撸主飞一手好翔 撸主飞一手好翔
...
关注数: 11 粉丝数: 32 发帖数: 1,422 关注贴吧数: 26
转载, 最高级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 最高级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 作者:同人于野 爱因斯坦一生说过很多话。也不知道他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说过一句“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结果中国的儿童教育家们就记住了这一句话。到了郑渊洁这一代,此话已经被推论到:“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 我不知道没有知识的人能想象出什么东西。伯克利的心理学教授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Gopnik)最近的新书《宝宝也是哲学家——幼儿学习与思考的惊奇发现》(ThePhilosophicalBaby),介绍了现代认知科学对人类想象力的研究成果。想象力来源于知识。正是理解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知识以后,儿童的想象力才成为可能。 人能想象自己在天上飞,是因为看到鸟在天上飞。我们可以比较30年前的科幻电影和现在的科幻电影,同样是描写数百年之后的未来世界,哪个描写得更像?显然是现在。有一个古老的科幻电影里,主人公要打视频电话,结果居然需要用一只手拿着个听筒。在那些老的科幻电影中,未来世界的飞船控制室里面布满了各种键盘和指示灯,而现在的电影里全是超大超薄外加透明的触摸屏。你不在现实生活中给他们发明一个触摸屏,这帮专门负责想象的电影制作人就忘不了键盘。 孔庆东曾经有一个论点,中国古代的神侠小说也不少,但是“暗器”却几乎没有出现;而现在的武打书里面本本都有暗器。为什么古人想象不到暗器?因为暗器是近代小说家受到手枪的启发想象出来的。没有知识,让你随便想你都想不到。 对于科幻小说和童话故事这种想象力,我认为存在两个等级。 初级的想象力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玩“whatif”(如果)游戏。Whatif老鼠会说话?Whatif老鼠能驾驶玩具飞机?Whatif老鼠能开玩具火车?郑渊洁的想象力就是这个级别的。 他说:“万一一笑把核儿吞到肚子里怎么办?如果吞到肚子里会不会长出樱桃树来?这时我想起在小学期间,我的同坐给我起的一个外号‘枣核儿’。”这个特殊的外号让郑渊洁记忆犹新,当他开始写作时就一直希望能够用这个名为主人公创作一部作品…… 注意这个想象力并没有脱离有核儿才能长成树这个因果知识。一个整天问whatif的人,可以写出一大堆童话故事来。这些故事讲的其实不是老鼠,而是披着老鼠外衣的人。孩子们以为听到了一个关于老鼠的故事,郑渊洁其实是讲述小朋友自己的故事。而“小朋友自己的故事”,成不了世界名著。我们注意,这种“whatif”想象力是完全自由的,你没有义务解释肚子里为什么能长出樱桃树。没人会追问这个问题。因为没人关心你这个故事。 想要写一个像《指环王》,或者《哈利波特》,或者最近的《阿凡达》,这样有很多人关心的故事来,所需要的是另外一个等级的想象力。一种不自由的想象力。 写幻想的世界名著,你必须构建一个完全自洽的想象世界。“自洽”,self-consistent,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你必须解释为什么有些山可以在潘多拉星球悬浮——因为山上的矿石中含有常温超导物质,而且该星球磁场紊乱——而人类之所以要来这个星球就是为了这种物质——潘多拉星球磁场紊乱,这也是该星球上的动物有一定的感应能力的原因——而磁场之所以紊乱,是因为附近有几颗别的行星,你都可以在天空中看到…几件事必须能够互相解释,是一个完备的逻辑系统。 除此之外,你要估算潘多拉星球的大气密度,你“想象”出来的这些动植物必须符合这个星球的环境,你得请语言学家专门给土著发明一种语言……你编制了一本《潘多拉星球百科全书》。 《指环王》和《哈利波特》也是如此。除了世界观自成体系之外,这两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作者对欧洲神话要有相当深的研究。各种魔法,种族和道具不能胡乱想象,必须符合一定的传统。我国的《西游记》也是这方面的典范。 请问这种想象力是天马行空胡想乱想的么?是步步为营精心计算出来的。《阿凡达》中的各种神奇植物是受到海洋生物启发的结果。山的造型可能来自中国。就连故事情节也是人类历史上上演了无数次的殖民事件的翻版。为什么想象力必须跟实际有联系?因为说不通的东西人们不感兴趣。我就对“肚子里长樱桃树”这种完全不靠谱的故事完全不感兴趣。 所以最高级的想象力其实是不自由的。正是因为不自由,它的难度才大。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导演拍不出来《阿凡达》,他们缺的不是“自由”,而是这种“不自由”的超难脑力和物力。 “自由想象力崇拜”的背后,是“顿悟崇拜”。这种思想认为一般人终日被自己的知识所束缚,而一旦跳出这种束缚,就能够取得重大的突破。这种思想其实是对科学发现的庸俗解释。 一旦有一个一般人没想到的发明出现,就会有人解释说他之所以能做出这个发明,是因为他是“自由想象”的。好像科学中存在无数个可怕的“禁区”,别的科研人员从来都不敢往这个方向上想一样。其实你能想到的东西,专业人员早就想过了。 我当年看《费曼物理讲义》,其中有一小节,叫做《相对论与哲学家》。费曼说,相对论流行以后,很多哲学家跳出来说“坐标系是相对的,这难道不是最自然的哲学要求吗?这个我们早就知道了!”可是如果你告诉他们光速在所有坐标系下不变,他们就会目瞪口呆。所以真正的科学家其实比“想象家”更有想象力。一个理论物理学家可能每天都有无数个怪异的想法,真正的困难不是产生“怪异”的想法,而是产生“对”的想法。 最后,让我用波尔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文。所有认为自己特别有想象力的人都应该仔细读读这段话。 Weareallagreedthatyourtheoryiscrazy.Thequestionthatdividesusiswhetheritiscrazyenoughtohaveachanceofbeingcorrect.——NielsBohr 你的理论的疯狂是个不争的事实,但令我们意见不一的关键是,它是否疯狂到有正确的可能。——尼尔斯·波尔 罗胖曰: 有价值的想象力包含三个特质—— 1.建立在既有知识的基础上,而非欲望的基础上。 2.逻辑自洽。简单地说就是按照自身的逻辑推演的话,自己可以证明自己至少不是矛盾或者错误的。 3.经过有训练的技巧,可以表现为作品。
转载,最高级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 最高级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 作者:同人于野 爱因斯坦一生说过很多话。也不知道他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说过一句“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结果中国的儿童教育家们就记住了这一句话。到了郑渊洁这一代,此话已经被推论到:“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 我不知道没有知识的人能想象出什么东西。伯克利的心理学教授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Gopnik)最近的新书《宝宝也是哲学家——幼儿学习与思考的惊奇发现》(ThePhilosophicalBaby),介绍了现代认知科学对人类想象力的研究成果。想象力来源于知识。正是理解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知识以后,儿童的想象力才成为可能。 人能想象自己在天上飞,是因为看到鸟在天上飞。我们可以比较30年前的科幻电影和现在的科幻电影,同样是描写数百年之后的未来世界,哪个描写得更像?显然是现在。有一个古老的科幻电影里,主人公要打视频电话,结果居然需要用一只手拿着个听筒。在那些老的科幻电影中,未来世界的飞船控制室里面布满了各种键盘和指示灯,而现在的电影里全是超大超薄外加透明的触摸屏。你不在现实生活中给他们发明一个触摸屏,这帮专门负责想象的电影制作人就忘不了键盘。 孔庆东曾经有一个论点,中国古代的神侠小说也不少,但是“暗器”却几乎没有出现;而现在的武打书里面本本都有暗器。为什么古人想象不到暗器?因为暗器是近代小说家受到手枪的启发想象出来的。没有知识,让你随便想你都想不到。 对于科幻小说和童话故事这种想象力,我认为存在两个等级。 初级的想象力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玩“whatif”(如果)游戏。Whatif老鼠会说话?Whatif老鼠能驾驶玩具飞机?Whatif老鼠能开玩具火车?郑渊洁的想象力就是这个级别的。 他说:“万一一笑把核儿吞到肚子里怎么办?如果吞到肚子里会不会长出樱桃树来?这时我想起在小学期间,我的同坐给我起的一个外号‘枣核儿’。”这个特殊的外号让郑渊洁记忆犹新,当他开始写作时就一直希望能够用这个名为主人公创作一部作品…… 注意这个想象力并没有脱离有核儿才能长成树这个因果知识。一个整天问whatif的人,可以写出一大堆童话故事来。这些故事讲的其实不是老鼠,而是披着老鼠外衣的人。孩子们以为听到了一个关于老鼠的故事,郑渊洁其实是讲述小朋友自己的故事。而“小朋友自己的故事”,成不了世界名著。我们注意,这种“whatif”想象力是完全自由的,你没有义务解释肚子里为什么能长出樱桃树。没人会追问这个问题。因为没人关心你这个故事。 想要写一个像《指环王》,或者《哈利波特》,或者最近的《阿凡达》,这样有很多人关心的故事来,所需要的是另外一个等级的想象力。一种不自由的想象力。 写幻想的世界名著,你必须构建一个完全自洽的想象世界。“自洽”,self-consistent,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你必须解释为什么有些山可以在潘多拉星球悬浮——因为山上的矿石中含有常温超导物质,而且该星球磁场紊乱——而人类之所以要来这个星球就是为了这种物质——潘多拉星球磁场紊乱,这也是该星球上的动物有一定的感应能力的原因——而磁场之所以紊乱,是因为附近有几颗别的行星,你都可以在天空中看到…几件事必须能够互相解释,是一个完备的逻辑系统。 除此之外,你要估算潘多拉星球的大气密度,你“想象”出来的这些动植物必须符合这个星球的环境,你得请语言学家专门给土著发明一种语言……你编制了一本《潘多拉星球百科全书》。 《指环王》和《哈利波特》也是如此。除了世界观自成体系之外,这两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作者对欧洲神话要有相当深的研究。各种魔法,种族和道具不能胡乱想象,必须符合一定的传统。我国的《西游记》也是这方面的典范。 请问这种想象力是天马行空胡想乱想的么?是步步为营精心计算出来的。《阿凡达》中的各种神奇植物是受到海洋生物启发的结果。山的造型可能来自中国。就连故事情节也是人类历史上上演了无数次的殖民事件的翻版。为什么想象力必须跟实际有联系?因为说不通的东西人们不感兴趣。我就对“肚子里长樱桃树”这种完全不靠谱的故事完全不感兴趣。 所以最高级的想象力其实是不自由的。正是因为不自由,它的难度才大。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导演拍不出来《阿凡达》,他们缺的不是“自由”,而是这种“不自由”的超难脑力和物力。 “自由想象力崇拜”的背后,是“顿悟崇拜”。这种思想认为一般人终日被自己的知识所束缚,而一旦跳出这种束缚,就能够取得重大的突破。这种思想其实是对科学发现的庸俗解释。 一旦有一个一般人没想到的发明出现,就会有人解释说他之所以能做出这个发明,是因为他是“自由想象”的。好像科学中存在无数个可怕的“禁区”,别的科研人员从来都不敢往这个方向上想一样。其实你能想到的东西,专业人员早就想过了。 我当年看《费曼物理讲义》,其中有一小节,叫做《相对论与哲学家》。费曼说,相对论流行以后,很多哲学家跳出来说“坐标系是相对的,这难道不是最自然的哲学要求吗?这个我们早就知道了!”可是如果你告诉他们光速在所有坐标系下不变,他们就会目瞪口呆。所以真正的科学家其实比“想象家”更有想象力。一个理论物理学家可能每天都有无数个怪异的想法,真正的困难不是产生“怪异”的想法,而是产生“对”的想法。 最后,让我用波尔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文。所有认为自己特别有想象力的人都应该仔细读读这段话。 Weareallagreedthatyourtheoryiscrazy.Thequestionthatdividesusiswhetheritiscrazyenoughtohaveachanceofbeingcorrect.——NielsBohr 你的理论的疯狂是个不争的事实,但令我们意见不一的关键是,它是否疯狂到有正确的可能。——尼尔斯·波尔 罗胖曰: 有价值的想象力包含三个特质—— 1.建立在既有知识的基础上,而非欲望的基础上。 2.逻辑自洽。简单地说就是按照自身的逻辑推演的话,自己可以证明自己至少不是矛盾或者错误的。 3.经过有训练的技巧,可以表现为作品。
这篇小说挺有意思,大家看看里面的假理科人是不是就是民科 【这是一篇非常独特非常有意思的悬疑推理类小说...写的实在是太赞了 可惜并不是很出名..故转载至此。请一定要耐心看到结尾 这个结局是我活了这么多年看过的最牛逼的结局了。。。】 1 好久没到车站一带逛逛了。今天是个风清气爽的星期日,我决定去走走。平常我大多是搭乘公车过去,其实走路也不过二十分钟左右。 我一到车站就先去书店。我原本计划在书店里买了推理小说文库本(* 普遍来说,日本出版社在新书出版一段时间之后,会将作品再次推出尺寸较小、价格也较平实的版本,即为文库本。不过也有新书一发行就是以文库本上市。)之后,到柏青哥店打打小钢珠再回家。 因为今天是假日,书店里人很多,不过大多都聚集在杂志区。年轻女孩注意的是流行杂志,男性们则在寻找刊载了清凉照片的杂志。以摩托车、运动等为主题的杂志也出了不少,据说专门报导电视节目的杂志最近也卖得相当不错。 但是在大批杂志当中也有许多不幸停刊的。有些是在过度竞争之下惨遭淘汰,也有的是因为该领域整体受欢迎的程度下降。 科学类的杂志就是一个好例子。 我记得以前曾有段时间,好几家出版社争相出版科学杂志,最近便少了许多,读者不爱看科普类书籍肯定是原因之一吧。以我来说,我会因为爱看的科学杂志停刊而感到失望,但是像我这样的人到底是少数。 除了杂志区之外,说到人气鼎盛的就是漫画区了。但是一册册漫画都封了胶膜,无法当场站着翻阅,因此并不会聚集人群。假使可以当场翻阅,书店里一定会挤满小孩吧。 文学区依旧人影稀落,就连立着畅销书牌子的书柜前也没有半个客人。这就是卖十万册即能号称畅销书的文学书籍,与出版印刷一百万册也不稀奇的漫画之间的差异。 我是个铅字中毒者,但是我向来不买硬皮书(* 日本新书出版时称为单行本,近年来单行本多以硬皮精装的方式出版,因此硬皮书逐渐成为新书的代称。)。 理由有三个:首先是价格高昂。其实只要耐心稍待,出版社就会出版低价的文库本,我实在无法理解特地花大钱买硬皮书的人在想什么。 其次是携带不便。最近页数多到像砖头一样的书激增,那种书无法在通勤车里翻阅,也很难舒服地裹在棉被里将书反折着看。 第三就是看完后很碍事。家里空间又没多大,根本没地方保存硬皮书。文库本轻巧实在,就算丢掉也没什么好可惜的。 基于上述理由,我今天原本也打算直接前往摆设文库本的书柜。 但是…… 当我从陈设新书的平台前经过时,心里突然涌起一股不可思议的感觉。如果用比较吓人的说法来形容,就像是幽灵在我的脸颊上摸了一把,我却不会觉得冷,而是一种温暖的触感。我下意识地望向新书区。 我差点叫了出来。 从一叠叠书本之中发出一瞬之光。当我定睛细看时,那道光已经消失了。但是我不认为那是错觉。 我将手伸向发光的源头,那是一本黑色封面的硬皮书——《超理科杀人事件》,作者是佐井圆州,这大概是一本掺杂了科学知识的小说吧。 我翻开封面,一页页看了起来。 2 摘自《超理科杀人事件》 成为命案现场的研究室里,有一面黑板大小的线上共同操作系统的电脑荧幕。荧幕上写着如下的内容: “考虑具备光源A与反射镜C的系统,假设此系统以速度v做横向移动,则从A射向C的光线并不会被C反射。因为当光线到达时,C已经不在该处。这表示迈克生·摩里实验(* 迈克生·摩里实验<Michelson Morley Experiment>,探测地球相对于以太<ether>的速度的实验,基本原理是测量光沿上游、下游及对岸往返所需的时间差别。)的见解有误。如果光线与反射镜在移动,且光线往返两者之间,则光线并不是单纯由A射向C,而是无方向性的散射球面波,移动于AC间的光线速度即为c-v cosθ。上述说明若使用近似式代入即可解释。换句话说,爱因斯坦错了。” 荧幕旁是已断气的宇宙物理学家一石博士,他像是睡着似地趴在桌上。 助理发现尸体便跑去找来与一石博士交情甚密的野口博士。野口是一名医学博士、生命工学界的权威。 野口仔细地观察尸体之后,指示助理报警。 报警的理由是“有他杀的嫌疑”。 刑警们马上从当地的警察局赶来,刑事调查官检视过后,歪着头说道: “这应该是寿终正寝。死者年事已高,没有外伤,更无中毒的迹象。” 但是野口博士摇摇头。 “本研究所研究员的健康情形都经过完善的检查。一石博士确实年事已高,但是他应该还有好几年寿命。” “可是老化现象总是在不知不觉间降临……” 听到刑事调查官这么说,野口皱起眉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本研究所的医疗团队掌握了每位研究员老化的状态,而且是准确到细胞的程度。说起来,成体的哺乳类动物细胞可分成三种,即永久性细胞、不稳定细胞与稳定细胞,这三种细胞都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举例来说,人类末梢血管中的淋巴球数目之所以不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是由于提供淋巴球的干细胞减少,而这种干细胞属于不稳定细胞。此外,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的神经细胞也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肝细胞也是。神经细胞属于永久性细胞,肝细胞属于稳定细胞。因此光靠细胞的数量便能掌握一个人的老化程度,或是借由细胞容积的增加、细胞核的聚合情形再加以确认。不只是细胞,细胞外基质也会随着年龄增加而产生变化,胶原会因蛋白质间交互作用产生化学上的架桥反应而变得硬且脆弱,基质的蛋白质因而透过葡萄糖的共有结合,将异常的资讯传达给细胞。关于细胞数为何会减少,目前的主要学说认为细胞存在必须的生存因子一旦不足,就会引发细胞凋零。除此之外,学者推定缺乏生存因子还会使细胞分裂变得困难。前述的稳定细胞虽然能够依需要而分裂,但是细胞分裂具有海弗利克极限,譬如内皮细胞、纤维芽细胞、平滑肌细胞与神经胶细胞都只能分裂五十到一百次。在此结构中,目前我们研究所关注的是染色体端粒。真核细胞的染色体两端存在由TTAGGG的重复序列组成的端粒,细胞每复制一次,端粒就会减少一小段。我们主张的假说是,当染色体端粒全部用完时,细胞分裂就达到极限。” 野口博士几乎毫不停顿,滔滔不绝地一口气说完之后,以强硬的口吻对听得目瞪口呆的刑事调查官说: “因此我们完全掌握了一石博士的老化程度,我们可以断言他还没有老到寿终正寝的地步。换句话说,这是他杀。你懂了吗?” “是,呃,好像懂了。”刑事调查官搔搔头。“懂是懂了,但是一石博士的死因是什么?” “嗯……”野口博士点了点头说:“大概是脑部血栓吧。” “脑部血栓……,这么说来,一石博士终究是病死不是吗?” 听到刑事调查官这么说,医学博士露出厌烦的表情。 “同样的事情你要我说几遍?我不是说了,一石博士的血管还没有老化到那种程度吗?” “所以是有人企图引发他的脑部血栓吗?” “这么想的确比较恰当。”野口博士盘着双臂,连点了两、三下头。 “这样的事有可能发生吗?” “是可能的。如果使用干扰素—α的话。” “干扰素—α……那是什么?” “脑部血栓的成因是因为血管老化,而掌握血管老化的关键就是包覆血管内壁的内皮细胞。要使内皮细胞增殖,必须要有脑细胞或癌细胞内含的一种叫FGF的成长因子,如果没有这种FGF,细胞不但会停止运作,还会引发细胞凋零。我们发现若替病人注射某种药物,就能抑制FGF的分泌,那种药物就是干扰素—α。换句话说,只要使用干扰素—α就能可以促进血管老化,引发脑部血栓或心脏病。” “那么,哪里有那种干扰素—α?”听着博士和刑事调查官对话,沉默至今的调查一课警部大为振奋地问道。 “细胞生物学实验室里面应该有,如果没遭窃的话……” 听到野口博士所说的,警部连忙带着部下赶去。 3 站在新书平台前读到这里时,我合上了《超理科杀人事件》这本书。事实上,光是看到这里就花了我许多时间,为了要掌握登场人物之一的野口博士的说话内容,同一个段落我就得反复阅读好几次。此外,要理解故事一开头所描述的那段出现在荧幕上的文字,也花了我不少时间。 我拿着这本书去结账。我今天决定放弃购买文库本,偶尔买本硬皮书看看也不赖。 离开书店后,我从柏青哥店前走过,直接进入第一家映入眼帘的咖啡店。真是幸运!这家店灯光明亮,又没什么客人,这下我能够好好看书了。 我在店中最内侧的座位坐下,点了咖啡后便马上打开刚买的书。 故事中刑警们开始搜查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干扰素—α的样本果然被偷了好几个。这些样本虽然略有差异,但是实验室主任针对其差异说明的部分真的很不得了。毕竟作者使用了大量专业术语,花了整整四页来解说。而且说明完毕后,刚才那位野口博士又跑来针对其作用过程,解释了两页左右。 好不容易读完这些段落,我将手伸向咖啡杯。咖啡早就凉了,我甚至不记得服务生是什么时候送上来的。 我将目光落在《超理科杀人事件》上,接下来还会继续出现那样的内容吗?如果是的话,我觉得这本书简直是莫名其妙。同时,我也觉得看这种书看得兴高采烈的自己有毛病。 我在国中教自然科学,自认自己是个理科人。但在现今的世界里,学理科的人非常难生存,只要稍微提到理科方面的话题,就会被他人摆臭脸。 正因如此,既然有小说挑明了就叫《超理科杀人事件》,我岂可不读?我也很好奇,作者究竟是基于何种创作理念写出这本书。 故事背景设在国立超尖端科学研究所,其实这是实际存在的机构,令我有点惊讶。这种真实机构的名称可以在虚构小说中写出来吗?不过转念一想,警视厅和科学技术厅等名称向来便常出现在各种小说中,或许公家机关的名称是可以出现的吧。 国立超尖端科学研究所于两年前成立,聚集了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日夜从事最尖端先进的科学研究。所内进行何种研究向来不对外公开,所以光是看在能够一窥其中奥秘的份上,买这本书就很值得了。 目前我看到刑警将犯人锁定为遭杀害的一石博士的死对头法金教授的段落。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