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蝶 老鼠蝶
关注数: 0 粉丝数: 25 发帖数: 5,209 关注贴吧数: 5
【玛丽嘉儿】关于MARIAH CAREY的几个问题 关于MARIAH CAREY的几个问题。 -------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稳定的风格,而是旨在超越现代主义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在某种情景中这意味着复活那些被现代主义所摈弃的艺术风格。 首先,我们要来看看当代流行音乐的走向。 流行音乐有几个转折点,分别分布在80年代初至今的这段时间内。 这样的大事记,大家不可忘。 ---1982-Thriller 1982年11月21日《thriller》发行,评论家欣喜若狂的称赞这是MICHAEL令人兴奋的不可抑制的表演,宣称它是今日流行乐中伟大歌手的最新陈述《thriller》连续37周高居榜首,并派生出10张连续7次居榜首的单曲唱片。这使得MJ的舞蹈和他独有的男性魅力流芳百世。 最终,史上最畅销唱片屹立不倒。 ---1984-Purple Rain 具有历史意义的Purple Rain成为了整个80年代乃至之前流行音乐的标志。摇滚/民谣/成人抒情等风格的揉合使得意境之美难以言喻。PRINCE和他的乐队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985-Whitney Houston 超强的女性冠军诞生了。她的声音太霸道了,甚至伴奏和伴唱都可以是多余。 Whitney以最畅销首张专集和她爆炸式的唱腔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自此开始,演唱技巧和发声科学以及人声的独立化被提上了流行音乐的议程。 之后的主流女歌手几乎没有不受她影响的。 ---1995/1996-Daydream & Falling Into You Mariah 终于从Whitney的阴影下走了出来,通过本张专集,我们可以看到那个似乎有些刻意模仿的帽子并不是她需要的。 她的音乐历程从Whitney式的现代主义走了出来,也使得她的风格与另一位天后有了交叉点。 与MC一样的,Celine Dion这位横跨英/法两界的超级天后走上了她事业的最高峰。这张专集不但为她带来了Grammy的喝彩,也为她带来了全球超过三千万的商业成绩。 古典主义的个性化让Celine独一无二,这类圣洁/美好/嘹亮的风格让她一直沿用至今。诚然其中也有过向外发展的试探,但我们不可否认,古典化的她是那么的完美。这仿佛就是为了她而量身定置的。 1998年,一曲Ave Maria让她的古典美发挥到了极至。千年过后的One Heart是试探,再后的Miracle,很明显的,Celine又回到了古典主义的起点上。 于是我们肯定期待她的新专集面世--是继续覆辙还是大胆尝试出路? ---1997-Butterfly “滚石”杂志将Butterfly形容为Mariah的蜕变之作。 《告示牌》杂志将它称为“一位九十年代最成功艺人的里程碑”。 在2005年的一本叫做《在你离开世界前一定要听的1001张专辑》中,将《Butterfly》称为“难以置信的”、“令人震惊的”、“将悲痛化为了美丽、让忧郁也似水流金的作品”。 它无庸质疑的成为了显示Mariah超越同时代歌手的音乐品位的最好标志。 那么我们一直所说的“超时代的音乐品位”究竟能否用具像的概括来延伸呢? 后现代主义!我觉得这个形容词最恰当不过。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稳定的风格,而是旨在超越现代主义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在某种情景中这意味着复活那些被现代主义所摈弃的艺术风格。在这张里,她似乎想让自己的声音成为一种与空间呼应的乐器,而她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意境之美自1984年的紫雨之后又出现了。 Whitney出现之前的流行音乐并不以超强的独立化的演唱技巧做为表现方式,而是在于通过并不符合美声标准的各类发声达到深化主题表达个性的目的。显然的,Whitney成为了转折点。 但是Mariah在BFLY当中的目的非常明显。那就是找回过去那些真正适合流行音乐发展的东西。为此,她与PRINCE一起翻唱了Purple Rain专集里的The Beautiful Ones,并且在其他多数歌曲中弱化了其强劲的人声以气声转而代之。很多人会以为MC在这张里是因为嗓子的退化才不得不用气声来掩盖中低音不干净的声音。其实不然,Butterfly的很多歌曲都是在96年录制的。即使是97早期,她也一样有能力驾御当年超强的技巧演绎。气声的使用无疑让这张专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瞩目和肯定。Mariah在歌曲的表现上空间化了。这是之前10年都很少有人做到的。拿同名歌曲来讲,初始的时候,她沙沙的气声与随意的哼唱使得压抑气氛揉绕在听者心头,真声神龙见首不见尾,轻轻的点一下,然后又俏皮的躲入浑浊的和声中去了。其后,真声的怒吼珊珊驾到,而且是大段大段的呐喊式爆发呼喊。让人觉得她冲破了枷锁平地升飞了!!!
《也来谈谈关于新专集爱的相对论的问题》 流行神话带来的新作《E=MC2》不免让人拜倒在mariah carey这个创作欲望近乎疯狂的女人裙下。每一次的感动,都是由陌生到惊喜再到共鸣的过程,我们总是在质疑她还是不是她自己中被她所征服。我们总是能在一遍又一遍的聆听她的时候发现她就在我们身边,总是能出乎意料的在她的歌曲中找到生活当中自己的另一面。那是一种被温暖柔和的阳光所照耀的喜悦与畅然。那是一种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幸福和感慨。 这一次最大的亮点我认为是mariah总算了却了一个心愿。 首先来说说上次遗留的《GLITTER》问题。早在01年惨败的《Glitter》是mariah大胆的尝试80年代复古舞曲与节奏布鲁斯的大融合,整张原声华丽璀璨又不失人情韵味,让人置身于一场热闹的派对当中尽情摇摆。《星光闪闪》无论从音乐概念还是声乐技术上来讲都本应该是十年职业生涯的最高峰。但实事弄人,由于舆论的巨大压力与商业恶性竞争使得滑铁卢发生在这张优秀的大碟上。该大碟里有相当一部分歌曲都是十分出彩的。 如果说《my all》是蝴蝶里唯一不能现场聆听的遗憾,那么《lead the way》就是玛嗓子发炎恢复后一个更大的遗憾。它是整张里最带灵魂味道的歌曲。此曲的巨肺长音不免让人兴起〈我将永远爱你〉,但与惠特尼大片珠联壁合的强声与弱声渲染相比,mariah聪明的使用她化茧成蝶后独有的情感渗透将听者轻轻包含在浓浓爱意之下实在是别具匠心。此时的她由于换声技巧的炉火纯青加上声带状态的正常(97年录的),对歌曲的处理已经是比较细腻了。但我们都还来不及听她现场演绎情歌颠峰《lead the way》就已经为开始为她的种种负面新闻而感到痛惜。 让我们看到mariah最适合的伴奏工具就是钢琴,不论是《HERO》《WITHOUT YOU》还是《BUTTERFLY》和《WE BELONG TOGETHER》都将主旋律烘托的真诚自然。使她可以在此基础上将多变丰富的音色进行对比,产生与众不同的华丽效果。而whitney更适合与撒克斯搭配出华贵潇洒的情调,celine则与小提琴共同表现她由技术带出的丝一般细腻的音质的高贵。 然后是一大串与说唱男女夹在一起涂鸦式的快歌,活泼,俏皮,跳跃--一个不为人所知的轻松到略带随意的mariah。但许多人感到害怕,她一下子变化的太大了,她不是以前那个苦情歌手了,她更强调歌曲整体营造的气氛了。类似于 那种层层叠叠的音乐太多了。做为听众,我们更多的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享受艺术家传达给我们的气氛。最近在与一位珍迷老友聊到mariah的时候,他的看法是:玛是一个在音乐上很有想法很有概念的创作性歌手,可惜她不懂得包装自己,才给了别人以一流行唱机的形象。一但她完全变了过来,他们就无法接受了。舆论对玛是不公平的。没错,Janet Jackson在2001年的时候也开始玩urban了,而且非常的成功。虽然911导致《ALL FOY YOU》“歇业”。mariah carey却在与sony的斗争中惨败。套用一句行话:每一次革命都要经历血的阵痛。 她是一个怪才,除了她苦苦追着的音乐,她什么都没有。 就上一张东山再起之作《the emancipation of mimi》来说,我个人并不是十分喜欢的。给我的感觉有点像大杂烩,类似于她早年的畅销专集《music box》一样充斥着相当多的流行元素。整张专集虽然释放了自己,但基调却难以统一,即使有个别相当完美的作品。就我来说,05年的巨大成功,与mariah自身放弃了从前的许多演唱习惯并更多的接受制作人的建议有很大关系。除了流行福音《fly like a bird》前面用了两段吹咽管的“气声”以外,整张几乎难以发现她曾经泛滥的气声。大量真声强声的运用让人惊讶的发现曾经的那个以惊人高音闻名的天后又回来了。但是看了几个《fly like a bird》的现场后我们不难发现,她年轻完美的声带已经无法重现了。甚至许多现场会出现气息和音准问题。
[玛丽嘉儿]关于从精神到音乐色彩的转化 上次由感而发作出了令人吃惊的《我的音乐盒子》,自是埋了一些种子在字里行间。那些吃了种子的人怪我手段太毒辣不给他们留活路。而羊羔们多怪我把小玛的丰功伟绩歌颂少了。更加聪明的一些则干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反正又没指名点姓的针对自己何必跳出来当出头鸟。更有一些看不懂的直说我是某人的马甲。其实那个盒子里是有一段专门为女神而写的,为了把污水排开,特地写的。传说她11月就将有所动作,特地再次略施粗词,作为长久以来对自己所热爱的表态,也算是对自己所热爱的衷心祝福。 音乐作用于人的内心而推动人的情感燃烧。作物理学来看,是规律的振动。作哲学来看,是人本身某种自我或是超我的愿望与音乐的表达起了共鸣,那是有着主观意愿引导着的。同样的,色彩的解释也是多姿多彩的。广义上来讲,它代表着太阳光波对事物的影响。狭义上,我们可以理解它为某种复杂情感形容形式。又或者说,我们对色彩的广义或是狭义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是完全有必然联系的。这就形成了视觉传达当中的一个要素--色彩心理学。那么我们不难发现,音乐与色彩其实存在着微妙的共鸣。这一点,我相信许多学习或是热爱美术的朋友一定是感同深受。我的老师们多是推崇我去尝试品味美声或古典的音乐,他们这些个中年人,看腻了中国或是亚洲的流行音乐的沉闷造作,于是就好好安下心来感受那份典雅的与世无争了。可我自认为还是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并不是只有那古典能拯救一颗对美感执着的心的。所以当初被一位好友推荐了一张虽说是流行泡泡乐的《coast to coast》至今仍然是记忆犹新,和小玛的“相会”是如此的幸运!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