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三先生 wo三先生
关注数: 44 粉丝数: 110 发帖数: 62,032 关注贴吧数: 16
人老了,也要学走路。 人的一生,有两次学走路:一次在幼年,一次在老年。幼年学着走,老年学着走稳。 幼年学走路,路在眼前,你能看多远,路就是多远。而且你眼前的路,没有泥水,没有坎坷,只有妈妈、爸爸,或是亲人。所有的是路标,都带着笑脸,带着鼓励:“来,到这来。” 学走伊始,你不需要选择道路,也不需要确定方向,向前走就是,每一步都是你的成绩。或者你的身上还系着一根保险的带子,亲人们随时给你提供着呵护。下雨的时候,不会让你走;地上有冰的时候,不会让你走;太阳暴晒的时候,也不会让你走;甚至风大了,都不会让你走。 幼年的时候,你不会走路,但却走了一段最安全、最平坦的路。 此后的少年、青壮年,他们已经学会了走路,而且走得很个性。 少年走路,似看路似不看路,他们的路在心里,想到哪就到哪,想怎么走就怎么走。笔直的路,他们可以走出“N”型;平坦的路,他们能走得颠簸、跳荡。他们不在乎坎坷,因为心里没有坎坷。什么路在他们的脚下,都能走得放浪无羁。 青壮年时的路,要坎坷一些。他们不仅要选择方向,还要选择道路;不仅要看脚下,还要看远方;不仅要前行,还要负重前行。尽管如此,只要他们走,路就属于他们。 人生最后一段路,才真正的悲壮! 人老了,想走远,但却不知道自己还能走多远。心中有很远的路,眼前有很宽的路,但却要把全部的精力、体力用在走实脚下的每一步上。脚还是那双脚,路还是那条路,但岁月已不同。以前走路,路越走越亲;现在,脚踏在路上,路却把你当成了过客。以前会走路,现在要学着慢慢走、拄着拐杖走、在别人搀扶下走、坐在轮椅上走。 人老了,走路要学会轻装简行,放下一些执念,放下一些执着,放下一些曾经的包袱,看淡功过名利。 人老了,要学会独自行走,一个人看脚下、看远方,看路边的风景、看心里的日升日落。 人老了,为了走好以后的路,要学会收敛、宽容、慈祥。学会慢慢抬腿,慢慢落脚,慎处每一个转弯,善对每一个坑洼。 人老了,脚可能走不到,要学会用眼睛走、用耳朵走、用思想走,甚至用梦走去。 人老了,走稳每一步,都是人生的成就。要学着走出神韵,走出地老天荒的感觉!
老了,就是老了! 老了,不服老都不行 现在我不光是眼神不好,时而有耳鸣,忘性还特别大。有时候在屋里明明要去干啥去,走两步忘了要去干啥,大脑哪会儿死机了。有时候正干着这活呢!一不留意又去干别的活去了,没法专心把一个活干完再去干别的。和别人说着话脑子会忽然不在线,就像是灵魂出窍了,人在哪儿坐着大脑不知去哪儿溜达去了。看着整个人在哪儿坐着,别人说的啥完全不知道,然后忽然一下子灵魂归位,赶紧努力想想刚才别人说的啥,实在想不起来说啥了,会根据灵魂归位时别人的那句话大概联想一下他们刚才说了啥,然后才能让自己大脑不死机,灵魂不出窍继续和他们聊天。但基本保持不了多大一会儿,自己想努力让自己人神一体,集中精力听别人聊天说的啥,可是不一会大脑思维又不受控制的灵魂出窍了。有时候整个聊天过程会反反复复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这是脑子有问题了,还是老了。别人说过的话,第二天想把它描述出来,经常是说了上句想不起来下句,脑子得很努力的回忆才能描述个大概,就我现在这脑子真会痴呆也说不定。年轻时表达能力就不是多强,笨笨的,一直也不是聪明伶俐之人,现在忘性越来越大,表达能力下降的不是一星半点,年轻时本来就不是伶牙俐齿的人,现在更是有语迟的迹象,老了不服老都不行。这真是过着过着转瞬之间就老了。
记忆中的“炕” 记忆中的“炕” 炕,这一北方农村特有的取暖设施,逸散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感觉。从物理特性上看,炕是用板砖跟土坯砌成的一个长方形平台,分为炕头、当炕和炕梢(也叫作后炕)三个部分,炕头与灶镬相连,利用做饭烧水时释放的余热来取暖。它的表面平整而匀热,仿佛一块巨大的暖玉,散发着柔和而持久的热量。躺在炕上,就像是被温暖的怀抱紧紧包围,寒冷被隔绝在外,只留下满心的舒适与惬意。在传统意义上,炕是农村家庭生活的中心。它不仅承载着取暖的功能,更是家人围坐一起、交流情感的重要场所。漫长的冬季,一家人围坐在炕上,吃着热腾腾的饭菜,聊着家长里短,那份温馨与和谐,是任何现代取暖设备都无法替代的。在寒冷的气候中,炕的作用更是无可替代。它像是一位忠诚的守护者,默默地抵御着外界的严寒,为家人提供一个温暖的避风港。无论是风雪交加的夜晚,还是滴水成冰的清晨,只要你把炕烧热了,家里就永远充满了温暖和希望。而在人们心中,炕更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价值。它是童年的记忆,是母亲的怀抱,是家的味道。每当想起炕,心中就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家的深深思念和对过往岁月的无限眷恋。炕就像是一首温暖的歌谣,唱出了北方人的坚韧与温情,也唱出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总而言之,炕的温暖感觉是一种全方位的体验。它不单单是身体上的舒适与温暖,更是心灵上的慰藉与依靠。在炕的陪伴下,人们能够忘却寒冷与疲惫,享受到家的温馨与幸福
生活中的忌口。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人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不吃葱姜蒜,特别是很多小娃子,不喜欢这些调料。我们知道,有某些信仰的人是不吃这些调料的。但是其实很多人虽然没有这些信仰,还是受不了那个味,特别是生吃。你不能理解一个人吃生蒜时候烧心反胃,实在是吃不了。也不能理解有些人吃面条时候不吃生蒜,就觉得没有香味,“吃面不吃蒜,香味少一半”。人的口味是天生而来的吗?有些东西可能是某个时间段不吃,但是过了这个时间段又喜欢吃了。有的是从小就不能吃,一直也都不能吃。有些人是一点都不能吃,味都不能闻,不管是生的还是熟的。有些人是熟的可以吃,调味料剁碎的吃着没事,但是大块的吃是吃不了的,特别是生的。有些人不管是生的还是熟的,大块的还是剁碎的,吃着都没事。看到过一句话说的是,你的身体需要什么,那么你的口味就会做出选择。就像是肉,有的人只吃瘦肉不吃肥肉,有些人只吃肥肉不喜欢瘦肉。有的人不能吃羊肉,闻到一点味都不行。有的人不能吃肉,连鸡蛋都不能吃。还有就是辣椒,有些人一点辣吃不了,有些人无辣不欢。有些人喜欢吃醋,有些人吃醋胃反酸。有些人不能喝牛奶,一喝就拉肚子……生活中这样的情况还不少,只能说我们的身体真的太神奇了,自动的做出了适合自己的选择。
小区春色。 小区的春色,寒冬过后,春慢慢向我们走来,风不再是冬天的凛冽春风,像有爱心的婆婆吹拂在脸上,面颊有暖暖的惬意,这是立春后第一次领略到春的温暖。,我漫步在小区享受春意的到来,不经意间看到小花园的边缘处冒出了青青小草,眼前一亮心动感有些惊喜,这青青小草是北方又一年绿色世界的开始,春天来了。,北方春天的世界和春天的美,是谷雨前后,一场春雨嫩草茂满草坪,蒲公英开着黄黄的小花星罗棋布,点缀在嫩绿的小草中。小黄花在草坪中绽放,几个小小孩在草坪中跑来跑去嬉笑打闹,草坪顿时增添了欢乐,这是留在春天草坪上的欢乐,是童年的欢乐。,桃花在春的季节有自己浓浓的色彩,那一颗颗一片片的桃花绽放在小区的每个角落,满树和娇烂漫粉,万枝丹彩灼春融,怒放的桃花艳的使人赞叹,使人陶醉,爱美的女士在桃花树下翘首弄姿在摄影机前留下自己美丽的靓影和灿烂的笑容,用唐代诗人崔护的一句话,人面桃花相映红,正是此时此景最美的表。,和桃花一样,海棠园的海棠花也在绽放,一种小红珍珠果实的观赏海棠花,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美,花叶和花朵同时登上春的舞台,向新娘在新郎陪伴下展现在婚礼的舞台上的一对恋人,叶新装展现,花温雅中带有贵气,给人赏心悦目。,微风拂起风,带来丁香花的清香,走进丁香树,丁香的香沁入肺府,使人心旷神怡,阳光普照,天空蓝蓝,风轻云淡,棉絮般的白云飘在天边,那无垠的蔚蓝,映衬下的太阳,春意融融。此时,草坪灌木带和草坪的绿,马路两旁杨柳的万千柳叶的绿叶繁茂,小区呈现在绿的世界里,在万紫千红的花海衬托和点缀下,人沐浴在春的美景中,孩子们天真的欢笑,晨练舞者的婀娜多姿,男高音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歌声,那稳健老者太极的神态,在小区绿的世界,花的海洋里,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示在我们的视野里,春天的小区如诗如歌,让这如诗如歌的春留在我们的心中,留在那赞美的语言里。
清明与人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站到祖先和亲人的坟前,才明白了:知道自己从何而来?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静立茔冢默然,你便会追寻这个答案。 你来自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祖祖辈辈,总会有根,总归有源。 开枝散叶。枝再繁,叶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处。 这就是融入血脉中的眷念,是我们的来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生者寻根,叶落归根。有人烟处,必有血脉传承。 难怪有人说,清明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 清明时节,教我做人。 清洁、清廉、清净,无非一个清白; 明事、明礼、明法,无非一个明白! 清白明白之人,自有清风拂面涤心,自有明月皎洁般的真善美。 红尘滚滚、功名利禄,如果你过于执着、拿不起放不下,为权、为钱、为名、为情黯然神伤,不妨清明时分去扫墓。 那里,自有另一种答案,让你心如止水、超然物外! 清爽做人,清白做事,足矣!岂能事事如意,但求无愧于心! 不管是谁,多么伟大,这世间终将忘记你的存在,“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这样一想,很多事自可淡然、豁然、悠然、乐然、坦然。 当你明白了“从哪来、到哪去”,“我是谁”似已豁然开朗! 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你是人子(女),你是人父(母),你是人夫(妻),你是华夏血脉,你是人类赤子。 难怪有人说,清明祭祖,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 来到这世间,你安身立命,拥有自己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 清明是责任、是感恩,是哀思、是心静,是思接千载、神游万仞,是传承、是教育。清明,更像一种精神。 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
浅谈老年的交往方式。 人到老年如何交往,这样的诘问有点搞笑。活了大半辈子的人了,如何交往难道心里没个数,还需要请人来教?可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不擅交往的,其实并不鲜见。尤其是进入到人工智能时代,玩不了手机的,几乎就把自己封闭在旮旯里。就是会玩手机的,如果交流方式不对路,没过几分钟,那头就断了线、没了影。当然老年交往,除了手机还有传统方式,打个电话邀约,选个场合相聚。喝杯茶、聊个天;吃个饭什么的,还是挺好的。交往不就这样吗,有啥难的? 要说难还是不难,并不在于相聚的方如何,而在于心灵间交往的愉悦度。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与人的信息互换,已经变得没那么紧要。生活当中大大小小的疑惑,随便打几个字、或语音问问,马上就会知晓答案。不仅内容精准管用,方式也文得体,让人感觉畅快。就是精神层面的需求,在人机对话中,也是可以得到呼应的。在无所不能的人工智能面前,几乎老年遇到的所有惶惑,都能得到释疑解惑。人工智能都如此强大了,人际交往的必要性还有吗、存在价值又在哪里?回答这样的疑惑,需要老年朋友扪心自问,当下对人工智有依赖吗、依赖频率有多高、程度有多深?如果依赖性较强,人际交往可能会相对疏离;如果并没那么强,或许还处在二者之间。应该说老辈的大多数,都处于后者状态,一方面在逐步学习、适应人机交流,另一方面还保持人际交往、割舍不断。 老年究竟采用何种交往方式,没必要强求,还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两种方式各有其长,前者交流起来,简单、直接、理性、高效。用不着选择具体时间、地点、场合,也不用顾忌对方是否方便、合适。后者更符合老年心理,相约、相会者,大都有着几十年交情,相互知根知底。聚在一起谈笑风生,回忆当年、感悟人生,具有人性的贴切、温馨,非人机交流的高冷,所能完全替代。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