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候皇马召唤 等候皇马召唤
关注数: 36 粉丝数: 444 发帖数: 4,464 关注贴吧数: 11
深空装备大减重 -- 减掉大重锤和移动电瓶 自从10月份以来,长三角区域已经连续阴雨快2个月了,昨天更是开始下雪。从往年经验来看,12月下旬至1月上旬之间总会有一波极品天气。于是,趁极品天气到来之前把深空器材优化了一下。这里的主题是 -- 减重! 众所周知,深空器材完全没有便携性可言。减重之前,我一个人上楼要走3趟,现在,只需走2趟就行了。心满意足。 上个月至今陆续买来这几个东西:一个1.5KG小重锤,一根25CM延长杆,1个电源适配器,1个点烟器座。总重量应该是3KG不到的样子。然后就把下图中这两个重家伙给砍掉了,1个5KG重锤,1个移动电瓶。这里加起来怕有8KG左右了吧。8KG-3KG=5KG,总计减重5KG。哈哈!(因为主镜是小镜子,所以用5KG那么大重锤肯定浪费。另外,拿掉移动电瓶的话,接下来出动深空要依赖市电了。)再次吐AVX赤道仪的标配重锤,5KG,真是重得可以,给我升级多大镜子准备的呀。不过,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要把它束之高阁啦。顺便赞一下杭州同好谛听做的小重锤和延长杆,做工、外观真是漂亮:于是,以后深空出动,就是下面几个东西,3个箱子,1个包。(以前也是3个箱子1个包,但额外还要拿1个大重锤,颇费劲。)这堆东西,上下楼2趟完全搞定。(三脚架包很大,还可塞进去个80EQ主镜,出去也可以带上,替换65Q,搞搞目视和行星。)
2015.10.11-12 我的首次深空拍摄 M31,M45,M42 深空器材全部集齐至今已经过去快半年了,期间一直在寻找开光机会,结果不是因为天气(主要的),就是因为月相,再加上一些个人琐事,直到上周末才如愿完成第一次拍摄。出发之前check了所有物品,仔细梳理了一遍深空拍摄全流程,心里准备了几颗校准星,拟好拍摄计划(3个梅西耶天体,M31,M45,M42),并紧密跟踪天气走势。 和凯撒、影子到了目的地(浙江湖州天荒坪)后,发现已经有多个同好到了现场,BG、涵仔、方舟,以及其他几个杭州、江苏和上海的同好,平台上很热闹。于是也赶紧架设器材,梳理线缆,各种调试和校准(赤道仪平衡调试,寻星镜、主镜、导星镜同轴校准、GOTO校准、极轴校准),单反对焦,导星对焦,GOTO目标,构图,试拍,设置快门线程序,开拍.....。天气晴朗,整夜无云,温度10度左右,大气透明度还可以,时有阵风。 开拍之前导星出了点小问题(我预料中的),导星窗口找不到星点,找到星点后对不好焦,期间PHD也卡死一两次。后来向同好请教才解决了问题。另外,单反对焦和构图也花了点时间,其他的都比想象中的快。18点多到的现场,21点准时开拍(作为深空新手我已经觉得算顺利了)! 器材如下 主镜:65Q 赤道仪:AVX 拍摄终端:D5200(未改机) 导星:50200导星镜、Q5 L-II-C 后期:DSS叠加、PS凭感觉调 目标一:M31,ISO=800,亮场曝光时间:8*5Min,暗场2*5Min。(因为上半夜风较大,加上平台上人多嘈杂,导星曲线走得不平稳,废片较多。拍了16张,手工筛选把拉线的删掉6张,DSS叠加时放弃了2张,剩下8张。)目标二:M45,ISO=800,亮场曝光时间:15*5Min,暗场3*5Min。(这一部分因为是后半夜拍的,废片相对少点,导星曲线好看些,但波动也大,据同好分析原因,是赤道仪平衡没做好。)目标三:M42,ISO=800,亮场曝光时间:22*5Min。(开拍M42后就去睡觉了,期间没有拍暗场。)这次深空首拍积累了许多经验,为后续的深空发展奠定了基础。感谢凯撒的指导,影子的协助,还有论坛里同号的深空指导文章(如虫子的PS后期处理流程等)。 附现场照:
何欣赏杜琪峰的电影(转自微信“香港电影”) 2014-11-16 香港电影 每个人的审美不同,对于同一件事物每个人会呈现出不同的态度,而且个人觉得在评价一个导演的作品时,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的。 杜的电影,以银河映像创立为标记,大致上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银河映像时期又可以分为赚钱片跟风格作,本文只讨论银河时期的风格作。 一、故事 1.创作方式 杜的电影,大部分都是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类型片,而他又偏好警匪题材,所以杜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警匪片。 银河映像拥有一个豪华的编剧团队,这批编剧前期主要由前TVB的一些编导组成,后期则通过“鲜浪潮”等香港短片比赛补充血液,主要代表有韦家辉、游乃海、司徒锦源(已故)、叶天成、欧健儿等,简称“银河创作组”。 (注:“银河创作组”的成员并不固定,具有流动性) 通常情况下银河电影剧本的产出过程: (1)导演有了想法,召集创作组人员进行讨论; (2)素材收集; (3)开拍,在拍摄过程中每当导演有新思路新想法的时候都会叫编剧对剧本进行调整; (4)戏拍完了,剧本也就出来了。 没错,跟一般的电影不同,银河作品在开拍前和拍摄过程中都是没有完整剧本的(除了《毒战》这种需要剧本先过审的电影,不过一般成片应该也是调整过的)。 所以,像《PTU》、《文雀》这种片子才会一拍数年(导演有时在拍摄过程中会突然想要调整方向,而在新的想法冒出来之前会选择停拍。) 因此,杜琪峰电影的剧本创作方式具有集体讨论、即兴创作的特点。 2.两种思路 杜琪峰电影的基调因编剧的不同基本可以划分为两种。 (1)宿命、佛理、人性恶及其种种 在以韦家辉为主要编剧的电影里(《大只佬》、《神探》),通常喜欢探讨以上内容,歌里都有唱到“也爱用整晚说杜琪峰专长揭露命途无常的道理”,所以,在《复仇》这部人员组成与《枪火》、《放逐》类似的电影中,讲的不是兄弟情义,而是探讨”一个人失去记忆仇恨对他还有什么意义“这种哲理。 (2)爱兄弟还是爱黄金 在以游乃海为主要编剧的电影里(《枪火》、《黑社会》),通常喜欢表现兄弟情及兄弟情的危机,这是一个比较古典的港式警匪片命题,吴宇森林岭东等人都有在其作品中表现过,其实内里表达的是对于旧有秩序崩塌的恐惧,例如《黑社会2:以和为贵》里那个无处不在的大陆公安的形象,例如《喋血双雄》里朱江在香港山顶对发哥说的那句:”我们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了,因为我们都太念旧。“ 3.政治隐喻 杜琪峰的一些电影里面有着明显的政治隐喻(尤其是早期),《毒战》上映的时候很多人都说该片的结尾很像银河早期的《非常突然》,可要知道的是,当年是大陆暴民到香港当土匪,现在则是香港人在内地十恶不赦了,古天乐还得抱孙红雷大腿,说:”大哥,再给我一次机会!“ 4.反复 这是杜在设计人物跟桥段时最喜欢用的手法。 反复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同一人物反复地进行着某种行为或者重复某句台词,以此来刻画人物的形象。 例如,《黑社会2:以和为贵》里郑浩南饰演的角色通过不断地重复“加钱!”这句台词来加深观众对其贪婪的印象(郑最后在货车后车厢与人厮杀,临死前仍要大喊“加钱!”)。 在《暗战2》中,郑伊健饰演的劫匪屡次遇到林雪饰演的嗜赌警察,每次遇到都要举行仪式般的进行猜硬币,并且林雪都会猜错,不甘心,再猜,猜错,不断地循环。 最被大家熟知的,应该是《暗战》里,刘德华每次遇到刘青云,都会深情款款地对他说:“把我抓到差馆,就当你赢。”这也构成了本片主要的戏剧张力。 第二个层面是同一场景反复出现,从而制造出一定的戏剧效果。 例如,在《真心英雄》中,刘青云和黎明饰演的帮派分子前后到东南亚同一地点见同一人物,而后又在同一棵椰子树下与手下小解。 又比如,《放逐》中,黄秋生一行人与任达华一行人前后脚进入同一家黑市诊所,而这两拨人刚刚血拼一场后再次相遇,颇具戏剧性。 二、视觉 1.镜头运用 (1)广角 杜很喜欢用广角,特别是用广角拍人物。如果探究一下为什么他喜欢用广角的话,可能是因为他的电影都是多人物的,常常一个画面中需要多个演员同时入镜,广角的视角范围比标镜大,在同一景别中可摄入的画面范围也要广得多。而且广角的景深长,前后景的距离会被夸张放大,这样多个人物在同一画面中的位置层次感也会得到加强,强调了画面的透视效果。 (在广角镜头中,画面的线条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扭曲,有一种怪诞、荒谬的感觉) (2)慢镜头 在《PTU》、《放逐》等片中,枪战部分都会使用慢镜,配予音乐跟烟雾、血雾,使原本血腥的画面浪漫化。 (3)长镜头 虽然不是经常用,但是杜琪峰还是在数部作品中展示了他的长镜头调度能力。 最经典应该是《大事件》开头八分钟的长镜,在这个镜头里面杜要把控镜头运动的可能性、人物的对话行动、镜头与被摄对象关系、枪战爆破等等,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大事件》另外还有一个长镜,是任贤齐挟持了一辆小巴窜逃,张家辉在后面开着摩托追赶,《放逐》中有一个是沿着楼梯从楼上打到楼下的长镜,都是很过瘾的镜头,推荐之) 2.舞台化 (1)灯光 杜琪峰的灯光运用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个是喜欢用舞台感十足的顶光,一个是高对比。 顶光,也就是与摄影机成90度、从人物上方垂直打下来的光,在这种灯光下,人的脸部跟画面都会因为光照度的不同而分割,可以归为一种奇特的造型光,舞台感很强。 高对比,也就是画面中亮部跟暗部的反差较大,对于这点,杜琪峰的解释是在一个画面中,为了凸出主体,不想让观众看见的部分他就会将其暗化处理。 (2)站位 这是杜迷津津乐道的一点儿,通过同一个画面中不同角色的位置来营造氛围,加强画面的张力。 (3)枪战 a.烟雾,血雾 这应该算是杜的首创了,在开枪之后枪头冒出大量烟雾,人中弹瞬间身体喷出如丝血雾,都是用视觉化的手段来加强感染力,连《柔道龙虎榜》里过肩摔也会产生大量烟雾。(以前也有人拍过,但是烟雾没有那么巨量化,血也没有如此绚丽的感觉) b.以静制动,瞬间的爆发力 香港还有一个拍枪战的高手,就是吴宇森,用吴自己的话讲,他是在用歌舞片的方式在拍枪战片,他的枪战,人物总是处于大幅度的运动状态,翻滚,跳跃,倒地,旋转,但是在杜琪峰的片子里看不到这些,在枪战之前,必定会有一番氛围的渲染,这种氛围又是通过人物的相对静止状态来营造的,然后只要一拔枪一开火,必定是一番腥风血雨。 而且杜又喜欢表现暴力瞬间的破坏力,对此他用了很多手段,比较上文提到的烟雾血雾,还有一个常有手法就是镜头的快速剪切。 这里的镜头主要是指表现人物状态的特写或近景,例如在《放逐》中,开火之前,杜将各人拔枪的瞬间一一串联起来,将每个人拔枪的状态一一展现之后,接着便是稀里哗啦地大混战,十分刺激。 c.视点问题 所谓视点转换,也就是在一场枪战中,如果参与人数较多,就要用比较科学的方法将每个人在枪战中的参与状况一一清晰地展现出来,这是比较难的,比方说A开了一枪,怎么开的,打中B,B中枪后如何反应,是立刻死了还是反击,而且这场枪战中还有CDEFG,他们怎么样,开了多少枪,死了多少人,没死的伤了哪里,枪战中还有除交火外其他可能改变战局的情况,怎么利用,怎么组织,视点问题没有处理好,很容易就把枪战拍得一团糟。 而杜在这点做得极其出色,可参见《毒战》里面最后一段多人物多视点的枪战戏。 关于杜琪峰电影的特点,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因为杜是一个出色的导演,在每推出一部作品的时候,总有一些新的东西值得探究,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第一年用降龙十八掌把你放倒,你研究了一年的十八掌破解方法,结果来年他用降龙十八掌+九阴白骨爪再次把你放倒,你说这人屌不屌? 我觉得,还是蛮屌的。 完。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