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吧管理 三甲吧管理
关注数: 3 粉丝数: 45 发帖数: 2,407 关注贴吧数: 11
切实抓好节日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 15日上午,市委书记李宗瑞带领相关人员开展了中秋、国庆节前安全生产检查,要求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全力做好“双节”期间的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防范和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李宗瑞首先到七星道路交通整治点,现场听取了公路、交警部门关于交通安全工作情况汇报并指出,中秋、国庆“双节”期间车流量增大,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尤为重要,交通、交警、城管部门要进一步规范道路交通管理秩序,加强交通设施养护,科学合理设置出入口及减速带、防爆灯、警示桩等交通安全装置和标志标识,及时修剪清理树木等遮挡物,消除交通安全隐患。   在信诚水产有限公司,李宗瑞详细检查了液氨制冷设备的运作和安全保障情况,要求企业要履行好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重点要抓好“双节”期间的食品安全和冷链物流运输的疫情防控,加强消防设施维护更新,加大员工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严格执行值班值守制度,把安全措施落到实处,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在春城市区一建筑工地,李宗瑞就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当场提出整改意见,要求住建部门要在“双节”前针对全市范围内的建筑工地展开一次深入细致排查,督促承建商和施工单位进一步规范建设流程,及时整改问题,消除安全隐患。   在阳春汽车客运站,李宗瑞要求要坚决守住道路交通安全和防疫安全的红线,加大对进出站旅客、随车司乘人员等重点人群的防疫安全监管,严格执行测温、行李安检、检查粤康码和疫苗接种等防疫制度,科学合理调度运营客车,确保“双节”期间群众出行安全畅顺。   在春城市区恒生一号广场,李宗瑞到广场消防监控中心了解了消防预警设施运行及查看了食品供应情况并强调,人员密集的休闲娱乐公共场所要坚持一手抓消防安全、一手抓疫情防控,切实加强对商场、超市、电影院、餐馆等各个岗位人员的消防培训。企业要进一步加大源头管控力度,盯紧采购、加工、储存、运输等关键流程、重点环节,保证食品安全不出问题,为广大市民过上欢乐祥和的中秋、国庆佳节提供安全可靠充足的物资保障。
300多年老字号 三甲切粉美名扬 计划经济年代,在两阳城乡供销社商店,有“三甲切粉”上架售卖。一般来说,平日里能够吃上“三甲切粉”的,一般都是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三甲切粉”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 话说公元1668年,三甲新楼村的十二嫂在煲粥时一不小心煲成了粥片,这粥片口感很好。受到启发,十二嫂将米磨成浆后放在铁锅做粉皮,吃不了的粉皮切成条状放在阳光下晾晒,慢慢就演变成了可口的“切粉”,受到各界欢迎。从那以后,村里1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做切粉,晾晒切粉成为当地乡村一道美丽风景。由当地优质粘米制作的“三甲切粉”经过数代人不断改良工艺,美名远扬,成品大都由帆船运至阳江,转销各地,逢年过节,更是销量大增,新楼村成为富裕村。 抗日战争前,“三甲切粉”行业已经很兴旺。当时的福记、益记、义兴隆、德昌号等名号产品,在省内享有盛誉,甚至远销港、澳。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三甲切粉”经过精心改良工艺,引进设备,实行机械化生产,生产出银丝粉、山水河粉、髻仔粉等系列,在国内占有一定的市场,并远销东南亚。。 生产的切粉要通过选米-浸米-磨浆-蒸粉-晒干-水浸泡-定型-切丝-日晒干-扎切粉-包装等复杂程序。“1993年,我继承了老祖宗的切粉生产工艺,2006年走上了规模化的发展道路,目前产品除保持原来销售渠道外,还远销到新疆等地,年产量达300多吨。”三甲镇新楼富华切粉厂老板刘贻富在接受采访时说,多年前,他的切粉厂已取得了食品卫生许可证,如今推出三甲山水河粉、三甲髻仔粉、三甲扎粉、三甲黑米营养米粉等8个品牌系列产品,成为人们送礼的佳品。
贫困户种八甲麦“种”出好“钱”景 11月4日上午,记者在阳春市八甲镇高屋村见到赖碧玉。她笑容满面地告诉记者,她家的新房子刚刚装修好。这是她用4年种菜攒下的钱装修好的新房,也见证着她一路的艰辛与收获。在苦难中,这位皮肤黝黑、头发斑白的女人用勤劳和倔强让生活甜了起来…… “日子最苦的时候,拼了命地干,生活也难以维持。”说起曾经的经历,赖碧玉依然感慨不已。2014年丈夫因病去世,为给丈夫治病,花光所有积蓄还欠下了一身债,儿子被迫外出打工,女儿刚刚读初一,全家的重担落在赖碧玉肩上。然而,一直在蔬菜基地打工的她,一个月收入不到2000元,让这个家庭举步维艰。 转机出现在2016年,赖碧玉被纳入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徐屋村和高屋村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王辉煌来到赖碧玉家了解情况。经过多次接触后,王辉煌考虑到赖碧玉要在家照顾女儿,不能外出打工,但懂得种菜技术,便鼓励她种植蔬菜,自主创业。“一是没钱,二怕卖不出去。”这是赖碧玉所担忧的问题。“钱可以申请小额贷款,菜要是卖不出去,帮扶单位阳春市教育局也会帮助你找销路。”王辉煌的承诺让赖碧玉树立了信心,申请贷款、租地、育苗、种植,一步一步走上种菜创业之路。 八甲麦菜市场需求大,赖碧玉便把麦菜作为最主要的种植作物,十亩菜地有一半用于种植麦菜。八甲麦菜以秋冬季品质最佳,春夏季节则要轮种其他作物,赖碧玉说:“种完水稻的地,麦菜长得更好,病虫害也更少。”她以女人的细心观察着每一种农作物的生长,参加贫困劳动力种养技术培训,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种植方法。 “技术再重要,也要靠勤劳苦干。”赖碧玉说,农民只有踏踏实实干活才能种出好东西。平时天一亮,她就赶到地里干活,忙的时候,凌晨四五点就要出发,开着电筒在地里工作几个小时后才回家做早餐,晚上也经常开着电筒赶工;到麦菜收获的时候,凌晨3点就要起来采摘,一直忙到早上7点把菜交给收购商。于是,在山脚下这片漆黑、寂静的土地,常常会出现一束明亮的光。 走在菜园里,赖碧玉刚种下不久的一大片麦菜正茁壮生长,辣椒已经开始结果,金黄的稻谷正等待着收割。刚穿过辣椒地,赖碧玉就提醒我们要小心,那有红火蚁窝。她笑着挽起袖子,指着两个红点说:“这是前两天在地里干活时被红火蚁咬的。”随后,她摘下一棵野草说:“一被咬,我就用这种野草涂抹,效果很不错。”在生活的重担前,这位倔强的女人没有抱怨,总能以自己勤劳朴实的方法应对。 种菜之路比赖碧玉预想中还要顺利,由于种植管理到位,菜的品质有了保障,还赢得了许多“回头客”。现在,靠着种菜,赖碧玉一年有近10万元的收入。“如果不努力,4年时间不可能又还债,又装修房子。”赖碧玉露齿而笑,“日子会越来越好的,我还等着帮儿子娶媳妇呢!”
山坪村扮靓村容村貌发展乡村游 蜿蜒的县道两侧,一边是稻田,一边是错落有致的村舍。清澈的河水从远处的山坡流淌而下。县道从村子穿过,与多条新铺设的水泥村道相接,连通各个自然村。走进阳春市三甲镇山坪村,记者看到,平整的水泥路能通过两辆汽车,隔三五十米就有路灯,崭新宽敞的广场让村子增添了一分现代感,篮球场、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村场旁边建有凉亭,村民家门口的菜园子围上了竹栅栏,旧房屋的外墙刷上了墙画。 村民告诉记者,山坪村是省定贫困村,一年多以前,村中还是另一幅光景。村道泥泞不堪,村中四处可见杂草从生的荒地和破旧房屋。村容村貌的巨大变化,得益于扶贫工作组、山坪村委会和村民的共同努力。 山坪村党支部书记张瑞庭介绍,2018年以来,在扶贫工作组和各级政府的帮助下,该村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升改造工程,先后投入了230万元改善村容村貌。新农村建设前期,村民们自发筹款3.7万元用于“三清理、三拆除”工作。 山坪村最得天独厚的资源,是村中河道里的一眼温泉。村民修建了一条乡村小道,从村中穿过田野直接通往温泉,路面用河中的石子铺成。在河道里,记者看到,在光滑的石缝间,河水潺潺流过,不知是村民还是游客,用石头垒成了一个个池子。 “泉眼在石缝里,泉水直接流进河里,到了晚上或者冬季,这一段河水明显比较温热。”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踩着石块趟水到河对岸,在一处石缝中找到泉眼,泉口水温宜人。他告诉记者,打从他记事起这个泉眼就在,近年来经常会有驴友前来泡泉水和露营,而今年来游玩的人明显增多。 交通便捷了,村容变美了,山坪村的河水温泉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张瑞庭说,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村里的空地就停满了车辆,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每天都有近千名游客。“我们现在希望能引入企业投资,进一步开发村中的旅游资源,让山坪的绿水青山变成村民的金山银山。” 记者从三甲镇政府了解到,该镇计划依托山、田、水资源,以乡村生态游为该镇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抓手,以山坪村为中转驿站,串联中坳风车山、将军故里、热水温泉和新坡田园综合体,打造一条精品旅游线路。
三甲镇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 本报记者/李柳枝 “我们村真的是大变样了!”阳春市三甲镇山坪村热水自然村的村民,看着自家门前优美的乡村环境由衷地高兴。从昔日杂草丛生“脏乱差”的落后村,到如今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热水自然村乘着省定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旧貌换新颜,实现美丽蝶变。 19日上午,记者一行沿着县道603线驱车前往热水自然村,刚经过村口一块写着“热水村”的大石头一会儿,路旁一面长达10多米的河卵石围墙映入眼帘,让人眼前一亮。下车后绕着村子的房舍行走,河卵石铺就的小道、矮墙随处可见,给村子增添了一抹别样风情。热水自然村理事会会长陈相德介绍,流经村前的热水河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河卵石,村民们就地取材,规划建设后成为热水自然村的独特一景。 笔直矗立的路灯、风格别致的公厕、宽敞开阔的灯光篮球场、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材、古色古香的凉亭、精心种植的花草树木……村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彰显着热水自然村的勃勃生机。“以前村里到处杂草丛生,下雨天走在路上总是一脚泥浆,晚上由于没有路灯照明总是黑漆漆的,更别提有小公园和健身场所了。”今年83岁的村民刘道妃告诉记者,她从小生活在热水自然村,以前根本没想到村子会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与过去相比,村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记者在村子里走访发现,有些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种菜或种花,而这些种植地大多都用竹子或木头围起了篱笆,看起来十分别致。“村民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山坪村党支部书记张瑞庭告诉记者,对于建设新农村,热水自然村的村民们热情高涨,许多人自觉以行动表示支持。新农村建设前期,村民们自发筹款3.7万元用于“三清理、三拆除”工作。 村民们的聚居地前,是一片地势相对平坦的田地。春耕时节,村民正驾驶小型机器平整水田,旁边的水稻秧苗呈现一片嫩绿,入目所及便是一派安静怡然的田园风光。穿过曲折却平坦的田埂,忽闻不远处人声鼎沸。原来,自从热水自然村将村里的天然温泉所在地修葺过后,不少温泉爱好者慕名而来。游客洪先生说,今年春节时他来过一次热水自然村,但因为当时游人太多没有泡成温泉,这次特意选了一个工作日与朋友相邀而来。据悉,今年春节假期期间,热水自然村日均迎客近5000人次。 三甲镇党委书记陈勇表示,热水自然村的氡气温泉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他们已与多家专业的旅游开发公司商洽,待选定公司后,计划以村经济合作社和公司联动的形式,将热水自然村打造成为三甲镇旅游片区的中转驿站。 记者了解到,三甲镇新坡村中和自然村作为今年的新农村建设提升点,正在规划建设田园综合体,而位于长沙村的风车山自然景色十分优美。三甲镇正借着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契机,通过“以点带面,连片打造”的形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并以乡村生态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产业+扶志”让三甲镇三圩村幼儿园成扶贫项目 2018年9月1日,三甲镇金色风车幼儿园正式开园,总投资550万元,扶贫资金投资55万元,占股10%,租用村集体用地1800平方米,三圩村实现租金和分红双收益,前三年每年固定收益9.2万元,三年之后按经营效益分红,合作为期30年。 在得知三圩村建起了幼儿园的消息后,帮扶单位捐赠了一批绘本、文具、医护用品等,并与珠海的幼儿园联系,为金色风车幼儿园的老师提供跟班学习的机会,同时利用网络直播技术,为学生提供才艺展示的平台,进一步提升金色风车幼儿园的教学质量,让这个省定贫困村焕发新活力。 “第一批43个学生,到现在170个,最多可容纳240个,贫困户优惠入学。”看着宽阔崭新的幼儿园,游乐设施、教学硬件一应俱全,与城里的幼儿园并没有多大区别,何铭感慨万千,两年办了30年的事,30年,可长了,希望“产业+扶志”长久地在三圩村生根长大。 幼儿园开园一个月后,另一个园也开始经营了。 山下幼儿园,山上饲养园。2018年1月三圩种养专业合作社成立,当年10月开始养殖走地鸡,现在年出栏量达30000只。 为什么选择养鸡?一是三圩村基本家家户户都养鸡,有基础,有技术;二是没有形成专业化养殖,收益低,没保障。从这两个实际情况出发,何铭与村干部讨论决定,成立合作社专业化养殖,并通过免费发放鸡苗、保底收购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养殖,进一步壮大三圩村的养鸡产业。帮扶单位则通过认购的形式,帮助三圩村的走地鸡走向市场。 对于养鸡产业,何铭想到了养殖、加工、运输、销售整个养鸡产业链。于是他引进了广东新威农业有限公司,建设三圩村松坪养鸡示范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构建一条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的产业帮扶链,引导农户转变经营思路,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从而带动全村经济发展。 单单养鸡,似乎并不能满足何铭的“野心”,他想得更广、更前沿。“以养鸡基地为基础,打造周边农产品展销和物流中心,以及发展田园娱乐项目。”他不仅看到了三圩村的鸡,还看到了周边的百香果、火龙果、食用菌、牛羊肉等农副产品,他还想到了自己是媒体人,在传播、电商和物流上都有优势,可以通过珠海传媒集团宣传推广、开发线上销售平台、完善物流配送体系以及发动主播带货,将扶贫产业引向市场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现在,在珠海传媒集团的帮扶下,三圩村正迈开脚步,开始了以养鸡为中心的、泛产业链的谋划…… 扶贫产业,有基础,有市场,才能长久地焕发生命力,创造源源不断的扶贫效益。何铭从城市来到农村,扎根农村,了解村民,读懂这片土地,与村干部共同谋划,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让扶贫产业在这个村庄发展壮大,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在珠海传媒集团的帮扶下,经过四年多的扶贫工作,现在的三圩村焕然一新,以养鸡、切粉、光伏、幼儿园四大产业为依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医疗教育保障。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6年2.6万元/年,增长到2019年9.6万元/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7776元增加到2019年的15505元,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5853元增加到2019年的14353元,2019年三圩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八有”,脱贫率达100%。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