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sdsdsd陈
ddsdsdsd陈
关注数: 0
粉丝数: 52
发帖数: 2,288
关注贴吧数: 0
《诗经》国风·召南 羔羊 羔羊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诗经》国风·召南 行露 行露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有名无实的曹魏诸候王 周朝广封同姓功臣,传世八百年。秦朝废封建,子弟如同匹夫,二世亡国。汉朝刘邦兄弟宗族少,大封同姓诸侯王,以藩卫京都,传世四百年。前世之鉴不远,魏朝人才济济,为什么还会走秦朝的老路呢?
《诗经》国风·召南 甘棠 甘棠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茏。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诗经》国风·召南 采苹 采苹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诗经》国风·召南 草虫 草虫 喓々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々。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诗经》国风·召南 采蘩 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诗经》国风·召南 鹊巢 鹊巢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诗经》国风·周南 麟之趾 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诗经》国风·周南 汝坟 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诗经》国风·周南 汉广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国风·周南 芣苡 芣苡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诗经》国风·周南 兔罝 兔罝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诗经》国风·周南 桃夭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音乐 看了最近的几篇《诗经》,感觉民风淳朴,《诗经》也叫诗歌,属于乐的一种,是君子六艺之一,我们现代的歌也是乐的一种吧。《乐书第二》传曰“治定功成,礼乐乃兴”。政治安定,大功告成之后,就要兴起教化了,礼乐的作用就是兴教化。治道亏缺而郑音兴起,郑卫之曲动而心淫。郑音当时被认为是淫声,但人们很喜欢听,应是轻佻的流行音乐。想到这里,不禁感叹,时异势殊,我们现在的民风是不是也一样,跟音乐有关呢?
《诗经》国风·周南 螽斯 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诗经》国风·周南 樛木 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 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诗经》国风·周南 卷耳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颓。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诗经》国风·周南 葛覃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劐,为纟希为纟谷,服之无肄。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 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诗经》国风·周南 关雎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咨询意见 我看过的一点史书,有《史记》、《三国志》、《资质通鉴》。史记读得较多。这些史书都有提到《诗经》,每读到这里,不解其意,有心想发一遍大家共学,不知大家意下如何?二天更新一首。
项羽学兵法 项羽本纪第七,项羽学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这句话可能是说项羽长于战术而短于战略的原因。 秦始皇帝游会稽,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以此奇籍。这段话说明项羽观察力很强,当时的背景是:秦始皇筑长城,建阿房宫等,海内虚耗,民不聊生,有土崩这势,项羽已发现秦朝的弱点,才会说:“彼可取而代也。”项梁因为项羽善于发现敌人的弱点,是以奇之。 可惜了项羽的百战百胜啊,强大的战斗力,最终一败而亡。 最后附上《孙子兵法》谋攻第三,与众吧友共励,哈哈。。。。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秦始皇有没有遗诏? 看了几个吧友的讨论,有点感触,说说我的一点看法: 我认为秦始皇遗诏立扶苏为继位人是不可信的,观点有3 1,吧友陶隆房的说法:秦始皇想让扶苏继位,却被赵高改了,这件事情后人怎么可能知道呢?难道赵高会2到自己坦白?明显是后人瞎编出来的。我觉得有理。 2,《项羽本纪第七》记载了陈馀说章邯投降书曰:“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功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陈馀是秦始皇同时代的人,章邯更是秦人,如果赵高改了遗诏,而以“功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是和事实不符的,就没有说服力了。说明时人并不怀疑改遗诏的事。 3,秦始皇迷信长生不老,忌言死事,一个人相信自己是不会死的,怎么立遗诏呢?而且性多疑,雄才大略,遗诏这种大事怎么可能只有赵高和李斯知道。
秦汉之际的人们心态 秦汉间人,拘于时代的局限性,认为封建是理所当然的,皆视秦之灭六国为无道之举,称之为暴秦,所以秦亡之后,在戏下的诸侯,立即决定分封的方法,太史公自序谓之“诸侯之相王”,而项羽为霸王。 项羽只是想成为霸王而已,所以每攻下一城,皆坑之,以消灭他国的有生力量为目的,以弱敌国达到称霸。 刘邦也是一样的,项羽负约,王之巴蜀,名封实迁,刘邦开始时只想自保。刘邦有并天下之心应该是开始于汉三年,项羽急围汉王荥阳,汉王恐忧,与郦食其谋桡楚权,及留侯谏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 韩信当时的见解,必以为举天下而统属于一人,乃事理所必无。韩信非自信功高,以为汉终不夺我齐,乃汉夺其王之事,为信当时所不能想像。此恐非独韩信如此,汉初的功臣,莫不如此。 以上观点多取于吕思勉《中国通史》第三章政体。
秦缪公的失策 观秦缪公一生所为就是东进,然却犯下一个大错,就是帮晋公子重耳回晋。二十二年,晋君夷吾病,太子圉亡归,秦失去要挟的对象,怨之,乃迎重耳,估计也有要挟的打算,可是失策了,临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终晋文公之世,秦东进受阻,小不忍即乱大谋啊。到了晋文公去世,缪公急不可耐,急急出兵,结果兵骄将惰,耀兵威过周天子北门,灭滑,晋以哀兵对骄兵,败秦军肴关,全军覆没。
秦为什么会有进取精神? 秦历代君主都很有进取精神,这种精神可能始于秦襄公。按秦本纪,襄公始为诸侯,祠上帝西畤,这可是天子的规格了。“虎狼之秦”从这开始
推荐电视剧 推荐电视剧《大秦之纵横》,看了5集,感觉大方向没错,尊重历史,小细节不必计较,对理解那个时代事件有帮助。人物、演技可观,还有点幽默,不错
幽王二年的末世景象 周本纪有一些神密的色彩,说一个有意思的: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甫曰:“周将亡矣。””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徵也。” 打开地图,我们看到:泾水、渭水、洛水在西周镐都周围。幽王十一年为犬戎所杀,次年平王东迁洛邑。 那么现在就有一个问题:山崩川竭是末世(或者说乱世)的景象么?大家有什么看法?
古代生活小知识 听说古代衣服宽松,如厕不小心就会沾上污垢,所以要先更衣。是这样吗?
关于战争 老子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人。军机大事,一向都是机密的,史家如何能得知,史书上的计谋有多少可信呢?大家什么看法?
看周本纪,在百度找到的,《中国古代史地图》
孝武看过史记吗? 看电视剧《汉武大帝》,孝武是看过史记的,那这本书能传下来,要感谢孝武帝,大家认为孝武看过史记吗?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