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不认识的人 所有不认识的人
关注数: 0 粉丝数: 11 发帖数: 2,643 关注贴吧数: 1
北京设计公司超过16000家 新华网北京7月4日电(师同)北京市科委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北京的设计类公司已超过16000家,从业人员达到25万人。 在3日举行的工业设计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研讨会上,北京市科委委员陈力工说,据初步统计,北京设置设计专业的本科类院校已达到68所,在校设计类专业学生达14万人,占全国的10%,为发展设计创意产业储备了丰厚的人才资源。 设计创意产业是北京市正在大力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针对科技成果产业化对设计创新的需求,2007年北京市科委启动了“设计创新提升计划”,扶持企业开展设计创新。一年多来,电子信息、交通设备、重大装备、都市型工业等北京市重点发展行业的48家企业与设计机构进行了项目对接合作。 目前,已有14个“设计对接示范”和“企业设计诊断”项目获得北京市科委20万至30万元的补贴支持。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主任陈冬亮说:“其中4个项目已经完成,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研发设计服务业带动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起到了示范作用。”他表示,今年下半年北京还将支持16项“设计创新提升计划”项目,带动更多的企业进行设计创新,促进产业的整体发展。 2006年,北京设计服务业收入为328.4亿元,而根据已统计的2007年前11个月的数据,北京设计服务业收入猛增至434.2亿元。设计服务业已成为北京确定的文化创意产业9大领域中增长最快的产业领域。 据了解,除实施“设计创新提升计划”外,北京市科委还通过发起“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利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在设计机构中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多种手段,对首都发展设计创意产业、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进行扶持。
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揭晓 北京排名第一 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揭晓 北京排名第一  昨日下午,世界品牌实验室等机构在京隆重发布2006年度“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和“世界品牌500强”榜单。  内地上榜数京粤沪居前三  从此次“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入选企业的地域分布看,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中,入选本品牌榜的共有30个。其中,北京以84席、广东83席、上海50席继续位居前三甲;浙江以46席、江苏以33席、山东以32席排在榜单的第二阵营。  海尔联想中国移动列前三  2006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显示,海尔以639.89亿元人民币的品牌价值继续保持第一。联想、中国移动、CCTV紧随其后,其品牌价值均超过600亿元,分别为630.12亿元,623.40亿元,622.90亿元。  媒体强势军团正在崛起  根据今年的行业分布状况,排在食品饮料和纺织服装之后的是媒体行业,共有44个品牌入选,比例达8.8%。  世界品牌实验室的一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今年媒体行业的入选品牌在数量上大幅提升,“不仅体现了媒体优势品牌营运的直观变化,而且也反映了诸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等强势媒体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背后的整个中国媒体行业的波澜变化。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代表的国内媒体行业的强势军团正在崛起。” 来源:南方日报http://www.southcn.com/news/gdnews/sd/200606170012.htm
上海已超2千家药店亏损 比例去年达最高 上海已超2千家药店亏损 比例去年达最高 www.sh.xinhuanet.com 2006-02-07 09:06:37 来源:文汇报 作者:施嘉奇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 [关闭本页] 新华网上海频道2月7日消息 2005年是上海新开零售药房数量最多一年,却也是零售药房亏损比例最高的一年。市药监部门昨天提醒有意从事药品零售经营活动的人士,药品零售行业并非利润丰厚,经营要规范,投资需谨慎。 截至去年12月底,本市有零售药店2134家,其中连锁零售药店1766家,社会单体药店368家。设在各大超市的乙类非处方(OTC)药柜有992家。尽管市医药商业行业协会2005年的统计数据尚未公布,但总体亏损比例大于2004年。2004年本市药品零售企业已有三分之一亏损、四分之一保本,这种情况仍在持续。2005年本市新开办零售药店398家,比前年增长18%,特别是郊区零售药店发展速度较快。但与此同时,药店歇业31家,注销58家。 药监部门表示,上海的药品零售行业已经初步形成以连锁药店为主,社会单体药店和大型开架式药店的三种业态共存,OTC药柜为辅的格局,药品质量继续保持可控状态。在不计算医院药房情况下,药品零售点的服务人数就已达到和超过发达国家水平,部分中心城区每个药品供应点仅服务3000—4000人,远低于发达国家每药品供应点服务7000—10000人的水平。 无处方,药房仍售处方药 市食药监局表示将严查违规行为 没有处方,照样可以在零售药房买到处方药。春节长假期间,上海部分药房出现了违反处方药销售新规定的情况。市食药监局有关人士昨表示,将对违规现象进行处罚。 大年初三,痛风急性发作的董先生在新华路上某药房内,顺利地购买了处方药秋水仙碱。此药有较大副作用,而董先生购药的时候既没有处方,也没有携带《就医记录册》。药师只要求他进行了登记。据了解,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南京路上的某连锁药房内。 从元旦起,零售药房处方药双轨制购买在全国范围内取消。虽然上海出台了市民可以凭处方或《就医记录册》(病历卡)登记购买处方药的地方规定,但相当一部分药房经营者依然对这样的规定表示不满。“医院的处方无法转到药房零售,药房的利润正在急剧下跌。”药房负责人发出了这样的抱怨。从新规定执行之日起,药房经营者们就各显其能。有的在门店旁增开综合门诊部;有的药房在其连锁门店内利用网络电子问诊,视频开药。在安全用药专家看来,这样做无疑是规范用药上的一种倒退。 据市食药监局最近在药房系统内开展问卷调查的情况看,大部分经营者、营业员都表示理解新政策。但实际操作情况却让人非常困惑。(新华网上海频道编发)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