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怕遇不到你 只怕遇不到你
人生有三乐,戒赌相亲婆媳吧。
关注数: 449 粉丝数: 561 发帖数: 14,112 关注贴吧数: 31
精准扶贫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 说真的,我是真的不知道啥是精准扶贫。网络上有人戏谑“人人争当贫困户,县县争当贫困县”,虽是戏谑,也颇有几分道理。 一说“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如果把10元钱平均分给五个人,五个人欢欢喜喜,你好我好大家好,但是如果把20元钱不等分给五个人,肯定会闹得不可开交,所以就有了之前流传的全村平分低保的闹剧。 二说扶贫扶思想扶产业,给农民买猪仔买种子很好,政府不可能年年买,买一只鸡下一窝蛋,有的人把一窝蛋吃了有的人把一窝蛋卖了有的人把蛋孵化成小鸡,我们需要“鸡生蛋蛋生鸡”的长远思维。同时希望政府切实推进产业扶持,把零散的特色产业形成品牌效应集聚效应,借力新生电商把好质量关,把特色产业推出去,外面的市场很大消费潜力大,有市有价。如果一个地方的人都想着当大官捞大钱,花心思搞关系上位根本不可能有心思谋发展。同时也希望能在家乡创造些能留住年轻人创业发展的平台,年轻人见多识广吃苦能干,没有平台干任何事情不是左右逢源而是处处受阻,可能也没人愿意留在家乡。 三说笃信勤能致富。我们家穷,穷到你想象不到的穷,小时候没鞋穿,脚上的茧子能踩板栗子嗖嗖,那是真穷。我出生的时候,超生罚了800元,交不出罚款卖了耕牛,农村没了耕牛就只有挖地挖田,父母倒没有太多怨言,能多添个孩子苦点累点也愿意。再大一点记忆深的就是农业税,家里7个人,我是超生的没有土地,其他的6个人要交一笔不少的农业税,乡镇干部包村干部村长组长坐在家里催收,还好都熬过来了,父母没有太大的本事,一辈子勤勤恳恳把我们养大。勤能致富,即使富不了也不会穷到哪去,那些天天妄想大富大贵却纹丝不动的人,政府怎么扶也都是扶不起来的。
这个文章好像是真的 。 《从镇巴归来不喝酒!》 总算从陕南镇巴回来了,而且是活着回来。 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说起这次旅行印象最深的事,我想除了绮丽秀颖的风景,恐怕便是镇巴人的喝酒了。镇巴人善饮,这是众所周知的。这些天来,我们便亲见其酒桌上的海量与风范了。镇巴人不但善饮,而且善劝,其劝酒的水准达到了一种艺术的高度,却是我们意外的发现了。不讳地说,镇巴人的劝酒已骎骎乎形成一套精致且精湛的技艺了。这种技艺只有亲临汉中、安家并亲炙其味的人,才能窥其纤毫,并为之叹为观止。 首先,镇巴人的劝酒浸染着一股艺术的气质与善良的霸气。有板有眼,循循善诱,没有丝毫讨价还价的余地,恍如软刀子杀人,于温藉融和之间,让人酩酊大醉。而且,其敬酒每一杯都有每一杯的说法,每一种说法都有一套论证,人情世故,天文地理,深文周纳,无所不包,对被敬者构成了强大的论证,让人觉得不满饮此杯,简直枉披人皮矣。我的朋友杨盛峰教授便极善劝酒,每次端杯,老兄都先要充分论证满饮的意义,每一杯都有每一杯的理由,引经据典,勾古稽今,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般的文化享受。这种劝酒的艺术与一些地方动辄“不喝此杯,便是看不起兄弟”之类的做法,自是另出机杼棋高一着矣。尤其可爱的是,劝到高潮时,老杨还能即兴背一首情诗助兴,声与情并茂焉,其情之真意之切,让人觉得不喝此杯简直有愧列祖列宗,即便手里端的是断肠散鹤顶红,也决不皱皱眉。 镇巴人喝酒的规则,有一种属地主义的色彩。无论是席位的安排,敬酒的顺序,动箸之先后,都有一套细致的规矩。这些规矩皆是属地法,解释权都归主人,上海的习惯法自不能适用。于是乎,在镇巴这些天,我们在酒桌上动辄得咎,犯规不断,而每次犯规,都有相应的“惩罚”,叫天天不应,只好认罪伏法,推杯换盏,以致醉卧沙场。记得有一次清蒸鱼端上酒桌,鄙人率先夹了一小块,尚未入嘴,便被当地的朋友逮住,他断喝一声:“鱼头酒三杯”。闻得此言,不禁肝胆俱裂,只好入乡随俗,浮三白。这就是镇巴人喝酒的“霸道”。众所周知,法理学上有个推定,即所有人都被预设知晓法律之全部内容,故而不承认所谓“不知者不为罪”之说。镇巴人喝酒的规矩,似乎也有如是之效力。所谓不知晓当地饮酒习惯的说法,在那里是没有抗辩之效力。 而且,镇巴人喝酒有一种严格的程序主义的色彩。每次敬酒与被敬,都有着具体而微的程序,有板有眼,敬者与被敬者都深谙其味,行动如仪。这种仪式背后隐藏着深厚的礼俗文化,古朴凝重,令人肃然起敬。印象深刻的是常小瑜教授之敬酒,其做派巍巍然有古风。做东人向每个人敬酒时,一定要与之攀谈几句,内容因人而宜,一丝不苟,诚挚澹定,有首长之风。这种做派让人觉得不满饮此杯实在罪孽深重,于是个个三仰其脖,喝得面如桃花不吐人言。在我看来,这种精致的程序似乎又是一个“陷阱”了:开席之际,先共饮三杯。三轮轰炸下来,酒量不佳的便开始目光游移脸上做可爱状了。接下来便是东道主挨个敬酒,动辄三杯,前两杯他是不喝的,直到第三杯才陪你一道干。这道程序完毕,菜鸟们自是神智模糊东倒西歪了。不消下道程序,个个便如斯诺克桌上的色球,被人笃定地收拾了。 在镇巴喝酒一般都是白酒,倘若哪位年兄弟上桌,便叫嚣着上一杯酸奶,可谓冒天下之大不韪矣,按照古罗马的法律,恐怕就要人格大减级了。在汉镇巴人的酒桌上,白酒好像已经成为桌子的一部分。即便入席前主人信誓旦旦地表示不喝白酒,只是意思意思。但一旦酒席摆上,白酒照旧巍然矗立,让人触目惊心。陕西白酒性极烈,即便是好酒佳酿,入口亦不醇,一杯下肚,恍如生吞下一块木炭,腹中如灼,一时龇牙咧嘴,五官挪移。回想在镇巴的这段日子,每当走进酒店,看到热情好客的主人,我们在深切感激之余,总要胆战心惊,有一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感。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