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youyouyou 嘿嘿youyouyou
havedreamswilltravel
关注数: 155 粉丝数: 815 发帖数: 30,225 关注贴吧数: 94
当今,文学离大众越来越远了? 在校园时就有这样一种感触,当今喜欢阅读文学作品的人越来越少了,即使是文学专业的学生,也没有多少真正喜欢的,大多只是为了更现实的目的才选了这个专业。甚至从教授的口中得知,不少研究生都没有读过《红楼梦》,写学术论文的人连原著没有读过的不在少数。 听长辈们说,过去人们对文学作品非常有热情,闲暇之余都到书店买书或报刊亭租借书,因为那时没有电脑和手机,电视节目也单调,阅读文学作品是重要的娱乐,那些作家的知名度不亚于现在明星。 现在你去大街上或者校园里,问一下上届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是谁,嗯恐怕没几个人知道。我想除了娱乐生活的多样给传统文学带来的冲击外,文学创作遇到了瓶颈。 一是文学创作圈子化。没有多少人能单靠文学创作而生活,因此搞这一行大部分都是高校人士。他们既不用为生计发愁,也拥有足够的时间来创作,并且拥有宽广的平台(大部分文学类杂志社都是高校内部人士创办),同时在从事创作的时候,往往受到“师门”的缚束,而这个“师门”通常对外来者是封闭的,文学也就成了内部的互相吹捧,缺少更多的新鲜血液,离大众也越来越远。 二是文学创作西方化。一直以来,国内都把诺贝尔文学奖当做奋斗目标,创作模式和选择题材都是冲着诺奖去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只有一位文学家,其他都是语言和历史学家,这个标准其实是在去文学化,况且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优秀的作品难以得到他们的认可。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学习西方的文学流派,永远跟在他们的身后模仿。我国文学源远流长,当我们的祖先创作出伟大的《诗经》时,西方还是一片蛮荒,我国的文学从来不需要诺奖去认可。 三是文学创作泛滥化。科级的发展带来创作群体的改变,人人都能当作家,但是未必人人都能当好作家,创作门槛越来越低,文化垃圾越来越多,文学失去了内涵。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