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鼠修理 QQ鼠修理
关注数: 32 粉丝数: 110 发帖数: 4,400 关注贴吧数: 28
《陆浑春晓》 战国时期,因连年战乱,中原地带人烟稀少。秦朝统一全国后,将西北敦煌一带的游民陆浑戎人迁到这里。原来这里是荒草一片,并无人烟。陆浑戎人迁来以后,这里便起名叫陆浑戎(中原汉人把西方的少数民族称作戎人)。戎人喜欢养羊,家家户户都以放牧为生。据说,现在迁居宜阳县的眉姓,便是戎人后代,仍然喜欢牧羊。 戎人里有个姑娘,名叫巴春,天天赶着羊群到陆浑岭上去放牧。这一天,突然下起雨来,巴春无处避雨,跑进一间茅魔。茅庸里住着一位少年,名叫义男,证在读书。巴春进了茅魔见桌子上放着许多竹简,就问那少年:"这是什么东西芦义男说:"这是书。吧春说:"有什么用处贸义男笑着说:"这书是叫人读哩!""读书有什么用处?"义男说:"读书使人增加知识,明辩事理,知书达理,以后可以作大事情。吧春觉得这少年面善,说话和气,每天上山放羊,总要到这里听这位少年讲书。有时也跟着他学几个字,一来二往, 两个人慢慢熟了,巴春从家里带些羊肉叫那少年吃,义男也用五谷杂粮做成模饭请巴春尝,有时巴春干脆住在山上跟着义男学种地,学写字,随着年龄增长,两人都产生了爱慕之心,谁也离不开谁。 这件事叫双方老人知道了。巴春的父母把巴春锁在屋子里,不叫出门。义男的父母也把他叫回家来,不许他上山读书。因为汉人不许和戎人结亲,戎人的姑娘也不许嫁给汉人。两个人数日不见,如隔三秋,哭得死去活来,寻死觅活。双方老人无奈,只得相约到一处说合。老人见两个孩子十分般配,也就同意了。巴春和义男都很高兴。他们又到陆浑岭茅草魔内相会,二人说定在"打春"这一天拜堂成亲。 这件事叫族长听说了。汉人族长,召集全族人,把义男绑在桐堂,要他向祖宗认罪。义男一定要娶巴春,族长说他不守族规,败坏族风,喝令众人活活把他打死。戎人的族长,也把巴春锁在庙里,声言巴春若要嫁给汉人就要把她烧死。到了"打春"这一天,巴春悄悄逃出庙院,上了陆浑岭,单等义男来,就可以拜堂成亲。 左等右等不见,心急如焚。忽然听说义男被活活打死了,就在茅草淹内大哭一场,跑回村里,一共栽进井里淹死了。 巴春死后,井里生出一束迎春花,枝叶茂盛,伸出井外,每年到了"打春"这一天,必定开花,金光灿烂。因为这柬花是"打春"这天开的,所以就叫"迎春花"。 之后,人们把巴春姑娘从井里打捞上来,采些迎春花,熬成药汤,灌进肚里,巴春姑娘喝了迎春花汤,慢慢又苏醒过来。义男家的父母见巴春又活了,也采些迎春花,叫义男喝。义男喝了迎春花汤,长出一口气,也复活了。两人抱头大哭,双双搬到陆浑岭茅草魔去住,结为仇丽。自此,汉、戎开始通婚。
散文欣赏《随笔》 我们两个是光著屁股一起长大的,呵呵。记得不,那一年咱两到老虎山那里割草,一人拿两条绳子,然后砍了一棵橡子树作扁担,最后你挑得动,我挑不动。你教我把草捆子从山坡上滚下来,那次跟著你割的草实在太多了,就是滚剩下的草也挑不动。还没有到山下天已经黑了,我们两个饿得不行,就在山下破坏人家的花生,最后我还是背不动,又不敢扔了草回去,你就先背著草回去报信。那晚上实在黑啊,天上只有星星,我一个人在西坡后面的山上,觉得很怕,但是手里有镰刀。背一阵歇一阵,最后我父亲来接我,又把我骂了一顿,呵呵。 想想那些日子都心里觉得好玩。还有不,你那次从田湖街上买了一把带把的刀,月牙形的,最后人说你家人见了要打你,不让你玩那个,你说那是两块钱买的,现在一块五卖给我。呵呵。当时想当英雄的我就买了下来,那是一花了一个星期时间去北山上逮蝎子才卖到的钱。不过当时你说刀很锋利,然后就带著我来到你家房后大路上边的树林里,找一棵小树一下砍上去,呵呵,刀刃缺了几个口子,你大没面子,把五毛钱还我,说一块钱给你吧。呵呵。那把刀我保存了多年,后来被我爹给搜了去,磨了一下,年下的时候用来刮我家买的猪头上的毛毛,呵呵。总算是有了用场。咱们还一起偷过瓜,被追得在玉米地里到处窜,偷到了就一起躲在地里吃个够。然后等著回家拉肚子。还一起去挖药材,一起拿一个提篮子去地里拣花生。唉,时光真快啊,一下子都长这麼大了,都成家有了孩子。想想那段快乐而又苦难的日子,有时伤心,有时会笑出声来。不过一切都过去了,现在看著大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我真是从心里感到安慰。尤其是你,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人,能做一个工模具工程师,让我我都做不到。祝福你,也愿你走得越一越好。 本文章来自网络
闫庄名人——万选才 1931年中秋节,刘镇华从德国回到上海。 刘镇华是中原大战开始前出国的。 中原大战前,在说服阎西山归顺中央,接受整编无效的情况下,刘镇华不愿得罪各方,经蒋介石批准出国。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己手下的军长万选才已经被阎西山宣布为河南省主席,冯玉祥和阎西山联军六路军总指挥,而刘镇华事前发过誓:你万选才今天当河南省主席,我明天就出国。 刘镇华走前,嘱咐自己五弟刘茂恩相机解决万选才。 刘镇华先到日本,后到德国,在德国,当他听说万选才被捕的消息,立即起程回国。 人到上海的时候,中原大战已经结束。 张学良兵出山海关,阎西山撤兵娘子关,冯玉祥孤军奋战,中原逐鹿,蒋介石问鼎中原。 盛大的欢迎宴会后,由张群、刘茂恩陪着,刘镇华去见蒋介石,他被任为豫陕晋绥靖督办,驻防新乡。 行前,蒋介石送他一个人情,要他去军法处见万选才,处置万选才。 万选才在刘镇华的手下是后起之秀,胡憨大战失败后,万选才随柴云升退守陕西山阳县,因军饷问题自杀未果,由此出名,镇嵩军在西安失败退回河南被冯玉祥改变为国民军第八路军,他被任为军长,北伐山东,张得胜因投敌被冯玉祥枪杀,梅发魁因丢失部队而被撤职,姜明玉因投敌被围困,绝望自杀,八路军就剩刘茂恩和万选才两个军,过黄河继续北伐,身先士卒,深受刘镇华的赞赏,部队整编后,南下郑州,万选才开始背离刘镇华,投靠冯玉祥,蒋介石和冯玉祥开战,刘镇华叫万选才往洛阳打,刘茂恩往潼关打,冯玉祥败退,万选才打到洛阳,收编阮勋的守备旅,往西攻打刘茂恩,刘茂恩无奈,过黄河到了山西,接受阎西山的改编,参加中原大战,大战开始前,在河南宁陵,万选才回家安葬自己父亲回到前线,路过刘茂恩的防地,去看望刘茂恩,政治意见分歧,个人感情纠纷,最后万选才被刘茂恩派人活捉送到商丘蒋介石的司令部,蒋介石又把万选才送到汉口,与此同时,释放先前活捉的万品一回河南,做策反工作,由于石振清和李纯如的缘故,策反之事泡汤,战后,万选才被带回南京军法处。 见到刘镇华,万选才就象见到救星一样,眼睛里流露出期盼和渴望的目光。 刘镇华强压怒火说:那我问你总司令要你投降,你为何不投降? 不是我不投降,是他们不投降, 你就不怕总司令对你绝情,你不想想你的部队不投降,与总司令为敌,你会有什么结局? 总指挥,那就没有别的办法?过去我有不对,但你说过我德英雄一身都是胆,跟着你,我一样是一员虎将,求看在我跟你出生入死的份上,你帮我一把。 一句话说得刘镇华动了恻隐之心。 但万选才的手段着实使自己在心里狠狠划了一道,他们驻防灵宝、陕州时,万选才驻防卢氏,嵩县,吃用都由县供给,万选才的秘书是县长,而把刘镇华委派的县长劫杀路上;北渡黄河后,万选才以征用车辆不力为名,责他委任的县长;南下郑州后,他就投靠冯玉祥,夹击刘茂恩,逼茂恩北去山西,更为可恨的是接任冯玉祥和阎西山委任的河南省主席。 思来想去,为了自己今后的发展,刘镇华起了借刀杀人之心,他对万选才说:我说过德英雄一身都是胆,是一员虎将,但你已经不是过去和我出生入死的万选才了,不是我的弟兄了,你变了,你变得长能耐了,你变了,你变成光杆司令,你的部队被张钫收编了,你变了,你把我们弟兄的情谊全忘了,你野心膨胀,桀骜不逊,背主求荣,稍有不顺,就另择新主,我不用你,我也不让别人用你,我不容你,总司令也不会容你,人作孽,天不许,你等着吧。 月圆之时,我总算看清了你的奸诈,我向你求情,正如与虎谋皮,是瞎了眼睛,我总算知道憨玉琨为什么死?张治公、柴云升为什么离你而去。 憨玉琨部是镇嵩军的主力,作战勇敢著称,被吴佩看中,部队整编时,整编为中央35师,因此而遭到刘镇华的嫉恨,胡景翼和憨玉琨争夺河南大战,刘镇华坐山观虎斗,一任两虎相争,眼看憨玉琨要失败,刘镇华披挂上阵,亲自参战,结果好事不成,自己也陪了进去,失去往日的辉煌,陕西督军兼省长都成他人,所享的是憨玉琨回家后,不堪忍受失败的屈辱自杀身亡。 张治公是在吴佩任他为陕潼护军使时,开始背离刘镇华的。 柴云升是在西安包围战失败后,兵退河南,再决定部队出路时,和刘镇华发生矛盾,而背离刘镇华去投靠奉军张作霖的。 选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可是对于你来说,一切都晚了,明年的今天就是你的祭日,我会去你坟上,祭奠你的,你尽可以放心而去。 说完刘镇华就离开军法处。 刘镇华禀告蒋介石说:万选才不思悔改,死有余辜。 蒋介石就顺水推舟,送人情给刘镇华,枪毙万选才,以换取刘镇华对自己的忠心。 万选才一世英雄,疏于防身,惜哉! 万选才死后,被葬老家陆浑水库附近的山上,后人称"万氏佳城"。 作者:马世领
闫庄“黄花寺” 要说阎庄地界上的寺还真不少,除了法华寺,村东门外曾有一座黄花寺,村西九里山下曾有一座复兴寺,十五里开外的思远上山有座龙兴寺,再广而推之,寺庙更多。弹丸偏僻之地,寺庙如此密集,可想当时此地佛学的兴盛、香火的炽热。以武则天曾“助脂粉钱两万贯”凿建卢舍那的虔诚,她到此佛寺密集地一幸也在情理之中。无论是与情人幽会,还是观光礼佛,武则天确实到过阎庄,只这一点,就足够了,就足可以让阎庄人骄傲自豪岁岁年年了。 关于黄花寺,也有一段传奇。 相传此寺为汉时所建,一年四季香火旺盛,光和尚就有100多个。阎庄古代是去长安的一条大道,说到这,便想起一首元曲“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路迢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想来阎庄的山水,千载形容不变,冷眼观过紫陌红尘中多少个匆匆过客,见多了争名逐利,看惯了失魂落魄,可谓阅世深矣。 却说唐朝,有个叫郑平信的天官,郑天官有个女儿,某日由白沙赴长安,路过阎庄。金闺花柳之质令黄花寺的和尚看呆了,和尚色胆包天,歹意顿生,发一声喊,竟将天官之女抢进寺里,可怜千金之躯,成了狼口弱羊,哪里会有个好结果。 爱女蒙难,天官恼怒,一队大兵派过来,将和尚们杀了个片甲不留,黄花寺自此一蹶不振,到明末只剩下三间破房,而到了1959年,这三间破房也塌了。 采访中,对阎庄村史颇有研究的村民孔祥群告诉我们,传说黄花寺下有一地道,一直能通到十五里外思远山上的龙兴寺。但寺已不存,地道怎找?我们只能在想象中追寻它的曲折幽深和神奇古怪了。
闫庄“龙兴寺”的传说! 阎庄位于嵩县北部,是该县阎庄镇的一个行政村,镇政府所在地,离嵩县县城20公里,包括三个自然村,28个村民组,全村计1100户,4500余人,以农业种植为主,是阎庄镇粮食主产区。东西向洛栾公路与南北向南阎公路在村东交会。 村名由来:阎庄村原名銮驾镇,相传因唐武则天到思远山赏景,銮驾驻跸于此得名,阎庄乃后来改名而得。 武后銮驾停阎庄 武则天为何要到思远山赏景?阎庄民间有会情人一说。 相传武则天少时入宫,受封才人,太宗赐号“媚娘”。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世民驾崩,媚娘与所有嫔妃一起被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 却说媚娘正值青春妙龄,春心萌动,怎受得戒律清规、寺院清冷。还好,寺中有个和尚叫法明,这法明长得眉清目秀,天然一段文采风流,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帅呆了、酷毙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来二去,两人便好上了,好得如胶似漆、难舍难分。 后来媚娘再度入宫,做了高宗李治的皇后,并逐渐独揽大权。李治死后,她又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 做了皇帝的武则天国事之余,旧情难忘,突然有一天就想起法明来了,派人到感业寺去找。原来,法明和尚一听相好登基,生怕皇帝为了遮丑杀人灭口,早就来了个逃之夭夭,从陕西跑到了河南,在阎庄村边的法华寺安下脚来。 可武则天是皇帝,皇帝找个人还不容易,三下五除二,法明在洛阳的踪迹便被探子报了上去。则天一激动,传旨游幸法华寺,这才有了銮驾镇等一系列沾上武周皇气的地名儿。
大坪乡的《源头活水》 相传,有一年,天气大早,大坪岭上滴水皆无,禾苗枯黄,人渴得直喘粗气,再不弄点水来,人就要渴死了。 村里有个小伙子,名叫水娃,长得五大三粗,气力过人。他想:我就不信咱这岭上挖不出水来。夜里他召集一群小伙子,在岭共上挖刨起来。挖呀!刨呀!越挖越硬,地底下的土全是千的,连一点水星也没有,撅头下去只刨一个白茬,一锨铲不了一把土。这可 怎么办呢?水娃想了一个办法,叫姑娘们拿着碗、瓢、勺、盆到伊河去舀水,把舀来的水倒在坑内,接着再往下挖,一夜不中两夜,两夜不中三夜,整整挖了七七四十九夜。小伙子们累得满头大汗,手上磨出血泡,姑娘们跑得腿肿脚疼。这天夜里他们实在干不动了,就躺在坑内休息,不知不觉郡呼呼地睡着了。 夜里水娃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东海龙王来向他求情:"不是我不给你们下雨,是玉皇大帝不让我给你们下雨。这坑下边是龙宫水库,龙宫水库是汇集各方之水的藏水宝地。你们若是挖透水库,各方之水从这里溢出,玉帝是会怪罪的,那时我龙王就得吃不完兜着走。"水娃说:你身为龙王管着那么多水,却叫俺这岭上早得一滴水也没有,庄稼早干了,人也渴死了,你也不管,却怕玉帝怪罪,我们这些小百姓什么也不怕,不怕玉帝,也不怕你龙王,我们只管往下挖,啥时挖透龙宫水库,我们就不缺水了。"他大呼一声:"兄弟姐妹们,起来挖,挖不到龙宫水库誓不罢休!"睡在坑内的小伙、姑娘都起来了,挥撅的挥撅,拿锨的拿锨,姑娘们端起盆盆罐罐,干了起来。龙王一见势头不好,急忙逃回东海去了。 龙王逃回东海,连忙召集四海龙王及各河流的小龙王开会,把大坪人挖水的情况讲了一遍,最后说:"干脆,我们也来个瞒上不瞒下。玉帝不叫降雨,我们各海各河都挤出点水从地下送到大坪岭上。这样他们有了水吃,玉帝又不能降罪,你们说好不好芦四海龙王都说好。于是确定今夜五更一齐送水。 再说水娃领着众人,挑灯夜战,一直干到五更。忽听得鼓哪哪哗啦啦一片水声。大家急忙跳上坑来看时,点见坑内四面八方一齐冒出水来,因为坑小水大,水在坑内直打旋,不一会儿水坑满了,水直往外流。水娃急忙回村敲起铜锣,叫各家各户都出来开渠浇地。众人听说有了水,一齐跑出来,端水的端水,开渠的开渠。这一年,大坪一带水源充足,庄稼获得了好收成。 源头活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至到如今,源头舀出来的水还在碗内直打旋。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嘉看了源头活水,还写下了一首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徊徘。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田湖的《两程故里》 两程故里位于嵩县田湖镇程村,是宋代大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的故居。程颢、程颐两兄弟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宋明理学奠基人,历史上人们往往并称两程。 虽然两程一生不得志,但其对儒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却是历史尘埃所难以掩盖的。其实,程颐死后不久,中书郎刘魁上书皇帝毁去“党人碑”,才使两程“平反昭雪”,于是在其故居立祀。宋理宗封程颢为河南伯,封程颐为伊阳伯。元文宗则又分别加封为豫国公和洛国公。明代宗景泰元年(公元1455年),皇帝下诏命其故居为“两程故里”,并诏以颜孟例敕修规制,总面积4592平方米,坐北面南,整体布局为五节大院。 两程祖籍安徽,出生于父亲任官的湖北黄陂县,后来随父亲迁居洛阳履道坊,为何两程故里最终被定为嵩县田湖镇的程村呢? 说到两程故里的来历,就不能不提到与两程关系十分友好的文彦博。公元1082年,程颐想在洛阳龙门山一寺院旧址讲学,就给时任西京留守的文彦博去了一封信。文彦博回信称“龙门久荒”,就把自己“伊阙南鸣皋镇小庄一址”,大概是他的一座“别墅”,连同“粮地十顷”送给了程颐,从此就有了著名的程颐广授门徒的“伊皋书院”。广为流传的“程门立雪”的典故,就是程颐和其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 此后,程颐的大部分时间都往来于洛阳和鸣皋之间,并长期在这里讲学著书,直至最后终老在此。死后,他被埋在距此不远的地方,即今伊川县县城西1公里处的两程墓。 既然只是程颐一个人在此生活,为何明代宗下诏名其故居为“两程故里”?难道明代宗缺乏历史常识?非也。程传石说,皇帝的诏书没有错!为何?事实上是程颢程颐兄弟两人一起奠基了程朱理学,共同对中国儒学第二次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再者,两程的出生地是父亲为官的地方,不能算是家乡。后来到洛阳居住,人们普遍视其为洛阳人,但在洛阳的住处已无可考,而程村则不仅是程颐的终老之地,而且后代人丁兴旺,程氏家谱代代相续,所以这里自然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两程故里。
闫庄《王莽窑》的传说 在阎庄乡西北约三公里的虎山坡下,有一个村子叫王莽窑。说起这个村名,还有个古老的传说。   那是西汉末年,正负附白,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民不聊生,外戚王莽乘势篡汉,借名改制,实不彻底,更加重了人民负担,于是爆发了农民起义,刘秀是反莽的主要起义者之一。   一天,刘秀组织人马在洛阳与王莽作战,后因寡不敌众,只身而逃。王莽率众追杀。刘秀单身独骑从龙门口溯伊水而上,跑到陆浑之外,不敢顺大道而去,一勒战马,拐进焦涧川,顺河而上,再到九里山前,仍按旧法右拐,催马跑进石槽沟。到虎山坡下时,天色已晚,人困马乏,信马走进一个小村子。村子没几户人家,细看似无藏身之处。于是不敢久停,穿村而去,从虎头山前经过,走进一个大河湾,只见溪水滔滔,满目茂草,抬头一看,正北坡上,丛林中透出几点灯光,刘秀想:“那里地势较高,住在上面,可以瞭望敌情。”就策马走上小坡,进了小村。在村头敲开一户人家的柴门,找了点吃的,和衣睡在这家的土窑里边。刘秀实在是困乏,但又不敢深睡,蚊子不断骚扰,刘秀被咬得不行,连换几个地方,依然如故。暗暗祝祷:“蚊子,蚊子,你不会到别的地方去?”说来奇怪,一会儿,蚊子都不见了。刘秀得以安稳又想:“抓紧时间睡一会儿,鸡叫好走!”于是,朦胧睡去。   且说王莽率领大队人马,追进龙门口,顺刘秀马蹄印追来,追到虎山坡下,暮色苍茫,前面高坡挡道,不知刘秀逃向何处,看眼前的小村可以休息,就打马上前叫门,谁知无人应答,敲了几家都是如此。原来村民们先见一个年轻人策马慌慌张张跑去,就知这兵荒马乱的岁月不会有什么好事,随后就拖儿带女,隐入后山密林中去了。   王莽人马只好自己找来吃食,草草用餐后住下。由于人马多,住房少,且茅屋低小、肮脏。众护卫发现村后几孔土窑还算干净,也凉快,就整理一下,让王莽住进去。王莽吩咐:“今晚早点歇息,明早鸡叫赶路,不怕刘秀这小子飞上天去。”   合该汉朝中兴,自有神人保佑。此方土地早已把此事看在眼里,待王莽人马歇息之后,土地就把坡下小村的公鸡嘴都绑起来,之后又赶到坡上小村,学起鸡叫,又用拐杖敲打村里的鸡窝。一时,引得全村的鸡都叫起来。刘秀虽说极为困乏,但还是十分操心,一梦听得鸡叫,一骨碌爬起身拉上马就走。   土地看到刘秀一走,抬头看天,不过一更时分,就回身来到庙中。由于上下奔跑,又做了不少手脚,也是困乏得很,一坐下,酣然入梦,一觉睡到东方发白,睁眼一看,王莽人马还在梦中,想那刘秀已经走远,就悄悄起身把村里的鸡嘴都解开。公鸡早就该叫,苦于张不开嘴,于是把窝了一夜的气都用上了,“喔喔喔……喔喔喔……”顿时,王莽急忙起身,看天已大亮,急忙召集人马去赶,本来刘秀向南进沟,王莽却看北边小沟又狭又窄,又深。于是先进小沟找寻,策马跃上一个石坎,抬头望去,前面沟更狭,坎更高,根本无路。王莽勒马回头说:往南追!在他站立的地方,留下两个脚印,至今还在。   王莽人马往南发现了马蹄印,顺印追上山坡。进了小村一问,知道刘秀昨夜住在这里,但一更天就走了。王莽追悔莫及,举目西望,熊耳山峰峦起伏,林海茫茫,不知刘秀逃往哪里,于是招呼人马,原路返回洛阳。   刘秀自身脱逃,一路南行,后来在南阳成就了一番事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一代中兴皇帝。   从此,后人把这个故事代代传说,并把坡下小村更名王莽窑,坡上小村更名择铺窑,这两个村子的雄鸡从此也按那时的叫法流传下来,择铺窑的鸡一更天叫,王莽窑的鸡叫已老天大明了。
闫庄《碾盘岭》的传说 熊耳山的余脉上,有一座小山,叫西岩山。山南有个古老的小村叫“碾盘岭”,村北头有个巨大的碾盘,传说下压一个“毛贵神”…… 村外有一个厚重的碾盘,下压一个悲凉的传说: 很远很远年以前,有一个贫困的逃难者,在西岩山落脚。 少衣缺食常为生计发愁,连做梦都是向神祷告: 让我富吧,叫我阔绰。 若能让我如愿,将修丈二金身,重筑殿阁。 一位毛贵神慨然相帮,不惜声名为他昼偷夜窃。 渐渐的难者有了资财,吹泡儿的腾达起来,成为一方首富, 那当年的许诺早已丢在爪哇国。 毛贵神累得不成样子,也不见对他又何施舍。 但当他略有所悟,掌柜的毒谋也在胸中酝妥。 好言相商:咱家由穷变富,都是您的劳苦, 如今咱啥也不缺,惟有这碾盘尚无, 麻烦您再辛苦一趟,给咱再背回一个, 回来后咱说过的一起兑现,不会亏待您——尊贵的老哥! 毛贵神听了一番美言,抖擞精神腾云而去, 从北地盗回个碾盘,厚度足有三尺多。 他身负重石,热汗淋漓,好容易才爬上村北的小坡。(已是半夜时刻) “接接吧!接接吧!”就是不听掌柜回说。 “接接吧,接接吧!”他压得直打哆嗦, “接接吧,接接吧!”他终于驮到了村北,一步也不能再挪。 凄厉的叫着:“接……接……吧!” “啊您回来了?” “回……来……了,快……快接……接我,” 不意,一句狠毒的话,从掌柜的牙缝里抖落: “压死你来,欺世盗名的家伙!” “啊——”他顿觉腿脚酸软,眼前直冒冷火。 “扑通”一声栽倒在村北,厚大的碾盘永远在身上搁着。 村子从此有了个名字……也从此有了这悲凉的传说。 多少年来,人们抱棍走在碾道上,反复步量这回环的生活。 碾盘上的是糠,碗里的是秕谷粥,桌上是菜窝窝。 那首富已无法考查,小村几十代赤贫,或者更多,都忘不了这个悲凉的传说。 碾道上走着首富的子孙,脚踩着明晃晃的枷锁。 有一天,架起了高压电, 安上了电碾、还有电磨,从此碾盘天天冷落。 人们真正富起来了,也都不愿重复这个传说。 他们深知勤劳致富的道理,首富的门路有点那个。 毛贵神也不值得同情,为一富坑得几家败落? 让那凄厉的“接接我”,和冷毒的“压死你”见鬼去吧! 脚踏实地,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美文欣赏——《王莽园的传说》 在阎庄乡西北约三公里的虎山坡下,有一个村子叫王莽窑。说起这个村名,还有个古老的传说。   那是西汉末年,正负附白,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民不聊生,外戚王莽乘势篡汉,借名改制,实不彻底,更加重了人民负担,于是爆发了农民起义,刘秀是反莽的主要起义者之一。   一天,刘秀组织人马在洛阳与王莽作战,后因寡不敌众,只身而逃。王莽率众追杀。刘秀单身独骑从龙门口溯伊水而上,跑到陆浑之外,不敢顺大道而去,一勒战马,拐进焦涧川,顺河而上,再到九里山前,仍按旧法右拐,催马跑进石槽沟。到虎山坡下时,天色已晚,人困马乏,信马走进一个小村子。村子没几户人家,细看似无藏身之处。于是不敢久停,穿村而去,从虎头山前经过,走进一个大河湾,只见溪水滔滔,满目茂草,抬头一看,正北坡上,丛林中透出几点灯光,刘秀想:“那里地势较高,住在上面,可以瞭望敌情。”就策马走上小坡,进了小村。在村头敲开一户人家的柴门,找了点吃的,和衣睡在这家的土窑里边。刘秀实在是困乏,但又不敢深睡,蚊子不断骚扰,刘秀被咬得不行,连换几个地方,依然如故。暗暗祝祷:“蚊子,蚊子,你不会到别的地方去?”说来奇怪,一会儿,蚊子都不见了。刘秀得以安稳又想:“抓紧时间睡一会儿,鸡叫好走!”于是,朦胧睡去。   且说王莽率领大队人马,追进龙门口,顺刘秀马蹄印追来,追到虎山坡下,暮色苍茫,前面高坡挡道,不知刘秀逃向何处,看眼前的小村可以休息,就打马上前叫门,谁知无人应答,敲了几家都是如此。原来村民们先见一个年轻人策马慌慌张张跑去,就知这兵荒马乱的岁月不会有什么好事,随后就拖儿带女,隐入后山密林中去了。   王莽人马只好自己找来吃食,草草用餐后住下。由于人马多,住房少,且茅屋低小、肮脏。众护卫发现村后几孔土窑还算干净,也凉快,就整理一下,让王莽住进去。王莽吩咐:“今晚早点歇息,明早鸡叫赶路,不怕刘秀这小子飞上天去。”   合该汉朝中兴,自有神人保佑。此方土地早已把此事看在眼里,待王莽人马歇息之后,土地就把坡下小村的公鸡嘴都绑起来,之后又赶到坡上小村,学起鸡叫,又用拐杖敲打村里的鸡窝。一时,引得全村的鸡都叫起来。刘秀虽说极为困乏,但还是十分操心,一梦听得鸡叫,一骨碌爬起身拉上马就走。   土地看到刘秀一走,抬头看天,不过一更时分,就回身来到庙中。由于上下奔跑,又做了不少手脚,也是困乏得很,一坐下,酣然入梦,一觉睡到东方发白,睁眼一看,王莽人马还在梦中,想那刘秀已经走远,就悄悄起身把村里的鸡嘴都解开。公鸡早就该叫,苦于张不开嘴,于是把窝了一夜的气都用上了,“喔喔喔……喔喔喔……”顿时,王莽急忙起身,看天已大亮,急忙召集人马去赶,本来刘秀向南进沟,王莽却看北边小沟又狭又窄,又深。于是先进小沟找寻,策马跃上一个石坎,抬头望去,前面沟更狭,坎更高,根本无路。王莽勒马回头说:往南追!在他站立的地方,留下两个脚印,至今还在。   王莽人马往南发现了马蹄印,顺印追上山坡。进了小村一问,知道刘秀昨夜住在这里,但一更天就走了。王莽追悔莫及,举目西望,熊耳山峰峦起伏,林海茫茫,不知刘秀逃往哪里,于是招呼人马,原路返回洛阳。   刘秀自身脱逃,一路南行,后来在南阳成就了一番事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一代中兴皇帝。   从此,后人把这个故事代代传说,并把坡下小村更名王莽窑,坡上小村更名择铺窑,这两个村子的雄鸡从此也按那时的叫法流传下来,择铺窑的鸡一更天叫,王莽窑的鸡叫已老天大明了。
美文欣赏————“碾盘岭”的传说 (作者:教书人) 熊耳山的余脉上,有一座小山,叫西岩山。山南有个古老的小村叫“碾盘岭”,村北头有个巨大的碾盘,传说下压一个“毛贵神”…… 村外有一个厚重的碾盘,下压一个悲凉的传说: 很远很远年以前,有一个贫困的逃难者,在西岩山落脚。 少衣缺食常为生计发愁,连做梦都是向神祷告: 让我富吧,叫我阔绰。 若能让我如愿,将修丈二金身,重筑殿阁。 一位毛贵神慨然相帮,不惜声名为他昼偷夜窃。 渐渐的难者有了资财,吹泡儿的腾达起来,成为一方首富, 那当年的许诺早已丢在爪哇国。 毛贵神累得不成样子,也不见对他又何施舍。 但当他略有所悟,掌柜的毒谋也在胸中酝妥。 好言相商:咱家由穷变富,都是您的劳苦, 如今咱啥也不缺,惟有这碾盘尚无, 麻烦您再辛苦一趟,给咱再背回一个, 回来后咱说过的一起兑现,不会亏待您——尊贵的老哥! 毛贵神听了一番美言,抖擞精神腾云而去, 从北地盗回个碾盘,厚度足有三尺多。 他身负重石,热汗淋漓,好容易才爬上村北的小坡。(已是半夜时刻) “接接吧!接接吧!”就是不听掌柜回说。 “接接吧,接接吧!”他压得直打哆嗦, “接接吧,接接吧!”他终于驮到了村北,一步也不能再挪。 凄厉的叫着:“接……接……吧!” “啊您回来了?” “回……来……了,快……快接……接我,” 不意,一句狠毒的话,从掌柜的牙缝里抖落: “压死你来,欺世盗名的家伙!” “啊——”他顿觉腿脚酸软,眼前直冒冷火。 “扑通”一声栽倒在村北,厚大的碾盘永远在身上搁着。 村子从此有了个名字……也从此有了这悲凉的传说。 多少年来,人们抱棍走在碾道上,反复步量这回环的生活。 碾盘上的是糠,碗里的是秕谷粥,桌上是菜窝窝。 那首富已无法考查,小村几十代赤贫,或者更多,都忘不了这个悲凉的传说。 碾道上走着首富的子孙,脚踩着明晃晃的枷锁。 有一天,架起了高压电, 安上了电碾、还有电磨,从此碾盘天天冷落。 人们真正富起来了,也都不愿重复这个传说。 他们深知勤劳致富的道理,首富的门路有点那个。 毛贵神也不值得同情,为一富坑得几家败落? 让那凄厉的“接接我”,和冷毒的“压死你”见鬼去吧! 脚踏实地,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