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的谎言的家 温柔的谎言的家
我爱你
关注数: 75 粉丝数: 275 发帖数: 3,500 关注贴吧数: 5
穷人到底穷在了哪里? 穷人与富人的第一次见面。两个人以前是多年的邻居。   穷人:"老邻居,你还能认出我来吗?"   富人:"在一个四合院里住了那么多年,怎么会认不出来呢?我们还是有感情的。"   穷人:"这么晚了,还那么忙,看来你们富人也不容易。什么都有了,还那么拼命。"   富人:"人只要活着,就很难说什么都有了。你觉得现在你最缺什么?" 穷人:"我当然最缺钱喽。无钱万事休。"   富人:"这是事实,但是这只是结果,其实还有更内在的因素。"   穷人:"你是想说,人穷志短吧。可是穷人怎么能不志短呢?对于等米下锅的人来说,还有什么志气可言呢?人穷就必然受限制,迫于生机,很多时候只能妥协,这一妥协必然要放下很多东西。"   富人:"你说的只是客观因素,穷人被一些不具备的客观条件所限制。而一些主观因素,完全在于穷人自己。比如,许多穷人是安贫乐道的。他们认为,人生由命,富贵在天。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都是前世注定的。"   穷人:"这有什么错?人们不是常常说,人要知足常乐吗?"   富人:"我个人认为,需要知足的是富人,说得夸张一点,它只适合富人,不适合穷人。这些告诫对于富人而言是有利的,如果你拿这些话来告诫穷人那就错了。"   穷人:"看来,我们是被一些传统的观念误导了。"   富人:"是的,宿命论和知足常乐是滋生安贫乐道思想的土壤。在一些偏远山区,一些人的贫困程度令人惊讶,但他们习以为常,为什么?因为他们麻木了。有的人甚至把政府扶持他们发展生产的资金拿去买酒喝,这是人穷志短的典型表现。"   穷人:"经你这么一说还挺有理,为什么人一陷入真实的生活中,这些道理就感觉不到了呢?"   富人:"这是自我麻醉的结果。开始的时候,穷人不是没有志向,但是因为自我麻醉,他们没有倾听它的声音,如果它潜伏在穷人身上多年之后一直没有得到鼓励,那么,这种志向就会逐渐停止萌动,最后趋于退化而消失。"   穷人:"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富人:"穷对每一个人来说,无疑都是一种人生逆境,但如果一味逃避,逆境就是绝境!穷人要勇敢地去面对,穷则思变,自强不息,使不利因素转化为致富的契机。只有自强不息的人,才有机会翻身,才会有更宽阔的人生道路。" 读完这篇文章,您获得了什么?不妨告诉我一下
必看:「智慧」你的成功在于你每天养成的习惯! 1、不说“不可能”; 2、凡事第一反应: 找方法,不找借口; 3、遇到挫折对自己说声:太好了,机会来了! 4、不说消极的话,不落入消极的情绪,一旦发生立即正面处理; 5、凡事先订立目标; 6、行动前,预先做计划; 7、工作时间,每一分、每一秒做有利于生产的事情; 8、随时用零碎的时间做零碎的事情; 9、守时; 10、写点日记,不要太依靠记忆; 11、随时记录想到的灵感; 12、把重要的观念、方法写下来,随时提示自己; 13、走路比平时快30%,肢体语言健康有力,不懒散、萎靡; 14、每天出门照镜子,给自己一个自信的微笑; 15、每天自我反省一次; 16、每天坚持一次运动; 17、听心跳一分钟,在做重要的事情,疲劳时,紧张时,烦躁时。。。。 18、开会做前排; 19、微笑; 20、用心倾听,不打断对方的话; 21、说话有力,感觉自己的声音能产生感染力的磁场; 22、说话之前,先考虑一下对方的感觉; 23、每天有意识赞美别人三次以上; 24、及时表示感谢,如果别人帮助了你的话; 25、控制住不要让自己作出为自己辩护的第一反应; 26、不用训斥、指责的口吻与别人说话; 27、每天做一件”分外事“; 28、不关任何方面,每天必须至少做一次”进步一点点“,并且有意识的提高; 29、每天提前15分上班,推迟30分下班; 30、每天下班前5分钟做一下今天的整理工作; 31、定期存钱; 32、节俭; 33、时常运用”头脑风暴“,利用脑力激荡提升自己创新能力; 34、恪守诚信; 35、学会原谅; 一个人能否成功,就看他的态度了!成功人士与失败人士之间的差别是:成功人士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是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所引导和支配的。 有些人总喜欢说,他们现在的境况是别人造成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的人生位置。这些人常说他们的情况无法改变。但是我,我们的境况不是周围环境造成的。说到底,如何看待人生,由我们自己决定。纳粹德国某集中营的一位幸存者维克托·弗兰克尔说过:"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马尔比·D·巴布科克说:"最常见同时也代价最高昂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成功依赖于某种天才,某种魔力,某些我们不具备的东西。"可是成功的要素其实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成功是正确思维的结果。一个人能飞多高,并非由人的其他因素,而是由他自己的态度所制约。 我们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们的失败: 1. 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我们。 2.我们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我们。 3.我们在一项刚开始时的态度决定了最后有多大的成功,这比任何其他因素都重要。 4.人们在任何组织中地位越高,就越能找到最佳的态度。   难怪有人说过,我们的环境--心理的、感情的、精神的--完全由我们的态度来创造。 有了积极的思维并不能保证事事成功。积极思维肯定会改善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但并不能保证他凡事心想事成;可是,相反的态度则必败无疑,实行消极思维的人必不能成功。我从来没见过报消极态度的人能取得持续的成功。
人生只有七次机会,你做到了几次? 据说人的一生有7次机会,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这七次机会都是可以改变我们命运的机会,每隔7年一次。大概22岁以后开始出现机会,经过50年的时间,75岁以后就不会有什么机会了。 第一次是家业机会:在22-25岁之间,此时正是选择爱人和第一份工作的时候,不过这一次往往因为我们太年轻,而抓不住。 第二次是学习机会:在32岁,绝大多数人,是这次机会把握住了,确定了自己的事业。因此,这次机会很重要。 第三次是创业机会:在39岁的时候,很多人在从政、从学、从商上获得了成功,有些人更上一层楼,提干、升职称、企业进一步做大。放弃了这次机会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第四次是成长机会:在46岁的时候,对于更多的中国人来讲,这个机会只能是锦上添花,很难雪中送炭了。转换职业,谋求突破,突然反转的可能性要小一些。因此,在这个年龄的机会的边际效用要小于前几次的效用。 第五次是人际关系机会:在53岁的时候,大多数人在此时已经位高权重,但还要做好人际关系,提放小人或误入歧途。 第六次是学习机会:在60岁的时候,已经知天命,人生剩下的时间不多,所谓活到老学到来,抓住最后的机会充实自己。 第七次是健康机会:在67岁的时候,此时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此时应注意修身保健,方可偶人生第一次真正的机遇出现在二十几岁,然而那时候人太年轻还不懂得把握机会,或者说还不知道什么样的机会才是自己的机会,所以就这样因为年轻而失去一次机会,等到老了之后可能还会有一次机会,然而那时候已经力不从心,无法把握最后的机会,所以又失去一次机会,这样人生只剩下五次机会。然而中间还有两个会由于自己的各种原因错过,所以,真正能改变你一生的,只有三次机会。 其实大部分人都是在失去机会后才会体会到机会的重要,因为当真正的机会来临时,没有人会去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很少的人会去朝着自己的目标而坚持不懈的努力,就像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的: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这些人在自己成功后都会感叹自己抓住机会的不易。 培根在《论机会》中说,机会老人先把你送上他的头发,如果你没有抓住,再抓就只能碰到他的秃头了。在我们一生仅有的三次机会中,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该怎样做才能不让这三种机会悄悄的流逝掉,其实很简单就是:执着的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