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phies selphies
关注数: 24 粉丝数: 98 发帖数: 5,945 关注贴吧数: 81
帝系,夏禹到东周的华夏之争与伯益,而非益 首先益非伯益: 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 益主虞,山泽辟,益辅佐大舜治理山林,发展畜牧业,舜十六年死。 伯益则是根正苗红的黄帝的六世孙,可以继承帝位的。 黄帝的长子少昊帝青阳(玄嚣),少昊帝的一个儿子名蟜极,蟜极的一个儿子是帝喾(高辛氏姬俊),蟜极的曾孙便是伯益,显然伯益不是帝喾的后代。 帝喾次子帝尧者,放勋,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有天下之号为陶唐氏。立长子为帝挚,当时尧15岁,九年后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有说帝挚被废有说帝挚死了),尧继位。 然后再从头说黄帝一系: 特别有意思的是史记里少昊帝并未得帝位,但仍是五帝之一 。 黄帝后是颛顼: 黄帝与嫘祖的次子昌意的儿子颛顼因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阳。少昊死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 ,颛顼打败共工,继少昊主政,号“高阳氏”。颛顼成为天下共主后,始都穷桑,又迁都于商丘。 帝颛顼后是伯父少昊帝的孙子帝喾称帝,帝颛顼的六世孙舜继承帝喾次子尧的帝位。颛顼另一个六世孙也就是帝舜的同宗弟弟禹继承了舜的帝位。 当舜把帝位交给禹的时候,嘱咐他说他们有一个远房祖爷爷叫伯益的很贤能,跟你治理了这么多年水,把好名声都让你占了(或者是禹的后代把治水功劳都划给了禹),等你退位时就把帝位交给他吧。 从史记看,入不了司马迁法眼的帝可以不写或者略写,那么五帝之间必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帝存在,而且禅让并没有司马迁美化的那么好,无非是黄帝的后代互相抢皇帝当,挚废尧囚舜野死的事少不了。 当然,先秦史被秦汉初期的皇帝烧了个精光,可能当时司马迁也觉得反正你们将来也不知道,我写啥就是啥了,改一改美化一下历史给后来的皇帝立个榜样也好。 所以后来想当皇帝却没有正规渠道的都需要因史记竖立起来的帝王道德观来虚头巴脑的来个禅让或者做梦神迹啥的。 这里主要讲夏禹伯益和启之间的斗争。
【科学史】相对论从狭义到广义:论刚体的匀速转动与相对论 《论刚体的匀速转动与相对论》 埃伦费斯特 德国 1909年 《物理杂志》 该论文中埃伦费斯特做了一个思想实验:在一个匀速旋转的圆盘上,我们在各个位置放上任意方向的尺子。我们很容易知道,盘子外侧的速度大,而内侧的速度小。因此,不同尺子的洛伦兹收缩程度是不一样的。   如果尺子的静止长度是L0,切向运动速度是V,那么,圆盘运动起来以后,尺子的长度记作L1。如果我们记光速为C,则运动前后尺子长度的关系是:L1=L0*(1-v^2/c^2)^0.5   所以,切向运动速度V越大,则整个尺子的长度L1就越小。换句话说,图中测量直径的纵向尺子不收缩,而紧贴圆盘边缘、记录周长的切向尺子收缩最为明显。   这就引起了一个问题:如果计算这时的圆周率,会发现圆盘的周长变小了(在地面静止参考系看来),但半径却不变。因此,这时计算出来的圆周率将小于3.1415926……(这里我们只讨论大致的物理思想,不涉及计算细节。如果要计算这个转盘参考系的物理细节,则需要用到比较复杂的微分几何知识,因为这个转盘参考系不是一个超曲面正交的类时矢量场,情况比较复杂。建议读者参考梁灿彬教授编著的相关书籍,这里不再展开。)   这是埃伦费斯特当时的朦胧想法,他觉得要么圆周率有问题,要么就是狭义相对论在处理旋转运动时有点毛病。于是,他把这个事情写成论文,发表出去了。   随后,这篇文章引起了爱因斯坦的注意。爱因斯坦意识到,这个实验说明,从数学上来说,一个旋转的参考系似乎等价于一个弯曲的空间(对球面或者马鞍面上的分析可以知道,弯曲空间中的圆周率同样不等于3.1415926……)。   同时,从物理上说,旋转的参考系是非惯性系,而非惯性系可以通过加上一个惯性力变成惯性参考系。综合数学层面与物理层面,爱因斯坦提出,惯性力可以导致空间的弯曲。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思想变革。   在之前的1907年,爱因斯坦已经通过自由下落的电梯将惯性力与引力等效起来了。现在,有了这个将惯性力与弯曲空间联系起来的思想,爱因斯坦很容易就把引力与弯曲空间联系起来,打通了学术上的“任督二脉”。在此基础上,爱因斯坦最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的基本思想,那就是引力等价于空间弯曲。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