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拉迪亚8 嘉拉迪亚8
关注数: 14 粉丝数: 722 发帖数: 4,017 关注贴吧数: 16
中国足球的路还有多远。 恒大模式的出现,本身对于中国足球来说是一件好事。通过大手笔引援和提高薪水,刺激了个俱乐部加大青訓培养,把中超这个平台包装的高大上。可是对于国安鲁能这样的旧有势力对此不太感冒,一方面不屑和恒大一起玩烧钱游戏,另一方面当成绩不如恒大后,又对这个中超游戏认真起来。碍于面子不承认恒大取得的成绩,自己又不愿意去效仿,把自身的管理问题推卸给竞争对手进步太快。这就是国企的弊病,在垄断的市场格局下舒服惯了,一但遇到民间资本的挑战,在同样的环境下,败的干干净净。当新的模式缓缓前行的时候,总会有陈旧的势力处处阻碍,比如扛恒联盟,对于比赛本身并不反对这样的做法,你愿意什么联盟我都不怕,只要凭实力就可以。但是很多国企俱乐部采用的是同盟不卖球员给恒大,从某种意义上这是违背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于是乎1000万的球员,6000万买,联盟要是牢固您别卖啊,于是又出现了见利忘义的俱乐部。球员身价成倍增长,事到如今又不符合市场规律了。原因又成了是恒大大手笔引援导致的。。。都说国足水平低下是恒大烧钱闹的,这一点我同意,但不全是恒大的责任。球员自律性,年轻球员的培养,这些都要靠各俱乐部自己提高。恒大的烧钱模式在成绩方面刺激了传统俱乐部,他们也为了成绩减少了年轻球员的使用,也许放在5年10年前,我们还会看到16岁的黄博文,18岁的张稀哲首发出场并取得进球。但是现在,随着这股烧钱浪潮,很多俱乐部不会给新人提供这样的平台了。恒大烧钱对于中国足球现阶段没有什么帮助,只是成了中国足球加速衰退的助推器。可能当这一批26到30的球员踢不动了,所有的问题才会彻底暴露,随着中超市场化,平台越来越完善,相信新一批的年轻人会在一个更良好的环境下成长进步,那个时候也许会是中国足球真正复苏的时刻。
认真分析下0:3鲁能这场比赛。 国安的打法是不是先进暂且不论,不过国安现在的踢球状态更像是一只日本j2球队,在遇到高强度逼抢的球队时,经常容易出现传递失误被打反击。如果看过J联赛的球迷应该知道j1联赛的球队,大多在传控方面对韩国球队的高度拼抢免疫或是习以为常,这种整体传控战术要达到相当默契或者说是自信的程度才能踢出这样的配合。而j2的水平来形容国安更为贴切,就是在遇到拼抢不激烈的比赛时往往可以提出观赏性极高的比赛,但是碰到高度拼抢下的对手,往往就会失误连连。现在的国安就是这样,国内可以走着传控,但是遇到韩国球队就立马衔接混乱,这和我们的联赛环境有一定关系。高水平的球队不多,或者说针对性布置战术的好教练太少。就拿鲁能赢国安这场来说,不能说库卡多高明,但至少说明曼萨诺是在混日子。去年对鲁能的惨败并没有打醒曼萨诺,在比赛开始前就能预判鲁能还会是这样高度拼抢防守反击的战术,估计是曼帅对于国安的传控太过于自信了,国安在面对这样的高度拼抢和身体吃亏的情况下输球是必然的。让我们往前推到对阵建业的比赛,河南建业也是这类球队,作风和鲁能还有韩国球队相似靠身体吃饭,拼抢激烈,体能充沛,只是国安在这场比赛先进了球没有提前暴露出问题,另外河南远不是鲁能,可以整场保持这样的体能。国安眼下又要面对水原三星了,曼帅如果还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恐怕整个赛季国安都会碌碌无为。
中超第5轮结果论 上港国安1:1,赛后各种追加处罚,鲁能富力1:2鲁能2个月内元气大伤再无力竞争冠军。申花2:2平,板凳问题已开始显露。恒大6比1辽宁,成功追上第一集团。 第五轮赛况诡异之处如下: 1、国安上港赛前大部分业内专家均认为平局可能性很大,比分本身没觉得如何,主要是比赛过程支离破碎,一个主攻的球队一场拿了5张黄牌,一个主守的球队一张没有。赛中多次误判难以理解,首先上港进去摔倒应该点球,此时国安0:1,如果判了比分就是0:2,胜负手的可能性很大,结果没判。赛中给巴塔拉黄盘,莫名其妙,德阳被肘击,理应上港被红牌,结果给德阳黄牌,陈志钊虽然被误判,但推搡应该红盘结果给黄盘,裁判在心里已经认为上港10人打不过国安11人,0:1落后的国安在少一人的情况又不可能追平比分,为了让双方平局煞费苦心,不管上港赢球还是国安得利,都对某队不利。 2、辽宁,一个常年保级的球队,赛前就大张旗鼓的开出500万赢球奖,印象没错的话,上赛季就输了个0:6,为什么这个赛季在人员没有补强的情况还要和恒大打对攻,自己作死的节奏。另外500万赢球奖金各人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至于输了球有没有500万的赞助就让大家去猜想了。 3、鲁能赛中各种受伤,虽然和富力不能说有直接关系,但是裁判对于比赛节奏的掌控明显不利,粗野的伤害动作更像是纵容,这也导致鲁能上半赛季基本元气大伤。
送给大鲁能的球迷们 最近看了看贴吧,经常有山东球迷自暴自弃,或者过度维护(护犊子)。客观的来说下,山东的惨案为什么这么多。很多球迷说来源管理层的愚昧,其实这句话说对也对,不对的地方也有。管理层的愚昧不是他的人员引进,花钱是没有过错的。至于为什么不出成绩,是鲁能每次出征亚冠都没有给自己制定一个具体的目标。就像库卡先生来的时候,高喊着2016世俱杯。先不说这句话是去年说的。就看3年制定这样的目标本身也不切实际。我们总提到恒大,许老板的5年计划不是白定的,在国企计划制定最终失败是没有人承担责任的,私人企业花的每一分钱,也都是需要一套系统的制定方案,不是随随便便投资个几个亿就能解决问题的。看着鲁能的原地踏步,在看看恒大的第二个5年计划。不说恒大,就说国安,虽然嘴上不承认恒大的系统化管理给球队带来了质的变化,但是这些年也在不断完善,从斯塔诺到曼萨诺,国安也一直遵循着少折腾,细管理,一步一个营盘的打。拿最近3年的亚冠成绩来看,恒大自不用说,国安每年的进步都是有目共睹的,从亚冠的送分童子,到每个赛季亚冠都能保有小组出线的竞争实力。今年的国安目标已经放眼亚冠8强甚至4强。可我们的大鲁能还在自我沉浸在超豪华阵容,亚洲冠军乃至世俱杯的奢望。鲁能要切合实际的放低身段,给自己制定系统的目标方案了。
补充大连万达和广州恒大的帖子。 各位不要谩骂,谁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本质我们需要什么? 大连的时代很多近几年的球迷都会说亚军那一年,但是作为很多老球迷会明白,大连参加过很多次的亚俱杯,在百度资料有限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很多人肤浅的对比。但是我们必须要提到,作为现役球员,张耀坤是为数不多的参加过亚俱杯的球员,而他当时仅仅只是20左右的小伙子。作为当时那个年代,中国俱乐部更为看重国内比赛,万达集团在双线作战的情况,对亚俱杯排出的是一群18-20的年轻球员,张耀坤就是幸运儿,参加了亚洲俱乐部的最高赛事,并且最终止步4强,当然也有被裁判黑的因素,当时解说都在说,“我们国内的年轻球员为什么不去给裁判施压,导致裁判肆无忌惮的倾向性”。后来的韩国外援安贞焕(02年绝杀意大利)也曾表示,在中国只佩服大连万达,最终选择了在大连踢球。作为曾经一个时代的强者,大连万达给人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次两次的亚洲赛事的露脸机会,而是那种超强的心理素质和稳定的发挥,这种表现让所有对手窒息,这些都源自当时的足球之城大连,青训的完备,青少年的足球普及,使得即便作为年轻球员,在关键场次和大赛也不会怯场或因为紧张发挥失常,这样的气质,很像现在的日韩青年队在踢我们中国的俱乐部。 也许很多恒大球迷会站出来表示不服,不过现阶段,恒大的青训和足球人口的普及还远远达不到要求。就像很多所谓的“球迷”,成绩好时会来凑热闹,需要付出行动的时候就着不人了,希望几年之后恒大能够在创建个足球城,真正的给中国足球带来的希望。
对外援限制的一些看法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限制中超外援一说,很多国脚也在跟风,建议足协缩减外援名额和场上增加年轻球员登场机会。看了下评论,很多人持反对意见。那么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中超在增加外援名额,一方面是为了收视率和俱乐部在亚洲赛场的成绩,另一方面也是在向欧洲的职业化标准靠拢,这个目的本身是美好的,可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 1、比起欧洲各个国家,我们的青训体系不健全,不普及。 2、在足协职能上,外国足协是不参与职业联赛的盈利的。 3、欧盟是一个整体,在外援横行的5大联赛里,欧盟球员不作为外援标准,这一措施加强了欧洲球员在各个国家的流动性。 4、根据第3点,当一个国家本土球员达不到标准的时候,可以外租给其他的联赛,保证了青年人有比赛可踢,对足球的热衷和执着。 5、老生常谈,金字塔的高度。我们中国足球很明显还只是1层楼,足球人口太少。 总结,以上的几个特点,如果放开外援我们的发展轨迹就是没有中国人在踢足球了,这不是危言耸听,参考下香港足球职业联赛。如果不放开外援在基础上缩减外援名额,会影响收视率,和亚冠成绩,从长远角度发展建议还是根据我国足球人口和竞争力适当放开外援名额,可以采取先缩减,同时普及足球,按几年一个周期进行外援名额的释放,当足球人口众多,青训完善,足球普及全国的时候,可以考虑不限制外援名额,如果足协还是抓着联赛不放,不去普及足球人口,那么不如直接放开外援政策,归化海外球员,当然如果相关的其他部门允许的话,完全可以这么做。
中国式的管理已经严重阻碍了足球发展。 足球其实和企业管理一样,只是一个经营项目,他出不出成绩(是否盈利),最主要还是取决于管理层。教练就好比CEO,管理层就好比出资方。一个好的管理层,会让CEO带自己的团队进行项目的管理经营,不会去插手运营上的问题,作为出资方只负责大事的决策。比如教练负责选自己想用的球员和战术,日常的训练开销,包括买球员。出资方决策花钱的事情,通常互不干扰。唯一可能出现交集的问题,就是花钱的问题上是否一致。而我们中国的俱乐部很像我们的中国企业那样。比如山东,天津,北京都是国企背景,在管理上,喜欢把权,玩政治,教练只是替罪羊,出成绩的时候是管理层的功劳,成绩不好就是教练的问题。而贵州这样的球队就好比私人企业,很多都是任人唯亲培养自己的嫡系,每做一件事情总是需要另一方牵制,稍有不符合决策层意思的决定就会立马去阻止,不是一个团队在管理,而是每个岗位都是分散化的,出了问题相互推卸责任,很容易造成内部矛盾。说到底就是对教练的过分限制。一个好的CEO团队是经理过成功案例才可以成为团队的。如果你非要拆散开,就好比老板请员工(业务),对你的企业盈利没有决定性的作用,无非就是出业绩加工资,没业绩解聘,公司盈利上就是多点收入,员工自然就只做员工的事情,不会去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