为我们生动地讲述历史故事,更增添了蔡楠小小说的纵深感和厚重感,让读者感受到了白洋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沉郁的文化气息。
“荷花淀派”文学新时期代表人物――蔡楠 蔡楠,1965年8月生于河北省任丘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小小说学会副会长、沧州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小小说艺委会主任等。曾在《人民文学》、《北京文学》、《天津文学》、《百花园》、《长城》、《青春》、《芳草》、《读者》等多家刊物发表文学作品。有100多篇小说被《中华文学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文摘报》、《作家文摘》、《格言》、意林》等选载。著有小说集《行走在岸上的鱼》、《生死回眸》、《八月情绪》、《叙事光盘》、《天晴的时候下了雨》、《芦苇花开》、《白洋淀》和散文集《翅膀划过天空》、《蔡楠的博客》等9部。有作品入选《中国当代小小说排行榜》、《世界微型小说经典》、《百年百篇经典微型小说》、英译版《喧熙的麻雀——中国小小说精选》等50多种权威选集,50多次获全国、省市文学奖,部分作品被选入大中专学校教材和法学教材,有的被译介到国外。曾获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中国小小说风云人物榜——小小说星座奖”、“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等奖项,有作品荣登中国小说排行榜。2007年被评为“中国小小说十大热点人物”。2008年被评为“新世纪中国小小说风云人物榜——金牌作家”。现供职于河北省任丘市地税局。 蔡楠是“荷花淀派”文学新时期的传人,是当代小小说领域最具实力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在小小说文体形式与结构上的探索和突围,在作品内容上所凸现出来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人类生存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忧患和思考,在语言上追求优美的意境,飞翔的文字感觉,飘逸抒情且具有非凡的想象力,构成蔡楠小小风格的一大特色。难能可贵的是,蔡楠在久负盛名的荷花淀文学流派的侵淫中,作为后来者,在创作中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如果说1998年蔡楠小小说《行走在岸上的鱼》的出版,是蔡楠小小说创作的一个转折点,一个创作的高峰的话,2009年应该算作蔡楠创作的另一个高峰,在这一年里,蔡楠创作的成绩斐然,别的不说,就说其中12篇历史题材的系列小小说,就令人刮目相看。12篇历史题材的系列小小说分别是:《鱼图腾》、《谁杀我》、《秋风台》、《断魂筑》、《易水殇》、《蓼花吟》、《六郎星》、《双面谍》、《元妃荷》、《静修院》、《响马盗》、《忠魂补》。这一系列的小小说,不管从主题上看,还是从艺术上讲,都属于蔡楠上乘之作。 一、历史性 蔡楠的这个系列小小说,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写成的,在时间上有着必然的连续性。《鱼图腾》讲述的是新石器时代,也就是氏族社会中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故事,作者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借后来被当做图腾的鱼之口,讲述祖先们在这块土地上开拓发展的故事。早在中全新世纪时期的距今6000年到4000年时,人类已经顺沿着古拒马河冲积扇脊部迁徙到白洋淀北岸,这个时期就是新石器时期,这些远古的人类,以鱼为生,又在鱼的启示下开始了陆地的生活,于是就把鱼作为图腾,于是,鱼就凭着千万年来的记忆在凝固的石头中游泳。《谁杀我》讲述的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的故事,扁鹊的家乡在白洋淀,他四处行医,救人于危难,最后被他的同母异父的兄弟李醯杀害。《秋风台》、《断魂筑》、《易水殇》这三篇小小说,从不同角度为我们讲述了发生在春秋时期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分别介绍了荆轲、高渐离、燕太子丹的悲壮之举和惨烈的结局。《蓼花吟》讲述的是宋代真宗咸平年间知沧州节度副使何承矩,率兵数千出浑渥城抗击契丹入侵,取得全胜的故事。《六郎星》讲述的是宋代真宗咸平年间,杨六郎杨延昭迁保州、威虏、静戎为沿边巡检使,训练兵士,增设关卡,抵御契丹来犯之敌的故事。《双面谍》讲述的是宋辽“檀渊之盟”之后,李允则宽广的胸怀和高超的战术感动了辽国间谍萧佑丹,使他成为了双面谍的故事。《元妃荷》讲述的是金代被完颜璟封为元妃的李师儿的故事。《静修院》讲述的是元代世族至元年间,容城名儒刘因拒集贤学士、嘉议大夫之职不就,隐居三台、安州收徒讲学的故事。《响马盗》讲述的是明朝武宗正德年间刘六领导农民起义的故事。《忠魂补》讲述的是明世宗嘉靖年间,杨继盛赤胆忠心,与恶势力斗争的故事。作者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为我们生动地讲述历史故事,更增添了蔡楠小小说的纵深感和厚重感,让读者感受到了白洋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沉郁的文化气息。
“荷花淀派”文学新时期代表人物之一--―蔡楠 蔡楠,1965年8月生于河北省任丘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小小说学会副会长、沧州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小小说艺委会主任等。曾在《人民文学》、《北京文学》、《天津文学》、《百花园》、《长城》、《青春》、《芳草》、《读者》等多家刊物发表文学作品。有100多篇小说被《中华文学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文摘报》、《作家文摘》、《格言》、意林》等选载。著有小说集《行走在岸上的鱼》、《生死回眸》、《八月情绪》、《叙事光盘》、《天晴的时候下了雨》、《芦苇花开》、《白洋淀》和散文集《翅膀划过天空》、《蔡楠的博客》等9部。有作品入选《中国当代小小说排行榜》、《世界微型小说经典》、《百年百篇经典微型小说》、英译版《喧熙的麻雀——中国小小说精选》等50多种权威选集,50多次获全国、省市文学奖,部分作品被选入大中专学校教材和法学教材,有的被译介到国外。曾获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中国小小说风云人物榜——小小说星座奖”、“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等奖项,有作品荣登中国小说排行榜。2007年被评为“中国小小说十大热点人物”。2008年被评为“新世纪中国小小说风云人物榜——金牌作家”。现供职于河北省任丘市地税局。 蔡楠是“荷花淀派”文学新时期的传人,是当代小小说领域最具实力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在小小说文体形式与结构上的探索和突围,在作品内容上所凸现出来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人类生存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忧患和思考,在语言上追求优美的意境,飞翔的文字感觉,飘逸抒情且具有非凡的想象力,构成蔡楠小小风格的一大特色。难能可贵的是,蔡楠在久负盛名的荷花淀文学流派的侵淫中,作为后来者,在创作中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如果说1998年蔡楠小小说《行走在岸上的鱼》的出版,是蔡楠小小说创作的一个转折点,一个创作的高峰的话,2009年应该算作蔡楠创作的另一个高峰,在这一年里,蔡楠创作的成绩斐然,别的不说,就说其中12篇历史题材的系列小小说,就令人刮目相看。12篇历史题材的系列小小说分别是:《鱼图腾》、《谁杀我》、《秋风台》、《断魂筑》、《易水殇》、《蓼花吟》、《六郎星》、《双面谍》、《元妃荷》、《静修院》、《响马盗》、《忠魂补》。这一系列的小小说,不管从主题上看,还是从艺术上讲,都属于蔡楠上乘之作。 一、历史性 蔡楠的这个系列小小说,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写成的,在时间上有着必然的连续性。《鱼图腾》讲述的是新石器时代,也就是氏族社会中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故事,作者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借后来被当做图腾的鱼之口,讲述祖先们在这块土地上开拓发展的故事。早在中全新世纪时期的距今6000年到4000年时,人类已经顺沿着古拒马河冲积扇脊部迁徙到白洋淀北岸,这个时期就是新石器时期,这些远古的人类,以鱼为生,又在鱼的启示下开始了陆地的生活,于是就把鱼作为图腾,于是,鱼就凭着千万年来的记忆在凝固的石头中游泳。《谁杀我》讲述的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的故事,扁鹊的家乡在白洋淀,他四处行医,救人于危难,最后被他的同母异父的兄弟李醯杀害。《秋风台》、《断魂筑》、《易水殇》这三篇小小说,从不同角度为我们讲述了发生在春秋时期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分别介绍了荆轲、高渐离、燕太子丹的悲壮之举和惨烈的结局。《蓼花吟》讲述的是宋代真宗咸平年间知沧州节度副使何承矩,率兵数千出浑渥城抗击契丹入侵,取得全胜的故事。《六郎星》讲述的是宋代真宗咸平年间,杨六郎杨延昭迁保州、威虏、静戎为沿边巡检使,训练兵士,增设关卡,抵御契丹来犯之敌的故事。《双面谍》讲述的是宋辽“檀渊之盟”之后,李允则宽广的胸怀和高超的战术感动了辽国间谍萧佑丹,使他成为了双面谍的故事。《元妃荷》讲述的是金代被完颜璟封为元妃的李师儿的故事。《静修院》讲述的是元代世族至元年间,容城名儒刘因拒集贤学士、嘉议大夫之职不就,隐居三台、安州收徒讲学的故事。《响马盗》讲述的是明朝武宗正德年间刘六领导农民起义的故事。《忠魂补》讲述的是明世宗嘉靖年间,杨继盛赤胆忠心,与恶势力斗争的故事。作者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为我们生动地讲述历史故事,更增添了蔡楠小小说的纵深感和厚重感,让读者感受到了白洋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沉郁的文化气息。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