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3088836中正 993088836中正
关注数: 2 粉丝数: 2 发帖数: 410 关注贴吧数: 1
春节的延伸 我的孩提时代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渐渐远去。记忆也渐渐模糊。虽然那是很清贫,但是,却好像恐怕丢失了什么东西,让人使劲地回忆,真就像鲁迅说的,“为了忘却的记忆”。 我小的时候穿衣服一般都是家织布,母亲利用晚上点油灯纺线,好棉花纺的线,线条均匀且色泽白,秋后包棉花桃子纺出来的线,又红又粗又不结实,织出布来也不耐穿。因为好棉花要换钱买一些必须的日用品,自己用于做衣服的一般都是次棉纺织的粗布,看着挺厚,其实不结实。织出来的布要用染料“大老黑”染成黑色,母亲给我们做的棉衣都要适当的大一点,预备下一年打点补丁再穿。那是冬天很冷,棉衣里面没有衬衣,外面没有外罩。有句话很风趣的形容为“老克猪去赶集,里外一层皮”。 我们的书包也是母亲手工做的,虽然用料很普通,但是母亲很有心思的很端正的绣上楷书“祖国花朵”。我大哥用完二哥用,二哥用完轮到我用。(都是六年级毕业)。 每到冬季很心慌,因为着急过年,一进腊月就要和生产队的饲养员订哪天用驴推碾、拉磨。一过腊月二十更是年味十足,做豆腐、摊格辄(一种用绿豆做的像煎饼一样的食品)、蒸隔年饽饽(黏米面)、除了要吃腊八粥,小年还要做隔年饭(有余粮的意思)、那时的年猪都不大,可是杀猪时要请很多族中人,和一些有交往的朋友,有的还请药社的先生(医院的大夫)。鞭炮的品种很少,就是小鞭和高升(二踢脚)、一响的叫雷子、另外就是我最爱玩的,两角钱一包的摔炮了。那时要想尽办法尽可能多弄几个两角钱。好多买几包摔炮。 每年过年,母亲都要从阴历的十月就开始,包底子,纳鞋底子是慢功夫,习惯的人一边聊天一边纳。母亲纳鞋底很在行,为了穿着结实,纳出来的鞋底硬硬邦邦的,就像一块木板,敲击能当当作响。鞋帮子要找有缝纫机的人家给扎。我们小时候都很淘气,放学后玩踢房子,砸清官,晚上跑马城,捉迷藏。很快一双鞋就穿出来了。(穿坏了) 进腊月母亲就给上课,过年不要说晦气话,不要惹大人生气,不要找挨打、挨骂。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时要我们跪在院心祷告灶王爷到天上好话多说、坏话少说。临过年前几天炸完丸子拿几盘供菜上坟烧纸,和故去的祖先长辈们说;过年了,请你们先用饭菜。讲究的家里还有‘祖先堂’都要烧香上供的。以表示对先辈的怀念和崇敬之情。至于除夕守岁大家都知道。年初一要给长辈拜年,要鞠躬作揖。一般没有压岁钱。不像现在动辄成百上千。正月走动亲戚一般就是二斤果子一瓶酒。果子一般从你家到他家,不知道要轮几处。最后都硬了,不能吃了。总之,那时的生活条件和现在是没法相比的。只有知道过去,才能体会今天的幸福啊!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