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城的石头 归化城的石头
不停地捡石头……
关注数: 13 粉丝数: 72 发帖数: 2,030 关注贴吧数: 23
乔峻岭《收获的季节》 辗转收到乔峻岭兄所赠作品集《收获的季节》,已是秋天,这倒正合了书名的含义。于是翻开,一篇接一篇读。读他的刻苦和勤奋,读他的才学和修养,读他的感悟和思考,也读家里人对他的关心和支持,当然还有些许无奈。就像他在后序中所言:“我想要做并且能够做的,只是在人生的种种境遇中,记下自己真实的感受,至多有一些不着边际的联想。即便琐碎,也总是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感悟。” 通观全书,洋洋30万言,从读书到写作,从交友到修身,从民谚俗语到妙言警句,从家乡美食到当地风情,从民间传说到现今社会,虽然没有什么鸿篇巨制,但每一篇文章都似一朵小花,分开看,一朵是一朵的好,可把它们集合在一起,就成了花海,成了五彩缤纷的《收获的季节》。这是他三十多年的心血积聚,也是他三十多年的成果展示。 峻岭兄是个爱学习、爱读书、也爱动脑筋的人。除一心一意干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他终日手不释卷,在知识的江河湖海里徜徉,吸收精神和养分,并把受到的启发与自己的一些感悟用文字表达传递出来,使之成为一种对社会有用的正能量。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他的态度很明确,就是要《学会宽恕》《学会珍惜》《学会放弃》《学会孤独》《学会道歉》,还要《学会幽默》和《学会忘记》,这很值得我们去效仿。“道途有风云,人生多变幻,说不定什么挫折会降到头上。然而,生活的真谛在于追求与奋斗,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挫折面前失去抗争的勇气。”书中他是这样写的,实际当中,他也是这样做的。 我喜欢峻岭兄的文字,篇幅短小精悍,内容实实在在,言辞朴素真诚,像面对面拉家常,读起来既亲切又轻松。而这样一本书,最适合于常置案头,“闲读闲品”,像喝茶一样,随便,自然;也像沐浴一场心灵的舒雨,滋润又服帖。 除此而外,他还是一个善于收集和整理的读书人。他不是那种泛泛而读,是善于在海海漫漫的纸页中打捞精华的一种读,这从书里那些“趣谈”和最后一辑即可看出。而对于读者,从某一角度来说,《收获的季节》,又近乎是一扇小小的知识窗。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如果你喜欢武川、喜欢乡土文化,喜欢把平常的日子过出精彩,那不妨读读《收获的季节》,相信会有所体味。
十五的月饼圆又圆 早些年,不能说日子有多么不好,但和月饼打照面儿的机会,一年只有那么一回,也就是月圆人团圆的中秋节。那时过十五,月饼可是重中之重,是大人孩子梦寐以求的美食,好像永远也吃不够似的。 上点儿年纪的人都有一种感觉,现如今的月饼早已成了大众普通早点,可怎么吃,也吃不出过去那种味道和亲切。可过去的月饼到底是个什么味道?又如何会让人感到亲切? 话说那些年,中秋临近,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家家户户都要热火朝天地打月饼;有了,就油糖多点儿,没了,就油糖稍微少点儿,这真是无所谓的事情。当然那时候商店过节也供应月饼,可那得有钱有粮票,而且还得按计划来,不能随便买卖。我们村儿有一年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段,竟然按户给社员分了月饼。每家十来个,有包着黄纸、绿纸和粉纸的“翻毛”,有摁着大红点的“永红”,也有五仁儿馅儿和什锦馅儿的“提浆”。物以稀为贵,这十来个香气诱人的月饼,被我妈非常隆重地安顿到一个带盖儿的小瓮里,准备到正日子再分给我们享用。可月饼刚分到家没几天,就被邻居借去一半,说是着急送人。谁能想到,直到第二年中秋,那户人家都没把月饼还回来。那年十五晚上,吃过饺子供过月,我妈只好把剩余的几个高级月饼都用刀切成小牙,一家人总算都尝了尝新鲜。 计划经济年代供应的那几个月饼,根本满足不了人们互相走动联络感情的需求。怎么办?当然有办法,自己动手打月饼啊。于是,热油呀化糖呀和面呀,然后,就是慢工出细活儿了。大面块儿变成小面团儿,小面团儿变成圆圆的饼,圆圆的饼上还要用专用镊子捏上水波纹,还要用八角蘸上胭脂,在饼的正中间画龙点睛地按朵小红花儿,然后再刷层胡油,才躺到烘焙它们的饼铛里去。慢悠悠的火,翻好几个身月饼才能熟呢!这家做的月饼,真材实料加诚心诚意,无任何防腐手段,却很耐储藏。晾凉的月饼被放到瓮里,同时放进去的,还有几个用来增潮提味的槟果。节前节后来了客,去凉房里一掀瓮盖拿两个,切开摆在盘里,又潮润,又瓷实,又香酥,那种品质,实在让现在五花八门的月饼汗颜。 月饼打好,大人孩子就开始忙乎。哪有什么食品袋儿,拿纸包裹上五个或八个,用网兜一提,就给亲朋好友送去了。这么着一送,那个装月饼的小瓮子就下去半截儿。不过没事儿,慢慢儿的,东家的月饼带着情来了,西家的月饼带着笑来了,瓮,很快又满了。
过去的月饼啊…… 早些年,不能说日子有多么不好,但和月饼打照面儿的机会,一年只有那么一回,也就是月圆人团圆的中秋节。那时过十五,月饼可是重中之重,是大人孩子梦寐以求的美食,好像永远也吃不够似的。 上点儿年纪的人都有一种感觉,现如今的月饼早已成了大众普通早点,可怎么吃,也吃不出过去那种味道和亲切。可过去的月饼到底是个什么味道?又如何会让人感到亲切? 话说那些年,中秋临近,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家家户户都要热火朝天地打月饼;有了,就油糖多点儿,没了,就油糖稍微少点儿,这真是无所谓的事情。当然那时候商店过节也供应月饼,可那得有钱有粮票,而且还得按计划来,不能随便买卖。我们村儿有一年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段,竟然按户给社员分了月饼。每家十来个,有包着黄纸、绿纸和粉纸的“翻毛”,有摁着大红点的“永红”,也有五仁儿馅儿和什锦馅儿的“提浆”。物以稀为贵,这十来个香气诱人的月饼,被我妈非常隆重地安顿到一个带盖儿的小瓮里,准备到正日子再分给我们享用。可月饼刚分到家没几天,就被邻居借去一半,说是着急送人。谁能想到,直到第二年中秋,那户人家都没把月饼还回来。那年十五晚上,吃过饺子供过月,我妈只好把剩余的几个高级月饼都用刀切成小牙,一家人总算都尝了尝新鲜。 计划经济年代供应的那几个月饼,根本满足不了人们互相走动联络感情的需求。怎么办?当然有办法,自己动手打月饼啊。于是,热油呀化糖呀和面呀,然后,就是慢工出细活儿了。大面块儿变成小面团儿,小面团儿变成圆圆的饼,圆圆的饼上还要用专用镊子捏上水波纹,还要用八角蘸上胭脂,在饼的正中间画龙点睛地按朵小红花儿,然后再刷层胡油,才躺到烘焙它们的饼铛里去。慢悠悠的火,翻好几个身月饼才能熟呢!这家做的月饼,真材实料加诚心诚意,无任何防腐手段,却很耐储藏。晾凉的月饼被放到瓮里,同时放进去的,还有几个用来增潮提味的槟果。节前节后来了客,去凉房里一掀瓮盖拿两个,切开摆在盘里,又潮润,又瓷实,又香酥,那种品质,实在让现在五花八门的月饼汗颜。
立秋与农谚 生活在快节奏的城市,人们似乎淡忘了随冷暖而至的那些节气,同时,也淡忘了和每一个节气息息相关的农谚。 农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生产活动与天气气候条件相关的经验概括,其句子精炼朴素,内容通俗易懂,读起来像歌谣一样朗朗上口。虽然多数农谚为口头流传,但却具备了知识性、准确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立了秋,凉嗖嗖”,不管之前天气热的有多么不近人情,只要过了立秋的时辰,尤其北方地区,马上能明显地感觉到如果一早一晚出门不加衣裳,必定是会吃点儿“凉头”的。但这种凉并不意味着暑热完全退去,天气就此凉爽,因为农谚说“立秋早晚凉,中午汗还淌”啊!“立秋反比大暑热,中午前后似烤火”,这也是千真万确的事情,要不怎么有秋老虎晒死人的说法呢。 当然,“秋老虎”的主要职责是晒庄稼,晒果实,不是晒人。人会走,可以躲起了,躲到屋里,躲到树荫凉里,或者躲到任何一个秋阳追不到的地方去。庄稼就不同了,他们不用躲,他们站直了身子,挺直了腰板,仰起头,像人享受冲凉一样,享受秋阳火热的炙烤。 “立秋温不降,庄稼长得强”。这就是说,只有经过秋阳的暴晒,大豆才能饱满,棉花才能摇铃,山药才能膨大,谷子才能头沉……辽阔的乡间大地,才能丰收在望。 可晒着晒着,一片云彩一股风,老天怎么又下起雨来了?其实这雨用不着发愁,看看下面这些农谚,你就明白这是好雨知时节:“立了秋,哪里有雨哪里收”“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立秋有雨丘丘收,立秋无雨人人忧”。不过,毕竟“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立了秋,把扇丢”,这也都是经验之谈和不争的事实。 “立秋前,三四天,白菜下种莫迟延”。记忆中,如果白菜下种错过了立秋前的好时机,那么到了收获的季节,遍地可见奓沙子菜(没包住心儿)。 念着农谚,再到果园里去转转。 “立秋温度高,果梨灌浆饱”。 “立秋温度高,果子着色好”。 “立了秋,苹果梨子陆续揪”。 随手拽下一个已经被晒出红脸蛋儿的苹果梨,咬一口,没了立秋前的酸涩和柴劲儿,变得又脆又水,又香又甜。 在乡间,农谚也没有忘记那些普通的花草,比如“立秋十八日,寸草结籽粒”的说法。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年暑假就要结束了,大队喇叭里吆喝说队里要收购些秋草,晒干给牛马准备过冬的食物。父亲给我磨好镰刀,我和同学结伴割了草背到队部去卖。过秤的会计看着那一小捆一小捆已经结了籽的壮实的水稗子说,这草好,草籽饱的都能磨成面蒸窝窝头了。那年的草一斤2分钱,我一共卖了两块多,全部买了新学期的本子和铅笔。 立秋,也相应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饮食起居方面,彼时应该顺应自然界阳气的收敛与沉降,早睡早起,少食或不食辛辣之物,已达到秋季养生的目的。
神舟十问天 2011年成功发射天宫一号、并正在为神州八号无人飞行器准备发射窗口期间,我终于梦想成真,站在了额济纳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高大神圣的发射塔下,随后还虔诚地参观了神舟系航天员居住的问天阁;2013年6月23日,当我以就绪在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搜救直升机为背景拍照留念时,再一次激动于自己的梦想成真。 泱泱大中华,神舟十问天,其出征与凯旋,每一次都和我们内蒙古息息相关。从西北大漠额济纳旗东风航天城起飞,在全国人民的关注和期盼中,遨游太空后载誉踏上回家之路,并平安着陆于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境内广袤的大草原上。因为“神舟”,内蒙古两座原本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镇,仿佛一夜之间,就变为令世人瞩目和向往之地。而我们的小镇,在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同时,更是抓住机缘,依托“神舟”概念大力发展旅游业,使当地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使很多人的致富梦因神舟梦的实现而实现。 在享有“神舟家园”之称的四子王旗,我发现“神舟”二字随处可见,小到饭馆儿、便利店,大到酒店、路标、宾馆、煤场,真有一种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感觉。而在遥远的额济纳,戈壁、胡杨、骆驼、红柳等多年想要告别寂寞的梦想,也因中国飞天梦的实现而实现了。 仰望蓝天,每一次“神舟”冲天而起,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那个被认为是世界火箭鼻祖、试验空中飞行的开拓者——明朝人万虎。为了实现500年前的中国飞天梦,万虎两手各拿一个充当降落伞的风筝,安安稳稳地坐在一把特制的椅子上,然后让他的同伴将椅子固定到一个事先准备好的木头架子上,并在木架子的四周绑了47只“飞龙”火箭,“点火”发射。然而,他的飞天梦,由于技术的绝对不成熟,终成幻灭。但不可否认,万虎以失败告终的试验,却为后来的航天领域打开一扇想象的大门。 流年似水,奋斗和追求不变。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智慧与汗水的接力下,中国飞天梦,终于变为一个接一个的令世界瞩目和赞叹的现实。而14年里的神舟十问天,其给予民众的精神力量,完全可以和空中试验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相媲美;尤其是这次神舟十号的太空授课,那种如身临其境的直观感,更是让人对未来科技梦想有了更为浓厚的兴趣和希望。
首页 1 2 下一页